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真人《福寿论》#:遵道守分,方能福集寿臻!
近来读《唐太古妙应孙真人福寿论》,被里面的深意所吸引,不禁产生了下笔的想法。
今天想写的主旨是“遵道守分,福集寿臻”,然后结合孙真人的《福寿论》进行写作。我们首先要谈到“遵道守分”。遵什么道,怎么遵道?而“守分”,又是守什么分,如何守分?

一. 天道与本分
“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这是《玄纲论》里对道的一个大的概述。再往小些往人性上说,道者何也?
《中庸》上说:“天之命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谓“天之命谓性”,是指人的天性。“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的原则去进行修治。
《黄帝阴符经》上说:“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人秉天地之气而生,生成之后,人又是天地的一个小化身。太空中一点不昧的虚灵,即天性。此性长清常静,无情无意,无思无为,但它应变事物无有休停。此性应之于人,即为人心。

人心因为有情有意,想思有虑,时时在动,故谓:“人心,机也”。而天道,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所以要想得到人类社会的太平,人身自我身命的安宁,必须返本归根,依循常清常静、无思无为、无情无意的天道。这就是遵循本分。

二. 仁与俭:天道所常,人之本分
清代悟元子刘一明祖师则补充解释说:“天性者,天赋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谓真心,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人得以为人者是也。”如果没有做到守道,或者超过了限度,就是非分。
《唐太古妙应孙真人福寿论》里的提到了富贵者与贫贱者的非分:“富贵者,以轾势取,为非分也。贫贱者,以佞盗取,为非分也。”之后又举了例子:官爵之非分者,车马之非分者,妻妾之非分者,童仆之非分者,而这四种非分总结起来就是不仁之非分。

道与儒不同,这里的“仁”不是儒家的“仁”的含义,不是指仁义,而是指廉谨。廉,即棱角分明、是非分明;谨,即谨慎。这里的“不仁”,就是指是非不分,恣情纵欲。
后面的屋宇之非分者,粟帛之非分者,衣食之非分者,饮食之非分者,这四种总结起来就是不俭之非分。不俭,简单来说就是不节俭。

《道德经》有言: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由此可见节俭的重要性,做不到的话,自然也是非分。
不仁不俭,如此种种,皆与造善之积不符。积不仁之多,造不善之广,神皆记之,神而追之则矣。尚不能逃其往负之灾。
道教是讲承负的,《文昌帝君阴骘文》里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
因此孙真人说:“如此者,于我如浮云,不足以为富也。”若是真有以此为富的,也不过是为富不仁,积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此非分也,神已记之,人不知也。

三. 元载:不遵道,不守分,福寿全无
我印象中最不“遵道守分”的人,当属唐代宗李豫时期的宰相元载了。他是中国历史上巨贪之一。抄他家时,起赃无数。就冲他家中藏有赃物胡椒八百石,钟乳五百两,就略可知其奢糜腐败的程度。

这也最为让人记忆深刻。胡椒日常用量极少,一餐饭,数粒即足。然而,从其家抄没的差不多有现今的六十多吨重。这就得需要上百峰骆驼,才能从印度洋的海滨,运到唐首都长安,现今航空距离也得有三千多公里,何况是当时的驼队?何等辛苦不易!

元载遂兼任度支使时,志得意满,自恃除恶之功,非议前贤。他认为满朝文武,无人比得上自己。后来,元载为独揽大权,上奏皇帝,要求吏部、兵部对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命不得检验考核,并于公府门前杖杀了弹劾他的大臣。从此人们再也不敢公开非议元载,就算走在路上,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

周幽王时期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唐朝完美的重现了。当时,元载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培植亲信,排除异己,凡是想求官仕进的,都要向他的儿子、亲信赠送厚礼。元载任相时,宣州有一老者向他求官。元载只给了他一封书信便打发走。

老者走到幽州,拆信观看,见上面只有元载的署名,别无他话,非常生气,但只得持信去求见当地节度使。节度使见了元载所书,将老者迎到馆舍,加以款待,又赠送他绢帛千匹。元载得势之威势,可见一斑。
唐代宗对元载所为非常清楚,但考虑到元载任相多年,想让他善始善终,因而单独召见,加以劝诫,希望他有所收敛,元载却不思改过。

