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涉及到一个“病态”的问题。

而这个“病态”问题,所有人出奇相似的地方在于,都围绕一个问题:朋友极少,感觉孤单。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新鲜。因为这个话题,无论是跨越时间还是空间,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热度的话题。

话题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新鲜感。但是,话题背后的问题,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焦点——大家都认为自己“有病”。

从小学到大学,感觉所有的朋友都是阶段性的,过了也就忘了,忘了也就丢了,感觉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所谓的朋友过去就过去了,以前上学的时候好得不得了,毕业不久就几乎不联系了。脱离了特定环境都不知道该怎么跟人交流,我还以为只有我这样。

我真的一直怀疑自己有病,而且现在回家了,小城市,可以联系的人越来越少,基本上没事就是在家待着没有朋友可约,跟别人联系也觉得麻烦,之前关系不错的朋友久而久之关系都淡了,说实话有时候真的挺孤独的,长大了很多内心话却不知道向谁开口说,社交恐惧症越来越严重。

闺蜜还有了别的更好的朋友,我一直以为我只有她就够了,没想到当去找她的时候她却有了更好的朋友,瞬间感觉我好多余,其实我还是一个人的,根本没有好朋友,唉,本来除了她就没有好朋友了,现在什么都没了,和别的同学根本不联系的我,其实挺废柴的。

我跟你一样 其实我也想像别的女孩子一样 拥有几个真正的好伙伴闺蜜团 再后来就感觉自己和社会脱节了一样 只有我一个人还停在原地。

每到一个新环境都有新朋友,可是一旦离开那个环境我就不知道要怎么把关系继续维持下去。别人不找我,我就不会主动找别人,维持关系总是很被动,久而久之关系就淡了,不在一个环境以后就不知道该聊些什么了,我很羡慕别人有闺蜜有发小,可是我都没有

我以为只有我自己是这样!我看着身边好多人她们至少都有一个好朋友的~而我只有自己。我以为只有我这么孤独

今天看了这篇回答才知道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2019年末看到这个回答真好,有种并肩奋战的感觉。啊!突然释怀好多。

更为确切地说,一个命题的引发,可能揪出很多的“病人”。

然后这些“病人”开始谈论各自的“病情”。接下来,每当一个“病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其他的“病人”蜂拥而至,同样抱着同情心和自怜自悯的态度认真倾听着。

这个“病人”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是病人,只是活在了自己的虚妄中,然后自以为自己“生病”。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因为这些内容就仿若一个“精神囚牢”,孤独,不容于世,或者其他,在这些负面词汇的轰炸下,你越看,就觉得自己真的生病了。最后形成了一个“精神思潮”的包裹。

但是,如果你从另一个角度来想的话,可能又会是另一个认知。然后自然而然地从“精神囚牢”中走出来。

即如果你发现大家都很少有朋友,可能这就不是“心理疾病”了,而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社会现状。

就好像女性说一个男性好色,然后开始嘲笑。当他发现,原来所有的男性都好色,那就正常了。反而不好色的男人,才是不正常的。

也就是说,对于朋友少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都将“共性问题”扭曲为“个体问题”。

换句话说,很多人在“想象认为”和“现实认知”中分不清。所以才造成了“我是不是不够好”的心理问题。

所以,你会不断地自我反省,为什么我留不住曾经一起同舟共济的朋友,也留不住身边朝夕相处的人。这个过程很痛苦,你曾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优秀,后来发现即使努力变得优秀也无济于事。

什么是心理问题,这就是心理问题。

这是一种对这个世界的“主观构想”,同样是偏离人文社会正常态势下的一种“认知差”。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阅世知识的逐渐积累和思考的深入,你渐渐才会明白,并不是他们选择离开了你,而是你们选择了互相分开。

环顾四周,只有在互相需要时,人和人才会成为朋友,需要陪伴,需要是很短暂的,正如古人需要灯油和灯芯,现在我们需要电力一样,友谊也是一样。难以抑制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会围绕着我们,但不代表我们真的需要原本失去的物件,我们只是在怀旧而已。

