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笔记# 第十五条:

以前我总是在想: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挣够一百万?后面我才发现这个目标太low了,此刻我躺在山西省某酒店的床上思考:我什么时候也能捐一百万?当然,这是个题外话。

出行时师父反复强调视点的问题:不是新闻,是纪录片,是纪实,我的人物是特定的某个人,要像墙上的苍蝇一些盯视着现场,还要以主人公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这次出行拍摄带的东西不多,一台索尼s3,一个稳定器一个话筒,一个累赘三脚架(后面我才发现三脚架完全派不上用场)。但轻装上阵给我减轻很多拍摄压力的同时也让我发现了单机位所造成的很大的局限性,这就回到视点的问题,到了现场不得不大声哀嚎:一个镜头真照顾不过来。

天一亮,我和冯叔便去机场等待我们的拍摄对象,因为有过几次接触,所以算得上是老熟人了,我的内心还算平静,但我依然不敢松懈,紧紧盯着我的摄像机屏幕。我认为这是拍摄纪录片时最重要的一点,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些画面错过了就一定是错过了,纪录片不像电影,可以进行无数次重演,直到导演想要的那个效果出现。我觉得好的纪录片导演应该具备预判能力,就是能预估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于是架好摄像机准备去捕捉,但我目前似乎还不太具备这样的能力。

连续赶了两个小时的路,终于来到临汾的一个县城里,我看到周遭的一切,县城被群山团团包围着,建筑群呈现长方形的分布状,中间的一条街道狭小而拥挤,车来人往,竟有些热闹,像极了我的故乡,但我的故乡要比这里宽广许多。
我们的到来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我看到随行人员中有一个扎着丸子头穿着蓝色制服的女士,站在人群中格外亮眼,浑身散发着冷峻刚毅的气势,她走在前面,背后印着醒目的几个大字:“蓝天救援队”,关于他们的故事,在网络上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郑州闹水灾那个月份里,新闻片段中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她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我趁着工作间隙走过去与她攀谈。

我问:救援队中像您这样的女士多么?

她看着我抿嘴一笑:很少,基本没有女的。

我:那,您为何会选择去从事这么危险的工作?

她笑的更开心了:我不是女的,我也是“男的”。

旁边的一个大叔也咧嘴一笑补充道:在我们队里没有“女人”,女人都是当男人用的。不过,小张的确是我们分队里唯一的一名女士。在后来的饭桌上,我才知道那个毫不起眼的大叔是在郑州抗洪救灾时蓝天救援队的总指挥。我对他们的大无畏精神抱有很崇高的敬意。

政府官员们带着我们陆陆续续走访了一些灾民家中,我看到那些断壁残垣的房子,内心无比难过,家园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失去家园的人们仿佛像树木失去了根一样。好在村民们的心态还算乐观,有的甚至开玩笑说:终于可以住上新房子了。当然也有的老一辈人最舍不得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窑洞,那些坍塌了的窑洞内部黑漆漆的看不到一丝光亮,深邃的洞口仿佛能一下子把人吸进去似的,政府围住了警戒线不让我们靠近。
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没有去受灾更为严重的地方,但仅凭眼前的这一些现场就已让我感到触目惊心了。

傍晚,我和冯叔回到酒店,我正在整理设备,给他们都充上电,这时敲门声响起,我开门,是白天遇到的那位指挥大叔和姐姐。

“冯主任在吗?”大叔面露难色问道。

“在,请进吧”,我开门邀请他们进。

他们二人走进房间后,大叔急忙掏出香烟递给我们,我和冯叔都不怎么抽烟,婉拒了,我邀请他们坐在床上。

“什么事?”冯叔问。

大叔掏出打火机为自己点上香烟,抽了一口,“哎呀,这个……冯主任,我们这……一条船也没了…… ”。说罢,拾起右手“吧嗒吧嗒”地抽了几口香烟,眼巴巴地盯着冯叔,这时我才看清他具体的面容,昏暗的灯光下,他的肤色深得发黄,额头上的皱纹像窗外沉寂在夜幕下被雨书反复冲刷过的土地,黑色的眼袋高高隆起,花白的头发像从贫瘠的土壤里长出来的野草,凌乱而憔悴。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眼神。

