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 #易烊千玺在零下30度的片场睡着#【独家专访|林超贤揭秘长津湖幕后:“最煎熬”的一次拍摄经历】#长津湖[超话]# #长津湖已打破8项影史纪录#
@电影长津湖 终于上映了,巨额的投资+超级巨星的阵容+豪华的导演班底,让人无法不期待。
影片的质量如何?能否承担起救市的重任?本刊独家专访了@林超賢 导演,从评价与解答两个方面,希望让您对这部电影会有更多的了解。

[加油]“最煎熬”的一次拍摄经历

从《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到《紧急救援》,导演林超贤素来擅长将动作元素融于主旋律电影之中。此次作为导演之一加盟献礼片《长津湖》,林超贤负责的部分几乎都是“硬骨头”:大场面、多特效、远处轰炸、近身肉搏。尽管拍摄此类作品的经验丰富,但《长津湖》带给林超贤的考验空前巨大。

《长津湖》以抗美援朝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林超贤坦言刚接下这部戏时,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还不够深,于是发动整个团队去搜集资料,将与抗美援朝战争中东线部分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全部看完,并请来专业的军事顾问,研究志愿军的作战方式、军令、军衔等细节。

他透露,这是其从业以来“最煎熬”的一次拍摄经历:两个半月完成筹备、78 天完成拍摄,天气冷到全身贴满 10 个暖包,更是为一个坦克的镜头守了一个月的日落,片场的种种惊心动魄犹如“战场”。

[加油]时间紧、任务重,从筹备到开拍仅两个半月

2020年末,正在忙着宣传电影《紧急救援》的林超贤接到《长津湖》项目,计划一个月后开机。“当时我非常担心,一直都不敢答应。”林超贤认为那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他两位导演已经开始(筹备)了很久,是2019年头开始(筹备)的。”

三位导演中,陈凯歌主要执导文戏部分,徐克拍摄的段落主要集中在影片的尾声,中间的不少动作和特效场面则由林超贤来负责,包括仁川港登陆、轰炸三八线、美军狼林山脉搜索志愿军、血战乱石滩、民宅遭遇战等重场戏。

“临危受命”的林超贤深知拍摄难度之大,第一反应便是要组建一支足够强大的团队。与其合作了20年有余的制片人梁凤英立刻召集最熟悉的班底,用半个月的时间敲定所有人员,这才让林超贤有了信心。

梁凤英向记者透露,此前她与林超贤合作的电影,完整的制作周期是12-18个月,筹备期要半年。而《长津湖》从她“吹起冲锋号”投入筹备到开拍仅花了两个半月,拍摄历时78天,此外共有1671个特效镜头需要在映前赶制,可谓是挑战时间极限。

第二大挑战在于空间。

《长津湖》中林超贤导演部分的取景地分散在河北西北部,剧组需要辗转各地。在严寒、大风的恶劣气候下,剧组各个部门的效率都会受到影响,军营帐篷的布景甚至一度被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吹烂。

“一天只能拍十几个镜头,以前我可以拍四五十个。”林超贤说,为了御寒,自己会在全身贴满10个暖包。

此外,尚未结束的新冠疫情也对剧组的运转造成了一定限制。从境外赶来的工作人员必须按规定隔离21天,主创团队最初只能靠视频通话来开会。林超贤透露,自己在最开始也是通过线上会议与陈凯歌、徐克两位导演进行沟通。

被问及如何让三位导演的个人风格得以统一,林超贤向记者解释道,三位导演拍摄的戏份相对独立,有着不一样的地理环境和情节氛围,既能发挥各自的特色,过渡起来又会自然合理。

[加油]追求真实感,坦克冲进民宅并非特效

林超贤拍动作片素来追求真实感。为此,他首先对《长津湖》总计13万字的剧本进行了调整和加工,进一步细化、设计动作场景,将文学性的描述落地为符合逻辑且可拍摄的镜头语言。

比如“志愿军入朝遭轰炸”这场重头戏,剧本上原本写的是:火车停在桥上,战士们发现敌机后下车躲避,许多人被炸到血肉横飞,场面十分惨烈。

林超贤用桌上的餐具示意,摆出火车、桥与敌机的相对位置,向记者指出这个设定的落实难度:“首先,火车停在桥上面,火车跟桥之间有多少空间?如果整列火车的人都下车,大家都挤在一起动不了,怎么跑?如果飞机真的已经来炸桥了,你能跑得掉吗?”

