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疏记会阅(卷第九)
  大乘起信论疏记会阅

《疏》此下有二。一。供养等。正明请法。二。唯为等。显其请意。

  《记》一念至无余世界者。若准华严说。初地菩萨。能至百佛世界。二地千佛世界。乃至十地。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世界。此盖随其分位。胜劣不同。今此文中。意在通论十地。故以无余之言而通贯之也。请法者。于彼彼世界。彼彼众中。励巳率先。为众导首。请佛说法。请意者。新译论云。唯为众生而作利益。非求听受美妙言辞。夫请说法。诚在所显修证义意。令其众会。如闻摄取。思而行之。兼冀展转遐益众生。岂在徒听言辞而巳耶。即如圆觉十二菩萨。各伸请问。皆言愿为此会。及为末世等。

  △二随根延促德。

  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

  《疏》或下。一。促也。于中先。举用。以下。后。显意。或说下。二。延也。亦先。举用。以下。后。显意。能示下。三。结也。

  《记》促者。谓有一类众生。根性怯弱。闻说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却生退屈。不肯修进。是故菩萨。为此众生。示现超越地位。不经劫数。证于佛果。令彼思齐发心进趣。如释迦六年修行。便成正觉。是兹例矣。又如善财一生。龙女一念等。延者。为有一类众生。亦欲进趣。将谓佛果。容易而成。懈怠因循。不能勤勇。若复示其超果。转令懈慢。终不成就。是故菩萨。为彼说言。我于无量劫中修行。方成佛道。以兹警策。不令懈怠。使其勤进。故法华云。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即其类也。然促中云示。延中但云说者。促在一生。可令现见。延历多劫。但可说令知也。结者。根器既多。方便非一。口不可说。心不可测。故云无数等。法华云。佛知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如此皆为一佛乘。一切种智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三实行不殊德。

  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

  《疏》此下有四。一。种性因等。二。发心。行等。三。所证。证等。四。三祇。时等。

  《记》种性根等者。等。谓齐同。同是一乘种性。非三五等乘性故。根。谓信等五根。有上中下。今同是上根。非中下故。此约夙昔所论。故疏云因等也。行等者。同发菩提心。行二利行故。若克就地上。则同得无分别智行。如次同行十波罗蜜行。然此发心之言。通于前位所说。证等者。同证二空理故。若克就地上。则同证遍行真如。乃至十地。同证业自在所依真如等。无有超过法者。此明菩萨。因行证既等同。更无别有超越殊胜之法。可为行证也。亦可此是位等。即三贤十圣。皆须历故。无有超过。以一切下。是时劫等。易解。总上言之。意云。若此一类。是菩萨种性根器。则发心修行。断证位次。始终劫数。竟无差别也。又此一段。亦似通明上诸等之所以。以彼皆经三大阿僧祇劫所修来故。因行果证。无有不等同也。所言阿僧祇者。若准本业经。初以忉利天衣。仍用彼天时分。三年一拂。尽四十里石为小劫。次以梵天衣。拂尽八十里石为中劫。后以净居天衣。拂尽八百里石为大劫。杂阿含中。与此有异。又劫章颂云。风灾为一数。乃至不可知。此极长远时。名一僧祇劫。谓以此风灾为数。数至不可数。更若数时。心则狂乱。齐此数不得处。名一阿僧祇劫。若以此等。计三僧祇。方成佛道。则百千万人中。无有一人。发心修进。纵有惧于三途苦者。但修人天戒善。或有畏于三界生死。亦但修二乘之行。焉敢希冀佛果。修菩萨行。盖为作此长久而解。有是大失。(彼为一类懈慢众生。故说长久。一也)今所会通。则特异于彼。何者。且梵语劫波。此云时分。大劫小劫。长时短时。下至刹那。皆名时分。阿僧祇。此云无数。无数之言。亦不定久近。如人经年不相见。便云无数时。竟日不见。亦云无数时。修行时分。意亦同此。若此所解。方有修行佛道之人。(此为一类怯弱众生故说短近。二也)若处中而论。三祇是定。延促则不定。谓始从具缚凡位。发心(初信心位)修进。(住行等也)法尔经无数时。方得亲证真如。名为见道。(初地)是第一无数时。从见道巳去。渐断执障。法尔又经无数时方得不假功用。自然相应。至第八地。是第二无数时。从此任运进趣。消遣余累。法尔又经无数时。方得成佛。是第三无数时。斯则三无数时。是定有。然延促不可定也。(此明三祇延促。随人悲智愿耳。无定局也)况时无定体。唯心所现。(心乐长则时长。心乐短则时短。亦无定限也。又心本无际时宁有分。此约理说。三也)故法华说。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六十小劫。时会听者。谓如食顷。又论释经劫数之言。或云年岁。或日月等。又摄论云。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今此三祇。宜依后说。

