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持《大悲咒》一切所求尽皆如愿
(第九十九段)
【尔时观世音菩萨告梵天言:诵此咒五遍,取五色线作索,咒二十一遍,结作二十一结系项。此陀罗尼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说,彼等诸佛为诸行人,修行六度未满足者速令满足故;未发菩提心者速令发心故;若声闻人未证果者速令证故。若三千大千世界内诸神仙人,未发无上菩提心者,令速发心故。若诸众生未得大乘信根者,以此陀罗尼威神力故,令其大乘种子法芽增长。以我方便慈悲力故,令其所须皆得成办。三千大千世界,幽隐闇处三途众生,闻我此咒,皆得离苦。
有诸菩萨未阶初住者速令得故,乃至令得十住地故,又令得到佛地故,自然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若声闻人闻此陀罗尼一经耳者,修行书写此陀罗尼者,以质直心如法而住者,四沙门果不求自得。若三千大千世界内,山河石壁,四大海水,能令涌沸。须弥山及铁围山,能令摇动,又令碎如微尘,其中众生悉令发无上菩提心。若诸众生现世求愿者,于三七日净持斋戒,诵此陀罗尼必果所愿。从生死际至生死际,一切恶业并皆灭尽。三千大千世界内,一切诸佛菩萨,梵释四天王,神仙龙王,悉皆证知。】
这时观世音菩萨告诉大梵天王说:凡有所求者,应当先如法诵此《大悲咒》五遍,然后用五色线做成一条绳索,五色线指的是“青、黄、赤、白、黑”这五种颜色的细线,做成一条绳索。此五色线表法五方五部之神、佛:五方之东方为青色,属木,代表东方青龙;赤色属火,代表南方朱雀;黄色属土,代表中央黄龙;白色属金,代表西方白虎;黑色属水,代表北方玄武(龟蛇)。这些均为神灵。
而五部则指的是五方佛,即:东方阿閦佛之金刚部、西方阿弥陀佛之莲部、北方不空成就佛之竭磨部、南方宝生佛之灌顶部、中央毗卢遮那佛之如来部。这五方佛是五个方位的诸佛代表。
将这五色线做成绳索后,供在观音神像前,对着这条绳索念上《大悲咒》二十一遍,然后将这条绳索打二十一个结,系在自己的脖子上。这样就能在众神及诸佛众菩萨的加持下,领悟到《大悲咒》陀罗尼是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诸佛所说的无上咒,是无量诸佛为了成就一切修行人早证菩提而特地宣讲的,能使诵持《大悲咒》的人获得以下五大成就、即:
1、诵持《大悲咒》能使修行菩萨“六度”未圆满者速得圆满:这里说的六度是指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即施度、戒度、忍度、精进度、禅度、慧度,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六度犹如船筏,既能自渡,又能渡一切众生,不论是自己或是众生,只要圆满修行六度,就都能从生死大海之此岸,渡到涅槃究竟之彼岸。而修学未圆满者是不能到彼岸的,但只要能诵持《大悲咒》,就能速得圆满成就。
2、诵持《大悲咒》能使未发“菩提心”者速令发心:一切修学佛法的人,如果不发菩提心,是不能解脱生死的,所以发菩提心对求解脱道者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心就是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共成佛道之心,具体体现在四弘誓愿里,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这四种愿心,就是发菩提心。如果有人没有发菩提心而又想求解脱者,只需诵持《大悲咒》,就能速发菩提心而心想事成。
3、诵持《大悲咒》能使“声闻”人未证果者速令证果:声闻是小乘法,在修行上有四个成就阶次,称为四果,即:一、须陀洹果:译为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罗汉。证此果者已断尽“三界”见惑,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只需天上人间生死往返七次,就能证声闻极果。这里说的三界则指的是三千大千世界里十二类众生分别生活的三大界域,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二、斯陀含果:译为一来、即第二果。证此果者已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尽前六品,但后三品犹在,还需要天上人间生死往返一次,才能证声闻极果,故名一来。
