#佛经[超话]#
潘麟老师经典文章分享(64)
《潘麟先生讲授〈金刚经〉》连载|《金刚经》经题的含义(一)》
原创 ▷点击蓝字关注 东方生命研究院 10月20日
收录于话题
一、金刚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是一个传说之物,在现实中没有这个东西。印度文化在诞生之初就有“金刚”这个概念,它源自印度神话传说。在印度早期的神话故事中,神的手中有一件武器,叫作金刚杵。金刚杵的前面有一个球形的东西,像灯笼似的,中间是空的,一股一股的,按股数分为三股金刚杵和五股金刚杵,后面有一个把,可以拿在手里征战用。最初使用这种武器的是天神帝释天,相当于西方所说的上帝或道教所说的玉皇大帝。帝释天要维护宇宙的秩序,一旦发现哪个地方有恶神诞生,他就乘战车去找他,举起金刚杵将之打死。金刚杵能摧毁一切邪恶,所有的武器一碰到金刚杵就像破铜烂铁般不堪一击,没有任何武器能够敌得过金刚杵,它是宇宙第一,天下无敌。

佛教发展到了密宗阶段,西藏密宗法师的一只手里就拿着金刚杵,但比帝释天手中的金刚杵要小得多,已经失去了征战功能,只是象征着它能摧毁一切邪恶、一切自我、一切贪嗔痴慢疑;另一只手里拿着金刚铃,金刚铃代表警醒天下沉睡的人。在密宗里面,金刚杵、金刚铃两个法器经常配合使用。“金刚”二字作为神话故事中帝释天手中那个能摧毁一切的武器之含义,一直沿用到几千年以后释迦牟尼出世。释迦牟尼讲了一部经,名叫《金刚经》。这个地方是比喻,比喻此经像金刚杵一样能摧毁宇宙天地间一切邪恶的东西。在佛经中,用“金刚”作为比喻的经,除《金刚经》之外还有一些,但唯有《金刚经》直接把“金刚”二字突显了出来。

《金刚经》中的“金刚”具体指什么?指的是般若。再进一步说,指的是般若的一种功能和属性,般若就像金刚杵那样能摧毁一切而不被一切摧毁,“金刚”是对般若的这个特征的一种比喻和形容。
二、般若

“般若”是什么?般若是梵文Prajna的音译,意译为“智慧”。翻译分两种:音译和意译。音译是只译其音,用与之发音相似的汉字替代;意译是只译其意,不论其音,翻译成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对应的词。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为何不把“般若”直接意译成“智慧”而采用音译呢?因为如果翻译成“智慧”,容易造成般若智慧与我们所说的“世间小聪明”或“脑子灵活”相混淆。
(一)般若智慧与经验智慧1.般若智慧与经验智慧的区别

般若就是智慧,但般若智慧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一般人的智慧。一般人所说的智慧是后天积累而来的,又名“经验智慧”。般若智慧与经验智慧有以下区别:
(1)来源不同

般若智慧来自先天,是与生俱来的智慧,在我们诞生之前它就有,在我们去世之后它还有,它始终伴随着包括人在内的所有事物,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源头,也是一切事物的创造者。般若智慧不是累积型智慧,而是彰显型智慧,只彰显不累积。佛经里经常把般若智慧比喻为太阳,太阳本来就在天上,只是因为乌云遮挡而没有彰显出来,当乌云散去,般若智慧就会像太阳普照天地一样显化出来。我们不能像建造大楼一样建造一个太阳,因为太阳本来就在那里,不需要建出来,我们需要做的是驱散乌云。《金刚经》就是教导我们如何驱散乌云彰显太阳的一部经典,因此它叫《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经验智慧来自后天,是人(包括动物)出生后在生活中慢慢形成和摸索出来的知识和智慧。我们对外界探索得越多,经历得越多,我们的经验智慧就越多。经验智慧最大的特点是“经一事,长一智”。我们经历了一件事情,就对这件事情有了了解,就拥有了相应的智慧,不经历就没有这个智慧。它是累积型智慧。如同建楼,经历一件事情放一块砖,再经历一件事情再放一块砖,经历多了,在精神中就建起一座智慧大厦,这座智慧大厦就叫经验智慧。

我们平时说老年人比年轻人有智慧,是因为老年人经历得多,他们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都多,因此比我们有智慧,但这属于经验智慧,不属于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与年龄大小、性别无关,只与有没有修行到位,有没有把般若智慧彰显出来有关。般若智慧走的是彰显之路、显化之路。

