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中,让对方越来越爱你、两个人“越来越甜”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调整自己对于关系的预期,减少对对方、对关系的不合理预期。

许多学者和心理咨询师都曾指出,在亲密关系中,人们普遍会持有一些不合理预期。来看看以下有哪条“戳中”了你:

期待伴侣总是“懂”你,知道你的感受,知道你在想什么
期待伴侣总是将你放在第一位,在你这里花最多的时间
期待伴侣可以安排一切,把你“宠成个孩子”
期待伴侣弥合你在其他关系中受过的伤
期待伴侣总是包容你,即使你说了气话、做了冲动的事,ta也能理解那不是你的本意,并很快原谅你
期待借由对方完成自我实现(比如,你自己未能做到某一成就,于是期待伴侣可以“替”自己实现它)
期待不论在哪个阶段,关系总是和过去一样(比如,以前我们在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以后也应该一直如此)
期待关系中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问题不解决,就意味着关系无法继续
期待你们眼里只有彼此,不会再被其他人吸引
期待如果ta是“命中注定”,我们的关系不需要努力维护也能顺遂
期待真爱可以克服一切
期待永恒的承诺
(Carmichael, 2019;Wolff, 2018;Finkel, 2017; Bates-Duford, 2016)

这些不合理的期待其实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它们通常是绝对化的,会用“总是”、“一直”、“只有”描述关系;

它们也是非黑即白的;其潜台词是:关系应该毫无瑕疵,否则就需要推翻重来;

这些期待也体现了期待关系一直以一方为中心、将对方功能化的倾向(Thompson, 2015)。Ta们看似留有生命中很重要的位置给伴侣,其实只是希望有个人来满足自己的期待,无论这个人是谁。

为什么说不合理的期待会破坏你们的关系,把对方越推越远?

不合理的期待会牺牲伴侣在关系中的幸福感(Poanzr, 2018)。
当你提出ta做不到的期望时,对方会感到你并不是真的爱ta,只是利用ta将你心中那个完美伴侣的形象变成现实。Ta也会隐约感到自己对你来说没那么重要,因为你一直有一个“完美伴侣”作为备选,只要ta不符合你的期待,你就会抛弃ta,去找那个能满足你期待的人。

这会令ta在关系中如履薄冰,承受持续的情绪压力(Wolff, 2018)。因为ta不敢相信自己是被你接纳的,因而很难体会到足够稳定的爱和幸福。

2. 不合理的期待也会给抱有期待的你造成负面影响。

你可能会不断地感到沮丧、失望(Bates-Duford, 2016),怀疑自己为什么总是在亲密关系中受伤(Poanzr, 2018)。

而更麻烦的是,当不合理的预期过多时,你会评价伴侣,并给自己不投入关系的理由——因为ta还不够好,不值得我投入;等ta“达标”了,关系才能继续向前(Ferguson, 2018)。

但健康的亲密关系需要平等地看待彼此,不合理的预期却在诱使你抽身出来,将自己放在高对方一等的位置,把改善的任务完全丢给对方。

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都持有这些不合理期待?

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人们普遍误将“完美关系”当成现实。

很多人都会参照影视作品和社交媒体上“完美爱情”的样子来建立“好关系”、“好伴侣”的标准(Bates-Duford, 2016)。

但事实上,那些完美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恰恰是因为它们与真实的关系有距离。它们是一个个爱情中的“高光时刻”拼凑的假象。而真实关系中的鸡毛蒜皮、反复磨合,则因为“不够梦幻”,而不被展示(Wolff, 2017)。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许多人在关系中的依恋状态是僵化的(inflexible attachment)(Golden, 2018)。

这种状态来源于个体心理的僵化(psychological inflexibility),是指我们过于依赖自己的知识或过往经验认识事物,因而离自己真实的体验越来越远,然后,我们又逐渐被高度概括化、概念化的认知模式所限制的过程(Hayers et al., 2006)。

心理僵化会令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我们的伴侣、关系是我们“认为应该”的样子,而拒绝接纳它们如其所是(Schenck, 2017)。

