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2022年展望 | 新能源车产业链:新阶段,新结构,新机遇
原创 曾韬刘烁王颖东等

2021年新能源车产业链受上游原材料涨价盈利普遍承压,但下游需求高景气度持续验证,产业链仍有望实现高增速;展望2022年,我们预计全球新能源车有望临界突破迈过千万销量,产业链发展站上新高度,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美国市场放量、上游产能扩张和中游技术进步驱动中下游利润修复以及铁锂的全球化三条结构主线。

摘要

我们认为新能源车在全球政策、优质供给加速释放以及需求端消费转向的共振下景气度不断被验证,基于历史增长曲线经验,我们判断全球电动化将达新一轮临界突破拐点,2022年全球销量有望迈过千万辆,带动产业链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建议投资者把握三条结构主线:

美国电动车渗透率加速带来的阿尔法机会。我们认为美国市场在拜登新能源政策及供给端加速转型下有望在2022年迎放量拐点,将大幅推升动力电池装机和锂电材料需求,我们认为当前切入美国本土产能的日韩供应商将率先受益美国市场红利,同时国产锂电龙头也有望享受美国本土锂电供给缺口带来进口机遇;我们建议把握日韩电池厂商产业链成长弹性。

把握锂电池成本压力传导带来盈利修复,中游紧缺的材料环节涨价逻辑兑现。随着年末临近,锂电池议价窗口打开,我们认为基于锂电池的强话语权,有能力向下游进行合理传导,当前时点关注锂电池价格变化带来2022盈利预测上修潜力;同时,前期受制于下游锂电池大客户盈利压力且供不应求的铜箔、负极、隔膜、磷酸铁等环节随着锂电池涨价逻辑兑现有望同步跟进,存在涨价预期兑现的二次行情。

新车周期拉动铁锂和高镍需求,重点把握铁锂全球化阿尔法机遇。2022年伴随全球搭载高镍、铁锂新车型上市,我们认为将持续带动高镍、铁锂产业链放量。当前铁锂需求集中在国内,但我们观察到:1)特斯拉宣布全球Model3/Y标续车型切换铁锂版;2)海外车企大众/奔驰以及电池厂商LG Chem等加快铁锂布局,我们认为铁锂海外认可度逐步提升将带来需求全球驱动的转化,推动中长期全球份额提升。

风险

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美国新能源政策推进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涨价超预期。

正文

核心概要

展望2022年,我们预计新能源车和储能需求高增长将继续带动产业链景气度向上。新能源车方面,中金汽车组上调2022年全球汽车销量至1000万台,我们同步上调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至656.0GWh,同增91.6%;储能方面,在国内政策催化和海外需求提振下,我们预计全球储能电池出货将达到90.7GWh(含通信储能),同增65%。

我们建议重点关注2022年三条结构性的变化主线:第一条主线是美国电动车渗透率加速带来的阿尔法机会;第二条主线来自价格的博弈,我们建议关注锂电池成本压力传导带来盈利修复,中游紧缺的材料环节涨价逻辑兑现,重点关注锂电池、铜箔、负极、隔膜环节;第三条主线继续看好新车周期带来的磷酸铁锂和高镍结构性机会,铁锂装机渗透率提升以及储能放量带来的磷酸铁锂产业链机会。

美国市场临界突破在即,产业链将迎新成长机遇

政策升温+供给结构转型提速,第三极临界点有望2022年突破

美国新能源车市场由于政策力度不够强、优质车型偏少、产业链薄弱,长期处于全球市场的发展“洼地”,1-3Q21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仅3.7%,大幅低于同期中国市场13.5%和欧洲市场17.3%。但我们认为随着拜登政府新能源车政策持续推进和加强,以及本土车企电动化转型提速,美国新能源车发展将提速:

