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赞彰武县科学治沙接续奋斗70年—— 一棒接一棒 荒漠绿起来】70年来,辽宁彰武一代代治沙人接续奋斗,不断探索科学治沙方法。如今,全县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8万亩增加到20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4.5%。一代接着一代干,彰武人防沙造林、治用结合、绿色发展的脚步从不曾停下。

“那些年老百姓被沙丘撵着跑,年年种一坡,只能收一车,打完一簸箕,凑合熬一锅。”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前福兴地镇徐家村,65岁的村民王三宝回忆起过去的日子,望着身前的稻田,笑得合不拢嘴:“现如今荒漠也能种水稻,让咱脱贫致富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县城,24个乡镇有23个属于沙区,沙化面积达52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现如今,全县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8万亩增加到20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4.5%,粮食产量稳定在18亿斤。

“防护林如同绿色长城,让章古台不足万亩的轮荒地,变出了5万多亩的固耕田”

章古台镇,松涛阵阵。密林深处,长眠着治沙人刘斌。墓园周围环绕着他亲手种下的一片人工樟子松林。

1952年4月,新中国最早的防沙治沙科研单位——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在章古台成立。曾担任过冀东解放区区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义县县长的刘斌,将全家从县城搬到了荒凉的章古台。

那时候,刘斌带着同事们天不亮就出发,奔走在茫茫沙丘中。1957年,固沙所探索出“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黄柳、胡枝子、锦鸡儿等固沙灌木填补了中国灌木治沙史的空白。

“灌木阻挡风沙的能力不如乔木。”治沙人深知这一点。

1955年8月,固沙所科研人员韩树堂远赴呼伦贝尔沙地中的原始森林,找到了我国仅存的原始沙地樟子松林,并引来5000棵樟子松树苗,营建了国内最早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

1961年9月,刚从大学毕业的浙江小伙朱德华,用一根扁担挑着行李和书箱来到固沙所,从山清水秀的江南到寒冷偏僻的章古台,一待就是40多年。住土坯房、吃玉米面、点煤油灯,越是风沙大,朱德华就越往外跑……用了18年时间,他从数万个数据中摸清了风沙经过农田防护林的规律,并因地施策建设耕地防风林。

“防护林如同绿色长城,让章古台不足万亩的轮荒地,变出了5万多亩的固耕田。”章古台邰家村两家子屯农民苏长福说。现如今,固沙所累计培训科技人员8500余人次。从这里走出去的科技人员遍布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治沙一线,带动“三北”地区固沙造林1600万亩。

“沙地上的林子,每棵树都是宝贝疙瘩,要一分种、九分管”

1990年10月,科研人员在一片樟子松人工林中发现一棵与众不同的树——赤松和油松的天然杂交种。为了研究这棵独苗,固沙所原所长宋晓东带领科研人员奋斗了17年,一个新树种——彰武松诞生了。“彰武松具有速生性、抗旱性、抗寒性和耐盐碱性,而且不会感染能对樟子松造成严重危害的松枯梢病。”宋晓东说。

上世纪90年代,樟子松出现了大面积枯死的现象。正在国外进修的宋晓东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主动请缨回到章古台。

白天,他头顶烈日搜集标本;晚上,他回到单位研究到深夜。“为了节约成本,我把家里的门槛做成标本案板,还把病虫害标本存在冰箱里,没少被家人抱怨。”宋晓东笑着说。

“我们通过生物灭虫、调整树木密度、人工修枝等方式,使樟子松的枯死率降低了40%。”宋晓东欣慰地说。2012年以来,固沙所又成功引进30种国内外树种,包括彰武小钻杨、班克松、长白松及优良沙生灌木等。

翻看彰武地图,除了章古台,阿尔乡、四合城两个镇也与科尔沁沙地相接。

“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每天只要闲下来,阿尔乡镇北甸子村义务护林员董伟都要到林子里走一走,“沙地上的林子,每棵树都是宝贝疙瘩,要一分种、九分管。”

董伟的父亲叫董福财。40多年来,他带领乡亲栽种300多万棵树,为阿尔乡镇筑起了一道15公里长、3公里宽的防护林带,走出一条“治沙、植树、养殖、修路”的致富路,可董福财却积劳成疾,永远地倒下了。

“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只要还能迈得开步,我还要干下去。”年逾七旬的四合城镇刘家村党员侯贵一脸坚定。20多年来,他走遍2400余亩的沙丘荒地,种下20余万棵树木。