  △四应机殊行德。

  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记》众生世界者。或唯有情。或分情器。不同者。以世界众生。各有无量差别。谓生有善恶。竖穷于九界也。界有染净。横遍于十方也。见有邪正。闻有疑信。过去所成名根。现在所欣名欲。未来种子名性。又根机有利钝。乐欲有大小。种性有高下。示行。五乘教行也。谓为彼彼界生。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业用。亦复千差。乃至现身说法。亦各随彼彼见闻而成万别也。例如观音妙音品说。

  △二明发心相。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疏》一者下。根本无分别智。二者下。后得智。三者下。二智所依阿梨耶识也。理实亦有转现。但今略举根本细相。此非发心之境。但显此菩萨二智起时。有微细生灭之累。不同佛地纯净之德。是故合为发心相。

  《记》又是下。标征。一者下。列释。二智所依等者。以此二种智。本从彼识之所显生。故说为依。非谓现今能与二智为体。问。二智是净。梨耶是染。云何净智。依染识生耶。答。以有染心故。翻此染心。得成净智。若本无染。净亦不生。故前云。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广如随染本觉二相中明。又梨耶是染净和合。净智依生。故无疑也。又若随相所明。谓梨耶本有二智种子。从无始来。以本识为依止处。故云所依也。理实等者。既言梨耶。合通三细。今但言业识者。意在举细摄粗。举本摄末也。亦可现相八地尽。转相九地尽。业相十地尽。业相最通。故标通者。斯则于诸菩萨。无所屈矣。此非下。或问曰。二智是净。从来未得。今始开发。可名发心相。生灭业识。无始来有。何故至此名发心相耶。故此释之。意明此菩萨。亦能证真。亦能达俗。亦有生灭。以证真故。拣异地前。以有生灭。不同佛位。其犹炼金。光色渐显。粗矿巳落。细矿犹存。欲显此时。应云。几分是金。几分是矿。斯则不同粗矿。亦异纯金。故且通说金巳显发。此亦如是。

大乘起信论疏记会阅(卷第四)
  大乘起信论疏记会阅
 

《记》次。会执。恐诸下。叙外疑。可见。故今下。以论释。不相违者。假名与离名。虽言异而义同也。然此会执之文。合在消文之前。方得文便。以此四句。尽是释前。故名真如四字疑故。

  《疏》真如无相者。良以名依相立。但是遍计所缘。故楞伽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故名相双遣。

  《记》次。兼遣相也。良以等者。凡是有名。皆依相立。真如无相。所立即空。以遍计所缘。不入真实故。故楞伽下。引证名相俱遍计也。相从想生。名依相立。不离相故。故曰相随。缘此相名。又生妄想。即遍计心也。

  《记》此段论文。亦可先释所以。从以一切下四句。文通两势。一则释前所离相中所以。问曰。何以真如体上离前言说等相耶。故论释云。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故也。此二句。释前离言说名字二相所以。谓心性真实。不与虚妄相应。言说名字。但是虚妄假有。无其实体。不与真合。是故离也。但随下二句。释前离心缘相所以。以心缘之相。但是随彼妄念而生。念无自性。缘相何有。故云但随妄念不可得故。真体无念。念则违真。是故离也。二则释前假名无实所以。此如疏解。译者务简。两意一释。此文之巧略也。从言真如者下。次方是释疑难。疑曰。前云离言说等相。以显真如无相。今复结云故名真如。岂非滞于言说等相耶。故此牒而标云。言真如者。亦无有相。疑者复云。显言真如。正是名相。何谓无相。故论释云。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意云。非谓立此真如一名。便滞于相。以寄此假立之极名。以遣于言相也。此一释。疏外别意。不唯无违。亦足以发。姑记之于文末。然亦以疏义为正。览者详焉。