三、阿那含果:译为不来、即第三果。证此果者已断尽欲界后三品思惑,直接在四禅五不还天里证声闻极果,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故名不来。
四、阿罗汉果:译为无学、即第四果。此为声闻极果,证此果者已断尽色界及无色界思惑,贪嗔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证涅槃,无法可学,故名无学。
四智是指:“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果有修学声闻法而未证得果位的人,只要能诵持《大悲咒》,就能使其迅速证得声闻果位。
4、诵持《大悲咒》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内诸多修学“神仙”道的人,未发无上菩提心者,令速发心:神仙法修的是性命双修法,以神魂为性、身形为命,可修至出阴神、出阳神、出元神,修成了可将自己的寿命延长千万岁,但只能休息居住于深山或大海荒岛等无人烟处,与人间隔绝,如此精进,仅管能修得一些比如未卜先知、飞行空中类的神通,但神通并不能摆脱生死轮回,这种不修三昧正定,修行所得的福报用完了,仍然要回到六道中来流转的。
像这些修神仙道的人,要想彻底解脱生死轮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如果有想发而还没有发菩提心的人,不需作其他修法,只需诵持《大悲咒》,就能迅速发起菩提心。
5、诵持《大悲咒》能使诸众生未得“大乘信根”者,以此陀罗尼威神力故,令其大乘种子法芽增长:“大乘信根”是指人人都有的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根中的第一根。信根有人道信根、天道信根、声闻信根、缘觉信根、菩萨信根之分:种人道信根者、来世再得人身;种天道信根者、来世往生天堂;种声闻信根者、时间不论远近,必得沙门果;种缘觉信根者、时间不论远近,必得辟支佛果;种菩萨信根者、时间不论远近,必得成佛。
这里说的大乘信根指的是成佛的菩萨信根,如果有人想得到而又没有得到大乘信根者,只要能诵持《大悲咒》,就能借此陀罗尼威神之力,使其大乘种子的法芽得到迅速增长。
观世音菩萨说:以我多生累劫以来所修成的方便慈悲力,可使一切众生凡有所需所求之事,都能成功的办成。于三千大千世界里,在幽隐黑闇处的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中的众生,凡是能听闻到我所宣说的《大悲咒》,将尽皆脱离三恶道之苦。
观世音菩萨说:有修行菩萨道的人,如果还没有证得初住阶位者,只要能诵持《大悲咒》,就能迅速证得十住地,并能使其得到佛地,自然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如果有声闻人听闻到《大悲咒》陀罗尼,一经入耳,并能修行书写此陀罗尼者,以质直心如法而住者,四沙门果不求自得。
观世音菩萨说:众生当知,《大悲咒》的威力无比,若能以清净心念动咒语,就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内,山河石壁,四大海水,汹涌沸腾;还能使魏巍须弥山及莽莽铁围山,尽皆摇动;又能使碎如微尘数多的世界里的其中众生,自觉发起无上菩提心。
如果有诸多的众生,现世求愿者,只需于三七日中净持斋戒,诵此《大悲咒》,必果所愿。不仅所求皆遂,还能使其从无量劫中生死际至生死际,一切重罪恶业,并皆灭尽。三千大千世界内,一切诸佛众菩萨、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一切神仙、所有龙王,全都会前来,为其作证,使其知晓此咒威力真实不虚!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徐孙铭

