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粉丝无数,却在93岁拍了一部最“心碎”的片子[心]】他出生在另一个时代。在跨越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之旅中,他历经传奇,目睹过自然世界中最壮丽的奇景和最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时刻。

2019年,93岁的他拍了一部纪录片,时隔一年,又写了一本书,它们有同一个名字——《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这段旅程,记录了这个时代的悲剧——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螺旋式下滑。因为遥远,绝大多数人并不能真切地感知到自然世界的衰退,唯有他积累了厚厚的“证据”,因为这一切就发生在他的一生当中。

“若是我明明看到了危险却一声不响,我会非常内疚。”有生之年,他剩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向世人发出一份自救倡议书。

这位现年95岁高龄的老人就是大卫·爱登堡,这颗星球上的生物最年长的挚友。

因为看见 所以悲伤

爱登堡的一生,都行走在荒野中,他几乎踏遍了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除了出于从小的爱好,他还把这一切归功于自己的好运气。

26岁那年,他给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广播节目投去简历,被拒绝了。不过,有人看到他那份落选的申请信,邀他到BBC电视台工作,他选择了尝试。

那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他幸运地搭上了全球航空业起飞的顺风车,才可能去到那些隐世之地,从此享受来自大自然生命的馈赠,60年不曾间断。

很多人知晓爱登堡的名字,是因为他拍摄了许许多多享誉世界的自然纪录片。

《生命的进化》《活力星球》《生命之源》《植物的私生活》《蓝色星球》《冰冻星球》《地球脉动》……通过这些纪录片,很多人才真正认识了大自然。

在他非同寻常的职业生涯里,他始终保持着幽默,充满活力,从未有隐退之意。

可就在《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的镜头面前,那张熟悉的脸因为衰老而“下沉”,他的眼睛不时时地离开镜头,不发一言,他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悲伤之中。

这部纪录片和同名著作与他此前所有的作品都不同,这是他经过深刻地审视,把那些“最美纪录片”背后,来自自然的哀吟,以及他所亲眼目睹的拍摄对象发生的命运变迁,说给人们听。

“现在回看我早年拍摄的影片时,我认识到,虽然当时我自觉身处荒野之中,徜徉于一个原始的自然世界,但那其实是我的幻觉。即使在那时,很多大型动物就已经非常稀少。”爱登堡在书中写道。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爱登堡都在环游世界,拍摄一部梦想已久的纪录片《生命的进化》。摄制组前往39个国家,拍摄了650个物种,走过了约250万公里。而他们明显地意识到,有些动物变得越来越难找了。

1978年,他去拍摄山地大猩猩,在非洲中部森林深处,这种动物只剩下300只。当时,小猩猩的市场需求量高,非法捕猎者为了捕捉一只小猩猩,会不惜杀死数十只成年大猩猩。

爱登堡第一次见识到生态灭迹的情景是在东南亚。1950年代,婆罗洲有3/4的土地是雨林,能看到很多红毛猩猩。但到了20世纪末,婆罗州雨林面积已经少了一半,另一半变成了单种栽培的油棕园地,那是个已死的生态系统。

他从60年前第一次见到红毛猩猩起,婆罗州的砍伐作业已将他们的数量缩减了2/3。

1990年代后期,爱登堡制作纪录片《蓝色星球》,海洋生态是它的主题。可自1950年代,大型商业渔船开始进入国际水域,捕捞世界各地的海产,到了20世纪末,渔船已捞走了大海中90%的大型鱼类。海洋生物多样性热点开始消失,浅水区的海洋生态也渐渐消失。

1998年,摄制组无意间发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珊瑚礁白化现象。“期初我们觉得漂亮,后来才猛然惊觉,此景是个悲剧,因为眼前所见其实是一副副白骨。”珊瑚白化的原因是个谜,后来科学家发现,在多数发生珊瑚白化事件的地点中,都是海洋迅速变暖的地方。

