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徐孙铭

一 、达摩禅之贡献

达摩禅对于早期中国禅宗建立的贡献,大体有三:

第一 ,以《楞伽经》和
“ 二人四行 ” 论为立宗之旨。 

《楞伽经》
以 “ 佛语心晶 ” 为篇名,
即以直指如来心地为宗旨。

苏轼《楞伽经后记》说: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
故谓之佛语心晶。”

蒋之奇为苏拭书
《楞伽经》作序说: 
“ 昔达摩西来,
既已传心印于二祖,
且云吾有《楞伽经》四卷,

亦用付汝,
即是如来心地要门,
令诸众生开示悟人。

此亦佛与禅并传,
而玄与义俱付也。”

“ 佛与禅并传,
玄与义俱付 ”,

正是以
《楞伽》传宗的达摩禅之宗旨。

第二 ,以 “ 壁观 ” 为独特的修持法门。 

《景德传灯录》说:
达摩 “ 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

只教曰: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这种
“ 面壁而坐,
终日默然,
人莫之测,
谓之壁观 ”,

即是达摩禅法之一大特色。

第三 ,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授方祛。 

“ 慧可种种说心性理道未契,
师只遮其非,
不为说无念心体。

慧可曰: 
‘ 我已息诸缘。’

师曰: 
‘ 莫不成断灭去否 ?’

曰: 
‘ 不成断灭。’

师曰: 
‘ 何以验之,
云不断灭 ?’

可曰: 
‘ 了了常知,
故言之不可及。’

师曰: 
‘ 此是诸佛所传心印,
更无疑也。’”
( 同上 )

这种师徒授受,
不依靠文字语言,
只凭自心 “ 了了常知 ” 的证悟,

就是达摩传宗的主要方法。

嵩山少林寺正以达摩祖师禅的诞生地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禅宗史上写下最早、
且又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光辉一页。

二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异

达摩禅究竟

《般舟三昧经》的禅法有无联系?

笔者认为,
二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且多相近、
相通之处。

《般舟三昧经》
又称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异译为
《跋陂菩萨经》。

是阿弥陀经典中的最早文献, 
“ 净土三经 ” 的最早先驱。 

“ 般舟三昧 ”
作为禅定的一个法门,
主要讲在特定的时间内
( 七天七夜

九十天 )

经行不息,
除用食外,

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念佛而见十方现在佛站立面前。

这种以
《般舟三昧经》
为主要经典,

以口念阿弥陀佛而修禅定的法门,
即叫般舟三昧,
也可以叫念佛禅。

此经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左右编纂,
流行中土者,

前后有七个译本,
以支娄迦谶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
( 179 )
10月8日于洛阳译出的
《般舟三昧经》
最有价值。

般舟三昧法门

达摩禅主要区别有三点:

第一 ,般舟三昧强调念佛而修禅定,

达摩禅则主张 “ 壁观 ” 而修定 

《般舟三昧经》说:
“ 是菩萨用是念佛故,
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如是为念佛。”

以念佛作为
“ 得空三昧 ” 的助缘,
达到 “ 生阿弥陀佛国 ” 之目的。

而达摩禅则以 “ 壁观 ” 而修定,

即《景德传灯录》所载
“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

达摩人嵩山少林寺,
终日面壁。

时人不解其意,
称其禅法为面壁婆罗门。

他通过 “ 凝住壁观 ”,
而悟凡圣等一、

与理冥符、
寂然无为,
证悟此心即佛。

虽然念佛三昧以念佛人定而见佛,

达摩禅以
‘‘ 壁观 ”
而悟自心是佛,

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

而悟人之途径则有区别。

第二 ,般舟三昧主张有相观想,

达摩禅主张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当作是念:
诸佛悉在前立,
当具足念诸佛端正,
悉欲逮见一一想

…… 复更作念:
佛亦不用心得,
亦不用身得,
亦不用心得佛,
亦不用色得佛。

何以故?