政策不断升温,远期渗透率目标确立:美国总统拜登自21年上台以来持续推进新能源转型:1)2021年3月《基础设施计划》提案中提出投资1740亿美元用于支持电动车产业链发展,包括提供购置补贴(计划1000亿元规模)、扩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用交通领域电动化等;2)2021年5月清洁能源法案提案计划将现行7500美元单车税收抵免上限提升至1.25万美元/车,并取消现行单车企20万辆销量补贴限额、提出补贴在新车渗透率达到50%后分三年缓慢退坡;3)2021年8月“加强美国在清洁汽车领域领导地位”行政命令中,拜登政府正式确立了2030年新能源车渗透率50%的目标;我们认为美国的新能源政策和远期渗透率目标彰显电动化转型决心,将中长期驱动美国新能源车发展。

供给结构转型提速,2022年本土优质车型有望增加。2020年以前美国本土新能源车以特斯拉为主、渗透率达到50%以上,本土其他品牌车企福特、通用、大众、克莱斯勒等缺少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产品。2020年以来,美国本土品牌通用、福特相继发布电动化战略,分别制定2025年、2030年电动车新车渗透率40%的目标,加速向电动车转型;2021年以来,我们观察到美国本土的车企陆续推出正向开发的优质纯电或者插电产品,如福特Mustang Mach-E、大众ID4以及克莱斯勒吉普牧马人插混版等,并且我们预计在2022年美国市场将有更多的纯电新车型上市。我们认为供给侧产品结构转型有望驱动美国市场电动车消费普及,有效激发市场需求。

图表: 拜登政府推动新能源车发展政策梳理

图片

资料来源:白宫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认为,伴随美国政策升温和供给侧转型加速,当前时点新能源车渗透率接近临界突破点,若拜登政府新能源政策在2021年内落地,我们预期美国2022年的新能源车市场有望复刻欧洲2019-2020年渗透率发展轨迹,对应渗透率我们预测2022年有望提升至9-10%、新能源车销量达到170万辆以上;同时,基于拜登政府远期渗透率和车企电动化战略目标指引,我们预期美国市场2025/2030年渗透率或将达到23%/52%,对应销量451.5/1094.3万辆。

图表: 我们认为2022年美国有望迎渗透率快速提升

图片

资料来源:EV-sales,Marklines,中金公司研究部

美国市场放量将大幅推升动力电池装机需求,短中期仍以三元主导

我们认为,美国市场2022年起量将带动动力电池需求高增长,我们基于美国新能源车销量预测以及车型结构、带电量假设,我们算得2022年美国市场装机需求将达101.6GWh、同增199.9%,至2025年装机规模有望实现319.2GWh,2021-2025 CAGR达75.2%;技术路线上我们认为短中期仍以三元路线为主,主要原因:1)美国消费者通勤里程较长、对续航需求较高;2)从未来1-2年特斯拉、通用、福特等的北美新车规划看,仍以三元为主;3)美国重视电池报废再利用和关键材料的大规模回收,三元较铁锂更具回收价值;我们预期2022/2025年美国市场三元装机达到98.0/294.9 GWh。对应四大材料需求,我们测算2022/2025年三元正极、铁锂正极、石墨负极、电解液、湿法隔膜(基膜)需求有望达17.6/47.4万吨、0.9/5.7万吨,12.7/37.2万吨,13.5/38.2万吨,37.6/92.9亿平,2021-2025 CAGR 在60-70%。

图表: 美国市场动力电池及四大材料需求测算

图片

资料来源:EV-sales, 鑫椤咨询, 中金公司研究部

日韩电池厂商率先受益,国内龙头企业仍有望享受进口机遇

当前切入美国本土电池产能主要为日韩供应商,其中松下由于深度绑定特斯拉成为美国本土主要锂电池供应商(特斯拉在美国市场份额接近50%),SKI(配套大众/福特)、LG Chem(配套通用/福特)、三星SDI(配套克莱斯勒)在未来均有望成为美国市场核心电池供应商,我们认为美国市场的快速增长将率先带动日韩电池厂商放量;但同时,基于我们的统计数据,美国本土电池制造产能2022-2025年仍存在缺口,需要依赖进口填补,给已切入美国本土车企全球供应链的国内锂电企业带来结构性成长机遇,比如特斯拉,我们测算2022年特斯拉北美动力电池需求约60.5GWh,而松下21700产能我们预期在45-46GWh、无法支撑特斯拉北美需求,我们认为或将带动特斯拉供应链另两家电池供应商LG Chem和宁德时代的进口。我们基于美国市场2022年各车企销量预测和电池厂商配套份额假设,我们预期2022年松下、LG Chem、SKI有望占据美国市场46.5%、28.7%以及14.0%市场份额,宁德时代在进口需求驱动下市场份额有望达4%。