2011年,爱登堡制作《冰冻星球》,那一年的全球平均气温比他出生那年高出了0.8摄氏度,这一变化速度超过了地球过去1万年中任何时候的气温变化速度。

过去30年,北极夏季的海冰减少了30%,地球上的冰盖越来越少。

也是在那时候,爱登堡在沿俄罗斯的北冰洋海岸目睹了令他心碎的一幕:

海象的主要食物是生长在北冰洋海底几个特定地点的蛤蜊。在潜水觅食的间隙中,海象会爬到海冰上休息。

可是,现在供它们休息的海冰都融化了,结果它们只得游往远处的海滩。合适的休息地点寥寥可数。

于是,占太平洋海象总数2/3的数万头海象只能挤在同一片海滩上。密密麻麻的海象挤得喘不过气来,有些海象只得顺着岩坡爬到悬崖顶上。

离开海水的海象视力很弱,但悬崖下方大海的气味是清楚无误的,所以它们就试图抄近路进入大海。一头3吨重的海象从悬崖上翻滚下来摔死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

从爱登堡1950年代拍摄纪录片至今,世界上野生动物数量平均减少了一半,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野性。

“这就是我的证词,这是我这一生经历过的地球退化的过程,但故事还没有结束,要是我们再不停下来,下一个时代出现的环境毁坏,将比我这一生所经历的更加严重。”

如何感知人类以外的生命

虽然爱登堡在全世界有无数的粉丝,很多人甚至是看着他的纪录片长大的,但也许鲜有人能真正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爱登堡的独特,是来自他孤独和心碎的一面。”资深纪录片爱好者、青年作家邓安庆告诉《中国科学报》,“因为他比我们地球上绝大多数人都活得更久,经历得更多。”

“爱登堡开始认知的世界还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生态破坏,他最初选择从事自然纪录片工作,是出于对自然界的好奇,想要去探索。然后通过镜头告诉人们,这个星球是多么的多元,多么的壮美。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亲眼见证了曾经的伊甸园一点一点崩塌,他视为珍宝的东西一点一点破碎,那种心痛是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

在观看、阅读爱登堡的作品过程中,邓安庆意识到他的生命已经和自然融为了一体,“他对自然理解和思考的深刻性,远非我们这些后来者能够触达的,这是有很高门槛的。”

爱登堡在他自传的结语中写道:“我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且不愿停下制作节目的脚步,最根本的原因只是,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比凝望自然世界并尝试去理解它,更为深刻的快乐。”

“与此同时,他发自内心地觉得,如果人类再不努力,地球真的要走向危险了。而他自己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更想争分夺秒地去工作。”邓安庆说道。

难就难在,荒野对大众来说,太遥远了。爱登堡曾在《关于自然历史电影如何激励人们》中说过:“人们不愿意去拯救他们一无所知的东西。”

所以他一辈子的事业,就是用纪录片的方式进行科普教育。把科学家研究成果中的客观数字可视化,并最大程度地去激起人们情感的波澜。

可即便如此,也未必人人都能感受得到。邓安庆的体会是,要真正与人类以外的生命产生心灵上的连接,最终要靠人们走进自然界,拉近物理距离,产生直接的接触。

不必是遥远的荒野,城郊的一片田、一座山、一条河足矣,前提是要学着观察、了解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动物如何觅食,如何迁徙……当人们在现实世界产生了疑问,反过来再从更多的纪录片、书本中去寻找答案,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与自然的连接才会变得牢固,并且无论走到哪里,这个世界都是不枯燥的。

给全人类的自救倡议

201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研讨会、201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2019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近年来,年过九旬的爱登堡带着他的纪录片出现在各种国际会议上,他发表演讲,参与电视访谈,为人类挽救自己的最后机会奔走呼告。

爱登堡说,他用一辈子探索生物世界,终于确定了一件事,“重点不是拯救地球,而是拯救我们自己。”

当他站在30年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废墟上时,他惊奇地看到森林取代了城市,野生动植物接管了那里的一切。

“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无论人类有过多大的失误,大自然最终都能克服一切,生物世界会顽强地活下去,人类却不能。”