心者佛无心,
色者佛无色,
不用是心色,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念佛三昧必须从有相观想人手,
通过念佛观想诸佛立在面前,

见到诸佛妙相庄严,
同时又不执着于有相;

还说:
“ 一者自观身、
观他人身。

自观身、
观他人身者,
本无身;

二者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

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者,
本无痛痒;

三者自观意、
观他人意。

自观意、
观他人意者,
本无意;

四者自观法、
观他人法。

自观法、
观他人法者,
本无法。”

这四种观法
( 观自身他人身、
自他痛痒、
自意他人意、
自法他人法 ),

即 “ 四念处 ”;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是以慧观的力量,
使心安住于道法上,
使正而不邪。

而达摩禅则注重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尤其是通过会心、
悟心而求安心,

也就是 “ 觅心不可得 ”,

而悟无常、苦、无我、不净,
从而得到解脱。

第三 ,般舟三昧以见佛为最高境界,

达摩禅则以 “ 无所见 ” 为其精髓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

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

修此定而见佛是最高境界。

当然, 
《经》中也反复叮咛,
见佛也不应执着, 

“ 菩萨见佛不当着 ”。

而达摩禅更以
“ 无所见 ”
为见作为最高境界。 

《景德传灯录》载:
达摩 “ 欲西返天竺,

乃命门人曰: 
‘ 时将至矣,
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

时门人道副对曰: 
‘ 如我所见,
不执文字,
不离文字,
而为道用。’

师曰:
‘ 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 
‘ 我今所解,
如庆喜见阿佛国,
一见更不再见。’

师曰: 
‘ 汝得吾肉。’

道育曰: 
‘ 四大本空,
五阴非有,
而我见处,
无一法可得。’

师曰: 
‘ 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

师曰: 
‘ 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 
‘ 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当护持。’”

这个关于修禅境界对话的传说,

实际上把修祖师禅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于文字不离不执;

第二层次,突破禅关而顿悟;

第三层次,无一法可得;

第四层次,会心微笑。

这显然是以
无所见、
无所得、
无所悟为顿悟的最高境界。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在修禅定的途径和方法、

观想是否有相、

修定以什么境界为高这三个方面,

般舟三昧与达摩禅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

传为达摩所作的
《少室六门集》

第二《破相论》

即排斥称名念佛说: 
“ 诵之与念,
义理悬殊,
在口曰诵,
在心曰念。

…… 诵在口中,
即是音声之相,
执相求理,
终无是处。”

达摩之时念佛禅尚处于胚胎之中,

这不可能是达摩的思想,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达摩禅与般舟三昧的差异,

它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三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同

然而,
从根本上讲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一致的。

二者有不少相同、相通之处。

第一 ,达摩禅的 “ 理人 ”

念佛三昧的 “ 无所着 ” 之一致  “ 二人四行 ”,

被教内外公认为是达摩的正统思想。

其中二人的 “ 理人 ” 说:
“ 藉教悟宗,
深信众生同一真性,
客尘障故。

令舍伪归真,
凝住壁观,
无自无他,
凡圣等一,
坚住不移,
不随他教,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名理人也。”

达摩禅虽然不主张有相观想,
但也不排斥经教。

它借助经教,
通过一心专注地观想的
“ 凝住壁观 ”,

达到
“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 的境界,

这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殊途同归的。

般舟三昧虽然作 “ 有相观想 ”,
但经中反复强调不着于相: 

“ 菩萨见佛、
不当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着。

何以故?

着者为烧身。

见佛但当念其功德,
当索摩诃衍。” 

“ 菩萨于三昧中不当有所着,
不着者疾得是三昧。”

之所以不应当执着于相,
是因为 “ 缘起性空 ” 之故:

“ 一切法本无所有,念有,因着;

无有,反言有,亦着。”

《佛印品》
第十六还连续以19个 “ 无 ” 的 “ 佛印 ” 来否定对于有相、有求的执着。 

“ 何等为佛印?

