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数字乡村圆梦小康路##数智兰州共生美好#【皋兰县打破地域界限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小块并大块赋能农业产业化】来源:农业农村部

机械化耕作

皋兰县耕地面积45.8万亩,约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4%,其中水浇地面积15.9万亩,旱(砂)地面积29.9万亩,但因部分耕地零散且平整度不高,机耕道等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作业。近三年来,该县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打破原有土地条田化限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采取“小块并大块、一企一基地”模式,实现了以土地整理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赋能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力提升了农户收益。

整合8000亩撂荒地,将小田变大田

“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购进现代化农业机械,实施水肥一体化灌溉,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可节水30%左右,亩均增产在20%以上。”在皋兰县黑石镇和平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地头,甘肃万亩洲禾生态科技公司董事长马佩山说,该公司以黑石镇为中心,带动周边村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入股”模式,通过农民承包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将农户碎片化的土地进行整理,将小田变成大田,使土地集中连片,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马佩山同时说,在公司成立初,便将和平村原126户贫困户首先纳入公司股东,将其无力耕种的承包地以入股形式入股到公司,并在用工上优先录用有条件务工的农户,保证其不用外出就可在家门口就业挣钱,目前解决劳动力200余人,已为100余农户增加收入。该公司通过流转、入股和托管方式,整合近8000余亩撂荒地,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已购进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20余台,实施节水灌溉6000余亩,修建蓄水池3座约12万方,为盘活耕地,增加农民收入奠定基础。

据介绍,黑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除了和平村的5000多亩外,在三和村总投资199.9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约1700亩。这些项目建成后,可改善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完善田块渠系和道路设施配套,提高耕地质量,使利用率较低的土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同时依托皋兰青禾草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品种为主,建立现代化、标准化、机械化示范种植基地。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高产优质紫花苜蓿,在治理撂荒地的同时,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实施高效节水项目,打造示范基地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灌溉好问题非常关键。“这个就是高效节水项目,目前项目沉砂池已建成,配套管道铺设也已完成,旁边即将开工建设泵房。因为滴灌对水的清洁度很高,地下水源通过水泵打上来后,要在沉砂池过滤后才能使用,剩余的水可先存储到塘坝里。高效节水项目除了节约水源外,还可以将肥料稀释后做成水肥,通过施肥系统直接浇灌到农田。我们看到的这块地都是新推的,如果用漫灌的方式地可能塌陷。”在和平村白井子川高效节水建设项目地,该项目施工方负责人孙玉泉如是说。

孙玉泉介绍,该项目总投资238.8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38.85万元,建设高效节水灌溉1400亩。建设内容包括平地13.73平方千米、沉砂池1座、管理房1座、安装水泵2台并配套施肥系统2套、项目区分为2个灌溉系统,项目区敷设干管1860米,分干管6019米,软管支管7266米,毛管(滴灌带)93.3万米,新建闸阀井19座,排水井50座,水栓8座,镇墩26座。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有效提高灌区输配水能力,每年可节水17.35万立方米,大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据黑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效节水项目建成投用后,可为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平台,支撑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发展,延长了村镇农业产业链,促使农业生产逐渐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今后,该镇将在县农业局和镇党委指导下,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原则,通过引进兰州通大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兰州百惠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盘活流转白井子川土地3500亩,推广种植玉米、蔬菜、优质马铃薯及育种,实施水肥一体化,打造黑石镇5000亩高效节水标准化示范基地。

打破土地条田限制,建设高标农田

“2020年,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总投资1442万元,其中高效节水项目0.5万亩,其他高标准农田项目0.5万亩。2021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总投资1695.67万元,其中高效节水0.7万亩,其他高标准农田0.3万亩。除此之外,2011-2018年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40个,建成并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面积为12.34万亩,总投资24321.62万元。”皋兰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基建办主任俞海源说。

据俞海源介绍,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该县建立县级政府主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成立了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政府牵头主导、部门分工协作、镇村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格局。按照“规划先行、科学设计、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原则,立足区域实际,开展摸底勘查,广泛征求意见,建立高标准农田项目储备库,推行村社议、乡镇核、县初定工作法,对建设内容进行细化,从项目区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农田灌排能力、土壤配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实现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开发。

