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真简单,一念之间,健康也真难,难如登天

德道本源 今天

       健康真简单,大道至简,一念之间,人心为恶,为私,为阴,为负,本心为德,为道,为阳,为光明。人能一念,打开人心入本心道心德心,人可一念成圣成佛,佛都是活佛,没有死佛,佛皆为大健康者,一念健康即得,一念为德为道为佛,佛心心念念都想什么?想着天下,想着众生,想着宇宙的一切,宇宙之事即是吾事,吾事即宇宙之事。

       健康也真难,难如登天,你能放下小我吗?你能没有贪心吗?你能没有仇恨吗?你能不为名利吗?一切为了名利虚荣,你又怎么可能健康呢?

健康真简单,一念的之间,健康也真难,难如登青天,

人心没有德,满心的贪念,怨恨情仇苦,渡日如过年,

天天生闷气,天天把人怨,恨心生恶病,病重人玩完。

天下健康事,只在一念间,有德人健康,无德无健康。

中国大健康,要有正能量,中正为之德,能量称为道。

拥有德道者,健康正能量。

真道真人

真假大师难辨,不妨从#《吕祖百字铭》#参悟修行真谛!

不论是在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以“大师”自居,他们或是开班办学,或是大开收徒的方便法门,然后再做出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且不去论“大师”的真假,既然自诩为修行人,那么就要知道祖师对修行的定义是什么。唯有参照祖师留下的字字遗训,或许才可以修得一二真行,也不枉被他人尊称一声“师父”。
被奉为全真五祖的吕洞宾祖师,曾留一下一篇只有百字的《吕祖百字铭》,其开篇就言以一句“养气忘言守”五个字就论及了“修行”主旨。本句暂可翻译如下:
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修行的人,必须先要学会养气。养气的方法,在乎少说话、守心于道,少说话则气不散,守心于道则元神内守、不着外境。口诀为:少说话,心安静,神定内守。

虽然吕祖在这段话中并没有给“修行”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却指出了修行的第一要诀,即是“养气”。

气,是什么?在道家的修行系统中,气有先天的元炁和后天的呼吸之气。先天元炁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精炁神三宝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物质。道教修炼讲究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炁是连接有形之精和无形之神的关键点。唯有保持先天元炁充盈,才能在内丹修炼的过程中实现精炁神的阶层转化,才有实现九转大丹成的可能性。第二种后天之气,虽然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呼吸的气体,但因为气在身体中的每一次进出都是吐故纳新的过程,是参与到整个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物质,所以尤显其重要性。道教的修炼讲求气息绵长,乃至于以胎息的方法来改变用肺部呼吸的形式,目的便是要身体减少对气的耗损,使整个身体器官都能降低运作的效率,以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道家修行包含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是身形,一个内心。“养气”之保养元和与吐故纳新,都是身形炼养上必不可少的途径,同时由“养气”之法而派生出来的“忘言守一”之法则可归于心性的炼养。归守清静,即是“忘言守一”的方法,同时也是其目的所在。
“忘言”一方面是要少说话,话多伤气伤身;另一方面是讲修行要不着外境、不恋俗情,心神内守,恍恍惚惚,如痴似呆,从而忘记言语的作用。庄子曾经在文中数次描绘过一些打坐时进入杳冥状态的人,言其“形如枯槁,心如死灰”。这两句话的原意与当今世俗的理解大相径庭,其描述的正是有道之人忘记言行功用而独自寂寥的天真之态。

人们之所以会言说,是因为对外界的事物尚有贪恋和追求。心有所求,就需要用言语来表现自己,如此恰恰就与修道的理念南辕北辙。真正的修行人内心中是可以洞彻一切是非的,但他却不会为了争辩是非而做出舌战群雄之状。老子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又言“大辩若讷”,皆是在说明不辩之大智慧。《河上公章句》中注释说:“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所以,“忘言”不单是要求修行人须做到宁神,更是希望人们可以通过此方法实现对世间百态的心灵超越。唯有超越之后,才能明白是非本为一体,又何必扰扰于其中呢!