所识不当行,
无所念、
无所求、
无所想、
无所着、
无所愿、
无所向生、
无所适、
无所生、
无所有、
无所取、
无所顾、
无所往、
无所得、
无所有、
无所结、

所有尽、
所欲尽、

无所从生、
无所灭、
无所坏、
无所败,
道要道本是印中。”

可见,
达摩禅之
“ 寂然无为 ”

“ 理人 ”

与般舟三昧的
“ 无所着 ”
精神完全一致,

都是对观想的主体以及作为观想对象的客体之否定。

第二 ,达摩禅的“ 行人 ” 与般舟三昧 “ 修四事 ” 的一致性 

达摩 “ 二人四行 ” 论,
其中 “ 行人 ” 即 “ 四行 ”:

报冤行、
随缘行、
无所求行、
称法行。

报冤行,
又作报怨行,

即对于苦、穷、冤、害都能甘心忍受,无怨无悔。

随缘行,对于顺境、逆境、喜乐、得失,不喜不忧,随缘而行。

无所求行,
即舍弃一切,
无所执着,
包括舍弃自身,安心无为。

称法行,
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自利利他。

这都是针对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等八苦而提出的修定解脱法门。

般舟三昧主张: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 

“ 持是行法故,
致三昧便得三昧,
现在诸佛悉在前立。”

又主张持 “ 四事 ” 疾得三昧: 
“ 菩萨有四事疾得是三昧。

何等为四?

一者不信余道;
二者断爱欲;
三者如法行;
四者无所贪生,
是为四。

菩萨疾得是三昧。”

这 “ 四事 ” 中, 
“ 如法行 ”
相当于达摩禅的 “ 称法行 ”;

“ 无所贪生 ”,
相当于
“ 无所求行 ”; 

“ 断爱欲 ”
相当于
“ 随缘行 ”; 

“ 不信余道 ” 以及 “
不自说身善,
亦不说他人恶,

若有骂者,
若有刑者,

亦不得恚,
亦不得恨,
亦不得懈 ”,

则与 “ 报怨行 ” 相近。

可见,
达摩
“ 四行 ”
与般舟三昧
“ 四事 ”
是大体一致,
非常相近的。

第三 ,达摩 “ 觅心了不可得 ”

般舟三昧
“ 是法无所有,本无 ” 相通 

如瑞法师--学佛要知道怎样来修福修慧

转自佛弟子文库
印光大师说一切从恭敬中求。一切,不外乎福报和智慧。学佛要知道怎样来修福修慧,这就要从恭敬开始学。恭敬,落实到生活当中表现为敬人、敬事、敬物。这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当我们来到佛前,要想生起来一种恭敬心,这是很容易的;当我们来到一位领导的面前,好像就会有一种畏惧感,自然不敢乱动乱说;当我们在路上见到一个乞丐的时候,作为佛教徒,我们看到他很可怜,就会对他行布施。但此时能不能恭恭敬敬地去布施他?我们只能生起来一种怜悯心,把钱随便给了他,而不能恭恭敬敬地来布施他。

文殊菩萨讲:“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这是说恭敬是让我们培养一种平等心。不管对尊贵的人也好,不管对一个普通人也好,都能生起来一种恭敬心。

不仅对人要恭敬,我们做事情也是要恭恭敬敬的,乃至于对一个无情的东西,也是要恭恭敬敬的。弘一律师告诉我们:对佛像要作真佛想。到了佛像面前,要谨守威仪。凡是供佛之处,不可以嘻笑、躺卧、乃至伸脚向佛坐等等。大师打譬喻说,在世间领导面前一般都不敢放逸,更何况在佛前呢?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出自于一个恭敬心。正物就是要正心。恭敬心要从处理一切事当中来培养,要从对待一切人当中来培养。

在《法华经》里有位常不轻菩萨,他对任何人都是用一颗恭敬心。他不敢轻视任何人,常常去给人顶礼。别人有时候投石子打他或者骂他,他却说:“汝是未来之佛,我不敢轻视汝等。”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约佛法来讲,虽然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你是你,我是我,但追究到理体上面,我们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佛性。约佛性来讲,我们是人人平等。不仅人人平等,狗也好,猫也好,乃至于一切有情识的都有佛性。猫的佛性,狗的佛性和我们人的佛性,都是一模一样的。

