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

●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丝一毫之善,以及诵经、拜佛等种种善根,把这些功德都回向往生西方。那么一切修行的方法,都是净土的助行。犹如聚集尘土而成大地,汇集众流而成大海;净土法门广大渊深,又有谁能说得尽。

原文: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然而还要发菩提心,誓愿普度众生。将所有修行功德,普为四恩三有一切法界众生回向,则能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又能迅速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若不知这种意义,就是凡夫及二乘人自利的想法,虽然在修念佛妙行,可感得的果报就很卑劣了。
【注】:
1、四恩:四恩是:1、父母恩,2、众生恩,3、国主恩,4、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2、三有:1、欲有,2、色有,3、无色有。义同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以上原文摘自《印光法师文钞》之“(正)与徐福贤书”

原文:
回向‮愿发‬心,‮以谓‬己‮佛念‬功德,回向‮界法‬一‮众切‬生,悉‮往皆‬生西方;若‮此有‬心,功‮无德‬量。‮只若‬为‮一己‬人念,‮心则‬量狭小,功‮亦德‬狭小矣。

●回向‮愿发‬心,‮是就‬以自‮念己‬佛的‮德功‬,回向‮界法‬一切‮生众‬,全部‮生往‬西方。‮有若‬此心,‮德功‬无量。‮只若‬为‮己自‬一个‮念人‬,则‮量心‬狭小,功德‮狭也‬小了。

原文:
譬如‮灯一‬,只‮灯一‬之明;‮肯若‬转燃,‮百则‬千万亿‮量无‬无数灯,‮明其‬盖不可‮矣喻‬,而本‮固灯‬无‮损所‬也。世‮不人‬知此义,故‮知止‬自私自利,不愿‮得人‬其益。

●譬如‮盏一‬灯,‮有只‬一盏灯‮光的‬明。如果‮这用‬盏灯点‮其燃‬他‮灯的‬,就会‮亮点‬百千‮亿万‬无量‮数无‬盏灯,它们‮光的‬明就‮法无‬比喻了,而自‮的己‬灯却毫无‮损所‬。世人‮知不‬道这‮道个‬理,所以‮知只‬道自‮自私‬利,不‮别愿‬人得到利益。
以上原‮摘文‬自《印‮法光‬师文钞》之“(三)复章‮生道‬书”

原文:
‮向回‬者,以‮所己‬修念‮种诵‬种各功德,若任‮作所‬,则随‮各得‬种之人‮福天‬报。今‮所将‬作得人天‮报福‬之因,回转‮向归‬于往生西‮极方‬乐世界,以作‮凡超‬入圣、‮生了‬脱死,‮至以‬将来究竟‮佛成‬之果,不‮直使‬得人‮之天‬福而已。

●什么‮回是‬向呢?因‮自为‬己‮修所‬念诵等种‮功种‬德,‮不若‬做‮向回‬,就会‮其随‬功德得‮各到‬种人天‮报福‬。如今‮所将‬作得人‮福天‬报的因,回转‮向归‬于往‮西生‬方‮乐极‬世界,以‮超作‬凡入圣,‮生了‬脱‮乃死‬至将‮究来‬竟成佛‮果的‬,不使它只‮人得‬天之福‮已而‬。

原文:
用‮回一‬字,便‮其见‬有决‮不定‬随世情‮意之‬;用一‮字向‬,便见‮有其‬决定‮望冀‬出‮之世‬方。

●用一个“回”字,‮示表‬有决‮不定‬随世情‮意之‬;用一个“向”字,‮示表‬有决‮希定‬望出‮之世‬方。

‮文原‬:
所谓‮因回‬向果、‮事回‬向理、回自向‮也他‬。所‮功作‬德,‮天人‬因也,‮而回‬向涅‮之槃‬果。所‮功作‬德,生‮事灭‬也,回而‮不向‬生不‮之灭‬实相‮理妙‬。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法向‬界一‮众切‬生。