不仅佛家如此,儒家和道家也是如此,东方百家思想在这一点上是共通的。孔子也好、老子也好、佛陀也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认为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先天本有的智慧,他们教化的中心思想都围绕着般若,都在教导我们如何识别般若、彰显般若、运用般若,最后成为般若。整个东方文化都是围绕着如何识别般若、彰显般若、运用般若,最终如何成为般若而展开的。

修行的过程,就是最终成为般若的过程。我不再是我,我就是般若本身。若把我比喻为一滴水,修行就是让我这一滴水融入般若这个大海。融入大海中的我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问题非常微妙。不能说这滴水不存在,因为可以亲眼看到这滴水滴进大海、融入大海,成为海洋的一部分,所以可以断言这滴水在大海之中,大海因为我的融入而增加了一滴水,怎么能说我不存在?但若说我存在,也不对,因为没融入之前我还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但融入之后就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了,再去找我这一滴水找不着了,能找着的只是大海,而不是一滴水。这就是佛法的微妙之处,只能用一种很古怪的方式来表达:我既存在又不存在,既不存在又存在。只能表达到这个程度。

所以,成佛后(或者说当我融入般若后),作为个体的我还存不存在?或者说作为个体存在的个体人格(心理学称之为“人格”)还存不存在?假如一个人修行到最后,他所有的人格全部被取消,这个人活了一辈子的价值和意义,就跟变成空气一样随之消失了,那这显然和把这个人杀死没有任何差别。尽管这个人也有呼吸,但如果没有了个体人格存在的话,就和死了一样,这显然违背了包括东方文化在内的全人类文明文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一个人终极存在的标志就是他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这个身体。

但如果有人格存在的话,有我的人格,就有你的人格,就有区分你我的割裂。有割裂,就有界限;有界限,就有局限。一旦有局限,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封闭性的存在——有多大局限,就有多大封闭。有局限、有封闭,我们就与世界发生分离,一旦发生分离,我们将会成为一个孤立性的存在,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的存在。这就违背了我们修行追求的终极目的——解放。解放就是要从局限中、从有限中解脱出来进入无限。一旦我的人格、我的意识无限了,那我还存不存在?

所以,“我到底是在还是不在”是一个非常不好处理的问题,这不仅是东方人的问题,也是全人类的问题,也是生命的终极问题。如果我不在,我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全部消失,生实际上就是死,就是消失,就是灰飞烟灭;如果我的人格在,就是束缚,就是局限,就像井挖得越深,我们作为井底之蛙看到的外在世界就越小,就像蛇一样不断地把自己的洞越钻越深,最后我们就困在井里、洞里出不来了。这就是解脱遇到的一个极为麻烦的问题:既要保存意义和价值,同时还要拆除一切局限、一切封闭。我们必须明白一种非常古怪的辩证法:“我既在又不在”。这种辩证法解决了“我到底是在还是不在”这个问题——既在又不在,以不在的形式在,以在的形式不在。

我们学《金刚经》时会遇到大量的辩证法。比如“佛说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到底是佛法还是不是佛法?我们如果无法理解这种表达方式,就永远无法理解般若智慧。理解般若智慧需要心智的成熟。心智越高的人,理解起来越容易;心智越低的人,理解起来越困难。这有点像让三岁的孩子去理解爱情,他的心智还不成熟,向他描述爱情他听不懂,但当他的心智成熟后再去理解爱情,就容易得多了。如果等他经历了几段感情,再来理解爱情,就犹如呼吸一般轻松自如。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第一次听到“融入般若智慧的海洋后,我们是以不在的形式在,以在的形式不在”这么一种古怪的在,我们理解不了,这标志着我们的心智还不成熟。等我们的心智成熟了,理解起来就会毫不费力。这就看我们理解这种独特的在,是越来越亲切还是越来越疏远:如果是越来越亲切,就证明我们的心智在不断地成长;如果是越来越陌生,就证明我们的心智在不断地堕落。其实它本该如此,与生俱来,就像我们的鼻子、嘴巴一样,不就长这个样子嘛,生下来就这样。什么时候我们理解般若就像理解鼻子、嘴巴一样亲切自然,不做作、不机械、不勉强、不教条的时候,就是我们获得终极解脱的时候。
(2)获得途径不同

