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修行方法,不仅能祛除忧愁,还能使心与道合#道教知识#

“坐忘”是精神修炼的最高境界之一,其源于《庄子·大宗师》:其说颜回经过一个阶段的修炼,感觉自己有所进益,便去见自己的老师仲尼谈自己的心得。仲尼问他,他说忘掉仁义,仲尼说可以,但还不够。过了数日,又有所收获,又见仲尼,其说忘掉礼乐,仲尼给了他同样的回答。又过了些日子,他又见仲尼,说“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随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庄子浅注》)坐忘就是把肢体看作不存在,也就是不要忙于非为;把聪明才智抛弃,也就是不想非想之想,从而最终脱离形体的累赘,除掉心智的羁绊,和大道融为一体。这种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思想,应是一种自然的,而不是用心的。正如《庄子·天地》中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浅注》)

但能够做到忘掉自我而与天道相行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如在《庄子·天运》篇中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庄子浅注》)敬孝与爱孝不同,一是流于形式,一是出自本心,有心表之别;亲人与外人不同,一是至亲至近,一是非亲非故,有远近之疏;自己与父母不同,一是涉世不深,一是阅历丰富,有念与非念之间;个我与天下不同,一是部分,一是整体,有大小之异。这可以说都是矛盾对立的,也可以说因为有了区别,也就难以达到忘的境界,这要求人们回归到第一念中,而不应产生第二念,否则就难以进驻入坐忘的状态或境界中去。道书中认为,设若要使身坐,心被物遣,如此打坐,是谓坐驰,何能了朝彻。内不见外,外不见内,内外双忘,虚灵自现。忘物忘情,至道可明。意动乎外,情牵乎中,意散神乱。若能定能止,自清自静。情无所住,物岂能动?情忘意静,意静心灰,心灰灰物,物灰似痴,似痴神活,神活道居。

关于坐忘的这种思想,自东汉以来,道教修炼者对“坐忘”不断地进行阐释与发挥,对此阐述比较全面而详尽的当属唐朝司马承祯所著的《坐忘论》。司马承祯把坐忘视为养生的重要途径,并按修炼功夫的次第分为七个步骤,其依次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敬信就是修道者要有虔诚的信仰,对修炼之事不生怀疑,只有坚定忠诚而不疑惑;断缘是断绝尘俗之缘,抛弃尘事之累;收心就是安心,不为外面的世界所诱惑而躁动不安,拴住心猿意马,以脱离尘俗之境;简事就是要求修道之人处事安闲,简单理事,不要被名缰利锁束缚自己,否则只知斗智斗勇,贪求名利,以至于无心修道;真观就是如智士的先见之明,同圣贤一般能够洞察祸福吉凶;泰定就是具有像泰山一样的安定,在修炼时,使心能够静定,即便泰山崩于后而心不惊,猛虎啸于前而心不慌;得道就是神与道合为一体,与道一样长久。这七个步骤是要求修炼者不为外念所扰,内心保持自然与安静。否则,人要是为尘世之事所劳累,为七情之欲所牵缠,想要获得宁静,除去烦邪乱想,达到坐忘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其实,达到坐忘的境界起决定作用的是心。“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若能“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在坐忘方面,道教养生家特别强调发挥精神的作用,并运用自己的意识行为去控制、调节情绪、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使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外部环境,保持清净安宁的心境,不受一切事或人的干扰,这不但能达到修炼的目的,还使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正常或超常发挥,使心境宁静,淡泊少欲。坐忘实质上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行为、思想意识、精神活动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调节和锻炼的方法。

坐忘需忘却当忘之忘才对健康有益。晋时郭象说:“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南华真经注疏》)坐忘需要收心。收心在于“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坐忘在于先存后忘,至于真忘。天尊言:“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为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安定。泰安定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无可忘。无可忘者,即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无情,惟一无二。”(《吕洞宾全集》)人能止,而后能去妄存诚;知谨而后能渊默自守,知微而后能妙用不忒。

在《坐忘铭》中说:一个人能“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弊、神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厚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昌。转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造化不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在《列子·周穆王》中说:“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而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室毒之。谒史而ト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曰。’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本来人们很容易忘掉该忘记的,然而人们“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庄子德充符》)。

