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第七十句
(第八十一段)
70、【波陀、摩羯、悉陀夜bō tuó mó jié xī tuó yè】观世音菩萨现灵香天菩萨相:“灵”指的是各类神灵;“香”指的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天”指的是二十四诸天;“菩萨”指的是已解脱生死,自觉觉他的圣人。灵香天菩萨就是这样一位心通各类神灵,修行五分法身香,常住天界的一位菩萨,其成就为五分法身香。那么什么是五分法身香呢?即:
1、戒香:戒指的是戒律。分开来讲,“戒”的作用是防非去恶;“律”是具体的清规戒律,即条条款款,指佛门弟子必须遵守的规则。戒律的作用是为了防止思想行为、语言行为、身体行为这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
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不卧高广大床、不花鬘璎珞、不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居士可受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吝、瞋恚、诽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通过戒律的约束,做到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嗔恚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图等一切不良行为,做到外不著境、内不动心,严守戒律者,即得戒香:得第一分法身香。
2、定香:修学四禅八定、金刚喻定、首楞严大定等禅定,于一切善恶境界中,外不染尘,内心清静;不昏沉、不散乱,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见自本性,如如不动,住三摩地者,即得定香:得第二分法身香。
3、慧香:慧就是般若,般若是出世间的智慧,是能学道、能解道、能修道、能证道、能解脱生死烦恼,能超凡入圣的智慧。世间智慧出自于我执所生的世间法、以功名利禄为人生的最大追求;般若智慧出自于如来藏的出世法,以自利利他究竟涅槃为修行的最大追求,故名般若。
般若是专治烦恼直至成佛的法药,修功德者应当知道:般若之体即法身、功德在法身中。若人识得般若、解得般若,但不善于应用般若,此人有过无功;若能善用般若、则有功有德;若能常持不懈,即是安住于菩提道,直通成佛之路。如此得般若者,即是得慧香:得第三分法身香。
4、解脱香:解脱指的是八种解脱法。即: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这前七种解脱依次为欲界解脱、色界解脱;第八种解脱法为无色界解脱,已脱离三界,永断生死烦恼,证阿罗汉圣果。得圣果者,即得解脱香:得第四分法身香
5、解脱知见香:知见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凡夫知见、一类是圣人知见;凡夫知见见世间法、圣人知见见出世间法;世间法是生死法、出世间法是不生不死法;生死法落在六道轮回中受种种苦、不生不死法入涅槃中得种种乐。此两种知见,孰优孰劣,自可一目了然。
那么什么是圣人知见呢?圣人知见就是佛知佛见,传播佛知佛见就是诸佛世尊出现于世的一大事因缘,诸佛世尊出现于世,主要是想为众生“开佛知见”,使众生得自性清净,故出现于世;主要是想为众生“示佛知见”,使众生得真实利益,而出现于世;主要是想为众生“悟佛知见”,使众生破迷开悟,而出现于世;主要是想为众生“入佛知见”,使众生彻底解脱生死烦恼而出现于世。
世尊所说的“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是佛用方便法引导众生,从信位进入圣位的四个阶段,是开权显实,圆融心境的真正妙法。那么什么是“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呢?《法华文句》卷四说:以四位、四智、四门、观心等四种不同立场,阐释“开、示、悟、入”之理,并一一配列。就四位而言,是指菩萨修行过程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大阶段,即:
1、以“开佛知见”配十住位:于此阶位之初,能破除见思无明,断除一切见思烦恼,开显如来藏,由此而见实相之理,在果证上已超越了小乘极果。
2、以“示佛知见”配当十行位:于此阶位,已破除烦恼障,此时所知障虽未全破,但不生不灭之体已开始彰显,此体具足如来万德,凡是法界中一切众德,无不在此体中一一显示分明。
3、以“悟佛知见”配当十回向位:于此阶位,既然已破除了烦恼障而显现出真如实相,明白了法界众德归于一体,这个时候已得理通达、事通达,事理融通,随意无碍的境界。
4、以“入佛知见”配当十地位:于此阶位,事、理既然融通,此时已得自在无碍,任运自如,而入萨婆若即“一切智”海。一切智指除了佛智外,对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之事、无为之事、因果、十法界,它们之间的种种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流转之相状,无不了知,这样的智慧称为一切智。
由上可见,“开、示、悟、入”是帮助众生破无明、离生死,脱轮回最重要的四个修学阶段。诸佛如来在教化菩萨时,讲了很多可修可证的法门和教理,讲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事情,就是以佛知佛见,开示众生、觉悟众生,使其证入佛知佛见。得佛知佛见者,即得解脱知见香:得第五分法身香。
香的意义,是以智慧之火烧出法界真香,这是最真实的庄严佛身,供养如来。这五分法身香,皆是自性本具,本不从外求、本不从外修,但众生痴迷,亡失自性,不得已而从戒定慧起修,至生死解脱、知见解脱,圆满五分法身,具足功德,这样渐修,也能找回自性佛。
那么观世音菩萨在这里现灵香天菩萨相是什么意思呢?是菩萨告诉一切众生,要像灵香天菩萨那样,认真修学五分法身,得法界真香,常住天界,与天地神灵相往来,入世度人不住生死、出世解脱不住涅槃,受用真实大自在。
这篇咒语中的“波陀”译为“红莲花”;“摩羯”译为“善胜”;“悉陀夜”译为“悉皆成就”。此句的意思是:菩萨得五分法身香,坐金红色莲花宝座,身放大光明,以善胜之五分法身法指示修道人要以无比的智慧,明辨真伪,远离一切邪恶,了悟世事无常,人生不过是昙花一现,转眼即空。应以清净之心,及早修行,认真受持《大悲咒》,使身心俱得解脱,永断世间一切烦恼,这样就能成就无上菩提。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所谓「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一般人都知道文殊法门「 弹偏斥小 」,