或者说,从本质上而言,友谊只是一个生活空间的附加品。

“附加”本身就是这样的。随时都有可能相互抛弃。所以造成了每个阶段的朋友都不一样,有些人总会被自己淘汰或别人淘汰自己。

所以,我们一旦脱离了原本的环境,我们就会不再和之前的人联系。在新的环境再认识新的人,有了新的附加。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相隔一方的朋友,非常容易“失联”,因为附加的“效益”在慢慢变弱。

即使现在网络很及时,交通也方便,但是“附加价值”并不及时,异地恋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朋友。

当然,不是对方无情,同样,也不是自己无情。而是所有的“附属价值”都必须附着在“生存核心”本质之上。

就好像我们功利心。金钱只是表象,欲望才是本相。我们只是用金钱诠释欲望本质而已。

说到这里,你或者就应该明白了,孤独才是本质,社交只是一片片飘过的云而已。

如果你的认知追溯到本源相,对于“朋友少”这个心理疙瘩,就会认识到,这并不是一种“病态”,而是一种“常态”。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早安心语# 记得前段时间,爸爸还对人说第一次送我离家去上大学,临走时你都满眼泪水了,我竟头也不回地高高兴兴跟你挥手道别了。但是过了十七年了,那天的场景还在我的头脑里打转,那辆离校的大巴车越来越远,直到爸爸在大巴车上的身影融成一个点,我是哭着开始了陌生的大学生活,独立对于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小城的温室花朵简直犹如掉进一个大黑洞,我对未来并不欣喜却对家人满心留恋,但是我知道只有毫不犹豫地头也不回去开启新生活,才是对自己对父母最好的交代,再多的柔情与眼泪只会让软弱泛滥,眼泪可以流,意志不能丢。

#致自己# 在那以后的人生中,又有太多的选择、离别、眼泪,持续轮番上演,像开了外挂一样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持续给父母制造着惊喜与麻烦:因为想重新读艺术,大三就开始哭着离开学校一个人去北漂;因为想去看看世界,独自咬牙又胆怯地做起背包客毕业旅行;因为理想埋在土里,所以拒绝任何一所非热爱领域的通知书;因为想谈个恋爱,哦哦哦缺一点真善美都不将就;因为不甘平庸放弃再好的工作,从零开始一二三四五。。。哪一次都不选择最安稳又好走的路,哪一次都哭着将勇敢融到骨子里成为一种常态,是有了很多很多的挫折眼泪与争取付出才有了所谓的波澜不惊,和看起来的现世安稳啊,难道活到三十余岁,精神与物质一穷二白才要拍手叫好吗,我觉得那样是没有安全感的有点懒呢。

#心情日记# 毕竟不知从何时起,当自我觉醒时,就想来去无悔不枉活。谁家的父母摊上这样的熊孩子?我家的父母,别人家的孩子永远不是我。可是我的幸运是我有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妈妈,他们从不拿世俗来绑架我,你不用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如果你想做你自己,就做自己,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从我记事起,他们就勤勤恳恳,从不奢靡从众,他们最一致的教育就是:不要看别人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不要只做面子工程,自己有没有能力只有自己最清楚。当然还有爸爸最爱说的一句,地球离了谁都可以转,别觉得自己了不起。正是这么多的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那些看似的特立独行后面都是对人生的分寸感:懂得自我的渺小,不畏困惑的真诚,追寻挑战的勇敢。

#成长# 这些品质历久弥新,通过成长的打磨更觉得弥坚可贵,风平浪静里像一块普洱经年窖藏愈发醇香……而暴风骤雨里,一块再价值连城的普洱也难免发霉变质:自我的渺小等于被欺软怕硬者拿捏的隐忍?常常诚以待人偶偶伤心失望升米恩斗米仇?壮士断腕的追寻不过匹夫之勇的鲁莽?在这样的人生漩涡里,父母迅速衰老,人生的价值观似大厦将倾摇摇欲坠,时而胆怯时而倔强时而懦弱时而坚定…矛盾在矛盾中挣扎,否定之于否定中前进着。

