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持名念佛即实相念佛论】净土法门,三根普被,至极圆顿,许多人因不解念佛内涵,而将净土法门误认为是愚夫愚妇修死之法。本文试图依据佛言祖语,从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名号即实相、持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等角度,对念佛法门的一些重要道理作一番探究。惟愿广大净业行人,死尽偷心,信愿持名,往生净土,成就佛道。
一、四种念佛之关系
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宗趣,念佛则分为四种,分别为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莲池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中开示四种念佛:“称名(即持名)者,即今经(《阿弥陀经》)。观像者,谓设立尊像,注目观瞻,如《法华》云‘起立合掌,一心观佛’,即观相好光明现在之佛也,若优填王以栴檀作世尊像,即观泥木金铜铸造之佛也,故云观像。观想者,谓以我心目,想彼如来,即《观佛三昧经》《十六观经》所说是也。实相者,即念自性天真之佛,无生灭、有空、能所等相,亦复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是名实相。所谓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是也。”大师进一步解释四种念佛:“虽同名念佛,前浅后深。持名虽在初门,其实意含无尽。事一心则浅,理一心则深,即事即理,则即浅即深,故曰彻前彻后。所以者何?理一心者,一心即是实相,则最初即是最后故。问:岂得称名便成实相?答:实相云者,非必灭除诸相,盖即相而无相也。经云:‘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云何万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何况今名理一心也。”
由此可知,四种念佛方法虽然浅深不同,但归元无二。观像、观想、实相三种念佛,对于一般的凡夫众生而言,都有相当的难度。唯有持名念佛,简单直捷,功德殊胜,并含摄另外三种念佛。印光大师开示,专念自佛者,名为实相念佛,谛理最深,颇不易修,其余三种专念他佛中,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弥陀圣典序》)

二、阿弥陀佛名号即是实相
佛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所谓佛之知见,即是一真法界,或言如来藏心,或言佛果地觉。阿弥陀佛以五大劫思惟而启建四十八大愿,由其悲智心中施设以名号度众生的胜妙方法,普度九法界一切众生回归极乐。法藏菩萨偈颂云:“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众生听闻弥陀名号,善根显现,生起愿往生之心,即能与弥陀威神愿力感应,于临命终时往生极乐刹土。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被称为“万德洪名”,因为阿弥陀佛以其因地无量劫以来备修菩萨六度万行的功德,以及果地上的十种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种种的功德,来庄严这一句佛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法、报、化三身,乃至佛的果地上所有的功德,在这句佛号里摄取无余。这一句佛号是无尽的宝藏,众生每念一句佛号,皆是在开采这个无尽的宝藏。众生只要肯信愿念佛,阿弥陀佛就会将佛果地上的无尽宝藏全部授予众生。佛与众生,父子同体,众生蒙受佛的恩德,必能圆满佛果。所以这一句佛号,名具万德,名召万德。再言之,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佛所证得的无上菩提境界,是佛从自性中流现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即是无量光,无为法身即是无量寿。无量光寿即是实相,极乐世界全部依正庄严皆是实相。蕅益大师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阿弥陀佛名号即实相的道理,与三藏十二部经典引导众生成佛的道理是完全相应的。诸经从略、广、浅、深、显、密开显的不同层面,导引一切众生证入诸法实相。“南无阿弥陀佛”,谓之六字大经王,将一切大小乘经典、大小乘一切行门,收摄无余。阿弥陀是梵语,“阿”是无的意思,从密教上理解,“阿”字是悉檀十二韵之一,亦是华严四十二字门之首。密教部《大日经》解释“阿”字,谓其乃诸法之体性,万法之根源。《大品般若经》将“阿”字解释为一切法本不生。是故“阿”字表诠宇宙万有皆是法尔不生、又幻化而有,是谓无生无不生,即是诸法实相。“弥”是量的意思,表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字表含摄一切法藏之究竟处。“阿弥”即是无量,无量寓意性德的无有限量。“阿弥陀”是无量寿的意思,又名无量光,无量光寿即含摄了佛果地的全部功德。《阿弥陀秘释》云:“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如帝网一珠,顿现无尽宝珠;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第三十四愿云:“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所以,阿弥陀佛名号即是总持陀罗尼,是甚深密藏的结晶,是咒中之王。
阿弥陀佛以圆满实相成就一句万德洪名,众生称念佛号,就是称念实相之行。传灯大师在《净土生无生论》中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法界圆融之体,就是众生自性具足的清净佛性,就是实相。吾人当下一念念佛之心,自然遍及法界全体,至极微妙,不可思议。
三、由持名而达实相
由持名念佛可达实相,可知古德赞叹念佛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并非虚誉。印光大师云:“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与徐福贤女士书》)又云:“《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所示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之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以实相遍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从三因佛性角度而言,众生本具正因佛性(即诸法实相之理体),必须依靠了因佛性(慧解)与缘因佛性(修持)方能开显。前文已经说过,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佛的果觉,念佛即是从佛的果地起修,以佛果觉作我因心,因果同时。众生通过持名念佛,就可蒙获阿弥陀佛果地的全体功德,开显自身本具的正因佛性。吾人持名念佛时,一句佛号,孤明历历,念至极处,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不显露之中而合乎道妙实相,即为“实相般若”。换言之,但能“净念相继,久久纯熟……能所两忘”(《庐山莲宗宝鉴》),阿弥陀佛遍知法界如大海般之一切种智,即由吾人所称的每一声佛号中开显出来。阿弥陀佛的果觉契入众生因心,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感应道交,由事一心而达理一心,凡心即佛心,等无差别。即佛是心,无一心而非心佛;即心是佛,无一佛而非佛心。心一忆,佛佛全彰;佛一称,心心顿显。托彼名号,显自性德,犹如水无形无相,以波显水,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则知念佛一门,诚为见性成佛之妙法。
因佛号以实相为体,故灭罪功用最胜。《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又《观经》云:“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句佛号绵绵密密持去,日久功成,净念相继,我执、法执通皆放下,即得“无所住”;如是“生心”,即暗合“无住生心”的般若实相,可灭诸罪,殊胜无边。
彻悟禅师开示:“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彻悟禅师语录》)一代时教中,各法门皆具相应的明心和净心的方法,而念佛法门契合一切众生的根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忆念佛的功德、光明、庄严,乃至只忆念这句名号,即可达到明心和净心的目的。《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念佛至极处,即能了知吾人自性清净心与诸佛如来本无二致。