一 、达摩禅之贡献

达摩禅对于早期中国禅宗建立的贡献,大体有三:

第一 ,以《楞伽经》和
“ 二人四行 ” 论为立宗之旨。 

《楞伽经》
以 “ 佛语心晶 ” 为篇名,
即以直指如来心地为宗旨。

苏轼《楞伽经后记》说: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
故谓之佛语心晶。”

蒋之奇为苏拭书
《楞伽经》作序说: 
“ 昔达摩西来,
既已传心印于二祖,
且云吾有《楞伽经》四卷,

亦用付汝,
即是如来心地要门,
令诸众生开示悟人。

此亦佛与禅并传,
而玄与义俱付也。”

“ 佛与禅并传,
玄与义俱付 ”,

正是以
《楞伽》传宗的达摩禅之宗旨。

第二 ,以 “ 壁观 ” 为独特的修持法门。 

《景德传灯录》说:
达摩 “ 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

只教曰: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这种
“ 面壁而坐,
终日默然,
人莫之测,
谓之壁观 ”,

即是达摩禅法之一大特色。

第三 ,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授方祛。 

“ 慧可种种说心性理道未契,
师只遮其非,
不为说无念心体。

慧可曰: 
‘ 我已息诸缘。’

师曰: 
‘ 莫不成断灭去否 ?’

曰: 
‘ 不成断灭。’

师曰: 
‘ 何以验之,
云不断灭 ?’

可曰: 
‘ 了了常知,
故言之不可及。’

师曰: 
‘ 此是诸佛所传心印,
更无疑也。’”
( 同上 )

这种师徒授受,
不依靠文字语言,
只凭自心 “ 了了常知 ” 的证悟,

就是达摩传宗的主要方法。

嵩山少林寺正以达摩祖师禅的诞生地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禅宗史上写下最早、
且又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光辉一页。

二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异

达摩禅究竟

《般舟三昧经》的禅法有无联系?

笔者认为,
二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且多相近、
相通之处。

《般舟三昧经》
又称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异译为
《跋陂菩萨经》。

是阿弥陀经典中的最早文献, 
“ 净土三经 ” 的最早先驱。 

“ 般舟三昧 ”
作为禅定的一个法门,
主要讲在特定的时间内
( 七天七夜

九十天 )

经行不息,
除用食外,

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念佛而见十方现在佛站立面前。

这种以
《般舟三昧经》
为主要经典,

以口念阿弥陀佛而修禅定的法门,
即叫般舟三昧,
也可以叫念佛禅。

此经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左右编纂,
流行中土者,

前后有七个译本,
以支娄迦谶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
( 179 )
10月8日于洛阳译出的
《般舟三昧经》
最有价值。

般舟三昧法门

达摩禅主要区别有三点:

第一 ,般舟三昧强调念佛而修禅定,

达摩禅则主张 “ 壁观 ” 而修定 

《般舟三昧经》说:
“ 是菩萨用是念佛故,
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如是为念佛。”

以念佛作为
“ 得空三昧 ” 的助缘,
达到 “ 生阿弥陀佛国 ” 之目的。

而达摩禅则以 “ 壁观 ” 而修定,

即《景德传灯录》所载
“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

达摩人嵩山少林寺,
终日面壁。

时人不解其意,
称其禅法为面壁婆罗门。

他通过 “ 凝住壁观 ”,
而悟凡圣等一、

与理冥符、
寂然无为,
证悟此心即佛。

虽然念佛三昧以念佛人定而见佛,

达摩禅以
‘‘ 壁观 ”
而悟自心是佛,

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

而悟人之途径则有区别。

第二 ,般舟三昧主张有相观想,

达摩禅主张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当作是念:
诸佛悉在前立,
当具足念诸佛端正,
悉欲逮见一一想

…… 复更作念:
佛亦不用心得,
亦不用身得,
亦不用心得佛,
亦不用色得佛。

何以故?

