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与禅宗文化

诗人郁乃说:“日本茶道是沧桑世俗的人间道,向天,向地,向神灵,归心于安。”

日本的茶道史,也是日本宗教、哲学、伦理与美学的发展史,600年茶道流变,成就了日本文化美的底蕴,并使其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日常起居的礼节,以及社交的规范。对于他们而言,茶道不仅增进了人们在和睦、清净氛围下的心灵交流,还提升了诉诸自然美感的生活品味。

大自然有它的庄严和谦卑,正如日本茶道所呈现的那样,其中的文化底蕴,是日本圣哲对自然哲学的深刻体会。就像普通人崇尚圣人一样,圣人所崇尚的便是大自然。从古印度的宗教到中国的黄老之学,无不是将自然看作是一种神圣的、能够赐予人生命之力和精神之力的图腾,而日本人则很好地汲取了两者的文化,最终又将此融入于茶道之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文化存在。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特别的,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看不见的血缘之亲,索绕其中。因为他们展现出的茶道文化,不仅是人之间的平等互爱,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川端康成在《日本的美与我》中写道:茶室本极其狭小,简朴,而寄寓的意思却无边深广,无上清丽。

茶文化源于中国,后经日本求学僧侣带回日本,逐步将这种平俗生活的“饮茶”,发展为携带着宗教仪式的“文化”。所以,日本茶道从形成初始,便根植于佛土,与自修、苦行的禅宗密不可分,最终形成了独具日本民族特点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

荣西禅师被尊称为日本的“茶祖”,他研究了唐代陆羽《茶经》后,将自身领悟的佛法融汇其中,写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并献于镰仓幕府,其中有写道:“饮茶可以净心,脱俗,明目,长寿,使人高尚。”饮茶与养生的完美结合,使其迅速在日本上流社会流行开来。

茶文化在日本发展至15世纪,一休宗纯的弟子村田珠光扭转了饮茶的观念。他认为饮茶所包含的文化应当是“顺应自然,清心寡欲,返璞归真,节制自律”,而非放任自由的享受生活。他首创“四铺半草庵茶”,将平俗生活的饮茶发展为陶冶身心、涵养德性的以禅道为核心的价值观——茶道。

在村田珠光之后,武野绍鸥又在“四铺半草庵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开创了“武野风格”。他将日本和歌“冷峻枯高”的美学,应用于茶礼、茶具、茶室之中,除了拥有“清心寡欲·草庵茶”的风格外,还有更为简约雅淡的“佗茶”。

沱茶其貌不扬,却携带着“无边高深、无上清丽”的寓意。佗,本意为空寂、负重、苦闷、寒碜,后经武野绍鸥的改造,“佗”又被赋予了新的价值观念:正直、谨慎、自律、谦逊。这种如禅宗戒律一般的“佗茶”理念,便是以挚诚之心对待彼此,共同在茶的醇香环绕之中,忘却世间俗事,达到物我两忘的超脱境界。

武野绍鸥的弟子“千利休”,被称为茶道天才,他将以禅宗为中心的沱茶,又进一步发展为“平等互惠”为核心的“利休茶道”,这种理念让茶道从贵族阶层走向了平民百姓,起到了茶道文化的普及作用。

利休茶道的本质,简单来说,就是“和、敬、清、寂”,而此四种境界,亦符合了千利休之名:万般名利,皆已休矣。

和以行之,平等相待,淡泊宁静。无所取舍,无所憎爱,用清静本心去体悟自然生命的智慧,从而达到佛我如一、天人如一的“和”境;

敬以为质,质为我心,我心即佛,人人皆有佛心,在“真如”面前平等不二,没有贵贱,相敬如宾;

清亦为净,清以居之,茶室犹如一方净土,应当清净整洁,以洗涤灵魂的污浊;

寂以养志,佛法中当作“死、涅槃、無”,这是一种身心的修行,我们每一次的觉悟、进步、成长都像是死后的重生,而涅槃就是一种境界,让我们最终回归到初心本性的“無”——如惠能言:“本来無一物,何处惹尘埃”。

千利休对日本文化影响,实际上远远超出茶道的本身。他侍奉丰臣秀吉了十年,这十年间也是其茶道境界不断提升,艺术才华充分展现的黄金时期。在此时期,他对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还融会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诸方面的文化体系,最终成型并延续至今,使之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日本茶道的样子。

茶,不过是存在于表象世界的微小事物,是凡俗生活中的一角,而通过凡俗生活而悟得无边、无际、无尽藏的“道”,才是个人不断修行、增进的最终目的。

道,就是“真”。这种“真”是简、是净、是和,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源泉和存在意义。茶与道的结合,就是让人在简朴、清净、和敬的生活氛围中,去思考人的本质,去领悟关于人存在的意义。只有如此,才能产生一种对于当下的超越性,让一切生活的修行获得正果,让经历的一切苦难具有意义。