嚯!皇帝亲自来劝还不听,古往今来也是没谁了,利令智昏莫过于是。

后来代宗下诏赐死元载,妻及子并赐死,并且挖开元载父祖坟墓,劈棺弃尸。这可就不只是“死有余责,秧其子孙”了,连死去的宗祖都要一起受辱。史书称:“及死,行路无嗟惜者”。他得势时是如此的倒行逆施,人们对他的死无人叹息也就不足为怪了。

《资治通鉴》上说元载临死前,刽子手问他还有什么要求,元载知道逃不过一死,于是他央求:“愿得快死!”刽子手说:“相公须受少污辱,勿怪!”于是脱下脏袜子塞其口而杀之。

《新唐书》称元载“嗜学,工属文”。《旧唐书》称他“性惠敏,博览子史,尤学道书”。元载出身寒微,应当知晓百姓之苦,然而当他做了宰相,却大兴土木,全然不顾庶民之生死。

他好读书,尤擅道书,考虑到他的时代,很还可能是读过孙真人的福寿论的,可他干的全是非分之事,更别说遵道守分了。此等不仁之富,也就促成他最后成了真正的为富不“人”。

四. 福与寿: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接下来,“福集寿臻”要怎么做到呢?这其实也就是孙真人的这篇福寿论里探讨的主旨“福”与“寿”。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福?什么是寿?为什么说福满了寿就会到来呢?
古人认为,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对福与祸的一种辩证认识。《礼记》则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也就是说,“福”有顺利、诸事如意的含义。

许慎《说文》里提到:“福,佑也”。有着赐福,保佑之意。
纵观古今,人们对“福”字的认知各有侧重点。孙真人福寿论的第二段开头就说道:“福者,造善之积;祸者,造不善之积也。”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福或者有祸,全因自己善或不善的作为。

《太上感应篇》里也有:“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其认为祸、福虽然难以预测,但是会因为人自己的行为而转化、改变。

《尚书·洪范》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因此,一般人都会认为长寿便是有福。五福从来先说寿,其次云何?直至三公未足多。

然何为寿?《说文》里提到:“寿,久也”。在古代寿的含义代表着祈福平安,延年兴旺长久之意。“寿”字寄托着人们的期盼、祝福和向往。如何能被称为久?那自然是长生才能久视。

韩非子也说:“全寿富贵之谓福。”而孙真人却说:“贫者多寿,富者多促,贫者多寿,以贫穷自困而常不足,不可罚寿。富者多促,而奢侈有余,所以折其命也。乃天损有余而补不足。”

由此可见,仅仅多寿还不能被称为有福,只是因贫穷而不罚寿罢了。宋代大诗人陆游也曾在他诗作的《贫歌》中说道:“寿居福之首,贫为士之常。造物赋我贫,乃以寿见偿。”

宋代另一位大诗人杨万里则在他的《病中感秋》一诗中说道:“寿外康宁方是福,不然徒寿不须休。”这些都说明了“福”里囊括了“寿”,但与“福”相比较起来,“寿”却不能代表“福”。这就像是数学里的集合,福为母集,而寿只是子集。

五福齐备,百福骈臻,才能以寿为福,从而福集寿臻。如果只是长寿,贫穷而又困苦,或者体弱多病,常年卧床不起,这种长寿反而使人痛苦,自然也称不上享福,甚至可能还是一种受罪。

乡下把结婚和有些老人的去世,谓之为红白喜事。之所以把有的老人的去世称作喜事,就是因为他们虽然得到了长寿,却常年瘫在床上,动弹不得,生不如死。因此,福寿双全,才应该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孙真人在福寿论里,倡导大众所追寻的根本目标。
《道德经》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福寿论中也将人也分成了圣人、贤人、达人、信人等等,人贵要有自知之明,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缺点,进而虚心改过,取长补短。

恰如《福寿论》最后所说:“人若奉阴德而不欺者,圣人知之,贤人护之,天乃爱之,人以悦之,鬼神敬之。居其富而不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攻劫之患去矣,水火之灾除矣,必可保生全天寿矣”。如此这般,自然证得福寿双全。那么福集寿臻,福寿骈集,又哪里是什么难事呢?
作者:逍遥顽仙

#药王孙真人《福寿论》#:遵道守分,方能福集寿臻!
近来读《唐太古妙应孙真人福寿论》,被里面的深意所吸引,不禁产生了下笔的想法。
今天想写的主旨是“遵道守分,福集寿臻”,然后结合孙真人的《福寿论》进行写作。我们首先要谈到“遵道守分”。遵什么道,怎么遵道?而“守分”,又是守什么分,如何守分?