心者佛无心,
色者佛无色,
不用是心色,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念佛三昧必须从有相观想人手,
通过念佛观想诸佛立在面前,

见到诸佛妙相庄严,
同时又不执着于有相;

还说:
“ 一者自观身、
观他人身。

自观身、
观他人身者,
本无身;

二者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

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者,
本无痛痒;

三者自观意、
观他人意。

自观意、
观他人意者,
本无意;

四者自观法、
观他人法。

自观法、
观他人法者,
本无法。”

这四种观法
( 观自身他人身、
自他痛痒、
自意他人意、
自法他人法 ),

即 “ 四念处 ”;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是以慧观的力量,
使心安住于道法上,
使正而不邪。

而达摩禅则注重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尤其是通过会心、
悟心而求安心,

也就是 “ 觅心不可得 ”,

而悟无常、苦、无我、不净,
从而得到解脱。

第三 ,般舟三昧以见佛为最高境界,

达摩禅则以 “ 无所见 ” 为其精髓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

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

修此定而见佛是最高境界。

当然, 
《经》中也反复叮咛,
见佛也不应执着, 

“ 菩萨见佛不当着 ”。

而达摩禅更以
“ 无所见 ”
为见作为最高境界。 

《景德传灯录》载:
达摩 “ 欲西返天竺,

乃命门人曰: 
‘ 时将至矣,
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

时门人道副对曰: 
‘ 如我所见,
不执文字,
不离文字,
而为道用。’

师曰:
‘ 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 
‘ 我今所解,
如庆喜见阿佛国,
一见更不再见。’

师曰: 
‘ 汝得吾肉。’

道育曰: 
‘ 四大本空,
五阴非有,
而我见处,
无一法可得。’

师曰: 
‘ 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

师曰: 
‘ 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 
‘ 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当护持。’”

这个关于修禅境界对话的传说,

实际上把修祖师禅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于文字不离不执;

第二层次,突破禅关而顿悟;

第三层次,无一法可得;

第四层次,会心微笑。

这显然是以
无所见、
无所得、
无所悟为顿悟的最高境界。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在修禅定的途径和方法、

观想是否有相、

修定以什么境界为高这三个方面,

般舟三昧与达摩禅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

传为达摩所作的
《少室六门集》

第二《破相论》

即排斥称名念佛说: 
“ 诵之与念,
义理悬殊,
在口曰诵,
在心曰念。

…… 诵在口中,
即是音声之相,
执相求理,
终无是处。”

达摩之时念佛禅尚处于胚胎之中,

这不可能是达摩的思想,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达摩禅与般舟三昧的差异,

它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三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同

然而,
从根本上讲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一致的。

二者有不少相同、相通之处。

第一 ,达摩禅的 “ 理人 ”

念佛三昧的 “ 无所着 ” 之一致  “ 二人四行 ”,

被教内外公认为是达摩的正统思想。

其中二人的 “ 理人 ” 说:
“ 藉教悟宗,
深信众生同一真性,
客尘障故。

令舍伪归真,
凝住壁观,
无自无他,
凡圣等一,
坚住不移,
不随他教,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名理人也。”

达摩禅虽然不主张有相观想,
但也不排斥经教。

它借助经教,
通过一心专注地观想的
“ 凝住壁观 ”,

达到
“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 的境界,

这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殊途同归的。

般舟三昧虽然作 “ 有相观想 ”,
但经中反复强调不着于相: 

“ 菩萨见佛、
不当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着。

何以故?

着者为烧身。

见佛但当念其功德,
当索摩诃衍。” 

“ 菩萨于三昧中不当有所着,
不着者疾得是三昧。”

之所以不应当执着于相,
是因为 “ 缘起性空 ” 之故:

“ 一切法本无所有,念有,因着;

无有,反言有,亦着。”

《佛印品》
第十六还连续以19个 “ 无 ” 的 “ 佛印 ” 来否定对于有相、有求的执着。 

“ 何等为佛印?