基于此般考虑,林超贤从实战的逻辑重新设置这个场景:火车停在路面的铁轨上,车上的战士们看到远处发生了炸桥,于是集体下车躲避。如此一来,留给志愿军们躲避的时间和空间是充分的,但在敌机轰炸下逃命的过程又充满紧张的氛围,让这场戏具有了非常大的能量。

此外,片中有一个坦克从山上冲进民宅的场面令人震撼,林超贤透露该镜头并非特效,而是实拍,为了拍摄到最佳效果,自己带着剧组“死磕”了一个月。

“我们要怎么把地形弄到可以让坦克俯冲,但是又不能失控,然后必须要让它在我们指定的路线去穿过那些房子?前期要做很多试验和测量。”林超贤说,“房子是用真材实料搭的,因为要让观众看着很有冲击力,所以我们加固了那些房子。但是加固了房子,就必须要加强坦克的钢板,然后坦克又太重,结果要改它的引擎。”

这场坦克戏发生在夜晚,但山上地势复杂、较难打光。而如果将其放在白天拍摄、靠后期调暗,画面又会显得不真实。林超贤最后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在每天太阳刚下山、尚有余光的那15分钟进行拍摄。

为了抓住时机,剧组会在每天下午日落前的4个小时开始准备,提前布置好所有机器、做好安全检查,等待光线到达合适的亮度便开拍。有时遇到天气突变,光线的明暗程度会受到影响,剧组必须随时待命,做好拍摄准备,“感觉就是像在打仗一样”。

[加油]新老演员表现亮眼,@吳京 “真的很厉害”

谈及演员的表现,林超贤的语气柔和了下来,直言与吴京、易烊千玺、李晨、朱亚文等一众演员的合作“很顺利”。

林超贤告诉记者,“老戏骨”吴京拍摄动作戏的经验丰富,拍《长津湖》期间他脚上的旧伤有复发的迹象,但丝毫没有影响到表演。吴京在片场还会帮助沟通不便的外国演员,教他们如何动手、如何拿捏力量。

令林超贤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场爆破戏,一名新人演员与吴京需要先后跳到两个指定位置趴下,然而新人演员意外地错占了吴京的位置。此时吴京迅速做出反应,“他在空中把自己一条腿抬高,落到地上后没有压到他身上,最后两个人都安全了。”林超贤称赞道,“他真的很厉害。”

相比之下,#易烊千玺[超话]# 则是“一张白纸”似的新人。林超贤对其亦颇为欣赏,“我很喜欢他,他拍戏是很踏实的态度,而且他比较‘简单’,所以才会准确。”#易烊千玺长津湖[超话]#

所谓的“简单”,是指该演员能够在某个情境下做出自然的反应。比如与战友结识时眼神中的关怀、目睹战友牺牲后的悲痛,@TFBOYS-易烊千玺 直接地表达情感,而不会有太多的预设或顾虑。

林超贤还透露,易烊千玺在片场虽然很少说话,但对于角色的理解十分精准,心中非常清楚伍万里是个怎样的人。@易烊千玺JacksonYee工作室

在故事的开始,伍万里是个顽劣的乡村少年,喜欢用石子“打水漂”。为了呼应这个爱好,林超贤特别在中美遭遇战中为伍万里设计了一场“投弹戏”。向敌军投弹成功,也标志着这个角色从一个调皮的男孩成长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伍万里第一次投手雷时,他成功地让手雷在敌方上空爆炸。此时,镜头给万里面部特写,他的神情有些“懵”,而这恰恰是林超贤觉得这个人物在当时该有的状态。“他的表情就是,自己做了什么都不知道的那种感觉,他的表演很准确。”

除了主演外,其他演员的表现也让林超贤感到惊喜。在他设计的“血战乱石滩”这场戏中,为了充分展现志愿军作战群像,林超贤将实拍与特效结合,用全新的方式做了一个特别的长镜头,让观众几乎找不到剪接痕迹。

看到这场戏初剪效果后,林超贤深受感动,“几个主要演员的动作是指定的,但前线还有很多其他队员,拿着枪准备拼了,你或许不认识他们,但那种坚定的眼神会让人感觉非常真实。”