同时在打破地域界限、改善生产条件、推行机械耕作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并结合撂荒地复耕整治,将地力贫瘠、基础条件较差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提高集中连片程度、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引导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实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耕作、集约化经营,针对长期以来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打破原有土地条田化限制,积极推行“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星变连片”,实现“一户一块田、全村一大块”,通过整理沟壑、田埂等新增耕地,实现以土地整理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魅力皋兰

#兵言兵事# 【望月,在喜马拉雅山麓】翻过心中的那座大山——

当抵达成为信念,一切困难都不再难了

这是中秋节前连队最后一次组织巡逻兰巴拉山口。

山口的62号界碑,是上士吴杰和下士郭嘉诚心中“神圣的存在”。

这个每月巡逻4次的点位,位于海拔5700多米的山口上。艰难的攀登是对官兵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每一次抵达都会留下不同的记忆烙印。

第一次参加巡逻,作为一名新兵,当年19岁的吴杰是队伍中最年轻的队员。他至今不能忘记攀上山口、俯瞰座座雪山时的激动,脚下山崖仿佛“台阶”,一步步攀登的艰难,顿时化作那一刻的澎湃热血。

在吴杰看来,这是青春路上“最深刻的脚印”。

那次巡逻之后便是中秋佳节,吴杰和哨所另一位新战友一起给家人打电话,他告诉母亲,这个中秋节他有收获:“长大,就是翻过心中那座山。”

青春,值得为成长付出汗水。下士郭嘉诚是个00后,在巴弄卓康哨所所在的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团当兵已经3年。这个连队最高的哨点,是他青春的见证。

每年中秋节前进行一次山口巡逻,是哨所不成文的规定。在郭嘉诚看来,越是节日越要走一趟最难走的路,这关乎对祖国的忠诚,关乎对亲人的承诺。

刚选取士官时,郭嘉诚的母亲突然患病卧床不起。得知消息,他当着战友的面流泪了。

那天风很大,哨外的长廊上,郭嘉诚眼泪刚涌出便被风吹干。身旁的战友默默将手放在他的肩膀。人生艰难时刻,真诚陪伴犹如寒夜中的炉火。那一刻,一股暖流传遍全身。

那天之后,郭嘉诚再也没有惧怕高原凌厉的风雪,“总有一个与你并肩的人,让你忘记寒冷”。

温暖是可以传递的,并最终化为信心和信念。那年的中秋之夜,郭嘉诚翻来覆去睡不着,哨所星幕低垂,睡在上铺的他从窗口望见熠熠星光和银盘似的月亮,内心的牵挂又多了一重。

想起和家人视频时病榻上的母亲,恨不得立即飞回她身边……郭嘉诚在心里和自己较劲:“参加下一次62号界碑巡逻!”

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勇气的。从小在城市长大的郭嘉诚,曾自认“不擅长爬山,不适应氧气稀薄的雪山”。此前他曾经2次“挑战”兰巴拉山口都没能登顶。

经历了挫败之后,郭嘉诚曾经一度惧怕。但他明白,年轻就要敢于挑战。

翌日清早,郭嘉诚主动申请和留守战友换班。那天,在距离兰巴拉山口62号界碑只剩几百米距离时,郭嘉诚不小心崴了脚,差点滑入一旁的冰洞。

“当抵达成为信念,一切困难都不再难了。”就像郭嘉诚说的,界碑在哪里,信念就在哪里。在战友帮助下,他一点点挪到界碑前。

这次巡逻之后,郭嘉诚的母亲奇迹般地从昏迷中苏醒。那天手握电话,郭嘉诚泪流满面。

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感恩。是迎难而上的历练让他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

