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许有主物,施设所谓我,主我不故思,将生而生起。不生故无果,常我欲享果,于境则恒散,彼执永不息。

有一派外道的说法,是说这一切都不是因缘而有,是由一个“共主相”而有,这是外道印度教的一个数论派的说法和主张。他们认为这一切都不是因缘而有的,都是一个“共主相”而产生的。所以“纵许有主物,施设所谓我”,他们认为正是有共主相的缘故,才产生我的一些快乐和痛苦的感受。“主我不故思”,当我们没有了解“共主相”的性质时,那共主相就会变幻出所有的幻像,我们就沉溺在这些幻像之中,而生起了痛苦和快乐的感受。如果我了解到共主相最究竟的性质,那这一切它所变出的幻像就会消灭。可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共主相的性质,因此产生了痛苦和快乐的感受,所以“将生而生起”。这是外道的说法,他们以他们的主张和意见而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于是,之后就做了一个回答。“不生故无果”,如果“因”的本身不是依赖其他因缘的话,那它所生的“果”就不会依赖因缘了,如果有“果”不是依赖它的前因而生出的话,那这个“果”就不称为“果”了,因为所有的“果”是由“因”而生才称为“果”的。如果“因”是依赖其他因缘而有的,那它所生的“果”也必须依赖其他的因缘,因为同类因生同类果。所以“不生故无果”,如果“因”的本身没有依赖其他因缘的话,那它则无法生“果”了。“常我欲享果”,如果“因”本身并不是无常性质,它的果也不可能是无常性质的,即常因不可能变成无常的果。那么外道所说的,如果共主相是常法性质,它不可能变成无常的或是生起无常的一切的感受,因为它是常因的性质。如同《缘起经》里说到的三种因缘,无常因和能力因。也就是说,第一,一切都是由因缘而有,第二,无常因是说一切都是依赖因缘而有的,这个果是依赖因缘的,所依赖的因缘本身也必须要依赖于其他的因缘,因为果本身会改变,就代表“因”本身也具有被改变的性质才能导致“果”的改变,这个叫做无常的因。第三,能力因是指同类因和果有这样的一个性质,即因为有同类的因缘而促成的缘故,才会产生“果”的这种性质。同类的因才能产生同类的果,同类的果必须因由同类的因而有,这本身就叫做“能力缘”。所以“于境则恒散,彼执永不息”。如果境本身,即“共主相”本身是个常法,即“因”本身是个常法,是不会改变的,可它所生的“果”会改变,它的生命会熄灭,如果它所生的“果”是依赖“常因”而有的,那么这个“果”不应该熄灭才对,因为它没有改变的性质,它的“因”是常法的。

彼我若是常,无作如虚空,纵遇他缘时,不动无变异。作时亦如前,则作有何用,谓作用即此,我作何相干!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应瞋,如幻化如事。