心佛众生等无差别,一心具足十法界,是故吾人所念之佛即是自心所具所造。虽口称他佛名号,亦是念自心中之本性佛。从实相之理来理解持名念佛,能念即是所念,本非异质。《妙宗钞》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尘,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诸法?”由此可知,既然无一物而不具诸法,则不但我“心”具足极乐之主、伴、依、正,乃至我“身”当下亦具足极乐之主、伴、依、正。故我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正观,伏断见思二惑,更侵无明,乃至圆顿成佛,岂有不能之事?传灯大师论此云:“若然者,余心尚是,况念佛心乎?是故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净土生无生论》)这正说明了持名念佛不可思议之妙用。虽然行人不事参究与观想,只要一心念去,则全法界之心体,念念与性具弥陀无上善妙觉体相应,不但三身总念、四土随生、伏断烦惑,乃至圆顿成佛,亦可不假他法而得。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指出:“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圆中钞》亦云:“事一心,可也,理一心,可也。事理相即一心,可也。”即是说,行人即使无力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无能体究诸法实相,但能念念恳切地持佛名号,即能顺于法界圆融不思议、理具事造、妙觉圆明之心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妙宗钞》又云:“为令即心见佛法体(即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以此现因而证当果。故以心佛同体,名心是佛;观生彼果,名心作佛。意在即心念佛及令慕果修因。”所以众生持佛名号之时,能念之心即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亦即是能念之心。持佛名号念念不空过,念念始本合一,当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从阿弥陀佛与众生的关系角度来看,佛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正如“千江有水,千江有月”;从众生个体来看,实际上与阿弥陀佛是“一对一”的关系,阿弥陀佛是为救度“我”而发大愿,为“我”建立西方净土,为“我”施设名号,即是“我江有水,我江印月”。众生持佛名号之时,名号投入众生心中,名号具摄的清净、平等等无量德能,即能转化众生浊染、分别的心,转凡体成圣胎。如蕅益大师云:“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潜移密转之殊胜功用,实非凡夫众生所能思议。因而大师接着感叹云:“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修行# #佛法看世间# 全文阅读https://t.cn/A6touqox