那么,人类究竟应当如何自救?希望并非渺茫。爱登堡在纪录片和书的最后提出了重新野化世界、保持万物可持续性的观点,并针对国家和个人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他引用了研究地球系统的顶级科学家约翰·罗克斯特伦和威尔·斯特芬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探索出了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内部运作和固有弱点,发现了9条“星球界限”,包括了生物多样性损失、空气污染、臭氧层浩劫、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化学污染、化肥使用、淡水取水量、土地流转。如果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超过这些界限,生存就是可持续的。

如果人类欲壑难填,突破其中任何一条界限,就可能动摇生命支持系统,给大自然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针对这些生态界限,爱登堡提出要转向清洁能源,科学地管理渔业、设立海洋保护区网,退耕还林,发展垂直农业,倡导更节制、更平衡的生活方式等等,而能真正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人类要超越自身对“增长”的执念。

不过,爱登堡勾勒的并非是一个“生态乌托邦”世界。因为他清楚地知晓,人类社会内部,依然是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世界。

他特别提到,最近的一次研究估计,人类对生命世界的冲击几乎有一半是由最富有的16%的人造成的。最富有的人在地球上惯常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可持续的。

“我们必须不仅学会在地球有限资源的范围内生活,还要学会如何更均衡地分享这些资源。”

他解释,具体而言,在筹划通往可持续未来的路径时,必须要考虑人类福祉的最起码要求,包括体面住房、医疗服务、清洁饮水、安全食品、能源使用、良好教育、足够收入、政治声音和公平正义。

在他看来,这些社会条件和之前的9条生态界限一样重要,只有同时满足了,人类才能真正维持一个稳定安全的地球。只讲生态界限,是没有意义的。

这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老人给予这个时代最深切的叮嘱,让人无法不动容。#读书# https://t.cn/A6M2udpA

【科普园地:科技创新为冬奥健儿赋能助力】
竞赛场上,0.01秒或者0.01米的优势,就能决定冠军的归属。身处金字塔尖的运动员,若想取得傲人的成绩,自身的努力固然非常重要,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持也不容忽视。在科技加持下,运动员不仅能提高其备战训练水平,更能在赛场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比赛装备到科学训练、技能优化,再到气象、医疗等全方位保障……如今,一项项“黑科技”正在或即将运用于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的训练、比赛中,助力运动员在冰雪赛场上更快、更强。