●“回向”包‮有括‬回‮向因‬果,回‮向事‬理,回自向他。所作功德,生人‮的天‬因,回‮归转‬向涅‮之磐‬果;所作‮德功‬,是生‮的灭‬事,回‮归转‬向‮生不‬不灭的‮相实‬妙理;‮作所‬功德,‮自属‬利之行,回‮归转‬向法界一‮众切‬生。

原文:
即‮愿发‬、立誓、‮定决‬所趋‮名之‬词耳。‮三有‬种义:一、回‮真向‬如‮际实‬,心心‮合契‬。此‮回即‬事向‮之理‬义。二、‮向回‬佛‮菩果‬提,念‮圆念‬满。此即‮因回‬向果之义。三、回向‮界法‬众生,‮生同‬净土。此‮回即‬自向他之义。

●“回向”‮发即‬愿、立誓、决定‮向所‬的‮思意‬,有三种意义:一,回‮真向‬如‮际实‬,心‮契心‬合,此‮回即‬事向‮之理‬义。二,回向‮果佛‬菩提,念‮圆念‬满,‮即此‬回‮向因‬果之义。三,回向法‮众界‬生,同‮净生‬土,‮即此‬回自‮他向‬之义。

‮文原‬:
回向之‮大义‬矣哉!回‮之向‬法‮不虽‬一,然‮以必‬回向‮土净‬,为唯一‮二不‬之最妙法。以其‮大馀‬愿,‮生不‬净土,每难‮就成‬;若生净土,‮愿无‬不成。以此‮故之‬,凡‮切一‬所‮功作‬德,即别‮所有‬期,‮必亦‬须又‮回复‬向净土也。

●回向‮意的‬义太‮了大‬!回‮的向‬方法‮不虽‬一样,但‮一是‬定要‮向回‬净土,才是‮一唯‬的最‮之妙‬法。因为发‮他其‬大愿,‮求不‬生净土,很难成就;若往‮净生‬土,则‮愿无‬不成。因此,凡‮所是‬作的‮切一‬功德,‮使即‬另‮所有‬求,也‮须必‬再回向‮土净‬。
以‮原上‬文摘自《‮光印‬法师文钞》之“(三)复愚‮居僧‬士书” https://t.cn/RXnNCmL

#每日一道# 解读老子《道德经》应注意的事项!

解读老子需要超常的智慧和理解能力,不是一般人用清静、自然、无为、不争、绝圣弃智等方法可以理解的。因为老子不仅是“道家”,更是“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而且生活在古代。古代的名人用词用字往往很含混,一字多解,一字多义现象非常普遍,绝对不可以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所以,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老子自古代以来就被列为“道家”,道家以长生久视为目标;以清静、自然、无为、不争、绝圣弃智为方法。所以,解读老子如果是解释长生久视之道,必须要以此为基础。否则,就不符合要义。不过,如果是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则不可以完全用清静、自然、无为、不争、绝圣弃智来解读。

虽然十九章有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之说,但是,更有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之说。所以,解老绝对不可以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解读。


老子除了被列为道家外,更是伟大的“哲学家”。哲学家必然要畅述宇宙自然生成规律和变化,以及社会政治的发展规律;所以,老子《道德经》的包函范围非常广,绝对不可以望文生义,单独解释某一现象。如《道德经》第六十章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这一句几乎千篇一律的解释为“不可老去翻动,否则小鱼易碎,执政者应该无为,由社会自然发展。”这样的解释即不符合老子的原义,也不符合现实。

如果老子真是要执政者无为,由社会自然发展,难道老子不知道社会上存在各种“寡头”和垄断业者吗?以及流氓、土匪、强盗的存在吗?如果执政者不去引导管理,各种“寡头”、垄断业者、流氓、土匪、强盗是不是要大行其道?所以,治大国,若烹小鲜,解释为执政者要无为,由社会自然发展是绝对错误的。

哪治大国,若烹小鲜到底应该怎么解释?首先治大国的大国两个字很少有人去解释。请问大国多大算大国?多小算小国?其实大国两字就是指一个“整体”,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治大国就是治理一个国家,一个整体。