问:什么叫五时、八教?
  答:五时八教,是天台宗创立的,是对世尊一代所说的教法先后顺序及其内容,作出评判和诠释。语本智者,义出佛经。五时者,一、华严时。如来初成正觉,称性直谈自证法门的《华严经》。欲令大机众生悟入法界也。称华严时者,系从经名立时。华严二字,盖以万行之因华,庄严一乘果德之意,故称华严,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凡有九会,说法处所换了七处,一般所谓七处九会说华严经是也。约时则如来三七日中所说。或者疑曰:华严经,经文最长,晋译有六十卷,唐译有八十卷之多,何以说法之时反少耶!当知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不起于座,佛神力故,时会听者,谓如食顷,情况类似,不足疑也。

  二阿含时。说四阿含经。此约经立名。《妙玄》云: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中阿含,明真寂深义;杂阿含,明诸禅定;长阿含,破外道。梵语阿含,此翻无比法。意谓圣人所说,智慧无量,分别法义,无可比并之意。又称鹿苑时,此则从处立名,四阿含同是鹿野苑所说故。由于小机在华严会上不能得益,佛不得隐胜现劣,脱珍著蔽,不动寂场而游鹿苑是也。

  三方等时。方等广谈四教,均被众机。说经既多,如维摩、思益、楞伽、金光明、胜鬘等,均方等时说,说处亦不一,或王舍城,或舍卫国,或泥连河。所以只能约法立时,称为方等。何谓方等?四教并谈曰方,三根普被曰等。

  四般若时。从经说诸部般若立时。如摩诃般若,光赞般若,放光般若,金刚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等。

  五法华、涅槃时。此则从经立时,法华涅槃二经同属醍醐教相故。是为五时。五时说法颂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是也。(此约别五时)

  八教者,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也。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圆,是名八教,略释八教之义,顿教者,不从渐来,直说于大,故名顿教,此指华严,佛成道时,即说华严大教,以前未说渐,故是顿大之顿,华严属顿教部,渐教者,渐次调停,引向于大,故名渐教。阿含为渐初,旨在破外道之邪,立内法之正;方等为渐中,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旨在引恋空滞寂之小,向智求悲度之大。般若为渐末,会一切法,皆摩诃衍,旨在荡涤二乘情执,归于大乘也。秘密教者,如来不思议力,令一座同听异闻,此不知彼所闻,彼不知此所闻。由于听者互不知所闻内容不同,故称秘密教。不定教者,听小法,得大益;闻大法,得小益。以得益不同,名不定教。何以会出现此等现象?若宿世于渐法中,曾种顿的种子,所以今世闻渐法,得顿益;或宿世于顿法中,曾种渐的种子,所以今世闻顿法,得渐益。

  藏教者,经律论三藏也。经藏,法本义,律藏,灭恶义,论藏,无比法义,各含文义,条然不紊,故名三藏教。通者,此教三乘共修,三乘同观无生四谛,同修体假入空的十二因缘观和六度观。若钝根,唯见偏空,通前藏教。若利根,兼见不空,通后别、圆。故名通教。别教者,独菩萨法,别前藏通二教,修证时长行远,次第隔历,别后圆教,故名别教。圆教者,《四教义》曰:圆义有八,一、教圆,正说中道,言不偏也;二、理圆,中道即一切法,理不偏也;三、智圆,一切种智圆也;四、断圆,不断而断,无明惑断也;五、行圆,一行一切行也;六、位圆,初一地,具足诸地功德也;七、因圆,双照二谛,自然流入法性海也;八、果圆,妙觉不思议三德之果,不纵不横也。总之,一切圆融,圆伏、圆信、圆断,故名圆教。

  顿等四教是化仪,如世药方,犹医士按病处方也。藏等四教是化法,如辨药味,犹辨药性之味。《止观义例》云: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问:在五时八教中,为什么《法华经》称纯圆独妙?
  答:佛一代所说,五时八教中,权法实法都有。在《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之前,是权归权,实归实,是不圆融的。法华开显之后,方知“惟是一佛乘,无二亦无三”,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所以法华独擅纯圆之称,法华独得称妙者,可从《法华》与前四时教法中比较而知。如一、华严时,虽称顿教,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一粗(别)一妙(圆),权实了不相即,且大不纳小,小乘在座,如聋如哑。是故所说法门,虽广大圆满,摄机不尽,不畅如来出世本怀。

  二阿含时,但说藏教,故唯粗无妙。三方等时,四教并谈,三粗(藏通别)一妙(圆)。四般若时,带通别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是二粗(通别)一妙(圆),亦非全妙。法华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开三藏通别之权,唯显圆教之实。开前三教,一一无非实相妙谛。开显之后,一代所说,悉皆是妙。妙玄云:“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乃无可对待之绝待妙也。又:法华出八教之表,属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法华会渐归顿,乃圆顿之顿,非华严顿大之顿,故非顿。亦非阿含渐初,方等渐中,般若渐末之教,故非渐。法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是显露,故非秘密。“决定说大乘”,故非不定。所以如来一代的五时八教中,法华实出四时之外,八教之表,故独得妙名,称为纯圆独妙也。