  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给教练装上“第三只眼”
解决冬季训练受环境时间限制难点
调整呼吸,飞速下滑,加速、起跳,在落差100多米山地自由飞翔,然后平稳落地……对于跳台滑雪运动员来讲,这一系列动作已然刻印于心。
滑行速度、起跳的时机与方向、手臂摆动的角度、自身的状态等,都是影响其成绩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精准的身体姿态控制能力。
由于各个动作的瞬时性,在传统训练过程中,为了让运动员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达到“最优”,教练员的做法通常是用视频记录,然后回放分析。然而,受观测距离、角度等方面影响,这一做法也有一定局限性。“运动员在画面中很小,很难发现诸如手臂摆动角度、膝踝距离差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而这些恰恰对于成绩影响很大。”据有关研究人员介绍。
如今,在科技加持下,这一问题有了解决方案。
刘宇是上海体育学院科学研究院院长,也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项目运动员技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他带领项目团队开发适合雪上运动员运动效率和运动能力提升的神经—生物力学增强技术与干预模式,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系统捕捉运动员三维动作,实时采集起跳角度、速度、姿态控制、距离等数据,为提升运动员训练效果和参赛竞技表现能力提供科技保障服务。
“有了最新突破!”8月18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宇十分激动。他告诉记者,他的团队即将奔赴河北涞源国家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交付新的研究成果。
记者了解到,此前,该项目团队通过在跳台滑雪出发台架设多台高速摄像机,对助滑、起跳动作进行三维动作捕捉和技术分析,然后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实时反馈出起跳台时的三维动作信息,包括起跳开始蹬伸距离、起跳时下肢三个关节的角度、身体姿态、飞行初期的攻角、雪板的仰角等关键生物力学指标,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掌握分析每一个时刻的技术动作细节。
如今,这一辅助系统有了“升级版”。根据使用方建议,项目团队将在滑道侧面的多个关键点位,如距离出发台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落地区等架设实时高速视频摄制系统,并基于单目相机的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运动员上述关键位置的三维动作捕捉分析,同时通过自动控制的机器摇臂实现对运动员全过程及关键点位动作的记录,并快速生成有关数据。有关视频和生物力学数据可实时反馈给教练员和运动员,便于后续战术动作分析等工作的进行。
与此同时,项目团队还利用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对运动员全程速度、加速度及其雪板进行空间位置精确跟踪、测定,优化其动作控制。
这是过去用传统的录像方法很难快速获取的信息。“跳台滑雪选手的助滑速度、起跳角度、身体三维姿态等,过去只能依靠教练的经验感觉和简单视频分析,现在能提供精准量化的快速反馈、技术诊断,提出改进方案。”刘宇说,这等于给了教练员“第三只眼睛”。而使用方也表示,这位数字“教练”提供的数据对于诊断运动员各环节动作的短板、加快提高成绩很有帮助。
不仅是跳台滑雪,“冬季项目运动员技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关键技术成果目前已在多支冬季项目国家队进行转化与应用研究,为运动员科学训练、竞技表现能力的提升寻求关键突破。
“在‘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中,科学训练与比赛关键技术是一个重要领域。”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二级巡视员王小龙告诉记者,围绕运动员科学选材、运动员技能优化、体能训练和训练监控、科学化训练基地建设等方面,已部署19个项目,目的就是要研发科学化训练方法和装备、建立智慧化比赛训练场地、提高训练效率和质量、提升运动员比赛水平。