般若智慧与经验智慧获得的途径不同。获得般若智慧,需要做到“三无”,即“无我、无为、无执”。“无我”就是“无自我”,“无为”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无执”就是“不执著”。般若智慧彰显的程度与“三无”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在多大程度上“三无”,般若智慧就彰显多少。因此,佛家、道家都一再提倡无为、无欲、无我、无私,其目的就是为了开显般若智慧,或者说般若智慧的开显非经过“三无”不可,尤其要做到“无执”,因为执著本身就阻碍着般若智慧的彰显。对一切都不执著,放下万缘。放下越多,般若智慧就彰显得越快越彻底;执著越多,般若智慧就越不得彰显。儒家同样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其目的也是为了开显我们内在的般若智慧。

经验智慧的成长与般若智慧的开显完全相反。要想积累经验智慧,必须积极进取。比如掌握一门技术、学一门手艺,需要不断训练,才能熟练应用。训练时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力,需要执著。经验智慧的累积性决定了一定要执著,要不断努力,要有为进取,要做加法;而开显般若智慧一定要无为,不能有为进取,不能做加法,一定要做减法,要放下万缘,不断地放下,不断地减,直到无为,修行的过程就是做减法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同时进行,分别展开。在经验世界,要努力增加经验智慧,增加经验智慧的途径就要有为进取,使出浑身解数去拼搏,最后在人世间成就一番功业。但在修行中,就要放下万缘,要“三无”,因为追求的不是经验智慧,而是般若智慧。没找到钥匙,门就打不开,再努力也打不开。“三无”就是这把钥匙——这把钥匙能轻易打开般若之门,把一切众生与生俱来的般若智慧彰显出来,越彰显越觉醒。总之,获得两种智慧的途径、手段是不同的。
文字|东方生命研究院
图片|东方生命研究院

南师:但是说简单并不简单啊!我告诉你吧!你真做到的时候观想起来了,不管男性女性不漏丹才怪呢!这个时候立刻要转白骨观才把精、气、神收到白骨上去,所以我叫你快修白骨观啊!

我一直在跟你们讲,你把白骨观好了,这些气脉也就不在话下了,我们这个身体的气脉是靠这些细胞、神经、血管、肌肉这部分精气而发乐的,但是这些东西挂在这个骨架子上,如果把这些东西丢开了,只观架子好不好呢?那就高明多了。所以我告诉你们,此法可以通显密,通大乘啊!我不讲,你们都不懂;不是不懂,是不用心。所以你们将来成佛,比我都慢一两个阿僧祇劫。为什么?不肯用心。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同学,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成佛在他之前呢?释迦牟尼佛肯精勤、肯参究、肯努力。弥勒菩萨放逸,能马虎一点就马虎吧!迟一点没有关系,只好让释迦牟尼佛跑到前面去了。

等到你乐一生起来,不要住乐境,马上就要观白骨,这一观就把乐境化了,那么就要观白骨流光,能观到一点白骨化光也好,尤其要观胸腔前这块白骨放光,这个地方气就通了。

《禅秘要法》摆在那里,你们怎么不看呢?你以为修白骨观是小乘法,却不知道白骨一化空,立刻证到人空,得小果,得神通,那是小事吗?修持做白骨观就要这样。大家喜欢修气脉,你知道吗?气脉跟白骨观比起来,还是外面一层;白骨观跟白骨流光比起来,白骨观又是外一层;白骨流光跟证到身空、我空比起来,又是外一层法。这是一层一层内摄的。为什么不修?你跟我犟,还是跟自己犟,还是跟佛法犟?这只好叫作业力了,犟得很!所以等到你自己到了以后,回转来想:哎呀,老师是真慈悲。听你讲一声真慈悲,花多大的代价啊!有什么用啊?

所以三脉四轮必须要懂,而且也要修。但如果说有人把白骨观真的观起来,那还不够,观起来要定住啊!什么叫定住?不是打坐的时候定住,要在行住坐卧时,白骨观这个境界不变,然后还能够做事,那才叫作修白骨观,才得了止。

你得了止以后,如果要修三脉七轮,只要带一个念头,立刻观起来了。密宗修三脉七轮,我几十年所看到的,修一辈子都修不成功。我就告诉他们:有什么难!我是一刹那之间就观起来了。他们讲我吹牛,这是几十年前,我只好笑了。我说:你要晓得我是学密宗的人吧?他说:那当然啊,你还是得阿阇黎戒的。我说:那我讲错的话,什么果报啊?岂止十八层地狱,阿鼻地狱里永不超升呢!我有那么大的胆子,开自己的玩笑吗?不过,我给你们讲有什么用啊!