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杨海青,将草籽撒在羊蹄子印里,千余亩沙丘再披新绿;“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扎根基层数十年的乡镇女干部马辉,带领群众栽植防护林46公里、1000万余棵;全国劳动模范李东魁,只身一人守护8500亩沙地林海长达34年……

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代接着一代干,治沙人把全部心血献给了大漠深处的绿洲。

“让生态彰武成为最耀眼的绿色名片”

绿起来,更要富起来。通过种植沙地经济作物,发展乡村旅游,彰武老百姓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通过柳河治理,我们祖祖辈辈的旱田种上了水稻,还修建了滨河公园,种上各种花草,咱村里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满堂红镇蘑菇沟村村民高海芹说。

作为辽河支流的柳河,蜿蜒穿行于科尔沁沙地,河水夹沙而下,每立方米最大含沙量达1440公斤。

2021年,彰武县启动柳河综合治理项目,通过修建70余公里堤防生态带,建设城区段4公里景观带,并在满堂红镇、大冷镇、冯家镇开发5万亩水田,形成50余平方公里湿地,让“荒沙窝子”变成“鱼米之乡”。

“咱们这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而且全部采用无污染的沙泉水浇灌水稻,1公斤大米卖出过190元呢!”在大冷镇上三家子村万亩水稻示范区,曾经的贫困户宋国才说。

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段文刚介绍,当地还实施草原生态恢复工程,整治53万亩沙化土地;重点打造欧李山、德力格尔、半拉山等旅游观光带,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防沙造林、治用结合、绿色发展,彰武人从没停止过脚步。从柳河彰武段综合治理到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彰武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彰武成为最耀眼的绿色名片。”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说。

【人民日报点赞彰武县科学治沙接续奋斗70年—— 一棒接一棒 荒漠绿起来】70年来,辽宁彰武一代代治沙人接续奋斗,不断探索科学治沙方法。如今,全县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8万亩增加到20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4.5%。一代接着一代干,彰武人防沙造林、治用结合、绿色发展的脚步从不曾停下。

“那些年老百姓被沙丘撵着跑,年年种一坡,只能收一车,打完一簸箕,凑合熬一锅。”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前福兴地镇徐家村,65岁的村民王三宝回忆起过去的日子,望着身前的稻田,笑得合不拢嘴:“现如今荒漠也能种水稻,让咱脱贫致富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县城,24个乡镇有23个属于沙区,沙化面积达52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现如今,全县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8万亩增加到20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4.5%,粮食产量稳定在18亿斤。

“防护林如同绿色长城,让章古台不足万亩的轮荒地,变出了5万多亩的固耕田”

章古台镇,松涛阵阵。密林深处,长眠着治沙人刘斌。墓园周围环绕着他亲手种下的一片人工樟子松林。

1952年4月,新中国最早的防沙治沙科研单位——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在章古台成立。曾担任过冀东解放区区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义县县长的刘斌,将全家从县城搬到了荒凉的章古台。

那时候,刘斌带着同事们天不亮就出发,奔走在茫茫沙丘中。1957年,固沙所探索出“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黄柳、胡枝子、锦鸡儿等固沙灌木填补了中国灌木治沙史的空白。

“灌木阻挡风沙的能力不如乔木。”治沙人深知这一点。

1955年8月,固沙所科研人员韩树堂远赴呼伦贝尔沙地中的原始森林,找到了我国仅存的原始沙地樟子松林,并引来5000棵樟子松树苗,营建了国内最早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

1961年9月,刚从大学毕业的浙江小伙朱德华,用一根扁担挑着行李和书箱来到固沙所,从山清水秀的江南到寒冷偏僻的章古台,一待就是40多年。住土坯房、吃玉米面、点煤油灯,越是风沙大,朱德华就越往外跑……用了18年时间,他从数万个数据中摸清了风沙经过农田防护林的规律,并因地施策建设耕地防风林。

“防护林如同绿色长城,让章古台不足万亩的轮荒地,变出了5万多亩的固耕田。”章古台邰家村两家子屯农民苏长福说。现如今,固沙所累计培训科技人员8500余人次。从这里走出去的科技人员遍布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治沙一线,带动“三北”地区固沙造林1600万亩。

“沙地上的林子,每棵树都是宝贝疙瘩,要一分种、九分管”

1990年10月,科研人员在一片樟子松人工林中发现一棵与众不同的树——赤松和油松的天然杂交种。为了研究这棵独苗,固沙所原所长宋晓东带领科研人员奋斗了17年,一个新树种——彰武松诞生了。“彰武松具有速生性、抗旱性、抗寒性和耐盐碱性,而且不会感染能对樟子松造成严重危害的松枯梢病。”宋晓东说。