目前,一批研究成果已转化应用:高水平运动员动作优化分析系统提升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项目高难度动作表现,动作成功率提升约15%;国内首套人体高速弹射装置,已经成为速度滑冰国家队开展弯道技术专项训练的重要辅助手段,解决了冬季项目训练受环境时间限制的难点。
自主研发的最佳姿态速滑服比海外采购的比赛服减阻超11%
东京奥运会上,81公斤级举重冠军吕小军脚下暗藏高科技的金色战靴,受到广泛关注。
事实上,运动装备是影响运动员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在冬奥会中体现更为明显。近年来,在竞技场上,运动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竞速类比赛中,0.01秒就可以决定一块金牌的归属,这0.01秒的差距也许就来自服装和装备。”北京服装学院主攻功能服装研究的刘莉教授说。同时,她也是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的主任,“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的负责人。
该项目由北京服装学院团队牵头,6所高校、4个企业联合攻关,实现竞速类项目服装、防护材料及装备、耐低温保障材料和技巧类项目服装四类产品创新。
8月19日,记者联系到刘莉时,她和团队成员正在中国速滑队训练基地,准备给运动员试穿“战袍”样衣。
据介绍,速度滑冰等竞速类比赛追求“快”,所以服装要考虑风的阻力。“我们通过科学化的服装结构和面料设计,实现跨尺度协同减阻,有效降低阻力,帮助运动员提升赛场表现。”刘莉告诉记者,“快”正是他们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参考中国运动员体型特征、训练及比赛环境等,该项目组通过流体动力学仿真技术构建三维空气动力模型,在全球范围内筛选并自主研发减阻面料,设计减阻结构,进行风洞综合验证,为运动员进行定制研发。他们根据不同项目的运动姿态、速度特点,制备高性能减阻面料,并在全球范围内搜集和测试150多种面料的基础性能,应用于服装减阻设计中。
通过实验,项目团队发现:并不是越光滑的表面风阻越小。“恰恰是一种有肌理的凹坑结构面料,产生的阻力是小的。”刘莉告诉记者,在身体不同部位,凹坑结构的形状、大小、深度都是不同的。同时,根据滑行姿态设计的“站不起来”的板型,不仅帮助运动员保持姿势,也有效降低了阻力系数。
从项目阶段性研发成果来看,与现役冬季项目比赛服相比,他们自主研发的多款比赛服具有更好的空气动力性能。经风洞测试验证,最佳姿态速滑服比海外采购的减阻超11%;新款短道速滑服最大减阻率超过10%;根据高山滑雪项目各小项速度差异较大的特点,细化有关比赛服设计,其最大减阻率超过9%。
在追求“快”的同时,“护”“暖”“美”也是科研人员攻关的核心技术问题。
冬季运动项目危险性极高,运动员损伤风险较大,比如冲撞、刺割等损伤。因此,无论是在训练还是比赛过程中,都需要为选手提供很好的保护。
最新研发的训练和比赛装备中暗藏了不少高科技。如高山滑雪训练防护服中,采用了新型柱状阵列式抗冲击结构和新型吸能缓震材料,可以有效防护高山滑雪运动员穿越旗门时造成的抽打伤害。短道速滑比赛服则整体使用高弹防切割面料,全面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同时考虑肌肉压缩、服装减阻等功能。在保持弹性的基础上,防切割性能提高了20%—30%。
“暖”也是冬季项目服装的普遍需求。要让所有冬季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服装都能暖和,科研人员想出了“两条路”:一是提升纤维保暖率;二是使用主动加热技术,把电能量转化成热量。被称为“堡垒”的综合保暖系统应运而生,集防风、防水、透气、耐磨多功能高效保暖于一体。
综合保暖系统包含主动电加热护脸、马甲、外套、手套、袜子、坐垫等装备,通过智能主动加热技术,保障穿着人员在零下30℃环境下可持续作业8小时以上。
不仅如此,运动服装的科研人员还研发出一系列高科技装备,助运动员一臂之力。如通过双滑轮腹内压快速增压技术和石墨烯传导热快速加热技术,可快速增强腰椎稳定性、促进核心稳定肌功能恢复的特制腰带;通过双面立体点胶和结构化设计的专用运动袜,增强技巧类项目运动稳定性;为运动员量身打造的膝关节运动护具等。
可以想见,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军团的运动装备将是“黑科技”满满。

