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call]超级阵容来袭:#我要上锁屏#创作者公益计划(公益院校,公益教师,自媒体,优秀自由创作者)联合发声公益使者!
[打call]6月28日-7月28日,第一期征集正在火热进行中!传作品/上OPPO乐划锁屏活动专栏,与全球OPPO锁屏用户共赏!
[好爱哦]报名占坑戳:https://t.cn/A6ftzId6#插画[超话]# #设计美学[超话]# #饭圈美工设计[超话]#@Caitin_悦俽@Caelum插画

【专访金宇澄:众生喧哗下的“不响”才是真实的】做小说编辑,做梦都想着明天上班收到一篇语言特别的小说——不是说语言“好”,而是“非常特殊”,有非常独特和个人的气息,小说最要紧的是语言、语感。拿到稿子、拿到书,看第一个十行,就能感受到这是一般还是特别的语境,不是等看完整个作品,了解全部内涵才下结论。第一个打动你的就是文字和语感,这一块儿一直是我特别看重的。

文|李菁

【“潜伏者”】

三联生活周刊:从某种意义上说,您有点“大器晚成”的意思,其实您很早就写小说,也发表了不少作品。但是自从1991年发表了小说《轻寒》之后,除了零星的几篇作品外,后来几乎停笔,直到《繁花》问世,所以有人称您为“潜伏者”。您潜伏的这些年发生了什么?

金宇澄:我1988年到《上海文学》,一直做编辑。发现做了编辑再写小说,就会打架——白天认认真真挑别人小说的毛病,晚上有冲动自个儿写东西,第二天一早,编辑眼光回来了,看自己昨天写的,都什么呀?因此不写了。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的想法是永远弃笔吗?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重新开始“写作者金宇澄”的身份?

金宇澄:当时就是随波逐流,假如没有后来这个很偶然的契机,我可能结束写作了。有一天,一位朋友说,某某人在“弄堂网”写真名真姓别人的八卦了,我好奇去看。这是一个上海本地的网站,基本是上海话写作,此人书写的对象,都是我们认识的人,我想,有名有姓写他人的私事——北方话说是“埋汰人”了,不大合适,内容也没多大意思,我知道的市民生活更有趣,所以开帖子写写普通民生。这网站现在没了,但没这小插曲,不会有写《繁花》的冲动,这事情非常有可能刺激到我了。

三联生活周刊:做文学编辑好多年,暂时告别了写作。而看《繁花》的感觉是一股气贯通写下来,好像之前各种各样的积累在瞬间爆发,突然就酿成了酒。您在下笔之前就把文体或风格已经想好了吗?

金宇澄:这是一个全世界上海人用沪语发声、唱歌,晒上海旧照的论坛,我也就用上海话试着写,重要的是我用了假名“独上阁楼”,这也是《繁花》开篇第一句话,我忽然就变成了一个最自由的陌生人,没有任何负担,全新的写作体验,周围也都是陌生人,相互都那么新奇、好奇。我这个懒散的人突然警觉了,充满“我要打起精神来”的感觉。
小网站很稳定,每天100来个人看,心态都很放松。如果换成大网,每天无数人灌水,我可能早就歇菜了。当天贴了开场白,人人上来打招呼“爷叔侬好”等等,写了几天,就有人上来问:“侬到底啥人?你是什么人?到底谁的马甲?”坛主也悄悄问我,是不是某某人的马甲?

意思就是我写得好,获得这样的重视,对自己就不再怀疑了,写得很顺,每天更新一节,底下立马是各种评论,极为热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天天直播。兴奋的焦虑是,打个比方,等于人突然“怀孕”了,“不正常”,成天想“下一步该怎么办?”,今天发出一节,立刻就想明天的故事。

说起来我特别佩服“鸳鸯蝴蝶派”那些老作家,包天笑时代的那些传奇,以《广陵潮》出名的李涵秋,《江湖奇侠传》的平江不肖生,真名向恺然,都可以每天三家报纸连载三个长篇——当然每天文字只有豆腐干大,一般是下午躺在一烟馆里,门外三家报社小伙计等着,一筒烟抽完,“拿纸过来”,小伙计拿来一纸,立刻就在纸上写完,小伙计跑去排字,第二个伙计送纸上来⋯⋯脑子里都想好了。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您的工作节奏是怎么样的?