我和冯叔面面相觑,明白了对方的来意。

那位姐姐急忙拿出手机从相册里找到一些就救灾视频给我们看,我看到湍急的洪水中一只快艇上载满了人,艰难地向上游驶去,发动机剧烈地喘息着,在嘈杂的环境声中,周围有人拼命呐喊:“危险,危险……”

“冯主任,您看基金会那边能不能给我们捐赠几条快艇,一条都行。”大叔仿佛做了什么巨大的决定终于开口。

冯叔思索一会儿,“这样吧,等会儿晚饭时我给你向这次来捐赠的慈善企业家提一提……”

二人听完,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一个劲儿地道谢,开心地像个孩子,指挥大叔凝重的神情也舒缓了许多,但他笑起来时,我却看到他脸上的沟壑更深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去了当地的学校,看着孩子们在操场无忧无虑地奔跑嬉闹着,我的内心如释负重一般,只要他们的脸上还挂着笑容,一切的苦难都算不得什么,一切都还有希望。只有孩子的世界如此纯粹,痛苦便放声大哭,快乐即纵情大笑,成年人总是很容易失去这样表达情绪的能力。我想为他们留下一些镜头,但时间却是不允许了。

我们去山顶看了当地种植的苹果,我第一次看到如此繁茂又如此鲜艳的苹果长在树上啊,满山都是果树密密麻麻的,火红的果子像一盏盏灯笼,挂在树上,喜庆极了。我摘了一个小的,嘎嘣脆,格外地甜。政府说这是当地的特产,在全国都特别有名,但是今年的销路不好,很多果农一筹莫展,希望我们能给出出主意。我看着他们,若有所思。

回去的路上我和我的朋友说起了我此行下来的所见所感。我说,这趟旅程让我恍然想清楚了太多的事情,当我们感到孤独、迷惘、痛苦的时候,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在努力地活着……列车朝黑夜的最深处逝去,我的心还留在了山西的那个小县城里,那些惆怅的快乐的感动的一张张脸还在我脑海里浮现,我太想用镜头把他们都记录下来,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捕捉与表达,可留给我的时间却是如此短暂。 https://t.cn/RI7nYAL

#手帐素材[超话]##玖s的素材农场[超话]#
玖s塔克斯的素材 请不要快转
第477期 异想世界第⑨期

注意a4直接打图会很大~你们每次都看比例图吗[doge]

图片jpg+png透明底~打印和电子手帐都可以使用[爱你]~

更多简介见评论区

快乐的周末过的真快[苦涩]
#手帐素材##电子手帐#
感谢抄送 @手帐素材扭蛋 @手帐素材中转站 辛苦啦~ #今日贴纸打卡#

【神舟十三号都要上天了,你知道“中国航天员”英文怎么说吗?】“taikonaut”这个专属于中国航天员的汉源借词今年有点火,它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语言学中“借词”的意义,以及中国表达方式对西方的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姚小平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西方媒体和西方民众使用的中文借词类别不再只是生活词汇。语言交流背后的概念和认识才是最重要的。

东西方语言在文化交融中彼此借鉴,通过音译或意译使用来自彼此的词汇和概念,这就是语言学中的借词(外来词)。“taikonaut”就是一个典型的汉源借词。它由中文“太空”的拼音音译和代表宇航员的英语后缀合成。1998年,马来西亚华人赵里昱认为中国宇航员应有专属词汇,在论坛中首次创造该词。今年6月,欧洲航天局向中国神舟十二号发出的“贺电”中也予使用,使这一“中西合璧”的名词再成热词。