首次实现复杂地形下“百米级、分钟级”气象预报
“科技+医疗”全程保驾护航
与夏季奥运会项目多在体育场馆内举行不同,冬奥会项目多在室外山地举行。除了运动装备、运动员自身水平外,温度、湿度、风力、风向及雪质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将会直接影响赛程安排以及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比赛安全。
据有关专家介绍,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近20年来唯一一次在大陆性冬季风主导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冬奥会。大风、低温、低能见度、降雪等将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面临的主要天气风险,复杂相态降水、沙尘天气等也可能出现,加之项目不同、场地不同,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也不同,气象保障可谓是面临挑战重重。
“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管理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柯兵告诉记者,围绕气象条件预测保障,“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作了相应部署。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天气预报“睿图—睿思”系统由此诞生,首次实现了复杂地形下“百米级、分钟级”预报。
“也就是说,能够实现复杂地形下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冬奥关键气象要素预报。”据有关气象专家介绍,气象部门在北京城区、延庆和河北崇礼铺设冬奥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布设了441套各类探测设施,大幅提升了复杂地形和下垫面条件下温度、湿度、风场等要素预报的准确率,有助于为提前24小时的精细气象决策提供支持。
这套高精度天气预报系统在今年2月、4月的“相约北京”测试活动期间接受了检验。根据气象服务团队提供的天气预报,14项赛事的官方训练或比赛进行了赛程调整。
不仅如此,张家口赛区还用上了激光测风雷达。据介绍,雪上赛道地理环境复杂、风场复杂多变,运动员在高速下滑的过程中,极易受到赛道突变的纵风及横风影响。因此,对赛道纵风及横风的实时监测与危险预警,可为赛事管理人员、运动员及教练员提供辅助决策依据,对冬奥会滑雪比赛的顺利进行、运动员的正常发挥等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在世界顶级运动员激烈比拼背后,还有“科技+医疗”的全程保驾护航。
冬奥运动项目大多难度大、危险性高,比如高山滑雪滑降比赛,运动员从高山上往下滑,时速要在10秒内从静止增加到130公里,钢架雪车的最高时速能达到135公里。在这种情况下比赛,运动员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国际奥委会一项数据显示,冬奥雪上项目运动员的受伤概率基本上在10%—14%。
一旦发生意外,如何让运动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甚至返场,是冬奥会服务保障中的重要一环。
“从云顶滑雪场到崇礼院区,直升机转运只需4分钟;从雪车雪橇赛场到延庆创伤中心,智能救护车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直升机转运也只需4分钟……这些从赛场到保障医院的急救转运能力是对赛事医疗救护水平的切实需求。”“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会运动创伤防治和临床诊疗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崔国庆表示,特别是转院流程的简化与优化,使崇礼院区及延庆院区与北医三院做到创伤中心联动、信息共享,运动员绿色通道得以建立。
该项目还设置“冬季运动损伤数据库、AI影像辅助诊断技术及远程会诊中心的建设与应用”课题,就是希望实现标准数据的收集、分析与整合,建立完善的智能影像辅助诊断技术,实现诊疗全流程智能化辅助判断。
目前,项目已实现人工智能影像识别算法在膝关节大病种的识别率达85%以上,初步搭建包含协和医院、北医三院、吉大一院等11家医院在内的医联体网络,共建远程会诊中心。
这些“黑科技”“生”于冬奥,却不止于冬奥。未来,这些都将变成宝贵的“奥运遗产”,应用到更多场景,惠及更多人。