#读书# 马尔克斯的“父母是挡在我们与生死之间的一面帘子”一直在脑海中回想,前面的几个月我重读了《百年孤独》日也听夜也听“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突来的变故就这样假设性地掀开了这面帘子,人生的课题已经不在于自我的升华而是直面生死的肃穆。不但要在挫折里涅槃,也更加明白无法回避的人生实苦。幸好双鱼座的自己从小就爱哭,也会哭,眼泪就是最好的良药,将身体与心灵里所有的负能量循环不间断的流出,但是每一滴都不代表软弱。

#人生# 看着爸爸我的眼泪就不断的掉下来,他的白发他的境遇他面对苦难的态度,我的天呐,我知道这是在用生命给我一笔人生的大智慧。起先我是哭的,后来我就不哭了,哭的时候每一滴眼泪都是真诚,不哭的时候每一个眼神都是坚定。人生的灯塔不会倾倒,总有一代人会年轻,为人女,这人世的风浪早该扛得妥当,为人母,家风传承就在言行举止里,毫不避讳地告诉我的孩子:这就是世界的样子,很残酷但也充满希望,只要你明白自己,有所坚持。

#读书笔记# “面对压迫、掠夺和孤单,我们的回答是生活。无论是洪水还是瘟疫,无论是饥饿还是社会动荡,甚至还有多少个世纪以来的永恒的战争,都没有能够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牢固优势。”
生有希望,活有骨气。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毕竟疾风知劲草。
#人生感悟#

#如实的解脱道# (30)
(续 第五章)
杂阿含157经(认为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认为是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阴见我: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受想行)识异我、我在(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在我。

我们在前面探讨五蕴的时候都已经讲过,我们先把经文读完。

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言:『我真实』(的存在),不舍,这个不舍就是知见上的执著。以不舍故,诸根增长:诸根长已,增诸触;六触入处所触故,愚痴无闻凡夫起苦、乐觉,从触入处起,何等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触故,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胜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觉,皆由六触入故。多闻圣弟子於此六触入处舍离无明而生明,不生有觉、无觉、有无觉;胜觉、等觉、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已,先所起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一段一段来分析理解经文,这一经讲,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什么是这个五蕴呢?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这个‘受’是什么意思呢?‘受’就是‘取’的意思,所以五受阴,也就是五取阴。这个‘取’就是指凡夫、无明众生,在无明当中执取,这个‘受’在无明中执取而受纳的意思,当下的这个五蕴身心,所以叫五受阴,也叫五取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们分析一下,如果不执取,会不会有事啊?不可能嘛。你不执取会有感受吗?被别人骂的时候,如果不执取怎么会有受呢?所以这个‘受’一定是有所执取嘛,受、想、行、识都是一样。

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阴见我,

什么意思呢?若:就是假如、如果,假如诸沙门、婆罗门就是指一切外道修行者,见有我者,就是他在知见上面执著有我,这个‘见’就是知见,知见上面认为有我的话,那么这一切都是于当下此五受阴上面见我,不是离开五蕴以外有个我。

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色是我:认为色就是我;色异我:认为受、想、行、识是我,色是我所,叫作‘色异我’。

我在色,色在我,这就是所谓的‘相在’,也就是说‘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中’;见受……想……行……识是我,(受、想、行)识异我,或(者是)我在(受、想、行)识(中),或(受、想、行)识在我(中)。