图表: 日韩企业为切入美国本土配套的主要电池厂商,将率先受益于美国市场放量

图片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EV-sale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美国本土锂电产能仍存在缺口,国内锂电龙头企业有望享受进口机遇

图片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1Q21在原材料涨价背景下,国产三元/铁锂电池在加征关税后价格较海外电池厂商仍具备优势

图片

资料来源:鑫椤咨询,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备注:海外厂商售价根据单季度财报电池业务营收及出货量进行测算

把握日韩厂商锂电材料产业链的业绩弹性

当前国内锂电材料龙头和二线优质企业已切入全球锂电供应链配套,美国本土无规模化的锂电产业,我们认为日韩厂商美国率先放量以及对国内龙头锂电企业的进口需求有望给国内锂电材带来业绩增长弹性。

图表:锂电及四大材料全球产能分布(2020年)

图片

资料来源:鑫椤资讯,BNEF,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国内锂电产业链2022e美国市场弹性测算

图片

资料来源:鑫椤咨询,万得资讯,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释:1)2022年美国市场弹性测算方式为:2022e美国市场净利润/2021e总净利润;2)”*”盈利为中金公司研究部预测,其余采用市场一致预测

中游材料产能紧缺持续,龙头受益技术升级红利

2022年中游材料产能紧缺将持续

https://t.cn/A6xywCXf

锂电池:2021-2025年产能处于紧平衡,国内二线龙头赶超日韩。我们基于锂电龙头公司公告的产能规划,2021-2024年锂电池龙头年新增有效供给略高于锂电池年新增需求量,但考虑龙头与二三线电池企业良率、开工率差异性,我们认为实际有效供给增速低于名义产能增速,锂电池供需或处于紧平衡状态。2025年边际供需存在244GWh产能缺口,但考虑锂电池两至三年扩产周期,我们预计2023年之前的潜在新增产能规划将有效弥补产能缺口。此外,国内二线龙头如中航锂电、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产能规划全面提速,呈现赶超日韩电池龙头趋势。

图表: 全球锂电池巨头供需走势预测

#cba# 常规赛时间:11/05-19:35
预测:时代中国广州输少当赢

时代中国广州 vs 浙江广厦控股

赛前点评:虽然主教练郭仕强本场比赛遭遇停赛,但球队打出了不错的团队篮球,保持近期联赛4连胜的战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球队的新外援的成绩表现并不亮眼,显然与球队的磨合不够充足。广厦在上场的表现也是相当好的,球队几乎全场都在牢牢压制对手,并且在末节对抗当中再度打出一波进攻,球队顺利拿下本场。
#cba真香#

【网购营销信息调查:退订仍会遭到骚扰,短信没停电话又来】#电商通过短信电话对用户轮番营销# 据@法制日报 报道,1258条——这是北京市海淀区居民戴莹手机里未读短信的数量,基本都是各类电商的营销短信。26岁的戴莹大学时开始接触线上购物,网购已经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也带来了很多的烦恼。其中,电商的营销短信、电话,特别是临近“双11”“6·18”等节点前的轰炸,更是让她不堪其扰。

“你看看,几乎全是购物平台的商家推广信息。”11月1日,面对前来采访的《法治日报》记者,她拿起手机打开短信界面说道,“手机都要炸了,真的烦死了”。

戴莹的遭遇,很多网络购物发烧友也正在经历。多位受访者说,这两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商以发送短信的形式,告知店铺的上新情况、优惠活动等信息,节点前的短信轰炸已经成为常态。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称,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营销本身并不违法,但如果未经用户同意或超限、超范围发送营销短信,则可能侵犯消费者的安宁权。治理短信、电话营销现象,既需要完善治理体系顶层设计,依法深入推进综合治理,也需要电商平台、电信企业和短信息服务企业等主体的自我监管与配合。