  问:法华经云:诸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请问什么叫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答:先解释开示悟入四字的含义,后再解释如何叫佛之知见。开示悟入,根据《法华文句》所说,必须一、约四位,二、约四智,三、约四门,四、约观心,四个方面来解释:

  (一)约四位释,即是圆教菩萨住、行、向、地四个阶位,由于破无明浅深不同,所以分为四位。开是十住位,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故;示是十行位,由于除了惑障,佛知见体显,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故。悟是十向位,由于障除体显,法界分明,悟知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入是十地位,由于事理既融,自在无碍,任运流入佛之智海。

  (二)约四智释,(1)道慧,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开佛知见;(2)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差别解惑之相,一一皆是示佛知见;(3)一切智,知一切法,唯是一相寂灭,悟寂之理,即是悟佛知见;(4)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种种行类,无不皆知,即是入佛知见。以上约位、约智,唯圆教圣人方开,亦即十住位以上方能开示悟入,凡夫是绝分的。

  (三)约四门释,(1)空门,悟一空一切空,即开佛知见;(2)有门,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见;(3)亦空亦有门,悟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见;(4)非空非有门,一切皆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见。能通之门,则有四门差别,所通之理,则无差别也。

  (四)约观心释,(1)观于三谛之理不可思议,叫做开;(2)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不滥,叫做示;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叫做悟;(3)空假中心,即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叫做入。实则是一心三观,分别作开示悟入来解释也。后之约四门、约观心二门,名字位人,亦能依门观心,开示悟入佛知见,所谓大开圆解也。

  次释佛之知见,佛知,即佛一切种智。具足三智,一切智,知空;道种智,知俗;一切种智,知中。此三智,具足三观一心之妙知,故曰佛知。佛见,即佛眼,佛具足五眼。一、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昼不见夜,以有色质障碍也。二、天眼,修禅定而得,远近、前后、内外、昼夜,皆能见之,以无色质障碍也;三慧眼,观一切法空;四法眼,观一切法能知能行,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法门,令其修证;五佛眼,具足前四眼功用,无法不见,无法不知,以佛具足一切种智及佛眼,故名佛之知见也。

  问:法华以纯一无杂,独得妙名。《辅行》又提出四一显妙的理论,证明《法华》是妙法。请问是哪四一?
  答:《辅行》说,四一的理论,均出自本经,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是教一。因为十方如来虽然亦说二乘或三乘的权法,但目的在于为开权显实作个弄引,意在显实法,开权之后,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所以是教一;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是行一。道有能通之义,因为法华但说正直一道,即无作妙行,所以是行一;法华经但为菩萨,不为小乘,这是人一。佛昔虽复说三乘,但为化菩萨。开显之后,所有众机,皆同为菩萨因人,所以是人一;文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是理一。

  《法华会义》说,有三种世间,一、正觉世间,二众生世间,三器世间。此三种世间,当体是即空假中理,理性本无生灭,故一一无非常住,一一无非法位,但众生迷暗,于常住中,妄见生灭。于真如中,妄见迁流,故世间相虽常住而不知也。问,悟此理性,名为正觉世间,以顺性故,性相俱常可也,迷此理性,而为众生世间,既迷理性,性虽本常,相未必常,云何众生、器世间相,亦常住耶?答,若冰与水,同以湿为性,湿常冰亦常。复如醉见屋转,屋本不转。故得世间相常住也。

  答火中红莲“本已有善”、“本未有善”之问
  此语出《法华文句》智者释常不轻菩萨品之文。原文为“本已有善,释迦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轻以大而强毒之。”“本已有善”者,指释迦因地于大通智胜佛时为十六沙弥,曾为四众覆讲《法华》结缘,下过一乘缘种,故云:“本已有善”。无奈彼等中间忘失大心,退大向小,好乐小法,释迦虽欲以大乘法而教化之,而彼等不肯接受。(如信解品中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等文。)于是世尊只得脱珍著弊,隐一乘之实,施三乘之权。以为将来开权显实作个弄引,故云:“释迦以小而将护之。”

  “本未有善”者,指释迦因地尘点劫前,在威音王佛所,曾为常不轻菩萨,凡见四众,悉皆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夫未成佛而为之授记,乃是授三无差别之佛性记。四众不解,故说,“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而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夫一闻授记成佛之音,如击涂毒鼓,不论乐闻与不乐闻,已种下一乘佛种,未来必定有开花结果之时,故云:“不轻以大而强毒之。”管见如此,不知仁者以为当否!