却忽略了文殊法门所弹斥的,乃是小乘的不发心,不是弹斥小乘的修行。

在修行上,三乘同观性空,岂可轻率否定。
  
通达法性者,自然就明白「 法无定法 」的妙用。

「 法无定法 」是般若智慧的精义之所在。

此一精义,在文殊法门中更是发挥无遗。

值得注意的是,「 法无定法 」如果被滥用,

那么,「 法无定法 」可能就变成无法无天了。

因此,所谓「 善用方便 」,

必须以「 深观法性 」的智慧为基础,

否则方便的结果反而是不方便了。

《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

所谓
「 无方便慧缚,
有方便慧解,
无慧方便缚,
有慧方便解。」
  
文殊法门的方便善巧很多。

如实而论,在本文上下文中,很多法门都可以说是方便门。

限于篇幅,此处不再广引细谈。
  
9 . 入一切诸佛法门。
  
在《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中,

特别谈到了一个法门,
叫做「 入一切诸佛法门 」。

阿难尊者在维摩诘居士向香积佛请饭之后,不禁大为赞叹。

佛陀便为他说了一番开示。
  
阿难白佛言:
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佛言:
如是如是,阿难!

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

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

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

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

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

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
  
这一段话有两个重点。

第一层,施作佛事,方便多多。

香积佛可以用香饭来转化人心,

阿弥陀佛可以用五尘说法来接引众生,

这是何等丰富的启示!

因为施作佛事的方便不同,

因此菩萨对于十方佛土的净与不净,应当一视同仁。
  
第二层,八万四千烦恼,表面上看来,是八万四千魔,芸芸众生为之疲劳不已,

但从文殊法门看来,这却实是诸佛施作佛事的另一种方便。

为什么?

因为众生有所贪,你贪福报,你贪功德,

很好很好,我来教你布施法门吧,布施可以修福呀!

佛不我欺,布施修久了,贪心慢慢也就化掉了。

《大般若经》所谓
「 如是烦恼于大菩提虽为障碍,

而于能引菩提资粮有能助力。

是故菩萨乃至未坐妙菩提座,不永灭除。

若得菩提,一切顿断。」

贪瞋痴等烦恼,对凡夫而言,

虽然是苦恼的根源,却未尝不可因势利导,

把它转化为引生菩提的资粮。

你不用担心,贪福报、贪功德不也是「 贪 」吗?