“彼我若是常,无作如虚空”,​如果“我”是常法,是不会改变的性质,那“我”就没有作用。因为,如果有作用就代表它有时候有作用,有时候无作用。如果有时候有作用,有时候无作用的话就代表它的性质本身已经在改变了。如果“我”是常法,就不应该有改变,因此应该永无作用才对,要么就是永远都会有作用。可是“我”却并不是永远都有固定的作用,那“我”就应该完全的没有作用,如同虚空一样。所以“彼我若是常,无作如虚空”。“纵遇他缘时,不动无变异”。而且遇到其他因缘时也不应该改变,因为“我”是常法的缘故。“作时亦如前,则作有何用”,如果“我”本身有一个作用,在这个作用之前,如果有其他作用的话就代表它有改变了,因为它产生两种不同的作用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是常法,所以“则作有何用”,不可能会有这种的作用。“谓作用即此,我作何相干!”如果之前的作用和之后的作用,这两者都是属于“我”的作用,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是一个常法,它既然没有改变的性质,那之前的作用如何会与现在的作用产生关系呢?这是不可能的。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因此一切的法都是因由因缘而生,并不是由自主而产生,“知已不应瞋,如幻化如事”,如果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不应该再产生瞋恨心,应把诸法观成幻化一样,而作如此的观待。如果由因缘所产生的事物,因为它是依赖因缘而有的,依他力而有的,所以就不是自力而有的。“有”的一个性质:我们看到的每一个法都是“有”,都是存在的。存在的力量是来自于自力还是他力呢?如果是自力而产生、自力而存在的话,那就不需要依赖其他的因缘而产生这一切的作用,无论是利益或者是伤害,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是自力而产生,自力而让他存在的话,就不需要依赖因缘了,因为依赖因缘会随着因缘而改变,从这个理由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存在并不是自力而存在的。而且自力真实而独立存在的话,它的自力的性质,在去寻求之后应该被找到并且越来越明显才对,因为对于一个真实的性质来讲,在去寻求、去深入之后,应该越来越明显,可是却越来越模糊,代表它并不是那样的真实,只是一个虚假的。就如同《佛部论典》里曾经说过:若是自性有的话,何必需要依赖缘起呢?这是没有道理的。既然这些法存在,那存在的方式有两者,一个是自性、自力存在,另一个是依他力存在。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存在的方法,只这两者而已。如果是自力、真实存在的话,在寻求之后应该找到,但却又找不到。若不是自力、自性、真实而存在的话,那就唯有依靠名言安立而存在了。因为它唯有依靠名言安立而有,所以更依赖因缘而产生了,因为这是依他力而有的。当了解到这个道理后,能慢慢体会到,原来我们看到的每一切的法都会觉得的是独立自性的真实,可实际上却并不符合,并不是如此,因此所看到的和所存在的完全的不符合了,这时就会感到如幻化一般。因为所看到和实际上不符合,这叫做幻化虚假。在这种虚假当中去看一切的好或者是坏,在这个虚假当中现起了一切的万法和依赖其他的因缘。因此“如幻化”并不是代表没有的意思,是“有”,可是这种“有”的存在并不是那样的真实,而是虚假的,不像如同自己所看到的那样真实。既然是幻化,为什么不应该产生瞋恚心呢?从我们的经验可以体会到,当生起瞋恚心时,他看到一个瞋境或者不悦意境而产生瞋心时,是完全真实的去执着,才会产生瞋恚心的,是完全的排斥,认为排斥的对像是那样的真实,所以才会产生瞋恚心的,他不是看到幻化而产生瞋恚心的。因此,既然是幻化就不需要瞋心了,因为瞋心是真实执着而产生的。所以如同《中论》里讲到了:如果去除了这一切的真实执着,这一切业和烦恼就可随之尽除,那我们在自性空中就可获得涅盘。因为我们不了解无自性、无真实的道理,所以看什么都觉得那样的真实,好就完全的好,坏就完全的坏,真实独立而产生,之后添增事物的好坏而产生了非理作意,即由非理作意而产生贪和瞋等。所以在生起瞋恚心时,我们可以经验去观察一下:当你生起瞋心时,你是如何看到境的,是不是完全真实的去排斥,是不是有这种真实之相存在,如果有的话就让自己多观诸法如幻化,因为这一切并不是那样的真实。当你了解这个道理的时候,生起瞋恚的基础就不存在了,瞋心就会减少。

#中国道教那些事儿[超话]#
若要降伏魔鬼,先降伏自己邪气!

初求道者,当先以正心持德。以修心为先行,以德就为首要。《仙经》曾云:“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所以离心则无道。

诸善,然万法归宗不过修心二字。往古今来之真仙未有不修心而达成者,降魔除邪之能未有不修心而能为之者。但观妙道,道教教人修心炼性,直通修仙至理,不执神通术法,不强符咒科仪,持万法之宗体为本来,集千经万教为一心。

道门之祖邱大真人,初修道时,曾事师三载未沐王祖一言之诲而道心不动,后得马祖接引还山,惟行炼心育性,常闻祖师于炼心之时,三遭魔难而不为动,没于洪水而不知,虎卧于旁而不畏。磻溪六年,龙门七载,方得大道事毕。后而出山度人,演全真之教,开龙门派接引愚迷,在凡为帝王之师,在西称为震旦活佛。祖师能得如此,究竟本来不离修心二字。


清规道:“师接弟子,先问悟透善根浅深,又观祖上门风善恶,便看本人才不才,方可收录。”古时接引弟子皆要观其夙世,不受非人,求道不易。今日虽应世道而开方便,却也不离本来,此心不可不察。所谓性命相依,心形相承。

古有明师察徒,观其相即可知其宿缘,成不成道器,无需神通术法,何也?故相由心生。全真之道,即是教人以全真之心以应天心,把凡心转道心,把后天转先天,把有为转无为。虽然初求道者无法一时成效,但却能先正心诚意,以达求道之本,知此者,则邪途无门,正道有路。