金宇澄:记得是那年5月11号开的帖,早晨8点贴上去,状态很兴奋。为什么?5月份是上海最好的季节,天蒙蒙亮就可以起来写,气候不冷不热。写完天已经亮了,然后吃早饭,去上班。我的猫都知道了这节奏,有一天没起床它就过来不断地叫唤。上午10点打开“弄堂网”,看好多人七嘴八舌地议论,很好,几秒钟的快乐,立刻想明天的内容⋯⋯

每天写2000字、5000字、6000字。写完读者即看,完全投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因此特别理解年轻的网络写作,跟传统的面壁写作不一样,不再是等全部完稿,最终只是给一个编辑看,听这个读者的结论的写作。每天每一节,我都面对真正的读者,完全看得到他们的意见。因此这是“极豪华奢侈”的写作,这状态当然考验人,我经常会获得超常的发挥,内心也相当急迫,其他活动一概拒绝,这样一直写到10月底,统计字数二十几万,吓了我一跳——希望尽快结束吧。后有评论说,《繁花》推进得越来越快,现想想蛮后悔,实际是可以再放缓一些的。

单行本从头到尾,完整保持了连载时期每天每一个自然段突然结束的特点,预留“且听下回分解”的余味,这是面壁写作难以达到的节奏效果。

三联生活周刊:我还好奇一个技术性问题:书里这么多的人物您怎么记得住?作为读者阅读的时候,可能还经常都忘了这个人物是谁,要重新回头再找线索。您在写作上是怎么解决的?比如列一个提纲,还是这些人都活在您的脑子里,他的身份、他的腔调⋯⋯不需要这些提醒?

金宇澄:网上写一个礼拜觉得不对了,不是“开无轨电车”,是小说,这就要人物表、提纲,要安排结构——开帖是随便聊大天,张三怎么样、李四怎么样,然后提到了上海男人陶陶卖大闸蟹——就是《繁花》开头一节。“大闸蟹”这节是上帝给的礼物,门忽然开了,进入到过去的上海,联系到记忆和许多熟人,一切突然打通了。

像一副牌一下子理顺,人全罩在里边,可以一眼望到头,因此停了两天,结构是用两种颜色的笔,红字算一章,蓝字一章。比如红字大闸蟹,是一种提示,几个字就知道是写谁,包括其他关键字,都可以一看就知,就这样提示,红字蓝字,完成就划去,其中如果有不能预想的变化,我在一旁列出,或另贴一纸,但到了结尾,竟然完全按照了预设。读者稍微用心一下,会发现《繁花》里的人其实并不多,一眼就知道哪几个人最要紧,其他很多人也就是风景,环境、气候是风景,周围的人群,其实就是各种的景色。

【沪语写作与被标签化的上海】

三联生活周刊:您是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要写一部非常独特的小说,还是说一直是无意识的,但这个念头根植于您脑中可能二三十年了?

金宇澄:我这年龄的作者都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文本实验热潮。可以说当时的写作者们,特注意实验、摹写各种文本,特在乎个性,因此创作呈现的样式千奇百怪,什么表达都有。

这种文学趣味环境,与“80后”“90后”作家不一样,是一个恶补和照搬的时代,突然出现大量仿西方流派的作品,法国新小说、“垮掉的一代”时期⋯⋯强化“个性化表达”、写作辨识度⋯⋯然后,我暂别了小说,是休眠状态,也有那种不甘心、“没有完成任务”的心情,这次一旦触碰到了立刻就回头了。