既然明了“忘言”的妙处,接下来就需要区分不同的修行阶层:
其一,忘言就是禁言,不要说话,忘记语言的基本功用。因为不能用使用语言,在交流的时候会因此而遇到更多障碍,以此方法来止息外缘,使人更懂得向内心求道之本真。现在在宫观的斋堂中仍然有“止语”的传统,这便是让人们用心专一,吃饭即是吃饭,不求其他,也无须言语多谈;

其二,忘言的目的在于忘念,去除掉内心生出来的诸多妄念,做到杂念不生,唯守清静之真一。所以忘言之后紧跟的“守一”之法,即是在讲修道所追求的目标。老子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方式。而修道遵循的是“顺则成人逆成仙”的法度,是从纷繁复杂万物复归到清静之“一”。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只有守住本源,才不会被万千红尘扰乱了真心一颗。

其三,忘言的最终境界是要实现“忘忘”,连“忘”这件事情都要忘记,连“守”的心思都要忘记,真正做到不忘而忘、不守而守,达到二六时中、行走坐卧皆无缘起,由此也就可以体悟到大道的真妙。

养气、忘言、守一都是修行的途径,并非是最终的目的。修行绝对不是只做一个好人、善人这么简单,对身心的双重炼养才是修行的真谛,所以就要超越对身形的锻炼,以达到对元神的修炼。《青玄济炼铁罐施食》中有一段韵词,“人生百岁如在梦中游,一旦无常归何处?”人生很短,转眼又是轮回。如果仅仅停留在对酒、色、财、气、贪、嗔、痴、爱等尘缘的戒断上,充其量只能做到肉身清静,依然无法跳出轮回之苦。内炼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保养元炁,杜绝尘染波及真心,保证身体内的元神处于常清常静之态,由此才能为通神明之感的真修行打下基础。此才谓之修真。
在明白了吕祖传世的修行要义后,之后便要靠自己的道心去行动。道经师三宝具陈,个人的修为最后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看的是造化,更是勤功。唯有时时不堕,才可见登真之路。
作者:清虚道人 腾讯道学

真假大师难辨,不妨从《吕祖百字铭》参悟修行真谛!#道教知识#

不论是在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以“大师”自居,他们或是开班办学,或是大开收徒的方便法门,然后再做出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且不去论“大师”的真假,既然自诩为修行人,那么就要知道祖师对修行的定义是什么。唯有参照祖师留下的字字遗训,或许才可以修得一二真行,也不枉被他人尊称一声“师父”。

被奉为全真五祖的吕洞宾祖师,曾留一下一篇只有百字的《吕祖百字铭》,其开篇就言以一句“养气忘言守”五个字就论及了“修行”主旨。本句暂可翻译如下:

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诀曰:缄舌静,抱神定。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修行的人,必须先要学会养气。养气的方法,在乎少说话、守心于道,少说话则气不散,守心于道则元神内守、不着外境。口诀为:少说话,心安静,神定内守。

虽然吕祖在这段话中并没有给“修行”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却指出了修行的第一要诀,即是“养气”。

气,是什么?在道家的修行系统中,气有先天的元炁和后天的呼吸之气。先天元炁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精炁神三宝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物质。道教修炼讲究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炁是连接有形之精和无形之神的关键点。唯有保持先天元炁充盈,才能在内丹修炼的过程中实现精炁神的阶层转化,才有实现九转大丹成的可能性。第二种后天之气,虽然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呼吸的气体,但因为气在身体中的每一次进出都是吐故纳新的过程,是参与到整个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物质,所以尤显其重要性。道教的修炼讲求气息绵长,乃至于以胎息的方法来改变用肺部呼吸的形式,目的便是要身体减少对气的耗损,使整个身体器官都能降低运作的效率,以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道家修行包含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个是身形,一个内心。“养气”之保养元和与吐故纳新,都是身形炼养上必不可少的途径,同时由“养气”之法而派生出来的“忘言守一”之法则可归于心性的炼养。归守清静,即是“忘言守一”的方法,同时也是其目的所在。

“忘言”一方面是要少说话,话多伤气伤身;另一方面是讲修行要不着外境、不恋俗情,心神内守,恍恍惚惚,如痴似呆,从而忘记言语的作用。庄子曾经在文中数次描绘过一些打坐时进入杳冥状态的人,言其“形如枯槁,心如死灰”。这两句话的原意与当今世俗的理解大相径庭,其描述的正是有道之人忘记言行功用而独自寂寥的天真之态。