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原因值得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道教知识#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https://t.cn/Evk4evd

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原因值得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但是为何多少年来,都有不少修道者,愿意过着这种生活方式呢?这 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里面,有什么原因值得这些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
是注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就得这样呢?还是另有什么原因让他们有理由过上这种生活?下面就谈谈贫道自己的看法。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过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道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之前papi酱在一档节目中,将父母、孩子、伴侣、自己做了一个排序,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原因是她把自己排在了第一位。蔡康永曾在《为你自己活一次》中说:“从小到大,
  • 电商维权干货,行业四年经验、维权控价打假的问题总结分析、解决方案、优势,即淘宝控价解决方案 标签: 淘宝控价 维权控价 淘宝打假 打假 京东维权 根据本公司四年
  • 今天早早的起了床整个人神清气爽,天气很好,洗漱完干干净净的去上班,对每个人都微笑,今天路上全是绿灯,第三首歌放完的时候正好到公司。晚上下班回到家,倒头就睡,再次
  •   记者从裘宝炎提供的法律文书上了解到:2011~2014年,中成建工在瓯江现代城施工,因瓯江房地产公司不能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中成建工将瓯江房地产公司诉诸法
  • 欢迎所有热爱英语想认真学好英语的小萌新^o^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每天没有喊单截图,盈利截图发,[允悲],今天在这里统一回复,因为我不喊单,EA每天交易几百次,难到我
  • 接下来我们就期待爸比的好消息吧[好喜欢][好喜欢] 自从妈咪买了监视器后 凡爸时不时要登进来看看我们母子俩 哈哈 我们温馨的模样是不是馋死爸比了呢[嘻
  • 到了上学的年纪,母亲见他可怜想让他去学校,但是到了学校,同学们都排斥他,还叫他“日本鬼”还有孩子拿石头砸他。在鬼子军营三个月,她怀了日本人的种,于是她乘鬼子不注
  • 报告表示,苹果第一代头设的重量可能会在 300-400g 间,而重量改善将是第二代产品的关键卖点。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产品的形状。
  • 低至 2 元 新家深度清洁好物清单 家里装修完毕,住友©萧静不是萧敬腾 请人来做开荒保洁,本想着专业的事情给专业的人做也可以省点心,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细节
  • 另外关于陪人上厕所嘛这一点咱们Lucky做的很好嗷,非常耐心而且跳到你腿上毛乎乎的等你,让你舍不得起来的程度小猫咪真好哇!刚吃完桃子又喝冰牛奶 想问我妈这种老前
  • 陈阿公介绍,北胜街内文物保护单位,除了钟芳井,还有达士巷古道、郑存礼故居,“目前达士巷很多古建筑已被楼房替代,钟芳遗址仅剩钟芳井了。”  【国仓村石桥】  海口
  • 2021年,新冠疫情爆发,全球数十万生灵如遭遇雪崩,转瞬消逝,这让作者重新反思灾难,为此创作了《登山物语》。#商丘工学院[超话]##好书推荐# 1991年1月,
  • #谭松韵[超话]#[污]#谭松韵奇妙小森林# [污]#谭松韵民初奇人传# 这里是我们的v❤号~这里有可以帮你分忧的松果~这里有你需要的树洞~这里可以保存你的小
  • 会上,京能盛乐电厂技术人员对通讯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根据我方各分公司及京能盛乐电厂现有通讯设备情况,结合此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确定了
  • 2、当年李小龙拍《唐山大兄》时,在剧组里的林正英只有19岁,年轻气盛的他对李小龙很不服气,于是上去挑战。2、当年李小龙拍《唐山大兄》时,在剧组里的林正英只有19
  • 尤浩然是一家人中目前为止发展不太好的那一个,他还曾因身材的问题面试时被学院拒绝过,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尤浩然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终归是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
  • ·『得当发给紧张人的温顺案牍』 1、迥殊想要的器械未几,能睡到天然醒的凌晨和你 2、我想陪着你,在你必要我的每个刹时 3、爱你没有临盆日期 更没有保质期
  • #新书#《唐诗洛阳记 : 千年古都的文学史话》 [星星]本书将时段定于隋唐,将空间定于洛阳,是一部体例独特的唐代文学史话,试图描绘一幅洛阳诗歌文学的全景图。从
  • 但我还是不讨厌现在的我,我还是喜欢我的#致自己##2022年第一条微博#2022,新的一年,新的起点,在这时刻内心涌起新的想法,或许永远不会去真的付诸行动,但在
  • #文星伊[超话]# #文星伊暖心甜豆包# [ins相关] 220705 更新星伊相关一则 First Ever Dance Collab ©️dyni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