从精神到体力,《长津湖》被林超贤称为“最煎熬”的一次拍摄经历。最终他与工作人员用强大的信念支撑了下来,而其中也不乏新鲜的体验:贴暖包、守日落、架铁轨……辛苦的同时也乐在其中,因为他坚信:做电影应当不断探索突破,而非重复自己。

“如果总炒一个菜的话,你的人生没有回味”。采访的最后,林超贤如是说。(来源:南都娱乐 )#深圳老兵回忆长津湖战役# https://t.cn/A6MI4DLb

【郭沫若的“创作谈”】1949年—1978年,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相当关键的时期,郭沫若57岁-86岁。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李斌将这一时期称为“晚年郭沫若”,在其新书《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中还原了这位百科全书式文化巨人的人生面向。
  “他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也是一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历史对象。”李斌说,郭沫若为大众所认识的身份是作家,但郭沫若同时还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诗人、政治家,如此诸多的生命角色,有的人还比较陌生,甚至有因不了解而走向偏执的认识。

从《武则天》看当时的集体创作

  “以前我们总觉得郭沫若的作品,是一种完全自由自主的创作,但是我通过研究,发现他在《武则天》的写作过程中采取了一种类似于集体创作的方法。”李斌说,郭沫若纪念馆中收藏有《武则天》写作和修改过程中,郭沫若与当时众多历史学界、文学界人物通信的信件,之前没有披露过,借助这些信件,可以对那个年代的创作情况有直观的了解。
  1959年6月29日,郭沫若离开北京赴河南、山西、陕西三省考察。在龙门石窟西山南部的奉先寺石窟,他见到了武则天捐脂粉钱的记录,大为惊喜,还写了一首《访奉先寺石窟》,咏道:“武后能捐脂粉费,文章翻案有新篇。”此后便开始酝酿话剧《武则天》的创作。
  这期间,他致信吴晗讨论武则天。吴晗曾在1959年10月16日举办的越剧《则天皇帝》座谈会上发言,认为历史剧应该遵循“历史真实”,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他肯定武则天的历史地位;认为《则天皇帝》是部好戏,但是,“有矛盾,没有高潮”,“戏太平”。在11月12日给郭沫若的复信中,希望把武则天研究清楚,并提出由郭沫若“挂帅,号召一下”。郭沫若当仁不让,写下了话剧《武则天》。
  1959年12月24日,郭沫若写成《武则天》的初稿。为了避免《则天皇帝》主题不集中、没有高潮的缺点,追求人物、事件、地点的统一,他将时间集中在武则天55岁—61岁这六年间,地点局限在洛阳,以徐敬业叛乱为剧本的中心事件。
  在这之前,已有宋之的的话剧剧本《武则天》和上海越剧团的越剧剧本《则天皇帝》,前者虽有翻案之意,却从男女关系上翻,有种翻倒案之嫌,而后者虽然避开男女关系,却犯了不更多依据史料而仅凭主观见解的毛病。
  在郭沫若笔下,武则天是一位体念民间疾苦、同情人民大众,政治上选贤任能、广开言路之门的女帝。她待人诚恳亲切,甚至感化了被她杀害的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使后者能够发挥才干,忠心为国家服务。在她的治理下,唐朝的户籍差不多增加了一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第一次修改完成后,郭沫若多次致信朋友,寻求修改意见。田汉在读完后,大为称赞,陈白尘更是力争将《武则天》剧本首发在《人民文学》上。而后,又经历了几次修改,郭沫若将吴晗的“签注本”和林默涵批注的稿本寄给周扬,询问意见。1960年3月15日,周扬复信:“对于武则天,加以肯定颂扬,大多数观众是会接受的,只是剧中表现她的革新政治的措施仍嫌少一点(也许剧中不易表现,同时当然也不应将她过于理想化),对以裴炎为代表的反面人物的描写,有些地方似乎稍嫌漫画化……有些表现现代概念的术语或流行语,如‘事后诸葛亮’之类,得以避免为好。”
  可能是因为周扬的意见,1960年3月中旬,《武则天》开始在人民艺术剧院边排练边修改。在翦伯赞、白杨等人的相助下,5月,修改后的《武则天》在《人民文学》上刊出。经过两年多的时间,1962年9月,《武则天》终于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郭沫若在写于6月20日的《序言》中说:“自初稿写出到现在,快两年半了。在这期间,接受了不少同志们的意见,进行了很多次的修改。”“改,改,改!琢磨,琢磨,再琢磨!铁杵是可以磨成针的。”这就是《武则天》修改过程的真实写照。