比如,假设你心中有一个预期:如果伴侣爱你,就会包办你们生活中的大小事,就会事事以你为先。而在真实的相处当中,你发现伴侣做不到。

你感到失望,但拒绝思考你的期待是否符合伴侣的性格特征,也不去观察ta是否有别的爱你的表现,反而不断给伴侣施压,或干脆选择离开ta。

因为你始终认为爱你的伴侣“应该”做到这些,达不到这些标准,对方在其他方面做得再多,对你来说也没有意义。这种僵化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尚未认识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世界并非以我们为中心,我们的有些要求就是无法被满足的。

但亲密关系的真相是,没有人有义务满足我们全部的期待。唯有接纳这个现实,不再执着于那些期待,我们才有更多精力感受眼前,不至于错失已有的美好。

在亲密关系中,怎样期待才合理?

北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Donald Baucom的研究发现:不合理的期待会破坏关系,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在关系中抱有低期待甚至不期待;当期待合理时,人们通常能在亲密关系中“求仁得仁”。

那么,哪些期待是合理的呢?

心理学教授John Gottman在对婚姻和亲密关系进行了长达40年的研究后发现,对关系和伴侣的合理期待可以有以下这些:

期待和伴侣相处得像朋友,友好、尊重,足够亲密又有各自的空间;
期待有令人满意的性生活;
期待彼此相互信任,愿意做出承诺并忠诚履行;
不期待完全没有冲突,或解决全部冲突,但应该期待有建设性地协商、处置冲突;
你们也许有不同的理想,但能互相理解、彼此支持;
你们也可能给彼此带来伤害,但你们更能有效地修复;
你们对生活意义有共同的认识,有共同的信念和目标;
你们对于“家是什么”、“爱如何表达”、“如何抚养孩子”协商一致。
(Gottman,2018)

Gottman提出,期待这些会让我们拥有“够好(good enough)”的关系,让两个人的爱意长久存在。

而比合理地期待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学会在关系中不断重新校准(recalibrate)不合理的期待(Finkel, 2017)。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步骤:

1. 带着好奇心认识你的不合理期待

你可以将你在关系中的期待写下来,以局外人的身份去观察而不是评价这些期待(Tartakovsky,2018)。

你可能会发现“原来我还有过这样的期待啊”、“这个期待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你还可以进一步去好奇期待的效果,比如问一问自己:“这些期待曾帮我获得过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吗?”、“这些期待有没有给我造成过苦恼?”

2. 给你的期待留出弹性空间,根据实际情况校准

“弹性空间”的意思是,允许你的期待不能百分之百被实现。

举例来说,当你期待伴侣永远将你放在第一位时,允许ta有时不能第一时间回应你,并在这种情况真的发生时去观察,而不是指责。你可以询问ta:“你当时没有回应我,是因为什么?我可以帮你做什么吗?”

这会帮助你逐渐看到,你的期待中哪些部分可以实现,哪些部分不可实现,并逐渐将原本不合理的期待调整为合理的期待。

3. 用关怀补齐心理落差

你可以向伴侣诉说你的感受,寻求ta的关心。比如:“你不能将我放在第一位时,我挺难过的。”这会改变你们的相处模式:你不再是要求者,而是提出你的需求,给对方机会选择如何回应——在关系中的自主感会让对方更愿意做出努力(Tartakovsky,2018)。

这同样意味着自我关怀。你不需要因为不合理的期待而自责,而是承认自己的伤心、难过,去处理这些感受,给自己时间慢慢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接受一个有关亲密关系的重要事实: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这不妨碍我们创造美好、平和、有未来的关系(Bates-Duford,2016)。

希望看到这里的人,都能长长久久地相处,在关系里越来越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或许首先所能想到的最明显的理由就是生活是一个需要批判的现象,我们犯有原罪,具有各种缺陷,每时每刻都有犯错误的危险,例如对错误的目标进行顶礼膜拜,对自己蒙昧无知,对他人一味误解,毫无必要地满怀焦虑或贪欲重重,以及让虚荣和错误蒙蔽了自己的本性。艺术作品--小说、诗歌、戏剧、绘画或电影- --可庄可谐,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潜移默化地向我们揭示我们的生活状态。它们有助于引导我们更正确、更审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