“翻过心里那座大山,才不会惧怕下一次攀登。”这是郭嘉诚对成长的理解。

此后每次巡逻62号界碑,郭嘉诚都会收获“新的感受”。每次站在山巅看着绵延雪山,他懂得眼前的风景只有边防军人才能领略,那是坚守的馈赠。

翻过青春的最高海拔,这也许就是“抵达”的意义。

哨所月饼的特殊滋味——

守在艰苦的地方,幸福是件容易的事

一缕朝霞跳出山坳照在岗哨前的空地,阳光晃眼,梁艺馨探着脑袋、眯起眼睛望向路的尽头。

早饭过后,这已是指导员梁艺馨第3次出门了。

连队物资每2周上哨送一趟。上哨的车道弯多路窄,有些路段常年覆盖冰凌,每次运输车上哨,梁艺馨这个连队“大家长”的心都悬着。

“连队兄弟都是一家人,不担心那是假的!”在电话中得知,车再转个弯就到了,梁艺馨赶紧召集哨所人员到门口迎接。

列兵道博博有点激动,这一刻他期盼了许久。运输车捎来了物资,还有这孤寂雪山最稀缺的东西——山外的消息、远方的牵挂。

“拆包裹”是哨所官兵心中最欢乐的事。中秋节前能收到包裹,用官兵的话来说,“就像挖到宝藏一样,有一种特别的惊喜”。

守在艰苦的地方,幸福是件容易的事。“每次收到包裹都很满足,这感觉能持续好几天。”梁艺馨一边说,一边拆着手中纸箱。这一次,他如愿收到了期盼已久的爱心快递——女朋友朱若曦从成都寄来的满满一大包零食。

朱若曦和梁艺馨是中学同学,两人一起从四川老家走出来,一个考上驻河南某军校、一个考上成都某大学。

从上军校开始,收包裹就是梁艺馨最期盼的时刻:“学校管得严格,我外出不容易,接电话都有时段限制。朱若曦在成都每次想我了,就会给我寄上一个包裹。”

梁艺馨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各式各样的包裹照片,有T恤,有手表,有小吃,还有“拍立得”照相机……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到一股浓浓的爱意扑面而来。

那个年月,从成都到河南,一个包裹能走大半个月,朱若曦经常在电话中开玩笑:“咱俩的包裹走的路,能绕地球几圈了。”

梁艺馨的微信头像,就是一张月饼的照片。那是一年的中秋假期,朱若曦请假专程来看望梁艺馨,两人一起到酒店参加一场手工月饼制作体验时,亲手制作的月饼。

“月饼的滋味,就是团圆的滋味。”那一次,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郑重做出了执手一生的决定。大学毕业,梁艺馨奔赴西藏边防,带着朱若曦对他的支持理解、更带着两人坚守的团圆梦。

一晃几年过去了,每到中秋,梁艺馨都能收到朱若曦从成都寄来的月饼。梁艺馨说,他们已经计划好了办婚礼的时间——就在明年的中秋节。

“月饼可真甜。”道博博把一个月饼塞到记者手里,笑得像个孩子。拿出手机,他给记者展示刚刚网上下单的月饼:“月饼寄给我爸妈。”

道博博记得离家的时候,母亲给他的包里塞了自己最爱吃的米花糖。当最后一块米花糖吃完的时候,小伙子流泪了。如今身在雪山的他,有了新的梦想:等休假的时候他要带着父母“打飞的”去贵州,看百里杜鹃。

20岁,一切皆有可能的年纪。

“我将来要开个月饼店,就叫‘哨所月饼’。”刚到哨所,道博博曾听老兵说,哨所的月饼特别甜。在哨所守了几个月,他才真正领悟老兵那句话背后的深意——哨所月饼的滋味,就是家的滋味;和战友一起吃月饼,就是团圆的滋味。

