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佛》经解|能忍法师:《楞严经》第六遍讲解(098)| 十二处是佛就众生分上包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假立(重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不住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而直接会相归性

这个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你们要深入思惟,很多佛法究竟了义的都在这里面,因为这里面是可以说“不住法相”。

我们平时认为有个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里面实际上(佛)都让我们不住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而直接会相归性,非常重要!

但是文字不是很好理解,所以很多人头疼。

对“十二处”,就跟我讲“六入”一样,你们要一一观想

我们开始。(《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上一次,“六入”讲完了,今天就讲到“十二处”。

为什么叫“十二处”呢?

“处”,它有“处所”之义,也有说它有固定的在什么地方,叫定在什么什么地方。处所是讲:眼根对的只是色,耳根对的一定只是声,各有方所。

定在——一定在什么什么,就是从通常众生的分别的角度,会认为,根好像一定在内,而尘,一定是在外,所以说内外结合——根尘相对而生识。

同时,十二处,也叫“十二入”,入什么?要取境,是根入尘,根入尘。假如我眼睛看什么东西,好像是眼睛在放光去奔到那个地方去,那就是叫根入尘。

那反过来,如果受用一个境界,什么东西到了我眼前,哎~我一看,哦,看见有个东西来了,这个叫尘入根。所以十二处也叫十二入。

大家对“十二处”,就跟我上次讲“六入”一样,你们要一一观想。

“六根”跟“六尘”,就能把这个世界全部概括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看看一切有情众生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他就是通过“六入”来了知“六尘”:

用耳朵感知这个世界是各种声音,

用鼻子感知这个世界是各种味道,

用身体感知这个世界,是各种各样的冷暖、硬软各种感觉。

所以,实际上,“六根”跟“六尘”,就能把这个世界全部概括掉。

六根,它就能体现有情,有情这一面;

六尘,实际上就是充分从六个层面来体现这个所谓的客观世界。

但是六尘当中有一个尘,它是特殊的,哪一个尘呢?触跟法这两个尘是有点特殊性。你看色、声、香、味,这个触跟法,稍微有点,要说最特殊的一定是法尘,法尘最特殊。

好,我们过一会在下边就会看到怎么特殊。

《楞严经》当中,凡是涉及到十二处跟十八界,这里谈的“六根”,一定不是指带有色法层面的“六根”,而是都属于心法范围

那么在《正脉疏》上面,大家看的时候,一定会看到说,十二处好像“为愚色者说,为不愚心者说”。实际上,这段注解,我们是要重新加以注解的,为什么呢?

因为这很多是对二乘人讲十二处才这么分的。

但是在《楞严经》当中,讲六根也好,十二处、十八界也好,凡是涉及到这个十二处跟十八界,这里谈的六根,一定不是指所谓的带有色法层面的六根。

所以在《正脉疏》上面说,“色本是一,开为五根六尘”,实际上认为前五根都是色法,这是刚开始对二乘人讲这个,可以这么讲,从浮尘根上面来谈的。

但是,我们现在要看到,(《楞严经》)下面的经文当中,一定是:“六根”都属于心法范围之内。

所以《正脉疏》上面(的这段注解)我们就不谈了。

《楞严经》这里的“六根”就是指的“六根局执之性”,它与“六尘”是相对待的,所以“十二处”是“色心俱开”

我这里有一个注解。

我们从“六入”开始,会看到“发见”“发闻”等等这些词,我们能知道所谓的“六入”,是一心而开成“六入”,所以这个“十二处”,很多注解都说是“开色合心”——就是把这个色法层面把它开得很细,而心法上面很简单。

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地看《楞严经》的前后经文,我们就会知道,“六根”就是指的“六根局执之性”,它与“六尘”是相对待的,所以这是“色心俱开”,特别要注意,特别要注意:“色心俱开”啊!

所以经文当中的观、听、嗅等等,这些文字都非常明显。

而在“六入”当中是直破其体,“十二处”当中只是从一个对待的地方——从相对待的方面来破。

比如说,什么叫对待?高是对矮而谈,对吧?美是对丑而谈,真对假而谈,所以没有真就没有假,没有高就谈不上矮,这叫对待而说。如果没有一个高你这儿说矮,实际上你矮——是依什么而说矮呢?这叫对待。

十二处它本身就不是各各有体的,是(佛)就我们众生分上,包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假立

那么我们来看,看经文。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十二处”怎么样本来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这句话也就是说,十二处它本身就不是各各有体的,十二处它本身就是就我们众生分上,包括对客观世界所谓一种假立。