哪若烹小鲜是什么意思?请问在一个国家中什么东西为小?当然是老弱病残,边远贫穷者和普通老百姓。烹小鲜需要什么程序和东西呢?如何烹制小鲜才能够美味呢?首先要把小鲜的肠子搞掉,清洗干净,然后要加各种佐料精心烹制,小鲜才能够美味。所以,若烹小鲜就是执政者要引导管理社会爱护弱小,保护弱小,要让普通老百姓衣食无忧,光鲜亮丽,安居乐业,老百姓自然就不会造反,国家自然太平。

八十章里就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之句。而七十六章就有“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之句。所以,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要执政者爱护弱小,保护弱小,要让普通老百姓衣食无忧,光鲜亮丽,安居乐业。这一句也可以用来解释长生久视之道。凡是八十一章都可以用来解释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除了是道家、伟大的哲学家,还是思想家。其实哲学家就包涵思想家。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岂能没有伟大思想?因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必定有他独到的见解和思想;所以,说老子是思想家是在“忘本逐末”。老子所畅述社会、政治、人性最佳归宿是提示人们要返朴归真,返回长生久视之道,不要忘本逐末。

而现在几乎百分之百的注解解读者把道德经都解释为“自然、社会、政治”现象,几乎没有解释“长生久视”之道者,这完全是在忘本逐末,曲解老子。老子首先是“道家”,然后才是“哲学家”和“思想家”,怎么可以忘记老子的本性?还有人把《道德经》第八十一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说成是乌托邦式幻想,这完全是曲解老子的原义。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一词多解,一词多义之词,不可直解。八十章从字面上来看是乎是讲社会政治的,但是并不是乌托邦式幻想!而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如果老百姓个个都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请问他们还会造执政者的反吗?还会入侵它国进行掠夺吗?所以不是乌托邦式幻想,而是现实。现在人类就已经实现了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目的了。

所以,解读老子必须要有超常的智慧,各方面的知识;否则,他(她)就是在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注解解读老子《道德经》必须要长生久视之道与社会政治两者兼顾,不可偏废。否则,你既不了解老子,也没有读懂老子。有人说老子《道德经》是一部治世宝典,这一说法是基本正确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无论是修炼长生久视之道还是与社会政治都有妙义相通之处;所以说,是基本正确的。

还有人说老子《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经商宝典,诡诈之书,愚民之书,这些说法都是不完全正确的,也是在牵强附会。特别是有人说老子《道德经》是诡诈之书和愚民之书,那是在亵渎老子,忌妒老子的伟大和才华,想要给老子抹黑而已;是绝对不可信的。

虽然老子《道德经》第三章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也。第三十六章有: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六十五章有: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八十一章中仅此三章中有这么几句策略性言语,就说是诡诈之书和愚民之书,是不是在亵渎老子?而且这几章都完全可以用来解释长生久视之道的。所以,说老子《道德经》是诡诈之书和愚民之书,那是在亵渎老子,忌妒老子的伟大和才华,想要给老子抹黑。

关于有人说老子《道德经》是一部兵书,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非老子故意讲用兵。因为道德经八十一章中仅三十章、三十一章、五十七章、六十九章中讲到用兵,用兵是社会政治的一部分,而且用兵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铲除邪恶。老子讲用兵更是有修炼长生久视之道,攻坚克难,攻克病灶应该如何处置的妙义。

老子是极力反对用兵的,所以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用之。以道佐人至者,不以兵强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所以,老子讲用兵是与修炼长生久视之道、清静、自然、无为、不争与治理社会讲究道德、正义、无为而治是一脉相通的,并非老子故意讲军事谋略。

关于有人说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经商宝典,更是见仁见智,绝对不是老子的本意。不过,老子作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哲学就是讲辨证的,无论你从那个角度去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哲学”的伟大之处。所以,注解解读老子首先要从修炼长生久视之道来解释;其次才能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解读。

这两点是老子关注的问题,也是老子要表达的观点。致于讲用兵讲经商根据个人的理解,不妨发挥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绝对不可以忘本逐末,忘记长生久视之道和社会政治这两个主题。老子首先是道家,然后才是哲学家。

佛经原文以及祖师大德对“一心三藏”的开示!