“大胆写新诗”到“旧瓶盛新酒”

  郭沫若自1937年归国抗战后开始公开发表旧体诗词,比如在《救亡日报》发表的旧体诗《归国杂吟》。作为一位享誉文坛的新诗人,很多人对郭沫若写旧体诗词表示了不理解,他们认为这是在“开倒车”。郭沫若却不以为然:“我总觉得做旧诗也有做旧诗的好处,问题在所做出的诗能不能感动人而已。”
  “这种质疑和申辩持续了好多年。”李斌说,1950年郭沫若给吴韵风写了一封长信,里面回答了关于旧体诗词写作的相关问题——
  你看到我所写的旧诗,使你发生了疑问:“为什么在‘五四’前后顶大胆写新诗的人又转到写旧诗来?”……“这一转变”倒不是一定由新而旧,而在实际上却是依旧由旧而新的。因为“大胆写新诗”在形式上固然是一种新的转变,而“旧瓶盛新酒”在内容上也是一种新的转变。
  单从形式上来谈诗的新旧,在我看来,是有点问题的。主要还须得看内容,还须得看作者的思想和立场,作品的对象和作用。
  在我看来,旧体诗词的形式本来是民间文艺的一种加工品。那么利用旧诗词来写革命的内容,也就尽有可能收到完整统一与为人民服务的效果了。这种革命性的旧诗词,在内容上固然是新的,在形式上也不一定是“旧”。
  “郭沫若认为,诗歌的新旧,主要看内容,而非形式。”李斌解读,1963年郭沫若给臧克家、葛洛的信中又谈到了旧体诗词的问题:旧体诗词,我看有些形式是会有长远的生命力的。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和某些词曲,是经过多少年代陶冶出来的民族形式……如果真能做到“既有浓郁的诗意,语言生动又易懂”,我看是人民喜闻乐见的。旧瓶可以盛新酒,新瓶也可能盛旧酒,或甚至是毒酒。问题在于酒的好坏,也不全在瓶的新旧……
  郭沫若认为这样的旧体诗在语言和内容上都是新的,所以他不仅不回避旧体诗词,而且继续写作并公开发表。“晚年郭沫若发表的旧体诗词,大多在内容上写新时代的新风貌,在格律上并不严格遵守‘韵本’,从而推动了旧体诗词的新变。他的很多旧体诗词,或唱和,或书写旅途见闻,大都陈言务去,充满新意。”李斌认为。比如他模仿毛主席的诗词写的《卜算子·咏梅》: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本有东风孕满怀,春伴梅花到。风雨任疯狂,冰雪随骄傲。万紫千红结队来,遍地吹军号。
  郭沫若自己解释,“梅花愁”是陆游的《咏梅》,“梅花笑”是主席的《咏梅》。“万紫千红结队来,遍地吹军号”,便是从“山花烂漫”得来的启示。“这首诗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晚年郭沫若旧体诗词的创作因缘、写作语境,表现了郭沫若在新时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李斌说。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的具体面向代表了当代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内在关切和活动方式,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气。虽然,郭沫若在新诗写作中借鉴民歌的写法,通俗易懂,甚至标语口号入诗,为论者所诟病。“但这也不尽然是郭沫若个人的问题,而是那个时代的新诗写作风尚。”