修心之要非达者难明也,心心光明,念念通达岂非易事?是以文昌帝君偶动凡心,即降生为如意太子。许心虚稍差一念,即寄魂于娼妓腹中。观今世事,小术惑人者笔笔皆是,瞒弄耳目之法随处可取,即有伪道之徒,趁机行匪。若诸善能明修心之要,则能一层层,揭其伪道,所谓言从心起,相从心生,欲知其是否有道,即可于日常之中,观其四时之行是否守道,一句一言是否秉德,斯真修道人,道德发乎于内外,时时守道,不须臾离。伪骗之徒,则急功近利,虽能扮于一时之相,而日久见真心,早晚败露。


再观受骗者,多是德未就,心未修,一旦受欺,不教后人如何行正,而立以秽言泄嗔,心有修否?再以败坏之文标榜,从来不言自己有过,察己身不足,德有修否?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看那些受骗之人,多是己心不正,心中有邪,天地斯察乎。而正心求道人,鬼神有知,自当相助。

所谓世间之事亦无有空走说,其人自招魔精相扰,必定因其心不正,心存邪念,乃至精怪有感而来,被骗者可摸着自心,是否问心无愧,求的是不是正道。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图片

道途有坎,本是常事,事不从心,莫生嗔怒,但思大道慈悲,赐以磨练之机,体祖师大愿:“尘劫有尽,我愿无穷。”

【义以为质,《论语》中的名利观】《论语》在重道、崇德、尚仁的主旨中,鲜明阐述了君子的名利观。作为一种主张积极入世的理论,儒家通常并不回避常人对名利富贵的追求,但强调这种追求应该遵从仁义道德。并且,儒家认为,名利富贵虽好,但世上还有比名利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仁义。不回避名利,但将仁义置于名利之上,构成了君子的名利观。#每天读国学#

《论语》倡导安贫乐道、取之有道、富而好礼且具有高度内在同一性的利益观,强调用行舍藏、重在内求的名位观。两者互为交融、映射形成,反映出君子追求仁义、反求诸己、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构成君子人格的基本属性。

君子之于“利”:义以为质

关于儒家的财富观,一言以蔽之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对于义利的态度,可以将君子和小人区分开来。小人追求个人利益,也只追求个人利益,因此将利置于义之上;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义以为质”,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细读《论语》各章文本,按照从贫到富不同程度,似可将君子之于“利”分为三重维度,即安贫乐道、取之有道、富而好礼。三者虽贫富程度不同,在名利观上却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以三者分析不同人的不同境遇与作为,没有特别的高下之分。

“安贫乐道”是最早由先秦儒家倡导的一种处世态度和人生境界,核心是超越物质的欲望,在理想的追求中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安贫乐道的理念在《论语》各章节随处可见,如开篇《学而》中孔子倡导“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述而》中又进一步表明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看来,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食不必追求饱足,住不必追求安逸。君子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即使贫苦也是乐在其中的。

在孔门诸弟子中,最能安贫乐道者非颜回莫属。《雍也》篇中专门记有孔子对颜回由衷的赞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于是,箪食瓢饮成为后世君子安贫乐道的象征。颜回何以能做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呢?知徒莫如师,孔子一语中的:“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能够长时间不违背仁德的原则。所谓安贫乐道,即胸怀仁德之正道,如此心中便会不断地有充实之感,就不会因身外之物的多寡而烦扰。

“在陈绝粮”一节更具师徒论道的典型性。孔门师徒一行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得爬不起来,于是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师父说:“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面对子路的抱怨与困惑,孔子点明了困顿之际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顺境往往不易检验人的心性,置身困境,就能分辨出人能否有所坚守。在困顿时、不得志时还能贫贱不移、不失节操者,才是合格的真君子。钱穆先生说“仁者之心得自天赋,处常境而疏忽,遭变故而摇移。人之不仁非由于难得之,乃由于轻去之。惟君子能安处一切境遇而不去仁,是故谓之君子”,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恪守正道,君子才能够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小人却“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君子哪怕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离开仁,即便是在最容易与仁背道而驰的两种情形——忙乱、颠沛流离中,也是这样。而小人既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因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

以上,正如《中庸》所言,“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守着正道,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遵循天命,去做应该做的事。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应该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安于贫苦;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该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该做的事。君子没有什么情况是不能安然自得的。而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安贫乐道的境界之外,儒家并不否定人对名利富贵的追求,但强调这种追求应服从仁义道德。