天道与本分
“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这是《玄纲论》里对道的一个大的概述。再往小些往人性上说,道者何也?
《中庸》上说:“天之命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谓“天之命谓性”,是指人的天性。“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的原则去进行修治。

《黄帝阴符经》上说:“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人秉天地之气而生,生成之后,人又是天地的一个小化身。太空中一点不昧的虚灵,即天性。此性长清常静,无情无意,无思无为,但它应变事物无有休停。此性应之于人,即为人心。

人心因为有情有意,想思有虑,时时在动,故谓:“人心,机也”。而天道,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所以要想得到人类社会的太平,人身自我身命的安宁,必须返本归根,依循常清常静、无思无为、无情无意的天道。这就是遵循本分。

一. 仁与俭:天道所常,人之本分
清代悟元子刘一明祖师则补充解释说:“天性者,天赋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谓真心,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人得以为人者是也。”如果没有做到守道,或者超过了限度,就是非分。

《唐太古妙应孙真人福寿论》里的提到了富贵者与贫贱者的非分:“富贵者,以轾势取,为非分也。贫贱者,以佞盗取,为非分也。”之后又举了例子:官爵之非分者,车马之非分者,妻妾之非分者,童仆之非分者,而这四种非分总结起来就是不仁之非分。

道与儒不同,这里的“仁”不是儒家的“仁”的含义,不是指仁义,而是指廉谨。廉,即棱角分明、是非分明;谨,即谨慎。这里的“不仁”,就是指是非不分,恣情纵欲。

后面的屋宇之非分者,粟帛之非分者,衣食之非分者,饮食之非分者,这四种总结起来就是不俭之非分。不俭,简单来说就是不节俭。

《道德经》有言: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由此可见节俭的重要性,做不到的话,自然也是非分。
不仁不俭,如此种种,皆与造善之积不符。积不仁之多,造不善之广,神皆记之,神而追之则矣。尚不能逃其往负之灾。

道教是讲承负的,《文昌帝君阴骘文》里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

因此孙真人说:“如此者,于我如浮云,不足以为富也。”若是真有以此为富的,也不过是为富不仁,积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此非分也,神已记之,人不知也。

二.元载:不遵道,不守分,福寿全无
我印象中最不“遵道守分”的人,当属唐代宗李豫时期的宰相元载了。他是中国历史上巨贪之一。抄他家时,起赃无数。就冲他家中藏有赃物胡椒八百石,钟乳五百两,就略可知其奢糜腐败的程度。

这也最为让人记忆深刻。胡椒日常用量极少,一餐饭,数粒即足。然而,从其家抄没的差不多有现今的六十多吨重。这就得需要上百峰骆驼,才能从印度洋的海滨,运到唐首都长安,现今航空距离也得有三千多公里,何况是当时的驼队?何等辛苦不易!

元载遂兼任度支使时,志得意满,自恃除恶之功,非议前贤。他认为满朝文武,无人比得上自己。后来,元载为独揽大权,上奏皇帝,要求吏部、兵部对六品以下官员的任命不得检验考核,并于公府门前杖杀了弹劾他的大臣。从此人们再也不敢公开非议元载,就算走在路上,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

周幽王时期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唐朝完美的重现了。当时,元载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培植亲信,排除异己,凡是想求官仕进的,都要向他的儿子、亲信赠送厚礼。元载任相时,宣州有一老者向他求官。元载只给了他一封书信便打发走。

老者走到幽州,拆信观看,见上面只有元载的署名,别无他话,非常生气,但只得持信去求见当地节度使。节度使见了元载所书,将老者迎到馆舍,加以款待,又赠送他绢帛千匹。元载得势之威势,可见一斑。
唐代宗对元载所为非常清楚,但考虑到元载任相多年,想让他善始善终,因而单独召见,加以劝诫,希望他有所收敛,元载却不思改过。

嚯!皇帝亲自来劝还不听,古往今来也是没谁了,利令智昏莫过于是。

后来代宗下诏赐死元载,妻及子并赐死,并且挖开元载父祖坟墓,劈棺弃尸。这可就不只是“死有余责,秧其子孙”了,连死去的宗祖都要一起受辱。史书称:“及死,行路无嗟惜者”。他得势时是如此的倒行逆施,人们对他的死无人叹息也就不足为怪了。