【星云大师全集3】六祖坛经讲话 护法品第九 问题讲解3
(六)何谓实性?
作者:星云大师
2019/5/11

实性就是真实的自性,也就是真如佛性的异名。佛性在各部经典中称谓不一,名称繁多,略举如下:

《菩萨戒经》称之为心地,能生起万善。

《般若经》唤作菩提,以觉为体故。

《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

《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

《般若经》呼为涅盘,众圣所归故。

《金光明经》号曰如来,真常不变故。

《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

《大乘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

《涅盘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

《圆觉经》名为总持,流出功德故。

《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

《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

此外,佛性有时又称为实相、般若、真如、真心等,可说是一法千名,应缘立号。不过,尽管名称再多,所指的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与诸佛如来所以能够并肩而坐,就是自性平等;平等的自性,就是实性。实性是「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实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这一种实性,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常住不迁,实相如如,犹如黄金,你可以把它做成耳环、手镯、戒指,尽管外相千变万化,可是黄金的自性永远是黄金。

实性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分别,实性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无所不在,无处不有。所谓法身实相不是哲学上的理论,不是知识上的分别,它完全是一个修证的境界。

有一次,太原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讲《涅盘经》时,有一禅者因听讲至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时,禅师忽然失笑,孚上座讲罢,便请禅者喝茶,问道:「我对佛学的研究,依文解义,我知道不够深契佛旨,适蒙见笑,希望您能不吝慈悲,给予指教。」

禅师:「座主刚才所讲的三德法身,在我听来,座主并不认识法身。」

座主:「我刚才所讲的,是哪些地方不妥当呢?」

禅师:「你再讲一遍。」

座主:「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

禅师:「我不说座主讲的不对,只说座主对法身体相妙用未能认识。」

座主:「既然如此,请慈悲为我开示。」

禅师:「你信得过我吗?」

座主:「我怎能不信呢?」

禅师:「那你从现在起,停止讲经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起放下!」

座主就听从禅师所言,每日静心息虑,从初夜至五更。一天闻鼓角声,忽然契悟,便去扣禅师的门。

禅师:「教你传持大法,夜来为何酒醉?」

座主:「今日始知过去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太紧,致使不能任性逍遥,从今以后不敢在语言文字上搬弄!」

座主便罢讲经,遍历诸方,终能名闻宇内。

法身,即真理之身,也就是吾人的本来面目,这法身平等自性是要体证的,所谓菩萨断一分生相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学佛修行,千般辛苦,万般艰难,所希望的是什么?就是认识自己,就是证悟自己的自性。能够认识自己的实性,也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七)不生不灭是常见外道否?

《般若心经》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世间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然凭藉因缘而生,即非实有,所以说不生;因缘离散而诸法灭,既先已无生,何得有灭?所以说不灭。因缘生,虽生而不起;因缘灭,虽灭而不失,生灭宛然而不生不灭,所以,不生不灭不是世间上的断见、常见。断见、常见各偏于一边,不生不灭是一个本来的、本然的事理,是出世间的真理。

在佛教里,由于各家对佛法义理的诠释各有不同,因此有各宗各派的学说。近代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把佛法分成三学和三系──印顺法师的真常唯心系、虚妄唯识系、性空唯名系,也就是太虚大师的法界缘起学、法相唯识学、法性空慧学。在真常唯心系的法界缘起学说里,说明众生心就是大乘心,人人有佛性,佛性、真如无阶级,如如不动。所以,六祖大师说:「外道所说不生不灭,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

六祖大师所说的不灭,本自无生,当然是不灭,所以不生不灭不是常见的外道,和断、常二见不一样;不生不灭是如来的清净禅,是众生本具的佛性。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动而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的相状,《大乘起信论》于是将含摄诸法的众生心分为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称为一心开二门。

心真如门就是「真常唯心」,指心的本体没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的相状,是绝对平等的理体,此理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真实如常。心生灭门是指心的动相,妄心随缘生灭,所以产生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的相状,妄心若除,则真如的体性自现。所以真如、生灭二门,实则不一不异。

