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比亚迪可以?

比亚迪是中国最早尝试电动汽车开发的车企;在全球范围,e平台也是历史最长的汽车纯电平台之一。

2010年,在几乎一片空白的产业背景下,比亚迪攻克了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等电动汽车核心技术,推出首款量产纯电车型e6,并在深圳、太原等城市作为出租车交付使用——直到今天,当笔者来到深圳街头,仍看到有大量e6出租车处于服役状态。

2010-2016年,是e平台的1.0时代。在这一时期,比亚迪的研发成果主要集中于单个零部件的突破,例如高电压架构、双向逆变充放电、驱动电机控制器、高转速大功率电机等,实现了三电关键技术平台化。

2016年,比亚迪立项开始研发基于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和三合一高压模块的2.0平台,并于2018年投入市场。e平台 2.0实现了纯电动车关键系统平台化,基于这一平台打造的比亚迪汉EV、唐EV和秦EV等车型,扮演了比亚迪在度过2019年中国新能源车市低谷之后强势回归的市场主力。

随着比亚迪插混和纯电车型销量双双攀升,此前与DM车型共享的e平台,终于在3.0时代与DM-i分野,成为专属纯电平台。

e平台 3.0被王传福视为新能源汽车从上半场“电动化”向下半场“智能化”转型的关键一步,之所以给出这样的定位,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作为基础:

首先,将通过针刺试验企业标准的刀片电池纳入整车传力,打造纯电动车专属的传力设计,实现超越燃油车的电动车安全性,确保用户用车的“安心”;

其次,应用八合一高集成动力总成、热泵、SiC功率模块等技术,提升电动车冬季续航表现,并实现800V高压快充,最大限度地帮助用户摆脱“里程焦虑”;

再次,通过推出价格接近燃油车的主流家用A、B级纯电车型,结合低廉的用电成本,提供用车全生命周期更具性价比的家用车产品;

最后,正如王传福在发布会上表示,e平台 3.0是中国企业的首个量产域控制器架构,通过将软硬件解耦并提供更高算力、更大带宽的域控制架构,为电动车的智能升级建好“基础设施”,并通过OTA升级和不断加快的功能迭代能力,提升产品的智能竞争力。

尽管打造专属的纯电平台可带来以上诸多优势,但却并非对每一家车企都适合。

以平台带来的规模和成本优势为例:

比亚迪打造八合一电动力总成的初衷,是提高集成度、释放车内空间、增加通用型部件、降低成本。

单就材料成本而言,八个单独零部件用料更多,成本显然高于八合一总成;但这里仅考虑材料成本是不够的,因为八合一电动力总成需将八个部件融合在一起,并解决各部件之间的干扰问题、散热问题,可靠性要求更高——假设单个部件故障率为10%,八个叠加在一起的故障率可能会高达57%,这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因此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时间成本,通过不断试错和测试验证,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作为在电动力系统的每个核心零部件都有长期积累的车企,比亚迪具备电机、电控、减速器等对应的技术基础、人才和制造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垂直整合型能力,加上长期持续的大量研发投入,使得比亚迪能够打造出e平台 3.0这样的创新性平台。

今年5月,比亚迪成为第一个累计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万辆的中国车企。6~8月,比亚迪汽车销量中的新能源占比连续三月超过80%,且呈现出逐月高速增长的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增长,发生在比亚迪DM-i插混车型处于“产能地狱”的状态下——就在e平台 3.0发布会上,王传福再一次就DM-i的长交付周期向用户致歉,并称今年第四季度产能情况将会改善。

可能出现的情景是,基于e平台 3.0的纯电车型,也将会遭遇一段时期的交付困境;但即便如此,可以预见的是在2022年的某个月份,比亚迪纯电车型的累计销量也会突破100万辆。

由此,比亚迪e平台,将会是冠绝中国的、车辆规模可与特斯拉及大众MEB平台相匹敌的全球领先电动汽车平台。依托这样的规模,比亚迪将得以摊薄前期投入的研发费用,并迎来丰硕的收获时节。

结语:e平台 3.0将带来什么?

e平台 3.0向全行业开放分享,比亚迪希望助力其他车企打造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纯电车型,因为王传福的野心是一个递进式的、与中国命运高度相关的伟大愿景:绿色出行-摆脱石油依赖-“3060双碳目标”-中国下一个百年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想要快速打造具备竞争优势的智能电动车产品的企业而言,e平台 3.0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事实上,据王传福透露,相关合作已在洽谈中。