所识不当行,
无所念、
无所求、
无所想、
无所着、
无所愿、
无所向生、
无所适、
无所生、
无所有、
无所取、
无所顾、
无所往、
无所得、
无所有、
无所结、

所有尽、
所欲尽、

无所从生、
无所灭、
无所坏、
无所败,
道要道本是印中。”

可见,
达摩禅之
“ 寂然无为 ”

“ 理人 ”

与般舟三昧的
“ 无所着 ”
精神完全一致,

都是对观想的主体以及作为观想对象的客体之否定。

第二 ,达摩禅的“ 行人 ” 与般舟三昧 “ 修四事 ” 的一致性 

达摩 “ 二人四行 ” 论,
其中 “ 行人 ” 即 “ 四行 ”:

报冤行、
随缘行、
无所求行、
称法行。

报冤行,
又作报怨行,

即对于苦、穷、冤、害都能甘心忍受,无怨无悔。

随缘行,对于顺境、逆境、喜乐、得失,不喜不忧,随缘而行。

无所求行,
即舍弃一切,
无所执着,
包括舍弃自身,安心无为。

称法行,
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自利利他。

这都是针对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等八苦而提出的修定解脱法门。

般舟三昧主张: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 

“ 持是行法故,
致三昧便得三昧,
现在诸佛悉在前立。”

又主张持 “ 四事 ” 疾得三昧: 
“ 菩萨有四事疾得是三昧。

何等为四?

一者不信余道;
二者断爱欲;
三者如法行;
四者无所贪生,
是为四。

菩萨疾得是三昧。”

这 “ 四事 ” 中, 
“ 如法行 ”
相当于达摩禅的 “ 称法行 ”;

“ 无所贪生 ”,
相当于
“ 无所求行 ”; 

“ 断爱欲 ”
相当于
“ 随缘行 ”; 

“ 不信余道 ” 以及 “
不自说身善,
亦不说他人恶,

若有骂者,
若有刑者,

亦不得恚,
亦不得恨,
亦不得懈 ”,

则与 “ 报怨行 ” 相近。

可见,
达摩
“ 四行 ”
与般舟三昧
“ 四事 ”
是大体一致,
非常相近的。

第三 ,达摩 “ 觅心了不可得 ”