史学旧作重版的一段疑问

  李斌说,郭沫若对旧作的整理、修改和再版,是学界比较关心的问题。“参与郭沫若著作修改的,上至周总理,下至普通编辑,更多的是郭沫若的同事和故交。再版,并不仅仅是重印了事,而涉及整理修改或者重新编辑。”他补充。
  在古文字领域,郭沫若一直是公认的甲骨四堂和金文研究大师。他考释出很多甲骨文字,为甲骨文字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科学体系;在金文研究上,他采用标准器研究法,对西周之器按时代、东周之器按国别分类,将存世青铜器铭文整理成为一个科学的系统。
  流亡日本时期,郭沫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中国古代社会和古文字学、考古学的研究上,其中以古文字研究成就最为卓著。1931年-1939年,他先后出版了《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金文余释之余》《卜辞通纂》《古代铭刻汇考四种》《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古代铭刻汇考续编》《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石鼓文研究》等12部著作。
  但这些著作大都由东京文求堂书店印行,发行量一般是500本,到达中国大陆的不多,要想查找十分不容易;而且随着学术的进展,有些论断也需要重新调整。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便将这些著作的重版提上了日程。其中两部著作《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和《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的重版过程,就在郭沫若的往来书信中有所体现。
  1955年10月30日,郭沫若致信尹达:“两周金文则拟作相当的添补。……日前容庚来访(他参加文字改革会议,似尚在京),我曾向他提及,他有意来作短期间的帮忙。”10月31日,郭沫若在给尹达的信中再次说:“关于两周金文辞的增补,容愿帮忙,我欢迎。可以省些力量来做别的事。”此外,《郭沫若书信集》中还有一封提及此事:“容庚先生近来和我通了两次信,对于《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作了仔细校对和补充。”日期为1954年11月1日。
  但问题来了,既然1954年容庚已经整理《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与《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缘何1955年的10月30日、10月31日还在谈这件事?而且前言已作校对,后又称“容愿帮忙”,逻辑上似乎不通。于是,三封信件的真实时间就成了需考证的问题。李斌将目光对准了“容庚先生近来和我通了两次信”这点,倘若能找到这两封信并确定时间,那么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2014年,在《郭沫若书信集》编者黄淳浩那里,他见到了这两封信,还有第二封信的信封,邮戳上标注的月日是“十月廿五”,年份中第一个阿拉伯数字是“5”,第二个阿拉伯数字中间部分漫漶,但上部有一横,横下左边是一竖,这就只能是“5”,由此确定“十月廿五”的信写于1955年。相应地,另一封原标为1954年的信,真实年份也应当为1955年。
  信中,容庚提了几处修改意见,郭沫若并未完全采纳,但他建议收录《双古双剑誃古器物图录》二册,郭沫若补充进来了。从1956年夏天开始,郭沫若在容庚等人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开始亲自修订。其间,陈梦家等人也对郭沫若修订《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及《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提供了帮助。1957年12月,由《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和《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修改合订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作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专刊甲种第三号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大众日报)

我等了好多年、几十年才可以写《转捩点》这本书。因为当时,还不到2000年,我在国外有机会跟朋友分享或是有演讲,好像大家把我当做外星球人来看,我记得2000年出头,我那时候回到亚洲也是这样子,跟少数的专家,物理啊科学专家分享,一样的,他们都认为好像我是外星球人。

我在讲地球、太阳这种星球规模的变化,你说我们人有什么能力去踩刹车?它是万年、千年、百年、几十年的周转,而这一点从来没有任何人提。所以,我感觉有必要这时候出来配合这种周转,这是个自然周转,其实它超过人的范围,但是也可以讲,人的行为其实和这种周转都有关系,这一点可能和大家想的是颠倒的。那么大的一个规模,地球、太阳这种尺寸的规模有一些变更,而且这些变更是重复它自己的,是百年千年的一个周转。你说我们人,光谈人的一些活动,制造出来的不管是伤害、刺激,你说这成比例吗?根本不成比例。

而这种周转其实是好事,其实我们赶上一个往上升的一个周转,我最多只能讲到这样子。而这一次让我们可以通过种种环境、天灾的冲击,我们有一个大的机会,大摩擦、大灾难、大痛苦才是转变的大机会,你可能过去听我讲了不知多少次,只是不知道我在讲那么具体。

所以要让我们,非逼我们搭上这个车子,我才会不管大家有没有机会读,把二十几本书,“全部生命系列”一次把它丢出来,把这个任务搞一个段落。这种地球的转变是你踩不了刹车的,这个转变,不管是从气候,而气候的转变可能跟你想的完全是颠倒的,跟媒体听的一百八十度不同都有可能。
而且有…这时候有…这一讲就多了……

说不定有可能经过这一次,也请我们的同事…这些我们发行书的朋友,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同事说不定把它提早出来都可能,因为总是会觉得赶不上一样的。虽然要轻轻松松把它转出来,我一直认为在跟时间在赛跑,但又不需要很急,很轻松地转出来。像这一次五月多,你们本来都报名,做个最大的共修,一个活动,本来认为这一次是最后一次共修,本来觉得差不多了,任务搞一个段落,想扮的角色也差不多了,没想到没有赶上。