中士高鹏永远忘不了和战友在边防线上吃过的月饼。

那天,外出巡逻的高鹏和战友在一个垭口遇上风雪,他们被困在山洞。几个人点燃篝火,一起分吃一块月饼……

此刻一边和大家吃着月饼,高鹏的眼前再次浮现那个中秋节的风雪、山洞的篝火。

“在哨所,我吃过最有味道的月饼。”哨所月饼的滋味,都是人生的滋味。

每一个夜晚都可以是中秋——

头顶边关月,只为了身后的家国更美好

即将离队,高鹏舍不得哨所的一切。

高鹏主动和战友“调岗”,凌晨时分那个最容易犯困的时间段,他全部承担下来。他明白,哨所的月下坚守,将成为他一生中“最皎洁的回忆”。

执勤岗哨位于一片空地,远处是连绵雪山,再远一点的地方便是官兵每天凝视的边防线。

高鹏第一次站哨,就是在这样一个月夜。银盘一样的月亮,把班长王普的身影,衬托得愈加高大。在他的带领下,高鹏手握钢枪、站得笔挺。

气温降至冰点,冷风吹过,王普转身为高鹏紧了紧衣领。望着月亮,第一次站哨的高鹏,感受到坚守的传承、更感受到坚守的神圣。

那时候,城里的年轻人都喜欢一首流行歌曲《当时的月亮》。当兵前,高鹏经常和高中同学一起在KTV点唱这首歌。当他想起那句歌词“当时的月亮/曾经代表谁的心”,伫立遥远哨位的他,心中渐渐有了答案——军人的坚守属于祖国,头顶边关月,只为了身后的家国更美好。

“假若没有守在这里,我不会懂得,月亮为何明亮,山河为何壮美,边防线为何神圣。”写给家人的第一封信中,高鹏这样写道。

在这个遥远哨点,一茬茬官兵在传承中坚守,也在坚守中传承。

那天,下士吴郑弦第一次上哨。他的班长高鹏语重心长地说,站在哨位上,你更能感受到军人肩上责任之重。

第一次站夜岗,四周一片寂静,在这个海拔5500多米的战位,夜里听不到鸟兽虫鸣,耳边只有呼啸风声。翌日中午,吴郑弦给女朋友微信留言:“在山顶静谧的夜里,仿佛能看到远方的你,仿佛在守护着你酣眠。”

守护,因为责任。吴郑弦渐渐发现,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他更加理解了何为责任,何为担当,“在哨所望过月亮,就会懂得脚下土地的分量”。

今年,吴郑弦到连队参加无人机操控员培训。他以优异的考核成绩成为连队首批无人机操控员。

这次上哨前,吴郑弦带着无人机,跟随连队战友参加另一个哨点的巡逻。那是一个海拔较低的点位,无人机成功捕捉到一处巡逻盲点的图像,而在过去到达这些“死角”,战友们往往要绕行数小时。

“能发挥技能特长,为连队执勤做点事,我觉得这个兵没白当。”吴郑弦说。同样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还有老兵吴杰。

攀上兰巴拉山口,吴杰用手机拍摄了一片冰川。他把照片发给妻子曾友花:“今年中秋恰逢你的生日,我依然不能回家……”没有说出口的,是老兵内心的亏欠。

手机那头的曾友花,一下子红了眼圈。她懂得,如果丈夫不是一名军人,此刻的她便可以和他牵手赏月;在每一个风雨的夜里,他都会来接自己下班。

曾友花更懂得,她是一名军嫂,必须用肩膀为丈夫撑起一片天。

这位边防军嫂,已经快一年没能和丈夫团圆。去年的中秋节、前年的中秋节,她都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

去年,吴杰把一张三等功证书寄回家。曾友花把证书放在客厅橱柜里,这是丈夫的荣誉,更是她的荣誉。

同事问曾友花:“你的丈夫是做什么工作的?怎么老看不着他来接你?”曾友花说:“我的丈夫守护的地方很远很高。那里有巍峨的雪山,有璀璨的星河,他是为祖国站岗的人。”

“祖国要我守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妻子的支持,让吴杰选择了继续坚守在喜马拉雅山麓。今年初,吴杰被评为日喀则军分区“忠诚戍边十大感动人物”。作为军嫂,曾友花受邀来到连队参加颁奖典礼。