要想忘其所不忘之事也并非容易的,但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容易忘记的。在《坐忘论》中说:“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故经云: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源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今若能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知则无所不明,常则永无变灭。出离生死,实由于此。是故法道安心,贵无所着。”然而,人心多着于外物而不自住。不能自住就如同一个身体为外物所牵引,而非由自己所主宰一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体或精神都不由自主,反而为外物所引。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人不别。若唯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耳。若遍行诸、言心无染者,于言甚美,于行甚非,真学之流。

有时,一个人本来无需坐忘而事当已忘,这是因为事讫则止,实莫多思,多思则以知害恬。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闻毁誉之名、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若心受之即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则是非美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日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则道自来止。故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无所为。非静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至。实则顺中为常,权可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其智也。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云不著终非真觉。何邪?心法如眼也。纤毫入眼,眼则不安;小事开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难入定门。

所以坐忘的根本,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不得定。又如良田,荆棘未诛,虽下种子,嘉苗不成。爱见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翦,定慧不生。或身居富贵,或学备经史,言则慈俭,行乃贪残。辩足以饰非,势足以威物,得则名己,过必尤人。此病最深,虽学无益。所以然者,为自是故。然此心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行立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但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定分,则堪自乐。

《王重阳内修真诀》中说:“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垄上,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著空,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https://t.cn/Evk4evd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七条天意,你知道几条?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懂得天意,受益终生。何为天意,就是天道运行的法则。

战争期间,一日大雪纷飞,一位将军的专车正行驶在返回总部的路上,准备参加一个紧急军事会议。忽然,透过车窗,将军看到路边坐着一对老夫妇,在寒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他命令停车,询问情况。原来,这一对老夫妇是去投奔儿子的,因为中途汽车抛锚了,只好在茫茫大雪中,等待救援。但大雪天里,这里很少有人经过。

同行的参谋对将军说:“我们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时间已经不多了,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当地的警队处理吧。”

将军说:“如果等到警方赶来救援,只怕这对老夫妇早就冻死在这里了!”

将军立即请这对老夫妇上了他的车,先将老夫妇送到其儿子的家里之后,才急忙地赶回总部去。将军的这一善行,竟然让他躲过一劫。由于将军临时改变路线,让敌方的暗杀行动扑了个空。

有的人认为,是这位将军的运气。其实,人生没有巧合,命运由心来主宰,救他人就是救自己,是将军的善念救了他自己。

因果法则

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偶然发生的事情。有因必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宇宙中万物之间的联系,依遵因果法则。

因果法则并不是道教的专利,事实上,许多其它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等、还有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等等,都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种善因必有善果,种恶因必有恶果。所以,一个人要想有好的命运,就要多种善因。多说好话、多做好事、多发好的意念。

吸引力法则

人的遭遇是由自己的心念来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心念,就会吸引与心念相应的境界。

许多父母喜欢担心儿女,为儿女操心,并认为这是一种爱的表现。其实,担心什么,就会来什么,担心的事情往往也会出现。

王凤仪老人说过这样一段话:老人怕子女受罪,多置房产,预备够下辈人生活,这样的老人,不是慈爱子孙,正是欺负子孙,他以为子孙不能谋生,无力吃饭,宁愿对外人吝啬刻薄,也要为子孙积蓄,结果子孙什么经验也没有,吃喝玩乐,最后真落到没有饭吃,这种财产留给子孙,和留毒药给子孙有什么不同?

吸引力定律就是这样的,担心什么,就会来什么。认为世界美好,就吸引来美好;认为世界糟糕,就吸引来糟糕。

为什么会这样呢?科学早已经认识到,宇宙其实是由能量组成的幻象;不同的能量波动频率,就构成了千差万别的宇宙万象。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念,就会感召到与心念相一致的宇宙能量磁场,同质相吸引,这就是吸引力的法则。

人的心念往往很多,心念之中强者胜,也就是说,最强的那个心念,首先会“心想事成”。就像上面王凤仪老人说的,越担心儿女受罪,儿女可能就真的受罪,越是强烈的担心,就越像是一种诅咒。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要努力控制住自己的心念,使之专注于积极、善良、于人于己都有益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招感到宇宙之中积极、善良的人、事、物,与之相应。如果一个人命运乖舛,首先要反省的是自己是不是有乖舛的心念,而不是更为糟糕的怨天尤人。