你们认为这一次这样就那么大的冲击吗?不管是疫情或是什么,这只是小部分,接下来更精彩,我只能用这些话讲。从每一个危机当然也有机会,你也听到我重复不晓得多少次,这种周转,太阳的周转,希望可能通过《转捩点》你自己多研究一下,地球的周转、气候的转变,而且整个地球的磁场都已经往大的幅度在变更,你一查都知道,太阳的磁场也跟着,或者反过来地球跟着太阳在转变。

可能这是遇到几百年、千年的周转,这些都带来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可能你过去根本没有听过,比如说宇宙外面、外星给我们的辐射、大辐射!我曾开玩笑常跟我朋友讲,难道大家那么不敏感?好多年前,我说我们随时感受到电子的这种作用、这种干扰,难道大家一点没办法体会?不晓得你有没有读过,好像是《不合理的快乐》还是《好睡》这本书,假如你睡眠有问题,要把全部你周边的电子设备把它关掉,你试试看,其实对我们的作用就是那么大。

但好像大家常常是麻木了,那么不敏感!就像现在我走到外面,这种辐射这种radiation造出来的,我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大,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过那么大,就好像我们人现在眼看着生命在变更、演化,这种radiation这种辐射大到这种地步,你说它不会带给我们生命一些作用,那才奇怪。

它不光给我们身体、生命造成刺激、这种重生、再生,它其实是连天空上都带来这种作用,就是它会把一些正负离子特别明显的制造出来,因为它总会带来一种摩擦,而这种离子化,本身就会产生什么?你可以想到吗?云。所以到处都是云,像在美国,我从去年就感觉到怎么会有那么多云,好重的云,重的云会产生什么你也可以想啊,雨啊、冰雹啊、雷啊、天上的闪电啊。而且闪电,因为它有各式各样的离子,有各式各样的颜色出来,红、紫、蓝各种颜色,太阳也会变颜色,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的天空造出这种变化,最多也是这样子,其实也都完全是科学的一个转变。

天空这种转变,雨下不完,有水灾,夏天会下雪,美国就是这样子。大家都在往暖化讲,其实讲暖化我不担心,其实冷化、凉化我才担心,接下来你等着看,我讲的正不正确。不是现在讲,是从2000年就开始讲,只是周转的问题,只要你查都可以查到,会有水灾,会有饥荒,吃不饱的问题,你说这个年代不可能啊,你等着看。这时候地球这种变化,好多好多过去想不到的,或者几十年几百年发生一次的,不是你想的,从最小不管是病毒、细菌,接下来你等着看,细菌这种风险会出来,我们会大量用抗生素,很多专家过去都打招呼过,都会集中暴发的。还有这种好像更大的尺寸,甚至像蝗虫,各式各样的害虫,这时候都会出来,会影响到农业。首先有水灾,又有虫灾,你可以想到危机可以发生到什么地步,这些都可能发生,这些都是《转捩点》这当中的一些实例。

所以我们刚刚好,你我赶上这个时点,这时候不是要叫你改变环境,当然我也不断提醒,这时候我们要透过我们的行为,表达我们的理解或领悟,但是首先,是要把自己先找回来,这时候《转捩点》的意义是:环境转捩、转变是带来给我们个人转变最大的机会。首先,你把自己找回来,把自己找到,自己找到,我们再说,再谈下去,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其实可能心中老早就清楚了。

不是突然要叫你救这个世界,不是去广播这个世界好像时代终结了,倒不是这样,这样讲完全没有根据,不要去骗自己也不用去骗别人。在人间的时空是永远停不了的,你只要在这个世界,它有它自己的剧本,你也挡不住。首先把自己找回来,唯识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非常赶时间,甚至连后面讲的《转捩点》,说不定赶不上都可能,所以我们这些出版社同事也在听,可不可能做一点变更,可以提早出来,我认为这些常识让大家知道是很重要的。这中间我才讲了一个实例,不然讲多了…讲不完的。

所以这一次很高兴,听到大家想投入、想下一个决心,配合我的方法,用声音、留话、录音,让我自由的发挥,没有要求达到什么水平,甚至我周边可能有小杂音或者大杂音,希望可以体谅,不要在意。我有我的考虑,是配合大家的需要,配合我的时间,只要有时间进入一个状态,我就会想录下来,这种很自然很自在很轻松的方法,我认为反而会释放最大的能量场,而且就是要靠这个能量场,我们其实才可以做一个重聚,随时做一个见面,做一个共修。