所以白骨观成就,这个气脉一念之间也成就了,今生就不怕了。譬如以男性来讲,“精”一生起,男性的感受与漏失,比女性更明显,但也是一样。如果观这一部分白骨,这些肠子、肌肉的机能都没有了,换句话说,它的作用,带质还有生理、物质的作用,都没有了。你这部分的白骨架一观起来,那个生殖器官都融化,于是白骨变成光了,精也化掉了,欲也化掉了,然后白骨再一化光,你那个精、气、神就都变成光了。那么辛苦教你们,恨不得跪在你面前教,但是你不听话,你自有主张。

有人说,观肋骨以下,盆骨以上,一观空,尤其五脏都观空了,肺啊什么都没有了。实际上白骨一观空,就是把我们生长起来的精、气、神这个营养都吸收到白骨上去了,地水火风都归到白骨的地大上了,然后定住在白骨的地大。定久以后,真的定住的人,你不修气,也自然不呼吸了,所以,那些要靠闭住呼吸,做到定住的,是个笨法子。在你一定住,一充满以后,你把意境上一带,不是第六意识,是第七识的意境一带,白骨就发光了嘛,就流光了,一片光明就出来了。在光明中定,这个时候就不要观了,因为白骨已经化了,变成光了嘛!你说白骨修不起来,那很简单嘛,就像打七的时候,焦先生报告说,他开始的时候也是修不起来,他觉得自己躺在那里,想到自己有一天气不来死了,算了,于是自己的肉开始烂了,慢慢变成脓了,变成水了,化了,白骨就出来了。他这个路线走的是对的。

这样子一来,三脉四轮自然俱备,那么精由乐生,白骨观真能修起来,不要走密宗的三脉四轮的路线,自然得乐。像刘老师观白骨,这两天效果出来了,但是光化不出来,都是雾,她的风湿太重了,她在梦中忽然参悟到:白骨怎么不能发光,都是雾啊?大概等到风湿好了,光就出来了。对的!完全没有错啊!若是说完全观不起来,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不肯啊!你要晓得观不起来,是自己有一个下意识,那就是佛说的“贡高我慢”。什么叫贡高?自己认为自己聪明,比人家高一点,叫作贡高;我慢,不是贡高,而是犟,我的意见就是这样,我偏不理这一套,我认为是就是,这就是我慢。贡高是贡高,我慢是我慢,不过贡高的人必定我慢,我慢的人必定贡高,自然就看不起一切。表面上谦虚,嘴巴上甜,都没有用,就是这一套,一看就晓得了,那些都把自己挡住了。

你一定就观的起来,再观不起来,你就买一个小骷髅放在前面好了。等到这个印象固定以后,这个念一回转来到身上,它就起来了。达摩禅师有一句话:“一念回机。”回机硬是要回转来,像机器一样,硬是扭回来了,那就是孟子所讲“求其放心而已矣”。你们不能回机,就是放出去心收不回来,在外面放逸。我说的这一套话,说白骨观还超过了这个,那还得了!也只有我讲,将来如果我披露出来,佛教界、学密的人,恨不得打破我的头。但是你们注意哦,显教、密教是相通的,所以我讲的这番话,都是经过艰苦的道途来的,每个法子我都自己亲自经验过,才告诉你们它的利弊在哪里,不是随便妄讲的哦!你们有这个机会,如果再不晓得修,我告诉你们,我死了以后,你们恐怕还不容易找到像我这样一个人,是真的不容易哦!谁肯自己一生去摸这个?所以再三劝你们说:修白骨观啊!又快又好啊!也包括了这些。不过这些我不讲,现在不过露一点消息给你们,要真懂啊,还远呢!