事实上,汉源借词出现得很早。据姚小平介绍,公元880年左右,英语中出现“silk(丝绸)”这个词,被认为可能是英语中最早的汉源词。但最早在古希腊就有“seres”,意为丝绸,当时的贵族以穿丝绸为时尚。据推测,这个词2000多年前出现在西方,经过古希腊、古罗马,从拉丁语进入英语。

姚小平指出,研究借词时,更应关注的不是词语层面,而是中西方在概念方面的互鉴和构建。中国很多体制、概念被西方借鉴,但从借词上看不出来,因为西方是将概念化用为自己的词汇。“十七、十八世纪的西洋汉语词典中会出现‘进士’‘举人’‘秀才’这样的词汇,甚至直接音译。但后来他们在自己的文化中逐渐将三进制以博士、硕士、学士来对应,音译词只是一种临时借用。”

那么,借词“借”的究竟是什么?姚小平续指,19世纪,西洋科学的术语和概念大规模传入中国。中文中找不到合适的表达,便出现了很多借音词。与属借用型语言的日语不同,中文则更倾向于借用概念,然后把其改造得像是自有词汇。比如“水门汀(英语cement的音译词)”这样的词汇,虽然在方言词典中仍然存在,但渐渐被“水泥”所取代。

另一方面,中国的表达方式也影响着西方。姚小平举例说:“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现在已在英语中运用得很自然,也收录在词典里。”

而早期中国移民和留学生则将生活词汇带到海外。姚小平提到,随着中餐馆的出现,“西方人吃的中国菜比较多,因为没有西方词语指代菜式,他们就跟着中国人叫,甚至包括炒菜的锅叫‘wok’(锅的音译),这种词汇他们借用了不少。”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西方媒体和西方民众使用的中文借词类别不再只是生活词汇,为了能够理解中国特色经济概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family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铁饭碗(ironricebowl)”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成为英语中的固定搭配。

姚小平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称为语言学上的“买方市场走强”——中国对海外影响越来越大,很多概念传至西方,“跟中国人做生意或交往的人,选择借用中国词,意味着潜意识中选择了这类信息传播的对象,即读这些文章、听这些人说话的人是‘我们圈子’的人。现在这样的圈子越来越大。”

汉语拼音也是现代汉源借词数量增加的推手。比如曾出现在《华尔街日报》的“Chinese Dama(中国大妈)”,BBC专题节目的“Tuhao(土豪)”等,都属于通过拼音直接音译的借词。

此外,姚小平提到,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中文注音系统。例如《百家姓》第一位的“赵”,大陆拼为“Zhao”,台湾注音为“Chao”,香港拼为“Chiu”,新加坡拼为“Chow”,澳门和马来西亚华人的惯用拼法也各有不同。

“一种语言应该允许存在差异,如果语言使用基数特别大,像中文有十几亿用户,就一定会出现大量变体。”姚小平说,从生物学理论上讲,一个物种变异越多,越有益于自身的改进,存活的可能性也越高。

中文该怎样走向世界,这是学术界一度热议的话题。在姚小平看来,语言的消亡和上升都是很自然的。现在中文的圈子越来越大,但要成为世界性语言可能仍需时间。同样,语言和词汇的借用也有规律可循,儒家和中国古代科学经典典籍被翻译至西方,产生很大影响,但西方语言一般不会直接借用词汇,而是创造出自己的词汇表达中国的概念。