在古老的轮回里,我们虽然流转了不知几生几世,甚至几百生几百世,但不管是下地狱还是当畜生,我们的佛性是从来没有改变过的。所以说众生都有一个平等的佛性,透过众生的相来观其本质,众生都是平等的。

众生为什么形成了不同的相?是因为起惑造业不同,所以即使人和人也是有差别的。在讲五戒的时候,我们也曾说过,得一个人身,如果能够持圆满的五戒,那这个人身是很尊贵的,又有财富又有地位。受五戒可以受满分的五戒,也可以只受其中的一条戒。一条戒也是做人的因,但相对持满分五戒的人来讲,这个人身是很劣等的。所以人也有差别,这种差别相是每个人在过去的因地当中,自己人为造成的。“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

此外,透过这些现象,我们还要看到它的本质。既然都是未来佛,我们为什么不能恭敬那些动物呢?也就是说,不要看它现在是个小猫、小狗,可能它这一生业报尽再转生为人时,修行比我们还要快,可能会在我们之前成佛。

所以见了任何人,乃至于见了一切小动物都要能够用恭敬心、慈悲心、平等心去对待,但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如瑞法师 ----真正地孝顺父母,一定要让他们归信三宝
为人子女要常念父母之恩。世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侍奉父母是人类高尚的品德。佛戒虽有万行,亦是以孝为宗。

在佛教里,子女对父母之孝,可以归纳为三种:赡养父母是小孝;为父母扬名是中孝;劝导父母信佛,知因识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大孝。

我们现在只要能劝父母归依三宝,对父母的恩就能报得了,这一点可以引佛语为证。我们知道,佛陀出生后的第七天,他的生母就往生了。佛陀是由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也就是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来抚养长大的。可见,他的姨母对他的恩非常大。

一次,阿难对佛说:“姨母对您的恩那么大,您应该要报答这个恩呀!”佛说:“若闻三宝名字,已是报恩。”这是说佛度大爱道,让她听闻到三宝的名字,这就是酬了她的重德。由此可知,真正地孝顺父母,不仅要从身体上关照他们,同时一定要让他们归信三宝。

佛也讲过一个因地里的故事,告诉世人若不孝顺父母,不用说打骂,就是无意当中有损伤父母的地方,也会有过失的。一点点奉养父母,就会加倍加倍受福报;若有小小的过失,以后也会受果报的。

但如果真能发起菩提心修行,就在我们一念真心之间,一切罪业都可以消灭。所以,佛法学到最后,全部在于我们的一个心。不能看一个人的表面,要追究到究竟发的什么样的心。如果只是表面上的孝养父母,那还不够,一定要用上那种真心才可以。

《净行品》偈说:“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佛在很多地方都讲过,想让善神降临到家中,那就孝养父母吧!

如果能够孝养父母,善神自然会到家中;如果想让佛菩萨降临家中,那么就从孝顺父母开始吧!能够孝养父母,佛菩萨就会降临到家中。佛教是最提倡孝道的。

转自佛弟子文库

008)楞严雷音 : 除障如猛风吹沙 , 灭罪如浇汤销雪

我在2005年无意中获得一本用毛笔写的梵文《楞严咒》, ABC的梵音也容易读懂 !

当时我没背诵 , 因咒语太长 , 只是随便翻读了几遍......

结果当晚我在睡梦中 :

有狂大龙卷风 , 把四周围黑炁吹散 , 所有物体被吹上天空 , 这狂大龙卷风很可怕 !

我抓住地下的一支铁杆, 咬牙勉强坚持 , 但身体依旧被大狂风拉扯 , 差点飞去天空 !

第2天惊醒后 , 对这奇怪的梦境心有余悸 !

当年我没过看<楞严经> , 还不知道咒语的殊胜功德 !

多年后我才从别人文章读到楞严某段经文 :

(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意思就是 :

如是这些重大罪业 , 就会像沙聚被猛风吹散一样。因为此密咒具无比威神 , 比如大力猛风 , 能把沙土一吹便离散 , 全部罪业通通灭除 , 连一根头发都不剩。

这时我才回想当初的梦境 , 佛祖真的没骗我们 , 《楞严咒》真的能消除罪障 !