  △二结名释疑。

  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

  《疏》言说极者。立名分齐也。疑云。既绝名相。但假立客名者。何故不立余名而唯云真如耶。释云。真如者。是言说之极。谓此名之后。更无有名。则诸名之中。最后边际。故摄论中十种名内。真如是第十究竟名。故云极也。

  《记》叙疑答释。文并可知。诸名边际者。如极微。是色边际等。今真如。是名之边际。故此名后。更无名也。十种名者。一。法名。谓蕴处界三科。二。人名。谓信等五十二位。三。教名。谓修多罗等十二分。四。义名。谓蕴处界等所显义理。五。性名。谓无义文字。无所诠表。不生义解。六。略名。谓众生等。七。广名。谓众生等。各有差别义名。八。不净名。谓凡夫等。九。净名。谓生灭即真。十。究竟名。谓真如也。故偈云。人法及教义。性略及广名。不净净究竟。十名差别境。

  《疏》因遣言者。立名之意也。立此极名。为遣于名。如以声止声也。若无此名。无以遣名。若存此名。亦不成遣名。

  《记》立此等者。先叙疑云。既真如是究竟名相。何前说云假名无有相耶。故此释云。立此极名者。为遣于名耳。遣于名者。遣于诸名也。若不立此极名。不能遣于诸名。例如扣犍息喧。若无此声。不能止于诸声也。若存等者。若存此真如究竟名。亦同不遣名。以不成究竟遣故。虽是极名。体毕竟假。存而不亡。岂称法体。须知虽立真如之名。名即无名。无名之名。故曰假名。即是离名也。故净名云。文字性离。即是解脱。是知虽因名而生解。必亡名而后证耳。

  △三约相释遣。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疏》体无可遣者。通二释。一云外人见前文双遣真如名相。则谓真如本体。亦是可遣之法。即生断见。故此释云。但遣虚妄名相。不遣真如实法。以是妙智观境故。二云。非以真体遣生灭法也。以一下。何以不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释上不遣也。以法悉真。无法可遣。又以生灭门染净等法。即无自性。不异真如。故不待遣

  《记》通二释者。标起义相中通真如生灭二释也。一云下。克就真如自体释。可知。妙智等者。既无名相。则非心识所缘。但唯微妙真智观行所及。盖遍计所缘。是假。假故可遣。妙智所证。是实。实故不可遣。圆觉云。诸幻灭尽。觉心不动。前则能所皆妄。此则能所皆真也。二云下。会显生灭无相释。先外难云。真如本体。固不可遣。或以真体遣生灭法。故此又释云。亦非以真如体。遣于生灭法也。何以下。望上标义。则此征释所以中。亦通二释也。何以句。疏先征起。以一二句。取论文释。以法下。释有二意。初。约唯真无法解。即依真如门释。以诸法性。一一悉真。但有真如。更无余法。性中有何法之可遣。又以下。二。约有法无性解。即依生灭门释。虽有染净。自性本空。何用更遣。前如镜体无像。后如影像即空也。

  《疏》亦无下。外人既闻真理不遣。则谓有法可立。当情执取。故释云。亦无可立。以离妄情故。又生灭等法即真。不待立也。以一下。何以不空。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真故不可遣。如故不可立。又生灭等法。本来同如。故此真如。未曾不显。更何所立也。

  《记》外下。标义相。释所以中。皆例上通二释也。有法执取。即属常见。故释下。约真如门释。离妄情者。谓此真如体。名相俱绝也。情则有。理则无。若使可立。焉能离妄。故下文云。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又生灭下。约生灭门释。先外难云。真体固不可立。而生灭或可立。故又释云。生灭无性。无性故即真。真本自立。故云不待。又真如本立。更不须待立生灭法以为真也。其犹于波。本自是水。何须待立以为水耶。何以句。蹑前征起下文。以一二句。取论文释上不立也。真故下。约真如门释。夫真者非伪非妄。如者不变不易。今若可遣。即成伪妄。以前不遣。今方遣故。可立。即成变改。以先不立。今方立故。又有遣则有立。无立则无遣。故兼前真不可遣释也。又生下。约生灭门释。真如从本以来。举体成生灭。生灭无性。常即真如。如是性相。曾不舍离。是以生灭显时。即如体显也。斯则真如本自显然。何须更立。未曾。未尝也。