1、佛经原文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节选自《楞严经第四卷》经文

2、圆瑛法师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即中道,第一义谛,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上句离不空藏,即一切法,是离有;离空藏,非一切法,是离空,乃双遮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体,不滞于空有也。下句是即非即,是字,双贯即与非即解,其义自明,是即十界,照不空藏,是照有;是非即十界,照空藏,是照空,乃双照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用,互融于空有也。此经从阿难舍妄求真,求佛发妙明心,即显发此三藏一心也。

佛始从眼根指出,十番极显其真,二见略剖其妄,复自根中,推而广之,普会四科,遍融七大。阿难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灭;此悟次第空藏,己成顿意,而圆意犹未彰也。复由满慈,问三种生续之因,如来与答,性觉必明,以为其咎,以致世界、众生、业果,生续不断,显次第不空藏;斯则体用已备,圆意己露,犹未具彰也。复答满慈,五大圆融之难,以示性相二无碍理,且释有碍之疑,至于即性之相,无量不思议妙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妙体,尙未极显也。迨依迷悟心,对辩二种缘起,依本来心,圆彰三种藏性,显理显到此处,可谓彻法流之㡳,穷性海之源,显之极矣。

然此一心三藏,即首楞严定,人人本具,迷不自觉,当起奢摩地,微密观照,方能圆悟。前三卷,佛为阿难大众,微妙开示,各各自知,此心遍满十方,常住不灭,得微密观照之功。此四卷,因满慈启问,佛为说三种生续之因,五大圆融之故,会归三藏,极于一心,即微密观照之功,照彻心源,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信首楞严,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是了因之所了,而非生因之所生矣。

——节选自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第十卷》

3、憨山大师

初示三观之体:
而此体者,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也!先示此体为所观之境,要依此体启大智用故。然此藏心具有三义:一空如来藏、二不空如来藏、三空不空如来藏。

一空如来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本空,一法叵得。如摩尼珠其体空净,了无色相;虽有随方之色,色不离珠,以即珠故。真心本净,了绝妄缘,虽有随缘之妄,妄不离真,以即真故,名曰真空;故为观者先示真心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真空观。(经名奢摩他,亦名体真止)从此经首阿难启请,世尊许说,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起,一往七征八辩,始则决择真妄;且云妄不是真,以明五蕴身心不有、世界本空,破我法二执,以显本觉真如;以至三科七大会归藏性,然后真妄和融,方显妄即是真;从浅洎深,大段总显空如来藏理。(从初卷启请至第三卷终)

不空如来藏者:谓此藏体虽空,具有恒沙称性功德,包含融摄,纤悉不遗。如摩尼珠其体虽净,具有圆照之用,而能随方现一切色,色即是珠,以珠现故。藏性虽空,而能随缘显现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性起故,名不真空;故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不空观。(经名三摩,亦名方便随缘止)此从富那执相难性,三种相续,深穷生起之由,委明循业发现之义,总显不空之体。(始从四卷初至本卷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有半卷经文,计一千五百余言。)

空不空如来藏者:谓此藏性其体清净,能应能现。如摩尼珠其体净圆,净故非色,以即珠故;圆故能应,非不色,以即色故;非色非珠。而此藏性其体净圆,净故非相,以即性故;圆故能现,非不相,以即相故;非相非性,名空不空;非相故空,非性故不空,非即非离,平等如如,名曰中道;故为观者示此藏性以为观体,能观此体名中道观。(经名禅那,亦名离二边分别止,亦名等持。此从四卷中而如来藏非心等起,至即常乐我净等,文有二章,几三百言。)

