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从前讲得出《兰亭序》的好,如今不行了

王羲之的《兰亭序》,尽管它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不过,这一名篇,还是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吹捧,在书法界中站住了脚,在文章家的观感里,它似乎还没有获得认可。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都不选此文,可知这两位六朝文专家,都不考虑这篇文章。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也不收此文。可知这篇文章在近代的盛行,作为古文读物,还是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氏昆仲的《古文观止》给它提拔起来的。

我在中学时,国文教师已经给我讲过这篇文章,可惜我早已记不起老师如何讲法。自己当国文教师时,也给学生讲过几十遍,也记不起当时我如何讲法。大约都是跟着各种注释本,一句一句地讲下去。讲完之后,赞不绝口地,对学生说:“好!好文章!”

解放以后,我没有讲过这篇名文,不过,我学会了用思想分析的方法来讲古文。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嘉定劳动,住在卫生学校。一天,有一位卫校语文教师拿这篇名文来问我,她说:“这篇文章上半篇容易懂,下半篇难懂。特别是其中一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到底是什么意思?”经她一问,我把全文又读了一遍。禁不住发愣了。怪哉!怪哉!从前讲得出的文章,现在讲不出了。

从“向之所欣”到“悲夫”这一段文章,是全文主题思想所在,可是经不起分析。我和那位女教师逐句讲,逐句分析,结论是对这段名文下了十二字评语:“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请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说人生短促,一瞬之间,一切都过去了,使人不能不感伤。

底下接着却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说:何况寿命长短,都随大化(自然)决定,归根结底,都是同归于尽。这一节的思想是和上一节对立的,既然知道人寿长短,同归于尽,为什么还会感伤于人生之短促?这个“况”字怎么加得上去?

再接下去,却说:“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古人是谁?是孔仲尼。不是真的孔仲尼,真的孔仲尼没有说过这句话。“死生亦大矣”,见《庄子·德充符》,作者抬出一个假设的孔仲尼来和一个跛脚驼背的王老做论辩的对立面。王老的思想代表庄周,对于人的生命认为无论寿夭,同归于尽。孔仲尼却认为人的死生,关系很重大,尽管长寿和短命,同是终尽,但这是从同的现象看,如果从不同的现象看,死生的意义就不同了。

“死生亦大矣”,虽然不是孔仲尼真的说过,但在一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注释。“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在生死之间,更重视“生”。他要解决、求知的是人的生存问题,而无暇考虑死亡问题。“仁者寿”,可见孔子并不以为“修短随化”,人的善良品德可以延长生命。颜渊早死,孔子哀恸道:“天丧予。”天使我大受损失。可知人的生与死,有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得失问题。

把“死生亦大矣”这一句的意义讲明白,就可以发现这一句写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下,简直无法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底下还加一句“岂不痛哉!”我们竟不知道他“痛”的是什么?

更奇怪的是,接下去又来一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我们再看上文: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是一种兴感之由。“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又一种兴感之由。

“死生亦大矣。”这也是一种兴感之由。明明是三种兴感之由,至少包括庄、孔两派的人生观,怎么会“若合一契”呢?

再读下去,见到一句“不能喻之于怀”,刚才读过一句“不能不以之兴怀”,只隔了一行,就出现重复句法,亦是修辞学的毛病。前半篇文章中有“丝竹管弦”,已经被宋朝人批评过,这里一句,还没有人指出,顺便在此批一下。不过,这不是大问题,姑且存而不论。

下面来了一个惊人的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为妄作。”上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二句用的是肯定语气,这不是“一死生,齐彭”的观点吗?隔了二行,却说这个观点是“虚诞”和“妄作”,岂不是自相矛盾?