上世纪90年代,樟子松出现了大面积枯死的现象。正在国外进修的宋晓东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主动请缨回到章古台。

白天,他头顶烈日搜集标本;晚上,他回到单位研究到深夜。“为了节约成本,我把家里的门槛做成标本案板,还把病虫害标本存在冰箱里,没少被家人抱怨。”宋晓东笑着说。

“我们通过生物灭虫、调整树木密度、人工修枝等方式,使樟子松的枯死率降低了40%。”宋晓东欣慰地说。2012年以来,固沙所又成功引进30种国内外树种,包括彰武小钻杨、班克松、长白松及优良沙生灌木等。

翻看彰武地图,除了章古台,阿尔乡、四合城两个镇也与科尔沁沙地相接。

“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每天只要闲下来,阿尔乡镇北甸子村义务护林员董伟都要到林子里走一走,“沙地上的林子,每棵树都是宝贝疙瘩,要一分种、九分管。”

董伟的父亲叫董福财。40多年来,他带领乡亲栽种300多万棵树,为阿尔乡镇筑起了一道15公里长、3公里宽的防护林带,走出一条“治沙、植树、养殖、修路”的致富路,可董福财却积劳成疾,永远地倒下了。

“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只要还能迈得开步,我还要干下去。”年逾七旬的四合城镇刘家村党员侯贵一脸坚定。20多年来,他走遍2400余亩的沙丘荒地,种下20余万棵树木。

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杨海青,将草籽撒在羊蹄子印里,千余亩沙丘再披新绿;“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扎根基层数十年的乡镇女干部马辉,带领群众栽植防护林46公里、1000万余棵;全国劳动模范李东魁,只身一人守护8500亩沙地林海长达34年……

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代接着一代干,治沙人把全部心血献给了大漠深处的绿洲。

“让生态彰武成为最耀眼的绿色名片”

绿起来,更要富起来。通过种植沙地经济作物,发展乡村旅游,彰武老百姓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通过柳河治理,我们祖祖辈辈的旱田种上了水稻,还修建了滨河公园,种上各种花草,咱村里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满堂红镇蘑菇沟村村民高海芹说。

作为辽河支流的柳河,蜿蜒穿行于科尔沁沙地,河水夹沙而下,每立方米最大含沙量达1440公斤。

2021年,彰武县启动柳河综合治理项目,通过修建70余公里堤防生态带,建设城区段4公里景观带,并在满堂红镇、大冷镇、冯家镇开发5万亩水田,形成50余平方公里湿地,让“荒沙窝子”变成“鱼米之乡”。

“咱们这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而且全部采用无污染的沙泉水浇灌水稻,1公斤大米卖出过190元呢!”在大冷镇上三家子村万亩水稻示范区,曾经的贫困户宋国才说。

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段文刚介绍,当地还实施草原生态恢复工程,整治53万亩沙化土地;重点打造欧李山、德力格尔、半拉山等旅游观光带,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防沙造林、治用结合、绿色发展,彰武人从没停止过脚步。从柳河彰武段综合治理到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彰武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彰武成为最耀眼的绿色名片。”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说。

【人民日报点赞彰武县科学治沙接续奋斗70年—— 一棒接一棒 荒漠绿起来】
70年来,辽宁彰武一代代治沙人接续奋斗,不断探索科学治沙方法。如今,全县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8万亩增加到20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4.5%。一代接着一代干,彰武人防沙造林、治用结合、绿色发展的脚步从不曾停下。

“那些年老百姓被沙丘撵着跑,年年种一坡,只能收一车,打完一簸箕,凑合熬一锅。”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前福兴地镇徐家村,65岁的村民王三宝回忆起过去的日子,望着身前的稻田,笑得合不拢嘴:“现如今荒漠也能种水稻,让咱脱贫致富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县城,24个乡镇有23个属于沙区,沙化面积达52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现如今,全县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8万亩增加到20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4.5%,粮食产量稳定在18亿斤。

“防护林如同绿色长城,让章古台不足万亩的轮荒地,变出了5万多亩的固耕田”

章古台镇,松涛阵阵。密林深处,长眠着治沙人刘斌。墓园周围环绕着他亲手种下的一片人工樟子松林。

1952年4月,新中国最早的防沙治沙科研单位——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在章古台成立。曾担任过冀东解放区区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义县县长的刘斌,将全家从县城搬到了荒凉的章古台。

那时候,刘斌带着同事们天不亮就出发,奔走在茫茫沙丘中。1957年,固沙所探索出“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黄柳、胡枝子、锦鸡儿等固沙灌木填补了中国灌木治沙史的空白。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处的边界林。 本报记者 王金海摄