那个团圆的夜晚,不是中秋胜似中秋。指导员梁艺馨,带着哨所战友郭嘉诚、道博博和高鹏,一起和吴杰夫妻俩过“团圆节”。

这一次团圆是如此珍贵。

桌上的菜是战友们自己炒的,香蕉和苹果是连队特意送上哨的;窗台上的几盆多肉植物,是曾友花大老远从老家带来的;还有官兵们的笑脸,是那么的真挚、那么的清澈……

端起盛满饮料的杯子,曾友花说:“如果不是来到这里,我无法想象这里的艰苦;如果不是来到这里,我也体会不到这里的‘温暖’。”

对于心中有祖国、有爱的军人和军属来说,每一个夜晚都是中秋,都是温暖的日子、团圆的日子!(解放军报/薛敏 徐娜 冯亚坤 龙龙)

【中秋国庆至,防线不松劲!枕戈待旦事不过夜,上海以精准防疫构筑坚强屏障】#黄浦播报#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在上海,为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由各级医院共筑的“监测哨”再度升级:近一个月,在位于闵行浦江镇的仁济医院南院、位于嘉定新城的瑞金医院北部院区里,全新建设的标准化发热门诊相继建成投用。遍布全市的127家发热门诊、225家发热哨点诊室进一步织密监测网、收紧防疫线。
“我们收得紧一点,让老百姓的生活能更常态化。”正如一名医院院长所言,这“一松一紧”的把握,恰是上海花大力气做的一件事——枕戈待旦,事不过夜!
战“疫”以来,上海持续在精准处置上下功夫,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关键点关节点,持续优化防控措施,与病毒赛跑不分昼夜。
“如履薄冰”高度警惕
严守“从国门到家门”管控闭环
9月18日,是徐汇区枫林街道新惠宾馆集中观察点连续运行600天的日子。600个日夜,近两年时光,驻守于此的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与区疾控、社区工作者等共同努力,在此累计接收了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隔离人员3400余人次。
作为徐汇区连续运营时间最长的集中隔离点,驻守医护人员严守“从国门到家门”的管控闭环,为守好城市第一道关卡发挥重要作用。
这600个日夜,也是这座城市“外防输入”工作的生动缩影。作为国际航空枢纽,浦东机场承担了全国机场约50%的国际货邮吞吐量、全国近1/3的出入境航班与客流。不少网友感叹,“浦东机场太不容易了”,疫情以来,上海经历的硬仗可谓一场接一场。
浦东机场是守卫上海城市安全重要的“入城口”。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介绍,在防范境外输入的工作上,上海始终坚持“人、物同防”“联防联控”等工作原则。上海会同海关、边检、民航、海事等部门,形成口岸通关、入境人员转运、隔离管理“三个工作闭环”,环环相扣,逐环交棒。
“我们还组织编制了上海机场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管理要求、防控的消毒和个人防护的指引,以及应急处置等方案。”邬惊雷说,上海作为重要口岸城市,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警惕性,从严、从紧、从实、从细抓好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四早”要求。
发热防线持续升级
医疗救治构筑“生命屏障”
位于嘉定新城的瑞金医院北部院区,9月1日正式启用全新的发热门诊综合楼。
在这里,升级后的硬件环境高于国家标准,院感流程指令清晰。作为嘉定地区唯一开设发热门诊的三级医院,瑞金北院承担了疑似病例筛查、隔离点人员救治等重要工作。新发热门诊投运,使医院能更好担起“监测哨”的重任。
作为超大城市,上海人口众多,遍布全市的127家发热门诊、225家发热哨点诊室作为前锋“监测哨”,在软硬件上不断升级,“加强版”发热门诊竞相出现。
此前的8月16日,闵行浦江镇的仁济医院南院里,新发热门诊拔地而起、建成启用。就在两天后,这里就迎来第一场“硬仗”。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江月路院区进行“闭环管理”时,一名血透病人由专用救护车从该院转运至马路对面的仁济医院南院新发热门诊的隔离病房,接受床边血透。
在医疗救治方面,上海自新冠疫情之初,就将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作为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的定点医院,在市卫生健康委、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组织协调下,始终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科学组织、科学救治。