通过此前动力电池和功率半导体的外供,比亚迪正在成长为电动汽车Tier1,而通过将纯电平台开放给合作伙伴,是一种更高效的出售电动化供应链的方法。

中国新能源汽车节节攀升的渗透率,正在给所有从业者注入信心。谈到2025年渗透率20%的目标,王传福自信地表示,比亚迪将会推动这一目标提前三年达成。

原创 张健 建约车评

【新专业建设须担使命做实功】2021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本科专业目录,新增了37个本科专业,共有43所高校通过了新增专业的审批,绝大部分新增专业将于今年启动首次招生。

通过动态发布国家急需的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并在相关政策上予以倾斜性支持,成为政府调控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常态性机制。与以往的专业调整和建设不同,新专业建设的目标指向和建设思路都非常明确,呈现出一些全新的态势。新专业目录不是固定不变的,获批学校更多的是责任担当而不是身份标志。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高校,应该对此有更理智的认识和更扎实的行动。

新专业建设必须把准新使命

新专业建设不是高校的自适应性调整,而是政府引导的以服务重大需求为突出导向的战略性举措。新增的37个专业都是根据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立的紧缺专业。其出发点是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求,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破解“高精尖缺”领域人才短板,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其着力点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重点领域重大理论创新和产业行业应用为方向,精准加大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其落脚点是不断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形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新专业建设不是专业名录的简单调整,而是着眼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系统布局。新增的37个专业中,工学最多,涉及11个专业门类,有14个具体专业;农学涉及4个专业门类,有5个具体专业;管理学涉及2个专业门类,有4个具体专业;法学、理学、医学和艺术学各有3个具体专业,除法学涉及2个专业门类外,其他均涉及3个专业门类;历史学和教育学各有1个专业门类。

这37个专业中,既有智能交互设计、智能测控工程、智能采矿工程、智能飞行器技术、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智慧交通、智能影像工程等带有“智能”“智慧”字样的看似“高大上”的专业,也有诸如城市水系统过程、饲料工程、兽医公共卫生等看起来有点“土”的专业,还有诸如古文字学这样的冷门专业。既有面向科技前沿或高端产业的诸如柔性电子学、量子信息科学、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等专业,也有社会事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政策、融合教育、创业管理、音乐教育等专业。新专业面对的是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等广泛需求,并非仅仅是一些机构为抓眼球而刻意宣传的智能、智慧等领域。

新专业建设不能重现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完成了多次学科专业目录调整,许多高校的学科专业构成也由此发生了很大变化。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化,为应对世界知识革命、科技革命的挑战,适应世界产业革命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历次的专业调整中,形式主义、功利化等现象屡见不鲜,不但极大地影响了学科专业调整的实际成效,也给社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诸如,“形变神不变”——一些专业虽然名称变了,但内涵未实现实质性转变;“体转头不转”——专业是新的,但发展理念是旧的;“事新招不新”——用老办法建新专业,穿新鞋走老路;“唱独角戏”——专业建设始终是学校、学院甚至是系(部)、教研室在自拉自唱;“抢热点”——一些学校为吸引生源和追逐资源,不顾自身定位和办学条件,搞一窝蜂的重复建设;等等。

新专业之新,在于理念、路径和目标,检验新专业建设成效的最根本标准是对国家重大战略的贡献度。抓好新专业建设,必须汲取历史经验,有效克服和解决老问题。

新专业建设关键要有新思路

把内涵建设作为核心任务。专业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上,而人才培养是有周期性的。因此,新专业建设既要有回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敏感性,又要有抓内涵建设的持续性。要坚持以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为导向,以深度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重要抓手,着力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提高系统培养精度、拓展复合交叉深度、加快人才培养速度、强化科研支撑厚度,努力实现在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学科专业和培养世界一流水平人才上的新突破。

注重学科与专业的高水平联动。重学科、轻专业一直是高校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学科建设代替专业建设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学科与专业既紧密联系,又有显著差异。学科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的平台,高水平的学科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新专业建设必须把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学科和专业建设共同的根本任务,着力发挥学科的引领作用,优化学科与专业互促共生的机制,在打造一流人才方阵上走出新路子。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与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不断丰富跨领域跨学科专业的知识图谱和知识体系,大力推进课程设置和教材知识体系的更新;积极探索推进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加强本科阶段的兴趣培养,突出研究生阶段的交叉培养,加大对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科学前沿与企业实践进行整合再创新力度。

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上有新突破。新专业大多具有显著的前沿性、交叉性与复合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通过现有资源和模式的简单调整是无法满足新专业建设需求的。必须打破体制机制壁垒,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大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力度,吸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实践与生产实际相融合、教师队伍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相融合。