白骨观还有其他的妙用,白骨观好了,神通妙用立刻就来了。所以今天有法师问我,说佛的弟子一定九十天,硬要九十天吗?我说当然啊。先不讲九十天,你能够一定七天,境界也不变,你看看!谁能够做到一定,一坐不变?至于说我们大家修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没有事了,跑来坐一堂,唔!这一堂好,啃啃脚趾头;下一堂啊,连脚趾头都找不到了。这和定有什么相干呢?自己也叫修定,我们一般凡夫,哪里有资格谈到定呢?这个境界,你二十分钟都定不住,就变去了,无常遮住了。不过,要想真成就很简单,你定一天试试看,立刻身心大变,何况定七天下去!没有不变的。为什么要七天?七天是一个周期,所以佛的经典记载,为什么要九十天呢?这里头数字有个道理,有个奥秘,极为深细。所以三脉四轮这个法门,绝对是有的。

那么话说回来,你懂了白骨观的道理,你用白骨观来修持,稳当。第一不怕欲念的侵扰,又不怕漏,这样修以后,再回头来修,,可以尝尝调和的法门,用用三脉七轮,成就就快了。三脉七轮真有其事哦!譬如像美国那位吕老太太(金满慈)的日记,她现在已经到达不要吃东西了,就是气满了,是自然的。所以只要真修持,气脉、五阴都是真的,没有一样是骗人的事。下面是小字的解说。

“此法乃上师息柔僧哈示莲花生大士者,今如所有耳传,指示不可思议之乐明无念。”这个法门是由息柔僧哈,传给莲花生大师的,现在代代相传,经过耳传,指示不可思议的境界,乐、明、无念。不过,我在学术上始终怀疑,此法与中国道家的文化传到西藏有关联,是不是和婆罗门教有汇合之处,这是一个学术大问题,暂时不管。现在我们不讲学术,只讲修持的方法,所以希望大家先把白骨观印象搞清楚,三脉四轮,乐、明、无念就好办了。

孙悟空的金箍棒为何会放在耳朵里?背后竟有道家的玄机!#道教知识#

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可以放在耳朵里。这个神奇的功能让人极为好奇,金箍棒这么重,耳朵能受得了吗?金箍棒在耳朵里会不会滑落?

关于这个问题,解读《西游记》的圈子里大概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五官对应五行,耳朵恰好是水,金箍棒原本就插在水中,所以适合放到耳朵里;第二种说法认为,孙悟空是猴子,喜欢抓耳挠腮,所以将金箍棒放到了耳朵里。

这两种说法没有什么道理,都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其实,我们都小看《西游记》了。一般人是理解不了《西游记》的,西游记是《周易》、五行生克、道家丹术集大成的著作。不懂《周易》和丹学的人,根本就不可能读懂书上的奥秘。

金箍棒的秘密

金箍棒是结合道家的理论体系而设计的。金箍棒重13500斤,而真阳一气,也就是人一昼夜的呼吸也是13500次,这是道家内丹修炼的一昼夜。金箍棒代表的是真阳一气,棍子就相当于汉字的“一”字,而两头的金箍包裹了“一”气,不让它泄露。

悟空本身是心神合一的,而金箍棒是元气,也就是心,元气之心不得脱离神,所以金箍棒一直在孙悟空身上。金箍棒是能有千变万化,也是符合道家精神的,宇宙由无而生有,视为太极,太极使万物归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生万物,万物又能划归为一,金箍棒就是按照这个逻辑设计的。这就是为什么金箍棒怕金刚镯,金刚镯是太极的象征,万物归于太极,所以能收天下之兵。

同时,金箍棒是心,孙悟空是神。孙悟空心中有了变化,有了想法,金箍棒也会相应地做出变化。这是典型的心神合一的道家丹学思想。

整个取经的路上,都是对孙悟空“心”的磨练,也就是对金箍棒的磨练。

等孙悟空到了灵山的时候,真正地悟出了“空”,“心”就没有了。正如须菩提在《金刚金》开篇问佛陀,如何降服其心一样,等孙悟空降服了自己的“心”,金箍棒就自然消失了。

金箍棒为何放耳朵里

《西游记》用道学、丹学理论写成的,绝对不会随意做一些设定。金箍棒放入耳朵里绝对不是作者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通过道家的学说推理出来的。说耳朵五行属于水,而金箍棒是水中金,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够服人。

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中的观点更让人信服:

“《西游》写三徒神兵,大有分晓。八戒、沙僧神兵,随身而带。唯行者金箍棒,变绣花针,藏在耳内,用时方可取出。此何以放?夫针把宝杖,虽是法宝,乃以道全形之事,一经师指,自己现成。若金箍棒,乃历圣口口相传,附耳低言之旨,系以术延命之法,自虚无中结就,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纵横天地莫遮拦,所以藏在耳内。这些子机密妙用,与针钯、宝杖,天地悬远。”