与此同时,本市集中全市优势医疗资源,抽调市级医院急诊、重症医学、感染科、呼吸科、中医、心理科等学科的骨干组成医疗队,支援市公卫中心;顶尖重症医学专家“整建制”进驻市公卫中心,负责全部危重、重症患者的“床边救治”;全市专家组咨询会诊制度同步建立,为新冠患者筑起一道道“生命守护屏障”。
随着经验的积累,上海专家组发表了《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为全国乃至全球新冠肺炎救治提供了“上海经验”。
疾控追踪“十万火急”
科技战疫织就最强防线
“你永远可以相信上海的速度!”8月,面对疫情,网友的这句话一度刷屏。
8月2日晚,上海报告1例本地新冠病例,相关小区、医院封闭,浦东机场连夜核酸检测,截至8月3日9时,全市已排查到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密接的密接,首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8月4日又通报,67名密接、377名密接的密接,以及68517名筛查对象,585件物品和环境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并查明确诊病例感染源、感染毒株种类,是否与近期国内多地本土疫情相关等关键问题。
对此,不少网友为上海的“快速”“公开”点赞。
上海速度从何而来?是有人“熬”出来的!
上海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姜晨彦至今记得8月疫情来袭时灯火通明的办公室——市区两级疾控同步投入排查工作。排查到底有多快?市疾控“追踪办”工作人员管至伟告诉记者,就一个词:“越快越好!”
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曾用“十万火急”形容这项以小时计的工作,“一旦发生疫情,会马上结合相关部门提供的大数据信息以最快速度进行溯源排摸,排摸得越快,人越早确定下来,可以最大程度缩小其影响和涉及的范围。”
吴凡同时谈到,上海能坚持到今天,科学精准防疫发挥了关键作用,这里的“精准”指的就是对密接、密接的密接等人员的确定是“多一个不要,少一个不行”,通过第一时间的发现、第一时间的流调,第一时间的检测筛查,第一时间的管控,在与病毒赛跑中,把病毒扩散传播风险降到最低,最大程度保障这个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当然,这背后,人防、技防缺一不可!
当前,全市共有156家核酸检测机构,日检测能力单人单管近80万份/天。截至9月15日20时,全市18岁以上人群累计接种4031.38万剂,2001.98万人完成全程接种,占本市18岁以上人群的90.6%;12-17岁人群累计接种74.36万剂,累计接种62.34万人。
“科技战疫”叠加“科普战疫”,市民素养不断提升,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不扎堆等防疫口诀为2400万市民穿上了无形的“防护服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世界首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在中国成功实施;苹果明年或推双卡双待手机;董明珠炮轰贾跃亭,欺骗股民|早报
  • 男孩被父砍29刀,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
  • 广东的婚礼太野蛮,3名伴郎用灭火器喷伴娘口鼻!
  • 快递哥牙膏改车牌被罚,商标可以随意修改使用吗?
  • 游客在野生动物园下车砸熊?园方:情况属实,他扔的是…
  • 最大飞行器“飞天屁股”摔烂了,坠机原因不明
  • 教授晒照王俊凯 赞其进步大 粉丝留言感谢班主任夸奖
  • 广东交警集中开展打击买卖记分违法行为
  • 揭发带零食反被罚 不冤枉
  • 【明星娱乐】熊黛林挺孕肚看雪景 网友看“鼻子”猜:怀男孩
  • 女高管被老公家暴||家暴该怎么办
  • 科大讯飞“高管男”合肥高铁上暴打孩子母亲?公司回应:普通员工,将严肃处理!
  • 重庆彩色s型公路通车 市民排队加入限速5公里“贪吃蛇”大战
  • 德国禁止儿童手表:儿童手表引发对个人隐私的担忧
  • 中国地表最强两栖战车
  • 《龙珠》布尔玛声优鹤弘美去世
  • 李敏镐分手后首现身 粉丝夹道上演“釜山行”
  • #新郎伴娘抱挤气球##水果姐被拒维密秀##李敏镐分手首现身#
  • 六名游客在哈萨克斯坦穿比基尼上街被捕
  • 保价20万燕窝寄碎,被判全额赔偿后,快递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