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字看出中医的退化,毉(道)殹(法)醫(术)医(器)

    这个 毉字是中国最早的毉字,指的是天人合一者,通天地鬼神的人,所以才借用巫字为专门把医人之工,称之为毉。巫是指天人合一,通天地鬼神的人,巫在古代基本都为良相,扶佐皇帝,不为人治病,只有皇帝不用之时,才不为良相,才为良医,为人治病,后把专门为人治病之人称之为良医了,所以毉字才加巫字为毉了,最早的毉应该为巫,所以毉从巫中而来,良相为医天医国之大人,后来把专医人、医病之工、称之为上工、上毉,称为毉了,这才是毉之本意,与毉字的由来。这即是毉乃神圣之业,指的是天人合一,成神,成圣之人,所以才有圣人出,中医兴之说。才有上工守神,上医治未病之说。才有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之说。这时的毉者,为神,为圣,为道,为天,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中毉大夫,治病用道,叫医道,才有医道同源之说,心到即到,神补,守神,心到病好。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神补为中毉的最高境界,但必须得要求毉者,为天人合一者,超凡入圣的人,毉者本身,即是修行圆满者,天人合一的,宇宙中最高频能量的人,为纯阳光体,能量已与大宇宙的能量合为一体,看肉身之体,人体是光体,用心看非是肉眼看(睁眼睛不眨眼睛的看),看一会肉眼即花了,进入了视而不见的盲的状态,人心即刻显相,此时之相即为心相,依法不依人即是此理,法由心生,法即是心,人相为假,心相为真,依心而看,别用肉眼去看,免得着相。
 
          当时的社会叫人神共处的时代,所以才有黄帝与蚩尤大战之时,黄帝上天界搬兵,收复洪水,才有黄帝左臣仓颉造字,以文载道,让凡夫俗子迷途众生见文开悟,以文渡化众生,简称文化;用文字让人明心见性,简称文明,古人的圣贤教育,圣人的文字,是乘载圣人之道的,是圣人用文字载道,让后人修身正心,明天地人修身正心之超凡入圣之道,中毉大夫是天人合一的得道者,由中毉大夫亲自引领指导,凡夫俗子修身正心,超凡入圣,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宝库,可以修身正心超凡入圣,可是无人指导与引领,如同宝库上锁,心门不开,有宝也为潜能,有也如同没有。只有开启宝库,才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圣贤教育之伟大。只有凡夫俗子小人,开发了潜能,修复了身体,达到了天人合一,成为了圣人,即是真人,本我,神,人才为真正的大人,大人才可以医天,医国,医人,医病,可以为良相可以为良医,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后来毉者,达不到天人合一,通天地鬼神之能,所以从道退到了法,毉字也去掉了巫字,成为了殹字,这时的假巫出现,叫黑巫,冒充白巫,装神弄鬼,用符,用咒,借外灵做法,布镇,求法求神,设香堂请神灵躯鬼,这时的黑巫完全如今天的妓女一样,毁掉了白巫之名,今天人们只知黑巫,简称为巫师,而不知真正的巫是天神,天使,代表天地的,是渡化红尘的圣人。今天无知的医者,还以巫师为耻,认为古人愚昧迷信,毉从巫来是一种耻辱,认为才从封建迷信中走出来,认为今天的医者,远超古人,现在的科学技术,CT,B超,磁共振,远超古人,他哪里知道古人的,望,可见天地,鬼神,人体经络走向,细胞,DNA,细菌,病毒,无所不知;闻,可听无声,与天地,鬼神万物对话,非是今天科技可比。可惜,学者只读死书,不明书中之道,所以很多的大师,国医,以第三次醫字为主,认为这个是正宗的醫字,毉字从通天地鬼神者,退化为知天地鬼神者——殹,到不信天地鬼神者——醫,认为有病必须得吃药,酒泡药会增加药效,所以什么《神农百草经》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了,什么宫庭秘方了,横行于世,这个级段进入到了下工守形的级段,讲术,不讲道与法了,什么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医术高明了,再退化就为今天的医了,为器,借助于器械为人治病,一切疾病皆为心相,水中月,镜中花,在影子之上又怎么可能解决真正的病因呢?今天的医者,实为学者,非是修身正心天人合一之人,称医也免强称之为下工下医,治病守形,让症状减轻和消失,达不到进入多维的空间,去化解心上之因缘。达到守神,治未病之道。身之主宰便是心,神乃生之制也。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中医文化,必须得从认识祖先开始,必须得弄明白,我们的祖先是谁?神?猴?龙?不为读书只为明道,现在人们为读书而读书,攀比谁读的多,近代讲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现在讲初中,高中,大学,硕士生,博士生,教授,专家,院士,古人为明道,叫朝闻道夕死可已,现在讲读书为考取功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失去了初心,文字也失去了圣人之道。以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凡夫俗子小人也;圣人,正心,正念,大人,大夫,君子也。凡夫俗子,肉眼凡胎一个小人,又怎么可能理解上古圣人所留文中之道呢?毉,親,愛,毉者怎么可以不天人合一,通天地鬼神,不知人体,不知病因,如何毉病;親人不见面,親也不亲,成了生人;愛者无心还是否是愛,愛情无心,才有今天经不起考验的爱情。今天是中国传统文化热,今年因为疫情又即将兴起全球的中医热,在此我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文化即将崛起,担心的是凡夫俗子的弘扬,会把圣人之道,变为凡夫之教,中国中医亡则中国传统文化亡,文化亡则中国亡。
 