然上三谛体虽不二,举一即三,终带名言,犹存历别,未及一心之源,难契圆融之旨;必若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则藏心妙性彻底穷源,绝诸对待;良以双离则双泯,双是则双存;存则三谛灵然,泯则一心无寄;寂照同时,存泯无碍,唯在忘言者可以神会、绝虑者可以心通,可谓妙契寰中、泯同法界矣!圆融圆融,深思深思,历然不昧;故佛开示已毕,乃总告之曰:上来所说藏性之理如此深妙,如何汝等以所知心而能测度、世间语言而能入哉?且此妙理人人本具,然虽本具隐而未现;譬如琴瑟虽有妙音,非妙指不能发;众生虽具妙心,非妙观不能显。且如我今证此真心,安住大定,圆照法界,凡有动作皆是大用现前;汝等迷之,举措云为皆是尘劳业用;故曰: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此无他故,盖由不肯勤求,得少为足耳!当机遂请何因有妄?要显妄元无因,使悟妄不离真,亦似头非外得。然此天然妙性不假修成,但能一念回光,方悟神珠本有,故随结责戏论,切劝修持;乃曰:汝虽忆持十二部经,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如何自欺尚留观听而不修之?是以阿难闻说,疑惑消除,心悟实相,遂乃请入华屋,摄伏攀缘,冀得陀罗、入佛知见等。由是观之,大概一往开示藏性,岂非欲令先悟一心,依之建立三观妙行,然后行成解绝,顿证一心者乎?

——节选自憨山大师《楞严经悬镜》

4、交光大师

圆彰三藏以劝修。由前次第三藏急于破迷成悟。故俱就众生迷境显示。未暇普收圣凡染净二缘。十界一如无二。以毕彰藏心全体大用。今既粗细二惑次第破尽。妙明披露。道眼近圆。理宜罄竭诸佛之灵府。而彻底显示。故此统会毕彰。用显圆融三藏也。

——节选自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卷十八》

巳二依本来心圆彰藏性。圆彰者。不惟以一心而圆具三藏。且于每一藏中即圆具十法界。如非则十界俱非。即则十界俱即。融则十界俱融也。
......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中浑含世出世间。一切融会。离即离非。双遮前之二藏。以显此之一心圆神不滞之体。固不定属于即。亦不定属于非。故曰离即离非也。下句非即二字。本是非二字。而翻说非即耳。文之巧也。是即是非者。双照前之二藏。以显此之一心随宜自在之用。全非而即。全即而非。所谓能即能非也。故曰是即非即。大约对万法而独显心。是圆融极至耳。所以直指人心者。有曰。若要直捷会。一切总不是。若要委悉会。一切无不是。而法界观。立非异即非一。非一即非异。义允合也。旧注引净明遣尽之说。方是空藏中一切皆非意耳。管见非之。当矣。夫显心之谈。妙极于此。问答原意。宜此重伸。良以义广言长。忘其最初本意。

则始终语脉不可通矣。原夫佛酬阿难妙定之请。舍置权小所修。示以诸佛本定。然斯定所以迥异者。以是全彰自性本妙圆定。释者不可多用修意。以仍滥于常途也。况此奢摩他中。纯谈本定。曲显性真。而说修之意绝少。从初三卷直指藏心本定之体。显次第空藏也。而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灭。斯则顿意成矣。而圆意犹未彰也。

问。七大何说圆融。答。彼约周遍说也。复次满慈顿兴二难。为后二藏之发起。于是答万法云何生续。则略彰藏心随染缘之用。显次第不空藏也。斯则体用略备。圆意已露。而犹未具彰也。复答五大不合相容。且示性相二无碍理。显次第空不空藏也。斯则且彰无碍。释彼有碍之疑而已。至于即性之相。无量不思议业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妙体。未极显也。更因当机之伏疑。而与之备谈染缘净缘。四义四相。则一切圆用方以尽彰。又与开二合二。双拂双融而三一妙体方以极显。然用须证而后发。故略带修成。体则本来现成。故仍彰不变。纵因修显。亦非修生。所谓是了因之所了。非生因之所生矣。是则后之圆融三藏。收前次第三藏。而自心本具圆定。方以极显而无以复加矣。阅斯文者。幸加意焉。极显圆融已竟。

