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四(七)

  问。单念佛人。不修助因。所谓但得本莫愁末。故云不修余行。得波罗密。亦云。即是多善多福。乃诸佛以万行因华。庄严法身。今念佛所证。止可云素法身抑己具足万行庄严耶。

  师云。单念佛人。不修助因。古人净业中。知识殷勤化人。念佛同生净土。岂非助因。不修余行。惟念佛得到彼岸故。信此一门。即是多善。化彼同类。即是多福。又夙具种性。即是多善。夙修余行。即是多福。即此已具万行庄严。非素法身也。

... 能信願持名求往生者不可思議,所得功德不可思議。超情離見,絕待圓融。但能全身心靠倒,自然一了百了。
............................................

大安法師 / 不測之人與不測之《註》 (四)

——恭讀《往生論註》的幾點體會

二、觀察依正  信解佛心

3.地功德。
——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10)

極樂世界的地面,曠闊坦夷,無有偏陂。地由黃金及眾寶和合而成。地上聳立著無數的宮殿樓觀,棟宇相承,窗闥交映。一切皆以妙寶莊嚴。宮殿內外的壁屏簷柱,光瑩如鏡,隨人意欲,悉能顯現十方剎土的淨穢境相、善惡業緣。高大的寶樹亦如一大彩色屏幕,能應念映現無量世界的境況。猶如明鏡睹其面相那樣的清晰。見到他方世界善妙勝事,見賢思齊,策進道業;見到他方國土惡劣弊事,回光自省,力免覆敗。如是任運成就止惡修善的淨業。此影為佛事,安可思議。

 4.功德成就。
——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11)

極樂世界日夜六時,常雨種種寶衣、寶華、幢幡寶蓋等種種供養之具。以雨為比喻,雨適時則無洪滔之患,表安樂剎土種種供具、資生之物,隨念而至,並無累情之物。《無量壽經》云: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曄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蓮華是依報、諸佛是正報。蓮華現佛(依報現正報),佛放光度眾生。依正相即,蓮華諸佛一如。此亦大不可議。

 5.主功德。
——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12)

阿彌陀佛自證的聖功德,諸如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能為普度九法界眾生往生淨土疾速成佛提供保證。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無央數世界,攝受念佛人往生淨土。其光明亦直透阿鼻地獄最底層,令有緣的地獄眾生蒙光照觸攝受,徑生西方。「度盡阿鼻苦眾生」,(13) 阿彌陀佛的悲願,無以言表。阿彌陀佛亦以光明願力住持西方淨土。若人一生到安樂淨土,意願回入生死稠林度化有緣眾生,阿彌陀佛加持這類往生者,捨淨土命,隨願得生他方世界。雖然生到五濁惡世貪瞋水火中,其無上菩提種子,畢竟不朽。雖然在濁惡極盛的世界投生,自己不明了自己的來處,然臨終亦有勝緣,令其念佛往生淨土。何以故?經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加持,功不唐捐故。

 6.不動應化德。
——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14)

極樂世界菩薩隨順阿彌陀佛的教敕,亦有著深廣的普度眾生的大慈悲心。他們於安樂本土報身不動搖,而遍十方世界,示現種種應化身。紹隆三寶,開顯眾生煩惱淤泥中的正覺蓮華。古往今來,極樂世界佛菩薩於娑婆穢土的示現,或隱或顯,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諸如善導、豐幹、永明、蓮池、覺明妙行、印光等,有證據表明乃安養佛菩薩示跡。誠如覺明妙行菩薩示偈云:「一月光含千世界,分身無量照群迷。當知本體原無二,不動莊嚴變化機。」(15)極樂佛菩薩以悲心願力,導引有緣眾生,至安樂處。

由上可見,觀察西方不可思議的依正莊嚴,能生真實淨信。由信啟願,由願導行,必定得生彼安樂佛土。由觀啟信的緣由有三:其一,依據依正不二的理則,觀察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功德,能夠了達阿彌陀佛的悲願,深契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心。由生佛同體的立場生起對阿彌陀佛決定救度我等的信心。其二,由兩土淨穢鮮明對比,引發厭欣心。淨土經典對西方清淨妙嚴、自在快樂的描述,為吾人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以此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完美境界作參照系,便能深刻地認識到娑婆世界的污穢、殘缺與苦難。以安養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然深切;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厭離娑婆欣慕極樂的願心懇切,自然感應彌陀願力加持,得遂往生。其三,淨土法門乃大不可思議的圓頓大法。透過西方淨土不可思議功德的觀察,有助於吾人從不可思議的本位契入對淨宗不可思議事理因果的信解。從中領略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全德立名的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吾人自性功德不可思議,能信願持名求往生者不可思議,所得功德不可思議。超情離見,絕待圓融。但能全身心靠倒,自然一了百了。證知:天親菩薩對安樂淨土三類二十九種莊嚴的概述,以及曇公慧心獨運的妙釋,對末法眾生的啟信生願,厥功甚偉。(待續)

【註釋】

(10)(11)(12)(14)《往生論註》/(曇鸞大師撰)

(13)《佛說無量壽經》/(康本)

(15)《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述)
..................................................