不怕事上无好事,
 
只怕小人装大人,
 
圣人之道得道讲,
 
修身正心方知道。
 
           大学之道,即大人之道,圣人之道,要明明德,德为道之心,道为德之形,只有得道明白德之人,才可以宣传弘扬道德,你是圣人吗?你天人合一了吗?你明心见性了吗?没有,先修身正心吧,未成圣时,圣渡我,超凡入圣再明德,大学之道即是凡夫俗子入圣之道,人心不死,道心怎活?放下知识,智慧即在,一念无我,我即是道,大道至简,道法自然,本然就在,修什么?戒什么?找什么?本来无一物,如来即是。                                            草根中医
(转)

Know to stop will be quiet green will eventually have to be the way,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大学之道:知止必静安考虑必得终始先后为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切磋琢磨道盛德至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知其所止: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国人交于信。
礼记〔两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慊(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ā)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qí yù),绿竹猗猗(yī)。有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兮!赫兮喧(xuān)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xiàn)兮者,恂栗(xún lì)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wū hū)!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luò)其乐(luò)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shì)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mián mán)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wū)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fèn 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bì)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hào)而知其恶(è),恶(wù)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宋明理学的源流
1、宋代理学为什么会起源
(1)、收拾人心
拨乱反正的需要。
唐末五代十国武人专政,风气败坏,道德沦亡,毫无廉耻,宋代读书人为扭转这不良风气,挽救人心社会,从教化入手而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存在基础。

(2)、与佛教争夺人心
抗击西方意识形态。
隋唐以来,佛教迅速发展,其精密思辨特点,对中国儒家这种缺乏逻辑思辩能力的格言式学说产生了致命的冲击,几乎瓦解了儒家学说。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为最大。
儒家思想一向以现实社会的伦理纲常为主,但是大多是结论,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无法解释疑惑,无法让人信服。
儒家学说是实用主义的,强调学以致用,其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技术,离不开功名利禄,没法进入形而上学境界,无法超越自己,例如儒家从不讨论:人是什么,我是谁,为什么活着,人可以知道的知识边界是什么这类古希腊时代热门的问题。

但是人类与动物不同,必然会问精神上的问题。由于我们精神是可以超越有限和无常的,但是精神的载体不论是生物身体或宇宙(六合八荒为宇。古往今来 为宙)都是有限和无常的,都有起点和边界。这就导致一个人生基本苦恼,也是一个人的基本问题:在物质领域不存在无限永恒,而人的精神却在追求超越这种有限 和无常。这样超越的的结果必然是从自我进入忘我,从理性进入信仰,从清醒进入混沌,超越的必然结果是无长短大小,先后轻重这些基于时空尺度的比较概念(超 越的标志就是消灭了时空概念,所谓坐忘的特征就是不知何地,不知何时),这种纯粹的精神永恒和无限境界按照很多超越者的描述时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彼岸, 不过这个彼岸只有精神才能达到,载体是去不了的。这个境界给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打开了以上大门,远远超越了儒家政治技术学说的境界,导致儒家学说节节败退。

所以就算是唐代儒学得到政府大力倡导,但是由于儒学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的粗糙,实际影响却远不及佛学,甚至日益衰微,气息奄奄,士大夫阶层均以修行超越标榜。

宋初学者为建立儒学能够对抗佛教的逻辑体系和形而上学体系,不得不吸收道教和佛教中关于宇宙本体的概念(因为自己没有,儒家学说本质是如何做官的官场学说),作为建构自己的宇宙论和本体论,这就是理学。