深信的法则

整个宇宙万事万物跟自己是同一个体的,这是宇宙的真相。越是深信这条法则,就越有灵感。越是抵触这条法则,就越无明。

比如说,有的人忽然强烈的感觉到某件事情会发生,结果这件事情就真的发生了,这是巧合吗?不是的。因为整个宇宙万事万物跟自己都是同一个体的,所以事情将要发生之前,一定都会有所感应。

能够感应得到的人,往往心胸开阔,知道万事万物为一体。而心胸狭隘、自以为是的人,因为自我封闭,往往很难感应得到。

有感应,就会有对应。如果是好的感应,就顺应它;如果是不好的感应,就要积极反省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不良的心态而感召不善,只要在结果没有出现之前,往往通过修正自己的心态,也能将不良之感应化解掉。

有成就的大格局的人,往往能体会到宇宙万物的一体性,因而直觉灵感很强,故能能趋利避害,成就一番事业。

当下的法则

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往往一件事情,在最放松、最不计较、最专注于当下的时候,往往会办得最顺利,而且是出乎意料的顺利。这就是专注于当下的奇迹。

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着手之处。积极调整好当下的心念,才是改善命运的唯一方法。

二八法则

一个目标是否能达成,其中二成是我们的努力,八成是我们的心态。

一件事情对人之生命的影响,其中二成的影响,立刻看得见;另外八成,往往要在后续的生命中,才能逐渐显现。

所以,耐心是很有必要的,一切法得成于忍。只要方向正确、心念正确、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应得法则

你得到的,都是你应得的,都是你所作所为的“应供”—应得的供养。

我们得到的宇宙祝福,是与我们对宇宙的贡献想适应的。

你奉献了什么,就得到什么,而不是你想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

比如说,你奉献了爱,就得到爱;你奉献了恨,就得到恨。你奉献了恨,却妄想得到爱,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了凡四训》里,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说,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东西,只能说明我们命里还没有,要从自己的内在找原因。

利他法则

应得法则是与利他法则密切相关的。有多利他,就有多应得。利益他人的,最后都是利益到自己了。就像《道德经》里说的:“以其不自私,故能成其私”。

生命是在利他的过程中,经由付出的能量循环,而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的。所以说“舍得”。越能舍,越能得。只得不舍,能量就僵死在那里。

比如说,常常让别人快乐的人,最终都是他自己也很快乐。常常让别人痛苦的人,最后他自己最痛苦。常常供养布施的人,越布施越多。

自己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有利益的最大化,而人生价值是在利他中体现的。

常常思维上面七条法则,遵循天道规律,就能有很自在的人生。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七条天意,你知道几条?#道教知识#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懂得天意,受益终生。何为天意,就是天道运行的法则。

战争期间,一日大雪纷飞,一位将军的专车正行驶在返回总部的路上,准备参加一个紧急军事会议。忽然,透过车窗,将军看到路边坐着一对老夫妇,在寒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他命令停车,询问情况。原来,这一对老夫妇是去投奔儿子的,因为中途汽车抛锚了,只好在茫茫大雪中,等待救援。但大雪天里,这里很少有人经过。

同行的参谋对将军说:“我们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时间已经不多了,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当地的警队处理吧。”

将军说:“如果等到警方赶来救援,只怕这对老夫妇早就冻死在这里了!”

将军立即请这对老夫妇上了他的车,先将老夫妇送到其儿子的家里之后,才急忙地赶回总部去。将军的这一善行,竟然让他躲过一劫。由于将军临时改变路线,让敌方的暗杀行动扑了个空。

有的人认为,是这位将军的运气。其实,人生没有巧合,命运由心来主宰,救他人就是救自己,是将军的善念救了他自己。

因果法则

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偶然发生的事情。有因必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宇宙中万物之间的联系,依遵因果法则。

因果法则并不是道教的专利,事实上,许多其它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等、还有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等等,都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种善因必有善果,种恶因必有恶果。所以,一个人要想有好的命运,就要多种善因。多说好话、多做好事、多发好的意念。