《资治通鉴》上说元载临死前,刽子手问他还有什么要求,元载知道逃不过一死,于是他央求:“愿得快死!”刽子手说:“相公须受少污辱,勿怪!”于是脱下脏袜子塞其口而杀之。

《新唐书》称元载“嗜学,工属文”。《旧唐书》称他“性惠敏,博览子史,尤学道书”。元载出身寒微,应当知晓百姓之苦,然而当他做了宰相,却大兴土木,全然不顾庶民之生死。

他好读书,尤擅道书,考虑到他的时代,很还可能是读过孙真人的福寿论的,可他干的全是非分之事,更别说遵道守分了。此等不仁之富,也就促成他最后成了真正的为富不“人”。

三. 福与寿: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接下来,“福集寿臻”要怎么做到呢?这其实也就是孙真人的这篇福寿论里探讨的主旨“福”与“寿”。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福?什么是寿?为什么说福满了寿就会到来呢?

古人认为,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对福与祸的一种辩证认识。《礼记》则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也就是说,“福”有顺利、诸事如意的含义。

许慎《说文》里提到:“福,佑也”。有着赐福,保佑之意。
纵观古今,人们对“福”字的认知各有侧重点。孙真人福寿论的第二段开头就说道:“福者,造善之积;祸者,造不善之积也。”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福或者有祸,全因自己善或不善的作为。

《太上感应篇》里也有:“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其认为祸、福虽然难以预测,但是会因为人自己的行为而转化、改变。

《尚书·洪范》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因此,一般人都会认为长寿便是有福。五福从来先说寿,其次云何?直至三公未足多。

然何为寿?《说文》里提到:“寿,久也”。在古代寿的含义代表着祈福平安,延年兴旺长久之意。“寿”字寄托着人们的期盼、祝福和向往。如何能被称为久?那自然是长生才能久视。

韩非子也说:“全寿富贵之谓福。”而孙真人却说:“贫者多寿,富者多促,贫者多寿,以贫穷自困而常不足,不可罚寿。富者多促,而奢侈有余,所以折其命也。乃天损有余而补不足。”

由此可见,仅仅多寿还不能被称为有福,只是因贫穷而不罚寿罢了。宋代大诗人陆游也曾在他诗作的《贫歌》中说道:“寿居福之首,贫为士之常。造物赋我贫,乃以寿见偿。”

宋代另一位大诗人杨万里则在他的《病中感秋》一诗中说道:“寿外康宁方是福,不然徒寿不须休。”这些都说明了“福”里囊括了“寿”,但与“福”相比较起来,“寿”却不能代表“福”。这就像是数学里的集合,福为母集,而寿只是子集。

五福齐备,百福骈臻,才能以寿为福,从而福集寿臻。如果只是长寿,贫穷而又困苦,或者体弱多病,常年卧床不起,这种长寿反而使人痛苦,自然也称不上享福,甚至可能还是一种受罪。

乡下把结婚和有些老人的去世,谓之为红白喜事。之所以把有的老人的去世称作喜事,就是因为他们虽然得到了长寿,却常年瘫在床上,动弹不得,生不如死。因此,福寿双全,才应该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孙真人在福寿论里,倡导大众所追寻的根本目标。

《道德经》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福寿论中也将人也分成了圣人、贤人、达人、信人等等,人贵要有自知之明,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缺点,进而虚心改过,取长补短。

恰如《福寿论》最后所说:“人若奉阴德而不欺者,圣人知之,贤人护之,天乃爱之,人以悦之,鬼神敬之。居其富而不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攻劫之患去矣,水火之灾除矣,必可保生全天寿矣”。如此这般,自然证得福寿双全。那么福集寿臻,福寿骈集,又哪里是什么难事呢?
作者:逍遥顽仙 腾讯道学