接下去,又避开了上文的论点,说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我们无法揣摩作者“悲”的是什么?因为今昔二字在上文没有启示。今是什么?“已为陈迹”吗?昔是什么?“向之所欣”吗?或者,“今昔”指“死生”吗?一般的注释,都说:今是今人,昔是古人。那么,作者所悲的是:一代一代的人,同样都有“前不见古人”的悲哀。大约作者之意,果然如此,不过应该把今昔释为今人今事与古人古事。但这两句和上文十多句毫无关系,连接不上,依文义只能直接写在“向之所欣”四句之下。因此,这中间十多句全是杂凑,迷乱了主题,岂非“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我和那位女教师讲完之后,她也同意我的讲法。她说:“我就是觉得‘死生亦大矣’这一句上下都接不通。你一分析,挑出了整段文章的杂乱。以后讲课怎么办?怎样讲法?”我说:“照老样子讲,不要改变。这些文章已成权威,碰不得,只好人云亦云地讲,明哲保身。”

这件事,已过去二十多年了。今天看神龙本《兰亭帖》,忽然想起旧事。因略有空闲,故秉笔记之。反正我已快要“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用不到再“明哲”了。

“治未病”——新时代的健康模式

魏文侯曾求教扁鹊,问他家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好?

扁鹊说,大哥医术最好,二哥医术次之,我的医术最差。

魏文侯疑惑,为什么你自认医术最差,却能名扬天下,而你的两个哥哥却没什么名声。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在疾病还没发作之前就将病根铲除,所以他的医术高超外人都不知道;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初起还不严重的时候施治,虽然药到病除,但人们都以为他是只会治小病的医生。而我是在病人病情危重的时候予以施治,所以大家都以为我医术神奇,故而能名闻天下。

在这个故事中,扁鹊三兄弟的医术高下立判。其中大哥、二哥就是典型的“治未病”。

01,什么是“治未病”?

“治未病” 一词,首见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它的意思是,高明的医生,不仅要知晓治已病之术,而且要通晓治未病之法,如同治国不仅要治既成动乱,更要在未乱的时候加强治理。如果已经病了而后用药,已经动乱了才来治理,就好比口渴时才想到挖井取水,打仗时才想到制造武器,不是已经晚了吗?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距离今天已有两千余年。可见,“治未病”的概念自古有之,且在提出之后受到了历代医家的推崇。“治未病”理论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其内涵可以概括为: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总之,“治未病”的理论,主要是倡导一种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和理念。

02,中医“治未病”植根于道家思想

“治未病”虽然是中医的医学概念,但却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家思想密切相关。众所周知,道家非常重视养生,追求长生是道家文化重要的探索内容。在道家看来,“治未病”其实是“术”与“道”的有机结合,是修道与医道的相辅相成。只有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养生智慧,回归原初本性,才能无求而寿自延。

那么,道家思想中的哪些部分与中医“治未病”一脉相承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恬淡虚无,清心寡欲

道家崇尚的是返璞归真的生活,《道德经》里就有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思是人要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道家的养生思想对今天这个时代尤其重要。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度充盈的时代,人们很容易会为物质所累,造成了许多所谓的“富贵病”。经常性不合理的饮食、日常性吸烟、酗酒在偷偷伤害着人们的身体,容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如果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将心性和生命回归到纯朴的状态,与道相合,就能将疾病防患于未然。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道德经》有言:“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养生之法。中医所说的“治未病”,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时气候来调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思想认为,春夏阳气相对充盛,秋冬阴气主事。所以,春夏应当注重养阳;秋冬要重视养阴。可见,中医是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医注重按节气预防疾病,而这种思想是与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控制情绪,注重养心

庄子曾说:“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外篇·刻意》)

意思是说,如果在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喜怒,就无法追寻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始的心性就会缺失。

《黄帝内经》里也有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喜胜悲,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思胜恐。”过分放纵自己的情绪,会让五脏受损,只有控制性情、平衡心态,才能修心养性,达到阴阳平衡。

哈佛大学曾有一个调查:90%的病来自我们的内在,来源于我们的情绪。美国的一项研究在分析全美1300多个地区的推特(Twitter)内容后发现,愤怒、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字眼越多,该地区居民冠心病死亡风险越高;相反,常使用积极性词汇的人,冠心病的死亡风险则较低。生活中,常常深陷于负面情绪的人更容易生病。而道家的“修心”就是要求我们要控制情志的剧烈反复,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03,“治未病”——新时代的健康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全球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疾病人群占有20%,亚健康人群占75%,健康人群仅为5%。可见,今天的人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与疾病仅有一步之遥。正因如此,积极发扬中医治未病这一宝藏才显得尤其重要,它将对改变当前人们的健康状态产生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践行“治未病”的思想呢?