般舟三昧
“ 是法无所有,本无 ” 相通 

《大悲咒》十种大悲心
(第九十五段)
【尔时大梵天王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观世音菩萨言:善哉、大士!我从昔来经无量佛会,闻种种法,种种陀罗尼,未曾闻说如此无碍大悲心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唯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我等大众愿乐欲闻。观世音菩萨告梵王言:汝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作如是问,汝今善听吾为汝等略说少耳。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大梵王言:我等大众今始识此陀罗尼相貌,从今受持,不敢忘失。】
观世音菩萨诵完84句《大悲咒》后,大地出现了六变震动,天上雨下奇珍妙花,十方诸佛皆大欢喜,天魔外道则非常恐怖。一切来参见大悲法会的会员,都分别获得了大小不等的果证。有得声闻初果至四果的、有得初地至十地的,还有无量多的众生发菩提心的,此皆是《大悲咒》威力所致,无比殊胜!
这时大梵天王从自己的座位上起立,整理好衣服,非常恭敬地合掌,对观世音菩萨说:善哉、大士!(大士为大菩萨的别称),我从往昔,经过无量多的诸佛法会,听闻过各种各样的佛法及各种各样的陀罗尼神咒,但却从未听闻过观世音菩萨所宣说的无碍大悲心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惟愿观音大士为我们讲解此《大悲心陀罗尼》神妙章句的形象面貌,是一个什么样的相状?我及在场的所有参加法会的人们都非常愿意、非常乐意地想听闻到。
于是观世音菩萨对大梵天王说:你为了方便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提出这样的问题,非常好!那么你而今可善自听好,我将为你们略微少许地讲解一些关于《大悲咒》的真实相状,《大悲咒》的真实相状归纳起来就是十种心,即:
1、大慈悲心:什么是慈悲呢?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佛陀之悲是以众生之苦为己苦,故称同体大悲。
《大般涅槃经》记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就是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这是凡夫的慈悲,称为小悲。二、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于诸法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这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最初的慈悲,称为中悲。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绝对平等之慈悲,此为观音菩萨所发之大愿,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
2、平等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里,始终都有高低贵贱之分,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只有超越三界后,在法身无相中,才有真正的平等,修行到了这种境界,所有的世俗观念都升华为圣人观念,看一切众生平等、看一切世界平等、看一切法平等,没有什么善恶邪正,人我是非,贫富美丑等种种差别相,为人处世,永远都不偏不倚,绝对平等,如此名为平等心。
3、无为心:无为心从无为法中生,无为法与“有为法”相对,指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原本是涅槃的异名。为诸法之本体,与“法性”、“真如”等为同一含义。以法相唯识宗为代表。该宗以修持境界立论,分无为法为六种,即:
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法相唯识宗于以上六种无为中突出真如无为,认为前五种无为都是“真如无为”的不同显现,因为只有真如无为才是佛教的究竟圆满处。具足这六种无为法,名无为心。
4、无染着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清楚明白,却能即相离相,不生执着,即是无染着心。
5、空观心:观十方世界是空、观十二类众生是空、观一切法是空、观一切相是空,于空处见缘起,于缘起处见实相,于此实相中彻悟自性本空,空生大觉,是名空观心。
6、恭敬心:尊敬比自己年龄大辈分高的比如父母长辈等名“恭”、尊敬比自己有知识有智慧的比如佛菩萨师长等名“敬”。恭敬心就是以下敬上的心,除此之外,还应该恭敬一切人,古德说: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更何况我虽长处比人多,但都有不如人处,所以,能做到尊敬一切人,即是恭敬心。
7、卑下心:“卑”不是卑贱的“卑”,卑在这里是一种谦辞,就是谦虚的意思;“下”即上下的“下”,这个下也不是低人一等的下,而仍旧是谦虚的意思。卑下心的意思就是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谦虚谨慎,绝不高高在上,这种心态,名为卑下心。