所以佛法当中“由假说我法,由种种相转。”释迦牟尼佛也说了,他说法四十九年他没有讲过一句法,“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依何而说呢?凡是说的都是假说。

虽然是假说,又是根据我们众生认知程度而假立,渐次把这些粗的取著先捨去,以后微细的取著再破除,最后会归心性。所以即使佛说的这些法,它本身也是假立,是为了度众生。

就像我们教育小朋友,你跟他讲话,是用小朋友的语言跟他讲话,如果你拿做学问的语言跟小朋友讲话,一定度不了他们。

所以佛跟我们讲话,也要根据我们这些小朋友喜欢什么、我们知道多少,他来假立佛法,才能度我们。

但是当我们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告诉我们,我之前跟你们说的这些话都是假立的,是为了度你们,真正更高境界是这些东西全部要把它放掉。

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就到了该把这些取著放下的时候,放下才算是会归心性。

回 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摄影/ 兰心蕙质 等

来源:觉照空性

坛经原文及译文加注释,付嘱品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陰与陽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离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楞严经新解》卷十:邪师和稀泥,求法只回答一两个字,亦有亦无,亦增亦减。

1.行阴计五
【原文】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解释】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佛又说道:“又此禅定中的善男子修行人,坚定凝神聚气正心修定,由于受阴透尽而外魔无法侵入心腑,想阴透尽也无法附体说法扰乱。
邪魔已经没有什么间隙可以方便干扰修行人。
行阴显现,可以穷尽十二类众生如何生灭。
观行阴幽清,已经无想的重浊相;但是还有流注细微动相扰动,如同地气蒸腾、庄子的野马那样。
把第七识作为万化的根本,于是在知见之中,生起计度。
此人堕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为什么说是不死矫乱呢?
因为此修行人在定中,所见所知是有限量的,见有见量,知有限量,比如八万劫内等,所以不能决择明了,于是妄生周遍计度。
此人坠入四种颠倒见。
为什么说不死呢?外道计无想天,为不死天。只要一生不乱回答别人,死后应当生无想天,就得不死。
如果实在不知道,就回答提问的人,恐怕成矫乱,扰乱别人的修行,影响别人的修行正途,所以不能随便回答。
所以如果有问的时候,回答秘密言词,很隐晦,或者不应该都说清楚,或者给不确定的回答。
佛法呵斥此外道说法,此才是真正矫乱。
邪知邪见带着分别心,如同严谨地遍历那样,所以说遍计;
都无实义,所以说虚论。
外道不知佛本意,不明本心,所以只是学了个样子。
比如《心经》中说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道德经》中讲,世人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人皆知恶之为恶斯不善已。
心学四诀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三教我们都会看到不定的说法,然而此说法恰恰对准真相,而外道在此的虚论反而是学得不像,反而不能心心相印,不能传佛心印。以佛心印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知晓是虚论。反而是误导了修行人,断了修行人的慧命。
禅宗有许多参话头和公案,看似隐秘,但是实则是直指人心的教法,令修行人顿悟而见性成佛。明眼人一看,禅宗和外道,高下立判。
如今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更是虚言虚论扰乱人心。
因此我们需要弘扬真正的佛法,正本清源。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佛又说道:“第一种虚论:
此修行人因为行阴的生灭分别,而成八种邪见。
因为想阴透尽,行阴显现,进而观行阴,以为万化变化的根元。殊不知那只是第七识变现而已,还不是根元根本。
(1)变:见行阴根元迁流流注,细微动相。
既然有迁变流转,有生有灭,所以称之为变。
(2)恒:虽然有迁变,而却前后能够相续,有相续则能无断绝,所以称之为恒即常。此变即无常,恒即常,成为一对,互为阴阳。
此外道看不到行阴背后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不能证得自性本心真心。自性真心如同日月,是光明不变的。自性具足一切,可以生万法,如此变化可以说是变。
此外道看不到宇宙万化的变化,如同周易八卦那样循环无端。
卦象对应万事万物,而阴爻阳爻构成卦象,在其中隐秘阴阳推移,量变到质变而有变化。
比如渐修和顿悟也是如此。