(3)、儒学需要改革
传统意识形态需要修补。

儒学自两汉以至隋,已由孔、孟、荀的儒学变为经学,已经僵化到奄奄一息,必须创新求生。

经学从西汉、东汉到唐代,已由注重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一变而为专重训诂考据的古文经学,由笺注经传的“注”再变而为“注”作“注”的疏,致力于文 字训诂名物考据、章句分析,与孔、孟、荀“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距离越来越远,而且笺注日趋繁琐,而唐人作“疏”,例不破“注”,即“注”有错误亦 不会指出,反而代为解释维护,这种琐屑的讲疏,有违孔、孟遗意,忽略先哲经传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逐末。已经走投无路。

其实韩愈、李翱的作《原道》、《复性书》时,就已经提出要创新,
他们鄙弃汉儒琐碎的训诂、章句之学,要专究于修己、治平之道,而着力于做人的工夫。

(4)、宋朝中央政府需要
君主大力提倡。是巩固权力的需要。
宋初各帝鉴于唐末五代以来伦理道德崩溃,臣民的廉耻之心尽丧,社会风气因此而败坏不堪,使一般的士人只求荣利,不重气节。如五代的冯道历事四姓十君而不以为耻,反而自称为“长乐老”洋洋自得。

更由于宋朝得位不正,担心武人效仿陈桥驿故事,所以坚定执行重文弃武国策,认为让国人多读书,就能防患于未然。
所以从宋太祖立国开始,便执行文做官而分利的政策,极力提倡文教,奖励儒学,力崇实践,专事于修养的工夫。

于是社会风气为之转移,进而成为宋儒致力于身心修养的理学。

国家政策的支持,导致宋代书院极盛,例如白鹿、岳麓、应天、嵩阳四大书院。书院多聘请名儒主讲,他们大多排斥功利,崇尚道义,教学宗旨在于发扬孔门义理之学及修己立人之道,开启了理学身体力行的风气。
这样也就彻底解除社会精英可能对宋家皇位的威胁。当然后遗症是让整个民族变成小白兔,精神被阉割,人人是太监,整个国家精神上不堪一击。

2、周敦颐
理学的开山鼻祖是周敦颐,周敦颐传程颢、程颐,二程再传朱熹,而奠定理学的基础。

周敦颐主要成就是《太极图说》和《通书》。
《太极图说》以图形说明宇宙发生的原理和次序,《通书》则重在阐述“诚”的意义。

周敦颐学说渊源于道家的太极、阴阳五行之说,参以佛家的心性,而以儒家仁义之道为宗。他核心名句是以“无欲故静”作为修养方法(实际是来自佛家“清静寂灭”之说,又与道家的“恬静无欲”有相近地方)。
周敦颐认为宇宙的起源乃由“无极而太极”,“太极”是宇宙的本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后静,静极而后动,循环不息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由五行而生万物。

在人生方面,周敦颐认为阴阳五行配合得最恰当的就是人,所以万物中以人最灵秀,具有太极之理、五行之性,受太极“纯粹至善”的“理”,故人之性本来是善。
宇宙既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则人亦有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五常。

其见诸实施,则不外乎仁义二者(所以配合阴阳)。
仁义之性,皆是善的,但用得不当,却可变为恶,所以人要不离乎中正以立“人极”(做人的标准),欲立“人极”,必须无欲、主静,无欲便会心灵虚 静,于事物的是非利害的考虑上便能居于中道,明理通达,而在行动上便自然的正直无私,能做到这样的话,便能达到至诚的境界,也是一个圣人的境界,同时也是 一个太极的境界,达至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周敦颐的学说已将宇宙论与修身为人之道揉合一起,建立起理学基础。
3、程颢和程颐
程颢、程颐的学问就是在《通书》基础上发展的。
但是二程不喜欢探讨宇宙问题,而主张直接从人生实际经验来建立人生的道理,因此教人从实际生活与内心体验上来寻求修养的方法。

程颢认为天下一切真理必须经过亲身体验,才不会流于空谈,他认为“天理”在于“仁”,人如能具有仁德,便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学者必须先“识 仁”,他说:“学者须先识仁,义、礼、智、信皆仁也”。他认为“仁”在人之本性中,不须外求,只要“明心”,便能“见性”,便能“求仁”“得仁”,我们明 白这道理后,便须紧记不忘,更要身体力行,一切行事,皆本此心去做,即所谓以“诚敬存之”,所以“诚”与“敬”便是明道、修身、养性的法门。