有一首诗偈说:「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竹子因风而动,竹子的影子拂过台阶,可是阶梯上的灰尘并没有动摇;天上的月亮投映在潭水里,但是水中并没有留下月亮的痕迹。意思是说,尽管宇宙世间的森罗万象不断在蛊惑着我们的心,但是真心理体丝毫不受影响,所谓「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滔滔不息的流水,尽管如何的快速流动,可是境界永远都是静的;花一朵一朵的飘落,任它飘零,无心自是清闲。能够保有这种境界的话,则尽管器世间有生住异灭,尽管有情世间有生老病死,其实,我们的心是不生不灭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也不愿意去原谅,因为那些难熬的日子有点痛苦,虽然都过去了,可是我曾经受到的伤害成了一道疤,我实在不愿意再去经历了。我一直都在寻找问题的答案,不论是倾诉中别人的
  • 爱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成就自己。如果你总是不满意自己或者不够爱自己,就选择一个安静的夜晚。
  • 不要把融雪剂当做一个战场。能来感谢的肯定都是感性的虾虾(希望明早看到的酒窝宝贝不要因为看到太多唯粉不高兴)红时不蹭 但我们也一直在 酒窝很佛 可一直都在默默的爱
  • 简单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最好的一定是简单的。如果真心爱一个人,不承诺也会去爱;如果不爱一个人,承诺也会背叛。
  • 今天有个人问我 怎么不找一个人一起坐着 我说一个人挺好的 他会心一笑了 去年的时候对他的印象就是感觉很爱笑吧 别人抬杠啥的他也不生气 这次能看见他 我还挺意外
  • 白色乳霜质地,味道清淡,轻薄水润,没有粘腻感,涂在眼周会有愉悦感,配合自带的按摩头,可以快速吸收,按摩完能看到明显的改变,对干纹的效果还不错,用了以后眼周会保持
  • 1936年国王发表举世震惊的退位宣言:"没有这个我爱的女人帮助,我无法履行国王的职责。他们的孩子上学怎么办?
  • 清醒点好不好ps:跟他解释半天这不是爸爸(尽管正牌老爸就明晃晃在旁边睡着(还没醒)是缪哥哥和糕哥哥,依旧对着缪糕视频狂喊爸爸泪奔[泪][泪]这是俩人,我的儿啊再
  • 中午我的厚切牛扒!!
  • 中午我的厚切牛扒!! 下午等我老公忙完 晚上吃了额额很不好吃的绿茶 再也不要吃了,朋友圈今天不发老公人家都以为我不幸福了哈哈哈哈哈哈笑死 是觉得要好好爱自
  • #mewgulf[超话]# 2月的我:缪糕他们一周年竟然去拍了结婚视频,他们的关系发生了质变! 3月的我:他们竟然问我们有对象了吗好过分啊啊弟弟送了小象还有双胞
  • 你们就是真的!我搞到真cp了[泪][泪][泪][喜][喜][喜][喜]看完全篇之后太激动了!
  • #mewgulf[超话]#【金刚圈】01 02 03 04(伪)小妈文学非双洁预警❗ 520的糕糕子那套唐装真的太娇俏了我就忍不住搞了一篇小妈文学[二哈]
  • 白色乳霜质地,味道清淡,轻薄水润,没有粘腻感,涂在眼周会有愉悦感,配合自带的按摩头,可以快速吸收,按摩完能看到明显的改变,对干纹的效果还不错,用了以后眼周会保持
  • 梦里整节课都在笑,在下课的时候他和别人借了便签给我留了所有相关信息,我这个心花怒放啊,心想这么容易就结束单身了吗(关键是真的互有好感)一直笑ing,伸手去摸便签
  • 今天有个人问我 怎么不找一个人一起坐着 我说一个人挺好的 他会心一笑了 去年的时候对他的印象就是感觉很爱笑吧 别人抬杠啥的他也不生气 这次能看见他 我还挺意外
  • 简单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最好的一定是简单的。如果真心爱一个人,不承诺也会去爱;如果不爱一个人,承诺也会背叛。
  • #每日一诗# 《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 谭公维私。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 终于在五年前的今天把你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这五年不长也不短,妈妈辛苦了,你要好好爱她,因为妈妈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心]每年的今天爸爸,妈妈还有弟弟都会祝你[蛋糕]
  • 2⃣️7⃣️想和你沉入夏天,云端降伞,电光火石间,混淆一日,和百年2⃣️8⃣️心里装着小星星生活才能亮晶晶2⃣️9⃣️希望以后 你是个很棒的人 不是的话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