渐修在做致良知的功夫,恢复自性真心的本有良知良能,去掉尘垢。如此隐秘阴阳推移。瓜熟蒂落,就会反转而顿悟,见性成佛。
(3)生:在八万劫内,能见所见之处,能见众生生,所以称之为生。
(4)灭:在八万劫外,冥冥混沌不可知,不见众生,所以称之为灭。此生灭互为阴阳,两者为一对。
此外道见量有限,只是八万劫内。而如来见量无所见量。
自性本来不生不灭,如同日月,只是被物欲乌云所遮蔽。
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生灭如同泡影,如同朝露,如同闪电那么快,那么虚幻。
(5)增:因为有生灭,那么在生灭的中间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能够生灭相续呢?中间必定有个什么东西,有个什么因令其相续不断。因此似多出一法,称之为增。
(6)减:因为生灭相续之中,必然有缺乏之处,中断之处。
比如出入的气息,相续而缺中交,缺少即称之为减。
增减互为阴阳,成为一对。
如来所说不增不减是真谛,直接指向自性真心。自性如同日月,不会增加一分,不会减少一分。外道不明本心,所以虚论增减,学佛不像,不能契合如来心印。
正所谓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施朱则太赤,施粉则太白。
(7)有:在八万劫内,各各生处,各各国土,因为观众生都有,所以称之为有。
(8)无:在八万劫外,见众生灭,因为无众生,所以称之为无。此有无互为阴阳,成为一对。
《道德经》中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等。无中可以生妙有。
无可以说是空,然而《金刚经》中所说的空、无跟外道所说,相差十万八千里。
外道此虚论,只是在计度和猜测罢了。”
六祖慧能大师慈悲,留下三十六对法如下:
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后续我们进行《坛经新解》时候再详细解释。
六祖传佛心印,与我佛如来心心相印。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佛又说道:“如上八种变和恒、生和灭、增和减、有和无。
虽然以行阴之理来观,只是用心来计算的邪见,非正知正见。明心见性之人一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知晓不契入佛心法,没有正知正见。
有求法的人来问如何修证,回答说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
大概外道感觉亦字,两可的词汇,可以和稀泥,不会偏执一边,以为契合中道。岂不知,此离中道甚远。
殊不知此修行人如此说,在一切时所说这些都是扰乱修行人的说法。如此会令前面求法的人遗失真正的佛法章句。”
本来佛法是说,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
可是外道却说,亦增亦减,亦生亦灭,亦有亦无。
如此和稀泥,邪师说法,令修行人无所适从,反而断了修行人的慧命。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佛又说道:“第二种虚论:
此修行人谛观行阴之心,观十二类众生的生灭。
因为悟得一切法都无。众生也是会灭的,八万劫数以外是无众生也是灭的。八万劫终究会过去,终究也是灭,也会归于无。
所以有求法人来问,只是回答一个字,只是说无。
除无之外,没有什么再多说的了。”
此外道更加可爱,更加绝,只是说了一边,说了一个无字。
如此显得很矫情,搅乱世人修行的心。
我们反观春秋战国,圣贤辈出,有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
虽然离坚白论,白马非马论契合大道,但是如此多的言论,令世人不知如何行,容易被误解为戏论和虚论。
《道德经》中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虽然各种言论出现,但是终究会归于平静。
如今末法时期,各种邪知邪见横行,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正道正法,一切都会正本清源。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佛又说道:“第三种虚论:
此人谛观行阴之心,各各国土都有众生,虽然生了有灭,但是灭了又有。于是就偏执于有。
有求法的人来问的时候,只是回答一个字,多一个字都没有。
只是说是,是即是有。除了是之外,没有多余的话说。”
此外道执着于有,前者执着于无。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佛又说道:“第四种虚论:
此修行人不会偏执于有和无,在行阴之中,都看到了有和无。
但是其心境如同树木分为两枝。
因为此修行人的定力不够深厚,智慧不够,所以不能顿悟有和无的本义。
正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只是在字面当中去看有和无,连自己都搞不清楚有无,更别谈和求法的人说清楚了。他的心是乱的,一会有,一会无,到底是有还是无呢?他的心乱,还在纠结着。
当然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