  △次结。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疏》结离言绝虑也。

  《记》离言者。不可说故。绝虑者。不可念故。以前文云。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故此结也。一切法名真如者。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执相迷性。不能即妄会真。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故今示真而约生灭也。学大乘者。应须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此事。何曾是无圣凡依正空色等时。何处真体不常显现。何有一法不是性为。何有一法体不空寂。又空法何尝得离真性。苟或不同此说。则不堕断常。无有是处。是故论中。每节显真。皆言一切法也。

  △二问答断疑。(二)一疑真绝修问。二举真劝修答 一疑真绝修问。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疏》随顺。问方便观。得入。问正观也。

  《记》如是义者。指上不可说不可念之义。众生等者。既发言违理。动念乖真。诸众生等。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欲得不乖。如何随顺。欲得契证。如何造入。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明心见性的试金石

佛陀在楞严经中讲完七征心处(卷一)后,接着(卷二)就说十番显见,特别是第十番显见,很重要,不可轻易读过。其中的『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可说是明心见性的试金石。16个字中有7个见,能否正确理解每一个见字,要看是否有实证、证解。难点就在于对见识/见性/见精的理解。

此处参考的是守培法师之证解(师证悟后著《楞严经妙心疏》与《唯识三十论颂》)。将楞严与唯识二者结合,法理圆融,相得益彰。

唯识学中,因为心有层次的缘故:心,意,识。所以,佛法中所言的「见」即会有三种层次之分。

•见前尘之见即众生“妄见”,见识(六识)

•见见性之见即二乘「真见」,见性(七识)

•见不能及之见即『见精』,见体(八识)

楞严法会上,除阿难代表凡夫,大多数说的都是声闻、缘觉、罗汉等等的境界,我们(暂无证量的凡夫)目前是达不到的。在我们这里看来,就是看那个境界而已,都没有亲自经历过(证悟)。很多地方,不能用太白话的文字来表达。但是,即使如此,只要我们把握住原则来看此经。从开始一直到结束,包括后面的五十阴魔,全部都是这个道理。就能一气贯通的把此经能够当成船的作用。懂了,就是当下懂了的因缘相显现。不懂,就是当下不懂的因缘相显现。都是心缘相,都是知见而已。

需要把握的原则就是:没有为什么和不为什么。我们都要知道一个真相:自性,就是佛性,就是在座的每一位大菩萨的真正本我。这个佛性:本自清静,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佛性随缘显现遍现一切,下到天堂地狱六道,所谓的上到诸佛国,极乐,统统都是。包括一切显现出来的不同因缘的佛陀身、观音身、阿弥陀佛身,一切众生身,波旬和一切分别出来的身相,以及卡在任何角度上分别出来的你我众生,逻辑精神意识领域的对错、好坏、善恶、是非、凡圣、佛魔等等,统统都在其中。统统的本体,都是这个佛性根本作用。一切,不可能离开这个佛性而另外存在。(普愿讲堂)



见性真而非真。显后而复破。《楞严经》卷二中所说的见性周遍法界,是指(能见的见性)在起用的这个因缘下,遍在。而不是说,见性就一定到处都在。时刻都在。本心随缘显现一切因缘当下,当下是见,见性就遍布一切,根本就不在任何一处固定。只是在“用”的时候,(能见的见性)遍在,都在。

识因性起。当「我」用「见性」的时候,它就作用于一切处。一切都是随缘而成见。也就是说,随缘而显现「见识」的这个因缘状态。我们都知道诸行无常的道理,其实就是说,一切因缘生灭无常。众生因为迷于无常,所以迷失了这个真正的常。常,在这里,代表佛心的意思,是一个名相(并不是我们意识逻辑里的那个常)。那么,如果是真心的真正的常,又怎么可能一会有一会没有呢?见识/见性是本心妙用,如果说它是真心,而且又是自然,怎么可能一会有一会没有呢?(至此,佛陀就破掉了(外道)“见为自然”的邪说。)