着力发挥相关政策的综合效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新专业建设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导向的再聚焦和建设策略的再提升,更加强调满足国家重大战略急需,更加突出紧缺人才培养的地位,更加注重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统筹,更加注意发挥政产学研用各方的作用。推进新专业建设,应重视打通政策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提高政策的综合效能。在一流学科建设上,要重视推进学科专业相近的高校深度合作和共享发展,努力实现集群内学科间、学校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上,要结合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建设,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注重围绕国家急需领域加大一流专业建设和基础拔尖人才培养力度。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上,要注重推进校际合作交流向学科、专业延伸,积极拓展联合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渠道。

协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作用。中央与地方在经济和民生领域的交叉布局以及在行动上的不完全同步,是以往导致专业低水平重复布局的重要因素。新专业建设应统筹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既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分区域重点支持相关高校创新学科专业建设模式,有针对性地布局设置一批新学科专业,调整一批传统学科专业;又要结合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需求,倾斜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重点高校及学科专业;还要关注地方的利益诉求,支持高校建设一批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要贯彻落实破“五唯”要求,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应用成效为核心,有利于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发展的评价机制。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新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营造公平竞争、注重成效、优胜劣汰、能进能退的发展环境。三是要继续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积极引导高校通过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创新培养模式和建设专业学院等方式,着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四是要优化大学与城市、企业、社会之间的关系,打造“城校共生”“校企协同”“产教城融合”发展模式,积极推广“两院一园”(学院+研究院+产业园区)模式。五是要加强教育培训市场和咨询服务行业的监管和治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选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高等教育# #教育# #专业# #学科# #大学#

#奋进新时代 致敬企业家#【10年创新求变、破冰前行!他是永不放弃的“工匠”周平】从内陆普通中小型钢铁企业到全球最大钒金属供应商之一、连续四年被权威机构评为中国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级优强企业,从濒临破产到吨钢利润和综合竞争力跃居西部主要钢企前列。这条“逆袭”和“出圈”之路,周平和他的团队走了整整10年。

10年磨一剑的背后,是国内钢铁业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深度调整期,是周平带领德胜钒钛一路创新求变、破冰前行的永不放弃。

稳定就业4000人,“十三五”累计实现产值462.6亿元、纳税35亿元,周平带领德胜钒钛的贡献担当让人敬佩。

“五一”前夕,记者在德胜钒钛公司见到了步履匆匆的周平。干练、沉稳、敏捷,透在他的举手投足间。

“差异化”领跑者

今年一季度,德胜钒钛再次交出亮眼成绩单:产钢材66万吨、同比增长6.2%,产五氧化二钒3600吨、同比增长7.46%,实现税费近2亿元。

此前,公司钒利润贡献已连续3年超过钢铁产品,在全国建筑钢企中独树一帜。德胜钒钛跃居成为国内第二、世界第三钒金属生产商,19%的钒渣品位领跑全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走在行业前沿。

不俗业绩是怎样达成的?

中国钢铁业是产能过剩行业。在整体过剩中找到结构性短缺,找准属于自己的赛道,无疑是德胜钒钛决胜市场的关键。

瞄准钒钛资源,周平在产业链上动足了脑筋。

“定位做‘专而强’企业,强调差异化竞争,不简单追求规模增长。”令周平感到欣慰的是,时间和实践对这一战略抉择给出了积极回应。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立足德胜集团在攀西独有的钒钛资源优势,近3年吨钢利润名列西南乃至全国钢企前茅,效益体现了路径选择的正确;通过实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公司连续3年实现钢铁制品以外的利润贡献率超过钢铁产品,从普通钢企成功转型为先进材料高新技术企业。

在差异化中成为“专而强”,在科技攻关中磨砺“金刚钻”。周平强调“大系统、大生产”组织观,突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推进钒钛冶炼200多项技术创新,形成德胜特色的钒钛冶炼综合技术,实现钒钛全产业链精益制造。2013年至2020年,公司授权专利实现从0到359项的飞跃,周平个人取得“一种更换转炉出钢口的活动平台”等9项授权专利,《长型材绿色化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德胜钒钛跻身四川服务型制造转型示范企业,不仅提供钢材产品,也提供服务:采供销线上化,产品定制化,客户网上下单并指定工程地点,四川范围内24小时内配送到货;钢材关联产品一站式服务到位,客户几乎不需要到公司洽谈。