——节选自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卷十九》 https://t.cn/ELT0hke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细细读着,慢慢读着,他的50篇散文像是随风飘扬蒲公英,不为俗世牵绊,只安心的落在属于自己“故乡”。这个是乐葩探案馆的独家哦夜晚总是适合读一些温暖的书,看一些治
  • 昨天单位组织端午活动 我包了几个粽子但是我不是很爱吃粽子 下午煮好同事给我拿了两个 我带回去给他吃 他捧场的全都吃了过了一会我说我想吃烤肉了 其实他已经差不多饱
  • ~一个女人,她蕞大的失败就是:用自己的青春,去陪伴一个没有担当的男人,用自己的离开,去教会一个男人,懂得如何去珍惜另一个女人。能陪你到老的永远是你的妻子,所以善
  • #刘宇宁开始推理吧#|#刘宇宁南珩离十六#|#摩登兄弟[超话]#♥♡ ᎯᏰᎾᏬᎿ ᎽᎾᏬ ♡♥ 可爱是你 温柔是你 倔强是你 勇敢是你 愿你在你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 躺着当然舒服了 就像健身一样 不动真的很舒服也不痛不痒 但一旦开始了 花了钱了 该付出的都付出了 不坚持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很差劲 好像全都是乱搞一样 生活就会很
  • !!
  • [怒骂][怒骂][怒骂]冬天到了,来吃点小甜饼暖和暖和吧~青梅竹马最好磕的莫过于见识你所有的丢人现眼,共享你所有的不为人知,确认你永远是无可替代。人这一生蹉跎,
  • 不知道啥玩意跟我不对付,今天吃的饭还没吃的药多呢结果一直拉肚子,拉肚子也就罢了体重反而想了一斤,真是没天理了,谁来管管这狗血的生活吧!喊话太某洋——啥级别啊,我
  •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是浪琴的表怎么样的,我相信很多人在买手表的时候都会想浪琴的表怎么样这个问题,因为没有接触这样的名表,有这样的想法也是难免的。怎么样能力保证我的浪
  • (仅代表个人观点,请谨慎操作)#现货黄金##阳光信用##每日一善#生活目标明确的人,每一天都朝着理想迈进一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忙忙碌碌却不见成果。据CM
  • 有四个你肉眼看不到的潜规则,也是这个社会上四个最顶级的资源,他就解释了为什么你身边的那些稍有成就的人,你看上去他们都傻傻的,但是他们比一般人暴富时间长了,你还觉
  • 那天晚上将军一面现宝,一面对我说着画中的意境和故事,一边很开心地说到,傅抱石的作品从八年代开始,就一直水涨船高不见下滑,他说当年的无心插柳,只是想帮一位老友,没
  • 惟其如此,失望和孤单的时候,我才可以不掉眼泪,不起波动,微笑告诉自己,不是你对我不好,而是爱情本来虚妄,它曾经有多热烈,也就有多寂寞。相信相信的力量~在普通的一
  • 是鸢的飞郃 1 张飞第一次见到张郃,是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 张飞喜欢的东西不多,桃花算一样。为此,院里桃花盛开时,他前行的脚步会放缓。风过,花树摇曳,簌簌落下
  • 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西成高铁通车也让小茶叶成为了青川县的“致富经”。青川站又很特殊,作为全国首个“站线分离”高铁站,“跑偏”的设计讲述着蜀道建设攻坚克难的峥嵘历
  • 妈妈的小甜心呀,对你的爱快要溢出来了呀。岁数大了“31岁”有幸成为3岁萌娃的妈妈我想每个女生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小小宇宙渴望被爱、喜欢的工作、同频共振无话不谈的闺
  • 愿一切与我有因缘的人或非人众生,分享我善业的功德,并回答,善哉!愿一切与我有因缘的人或非人众生,分享我善业的功德,并回答,善哉!
  • 感谢逡巡老师让我第一次约的特价字! (图见评论)(快去only了所以博主特别穷略显寒酸非常抱歉!
  • 亲爱的你,无论何时,长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谋生的道路上不能放弃良知,谋爱的道路上不能放弃尊严,那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亲爱的你,无论何时,长路漫漫,吾
  • ”对此,巴拉克给出了他的答案,他回答:“教练和球队管理者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他们想要的是新的风格,崇尚现代足球。”对此,巴拉克给出了他的答案,他回答:“教练和球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