在《里仁》篇中,孔子阐述了富贵当“取之有道”的鲜明态度。“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名利富贵,是人正常的欲求,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君子当持守“仁”,因追名逐利而背离“仁”的准则的,便不能称之为君子。

随后《述而》篇对“取之有道”有进一步的论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说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合理求得,我还是做自己所爱好的事。这里“从吾所好”,就是说要遵循本心,坚守正道,正与安贫乐道相通。

“富而好礼”出自《学而》篇,源于孔门弟子子贡的提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擅长经商获利,并在孔氏四门中以“言语”著称。是时,子贡从自身为人治学经历出发,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虽贫穷而不巴结奉承别人,富有而不盛气凌人,已经很是难能可贵,可以称为“君子”了,于是就此向老师请教。孔子却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固然难得,然而更高的境界当是“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恍然大悟,回应说这就需要进一步修炼,像是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一遍遍不断打磨精进,先开料,再糙锉,然后磨光。

朱熹后来注释说,“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表现为贫多求、故易谄,富有恃、故易骄。在此基础上,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乃皆知所自守也,然尚未超脱贫富的窒碍。最高的境界当是乐道则忘其贫,好礼则安于处善。因此,安贫乐道与富而好礼具有同一性,相辅相成。

后来,虽然孔子再次强调“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对于“富而好礼”在后文中却没有进一步的说明。然而在后世方志、碑铭中,常见士绅之家“富而好礼”之举:平素对亲邻多有帮助,周济米粮,恤养孤贫,甚至焚烧亲邻借债的契约,遇有灾荒时更是加意如此。在地方社会中,常常不吝银钱积极修桥补路、修缮城墙衙署、设立学校,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无论方志还是碑铭的撰写者多是饱受儒家伦理浸润的文人士绅,上述义举本质上体现了儒家“富而好礼”的基本价值导向。

君子之于“名”:求其在我

《学而》开篇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篇尾复行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即别人不知晓、不了解我,大可不必愠恼、忧忿,君子所虑所急者当在于自己不了解别人。《里仁》篇全面阐述了对名誉地位的态度,“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里,“位”即职位,有官守者各立于其位。意思是说不发愁没有职位,而是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晓自己的本领好了。《宪问》等篇再次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对于名位,儒家强调不要去关注名位本身,而要关注自身是否有本领、德行能配得上这名位。即使别人对自己不了解,也不去计较埋怨,因为这种情绪是没必要的,重要的是修炼自身。君子求其在我,是为内求。

对于是否出仕为官,儒家秉持中和立场,既不避位,亦不汲汲以求,整体观点是用行舍藏,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论语》中有不少这样的例证。蘧伯玉被孔子赞誉为真君子,“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里的“怀”即收而藏之,并有秉守本心、固善其身之意。南宫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孔子以兄之子妻之”。因之进退有度,孔子以兄长之女相许。弟子原思(名宪)问耻,孔子答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是《宪问》篇首章首句,“谷”者禄也,国家政治清明时可以做官领俸禄,政治黑暗时仍然这样做就是耻辱了。

又有弟子闵子骞拒绝出任费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闵子骞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为人孝顺、性格正直。当权的鲁国贵族季氏听闻闵子骞的贤名,想请闵子骞出任费宰,以笼络人心。然而季氏平日所为为闵子骞所不齿,闵子骞便婉言拒绝,否则就要逃到齐国去。

蘧伯玉、南宫适、闵子骞的经历,含有鲜明的用行舍藏之意。正如孔子所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用我者则行此道于世,不能有用我者则藏此道在身。用舍在外,行藏在我。诚如前言,君子之道贵在内求。