没关系,「 若得菩提,一切顿断!」

这一层奥妙,值得善加体会。
  
《维摩诘经》〈佛道品〉也有一段经文,

与上文善用烦恼而施作佛事的理念可以相互辉映。
  
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示行贪欲离诸染着,

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

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

示行乱意而常念定,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

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

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这一段话说明了菩萨道的广大弹性。

但不管弹性有多大,一切作为的业报,都必须由你自己承担。

此所以经中说
「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为什么?

戒律是死的,生命情境却是活的。

在常态下,当然要严守净戒,

但遇到非常状况,这个时候,开缘的判断,就非常重要。

因此,有些作为,看来好象是犯戒,其实不然。
  
不但如此,在佛教的修行上,

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 罪恶感 」。

罪恶感会干扰禅定的生起,

罪恶感会摧毁善念的增长,

罪恶感会导致自暴自弃,最糟糕的是,

罪恶感会障碍智慧的开显。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罪恶感愈重,修行愈不容易得力。

此所以佛教只许「 忏悔 」,

不许「 后悔 」。

「 忏悔 」与
「 后悔 」不同。

「 忏悔 」是断悔,是利用改过迁善来断除心中的悔恨之根。

「 后悔 」则是让自己的心灵在悔恨中不断地「 重复 」而已。

《维摩诘经》〈弟子品〉也触及这个问题。
  
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

来问我言:
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

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
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所以者何?

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其心然,
罪垢亦然,
诸法亦然,
不出于如。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我言:
不也。

维摩诘言:
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

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
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 犯律行以为耻 」,这是罪恶感。

这个罪恶感的延续,只是增长这两个比丘对戒律与僧团的逃避倾向罢了。

经中所谓「 不敢问佛 」,正是一个讯号。

文殊法门的过失管理,是从「 深观法性 」上,深观罪性不可得,

否则「 戒垢 」就可能被内化为「 心垢 」,这根本不是佛法。

此所以维摩诘居士直接了当地告诉优波离尊者说:

「 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10 . 不动相法门。
  
《诸法无行经》在佛陀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对话中,出现了一段有关「 不动相 」的说明。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诤讼通达贪欲性故,

世尊!贪欲即是菩提。

何以故?

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

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拿贪欲做例子,很多人一听到贪欲,心理上就会起排斥。

但《诸法无行经》经中说,

一切诸佛因为已经深入了一切法的平等性,

在贪欲法上,已经通达了贪欲的法性,也就是空无自性,

所以一切诸佛对于贪欲法,

已经安住在「 不动相 」之中。

所谓「 贪欲即是菩提。

何以故?

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

这句话是总关键。

菩提菩提,不是别的,只不过是通达了贪欲的真实性。

明白处叫做菩提,不明白处叫做贪欲。

已明白者称之为佛,不明白者称之为凡夫。

就是这么简单。
  
文殊法门在整个佛教的传承上,

基本上是以「 阿閦佛 」为中心,

「 阿閦佛 」意为不动佛,

在五方佛的信仰体系中,属于东方之佛。

《维摩诘经》也特别提到,

维摩诘居士来自「 阿閦佛 」的佛土。

这个「不动相」法门,在文殊法门的修持上,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文殊法门极为深广奥妙,上文所述,

只不过是笔者个人把这几年来研读

《维摩诘经》与
《诸法无行经》的心得,
稍作整理而已。

限于时间与篇幅,有些细微的地方,不及详论。

再如《文殊.般若经》详述一行三昧的修持法要,

深入阐明「 即心即佛 」的念佛观,

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容当另文述之。
  
整体而论,文殊法门处处不离圆顿要义。

但圆顿要义不是空谈高论,其切入处乃在当下这一念心。

圆顿要义的实现,也离不开日用寻常之间的渐进渐入。
  
本文写作之际,笔者心中忽现一偈,

爰题之为「 文殊法门摄颂 」,录之如下。
  
如实深观法界性,
当下烦恼即菩提;
  