程颢侧重“心”的修养,认为“舍心之外天下无理”,要人“自其心体验天理”。
总之,程颢认为学者须先识仁,然后以诚敬存养。他重内心体证,认为人必须透过内心反省以掌握做人、修养的道理。名言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程颐论“心性”与程颢相同,但论“诚、敬”方面的修养则不一致。程颐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方法在“涵养”和“进学”两方面,并认为“涵养须用 敬,进学在致知”、“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一方面修己的意志,使之专一集中,不为外物所动(敬);一方面今日格(“穷”(求)的意思)一物(理), 明日格一物,然后加以归纳,便会豁然贯通,明白万物都是一理。他主张“持敬”与“穷理”并重。
这是朱熹朱熹道问学、即物穷理之学说的来源。

4、朱熹
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他认为“格物”、“致知”可帮助了解个别事物的理,从而归纳了解宇宙的天理,因此他认为修养方法在“道问学”以致知,“存天理”以去人欲。

朱熹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真理存在,这个真理就是“太极”。至于“真理”要表现而成为具体的形象,则有赖于“气”。他说:“理也者,形而上 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由此而解释到人、物的形成:“理”与“气”合而构成人,由于气中有清、浊,因而人性亦有善、有 恶。

因此,朱熹教人从善,要“存天理,去人欲”。
要去人欲,便必须“敬”与“致知”。
所谓“敬”,是要使人的一己之心,常常受到警策监督,一旦有私念私欲的萌芽,便要马上加以克制;“致知”即求取学问的意思,他以为天下之物理精髓皆具于圣贤书中,所以读圣贤典籍便是致知的所在,而古书则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六经的阶梯。

人若做到“敬”与“致知”,是绝对可以到达至德、至善、至理的境界。

宋代的理学经朱熹提倡而大盛。

5、邵康节(邵雍)
另外一个原创者是邵雍,着有《先天图》等。他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参杂道教思想,认为宇宙之本是“太极”,亦即是“道”、“心”(换 言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太极永恒不变,而天地万物皆有消长、有终始,人如能知天地万物之道,便能参天地、育万物,成为天地万物的主宰(简单说就是天人 同构)。

6、陆九渊

另外一个原创者是陆九渊,他认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故透过自我内心的反省即可了解天理;他重视持敬,持敬使人能明心见性,因此他强调反省,认为知识的多寡与个人修养无必然关系。而提倡“尊德性”。

陆九渊特别注重持敬的内向工夫,主张心即是理,不容有二,认为即物穷理为支离破碎,而教人先发明本心之明,而后博览,以应万物之变。陆九渊名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启发了明代王阳明的心学。

7、张载
还得介绍一下张载。张载是继孙复、范仲淹经世济人的思想再加以性理的参透而成。张载治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

张载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都由于气的聚散、动静,气中又有阴阳二性,沉、降、静之性是阴性,浮、升、动之性是阳性,气有聚散,气聚则物成,气散则物 毁。气的聚散,有一定的规律。所以物的产生,有一定的秩序,这叫做“理”。“人”亦由气聚所产生,故亦得其性的部分,具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人 与万物俱生于天地之间,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人就应该努力破除“我”与“非我”的界限,而使个体和天地万物合一。为达这目的,首先要变化“气质之性”, 使它恢复为原来的“天地之性”;“天地之性”就是朱熹所说的“理”。

张载在《西铭》一文中阐明人对宇宙所应持的态度:“吾人之体”即“宇宙之体”,“吾人之性”即“宇宙之性”,我们应视宇宙为父母,应以事父母之道对待宇宙,应视天下之人皆如兄弟,天下万物皆如同类。

所以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主张。

张载核心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叶适

叶适是理学务实派(事功派)的代表人物,特点是“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也即可行性优先于必要性)。叶适曾经与朱朱熹陆九渊鼎立而三。

叶适提倡功利,反对空谈性命,认为学者重点是学以致用,所以重典章、重经济、重致用,倡改革,主张“义理之学不必深穷”。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政策。

叶适的哲学思想是: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都是气的变化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而不 同”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转化之中,强调“止于中庸”。认识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 反对朱熹陆九渊等等的性理空谈,认为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周敦颐纯属谬论。但是叶适显然缺乏思辩能力和逻辑能力,其哲学 思想比较浅薄。