“灌木阻挡风沙的能力不如乔木。”治沙人深知这一点。

1955年8月,固沙所科研人员韩树堂远赴呼伦贝尔沙地中的原始森林,找到了我国仅存的原始沙地樟子松林,并引来5000棵樟子松树苗,营建了国内最早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

1961年9月,刚从大学毕业的浙江小伙朱德华,用一根扁担挑着行李和书箱来到固沙所,从山清水秀的江南到寒冷偏僻的章古台,一待就是40多年。住土坯房、吃玉米面、点煤油灯,越是风沙大,朱德华就越往外跑……用了18年时间,他从数万个数据中摸清了风沙经过农田防护林的规律,并因地施策建设耕地防风林。

“防护林如同绿色长城,让章古台不足万亩的轮荒地,变出了5万多亩的固耕田。”章古台邰家村两家子屯农民苏长福说。现如今,固沙所累计培训科技人员8500余人次。从这里走出去的科技人员遍布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治沙一线,带动“三北”地区固沙造林1600万亩。

“沙地上的林子,每棵树都是宝贝疙瘩,要一分种、九分管”

1990年10月,科研人员在一片樟子松人工林中发现一棵与众不同的树——赤松和油松的天然杂交种。为了研究这棵独苗,固沙所原所长宋晓东带领科研人员奋斗了17年,一个新树种——彰武松诞生了。“彰武松具有速生性、抗旱性、抗寒性和耐盐碱性,而且不会感染能对樟子松造成严重危害的松枯梢病。”宋晓东说。

上世纪90年代,樟子松出现了大面积枯死的现象。正在国外进修的宋晓东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主动请缨回到章古台。

白天,他头顶烈日搜集标本;晚上,他回到单位研究到深夜。“为了节约成本,我把家里的门槛做成标本案板,还把病虫害标本存在冰箱里,没少被家人抱怨。”宋晓东笑着说。

“我们通过生物灭虫、调整树木密度、人工修枝等方式,使樟子松的枯死率降低了40%。”宋晓东欣慰地说。2012年以来,固沙所又成功引进30种国内外树种,包括彰武小钻杨、班克松、长白松及优良沙生灌木等。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侯贵在查看固沙植物的长势。 本报记者 王金海摄

翻看彰武地图,除了章古台,阿尔乡、四合城两个镇也与科尔沁沙地相接。

“这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每天只要闲下来,阿尔乡镇北甸子村义务护林员董伟都要到林子里走一走,“沙地上的林子,每棵树都是宝贝疙瘩,要一分种、九分管。”

董伟的父亲叫董福财。40多年来,他带领乡亲栽种300多万棵树,为阿尔乡镇筑起了一道15公里长、3公里宽的防护林带,走出一条“治沙、植树、养殖、修路”的致富路,可董福财却积劳成疾,永远地倒下了。

“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只要还能迈得开步,我还要干下去。”年逾七旬的四合城镇刘家村党员侯贵一脸坚定。20多年来,他走遍2400余亩的沙丘荒地,种下20余万棵树木。

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杨海青,将草籽撒在羊蹄子印里,千余亩沙丘再披新绿;“绿色长城奖章”获得者、扎根基层数十年的乡镇女干部马辉,带领群众栽植防护林46公里、1000万余棵;全国劳动模范李东魁,只身一人守护8500亩沙地林海长达34年……

一棒接着一棒传,一代接着一代干,治沙人把全部心血献给了大漠深处的绿洲。

“让生态彰武成为最耀眼的绿色名片”

绿起来,更要富起来。通过种植沙地经济作物,发展乡村旅游,彰武老百姓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通过柳河治理,我们祖祖辈辈的旱田种上了水稻,还修建了滨河公园,种上各种花草,咱村里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满堂红镇蘑菇沟村村民高海芹说。

作为辽河支流的柳河,蜿蜒穿行于科尔沁沙地,河水夹沙而下,每立方米最大含沙量达1440公斤。

2021年,彰武县启动柳河综合治理项目,通过修建70余公里堤防生态带,建设城区段4公里景观带,并在满堂红镇、大冷镇、冯家镇开发5万亩水田,形成50余平方公里湿地,让“荒沙窝子”变成“鱼米之乡”。
image.png?x-oss-process=style/w10
美丽的欧里山上,远眺德力格尔湖。 本报记者 王金海摄