我们翻到资料31页,“我的定义”就是生命中的永恒不变、独存唯一、主宰自在者,对于‘我’知见上就是这样认为的,一般有情以此为轮回主体。什么意思呢?就是认为有这样的一个我在轮回,最常见的我们中国人讲的就是有灵魂,有一个永恒不灭的灵魂,那个灵魂就是我、真我。下面四点解释:以色为我,就是这个经文里面讲的见色是我,其他四蕴就是我所;如果以色为我所,就是经里面讲的色异我,其他四蕴就是我;我在色,色在我呢?就是第3点、第4点,以我在色中,色中有我,我在这个色里面,以色在我中。这个每一蕴都有这四种情况的身见,身见就是我见,五蕴合起来共有二十种,第三种、第四种即为相在。这个相在,在经文里面就是第三句,我在色、色在我,这个‘相在’就是相互包容的存在,这样我们就理解了。看经文,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凡夫不明白故,所以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他认为色是我:这个色身就是我,受、想、行、识就是我的。异我:受、想、行、识是我,色身是我的;相在:‘相在’就是相互包容的存在,如我在色中,与色共存,或色在我中,相互共存;我在受、想、行、识中,相互共存,或受、想、行、识在我中,相互共存。

言:『我真实』。言:言说,这个‘我’是‘真实’的存在,世间有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这个我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灭,这大抵属于《唯心论》说。《唯物论》则认为,人死如灯灭,一切都没了。《唯心论》者,认为这个物质的身体灭了,有个不灭的灵魂——我,然后可以来来去去,说:“这个身体就象一件衣服,坏了可以换一件,那个‘我’是不会坏灭的”。

佛陀,是离这两边见的,依于中道而说法,佛法认为有情生命是精神与物质相依相缘的综合体,也不认为这一期生命结束就什么都没有了,只要没有解脱,将由此生积聚的业力而感得后有。所以这个观念厘清多重要。因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言:『我真实』。不舍;不舍:不放下这观念;以不舍故,诸根增长;

因为不舍离无明故,那颗心处处攀援执取,攀援执取须依六根啊,因此诸根增长,诸根增长什么?六根增长攀缘。那么诸跟增长已,增诸触;六根增长攀缘,就增长诸触啊。六触入处所触故,因为有触嘛,那么愚痴无闻凡夫起苦的感觉、乐的感觉,苦触因缘起苦受,乐触因缘起乐受,所以起苦、乐觉,觉:是觉受、感受。这些苦、乐觉都是从触入处起,你不触怎么会有苦、乐觉呢?佛这里再告诉我们什么?苦乐从缘起生啊!也就是佛对病比丘讲的,有眼方能看,然后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果没有眼,没有眼触因缘,会不会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啊?那就不会。所以这些苦受、乐受都是从触入处起,你没有根尘触,不会有这些问题?这里不是说不要去触,而是说苦、乐从缘起生,本性空,别以为是实有而起烦恼执著!

那么佛陀后面讲,何等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就是由于我们有六根,然后触六境才会产生六触,然后六受,六受就是眼触生受、耳触生受,六根触六尘产生六受,这个六受里面还分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由于六根触对而产生的。

佛陀下面讲,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意界:就是意识类,‘界’就是类,意界也就是意识界。法界:就是内心的受、想、行。无明界:就是凡夫一类。凡夫一类不如实知五蕴、六处缘起,不如实知缘起的本性是空,以不如实知故在实有感里面起烦恼执著,才会有苦受、乐受嘛。你这里明白了,如果以后有烦恼起来了,要去反省,为什么会起烦恼?是不是落入实有感里起执着了才烦恼。如果当下与空相应,如实知是因缘生、因缘灭,当下观察它已经灭去,不可得,干嘛要跟虚幻的泡影去打仗呢?一切法的真相是你觉知的当下已经灭去,你就不会执著而烦恼了。

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在无明中触,所以起有觉、无觉,于一切现象生灭时执著实有、实无。有无觉:有是常见,无是断见;有无觉就是起常断二见。我胜觉:我比别人优秀,我最优秀的感觉。我等觉:我跟你一样的感觉。我卑觉:我比别人差的感觉。其实这些都是在实有感里面起执著。

我知、我见觉:自以为是的感觉。如是知、如是见觉,皆由六触入故,前面所例举的这些知、见皆缘於六触入处故,在无明触对中起实有、实无的感觉,起常见、断见的感觉,起我强的感觉,起我跟你一样的感觉,起我比你差的感觉,起这些自以为是的感觉,都是缘於六根触对的缘故,没有六根触六境会起这些感觉吗?这些想法不会起来的。那么这段经文解析了,要思考的是:一、这些知见是不是在无明触中所起的?二、这些知见虽是无明的产物,但它是不是缘起的?