叶适本人虽然强调实践,但是其门人多流于辞章,纯属口水党:“水心之门,有为性命之学者,有为经制之学者,有为文字之学者”。只有少数有“欲以事功见其门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截止3月26日12点,应急处置指挥部累计出动搜救人员10723人次,尚未发现幸存者和第二个黑匣子,搜寻到飞机残骸和碎片累计24047件,并设立残骸仓库,以便后续
  • 从小被身边亲戚、朋友夸脑洞很大、想法天马行空,那个时候最喜欢看异想天开、我爱发明之类的节目,因为自己的想法常出现在节目当中,虽说出自不同的人,但是自己的想法和电
  • 千軍萬馬攻蠓罩,不時叮手和叮跤;毒針欶血真壓霸,扒床控蓆烏白捎。 2020.11.28中午做了爱吃的牛肉丸胡辣汤下午队友竟然买了大鱼一条让我做手打鱼丸,全程队友
  • 只听见宝宝妈妈说:“从前啊,有一只特别喜欢听故事的小白兔,每天晚上,如果兔妈妈不给她讲故事,她就哭着不睡觉,可是兔妈妈没有那么多的故事讲给小白兔听呀,于是兔妈妈
  • 董明珠:制造业发展在于自主创新在接受人民网的采访时,董明珠表示,随着5G时代的到来,工业互联网会更加普及,会创造更多的先进技术,融入到消费者的需求之中。“时代完
  • #武汉花店[超话]#[话筒] #soon定制# 【 SOON花店 の 客订分享 】 客订 || 永生花 永生花系列 || 蓝牙音箱款 另一种摄人心魄
  • 对了,关于刀剑决我有个比较无法接受的点,就是叶炜和柳夕成亲那段用了周深的念。在我心里它就是为了曲云和阿亮专门写的。
  • 年轻真好,没有责任,没有目的,没有心机也不必盘算…电视剧里爱活几集活几集…对于一个自我又嚣张,又要约束自己的人来说,快憋懵了…虽然我和我的两位“闺蜜”平常也没有
  • 二三图上,t与p的眼镜应该是同一个哈哈,p姐左眼眼镜上倒映的也应该是我t哥的脑袋,从两人照片上的建筑物风格推断,前几天两人是在泰国的芭提雅旅游,在ig上搜芭提雅
  • 而且还给我们一个挑战汉服的机会,多好[鼓掌][鼓掌][鼓掌]本以为是我永远不会涉足的领悟…♨️♨️♨️这里是鼓励着汉服的,对于宣扬我大中华的传统文化很好的方式,
  • 愿意买专辑杂志的人比萝卜多,离开丁真融媒直播带货还没有丁真一晚打赏多,大部分人,是更愿意为丁真本人消费P4:这与一年前的理塘截然相反,所以就叫并不明显?我都不知
  • 不管是什么样的放量,不代表一出现就可以跟进,有时候跟进的时机并不是买入时机,反而导致难以自拔。而对于有一定股市经验的人来说,都知道走势运行是有一定规律的,但由于
  • #【植发日记】分享来自@种植发际线功课bot [干杯][干杯]漂亮的发际线应该是每个女孩子都想要拥有的吧[牛哞哞]之前我一直用的发际线粉来掩盖我的额角没头发,最
  • 曾经你爱过他,付出了很多,最后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但有的时候感情不是一场赌博,你不能够保证你每一次的下注都会赢,当初离开你的人,还会离开你第二次,你幻想的那些美好
  • 带老妈吃吃喝喝买买的日常之:今天体验合肥土菜天花板~旅途遥远,但是值得妈妈此行来了十天突然觉得值得庆幸的地方很多终于渐渐的拥有了带着她吃喝玩乐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她
  • 人的一生,是一个渐渐成熟的过程,从一开始时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小有所成,人生就是不断的历练,不断的经历,不断的成功,渐渐的走向成熟。《以年为单位的恋爱 》这部电
  • 房企到位资金同比维持负增长且继续走低从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情况看,1—4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48522亿元,同比下降23.6%,到位资金增速维持负增长
  • ◽️发胖太快乐了[doge]◽️同一件衣服的去年今日[doge]『山楂气泡水』炎热的夏天,冰箱里怎么能没有点儿快乐肥宅水呀!下班回家喝上一口,真的是绝绝子的透爽
  • 駦駦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卻极度凄涼。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 看完书的人玩剧本杀,不会“开天眼”知道所有事;玩过剧本杀的人,沉浸在四位主角的故事里,但不会知道小说里的故事逻辑和细节。 @接力出版社清早“斯文江南”节目中茅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