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邪气是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防未病先要增强人体正气。

顺应自然,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理论思想热内,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这就是所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也要做到顺应天时、顺应自然,才能“未病先防”。

顺应自然的内涵很多,其中包括重要的一点——不妄作劳,起居有节。

对于现代人来说,很多人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很多。在欲望的支配下,今天的时代成了一个“过劳时代”。尤其是久坐、久视,造成了颈椎病、气血不通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如果我们能顺应自然,让自己的生活符合自然规律,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那么就有更大的几率能够远离亚健康,最终达到“终其天年”。

调摄精神,保持情绪稳定

《素问·上古天真论》里有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当你能调摄情绪,那么病从哪里来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情绪的稳定呢?古人推崇“移情易性”。如《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

《理瀹骈文》说:“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千金要方》亦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

古人早就发现,通过琴棋书画等方式可以转移人的注意力,达到陶冶性情的作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当疏导宣泄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到情绪稳定。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和抗邪能力的关键。中国自古有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都是很好的健身运动。

但中医又认为,运动要有度,过度运动反而会耗伤阳气,不利于保养肾精。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一味追求“肌肉块”而盲目健身的人,往往徒有其表,但中气已伤。一旦中气伤,则容易形成病变。

因此,运动要适度,动静要结合,通过合理的运动可以提高机体抗邪能力,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总而言之,“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贯思想,“防重于治”更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思想核心。在今天这个亚健康的时代,如果我们能参透“治未病”的精髓,将之践行于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便能激发生命潜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抗衰的目的。

康大夫:中医药调理让你不生病!

“治未病”——新时代的健康模式

魏文侯曾求教扁鹊,问他家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好?

扁鹊说,大哥医术最好,二哥医术次之,我的医术最差。

魏文侯疑惑,为什么你自认医术最差,却能名扬天下,而你的两个哥哥却没什么名声。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在疾病还没发作之前就将病根铲除,所以他的医术高超外人都不知道;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初起还不严重的时候施治,虽然药到病除,但人们都以为他是只会治小病的医生。而我是在病人病情危重的时候予以施治,所以大家都以为我医术神奇,故而能名闻天下。

在这个故事中,扁鹊三兄弟的医术高下立判。其中大哥、二哥就是典型的“治未病”。

01,什么是“治未病”?

“治未病” 一词,首见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它的意思是,高明的医生,不仅要知晓治已病之术,而且要通晓治未病之法,如同治国不仅要治既成动乱,更要在未乱的时候加强治理。如果已经病了而后用药,已经动乱了才来治理,就好比口渴时才想到挖井取水,打仗时才想到制造武器,不是已经晚了吗?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距离今天已有两千余年。可见,“治未病”的概念自古有之,且在提出之后受到了历代医家的推崇。“治未病”理论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其内涵可以概括为: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总之,“治未病”的理论,主要是倡导一种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和理念。

02,中医“治未病”植根于道家思想

“治未病”虽然是中医的医学概念,但却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家思想密切相关。众所周知,道家非常重视养生,追求长生是道家文化重要的探索内容。在道家看来,“治未病”其实是“术”与“道”的有机结合,是修道与医道的相辅相成。只有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养生智慧,回归原初本性,才能无求而寿自延。

那么,道家思想中的哪些部分与中医“治未病”一脉相承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恬淡虚无,清心寡欲