另附:


漫畫/《曇鸞大師的故事》

净慧长老:生死就存在于生活中,把握当下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

佛教讲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死。简单地来说,生活问题如果不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话,主要靠物质来解决;而生死问题主要靠精神来解决。实际上佛教有时候是把两个问题糅合在一起,生死问题也包括了生活问题,生活问题也包括了生死问题。佛教是把两者放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点上来思考和处理的。

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在分析的时候作两点来分析是可以的,但是解决的时候就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决,不能分成两次来解决,要一次性解决。解决生死问题就是解决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也就是解决生死问题。为什么呢?我们众生或者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就是生活,就是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它既包括生活问题,也包括生死问题,因为生死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我们一般人在讨论生死问题的时候,总是截然地把生和死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认为我们从娘肚子里出生的那一刻就是生,到临终咽气的那一刻就是死。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带有片面性的,生和死实际上是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念当中,所谓念念生死。

没有生活当中每一念的生死,也就不可能有那种阶段性的生死,如果把生死仅仅看作是生的那一刻、死的那一刻,就没有因果的相续。因为生死是一个因果念念相续的过程,所以佛教在处理生活问题和生死问题时,把它们摆在一个点上作一个统一的思考、统一的处理。

这一个点在什么地方呢?这一个点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也是历代祖师所说的当下一念。当下一念既有生活问题也有生死问题, 把当下这一念处理好了,生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了。

这样讲是不是有些玄呢?我们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实际上问题就是这么直接。我们每天晚课都要念的“蒙山施食”仪规,一开头有四句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什么是法界性呢?这就包括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生死问题的本来、生活问题的本来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在哪个地方呢?一切唯心造。心有凡心、圣心,有生死心、菩提心,区别何在?一念迷悟之别。一念迷就是生死心,一念悟就是圣贤心。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行不要绕圈子,而是直截了当地从当下这一念来修。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够了生死于生活中;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生活可以说就是生死问题,修行也可以说就是生活问题。为什么呢?修行就是觉悟,生死是迷或者说生活是迷。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千头万绪,我们面对自己的心灵也是千头万绪,种种的问题,把它概括起来,很简单, 就是一个生死问题、一个生活问题,或者说一个迷的问题、一个觉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和表现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一切条件的限制。任何东西可能都是有条件的存在,要说无条件存在的东西,恐怕就是烦恼。当然,烦恼也是有条件的,但在好多情况下,它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我说的这个条件,比如职位高低、钱财多少、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等等,烦恼可以不受这些东西的限制。

它唯一可以让步的地方,那就是在觉者面前,在觉者面前烦恼转化了。烦恼在觉者面前还有没有呢?还是有,觉者也要面对我们人类所面对的这些问题, 但是对觉者来说,他不把烦恼当作烦恼,他在烦恼当中把烦恼转化了,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在有些地方叫灭除烦恼、断烦恼。断也好,灭也好,实际上都是转化。他不以烦恼为烦恼,就是断了烦恼。

不以烦恼为烦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有人欺负你,你生气不生气?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古代有一位祖师,皇帝叫他到京城去,他不去,他说他有病。叫了一次他不去,第二次又来叫,又来催,他还是不去。到了第三次,皇帝派来的京官就对老和尚说:你老人家可要识抬举呀,皇帝三次召你都不去,你知道后果是什么?你人不去,就要把你的头拿去见皇帝。

他说那很好,于是说了四句话,我只记得后两句,“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杀头好像刀子割风,风不知道痛,也不知道痒, 他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那就是将烦恼转化了, 将生死转化了。生死就成了菩提了,生死就成了涅槃了。烦恼成为菩提了,彻底地觉醒了,历史上像这样的事情很多。

我们天天在诵《金刚经》,《金刚经》上面讲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肢解,他在那个时候没有嗔恨心,更没有烦恼,他彻底地了了生死。在什么地方了生死呢?就是在生活中了生死,将刀子来割他的头,那就是生活,他不起烦恼,不动念头,这个就是真空。