《幸福之路》——避免沉溺,客观理性,将个体生命投入更大的系统

罗素先生的这本《幸福之路》算是我大一学伦理学时候的参考书了,当初在课程之余就这电子资料翻了翻,并没有什么想读下去的念头,并不是这本书有什么晦涩难懂,相反,是因为它太直白,这些口水话大道理对于当时的我反倒是显得有些乏味。现在想来,到时当初的自己没有如今自我遇到的问题,或者说大一时我还并没有自己。

罗素先生在这本书中谈到了关于爱情、关于激情、关于如何应对舆论享受单调等等人生方面的问题感悟,但若串成一条线,先生先告诉我们的是:要想获得人生的幸福,我们需要避免过度的自我沉溺,学会客观理性地分析自身,兴趣广泛,再将个体生命投入更广阔系统的过程中收获更为永恒的幸福。

有关不要过度自我沉溺,罗素先生在书中有一个在我看来绝妙的比喻。我们知道,人是自为的存在,并不像客观事物般有着自我固定的内在本质。并非自在的人就像一台“香肠机器”,我们通过内在机能创造产品。但我们知道,一台机器若没有材料它是并不能有所产出的,过度沉溺的人便像是想要在齿轮上凭空产生价值的机器,愈是向内探求,愈是割裂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便愈会发现自我空洞,单独自我其实并无价值的本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内在的人,会找不到任何值得关注的事,而那些对外界事物兴致勃勃的人,当他偶尔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灵魂,他会发现所有以前采集、累积的各式各样有趣的材料,都已经被转换重组成美丽且有价值的东西。”我认为罗素先生这并不是在批判内向的人,而是在告诫我们人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应当对外在事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兴趣,让自我能量在内在与外在事物的循环流动,让自我生命与外在事物的碰撞中,感受到如活水般生命的意义。“生命之河,有源有流”,正是如此。

关于客观冷静分析自身,沿袭上一点。人是需要有自主性与外界对象性的动物,但生活中如担忧、自卑、舆论等等因素都会让我们忽视自我本身的想法与对事物的纯真兴趣,以至于在现实妥协与自我克制中消磨了生命的兴致。客观冷静地分析自身,意味着首先我们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值得尊重的个体,我们的想法值得我们倾听,我们的个性值得我们尊敬。外在的声音与由于幼时记忆或环境植入的担忧惧怕影响着我们,但也仅仅是成为我们的参考。“一个人应该认真建立自己的意念,让它与理性相信的方向一致,不要让任何非理性的信仰不经过检验就占据自己的心灵。”当我们认真尊重自我的的信念,当我们真正理性客观地分析自身,我们便会有一个有力的定点排除外在干扰,我们便会产生显明的方向集中精力。当我们心智整合,耗散消失,我们便更有精力排除干扰,去敢于说出并实践我们自信的信仰。