触处皆是不二门,
圆成方便妙吉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点赞遇到心上人#卡通手绘头像[超话]##动漫头像##情侣头像##卡通头像##女生头像##手绘头像##动漫女头##动漫男头##卡通情侣头像##无水印头像#我没
  • #魏大勋 章若楠# 看到一句,今天的热搜由白老板买单,懂的都来笑[蜡烛]山花粉真的还在洗“有人害他们俩”“是好兄弟你们毒唯懂什么”“我们嗑兄弟情后可以同框了”都
  • 个人信息:姓名、年龄、家住哪里、家里有几人、现在位置……健康状况:近期可有不适?因为,就像看病一样,医生只有获得准确的疾病信息,才能给出正确的诊疗方案。
  • 她有吃的都会很大方的给我一份哈哈哈哈问她谁最好 每次都说“阿姨最好啦”哈哈哈哈哈 家里有一个小朋友真的太快乐了 每天都有好多有趣的事情今天又有双眼皮了 可能是最
  • エトロをまとい冬の旅へ vol.2太好看了吧!【Fantastics Twitter】福井プロモーション楽しかったなぁChoo Choo TRAINの魅力が沢山
  • 历史性地一杯240ml的奶23秒钟全部干下妈,越来越棒的小孩,麦姐姐就说你是鼓励型选手,越鼓励越自信。一个生活上随意点,音乐上却求极致的有态度的好青年。
  • [彩虹屁][彩虹屁][彩虹屁]爱了爱了[awsl]他:诶,是你啊我:哈喽哈喽他转身对别人说 我们部门的(我窃喜)[偷笑][偷笑][偷笑]另一个人:那不得做个大一
  • 路亚诗选雨中的人文/路亚(上海)1.雨中的人我抬头看云,我低头看水我常常忽视了与我平行的部分直到黄昏卸下了一天的紧张雨点态度坚决地落在地上发出结实的响声,破碎的
  • 29、我伤了感情了,但是我这个人并不把自己的友谊强加于那些不重视友谊的人——那些认为我无足轻重的人。13、我伤了感情了,但是我这个人并不把自己的友谊强加于那些不
  • 女生独居时,一定要注意这“五点”可以帮你避免大多数危险一、外卖、快递一律留男名,这样别人看见你的网名就会觉得你是个大汉,从而不敢动什么别的心思啦。​女孩子一个人
  • 2.Temple Newsam:(地址:Temple Newsam Rd, Leeds LS15 0AE)位于英格兰西约克郡利兹的一座都铎王朝-雅各布式房屋,是
  • 人生的步履要快慢相间,张弛有度,适时调整节奏,该快时快,该慢时慢,在自己的步程中收获,丰盈……想起来了阿瑟•克拉克在墓志铭上的一句话“我从来没有长大,但我从来没
  • 商洛交警完全可以做得更人性一点,如果此次处罚采用异地罚没的方式,大家也许没有如此大的意见。这么多年来从南到北没有看到过高速上设卡现场罚款的情形,而在家乡陕西,头
  • 新国辩上说:“爱情是自由意志的沉沦”小红书上说:“当我说我需要爱情时,不是说需要一个男人,而是说,我需要陪伴,我需要被肯定,我需要温度,我需要有人与我分享每晚盈
  • #王源[超话]# #王源游响停云22岁# [蛋糕] #王源1108二十二岁生日快乐##王源1108生日快乐# 春抚过 夏野了骄傲少年化身优质唱作人歌章里流淌着
  • 做综合手术,眼睛是最出名的,疑难眼修复和眼综合都可以找她。各种类型的眼部基础恢复后都没有明显的疤痕,平行款双眼皮也是自然无痕。
  •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 比如我会下意识地躲开父亲想要触碰我身体的手;每一次喊出口的“爸爸”都是那样的拗口和陌生;几个月才会传一次的寒暄简讯;我想要生日礼物却顾前顾后的纠结;单独呆在一个
  • 这都要去攻击别人了,要在别人身上扎针,当吸血鬼了,不说低调一点,闷声发大财一点,怎么还哼哼上了?一度我都发现它了,哪个可恨又可爱的小黑点儿,看我怎么解决你,可走
  •   06、细微事物敏感期(1.5-3岁)  宝宝心语:再小的东西,都逃不过我的法眼,树叶、线头、纸片......  建议:那都是他的宝贝,就让他攥着吧,这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