“现在是100%抗震钢材。钒产业支撑,含钒抗震钢形成得天独厚优势,包括材料优势、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带领团队多年搏击钢铁业“红海”,周平的判断和选择是笃定的。

“生态圈”倡导者

开局“十四五”,德胜钒钛“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计划已列出时间表:2023年实现碳达峰,提前10年实现碳中和。这也是公司“十四五”产业倍增低碳目标。“十四五”时期,公司营收预计将从140亿元倍增到300亿元,生态圈战略跃上新台阶。

2019年,周平率领德胜钒钛开创“高光时刻”:携手中国宝武共同执掌新重钢,携手攀枝花钢铁集团,成为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行者,拉开西部钢铁混改及整合序幕,为探索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树立了行业典范。混改后的新重钢,品种调整、产量规模、效益大幅提升,2021年产能将突破1000万吨。

链式竞合大手笔“合纵连横”,“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圈战略豁然开朗。“生态圈战略聚焦对内夯实差异化竞争力、对外打造产业协同优势两个方向,做优做强公司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着力将建设钒钛产业生态圈打造成为四川钒钛钢铁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模式、新平台。”周平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钒金属供应商之一,德胜钒钛整合过剩产能,减少无序竞争,特别是在钒制品加工领域率先垂范,不盲目上新线,将公司钒渣产品通过下游中小型企业代加工为五氧化二钒和钒氮合金等钒深加工产品,体现了对行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对内夯实差异化竞争力,厚植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近年来,德胜钒钛先后投入7亿元升级改造环保设施设备,成为川内钢企唯一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川内同行中率先实现废水零排放、工业废渣零库存的企业,并上榜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对外打造产业协同优势,德胜钒钛产业版图横跨川滇黔渝。周平倡导的钒钛产业生态圈战略,发端于德胜钒钛多年的实践,更高远的追求是联合上下游共同打造四川钒钛钢铁产业新优势。提倡整合和共享过剩产能并身体力行,赢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广泛认同,近年钒市场行情虽大起大落,但整体价格好于前几年,彰显出德胜在钒领域的贡献担当。

“学霸”担当者

高位起跳“十四五”,对标乐山“4+1”现代工业体系,德胜钒钛“产业倍增计划”担纲先进材料千亿产业,瞄准300亿元营收目标,钒国内市场份额将从13%提升到17%-18%。聚焦“高效、绿色、低碳、提质”,计划投资超过30亿元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250m3高炉产能置换节能减排技改以及配套工程将于年内开工,2022年6月全部建成,形成年产300万吨铁、300万吨钢、290万吨材、17万吨标准钒渣综合能力,预计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20亿元以上。

敏锐深刻洞见,勇于自我超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奋斗者本色,在周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94年入职至今,周平在德胜一干就是27年。从技术员到装备部长、技改指挥长、总经理、董事长,周平是同事眼里妥妥的“学霸”:成功主持总投资60亿元的技术改造工作;分管26亿元“高强度含钒抗震钢材综合技改”工程并确保全线一次成功投运;主持完成投资9355万元工艺技术改造和环保提升项目,为公司多项指标创新纪录做出突出贡献……

不止于此。2012年,国内钢铁企业普遍亏损,周平带领德胜钒钛扭亏为盈,上缴税金1.49亿元。2013年,钢铁行业持续低迷,他果断确立企业稳中求进的发展大思路和战略创新转型举措,盈利大幅攀升,上缴税金2亿元。2014年,钢铁行业进入历史最困难时期,周平率先提出并大刀阔斧实施“一个转变、两个战略”和打造钒钛产业生态圈战略,开启全面改革创新之路,带领公司将预亏9亿元控制到亏2.2亿元。2015年,他全面推行岗位标准化,深化内部挖潜降本,公司钒钛产业链保持满负荷生产,当年上缴税金2.51亿元。2016年,周平担任公司董事长以来,企业创新能力、盈利能力持续增强,生产经营各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公司从濒临破产到吨钢利润全国第一、综合竞争力跃居西部钢企前列,连续4年上榜中国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级优强企业,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之路。

深怀沉潜之心,周平不仅带领企业勇涉激流险滩,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有口皆碑。他提出并实施“达标排放为主线,超低排放是常态,企业与城市互融共生”目标,坚持和践行“发展企业、回报社会”德胜社会价值理念,积极承担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责任。20余年来,德胜钒钛累计捐款捐物近2亿元,用于慈善帮扶和精准扶贫等公益事业,树立起务实担当的良好社会形象。

“奋斗的人生是幸福的。愿不负韶华,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心中有梦,周平眼里有光。