吸引力法则

人的遭遇是由自己的心念来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心念,就会吸引与心念相应的境界。

许多父母喜欢担心儿女,为儿女操心,并认为这是一种爱的表现。其实,担心什么,就会来什么,担心的事情往往也会出现。

王凤仪老人说过这样一段话:老人怕子女受罪,多置房产,预备够下辈人生活,这样的老人,不是慈爱子孙,正是欺负子孙,他以为子孙不能谋生,无力吃饭,宁愿对外人吝啬刻薄,也要为子孙积蓄,结果子孙什么经验也没有,吃喝玩乐,最后真落到没有饭吃,这种财产留给子孙,和留毒药给子孙有什么不同?

吸引力定律就是这样的,担心什么,就会来什么。认为世界美好,就吸引来美好;认为世界糟糕,就吸引来糟糕。

为什么会这样呢?科学早已经认识到,宇宙其实是由能量组成的幻象;不同的能量波动频率,就构成了千差万别的宇宙万象。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念,就会感召到与心念相一致的宇宙能量磁场,同质相吸引,这就是吸引力的法则。

人的心念往往很多,心念之中强者胜,也就是说,最强的那个心念,首先会“心想事成”。就像上面王凤仪老人说的,越担心儿女受罪,儿女可能就真的受罪,越是强烈的担心,就越像是一种诅咒。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要努力控制住自己的心念,使之专注于积极、善良、于人于己都有益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招感到宇宙之中积极、善良的人、事、物,与之相应。如果一个人命运乖舛,首先要反省的是自己是不是有乖舛的心念,而不是更为糟糕的怨天尤人。

深信的法则

整个宇宙万事万物跟自己是同一个体的,这是宇宙的真相。越是深信这条法则,就越有灵感。越是抵触这条法则,就越无明。

比如说,有的人忽然强烈的感觉到某件事情会发生,结果这件事情就真的发生了,这是巧合吗?不是的。因为整个宇宙万事万物跟自己都是同一个体的,所以事情将要发生之前,一定都会有所感应。

能够感应得到的人,往往心胸开阔,知道万事万物为一体。而心胸狭隘、自以为是的人,因为自我封闭,往往很难感应得到。

有感应,就会有对应。如果是好的感应,就顺应它;如果是不好的感应,就要积极反省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不良的心态而感召不善,只要在结果没有出现之前,往往通过修正自己的心态,也能将不良之感应化解掉。

有成就的大格局的人,往往能体会到宇宙万物的一体性,因而直觉灵感很强,故能能趋利避害,成就一番事业。

当下的法则

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往往一件事情,在最放松、最不计较、最专注于当下的时候,往往会办得最顺利,而且是出乎意料的顺利。这就是专注于当下的奇迹。

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着手之处。积极调整好当下的心念,才是改善命运的唯一方法。

二八法则

一个目标是否能达成,其中二成是我们的努力,八成是我们的心态。

一件事情对人之生命的影响,其中二成的影响,立刻看得见;另外八成,往往要在后续的生命中,才能逐渐显现。

所以,耐心是很有必要的,一切法得成于忍。只要方向正确、心念正确、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应得法则

你得到的,都是你应得的,都是你所作所为的“应供”—应得的供养。

我们得到的宇宙祝福,是与我们对宇宙的贡献想适应的。

你奉献了什么,就得到什么,而不是你想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

比如说,你奉献了爱,就得到爱;你奉献了恨,就得到恨。你奉献了恨,却妄想得到爱,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了凡四训》里,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说,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东西,只能说明我们命里还没有,要从自己的内在找原因。

利他法则

应得法则是与利他法则密切相关的。有多利他,就有多应得。利益他人的,最后都是利益到自己了。就像《道德经》里说的:“以其不自私,故能成其私”。

生命是在利他的过程中,经由付出的能量循环,而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的。所以说“舍得”。越能舍,越能得。只得不舍,能量就僵死在那里。