之后长达15年里 , 我虽然都没修《楞严咒》,但从没忘记过咒王 , 当有重大魔障 , 我都会念诵几个遍 , 咒王也暗暗帮助我。

回想这15年来 , 我都是修<大悲咒><尊胜咒><百字明咒> , 尤其主攻<百字明咒> , 因为我以消罪为重 !

但为什么我15年来从没忘记《楞严咒》呢?

主要因为在15年前的那场大狂龙卷风的怪梦 , 我始终印像太深刻了 !

我们都知道《楞严咒》是降魔的 , 那是不是只要学会了《楞严咒》, 我们就有降魔的能力了呢 ?

有​不少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 这大错特错 !

因为在实战的修行体验中 , 有的人不但不能除魔 , 搞到最后竟然被魔附身 !

佛教是讲因果的 , 我们一靠开始学佛 , 那么我们累生累世所伤所杀所恼的灵界众生 , 都会前来讨功德或报仇 !

所以我们的身体会附着粘着很多灵界众生 , 这也是正常的 !

重点是 :

真诚正心持诵《楞严咒》的人 , 灵界众生要来讨功德或报仇是可以 , 但是不能太过份,否则护法神绝不会同意的 !

​最主要还是持诵《楞严咒》的人一定要坚守戒律 , 否则护法神都不愿意护持你 , 那妖魔鬼怪肯定能障碍你啊 !

《楞严咒》是降魔的 , 但必须是持咒的人心正、心净 , 才能和咒王相应 , 才会有降魔的威力 !

如果持咒的人心邪、心坏 , 那正好为魔鬼所利用 , 反而能令邪心更有威力 !

例如恶人手持宝剑 , 杀伤力更强大 , 害的人更多 !

重点不是宝剑的品质 , 而是用剑人的心正或心邪 !

因此不是说你学《楞严咒》, 就能令你发挥降魔的力量 ?

至于《楞严咒》应该念诵什么版本 ?

我总觉得念诵《梵语》会比《华语》更快速产生咒力 !

这是指"初学菜鸟"而言 , 因为他们是佛教的"傻白甜"没什么耐心 , 所以快速获得感应是很重要的 !

如果没30天后还没感应  , 估计全都走人了 !

15年前 , 我念的就是《梵语楞严咒》, 虽然只有几遍而已 , 但足已产生咒力 !

当然 , 梵音不是成佛的"唯一标准" , 而且现还有8种版本以上的《梵语楞严咒》?

目前沒有人保证所翻译「梵音还原」咒文是100% , 也沒人可以自傲的说「梵文发音」是100%

最純正的古梵音只存在个人的「因缘福报」和对佛法及上師的「信心」及「精进力」而已。

这世间无法用「学术论文」得知最精正的咒音 , 最正确的咒音是靠修持的「行门」去证知 , 也不是靠「学术研究」获得。

每个人所遇的法缘不同 , 所学的咒音也略而不同。

真正懂梵咒的人是能「看破咒语」(从咒中得解脫) , 乃至包容一切的咒音 !

《金刚经》说 :

若以音声求我 , 是人行邪道 , 不能见如來 !

但是初学佛者请注意 :

若离音声求我 , 亦人行邪道,亦不能见如來 !

楞严经说:

不能以所知心 , 测度如來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学梵咒是要最谦虛 , 不是一边唸梵咒 , 一边贱视別人 , 那就变成一边修“德” , 一边造“口业”了。

不只如此 , 还要更尊重別人的发音 , 乃至尊重华语/台语/藏语的《楞严咒》.......

楞严经说:

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梵语是我的主修 , 祂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的。

但我也可以随众生缘、随众生心、随不同场地 , 而唸诵华语版咒语或台语版咒语 , 一样平等无分別。!

金刚经说: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当然 , 是咒亦平等,无有高下也 !

一切佛法的修持 , 決定在你的那颗「真诚无邪的心」!

修行解脱生死 , 不是只有「咒语」一门 !