所以佛陀在这里讲,都是由于根尘触而产生的,因为无明。愚痴无闻凡夫在无明中触,所以他会起这种种的知见。

多闻圣弟子於此六触入处舍离无明而生明,这一句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多闻圣弟子不是不要根尘触对,不是眼不见色,耳不闻声哦,不是六根不要触六尘哦,而是怎么样?于此六触入处触对的时候,舍离无明而生明,这一句要把握住,那你就受用了。根尘触对的时候,你要舍离无明而生明,佛陀是不是这样教我们啊?你不要根尘触的时候又在无明中、在实有感里起执著,实有感里就是无明中,你根尘触的时候你要与明相应,如实知是缘起,只要能够提起‘缘起’这两个字,马上就与明相应,不会生气、不会起烦恼、不会随着境界转,这不是佛陀手把手在教我们吗?多闻圣弟子为什么不会起烦恼?因为他于此、就是当下根尘触对的时候,舍离无明而生明。那这里就是两个机制你会用啦,你舍离无明的机制,选择与明相应的机制,那么这个一定是什么?我们前面对五蕴、六处分析过了,知道是缘起的本性是空,你也观察到、也体验到,就像妙净说的,今天早上我进大寮听妙净在跟这个如愿在分享,说:‘我现在是真的发现生命只有当下,那个离开当下的就不叫生命了,所以生命活着只有当下’。表明她对身心有观察,有体会。我们现在思维并体验:已经过去的还叫生命吗?当下能够感觉到的这一切叫生命;你再进一步,生命当下你能感觉到的这一切,就是你生命的全部。那个记忆只是生命的功能,那个记忆就是生命吗?它只是生命的功能之一。所以记忆里面的,我们一般说‘我的房子,我银行里还有多少存款,我还有多少股票’;那都是你的记忆,哪里是你生命的全部,你不去想它的时候,它在吗?你想的时候它的影像翻出来了。所以生命的全部,就是你能当下感受到的那一切,所以导师在蕴观里面讲:五蕴就是有情的一切。在处观里面讲:六处就是有情的一切。你仔细去思维、去体验,离开当下的生命所觉知的一切还有什么?这真的是对生命彻底的探究,才会有那一分感受。所以多闻圣弟子於此六触入处,就当根尘触对的时候,舍离无明而生明。如果说,我们时时在觉照中,时时与正见相应,那就不用在根尘触的时候舍离无明而生明,本来就在明中,与明相应的触,那还会生有觉、无觉、有无觉吗?这个觉就是知见。常见、断见还会有吗?不在实有感里怎么会有这些呢?什么我胜觉、我等觉、我卑觉也不会有啊,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已,这个不可能会生起啊。