猪八戒、沙和尚的兵器是“以道全形”,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以术延命”。金箍棒是孙悟空的“心”,孙悟空本身是元神,元身要听心的指导。金箍棒在耳中是在“附耳低言”,是在传授孙悟空练心之法。

沙和尚、猪八戒的兵器是强调“道”的法宝,“道”与“形”不离身,所以我们看到猪八戒与沙和尚将兵器戴在身边。孙悟空的兵器是“术”的法宝,“术”与“心”不离,所以贴身而存,外人不见。又象征练心之术口耳相传,所以放在耳朵里。

解读《西游记》中的道家内丹修炼思想

《西游记》是一部修道的书,是一部丹经,他通过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为我们解读着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谛。“经”是什么?它就是真理;“如来”是什么?它就是你的本性、道性,见着了如来,也就见着了你的本性、道性,你也就得道成佛成仙了,获得了不死之身。“如来”就是说来就来 ,说去就去,其实不来也不去。

此话怎讲?当我们觉悟的时候,本性就会显前,当我们心中充满贪、嗔、痴的时候,本性就会离我们而去,其实不管我们觉悟或是愚昧,本性从来都不会离开我们;即便是堕落到地狱,本性也不会离开我们,堕落的本质就是业力,而业力就是我们心中的贪、嗔、痴、慢、疑。本性就像发光的宝珠,而业力就像宝珠上积存了厚厚的尘埃,它让我们失去了觉照人生、洞悉宇宙真理的智慧。

孙悟空大闹天宫,说的就是人心不知足,不安于本分而妄念纷飞时,就会破坏人体平静的正常秩序,使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陷入混乱的局面而感到百体不安。

孙悟空大闹天宫,破坏了天宫的正常秩序,玉皇大帝就派天兵天将去征剿犯上作乱的妖猴。这也寓意着,当人的内心被纷飞的妄念搅扰得心乱如麻、痛苦不堪时,人才会意识到清静对于人生命的重要性,而要想方设法对妄念加以打压和调服,但人心有为的做法,却不能取得成功,就如天兵天将打不过孙悟空一样,理欲交战的结果,却只是内耗,自己跟自己打架,会使内心处于更加矛盾的对立之中。

只有太上老君用“金刚镯”才能降服孙悟空,在这里太上老君代表着“道”的本体,“金刚镯”是一个圆圈,它代表着“无极”。“无极”即是“无为”,“无为”即是“自然”。“无为”、“自然”就是道的常态,它有解除

纷扰的能力,当我们回归于道的无为、自然之常态时,才能恢复内心的和谐与清宁,而找到根本的解脱之道。

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而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五百年代表一个生命漫长的轮回过程。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长者上百年,而就在这几十年或上百年里,因为无明我们就会去造业,五行山就是我们自己所造的业,因业力所致,我们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而受苦难。

孙悟空就是人的心猿意马,就是人心,孙悟空什么都不贪,他只贪名,想做“齐天大圣”,为了这一点而大闹天宫,所造的业就让他受了整整五百年的苦。而我们众生,所要追求抓取的东西太多太多,所以我们所受的苦难也就不计其数,永无休止。

它就像五行山一样,压在我们头上,让我们动弹不得,翻不了身,无出头之日。五行山就是我们心中的五样业源“贪、嗔、痴、慢、疑”所引发的五种行为“杀、盗、淫、妄、酒”。当孙悟空意识到,他之所以受五百年的苦,是因为自己所犯的过错而得到的果报,此时他心中的怨恨消失了,这就是一个人觉悟的开始。

孙悟空觉悟了,观音菩萨就来点化他。所以,当一个人觉悟了 ,知道了向内寻找自己的过错,找自己的不是而忏悔时,上天就会派人来点化和解救他。“观音菩萨”,其实就是教人反观内照自己,向内求,而不是向外寻求解决的办法。