【加强资源供给 强化普及普惠 提升办园质量——南京努力写好“幼有优育”新答卷】南京市六合区方山幼儿园(村办点)位于南京东北端,地理位置偏僻,但鲜艳明亮的教学楼和设施齐备的户外场地,却常常让初到此处的人眼前一亮。
“我们所有的园舍都重新修建了,配齐了设备,还添加了几百本新图书。”园长黄承华告诉记者,看着幼儿园旧貌换新颜,许多准备让孩子到外村入园的家长改变了主意,又把孩子送回了这里。
方山幼儿园的变化,是南京市近年来不断深化学前教育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重要的教科中心,立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南京市近年来通过实施幼儿园增量工程、创优工程、民办惠民园促进工程,有效破解了“入园难”“入园贵”等民生难题,推动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迈入“幼有优育”,提交了一份人民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答卷。
强学位供给,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有园上”
宽阔整洁的户外场地、种类齐备的功能室、高标准的保教设备……走进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东南大学附属幼儿园,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王国。
这所由东南大学、江宁经济开发区和江宁区教育局共同举办的幼儿园,规模为18个班级,解决了东南大学及周边多家高新企业职工子女的入园问题。“幼儿园所在的这块地原来是商业用地,”园长陈育勤说,“但在听取了教育部门的建议后,区政府决定将这块地留给我们。”
钱可以慢慢挣,孩子上学不能等——江宁区政府的果断态度让这里的居民吃上了定心丸。在南京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看来,正是市委、市政府强力的政策保障,为学前教育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从2015年至2020年,南京市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财政性教育投入的比例由7.44%提高至10.39%。
据了解,南京市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经了三个节点:2014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同时推进幼儿园增量工程、创优工程、民办惠民园促进工程(简称“三项工程”)。2016年,南京市教育局、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意见》,出台了总领性文件,“三项工程”作为主要内容列入全市学前教育发展整体规划。2018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针对性具体措施。
“‘增量’是‘三项工程’中最基础的一环,老百姓对这项工作的感受也最为明显。”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张利明告诉记者,“自2014年开始实施增量工程至今,南京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70余所,新增学位超过10万个。只要在南京,无论是怎样的家庭,都能确保让孩子在家门口有园上。”
江宁区是南京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2017年,江宁区启动实施总投入60亿元的“教育资源布局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区范围内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6所。“对于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幼儿园,我们建立了统筹机制,将孩子安排到附近的公办或民办惠民园就读,家长都很满意。”江宁区教育局幼教科科长袁家银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南京市还逐渐形成了一套富有成效的联席会议机制和督导机制,完善了市级教育部门与发改、财政、人社、编办等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确保了各项政策落细落实。
降价不降质,让适龄幼儿入园“上得起”
开学季,江北新区明发东方幼儿园的业务园长于莎接到不少周边居民的咨询。自2020年9月转为普惠性民办园以来,该园的保教费从原先的每月2560元降为1170元,这让附近的老百姓很高兴,纷纷过来打听消息。“我们周边小区居民中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经济条件一般,幼儿园降价不降质,大家都很支持。”于莎表示。
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是近年来南京市学前教育建设的“重头戏”。通过大力发展公办园、推进小区配套园治理、稳妥发展普惠性民办园等途径,南京市去年一年内新认定和续认定198所普惠性民办园,普惠性民办园总数达到253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由2019年的73%快速提升至88%,提速居全省前列。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民办园在降价的前提下保证办园质量和健康发展,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按照市级统一要求和部署,各区纷纷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以江北新区为例,针对申请转成惠民园的民办园,在拨付每生每年2200元生均经费的基础上,新区按照每班每年8万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同时再给予每班10万元的一次性装修补贴。
“去年一年,江北新区有30所民办园转成了惠民园,全区在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就读的幼儿比例从原来的56%提升至86%,提升幅度全市最高。”江北新区教育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办科长孙敏说。
补发展短板,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上好园”
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的三汊河幼儿园创建于1997年,办园条件一度非常简陋:大门年久失修、监控模糊不清……
“我们经过调研,发现这类安全隐患问题在全市自负盈亏的集体园中普遍存在,于是启动了‘集体园安全提升工程’,”南京市教育局初教处处长王磊告诉记者,“2016—2017年,市教育局共投入7500万元,针对全市211所集体园,全面提升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同时加强园舍建设,改善园容环境,提升了集体园办园条件这块洼地。”
如今的三汊河幼儿园已实现“华丽转身”:配备了专职保安,安装了51个高清摄像头和2个摄像球……此外,幼儿园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还开辟了幼儿美术创意室、阅读室等,更换了户外大型运动器械。