论观出入息(安般念)
观出入息法,又称安那般那,安那是入息,般那是出息。
修止观之法,止(奢摩他)就是心安住一所缘使心成一境性。而观(毗婆舍那)即是观察身心一切活动,令心时刻能觉察自己正在所发生一切现象,无论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等身心的一切活动,刹那现起,幻灭,等无常变化。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界乃至意识界等十八界的感官显现。乃至入微观察与拆分五蕴和十八界等蕴处界一切现象中其实没有一个客观实有的自我主体和所谓客观世界的真实性。生起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性空正见。
而修止,即是修心一境性的禅定功夫,观出入息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出息,入息,鼻下人中处,此三即是心安住之处,而此三处要成不一不异,合此三处成一所缘。即心不要侧重关注出息与入息之出与入两法,否则即成二所缘。只是知道气息之出与入,而要注重观察出入息与鼻下人中处接触之触感本身。例如出息入息如锯,鼻下人中处如木,锯来回摩擦于木,不要注重观察锯于木之来与去,而要注重观察锯于木之摩擦本身。观出入息亦是此理,如此才是心成一所缘。
次要以寻和伺来增加心集中之力度。“寻”即令心极力专注去觉所缘境,集中心力去推寻出入息于鼻下之觉受,令其觉受有澄分和明分。“伺”则是继续维持去观察,令“寻”的专注力能够一直持续不散乱。所以寻伺亦被称作觉与观。寻能破除沉没(昏沉),伺能破除掉举(散乱)。寻如圆规圆心之尖端插入纸中定住圆心,伺如圆规画圆之铅笔,在定住圆心之基础上持续画圆。通过寻与伺,则能使心安住一境之力不断加大,渐进禅定三摩地。
出入息与其它所缘有所不同,其它所缘都是越安住,越显明。而出入息则是随心越来越安住,静虑,反而越来越缓慢,越来越细微,甚至似有若无,至不显现。所以所缘越是微弱,行者则需要以更细微的心念去观照,方能令所缘明晰。出入息如针,心念如线,针越细,线则要越细方能穿过针,令心拴在所缘不令丢失。若所缘已不显,此时瑜伽行者应该一心将心安住在鼻下唇上,作有出入息触此处之想,渐渐出入息所触之觉受自然显现,因心念之寻力越来越细微故。
通过不懈修持,渐进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禅有寻有伺地,因仍需要寻伺之力来维持禅定,而寻伺之力本身则是对禅定之干扰。从初禅进二禅之过程会有无寻唯伺地,因禅定之功夫娴熟已经不再需要寻之力自然就能安住所缘,只有伺之维持力尚需。当进入二禅,因禅定力更加娴熟,寻伺之力都已不再需要则能自然安住定境。在此无寻无伺地,因刻意入定之寻伺之力已经完全得到解脱,此时本俱足之喜力就会显现。喜力分为五次第,小喜(笑喜):周身汗毛竖起,似有过电之快感,或有奔放大笑之狂喜感;刹那喜(念念喜):于每一刹那都现起高潮之狂喜;继起喜(流喜):仿佛喜力如波涛般在周身起伏波荡;踊跃喜(跃喜):据说此第四喜境界,能令瑜伽行者漂浮于空中,或踊身虚空在空中行走,生起神变力量;遍满喜(满喜):身如被喜力充满之气泡,无限不可思议之狂喜。此即是二禅之喜地。
三禅境界是乐地,已经超越了喜。如果喜如在沙漠中之口渴旅人忽见绿洲,此时之激情即是喜,那开始饮水受用时即是乐,乐比喜更要宁静,觉受却更有不可思议之广大。得三禅之乐者则有真正身轻安与心轻安,是三界最乐之境。
四禅境界是不苦不乐地,因前者之喜乐仍是依止身心蕴处界而现起,而四禅境界出入息已完全停止,身心活动已经完全止息,喜乐之力与蕴处界能依所依之关系亦已不存。所以此时喜乐之力已经非是主观经验之喜与乐,而是以其本身纯粹之巅峰之力而显现于心识,喜乐皆已被超越,亦已无所谓苦与乐,故名曰不苦不乐境。四禅是极清净止寂境界,此境界亦是最容易生起正观(毗婆舍那)之境界,成就具量止观双运之境界。证悟一切诸法本来不生之真如实相,一切诸法离常离断之二边,一切诸法非一非异,无有二现之空性现量,一切诸法诸相非相之真如体性。成就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一切法体性智。
虽然四禅之上尚有无色界之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但此四定属于有止无观之境界,所以不利于正观(毗婆舍那)。
此即是安般念观出入息法至四禅境界至止观双运之略说。