先所起无明触灭,就是他还没有觉悟之前所起的无明触已灭;后明触觉起,后面是在明中触对,如实知缘起。如果有记性不好的,你只要记到‘缘起’两个字,根尘触对你马上想到‘缘起’,怎么还会落在实有感里呢。‘缘起’这两个字,我们在讲课的时候一直在讲、反复在讲,缘起的本性是空。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待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都没咽进去啊!都没咽进去啊!
  • 即便我花了很多篇幅去写DX5的槽点,但它毕竟是个2699元的机器,只是和它强无敌的参数相比,其音色美感与耳机适配的兼容性还是有着明显落差的,不要对它抱有全方位“
  • #北京租房[超话]##北京租房[超话]# 个人工作原因转租回龙观【新龙城小区】一楼次卧2300/️ 我刚入住的时候洗衣机,空调,床都是新的,目前已住半年合同9.
  • 人生於天地之間,就是一顆小花小草,為了比自己更小的利益,“伏屍數萬”。”蘧伯玉六十歲了還是每天更新自我,人所不知道的遠遠大於他所知道的。
  • #日行一善# #阳光信用#【古时“刺头”是动词】唐杜荀鹤《小松》诗“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句,有鉴赏辞典释“刺头”为长满松针的头,误。#日行一善# #
  • 不懂就问 奥米克荣爆发也就三四个月 这么点时间就开始鼓吹危害很小啦 没重症没死亡的啦 要科学啦 把防疫不力不果断往防疫路线错误上靠 我想问问 科学是不是更加应该
  • #王牌部队导演谈选择肖战理由#提前进组,每天五点半就和群演一起出操像,体验真正的军人生活,厉害了肖战,终于知道为什么顾一野这个角色在你的演绎下会这么成功这么有血
  • ” 我觉得什么是该关注的核心呢那就是尽管带着 疑惑 或者百分百的相信无论不定的情绪让依洄如何动摇对真相的态度依洄都选择了至少要冒险去救一个孩子我希望《驯养笔记》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我现在真的会谢深圳的政府好吧,其实除了这个学校还有#深圳技师学院# 被征用了,一个下场政府:学生没有知道的权利我nm真的是醉,没有任何
  • 如果得了白内障可以来大连爱尔眼科医院找我看看#白内障##丁香医生[超话]# 咳咳,自我介绍一下哈,我是大连爱尔眼科医院的一名影像技师,做完近视眼手术两年了,说
  • (请允许我满怀敬爱之意称呼她为‘みのりん’)诶~不论如何我都感觉非常荣幸,现在胃已经紧张地颤抖起来了投票的事也拜托大家啦”】たむらほの「今年の頭から約3ヶ月間、
  • 柏拉图醒了把有学上写进《理想国》不知道为啥我这么开心 像个没心没肺的小傻猪 本来以为调剂去个新疆甘肃石河子包头 走向祖国的边疆 400分也没学上很想哭 现在却
  • 就是因为这些小公司没有任何过去经营的负担,过去经营的主业反正都烂的不行了,转型机会来了都不犹豫立马转型...这两年A股有很多转型成功的案例,从家电到新能源,从地
  • 新老师培训也有很多事情,最近更加焦灼。去年,上海有44所热门公办小学提前发布了2022年的入户年限要求,给家长提个醒:一方面,不要盲目买学区房追求热门学校,先弄
  • 一元钱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人间烟火,温暖常在,今天在太康路十字路口看到有个摆土杂摊的,老板还穿着外卖的衣服,两排东西,眼花缭乱的,刷碗布,指甲刀,回形针,
  • “人没有一个主力推动的话,后天补上的这种助力是无法完事呈现,这就是所谓的天助自助者,种生基所得辅助力量就像是如虎添翼。这种材质吸湿性比较好,而且不容易起静电,纺
  • #每日一善[超话]# #免费午餐# 00:00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爱国主义更多的不是表现为赴汤蹈火,壮怀激烈,而是表现为奉公守法,敬业爱岗;表现为维护祖国统一,
  •  春雨   她不知道说了什么于是  这天就把云朵折在风中游荡行走的路人   扒着门缝看了许久的风景好似   春天终于把这人世间唤醒坐着的山川层峦叠嶂   流淌的
  •  噱头技能/短板◆风干严重,大容量对开门的固有缺点,很多时候环抱风真的是一个非常实在的技能点,能大幅改善风冷冰箱的食材风干问题。 实用技能◆环抱风,松下冰箱有4
  • 我认识一个少年 但从未谋面 我认识一个少年 却如同相识十年 善良正直感性勇敢温柔强大 他有过青春飞扬披荆斩棘的十年奋斗时光 有过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人生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