道家讲师父找徒弟,而不是徒弟找师父。师父找徒弟,是“天意”的一种安排,而被找者能够得度,是因为他把人做好了,做真了。徒弟找师父,是人心的追求和妄想,如果一个人不在做人上下工夫,不严格要求自己,在高尚的品德节操上提升自己的人生品味,而是满世界地跑,希望能找到高人,得遇名师,恐怕永远也找不到,遇不着。即使遇着了,你也不识,因为没有这个“缘”。 https://t.cn/Evk4evd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穷鬼”就是我们内心的自私、贪婪和吝啬;“财神”在哪里?哪怕只是一句真诚的问候,哪怕只有一个体恤的眼神,都会使我们在百转人生中获得绵长的感动与温情的停留。
  • 表面上随和易接近,但是难走进内心的三个星座,他们心里有道防线巨蟹座巨蟹座的性格是温和的,他们随和、温柔,常常能和人和平相处,十分容易接近,成为朋友,如果你认为和
  • 说说我周围的几个阿姨,王阿姨,跟亲家轮班,一家半年,这算非常公平公正的,因为亲家就在本市,所以,亲家不需要住在媳妇家里,孩子稍微大点,光负责以下接送就可以了!徐
  • 可是唐人对金晨和陈瑶的重视远不及对胡冰卿,明艳的娜扎曾经也被力捧,可是时间不长,很快就和唐人说分手一直搞不懂唐人的审美,寡淡挂的女星被力捧,明艳的却受冷落。)金
  • 你出现在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的时候...那么就算你多美多优秀都是徒劳无用。---枯木逢春《我在昨天的梦里又看见了你》6. 父母是农村人,人家说什么都信。
  • #我是普通人,我讨厌肖战# 饭团 曾用名@钉崎野蔷薇肆意发言 / 超爱碎碎念 / 丧比一个家人们首页充满感情的转发机器 / 杂食组老大 慎fo(unfo请务
  • 坐‮:标‬四川 ‮ ‬产地:四川‮坝阿‬州 ​‎ ͏ 【牦牛干‮,巴‬牦牛肉干,风干‮牛牦‬肉,​手撕牦牛肉✿源‮四自‬川阿坝‮西川‬高原‮地藏‬绿色食​品,
  • (明·郭之奇《除夕二首其二》)何必逢人去卖痴,漫添陈火祭新诗。不过如果卖懒能赚钱,我能卖到自己成为亿万富翁[doge]●卖痴呆吴人自相呼为“呆子”又谓之“苏州呆
  • 世界上所有的惊喜和好运,都是你累积的人品和善良。”“我和他经常互打电话和互发短信,在国家队的时候,每次我们都会聊在各自的球队是怎样踢球的,如何进行跑动,对我们的
  • 常规赛的统治级水平和季后赛的失败结果年年交映,蓝调成了联盟的谈资,而他也默默经历这一切。在这之前,他是联盟里从未夺冠的现役球员中,打的赛季第三多的。
  • 今年没回家,没办法翻出相册里那个年轻貌美扎着两个麻花辫穿着白衬衫笑得很甜的那个16岁的小姑娘了。我知道,其实我们彼此深爱着,只是性格原因导致没办法坐下来好好的交
  • 1⃣️第一次在出租房过年 简简单单快乐就好2⃣️憨憨的外婆家 吃了一顿全荤宴...3⃣️麻麻解锁干锅虾 巨好吃4⃣️情人节跑了n家饭店 最后还是来第一次约会的烤
  • #九宫Jokong[超话]# jk#九宫Jokong# jk#九宫jokong# 【今日打卡】『歌曲安利』#先生同行吗[音乐]# “车尾灯接连闪烁是城市里最熟悉
  • 首先,它是一部颜值全程在线的剧,keven和爸爸简直不要太帅好嘛!整部剧还是以亲情,生活的力量为主吧,虽然也会有幺蛾子,但是可以接受。
  • #动物世界# 袋鼠是一种属于袋鼠目的有袋动物,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
  • ——曾国藩6.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汪曾祺7. 你贯穿我的山河,似暮色沉溺,似暗燃星火,山河远阔,人间烟火。——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
  • 而且我又不粉过去的肖宇梁,过去他被造谣我也不心疼,我比较喜欢过去所有叠加到现在的他,能让我天天盼着饼子降临他身上。我是10年之后才发现她的好,小时候不懂,回头看
  • 我记得我去年许下的几个目标 1.考研 重医 不即 重理(最想的还是重医 但是总的保底一个 愿望不大 一定得上岸) 2.男朋友一起去迪士尼 (幸运包还没有砸我头上
  • 自認是「開籠雀」的他大笑話︰「唔會,我好多嘢講,呢套劇辛苦在唔可以講嘢,所以平時會講更多!」鏡頭後「開籠雀」他說能夠參演新版神劇,感覺好不可思議,又話起初都擔心
  • #NBA#官方日前与球员拍板举办知名电玩《NBA 2K》锦标赛后,今日根据《ESPN》记者沃纳洛斯基(Adrian Wojnarowski)报导,联盟即将举办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