不是说修行的人就没有烦恼了,烦恼都躲开他了。可以说越修行的人烦恼越多,他躲避不了的,怎么会躲避得了呢?烦恼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的,不论任何情况,就是看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你处理得好,烦恼就是菩提;处理得不好,烦恼就成了生死了。

所以,烦恼随时会遇到,烦恼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念当中,我们每一念都有生死,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烦恼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修行也同样要如此,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还要不能有疲厌,不能有满足感。

这个很现实啊!我们不管是年老的人也好,年轻的人也好,是出家修行也好,在家修行也好,一定要把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同时来解决。要在生活中解决生死问题,在解决生死问题的同时来生活。这样才是我们修道者、求道者的生活。能如此,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没有空过的时候。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观照自己,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能生活在圆满、幸福、安祥之中。

实际上不是因为这样的推理才有这个问题存在,你当下去体会这个问题也是存在的。因为没有一念一念的迁流,哪有生死啊?这个念念迁流是从我们有这一期生命、从你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如果把这个念念迁流往前延伸,那就可以延伸到过去生中,一直可以延伸到过去的无量劫中;而把它往后延伸、往未来延伸,也是一直可以延伸到未来的无量劫中,这就是我们这一念心。

我们这一念心就叫法界性,法界性就是法身,法身是无始终、无内外的。我们人人具足此法身。虽然在迷失当中你不能确知,但是这一点灵明不昧的觉知觉照,永远没有离开你,永远是你最亲密的朋友,也可以说永远都是你的本来面目。

当我们还没有觉知的时候,它是我们的朋友;当我们一念回光返照的时候,啊!原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本来面目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以学佛的人要从根本上来学,要立足在根本。既得本,何愁末?本是体,末是用,得了体,自然就能起用。

人类的这个问题,科学家也存在,农民也存在,做大官的也存在,而且他的这个问题更突出,因为凡是做大官的人应该说都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所以,人们经常看到那些伟人面对茫茫苦海也会发出长叹。什么是茫茫的苦海?就是我们这一念的迷失,我们不要以为在我们心之外有个苦海,苦海就在我们方寸之间,把方寸之间的问题解决好了,那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回头是很快的,一步也不用走动,就到了彼岸。学佛要学到这样的地步了,那么对佛法可以说有些了解了,那就可以修行了。如果没有学到这个地步,认为从苦海到极乐世界有很远很远的路,要搭飞机轮船,可以说你永远到不了,你要知道回头是岸。

所以,再建议大家认真地读《六祖坛经》,读《金刚经》,读《普贤行愿品》。我们在家教徒时间宝贵,不可能读很多的经典,读这三本经,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修行要经常看经典,经常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能够经常得到善知识的启发,修行就可以少走弯路,就能够沿着一条捷径来修。不过,这虽然是个捷径,不离寸步就从苦海到达了极乐世界,但又是难度最大的一种修行方法。如果把这个方法比作革命的话,它是要革自己当下的命,不是等待很久,不是革别人的命,而是革自己的命。

你当下的烦恼怎么解决?一事当前你是怎么面对的?人家打了你一个嘴巴,你是跟人家没完没了, 还是问问自己他为什么会打我?如果你能反问自己,你就不会去想对方怎么样怎么样,你就会想到你自己有什么不对。

我们很多的事情往往总不知道要求自己,总是要求别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总是希望别人做得事事都满你的意,怎么可能呢?我们每个人回想一下,有家庭生活的人,希望家庭所有的人都听你的话,家里人所想的一切问题,都跟你想的一样。我们出家人,没有家庭,住在寺院,住在佛学院,也希望常住的所有的事情都满我的意,老师教书满我的意,管事的人满我的意,一切的事情都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怎么可能呢?一百个人就有一百条心,满了你的意就不大可能满第二个人的意,张三这么想,李四那么想,王五又是一个想法,怎么办呢?大家总要取得一些妥协,取得一些谅解,能做到大体上过得去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了生死,这一法门就是我提倡的生活禅。修生活禅这一法,大家一听起来好像有些庸俗,但是你仔细思考一下,生活当中要有禅,要在禅悦当中生活, 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是最难最难的法门。但是,你如果真正实行起来,那是最有味道的、最活的法门,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用得上,都有力量。