“咱们这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而且全部采用无污染的沙泉水浇灌水稻,1公斤大米卖出过190元呢!”在大冷镇上三家子村万亩水稻示范区,曾经的贫困户宋国才说。

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段文刚介绍,当地还实施草原生态恢复工程,整治53万亩沙化土地;重点打造欧李山、德力格尔、半拉山等旅游观光带,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防沙造林、治用结合、绿色发展,彰武人从没停止过脚步。从柳河彰武段综合治理到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彰武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彰武成为最耀眼的绿色名片。”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说。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生活很累又无法言说 变得不再是自己 很多的无奈 找不到释放的出口 慢慢的话不多了 成天挂满了虚伪的脸 面对家人不再是抱怨自己好不好 只会逞强的说一切都好 不想家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拆除现有后勤综合用房;新建医疗综合楼、后勤楼、洗消间、污水处理等设施;改造入口广场、道路工程、排水管网、停车场等。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拆除现有后勤综
  • 世间有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意思是日常生活要有起码的条件。一、忙是人生的滋养剂一个人如果怕做事,偷懒,如何会有成就?
  • 她说起年初她母亲体检查出甲状腺癌时——虽然她也曾知道这是一种惰性癌——却在一个人独处的午后哭得不能自己那一种被孤独和未知笼罩的恐惧,一如白光消失后看不见方向的暗
  • 尽管众人很失落,但工作还是要展开。考古专家们大喜,有字就好办了。
  • 可因为是公众人物,这其中便掺杂进了多少与爱情本无关的东西?多年来失去了很多,同样的也得到了很多,唯一不同的是失去的基本都不是自己争取的,而获得的都是费劲心力换来
  • 少しでも心豊かな人生のフィナーレを迎えたいものですね[鲜花]記事より:牛丼と豚丼、うなぎの蒲(かば)焼きの3品があり、それぞれで、具材を小さく切ってかみやすくし
  • 周‎末​在​家​,为​自​己​做‎一​款​桃​胶‎雪‎莲​子‎雪燕‎银耳羹​吧‎,楼​上这‎套炖出‎来​就是‎满​满的胶​原‎蛋​白‎呀‎~便‎宜又‎好​吃​❤
  • 所以食伤制杀的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并且善于高瞻远瞩,目光深远,多半有自己的特长之余还能白手起家,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因此命中食伤制杀的人多出生在富商之家,父母
  • 20、心里藏着小星星,生活才能亮晶晶21、你一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22、总不能还没努力就向生活妥协吧23、先努力让自己发光,对的人才能迎着光而来24、
  • 通过一天的参观活动,嘉宾们对坪山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参观,嘉宾们都认为比亚迪国产汽车的翘楚,在整个世界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站稳脚跟。
  • 如果一直有困难,那希望我可以一直耐住性子。那时候每逢佳节开饭前,姥爷必先说几句祝福的话语,期盼晚辈们凡事积极努力向上奋进,但2014年新年我永远永远的听不到姥爷
  • 我们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不被接纳,可谁又会去花时间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愿意生为这样的“怪物”我们有没有做过坏事。可是我好希望大家能一直在一起,就算……就算有一天死
  • #上海市法学会##互联网司法研究会#主要学术活动10.2020年11月,互联网司法研究会成员郑磊参加以“建设‘重要窗口’--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为主体的第五届浙
  • (而且这套已经出了很久啦,其实只是在满足我自己拍拍拍的欲望[憧憬])真心觉得这一盒是蜘蛛侠新出的系列里最爱的一盒!“转发微博”是出现得最多的字眼,一开始还会写写
  • #儿玉遥[超话]#insお気に入りのTシャツは @hystericglamour_official ヒスのTシャツは大好きで長袖、半袖と何種類か持っています。
  • ”上周日主场2-1击败布莱顿的比赛中,霍伊别尔展现出了他的决心,并告诉所有人,为什么他会成为球迷最喜欢的球员——他在自己的位置上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价值。穆里尼奥
  • #梅西哭了#如果火山喷发 是灾难还是壮美静静看着你 就好像没想过防卫崩塌的瞬间我还攥着新鲜玫瑰在掌纹中间划开一道事与愿违那些远去的事 没有人会再提起昨夜的梦里
  •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上小学的京剧课时,老师播了《沙家浜》里《智斗》的片段,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出折子戏的作者,对剧中发生的故事也毫无所知,只是觉得那里的场面描写
  • 为了达到自然过渡的背景色彩,选择一个天气好的傍晚尤为重要‼️助手 模特拍摄 我‍♂️|南京约拍|南京时尚|南京|夜景人像|商务合作|商业拍摄|摄影教学|#张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