对于名位,儒家最为推崇赞誉的境界是辞让天下,为而不有、为而不恃。泰伯三以天下让,孔子赞誉不已:“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最为推崇尧、舜、禹三代圣贤对天下为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这里的“不与”,何晏批注是“不求”的意思。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自己求的。那他们何以有天下?正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崇高,才华能力很强,是德行感召的,所以孔子极其赞叹。不仅如此,他们更以天下之罪为己罪,舜以命禹“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无独有偶,武王克商后大封于庙,亦言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表明不仅不以天下私有,更以百姓之罪为己罪,境界非常高远。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心道凌雪阁果没有规矩,把大哥一个好好的女儿教成这副样子,凤子龙孙都降他不住,长此以往岂不又是个祸国殃民的样子——却忘了他的好大哥比起自家女儿只多不少,是江湖上有
  •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是一部求取财富的佛教经典,值得每日修行持诵与传播的殊胜佛经。 开经偈 无上甚深唯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
  • 我是真的不知道如何在一群100%概率的阳人里生存下来的,而且我那几天是天天出去吃饭出去玩,也是不戴口罩,老爸让我戴N95我嫌勒耳朵出门就去买个可爱口罩换了…头天
  • 当生活已经给了你一切,请沉住气,生活还在继续;当生活欺骗了你,也不要悲伤,生活还在继续;当生活平淡如水,也不要得过且过,生活还在继续;……人生,是一次看得见终点
  • 她最近还是性子不好,我都为她和白狗道歉,因为这下看来,每次白狗都只是跟着一起散步一道,是姑娘呛人家,不知道什么原因,毕竟是店家的狗,性子随人,对生活散步狗一起这
  • 现在是第二天早上,我貌似好差不多了,除了胃口差一点,还破天荒想吃甜食[思考]#推文[超话]# 《我真没想当反派啊!》作者:三千风雪文案一:唐明奚穿越到一本废物男
  • 人生真的有太多无法逆转的苦难、很多事很多理,不是你不断地想就会弄明白的,你要知道人活着,就挺好[加油][嘻嘻][酷炫街舞给手][干饭人]讲道理,回家就不会有这些
  • 我下山了,望着被照得金亮的僧冠峰顶,听着在我后面爬上去的一对母子的说笑声——孩子像是高中生——我在想我的旅途又如何浪漫多彩呢?最美的风景始于脚下,山海自有归期,
  • 『适合凌晨发の朋友圈文案』 ❶ 我们不是在斗气吗 你怎么跟别人好了 ❷ 真正的放下 是不再窥探对方的生活 ❸ 讲过去像是在卖惨 讲未来像是在白日做梦 讲现
  • 再者,可以看出罗琳对“权力”一脉相承的态度了,也能理解神奇动物里格林德沃的塑造为什么会一步步“崩掉”。年轻的夏雨、李冰冰谈了一场没有意义的恋爱,但年轻人的世界不
  • 双子座如果真的遇到了那个把自己吃得死死的人,反而会成为一个痴情人,一改之前花心的模样。双子座如果真的遇到了那个把自己吃得死死的人,反而会成为一个痴情人,一改之前
  • 如今,人空瘦,海棠落琼眸❸❹原文:我想你古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❸❺原文:我超级想你古风文:山河远阔,人间星河,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❸❻原文:我非常爱你古风文:
  • 只有热爱生命,善于动脑的人,才算得上真正拥有生命。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分享新鲜事来惹✨ 昨晚8点就睡了 睡了十二个小时的人现在居然困了 哒咩 我要给自己找点事儿做P1⃣️ 我太喜欢这个可爱的小马甲了 拴Q 圆梦P2⃣️ 下霜那天看
  • 官方认证的夫妻,清漪是石昊想争斗一生,慢慢征服的媳妇儿,唯一一个石昊想和她生孩子的,唯一追求过的媳妇儿,先婚后爱剧情就是甜,对清漪就是主动,各种拉手搂腰贴贴,昊
  • 又又又又……饿了,海底捞错过打折时间吃了三百多心滴血,不过不用我付钱,就使劲吃就行[哇]脆生生真的好好吃啊! 附议“这个蛋角也好好吃啊”1⃣️7⃣️我就是那仅存
  • 水煮的是给小孩子吃煮滴给bb的生日礼物今天提前给他拿了,柯基车车,真是可爱到哈哈哈哈哈他真的好可爱,不知道她知不知道自己这么可爱,真的超级喜欢bb(我在废话什么
  • 嘿嘿麻麻也帮了很多忙 麻麻也很着急很担心牛牛 但是路上可能是口罩太闷了(我带了两个)眼睛好酸也好累 我本来希望最好不要感染的 当时有点害怕可是我觉得还是不管怎
  • 6、ᵀʰᵉ ʷᵒʳˡᵈ ⁱˢ ᵗᵒᵒ ⁿᵒⁱˢʸ / ʸᵒᵘ ʰᵃᵛᵉ ᵗᵒ ᵗᵃᵏᵉ ᶜᵃʳᵉ ᵒᶠ ʸᵒᵘʳˢᵉˡᶠ.这世界太吵闹/你要把自己照顾好。27、
  • (If2+2=4//me+you=4ever ❤️‍p10嘿嘿知道宝宝喜欢的猫猫早就看好给宝宝买了 店家姐姐也祝福我们啦好开心[打call](虽然被宝宝猜到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