道家崇尚的是返璞归真的生活,《道德经》里就有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思是人要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道家的养生思想对今天这个时代尤其重要。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度充盈的时代,人们很容易会为物质所累,造成了许多所谓的“富贵病”。经常性不合理的饮食、日常性吸烟、酗酒在偷偷伤害着人们的身体,容易引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如果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将心性和生命回归到纯朴的状态,与道相合,就能将疾病防患于未然。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道德经》有言:“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养生之法。中医所说的“治未病”,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时气候来调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思想认为,春夏阳气相对充盛,秋冬阴气主事。所以,春夏应当注重养阳;秋冬要重视养阴。可见,中医是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医注重按节气预防疾病,而这种思想是与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控制情绪,注重养心

庄子曾说:“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外篇·刻意》)

意思是说,如果在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喜怒,就无法追寻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始的心性就会缺失。

《黄帝内经》里也有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喜胜悲,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思胜恐。”过分放纵自己的情绪,会让五脏受损,只有控制性情、平衡心态,才能修心养性,达到阴阳平衡。

哈佛大学曾有一个调查:90%的病来自我们的内在,来源于我们的情绪。美国的一项研究在分析全美1300多个地区的推特(Twitter)内容后发现,愤怒、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字眼越多,该地区居民冠心病死亡风险越高;相反,常使用积极性词汇的人,冠心病的死亡风险则较低。生活中,常常深陷于负面情绪的人更容易生病。而道家的“修心”就是要求我们要控制情志的剧烈反复,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03,“治未病”——新时代的健康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全球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疾病人群占有20%,亚健康人群占75%,健康人群仅为5%。可见,今天的人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与疾病仅有一步之遥。正因如此,积极发扬中医治未病这一宝藏才显得尤其重要,它将对改变当前人们的健康状态产生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践行“治未病”的思想呢?

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邪气是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因此防未病先要增强人体正气。

顺应自然,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理论思想热内,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这就是所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也要做到顺应天时、顺应自然,才能“未病先防”。

顺应自然的内涵很多,其中包括重要的一点——不妄作劳,起居有节。

对于现代人来说,很多人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很多。在欲望的支配下,今天的时代成了一个“过劳时代”。尤其是久坐、久视,造成了颈椎病、气血不通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如果我们能顺应自然,让自己的生活符合自然规律,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那么就有更大的几率能够远离亚健康,最终达到“终其天年”。

调摄精神,保持情绪稳定

《素问·上古天真论》里有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当你能调摄情绪,那么病从哪里来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情绪的稳定呢?古人推崇“移情易性”。如《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

《理瀹骈文》说:“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千金要方》亦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

古人早就发现,通过琴棋书画等方式可以转移人的注意力,达到陶冶性情的作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当疏导宣泄自己的情绪,从而做到情绪稳定。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和抗邪能力的关键。中国自古有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都是很好的健身运动。

但中医又认为,运动要有度,过度运动反而会耗伤阳气,不利于保养肾精。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一味追求“肌肉块”而盲目健身的人,往往徒有其表,但中气已伤。一旦中气伤,则容易形成病变。