比如当我凝神听(耳识→闻性作用)某声音时 ,有人在面前走 ,也视而不见。也就是说,在我当下(显现声音)的因缘时,根本就不显现任何「见」,所谓的明暗等等。这个「见」一会儿在,一会儿不在,所以不能说「见」是常在。

而且,明与暗是不可能同时被见的,见明则不见暗,见暗则不见明。所以也不能说「见」是遍在。

见就是佛性真我本心随缘(凡夫/二乘/佛)所显现的妙用(凡夫妄见/二乘真见/佛见)。

于凡夫/二乘,所谓的能见和所见,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能所不二,一见一切见即真实佛见)。一切都是无明现象显现,既然是无明,是妄想,那么就是妄。已经就是妄了,哪有什么真正真实可说呢?既然无真正真实,又哪来的什么自然和非自然呢?在本身就是虚妄中,去争论分别是非对错好坏,本身就是戏论。一切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

从体相用的角度来说,真心恒常,它只是体用。而“用”必然有『体』,『体』有个功能,“用”是从『体』的那个功能来作用成「相」的。



见性真而非真故。显后而复破。结合上下经文,即可贯通理解如下:(+图2图3)

[经文]『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解]众生见性不显故。且以如来见性言之。见精者。心体也。精即纯一之义。谓纯是不生灭。无生灭相杂。故曰见精。明元者。从体所起之用也。即见性。为六识妄明之元始。故曰明元。借体明用。故曰。见精明元。见性是心体所起之用。不是心体。故喻如捏目所成之第二月。然虽非第一心体。亦非众生妄想心。故曰。非是月影。天上真月。喻八识心体。捏目所成。真而不真之第二月。喻七识见性。水中月影。全体虚妄。喻六识妄见。以上虽显见性。皆浑然不明。此处始分别明之。以免误认见性而为心体也。



[经文]『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解]如来显见。本非己怀。因阿难说无心。故显见耳。至此已知阿难明得离尘有心。即见见矣。若执所见之见为是。俨如四尘无异。非真心也。故再夺见性。以示真心曰。不但见前尘非汝之真见。即如见见性。见性亦非汝之真见。若云真见。犹欲离去见性。惟此真见。非汝见所能见及也。及即到也。

▶️见前尘之见。众生妄见也。

▶️见见性之见。二乘真见也。

▶️见不能及之见。见体也。

见体不但众生妄见不能见。即二乘真见亦不能及。见体无名无相。非所见故。

由此见体。引起后文四科七大。故名此文为引后也。如征心文后。有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之文。为十番显见之发引也。

十番显见。非显见识。乃显见性也。见即眼识。眼即浮尘根。见性之增上缘也。前文已征破故。

见性是末那识。是心非眼之心字。即指七识心也。

见精是八识。见性之体也。

此十番显见。但显见性。不显见识。不显见精。今依通名。故曰显见。以下文中。或曰见。或曰见性。或曰见精。各有用意不同。读者须知。不可混然而不分也。

❓云何而知显见性。不显见识。不显见精耶?

✅见是常人所知。无须显故。又前文破缘尘心。即破见故。

见精是体。非所显故。四科七大文中。方即物示体故。惟见性。众生不知。故需显也。

见性真而非真故。显后而复破。如后文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此即破所显之见性也。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此系示见精也。以所显之见性可破故。亦可证非显之见精矣。精体不可破故。

[心]