200多个农村办园点也曾是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短板”。由于位置偏远、生源不稳定,其办园条件、发展规模、教师队伍、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受限制,成为全市学前教育的一块“洼地”。
2014年,南京市启动实施“农村办园点标准化建设工程”,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办园点标准化建设实施办法和技术装备标准”,从园舍改造、环境优化、设备添置三方面全面改善农村办园点的办园条件。两年内,市级财政共投入6000万元专项资金,实现全市农村办园点100%达到新建设标准。
课程游戏化项目和幼儿园课程基地项目的实施,让“提优”工程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从2015年开始,南京市聚焦农村园、城市薄弱园,以3年为周期,以“1+1”结对帮扶、双园共建的形式,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形成了省、市、区三级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体系。2017年,该市又以项目幼儿园课程建设为抓手,遴选出50个南京市幼儿园课程基地,由此促进了一批幼儿园的内涵优质发展,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的课程品牌。
南京市雨花台区永安花苑幼儿园是区内最偏远的一所幼儿园,2016年刚开办时,周边很多家长都持观望态度,并不急于把孩子送过来。几年来,在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动下,幼儿园新建了5000平方米的户外游戏场地,办园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帮扶园西善花苑幼儿园对我们的帮助很大,特别是每一次的观摩活动,让我们的老师收获良多。”园长吕静说,“现在,幼儿园的口碑越来越好,入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十四五”期间,南京市将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普惠、坚持优质均衡、坚持改革创新,在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三个重点任务上下苦功夫,推动学前教育的新一轮高质量发展。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孙百军表示:“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着力建成公益普惠、布局合理、健康优质、城乡一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幼儿园,不断提升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玉娇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05日第1版 版名:要闻#教育# #教育资讯# #幼儿园# #学前教育#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相比一两年前迫不及待要去看远方的心,我更希望花十分之九的时间在温柔灯光下和家人(爱的人)认认真真吃完一餐饭”二·最喜欢傍晚六,七点出去溜达,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就像
  • 中村先生(280)】[疑问][疑问]Q:ておく、てある妻:明日のことは子供たちによく話して____から、心配する必要はないと思うよ。〈▼中村先生の回答▼〉[并不
  • 故事的开头 红线系你我故事的中部 我想我要书写得异常精彩:遍布群星的夜晚,是我送给你的彩礼 ;再添一轮满月,是我忠贞不渝追随你的决心。再美好的词汇都不足以复
  • #华晨宇曲风是变了吗#怎么说 我之前 我一开始听到小花的歌是《好想爱这个世界啊》当时就感觉他是一个很温柔的人 有一次意外的看到电视上花花在王牌对王牌上唱《我管你
  • 世界杯足球开赛,晚上又可宅家安逸的看球赛了,✅ 看球仪式感: 零食饮料备起来,这是属于我的快乐时间。快来疯狂炫肉吧#北京烤肉##北京探店##恢复堂食后的北京吃
  • ①2023第一顿烤肉(泡菜蛮好吃的)②2023svt也要一直快乐下去③真的很爱wuli蒜蓉宝宝和小好④和好朋友3个小时电话(真的怎么会有人有这么多话讲哈哈哈哈哈
  • 这样又何尝不是一种残忍~都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看到过,品尝过,有能力,肯努力,就再难接受平凡。当然了,我也不会让你白入,我会发你一些平时自己拍的照片呀视频呀什
  • 上手的是RedmiNote11TPro+,经过DisplayMateA+认证,就是实力不俗,在显示色彩还原度方面,几乎同旁边的K50有的一拼;对于144Hz的7
  • 同样用来磕霄海的在b站发现的宝藏cp曲「安全感」无论是“我想做只野兽,淋漓温柔,捧心跟你走”还是“我也敢去不凋零的未来”都太张晓辰儿视角了呜呜呜——「致那些曾经
  • 适合2023年的开幕、为你美好的1天占卜一下。抽取1天1次的「板垣汤泉 新年抽签」、和板垣瑞生一起开始吧。
  • 此中的“缘我的贪”并非烦恼的贪,应理解为“缘我的爱”。kana:只朝着太阳绽放. 它是一朵代表一种非常强大的(强烈的)稳定的爱的花我希望我对(朝向)我爱的人的爱
  • 双方运用现代网络通信手段不限地点、不限时间的“面对面”交流,真正解决了科技帮扶“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滨海新区组织的多场东西部协作支援科技项目研讨会,也瞄准了西部
  • 原来人间也有月亮,希望厘厘和阿则永远热恋[送花花][送花花]p3 傅小花:我放的是下雪的照片——雪景❄️❄️❄️是今年我这里初雪的照片呀⛄⛄⛄因为傅识则刚开始给
  • 八、爱情就是这样,没什么道理可讲,你最想给的,却不是他想要的。四、真正在乎你的人,口袋里总是有糖,而不是大道理。
  • “所以当我发现我们这几个人身上这一共同之处时,也就是离别这一主题找到我的时候。#推文[超话]##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这是一个关于离别的故事,而离别又和
  • ᕦ(ò_óˇ)ᕤ嗷呜 冬美姐姐追星的时候真的好少女好可爱 我被击中希望我到了五十多岁也会是这样冒着少女心的粉色泡泡~话说冬美姐姐也入坑两年多了耶 20年10月1
  • 适合发朋友圈的干净句子 1、叽叽喳喳的见面太快乐啦 2、挤出来的日常 3、最近都有好天气 4、老城故事 5、温柔懒懒的海风 6、记录近日天空 7、
  • 这里有一个故事,是我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寺院请我去,在安排我住宿的房间里,放着不少东西,我想这个房间是准备给我的,所以想看看房间里的东西应该无所谓,就在各种东西里
  • 草 光夜f5每一个都戳亖我了萧逸熬过了难以言说的痛苦 要我自私要我不考虑他 要自己永远奔向我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的军旗”齐司礼的孤
  • 费*翔也是个这,其实黄*安也是,而且貌似还是用的同一个人,当初就是电视上播这首读你,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这首歌,我妈喜欢溜溜的她[笑cry]当初我爸还说,费*翔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