兴趣广泛,将个体生命投向更广阔的世界是全书的落脚点,也是先生贯穿全书所强调的东西。正如前述,个人应在与外在的互动中感受自我的价值,在理性分析排除外在干扰敢于坚持自我信念的过程中成就自我。而幸福的道路,其实更在其中。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大的缺点在于:无法提供生命的多样性。“幸福部分取决于外在环境,部分取决于自己”我们的外在环境并非永远顺利,一个人的自我角色也并非一直豪情,我们都是在一个个片段中体会着一个个不同状态下的自己。任何情绪总是阶段性的,任何事项也总有结束,这是如果我们只把自己当作一种角色,只为自己准备一副角色外衣话,人生未免会因此而陷入因自视单调而认为的的不幸循环。在封闭的头脑空间中,若再碰上一点现世的不快,人便很容易陷入一种消极的自我指涉的怀疑怪圈,以不幸的自我验证自我的不幸。人需要在自我快乐时去探索去体验各种各样的兴趣,我们应当也能够在不同领域对自我多样性的发掘中找到能够对抗消解生活中一些偶尔不幸时刻的体验。没有人愿意一直体会封闭与无聊,在怀着自我天性去与自然外在事物互动的过程中,人会应热情而体验到对自我的热情。“幸福并非天赐,而是必须努力追求”。而在外在的一切事物中,作为持久也最为有建设性的人类那众多千百年不断精进也不断求索的人类系统,不断有生命汇入,也不断地有努力诉说。一个人若意识到自己是人类生命长河的一部分,自己的所做所亦是以生命与时间汇入宇宙不断搭建的系统事业中,在强大的持续未完成式的光亮吸引下,在于更广阔系统建立的连接中,人便不会因为自我偶然间的不幸而抱憾长久,因为他知道自己一直在朝着更大的目标,自己的能量一直在往更宏大的系统中汇集。人主动意识到自己在弘大世界中的位置,便更主动在与更广大宇宙能量交互的过程中收获勇气,收获持续不接的能量,在与更广大世界投身未来的过程中享受到广大而不竭的幸福。所谓人生,因渺小而能伟大,正是如此。

避免过度自我沉湎,冷静客观分析自身,兴趣广泛,向更宏大的世界中投身自我,这便是罗素先生也是无数先辈为我们指明的一条我们人类的——幸福之路。

以下三段是我认为的能概括本书的本书主题段
“一个人知晓让灵魂变得伟大的方式后,他如果继续允许自己挑剔、自私、为琐事烦心或担心未来的命运,便不再能够感到快乐。能够展自我灵魂的人,会大开心灵之窗,让从各处刮来的风自由无阻地进入。在个人所能达到的极限内,他对自我、生命和世界都有最真实的认识,了解人类生命的短暂和微不足道,也意识到已知宇宙的一切价值都汇聚在个人的心中。而且他知道,可以映照整个世界的心灵,会变得和世界一样伟大。一旦从被命运操弄的恐惧中解放出来,人就能够体验深刻的幸福,任凭万物变迁,他仍然是一个幸福的人。”
“当外在环境不是特别不幸,只要个人的兴致和兴趣向外发展而不是向内沉溺,应该就可以获得幸福。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在教育及诸多尝试上让自己和世界同步,避开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也避免总是将思想灌注在自我的感情和兴趣上。总是将思想灌注在自我的感情和兴趣上。一个身陷牢笼的人,通常不会幸福,而那些将自我封闭的激情即是最坏的牢笼。……那身陷自我牢笼而不幸福的人该怎么做呢?他只要持续地思考不幸福的原因,就会持续地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摆脱这种恶性循环。他如果想要跳出这个循环,就必须要有真正的兴趣,而不是仅仅为了寻找药方而假装对某些事情感兴趣。虽然这样做的困难度相当高,但只要正确地诊断自我的问题,可以努力的方式相当多。……当你克服了自我陷溺的毛病之后,兴趣即是你的天性和外在环境自然而然互动之后的结果。”
“所有的不幸福都源于分裂或者不和谐,意识和无意识的缺乏协调导致自我的分裂,而自我和社会之间,也因为没有客观的兴趣和情感的力量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而缺乏联结。一个幸福的人,就是无须承受上述两种痛苦的人,这个人的个性既不分裂,也不和社会对立。这样的人认为自己是宇宙的子民,自由地享受宇宙提供的奇观和乐趣,不为死亡的念头所困扰,因为他不觉得自己和后继者毫无联系。在人与生命长河浑然天成的深邃联结之中,一个人能找到最大的幸福。”

PS:《伦理学的邀请》的作者费尔南多·萨瓦特尔曾说“:伦理学是关于纯粹个人幸福的学科”。我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伦理学,对伦理学的议题去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并不关乎他人,而纯粹的关系着我们每个个体所能感受到的幸福。生活不止有远方,还有眼前我们自己的幸福。希望每个人都能走在自己的幸福之路上。