因此,运动要适度,动静要结合,通过合理的运动可以提高机体抗邪能力,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总而言之,“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贯思想,“防重于治”更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思想核心。在今天这个亚健康的时代,如果我们能参透“治未病”的精髓,将之践行于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便能激发生命潜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抗衰的目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的手机照片相册概况(附典型案例图):1. 大量动物照片连发(粗滥质量)2. 摄影能力低下的自然景物照片(多有连拍,因为总是手抖/焦距糊了/手指误入画面之类的)
  • 到过金牛区、邛崃市这些地方人员尽快报备】金牛疾控提醒:对照自查 尽快报备↓↓↓ 因疫情防控排查需要,请与以下时间和空间有重叠人员,立即向所在社区(村)、单位、宾
  • #重逢牡丹亭# 文 / 罗周题 /《:生死梦中》L先生向我约稿《牡丹亭》之整理改编,我说《牡丹亭》演出版纷纭,用不到我再掺和,他却说,相信我心里,定有一版我自己
  • 我来 是为心找到一个出口 点燃那支 一直醒着的红烛 尘土飞扬的路上 我们都是要清洗的人 泪水轻薄 多情沉重 那些错失的路上 痛恨月光的夜晚 抵不过一片树叶的重量
  • 但,也有人认为:“缘分不是天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缘分受自己行为的牵引,随时都会改变的”。 故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缘就会转善缘,无缘就会变有缘;无恶不
  • 《OK精彩》:倪妮。《送你一朵小红花》主演:易烊千玺、朱媛媛、高亚麟。
  • ”北京路劲 · 御合院营销中心我们在设计之初因地制宜,探寻东方主义的脉络,用精简的当代设计语言,展开一场东方礼序与现代设计的华美盛宴。墙面艺术装置则从Marce
  • #正能量艺人王一博# wyb#底气全开 一博到底# 【今天你跳跳了吗】@Origins悦木之源 解锁活动需要完成3000万植萃力解锁期限到11月11号止,考虑到
  • 猪弯弯的骨头千万不要急着扔,最精华的部分就在骨髓里——拿吸管这么一撮,既能食得美味,又不失优雅。“弯弯”指的是猪弯弯,也就是猪的膝盖骨,皮厚油少口感独特,资深吃
  • ��‍♀️前一秒上演情深深雨濛濛,下一秒霧說散就散天地遼闊☀️⛰營主夫婦非常熱情帶我參觀了整個園區,各種植物花卉圍繞,一年四季都有看頭❤️他們用心經營的每個細節
  • 阳春市组织开展2022年教师招聘面试资格材料审核南方阳春 2022-07-06 20:52 发表于广东图片7月4日,为期3天的阳春市2022年教师招聘面试资格材
  • 去药店买了些中药临结账,在店员小姐姐的强烈安利下买了这款面膜,说亲测好用[笑cry][笑cry]然后结账的时候,小姐姐送了一提清风卷纸[兔子][微风]谢谢啦[心
  • 戏剧的是,就在5月13日金麒麟平仓后,热卷期货开始了持续大幅下跌,10交易日,下跌了1600点,跌幅超过25%,10倍杠杆下(金麒麟的保证金率10%)如果金麒麟
  • 我只做了两次,脸一直都很平滑!整完一套鼻子上黑头都少了,不过他本来也就不多。
  • 《我不是药神》上映4年,再提黄毛的名字,角色的一举一动,一哭一笑仍能跳跃在眼前,这就是演员的功底,章宇的“演技”好的角色永远都不会被忘记。田海蓉是个十足的老戏骨
  • 看群昨晚半夜三更又追溯到一位老外邻居是密接群里七嘴八舌最后早上把老外邻居转走 老外老婆7天居家封闭管理我们楼封了一个小时就解封了彩彩赶紧让饿了么送了松月楼菜馒头
  • #小鬼王琳凯0520生日快乐# [送花花]#小鬼把更多时间花在音乐上# 北上看到的冰川是你、南下追寻的极光是你,心中荡起的波澜是你,眼中泛起的温柔是你,星是你,
  • 1、舌头呈现紫色中医认为舌头两侧对应肝胆,当肝脏排毒异常时会让太多毒素在体内堆积,舌头会发紫。此类人群可以选择具有,健脾益胃的食物或中药,避免吃太多冷饮,多参加
  • 简单来说,他作为一个出生在非洲桑给巴尔,移民到英国,并用英文写作的作家,作品主要写的是他的家乡在被欧洲殖民前后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非洲人民的遭际。从难民、殖民地
  • #早安桂航# 周末清晨送上席慕蓉的一首小诗《千棵树》(节选):我喜欢出发 喜欢离开   喜欢一生中都能有新的梦想  千山万水 随意行去  不管星辰指引的是什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