短信电话轮番轰炸,退订仍会遭到骚扰

“以前收到这类短信,我还会点开看看,然后删除。后来这类短信越来越多,删都删不过来。尤其赶上购物节时,电商一个接一个短信发过来,有的还连发好几条。”戴莹说,今年“双11”电商平台开始预售前,她的手机叮叮咚咚响了一天,开视频会时还在不停地弹短信窗口,特别影响心情。

记者浏览戴莹手机上的这些短信发现,内容大同小异:先在开头表明是哪个商家,然后要么说自己最近要上新品,欢迎选购,要么介绍最近有什么满减活动,并直接附上店铺链接。

“如果我真要买这个东西的话,我不需要商家提醒也会买,如果我不想买的话,发再多短信我也不会动心,只会拉低我对这家店的好感。”戴莹“吐槽”道。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田桥对此也深有同感。田桥注意到,给她发的推销短信大多来自她曾经注册过会员或购物过的电商,哪怕只是申请过免费的试用装小样。让她特别不满的是,她给自己父母网购过几次,结果父母的手机上也经常收到推销短信。

“我爸妈年纪比较大了,平时用短信比较少,收到的垃圾短信多了会感到很烦躁,他们跟我抱怨过好多次了。”田桥说。

为此,田桥特别留心短信的退订问题,她发现这些短信基本上还是留有退订方式的,即回复“N”或“TD”等字母。但实际上,退订不是每次都管用的,“我印象特别深刻,有几家店我回复了退订之后,还是能收到他们发来的短信。不仅搭进去短信费,还不见成效”。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信息,近年来,“双11”促销期间的营销类垃圾短信投诉呈现集中爆发现象,电商平台的相关投诉占比高达九成,且衍生出大量相关消费金融类垃圾信息投诉。特别是平台“默认”注册用户同意直接发送促销信息,平台商家利用平台规则漏洞发送营销短信等问题较为突出,明显侵害消费者权益。

面对层出不穷的营销短信,网友们调侃道:“今天收到的促销短信保守估计上百条”“‘双11’也‘内卷’了吗,今天被短信轰炸的同时竟然还接到了电话”……

天津的唐女士经营一家网店,她告诉记者,群发短信是需要付费的,费用不低,规模不大的个人店铺一般还不太舍得花钱去发短信、打电话,通常都是比较大的品牌旗舰店愿意花这笔钱。多位受访者也证实了其说法:收到的短信和电话,一般都是较为大牌的美妆、护肤品等商家发送的。

短信没停电话又来,侵犯消费者安宁权

采访过程中,多位消费者向记者抱怨道:短信轰炸也就罢了,现在一些商家开始采用打电话的方式推销,直接点对点联系,如此骚扰令人头疼不已。

10月28日,田桥收到了某护肤品旗舰店的来电,电话中,充满磁性的男导购热情地感谢田桥对其品牌的支持,随后声情并茂地介绍了该品牌“双11”的优惠活动和热销产品,“期待您的光临”。

这已经是田桥最近接到的第3通营销电话了。这3通电话分别来自3家不同的护肤品店铺,接通后对方都是声音富有磁性的青年男子,营销话术也大同小异。

从短信到电话,田桥感到十分无奈:“一看是陌生号码,我还以为是快递或者其他重要电话,结果一接竟然是××品牌的营销电话。电话还不能像短信那样选择退订或无视,真的太烦了!”

事实上,每逢促销节点,电商平台及一些商家过量的短信、电话营销,已成为消费者的一大痛点。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21年“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在6月1日至6月20日共计20天舆情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广告短信类负面信息近6.5万条。

报告称,广种薄收式的短信轰炸技术含量低、骚扰频次高。事实上,这种低成本制造“信息垃圾场”的短视行为就算偶有收益,其“变现”能力也相当有限,更多的还是惹人烦、讨人厌,最终也必将遭人弃。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认为,短信、电话营销作为商业广告的一种载体,本身没有“原罪”。营销短信发展到如今“人见人厌”的地步,主要在于发送行为并未建立在消费者知情和同意的基础之上。消费者相对于平台和商家,往往显得十分被动。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韬律师告诉记者,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营销本身并不违法,但如果未经用户同意或超限、超范围发送营销短信,则属于违法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宁权。