姚小平强调,语言交流背后的概念和认识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样的交流,中西方在科技上的共同进步,对文化的了解互鉴,才是比语言中词汇的借用重要得多的事。#侨报新闻速递# https://t.cn/A6MpgUlo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打造“智慧城管”平台 科技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智慧环卫系统 实现科学调度高效管理# 环卫工人是否在岗、环卫车辆在哪条路上行驶、生活
  • 临 街 的 窗 口 临 街 的 窗 口 □ 雪 莹 面对车水马龙的窗口 通畅淋漓 无论寒冷还是炎热 曾经,两个人卿卿我我 执著地,面向
  • 快递虽然寄回去了,但我始终没忘记它的版型特点,担心她穿着不舒服或者不一定合她穿衣品味,(曾合作过,多少懂点她身材,穿衣目标)。没想到过了四五个月,她联系到我,直
  • 《愿你在繁华世界修一颗清凉的心》:强烈推荐,简单易懂:1、缘聚即生,缘散即灭:世间所有事物的生成,都离不开因缘、条件的组合,其中哪有永恒不变的实体?4、如如不动
  • 俞平伯书中虽在说梦,但一定有润笔改作的部分,因为,由我的自身经验,梦是不能全部记清的,当陈述或书写出来时,一定有妄改的部分,但或许自己都不知道,在陈述的过程中有
  • #禁止动心[超话]##禁止动心广播剧# 广播剧《禁止动心》第一季第三集 “对不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可以处理好...” “没事的,不用害怕。 在
  • 他介绍说,东南亚国家人工成本低,还能避开某些贸易壁垒,越南、泰国等虽然整体经济发展落后于中国,但其纺织服装业和食品业很兴盛,产业基础较好,能承接产业转移,但机械
  • 好的,说到这,我觉得我想说已经说完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对那些交会员的人来说非常不公平,本来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注册了这样婚恋网站是很少的,然后呢,相亲介绍又要双
  • 小麦答可爱的哆啦Adream曰:不是中醫專業的,也可猜出第3題的。[哈哈][哈哈]小麦答可爱的哆啦Adream曰: [good][good][good],我的微
  • 宫崎骏的一句话,喜欢:“我不想找一个搭伙过日子的人,我想找一个一见我就笑、我一见就笑,喝了酒满眼是光给我讲浪漫和爱的人……”看豆儿说,如何经营生活,家庭,其实,
  • 能拥有的即使再不堪也比会失去的强,只有懂得珍惜,舍得放手的人,才能邂逅越来越好的拥有。能拥有的即使再不堪也比会失去的强,只有懂得珍惜,舍得放手的人,才能邂逅越来
  • 在南街小学,杨文学在支部书记、校长陈科及学校部分行政人员的陪同下,深入校园督查环境消杀、防疫物质储备、疫情防控宣传、师生员工摸排等各项工作,并详细询问了在线教学
  • 世人常道“北平遥,南凤凰”凤凰的风貌、神韵、文化不仅像一个悠远而又神秘的故事,令人心怀向往,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中更是提到凤凰让人心生向往!#总要去看一次沈从文
  • 陈默和秦淮的兄弟情给我看emo了!俩人曾经也是有“双剑合璧,天下无敌”的称号的,都怀揣梦想,想闯出一番作为!
  • 【159】pcmy开衫潮牌卫衣【49.9】森马运动裤【29.9】加厚羊脂1900d加绒显瘦高腰袜【19.9】有你一面拌面系列6包【49】回力小众学生潮女鞋【13
  • #每日一善[超话]#每天做一件善事,就像做公益一样,不求回报,这样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的,就像帮助身边的人,用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 非盈利,无报酬,有意向者请加Q·Q裙,考核裙号码(719217669)开吧招新了 我又出来碎碎念了现在字幕组这边只剩下三个人了,比大家想象中还要惨磕,很迫切的需
  • 总闹分手闹离婚,却依然在围城内坚守的、看似贪玩儿不正景、其实比谁都认真的牛 魔 王[太阳]识人很简单,看他/她怎么对父母、工作、朋友……越日常越小的事,越能辨别
  • 我:直男发言:啊姐你jio上咋了呀(我担心磕碰着流血了还没处理)老板娘娇羞:纹身贴~好看不沾沾水一贴就行了可方便我:呃呃呃原来是纹身贴呀hhahh我以前也玩儿过
  • 其实,在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时,一定要考虑到奋斗途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理想因情而异,你坚持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的。每个人都有理想,但空洞而不切实际的理想,会把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