修此四禅亦还有可依止十种所缘而成就禅定:地大三摩地,水大三摩地,火大三摩地,风大三摩地,青,黄,赤,白三摩地,光明三摩地,虚空三摩地。此十种所缘都是入四禅之方便,亦是身心最本质之十法。其中修法又含有取相,似相,似相之增大次第修法,渐入禅定,于此不赘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陆叙白沉默了几秒,接着说,“前段时间我和姜宜禾有过联系,她还没有彻底接受你丈夫,但是她说他们之间已经坦诚地谈过了很多事,其中应该包括你,我没想到她有一天会成为
  • 朱凤莲表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有分析认为,这显示出民进党当局不接受大陆的橄榄枝和善意。
  • 汪峰的新女友这个女生颜值很高,离异带娃脑子进水,坐等汪皮裤打烂她的脸不是真打,所以汪峰一定会继续找下一个的现在她对汪的一切赞美都会以后变成苦瓜自己咽下去,真希望
  • 另一个要素是,以往这些案例都发生在很特别的场合,比如柬埔寨的一个死亡案例,是发现家里养的公鸡“发鸡瘟”死亡之后,舍不得扔,就拔毛开膛,洗干净做菜吃了,很可能在这
  • 4. 目标区域检测:将扩增后的DNA与疑似父母的DNA进行比对,查找特定碱基对的位置。5. 结果分析:根据检测结果,判断被测者与疑似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
  • 寧願負他也別憐憫給他餵下妳甜言蜜語後最狠的毒,也別再讓自己深陷像花一樣火一樣紅的無垠之地⋯⋯喝下我的毒,就請跟我一起在地獄的輪迴中深陷吧!#阳光信用[超话]#[
  • 小小的城市,变化的也挺快,唯一不变的是不息的浪花与细腻的沙滩。似乎,我也步入了中老年的行列,喜欢在安静的夜,寻觅些少年时的痕迹。
  • #恬天开心# 现在已经过了12点 所以算起来应该是我和蓝天在一起的第37天 今天一下发了特别多条是因为我总想把这一个月发生的事先记录下来 可是我发现我所能表达
  • 活塞依然铸铝材质,但为了适应压缩比的提升,活塞顶的形状做了改变缸盖及凸轮轴部分(图3)和上一代一样,集成排气歧管的缸盖采用铝合金通过“旋铸”工艺制造,这次主要的
  • #曲恩仕work移动肖像##青岛移动肖像##世界冲浪日##青岛冲浪##周末去哪儿#作为楼人我应得的[送花花][送花花]临晨三点快乐看完物料真的很开心,居然还有六
  • #潮会玩的最佳露营搭子##日产和某某di在一起了# 露营,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既能体验大自然的乐趣,也能挑战个人的生存技能。3. 权威站台:利用医学界
  • 快来一支凡士林唇膏,让你的唇部也享受一下冬天的温暖吧!日子甜甜的,像清晨的柠檬水,像冬日的太阳,像梦里的大海,像第一次遇见你我喜欢春天的花,夏天的树,秋天的黄昏
  • 个人觉得TrendyCC真的很实用,还配有小镜子,简直太贴心了,颜色也超级少女心!(11*11*4cm)99151 這款Brazza錢包M82011採用塗層
  • 今天早上忙完孩子赶紧出门,到单位先运动,跳绳17分钟,虽说时间不长,但坚持就会让身体更好。昨天早上来的晚,没有运动,下午下班又一直在忙工作,晚了40分钟下班,运
  • 在50年的随访中,月经周期不规则的女性患卵巢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更高,并且关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 <0.05)。高级别浆液性肿瘤的死亡风险高出3
  • 交友要求:(虽然自己不高,但纯属个人喜欢高个子的)年龄比我大,三观正,孝顺,会为对方着想,不钓鱼真诚交友了解,身体健康,温柔不要凶是否接受异地:否,重庆范围都可
  • 《中国电影报道》“蓝羽会客厅”特别策划——《北京影人》第二季今晚开播,电影频道主持人蓝羽对话北京代表性影人,在“流淌的文化”里探寻电影故事,在光影的交错中感受北
  • 如果哪天你不快乐了,想想爱你的我们一直在,我想,你应该会很开心吧,因为,你说过,我们是你的Vip(veryimportantpeople)请记住,我们一直都在@
  • 我想了下这个问题,很多人这么做的原因是,开仓并不是基于未来有多看好,而是纯粹怕踏空,这就属于陷入到补救层面了。说出来也挺讽刺,虽然对地产有偏见,结果这几天综合下
  • 宽恕是一味良药,你在宽恕别人的同时,也就敝开了自己的心灵,此时,愤怒、怨恨和恐惧就会悄悄溜走,你的内心没有了郁滞,气血也就通畅了。#阳光信用[超话]##阳光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