如果能够引入正道,一下顿悟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不会再有什么疑问了。
有求法的人来问,于是回答:也有,也是无。
但是无之中,并没有有;有之中,并没有无。
如此一切矫乱,会扰乱修行人。
此外道不容你去穷诘,去刨根问底。
你要去问他,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他也不会多说太多。”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佛又说道:“由此去计算计度,扰乱人心。此只是虚妄邪计,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并不能指向实相。
也不能像禅宗那样令人参话头而开悟,也不是公案。只会把修行人引入歧路。
如此就会堕落入外道,迷惑菩提自性。
此可以说是行阴的第五种外道。
如此四种颠倒见,以为不要多说就会进入不死的无想天。
殊不知堕入外道,堕入六道轮回。
殊不知所谓的不死,常的,是自性本心。
正如前面波斯匿王所问,在逐渐变老的躯壳之外,有什么可以不老不死的吗?佛慈悲开示,自性本心不生不灭。
由于此修行人贪求不死,有所贪求,所以就堕入邪见。
此人周遍计度,把所有那些论都算遍,只是虚论罢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 “不骗我?” “不骗我?
  • 他于去年开了一家单体社区药店,但开店后才发现,入住小区的住户还只有300—400户左右,每天的客流量十分有限,他绞尽脑汁想促销活动也改变不了生意寥寥的境遇……“
  • !!
  • 似乎是看出了她的意思,男人又眼皮子一掀,说:“你还担心会报复到你身上? 似乎是看出了她的意思,男人又眼皮子一掀,说:“你还担心会报复到你身上?
  • 于是我开始拒绝一些请求,断舍离一些东西,不会让自己考虑到所有人、所有事情,有时候egoism是个好东西,它会让我每次刷牙沉思的时候对着镜子问自己一句“so wh
  • 伴手礼:贵阳很火的民生路周边吃的好多,买了徐家优选脆哨(当零食当佐料都可)董家现炸土豆片(云南初见就爱上的零嘴,各种口味现撒料)在叉烧女王家买了玉梦红酸汤和胡辣
  • 三个火枪手:魔幻版 十七世纪初,法国老国王被暗杀,懵懂的路易十三登上王位。大权在握的黎塞留意图谋反。路易十三直属的火枪队在黎塞留的打压下经费短缺,几乎名存实亡。
  •   王小虎在跟自己的朋友在通电话,“今晚没时间,我要跟我女朋友去约会……我女朋友啊,是个19岁的嫩妹,她那身材比你在片子里看到的女优都要正,今晚我要享艳福了,别
  • -·阿多私房菜(开店7年+)地道的顺德味道,而且他们家老店是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味道可见一斑,桑拿鷄很有特色,鷄肉经过蒸煮不仅让香味更为浓郁,也让鷄肉充满了
  • ——杨绛7.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 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 其实是读不懂书的。——杨绛《将饮茶》4.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 就绝对是有一种
  • #不可辜负的美食##美食分享# 上课日期:2024年5月16日  授课老师:Nabi Bella Lucy今日情况早餐:  一个奶香小馒头➕一碗牛奶午饭:一碗饭
  • 今なお「ちょっと飲みましょうよ」って話が出るだけでも普通ありえないと思いますが、そこにこれだけの皆々様が集まってくださるのが『蟲師 続章』チームの凄すぎるところ
  • #茶文化[超话]# 【2024年6月中/高级评茶员课程通告】课程时间:2024年6月16日—21日考前培训:2024年6月21日考试时间:2024年6月22日
  • 现在想来 是从小的我生活的太幸福 我太恐惧失去爱我的人,害怕无法再触碰和拥抱他们,我不想消失,还有太多的心愿和目标没有达成,我不愿消失。”男人却说:“为了心爱的
  • 《半推半就》今日热推小说‼全章节无弹窗阅读颜安(颜安霍洲);}Z'w#>Z 阅读请到公-仲-呺【岁月书摘】发送一个主角名即可! [给力]书名:《半推半就》 [
  • 早些发了,不仅520,是每天都在过520我有一首释怀之歌あなたは夕日に溶けて,你融化在夕阳里,わたしは夜明に消えて,我消失在黎明中,もう二度と 交わらないのな
  • 今天刚把烤瓷牙拆了,医生说旁边那颗出现了龋坏,后还需要做根管治疗才能做全瓷牙。 医生说我的牙原先有牙缝,所以就算做单冠的全瓷牙,也很难做精致秀气。
  • 傅先生的独家宠爱温颜傅寒肆(最新章节无弹窗)全文温颜阅读nNQJGa*x ❗书名:《傅先生的独家宠爱》 ❗主角:温颜傅寒肆 全文请到公#众#号〖岁月书摘〗发个
  • 反正12号北京附近所有观测点都说没看到明显的极光,我们也不亏,说走就走去追光,和搭子们说好如果再有可能出现随时再出发!月亮倒是超级漂亮,还有好多的流星,刚一开始
  • swatch情侣表2014新款了解了一些手表知识,更容易一知半解,很多人第一次买表的标准就是一堆定语:有指针的!SWATCH斯沃琪手表一直以来传达着高质量、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