今天我讲的就是我们人类面对的两大问题—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佛教的根本出发点是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考虑,因为解决好了生活问题也就解决了生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好了生活问题。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就是时时觉照,念念觉照。因为生死在念念中,所以需要念念觉照,一念相应就最容易,一念相应就能念念相应,如果你一念不相应,你念念都不相应,那就成了最难的法门。

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去思考,很好地去体会,真正做到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

内容来源:净慧长老浅释“妙法莲华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音乐]培训回来吃了俩包子追了会梦华录大黄发来信息老地方看见一个人很像我接着展开聊了许多说起很多已经淡忘的事情和人去操场听歌晃悠给妈妈打了电话嘱咐一些事情交代一
  • 儒家、道家、法家三家先贤,为我们提供了“上、止、正、下、不、丕”丰富的思想支撑理念和六字真理,足以成为我们今天的人生准则。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工匠,学好这三
  • #江苏专转本[超话]#23届文史类选手在哪里 [悲伤]咱们的大家庭越来越大啦 。#多地出生人口创新低#【29省区市公布2021年出生人口:多地创新低,仅一省超百
  • 看书、旅游、游泳,闲时会安静的做面包、饼干,偶尔也会背着包戴上耳机去赏花、漫步、静思人生,是个比较独立有主见的人,能很温柔也能很高冷,在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的路上
  • 它不仅仅是一部千年前的诗歌总集,更是古代文人情感世界的真实表达,如果你想感受中国文字之美,那么建议你一定要读一读这本《楚辞》。#馆情动态# 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
  • 早盘两市个股总体上涨多跌少。早盘两市个股总体上涨多跌少。
  • 还有日日,很惊喜,变成沙子我都要哭惹。剧情就还是老套,就是那种大魔王一出场就知道他是大魔王然后他就被叉出去,男女主真爱无敌,看完觉得主题是,当然是选择原谅。
  • 人活着,都希望一生的道路每天都色彩斑斓,哪个人的日子不想过得如意顺心,但做人,不能总是活在虚幻里,就该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善待亲人,善待自己。不羡慕别人辉煌,不喟
  • 但是在顾千帆握着赵盼儿的手一起走向公堂,在堂外百姓愿意人人出一枚钱替赵盼儿凑齐三十贯的时候,谁能不动容。她是一代女帝的第四子,因为先帝实在不满意她前三个孩子,特
  • 卡特兰真是一位讽刺派艺术家~连跟他合作的艺展长廊的老板都被他贴在了墙上嘲讽作品很丰富多样有对父母亲的怀念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对爱的信仰以及对自己多面性格的矛盾与分裂
  • 牡丹江黑宝熊乐园,我国最大的养熊基地,是亲子研学游的好地方---牡丹江真是一个看大型动物的好去处,东北虎、黑熊这些平时在城市动物园中虽然有、但数量少的大型野兽,
  • 微博上的机务大v囚青最近就发了一条微博说:“现在有的机场是这样管理一线工作者的:机坪管理人员坐在办公室看摄像头检查,如果有人在停机坪随意拉开防护服透气之类,看到
  • 而五雷令牌是道教神霄派的法器,具有极大的能量 可令邪灵退散两者结合产生1+1>2的神奇功效希望大家以后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可以多一个选择我看全文的心情b
  • 把文明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群众所需所盼所求之上,努力使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让文明创建
  • 南宁的路,真实了,这是一个一不小心挡风玻璃或者脑袋会被菠萝蜜和芒果扁桃砸坏的城市[裂开]#我为群众办实事# 【惠企好事办实 利民实事办好 用心用情服务经济社会发
  • ❣️❣️❤️@美妆博主蜃楼师傅 ❤️❣️❣️唯一甜豆|盛夏白瓷莲子汤|此生情劫❀v ❀ ❀ ❀❀ 美妆博主蜃楼师傅 星河滚烫人间理想 ❀v ❀
  • #易烊千玺# 舍友看了亲爱的客栈说觉得千玺的人设立住了,就是那种不喜欢说话然后有自己的小世界的人,我说不不不,那是因为你还不够了解他,毕竟咱们可是有易烊、千玺、
  • 7、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场告别,但也不全然都是忧伤。 25、人生不就是这样,经历过一次次考验才能成长;人生不就是这样,哪怕雨雪霏霾也要去追寻阳光。
  • 长三角研究院聚集了以孙逢春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51位领军人物和300多名研发人员,形成国际化、开放化、多元化的“政、产、学、研”研发创新体系,今年已签约产学研合作
  • 《物流科技》第一批学术期刊+SCD,复合因子0.637主管: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商业股份制企业经济联合会。《物流科技》国家级物流专刊 SCD 月刊 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