张韬说,民法典中将安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进行了规定和保护,除法律另有规定或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这种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过度营销的行为,还可能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相关权益和隐私权。”

群发产业链条成熟,商家可以批量购买

“我已经收到你们家无数条短信了,为什么还要打电话?你们这样已经造成骚扰了知道吗?!”最近,在接到推销电话后,忍无可忍的田桥发火了。电话那头先是一愣,表示很抱歉给她带来了不好的消费体验,具体情况会反馈给店家。

田桥又向该品牌旗舰店反映这一情况,客服称这是会员服务内容。对于“是否征得消费者同意”的问题,客服表示自己不清楚,会就此问题向专员反映。

记者查询包括该品牌旗舰店在内的10家网店发现,入会条件均要求消费者授权其获取并使用用户手机号等信息。《会员授权协议》《会员规则与隐私协议》等文件中往往有这样的表述:“您授权本平台将您提交的信息存储并提供给店铺使用,同意此店铺向您发送邮件、短信、致电或专属客服信息”“您知悉并同意,商家/品牌将通过短信、专属客服等渠道向您发送品牌及店铺最新消息”。

而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文件往往均以超链形式存在,需要用户主动点开查看,而用户是否查看并不影响授权确认。“当时根本没注意到有这个协议。”多位受访者说。

11月1日,记者致电一家电商平台,以消费者身份向其反映近日收到大量营销短信、电话,希望“平台能管管”。其人工客服表示情况已知悉,平台对于过度营销行为也持反对态度,会如实记录下来。而对“有无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的提问,其表示“不清楚”“暂无相关规定”。

张韬认为,商家和平台在会员注册的相关隐私协议中,将用户“知悉并同意”商家通过短信等渠道发送店铺营销信息,作为用户开通会员、享受服务的前置条件,且这一条件是不可跳过、不可选“否”的,这么做看似“合法”,实则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是打法律擦边球的行为。

对于这么多骚扰短信到底是谁发出来的问题,记者调查发现,网上存在不少为电商提供短信群发服务的网店,批量购买的费用也并不高。

记者在搜索引擎、购物平台等输入“短信群发”“活动短信”等关键词,能轻易搜到一批相关网店,店铺显著位置标明了“购物节营销类短信群发”等广告语。

记者点击进入一家号称“短信营销领域专家”的通信公司官网,上面打着“双11备战活动,预售低价存量~短信、彩信、400电话、空号检测全部低价”“你的好产品不做推广不打广告,你自己用吗”等广告。

根据该网站提供的微信号,记者添加了其客户经理。据客户经理介绍,公司提供的短信套餐最低1万条起充,“双11”有优惠,原价550元/万条的基础套餐现在仅售450元,“这个短信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您充值以后可以慢慢使用,用完为止”。

一家提供群发短信服务的网店,资料显示营业时间已达9年。客服介绍,他们的业务大致分为通知网关和广告网关,通知网关不带任何促销性质的词汇,如通知取快递,发货提醒等;广告网关发行业的促销信息。广告营销短信群发50元/千条起售,全5分好评后可再赠送50条。

“超高质量、超快速度,支持三网,亲付款后我们3分钟内给您开好一个独立的账户,由您自己登录平台发的哦,操作非常简单的哦(我们平台里面有详细的截图教程)。确保稳定及时到达!支持定时、支持回复!”客服的文字中透着热情。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姚志伟说,对于电商而言,“双11”等大促活动是每年最重要的一个节点,希望通过发送营销短信的方式吸引用户,特别是将之前曾经消费过的用户寻回,同时市面上有非常成熟的产业链进行短信群发服务,为商家提供便利,简直是“一拍即合”。

处罚少威慑力不大,治理仍需多方协作

10月25日,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营销短信扰民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召开行政指导会强调,各主要电商平台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承担起平台生态治理的主体责任,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民法典、《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认真履行依法经营电信业务承诺,强化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安宁权。

这并非官方对营销短信问题第一次发声。今年“6·18”大促期间,工信部就曾发布消息,提出规范电商平台“6·18”短信营销行为,尽快遏制垃圾短信蔓延趋势。

实际上,无论是民法典还是《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都明令禁止擅自发送商业营销短信这一行为。而根据我国广告法规定,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以电子信息方式向其发送广告的,由有关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广告主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那么,在官方关注与法律规定的双重压力下,电商对消费者的“轰炸”为何仍屡禁不止?