8、无杂乱心:心不专一名“杂”、东想西想名“乱”;杂乱使人昏沉、掉举、散乱,不能得定、不能得解脱。修四禅八定可治杂乱心,得四禅八定者,名无杂乱心。
9、无见取心:“见”生我见、“取”生占有;凡有我见者,对一切物质的及非物质的,都想占有,男人想占有女人、女人想占有男人,对金钱财物等都想占有。想来世再得人身的、想往生天堂的、想取小涅槃的、想取大涅槃的,有这些想法和行为的,名见取心。无见取心是没有这些想法,也没有这些作为,于无作无为中彻悟诸法实相,得大解脱,名无见取心。
10、无上菩提心:菩提就是无生无灭的妙觉心,此心依众生所悟程度分为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菩萨菩提、佛菩提这四种,此四种中,唯有佛菩提为最真实究竟,名无上菩提,发心修无上菩提法者,名无上菩提心。
观世音菩萨讲完以上所说十种大悲心后对大梵天王说:这里说的十种大悲心,就是《大悲咒》的陀罗尼形貌状相,你们应当依此十种大悲心而修行,这样就能得到《大悲咒》的真实妙用。
大梵天王说:听了观音大士的一席话,我等茅塞顿开,犹如拨云见日,非常欢喜,因为从今天开始,才真正认识了《大悲咒》的陀罗尼相貌,明白了此咒的真实意义,所以我们将从此受持,不敢有丝毫懈怠或亡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试试养 [哆啦A梦害怕] 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
  • 真是让人陷入两难境地了呢,我该不该去看,我研究生毕业,如果看不懂说明我智商低啊,我要看不懂这电影,是不是得把毕业证还给母校了啊……但如果看懂了说明我过的不幸福啊
  • 第六名——射手座:(贱人指数:63)原因:此星座神经较小条,常听到什么就口无遮拦的讲了出来。第十一名——天秤座:(贱人指数:20)原因:天秤座是不太会中伤人的星
  • 然后事情逐渐往奇妙方向发展,这里是丁层心,我觉得他像长毛猫,很漂亮对吧。聊天时间是时候在评论区 @ 你爱的人,告诉TA:今天我们一起奔跑吧偷偷告诉你,小布这里是
  • 3月27号刘彩凤所在部队团领导带刘彩凤5人去亳州,要求对二项不实指控在法院判决书中给予明确澄清。3月27号刘彩凤所在部队团领导带刘彩凤5人去亳州,要求对二项不实
  • 向每一位平凡亦不凡的医生致敬[打call]DAY143:0818在这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今天终于等到了玹的新歌发布 真的好听真的好好听 是听了会上头的程度 一口气循
  • 休息一天没见到半个月没见的小姐妹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下周一定补上。悲痛欲绝 从小学的时候在男生堆里上蹿下跳到初中男性女性朋友人数差不多到高中的时候身边只有女性朋友
  • 对于《披荆斩棘2》来说,三公已经录制完毕,所以结果也自然早已知晓,网曝目前《披荆斩棘2》六人已经淘汰,分别是: 一公,温兆伦、方逸伦 二公,黄义达、朱嘉
  • 凡是人总有取舍,你取了你认为重要的东西,舍弃了我,这只是你的选择而已,若是我因为没有被选择,就心生怨恨,那这世界岂不是有太多不可原谅之处,毕竟谁也没有责任要以我
  • 1.咨询装修报价2.预约设计师上门免费量房 3.预约工地免费参观4.获取最新装修案例和资讯5.装修疑问解答《真的爱》懂爱的人,不会把给予变成一种辖制更愿意俯耳
  • 忘了该怎么去微笑,忘了该怎么去拥抱花瓣为什么会凋零,或许是回忆太美好,离别太伤人,假装得很好,就是不愿你看见我难过的样子,无人的夜晚偷偷擦掉的眼泪。花飘落的回忆
  • #爱上这座城##值得去##不止旅行##浙江##带着微博去旅行##周四下课后我又好了经过第二周设计课的洗炼终于知道了这学期/作业的训练目的,上学期在功能的排布中游
  • 开学新人设就是东方青苍 “将死之人 也配问本座名讳”(我真的会不由自主的中二起来 我愿称之为史上最强最爽男主 所以我们大强的绝对武力值没上过rs我真的觉得很离谱
  • 当你们一起走过这个阶段,你们也会逐渐的明白两个人能走到最后,原来是需要互相支持和照耀彼此的,并且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去找对方商量和协调,只要两个人在情感方面目
  • 每天早上挤杭州的地铁早高峰时总会发现自己有一种“闻香识女人”的特异功能 我对气味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敏感以至于我常常会因为气味而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 比如一阵
  • 三,八字里食伤神‬官旺的女人,也是在情感‬方面不顺,伤食‬原制官星自,‬然是感情不‬顺,多烦有‬恼#魏炳华说易#为么什‬有的女人婚很姻‬顺利,有人的‬却在感情中
  • 重逢 这一场风烟遮双眼,躲不过一生倾念。恍如深梦为情魇,不愿骤雪扰红颜,情深为谁陷。
  • 我真的好喜欢这个图,每天都要念叨念叨moonli是小仙女吖dream一个三开左右收moonli[泪]蓝绿都可,看看孩子 ,会好好对崽崽的!dream一个三开左右
  • 所以佛在这段期间立下“结夏安居”这个制度,又叫“结制”在九十天结夏之中,出家人──就是比丘、比丘尼,和佛都住一个地方,什么地方都不去。并其初心,同来佛所:不单说
  • 又让我想起了菁宝,“那就先送到这里……[泪]”昨晚还有歌迷现场求婚哈哈,在喜欢的歌手、喜欢的歌曲中求婚也是很浪漫的,大家都送上了最诚挚的祝福!桥头(原创歌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