点评》》》

时代是奋斗者书写的。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周平身上,洋溢着新生代企业家创新创业的虎虎生气和可贵担当,彰显格局与情怀。

“创新、担当”是周平理解的企业家精神关键词。他以及他带领的德胜钒钛,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构成“创新”要件;社会责任则是“担当”要义,成为企业百年基业的基石。

凡专精一艺,必有动人之处。炉火红旺,天清气朗,企业家精神闪闪发光。视频请点 https://t.cn/A6ceolOH

(记者:杨心平,素材:龚启文,后期:史自勇)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 詹雯婷可能原本没有想点明是那个mv,可是张远都说出来了,她就说:“是的,就是《千年之恋》。” 詹雯婷可能原本没有想点明是那个mv,可是张远都说出来了,她就说
  • 可能有些人有些疑問,覺得悲心好是很好,但它似乎沒什麼實際作用;這是不對的想法,因為大悲心不就是一念善心而已,在我們一生當中,或者在世界上,大悲心都是必須的。
  • 有台湾网友则是实地探访了大S一家的豪宅,可以看出三个灯柱那是彻夜通明,按理说,一般家庭开灯的话,到了深夜也都是会关闭的,节约用电!大S在圈内还是比较知名的艺人,
  • 石景山区11月30日,石景山区发布通知,当前,该区疫情仍呈发展态势,社会面隐匿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为进一步提高防控精准度,降低疫情防控对群众生活影响,即日起,长期
  • ”路透社称,该村庄所在市镇的市长格雷戈兹·德鲁尼克当地时间18日称:“我们生活在压力下,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靠近乌克兰边界的地方。”路透社称,该村庄所在市镇的市长
  • #任嘉伦[超话]# —— — — — ╭♡─♬───♬─♡╮ ✨任嘉伦 ╰♡─♬───♬─♡╯ 一声嘉伦 一生嘉人 搬运快转
  • 中午吃饭休息时间,刚好开拓者跟湖人有比赛就拿来下饭了,后面三十多岁同事看到,摆了哈才得知他也一直在看NBA,所以问了他很多,他说他喜欢看当时超音速的坎普和佩顿的
  • #曺柔理[超话]##曺柔理0602首张mini专辑# 汇总Ktown4u,有独家特典卡liveonepick南艺,Mwave,亲笔签名,独家特典卡MAKES
  • 感受建筑工人的艰辛,你才会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5,墓地,你会懂得不去计较任何事,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浙江[地点]# 。(恩师杨涛鸣老师说过一句话:所有的成功者都是
  • !!
  • #任嘉伦[超话]##欧诗漫品牌代言人任嘉伦##任嘉伦专辑##任嘉伦武庚纪# 最近哥哥真是好消息不断啊,做嘉人真幸福!@任嘉伦Allen #任嘉伦暮色心约##任嘉
  • #德国博朗品牌代言人王嘉尔# ◤甜虾摇人|@德国博朗Braun 视频号更新@王嘉尔 ◢ ‼️‼️‼️三连三连三连‼️‼️‼️搜视频号&公主号【德国博朗
  • 16岁认识你 现在已经是第5⃣个年头了 真的好高兴可以参与你的最美好的五年 每次只要和你待在一起 嘴巴就闭不下来 我们可以啥都不干在一起balabala一整天
  • #奔跑吧全员年度关键词# 李晨:撕名牌 牛失前蹄 百口莫辩 点亮所有技能点的满分选手;baby:节奏感 造型多变 深藏不露 不惧挑战的小天才;郑凯:小猎豹 空中
  • 因为他,所以哀伤如果不曾相遇。因为他,所以哀伤如果不曾相遇。
  • 】为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推进交通拥堵治理,平衡物流运输与群众出行需求,改善区域发展交通环境和营商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在北仑城
  •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他来过,我爱过我,就已经足够。我们应该学会感恩,他来过,我爱过我,就已经足够。
  • 夜游无锡拈花湾,每个人都想着把拈花湾的禅意氛围拍摄出来,我就来找些小角度,在夜晚的光影里选择合适的色彩,在暗光中捕捉让自己满意的画面,那么一张照片就出来了。#s
  • 刚开始,林叔并没有什么,医院拍了个片子,拿了点药,可是几天之后,林叔的病越来越严重,各项花费也越来越多,经过鉴定,林叔的伤情竟然达到了8级伤残,于是林叔开始向老
  • #引用# #1引用3言语# #学英文# #学越语# #quote#Although many exams are difficult, when you g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