——#杨定一#

(感谢群友“单婧”的文字转录,整理自杨博士2020年7月的音频“在整体的转捩点,无论变化多剧烈,都深深投入自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个人隐私亲子鉴定是指客户因个人原因对孩子的亲生父母关系存在疑问,通过委托实验室进行保密性、非司法程序进行的鉴定活动。5、时效性:正规机构都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具相
  • 今天的活动让我们在诵读中感受经典之美,在阅读中品味人生之韵,‘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真正做到在书香中沉淀自我,提升自我。“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
  • 网上的事老大都能看到,这一次,他忍着,多难过!网上的事老大都能看到,这一次,他忍着,多难过!
  •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当你觉得力不从心的时候,莫如将一切交付给时间,它会让你把该忘记的都忘记,让你漫不经心地从一个故事走进另一个故事里。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当
  • 当时上海有一个法国人会“鬼学”能把新死的鬼魂招来与家人谈话,一次要一千块钱。在这个公案中,程某虽然做了许多善事,死后却堕入地狱,如果不是儿子的鬼魂道出原委,可能
  • ​​​好看啊 [心][心]最后一集也太奈斯了吧看到最后36集我准备二刷再来一遍,[doge][doge] 好帅气给我冲 好好看 应该也很带感我好爱双手奉上!好看
  • 6、支付费用:当事人交付司法亲子鉴定相关费用,具体的收费执行当地物价局标准,可以在咨询的时候问工作人员具体的明细费用是多少。6、支付费用:当事人交付司法亲子鉴定
  • 【大德开示】印光大师:疾病的大忌 汝行医,切不可学今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庸医。无论男女,均令彼断房事。直至大复原后,尚须过月余,方可一行。否则纵令不死,也成
  • 要跟你說~我們的男神一直都很棒酥酥辛苦了!!
  • 苦尽甘来时,谁都不是当初那个天真无邪的人,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以前那个为你掏心掏肺的傻子早就不在了,现在的我,看淡了所有的关系,合得来就合,合不来就散,这个年纪谁
  • 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刘成很快又拉了一个8人群,直接说:“既然你们不讲同事感情,那么饭菜你们都吃了,酒你们也喝了,出点钱是应该的吧? 停了一下,刘成说:“同事一
  • 每天活在纠结痛苦中,其实很无奈,我想我骨子里不是这样的,但是现实又打败自己了。#是什么也被现实打败# 今日感悟:“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
  • 单单其他两项公认的复杂功能陀飞轮和三问,一个能够看到摆陀和擒纵系统不断转动,一个能听到悦耳的打簧报时的声音,不用想就知道哪个更拉风了。我的心好痛,这些黑号的到底
  • 方灵儿:灭魂教教主,小毒萝,适合离经叛道的玩家,测林凡的玩家大多笑了,测方灵儿的玩家大多哭了。我个人心里最喜欢的王道剧情还是p系列看过电影《对你的想象》我的评
  • #李权哲[超话]# Lqz #李权哲全能ace# 因应大家需求会加开第二批小苍狼,也是最后啦 之后不会再加 不过由于是从新订所以还是按原来10人团 225算 耳
  • 喜欢世间万物,但我更喜欢你[送花花] @摩登兄弟刘宇宁[送花花]刘宇宁开始推理吧[给力]刘宇宁卓不凡[给力]刘宇宁天行健刘宇宁燕子京[给力]刘宇宁珠帘玉幕刘宇宁
  • 不是吧[允悲]我好喜欢你的自动回复(但其实了解以后其实也是内心很柔软的宝宝会主动安慰互关 真的哈特软软不素真的很感动呜呜 本来想在plq夸你的但是想着还是单独刚
  • 19年我错过了小十的演唱会20年因为疫情我们没有演唱会21年我用尽全力努力奔向你22年又因为疫情我们没有演唱会23年巡演全勤你弥补了我所有的缺失24年的今天而且
  • 他的身形可以将你完全笼罩,却总是像只可怜的小动物蹭着你的脖颈求得你的关注。于是拉着他尝试了许许多多的香水,终于找到了他认为最像你的味道。
  • #攻洁[超话]#★逃离鲨鱼的办法/鲨鱼的新娘/상어에게서 토끼는 방법没说偏攻不洁图一,刚开始就是想要兔子当老婆受像兔子就弄回去了,受后面说自己不是兔子还一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