释加牟尼成道日 明心见性试金石
正知正见正遍知 静待因缘成熟时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诺诚健华就这样在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的破发了,首日就跌去15.41%。诺诚健华就这样在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的破发了,首日就跌去15.41%。
  • ​​​​6、最近,我周围谈论股市的人少多了,估计大家跌的都已经麻木了,也不想着抄底了,随它去了。而去年我完全能感受到国外的医疗 很简单的病都要预约~~往往有些
  • 瑞典电视台报道称,瑞典和丹麦的测量站在“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区域都记录了强烈的水下爆炸。今天留点时间给孔子以及《论语》☞三联中读小课《李山·白问》让论语的光照进
  •   发布会上,中共安阳市委书记袁家健介绍,守好擦亮河南北大门的十年,是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围绕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向难求成
  • 今天八月十五了 可惜没看到圆圆的月亮 上午回家 没有你早早炖排骨的香味 没有你让我带各种东西回济南的提醒 没有你逗峻宁的声音 没有 什么都没有 所有人都邀请
  • 微博什么时候才能出一个一键签到功能啊我真的不需要挨个点的仪式感啊[苦涩]早上的那个玉米粑粑真的好奇怪 味道也是下次让猴子亲自做一下我再尝尝虽然但是猴子明明更像熊
  • 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只希望以后人家问双洁否的时候,评论下方的嘲讽少一点,我不是很严重的双洁党,之前妖狐X仆SS里面的男主我很喜欢。就是说真的对一些人很无
  • 老妻對老夫之例行投訴:在電視看到男女主角的吻戲,又令我想起我們很久沒認真親嘴了,這個投訴其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由女方提出 (好像在舊博也寫過類似內容,可見真是個循
  • 透支了很多钱借给别人现在也没还上本人很渣,做过很多没三观的事,当然没人知道就是了但是没什么后悔的因为没用5.原来我还可以胖成这样原来我可以这么喜欢又厌恶男人原来
  • #阳光信用[超话]##阳光信用# [心]#每日一善# “当你看清了一个人而不揭穿,你就懂得了格局的意义;当你讨厌一个人而不翻脸,你就明白了释然的重要性。” -
  • 10ᵂᵉ ᵃˡˡ ᵐᵉᵉᵗ ˢᵒᵐᵉᵒⁿᵉ / ᵉˣᶜʰᵃⁿᵍᵉ ʷᵃʳᵐᵗʰ ᵃⁿᵈ ᵗᵉⁿᵈᵉʳⁿᵉˢˢ ʷⁱᵗʰ ᵉᵃᶜʰ ᵒᵗʰᵉʳ.我们都会遇见一个人
  • 不少网友看后,纷纷表示:要是没有发出来,还没人知道有些人只会喊,但有些人在做在全网黑在无端恶意扑面而来的时候,她在默默做公益从来都是被骂也不卖惨也不理睬,悄悄变
  • 5、 九龙璧石的质地九龙璧石质地坚硬细腻,硬度大、密度高,无吸水性,不易被污物附着浸染、不易划伤、不易破碎,所以无论是天然原石,还是雕刻成的奇石作品,都是收藏
  • #杨洋[超话]#杨洋全职高手播出后,左耳、旋风少女、花儿与少年2、古早剧武间道全部上榜单。netflix美国本土榜全职高手实时排名第4,微微一笑被带至第11,两
  • 想起刘若英唱的那首歌:“栀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百褶裙上……”栀子花依旧洁白美丽,芬芳无比,但听歌 的人雪已点点染发~ 图6油画吊兰花 图7-9心叶日中花
  • 就在最近,一场高手芸集的冲浪赛事——Azores Airlines Pro正在圣巴巴拉海滩开展,这场比赛是职业冲浪者协会世界巡回赛的一部分,从今年9月19日一直
  • 因为一个人认识了一群人,因为同一颗心❤️ 让我们大家走到一起,这就是爱的魔力,这就是刘宇宁的魔力[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终于! 看到老大的家人
  • P3 水平有限的螺蛳粉也太好吃了吧[泪]水平有限我永远爱!!!P4冰镇荔枝养乐多 绝了[馋嘴]P5 目前为止最好吃的一次炖排骨!!!我爱我自己[太开心]P6柠檬
  • 这是一位多么理性的女人,想想当时,两人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畅想结婚生子的地步了,宋雨霏非但没有生恨,反而能够理解她爱的男人。宋羽霏(王秀竹icon饰)与律师徐天,
  • 【联系方式】liusha295ps:本条是帮忙转发,有需要请添加微信 微博私聊不回#无中介费真房源##北京租房合租##北京求租##个人房源合租##北京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