比如说,常常让别人快乐的人,最终都是他自己也很快乐。常常让别人痛苦的人,最后他自己最痛苦。常常供养布施的人,越布施越多。

自己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有利益的最大化,而人生价值是在利他中体现的。

常常思维上面七条法则,遵循天道规律,就能有很自在的人生。 https://t.cn/RLueDN9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祺鑫[超话]##祺鑫 热恋一百年##祺鑫 用爱围成风雨的禁地# “等迟暮冬天,等黄昏日落,等有你的冬天” " , , .&
  • #邱宇辰个人品牌chrischiu#今天看了邱宇辰公布LOGO的微博,字里行间真的是很难让人不感动,从一开始每一次品牌小小的进展分享,到LOGO的设计理念一一道
  • 通告如下:一、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保障城市正常运转、便民服务窗口及服务高考相关单位除外)实行错峰上班,6月7日至10日上午上班时间临时调整为9:30,6月11
  • #摩登兄弟[超话]#[心]#刘宇宁李一桐吻戏路透# [心]#刘宇宁南珩离十六#[心] #刘宇宁书卷一梦# [心]#刘宇宁开始推理吧# 今日份表白我家先生@摩登兄
  • 人内在的那个自己,无论与任何人相处,无论做任何事,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无论是何时还是何地,每分每秒都在用到,每时每刻都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后期被告在2022年7月份至2022年8月份,隐瞒原告在原告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原告的亲属《兄妹李晓娜、弟妹车飞》以及原告的好朋友《于亚亮、高媛媛、贺浩、郑天
  • 如果你也爱旅行,爱摄影,不妨来华欣火车站走一走,感受这里的独特魅力。你想啊,每到一个新地方,查攻略、找美食、看景点,多费劲啊。
  • ✿Q“虽然你很爱我,我也很爱你;虽然你对我来说很重要,但是我最后想死的这个决心你是干扰不了的。”⇨A也不算吧,另一方面我真的很爱他,所以我不会主动去死,我只会无
  • 这种露营方式主打的就是一个方便,不需要像以往大包小包带很多东西仿佛搬家一样,露营一次感觉要累上半个月。零百加速2.9秒,虽然放在这个满大街新能源的时代里并不算特
  • 7月24号,长相思开播后带着角色的谩骂与诋毁;我最爱的涂山璟被你演绎的那么好却被骂的那么惨9月11号,第一封费加罗杂志;超级惊喜,那篇采访真的言之有物。2024
  • 如果一個人能像孩子般保持純潔的心靈,用樂觀的心態做事,用善良的心做人,光明坦蕩,她的一生一定比別人快樂很多。做个内心阳光的人,不忧伤,不心急,坚强,向上,靠近阳
  • 时间真的过的好快呀,四年前的我不会想到四年后的我如愿考上了研究生,成为了一名硕士,时常想起都会感谢那个备考时没有放弃的自己,那个为梦想拼尽全力全力以赴的自己,那
  • #沈辞er[超话]# 6.2沈阳再次见到辞哥真的很开心,跟辞哥说了想说的话,辞哥还夸我很帅排完签售一直没走,等到辞哥签售结束,四点辞哥走的时候在后边“护送”辞哥
  • [兔子]#刘宇宁珠帘玉幕# [兔子]#刘宇宁燕子京# [兔子]#摩登兄弟[超话]#刘宇宁宁远舟[兔子]刘宇宁燕子京喜欢你温暖的笑容[害羞][心][兔子]和你对待
  • 总体来说,海豹06DM-i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性能表现,都让我感受到比亚迪对于品质的不懈追求,这车绝对是实力派!我最喜欢这款车型的B级舒适感,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 #Reminder #Deutscher Stammtisch # Liebe deutsche Community in Chengdu, liebe F
  • 已经看完8集啦[doge][doge]之源实属不易[冲刺][冲刺][冲刺]韩剧尹灿荣/奉宰铉/李瑞镇主演生活不是童话,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当人生
  • #任嘉伦[超话]# 这世间人来人往,其他人走在路上,而只有你走在我心上。难言的痛忍着,眼中的泪抹掉,你能依靠的唯有你自己!
  • 还有就是,我觉得成为なにわ男子之后,大家的脸都变了,变得更帅了。如果是「啊,好喜欢这个啊」的话,不管什么类型都会听。
  • 总而言之一句话:你球药丸,各安天命,吃点好的,把酒整上,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你妈个抱鸡母,双手放开,成败all in 这次一把开,胆大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