念诵咒语也绝不是只有「梵音」一门而已 !

六祖坛经说:

不识本心 , 学法无益。

所以我们若不识「本心」, 那我们学咒、念咒也是无益的。

释 天 劫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对于游客的情况,工作人员介绍:“这个项目有两名工作人员安全值守,当时也提示和警示过,第一时间把踩空的当事人安全归位了,顺利体验完了这个项目。”此前,龙潭大峡谷
  • 当时白天发帖少,到了晚上发帖开始变多,零点前能达到8w10w或12w,好多姐妹边发边盼着放学下班的姐妹回家[笑cry]八点多的时候可热闹了哈哈哈p5 2月14日
  •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刷到好几次,第一次看还没过万完全不认识人但其实人家长得可以了,比你j好多稠南顺眼多了(这是可以说的吗虽然没觉得歌好听到哪里去,舞蹈水平我是相当认可的,可惜歌不是
  •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美男子淡淡地瞥了她一眼,眼神满是冰冷和厌恶:“王潇潇,你闹够了没?”  美男子淡淡地瞥了她一眼,眼神满是冰冷和厌恶:“王潇潇,你闹够了没?
  • 活着,就要学会放弃,学会珍惜和成长。活着,就要学会生存,学会开心的去生活,如果有时感觉莫名的心烦,最好的办法是沉默,自己找个地方好好静一静,放松一下,让快乐驱赶
  • 天蝎在初见面时,其实会给人一种很锐利很冷酷的形象,光是第一印象,就让一些想要靠近天蝎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想法。132 深夜食堂打包好的宵夜藏着制作者的思念与担忧
  •  同年两人开始同居,郑爽当时的事业也可称之为是巅峰,不想生孩子也是理所应当,毕竟两人刚认识不久。而不是既要,还要……郑爽自身情绪漏洞非常严重,和张恒在一起,又想
  • 佛刹无分别,无憎无有爱,但随众生心,如是见有殊。#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 [兔子]#阳光信用# 善行缘于善心,有着善的心灵,就如同一股清泉,永不枯竭,清
  • !!
  • #杨紫黑色小香##杨紫# 来帮大家盘一盘杨紫粉丝都做了什么毁三观的事 #杨紫黑色小香# ❗杨紫粉丝首先在长相思专组刷屏辱邓为和涂山璟,时间线清晰;❗杨紫大粉主动
  • #严浩翔的盐汽水基地[超话]##严浩翔的盐汽水基地[超话]##严浩翔 音符奏响人生信条#[馋嘴] #严浩翔新歌nocomplaints# 2.5 【烟火向星辰】
  • 我爱他,我一边希望他的努力被所有人看到,看到这个闪闪发光的他,想让更多人认识他喜欢他,但一边我又不希望他红,从出道到现在都没有黑料,现在他很火很火,但却又无数黑
  • #云之羽波谲云诡先导片# 云之羽波谲云诡先导预告BGM/背景音乐单曲:Battle For Supremacy - Atomica Music网易云音乐:——《
  • 3、激光雷达就是无人驾驶和人形机器人的眼睛,激光雷达的芯片ME­MS微振镜(即光学ME­MS执行器芯片)类似于电脑中的CPU(不管是什么牌子电脑都得外购CPU
  • 第 一批不婚族丁克族都已经后悔了,等老了,就会知道孩子的好处了,没孩子的老人真的很可怜。有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爱自己想爱的人,甚至有钱可以救回亲人的一条
  • -2.留洋海外,对于自己来说是想要实现的梦想之一,契机是2010年南非世界杯,那时候的自己四岁,才开始踢球,在看到了日本代表和丹麦的那场比赛中,两记精彩的任意球
  • 而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总是能够心平气和的对待生活和感情,不会随便发脾气,更不会让情绪影响了自己的抉择。人生无常,虽然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把控,但是,我们能够控制好
  • ”我让他这两天搜集了一些“如约”影楼宰客的新闻,以及和顾客发生过的各种矛盾,全部都整理出来,剪辑出最让人觉得恶心的几个点,全网推送,这是可以用钱买到的事情,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