本书强烈推荐哒[挤眼]#幸福之路# https://t.cn/zRpuO9N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浙江·台州喜欢拍照,台州有意大利同款彩色村庄——鸡山岛,随手一拍就是大片;年轻人流行的寺庙旅行,台州天台的国清寺,美了1400多年,还免收门票;想看海,台州的大
  • 年度微博之星的获得者分别是迪丽热巴、倪妮、宋茜、赵露思、高叶和刘诗诗,这几位女星都是常登热搜榜,尤其是高叶出道多年,在今年凭借着“大嫂”一角成功出圈,也让观众看
  • 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像熟悉的家人,时刻注意你是否开心,绝不会做任何让你不高兴的事,如果写信:也只有短短下面两句“伦哥,我们永远守护/陪伴/支持你”“此生爱伦,顽
  • 情出自愿,事过无悔,不负遇见,不谈亏欠;很多时候回过头来看看,让自己苦不堪言的纠结和焦虑,其实都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没必要想太多… 昨天的太阳
  • [2023] Week 11这周拍了很多花花 发现以前总容易忽略身边的美好 小时候最喜欢的玉兰现在开得正好 想把春天的每一秒都留住看了一部纪录片 很平淡 和我们
  • 诚求画师在我出纸绘图后细化成电子彩色版,然后每个设出设的第一次收价两成分我就行,后续收价(包括假设有的分红)我都不要,有意请私聊后加好友。#美丽痛包[超话]#【
  • 人民的利益诉求被“原汁原味”反馈,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有便捷的沟通渠道、得到充分体现……在全国两会上,在民主的殿堂上,人民的意愿成为国家的意志。走进人民大会堂,他
  • 通过绝交枯燥无聊的朋友,来完成用“极端”割裂“平庸”的仪式,但是认知不够带来的绝望感,在神父追问的那一刻,他说,有一点回来了。想到我前些日子在备忘录里写下的一段
  • 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年,我们的生活方式都是向西看的,近年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我们越来越怀念自己的生活方式,大量中式建筑,中式联排别墅,中式四合院等拔地而起,我们越
  • #时空中的绘旅人[超话]##路辰[超话]#不是很懂为什么这么多人骂这次的卡面[单身狗],苯路推就喜欢得不得了感觉终于看到现代小路除了清纯校园男大以外非清水的另一
  • 生日篇[蛋糕]1⃣嫂子特意给我开的夜场k房,让我的朋友能陪我一起跨过零点呜呜2⃣我妈执着于榴莲千层,并且只要木木家的3⃣朋友们准备的漂亮小蛋糕~好少女吖4⃣5⃣
  • 例1;通光线缆,2020年3月显示所有大图图1:通光线缆日线分析图通光线缆自高点一路深度回落,然后展开长时间的集中放量,放量之后又是开启了长时间的横盘整理,在最
  • 但在另一个时空她跟仁/王/雅/治的故事不会完结,他们会永远走下去。#ある日の幸村# *诞生日16h-21:00-*立海大附属中学毕业式写真留念在今年冬天,满打满
  • 静翻阅书籍,找最好的种花方法,用最好的花瓶、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种莲花,最后还用盖子把种子保护起来,就像是那些什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把孩子
  • ​​​#每日一善[超话]# [微风]#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认清祖国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
  • #苏州小众景点#【湘城老街的一些历史碎片】苏州有很多老街,看着虽然稍显落寞,但要细细探寻其历史,又忍不住让人大吃一惊,比如出过“黑衣宰相”姚广孝的湘城老街。图片
  •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王萌#商务印书馆新书早知道# 《汗漫唫(外三种)》本书是研究明代泉州地方文人及地方史的重要史料。所录著作涵盖泉州各县(市、区)包括金门
  • 所以,郑女士估计对方是看了合同后,发现没有希望把押金拿回来,就故意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更过分的还故意开着水龙头,不告而别! 小江认为,自己走之前没有破坏她任何
  •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 这个县出大招“催生”:二三孩中考将加10分,生三胎产假218天】#泽州县10年减少近7万人出大招促生育# 政府部门提供奶粉补贴以鼓励生育,已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