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看来,短信营销违法行为隐蔽,查处有难度。一些平台随意改号,使得垃圾短信更具隐蔽性,增加了监管和溯源的难度。同时,监管技术和治理水平也有待提升,治理短信营销,光靠行政执法不行,需要政府、企业、电信运营商、公民、行业协会形成合力。

“营销短信无孔不入背后多是发送方的利益考量。大数据时代,浏览即‘留痕’,绘制用户画像进行精准推送不再是难事,广撒网的营销短信,又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触达尽可能多的用户群体。”任超说,对商家来说,短信推广是精准度极高且低成本的营销手段,因此很多商家对此乐此不疲。

任超说,尽管擅自发布营销短信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却鲜有企业和商家因此受到处罚,而且顶格3万元的罚款,在可观的利润预期面前,威慑力也不大。

在张韬看来,治理营销短信是一项系统工程,很难一蹴而就。过量电信营销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商家利用平台规则漏洞打法律的擦边球,用户维权的时间成本与预期效果极其不匹配,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还有必要进一步提升等。

姚志伟建议,主管部门需要加大对非法采集、过度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信息等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针对电商平台和电信企业双管齐下,从源头进行治理。

“商家群发短信是依托电商平台获取的用户信息,而群发行为则是通过电信企业进行的。电商平台可以利用虚拟号码的技术,探索防止店家获得消费者真实号码的模式,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当然,由于网络交易的环节比较长,且涉及店家、快递等多个主体,这种模式的实现具有一定难度。同时,电信企业也应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对高频电话、短信进行检测,必要时可以进行拦截。”姚志伟说。

郑宁建议,政府和企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预警监测、防范拦截等机制,帮助用户免受垃圾短信侵扰。同时,行业协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健全黑名单制度,对违法企业和个人进行联合惩戒。
“治理短信、电话营销乱象,需要完善治理体系顶层设计,依法深入推进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同时,充分发挥信用管理的作用,增强监管威慑效果。不管是平台还是商家的经营活动,都应该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前提,做到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越法律底线,无底线侵扰只会将消费者越推越远。”张韬说。(观察者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中国高铁被叫停!马来西亚首相:避免国家破产,取消新隆高铁!
  • 高云翔入狱 董璇素颜亮相眼神既疲惫又落寞
  • 男子假扮“富豪”骗女友,租豪车到延庆旅游
  • 曾遭美国封杀,如今中国空间站广邀各国参与
  • 凤凰旅讯(结尾福利)|凤凰古城被曝重新收取门票……
  • 腾讯回应恶意彩蛋 真相原来只是这样的
  • 饿了么获批中国首条外卖无人机航线
  • 眼癌诈捐事件还原,不存在诈捐,网友纷纷致歉望原谅!
  • 男老师扮华妃 是什么样子的?
  • 二手手机泄露隐私!删除数据也能恢复!
  • 万众瞩目 —— 雄安新区宣传片震撼发布
  • 惨痛!男子喝醉后撒酒疯,将村干部砍伤缝60多针...
  • 火箭如果击败勇士进入总决赛,是不是就意味着拿到总冠?
  • 惨烈!印度摩天轮翻覆:多人从高处跌落 一人死亡
  • 中国研究团队新成果:吃河豚中毒将有药可救
  • 婚房被砸成废墟,连婚纱照都扔楼下了!装修师傅居然说了这么一句话
  • 胸痛大学不是高校!教育部未批!
  • 【围观】大熊猫下山偷笋被逮现形 不怕人看和拍照
  • 蓝洞起诉堡垒之夜:告其侵权。
  • 最新!艾玛沃特森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