人们之所以会言说,是因为对外界的事物尚有贪恋和追求。心有所求,就需要用言语来表现自己,如此恰恰就与修道的理念南辕北辙。真正的修行人内心中是可以洞彻一切是非的,但他却不会为了争辩是非而做出舌战群雄之状。老子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又言“大辩若讷”,皆是在说明不辩之大智慧。《河上公章句》中注释说:“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患。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所以,“忘言”不单是要求修行人须做到宁神,更是希望人们可以通过此方法实现对世间百态的心灵超越。唯有超越之后,才能明白是非本为一体,又何必扰扰于其中呢!

既然明了“忘言”的妙处,接下来就需要区分不同的修行阶层:

其一,忘言就是禁言,不要说话,忘记语言的基本功用。因为不能用使用语言,在交流的时候会因此而遇到更多障碍,以此方法来止息外缘,使人更懂得向内心求道之本真。现在在宫观的斋堂中仍然有“止语”的传统,这便是让人们用心专一,吃饭即是吃饭,不求其他,也无须言语多谈;

其二,忘言的目的在于忘念,去除掉内心生出来的诸多妄念,做到杂念不生,唯守清静之真一。所以忘言之后紧跟的“守一”之法,即是在讲修道所追求的目标。老子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方式。而修道遵循的是“顺则成人逆成仙”的法度,是从纷繁复杂万物复归到清静之“一”。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只有守住本源,才不会被万千红尘扰乱了真心一颗。

其三,忘言的最终境界是要实现“忘忘”,连“忘”这件事情都要忘记,连“守”的心思都要忘记,真正做到不忘而忘、不守而守,达到二六时中、行走坐卧皆无缘起,由此也就可以体悟到大道的真妙。

养气、忘言、守一都是修行的途径,并非是最终的目的。修行绝对不是只做一个好人、善人这么简单,对身心的双重炼养才是修行的真谛,所以就要超越对身形的锻炼,以达到对元神的修炼。《青玄济炼铁罐施食》中有一段韵词,“人生百岁如在梦中游,一旦无常归何处?”人生很短,转眼又是轮回。如果仅仅停留在对酒、色、财、气、贪、嗔、痴、爱等尘缘的戒断上,充其量只能做到肉身清静,依然无法跳出轮回之苦。内炼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保养元炁,杜绝尘染波及真心,保证身体内的元神处于常清常静之态,由此才能为通神明之感的真修行打下基础。此才谓之修真。

在明白了吕祖传世的修行要义后,之后便要靠自己的道心去行动。道经师三宝具陈,个人的修为最后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看的是造化,更是勤功。唯有时时不堕,才可见登真之路。

作者:清虚道人 腾讯道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最新最全!一图读懂8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
  • 哈佛的学生都在看这种视频,每天 15 分钟,英语水平暴增
  • 重磅!中注协公布2018注会考试合格率!审计通过率已超31%!2019注会考试趋势同曝光!
  • 一大波老师被实名举报!
  • 这张请假条居然能让语文老师“集体传阅”,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 特别关注!新版《各学科答题规范》官方要求,请转给身边每位考生!
  • 第十六届南方医科大学英语演讲大赛通知
  • 2035年养老金将耗尽?人社部回应了→
  • 韩国网友号召为螺蛳粉申请非遗????
  • 惊呆了!素媛凶手将被释放具体是什么情况?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 迪士尼收购福克斯、Netflix上位,好莱坞“新六大”重新洗牌
  • 6省份深度老龄化,两因素叠加导致,将面临什么问题?
  • 首款产后抑郁症药问世、小猪佩奇被批性别歧视、东京奥运火炬揭晓丨今日天下
  • 郑爽发布会扇嘴巴,演绎“疼痛”青春 网友:是个狠人
  • 三星长女滥用麻醉 网友却纷纷提起“凤凰男”前夫
  • 关晓彤晒清宫装造型,手拿小帕娇羞动人,话题一夜之间上热搜!
  • 阴曹地府货币发行量即将输给委内瑞拉
  • 刀锋|重磅!科创板首批名单出炉(概念股大全)
  • 沪指坚守3100点?写在跌破2440之前...
  • 流浪大师真实身份是什么?抖音流浪大师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