另一原因是,受论坛沪语的启发,心里知道,很少有作者用所谓“上海官话”写小说,在北方语系方言的大背景下,上海话一直是小众、边缘的。《上海文学》的作者们,最多点缀几句上海对白,以示特色——编辑还得十二分注意它们是否通文。我的工作,就是修订到让所有华文读者都能懂,因此我对于沪语,一直有潜移默化的敏感,知道沪方言很有魅力,也容易“隔”。其实文学并不承担传播方言的任务,方言就是好看,标准普通话,客观上是“人造”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解释就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它进入了词典,就没变化了,而任何地域自然生成的方言,原汁原味,活泼接地气,也随时间一直活泼地变更,它们从不固定,因此小说和影视都喜欢方言对白,因为它们更生动。普通话对于国计民生来说,功不可没,多少也切断了地域水土的显著特征,包括人耳听觉的敏感度——比如我爱去广州,一听见出租车里的电台,就知道广州到了。城市之味,通过语言声音,露出了地域的特征,普通话,等于千城一律的城市高楼,而我最想看的却是属于本土的房舍,比如看到了上海的石库门,就知道到上海了。对上海话,我没有自恋,我在北方生活了多年,我在小说里慢慢改良和修订它,目的就是尽量让非上海读者了解这地域。

现今回想,上海这个本地网站,启发了我的沪语写作兴趣,网站里以上海话写作、倚老卖老的各种能人,对我也产生很大影响。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虽然我是上海人,母语是上海话,但数十年写作,一直是用普通话思维,所以初用上海话写,磕磕巴巴,经常文不达意,心里坚持用上海话,知道有些可用上海话表达,有些就要改换,比如不用“侬”,我改为直呼其名等等,读者看不出来35万字的小说,没有“侬”——就是“你”——这第二人称词,因为这是常用字,如果每一页满满的“侬”,读者肯定受不了的,如果改用“你”,也就不是上海话了,这就是转换。

做小说编辑,做梦都想着明天上班收到一篇语言特别的小说——不是说语言“好”,而是“非常特殊”,有非常独特和个人的气息,小说最要紧的是语言、语感。拿到稿子、拿到书,看第一个十行,就能感受到这是一般还是特别的语境,不是等看完整个作品,了解全部内涵才下结论。第一个打动你的就是文字和语感,这一块儿一直是我特别看重的。

(录音整理 杜昶德)

全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1年第7/8期

《大西营》获得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感谢我的同学鲁保江提供的真人原型故事,宋威和张国明对剧本修改提出的宝贵意见,因此我要把这个奖项分享给这三位同学!我自认为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剧本是我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最痛苦的过程,感谢BUEIFF电影节对我的鼓励,希望我能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继续坚持下去,创作出更好的剧本! https://t.cn/AigLuUmd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小s的感情真是来得快,去的也快,且不说大S,就说小S,感觉前脚还在调侃小菲怎么怎么样,后脚立马新姐夫…小姨子的角色也是进入的快,想想汪小菲怎么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
  • 本交改良肉牛养殖户从盟内种牛场、核心群购买具有系谱档案的6—18月龄良种种公牛,经农牧部门鉴定合格备案后,每头一次性补贴3000元,另对培育主体每头一次性补贴1
  • [抱一抱]【应援视频要求】手持:用母语写下“江原2024”的应援牌(手机画面、纸制等均可)出镜:微笑着说出“江原2024”、“一起去江原道吧”等应援话语时长:1
  • 这是自1997年之后北半球可以看到的唯一一颗大彗星,下次它将在几千年后被地球生物看到,比日食还难得得多的天象,不要错过呦,本周末或者下周这颗彗星就不太适合大众观
  • 她是一个出身江南望族的女子,在二战期间从纳粹枪口下挽救了110名比利时人质的生命。同样在二战中,有一位旅居比利时的中国女性钱秀玲,也曾有过类似的义举。
  • 12、一天三杯 生活不累13、爱喝奶茶的留个脚印14、我的要求并不高,一天一杯奶茶就好。15、今天风挺大的,本来要去健身房,给我吹到了奶茶店是超开心的五一假期!
  • 买来的面包麻薯三明治放空气炸锅热一下也太好吃了吧[泪]我这个面包脑袋真的吃不腻p5 两片吐司➕花生酱➕香蕉 放空气炸锅转一小会儿 (果然热量越高越好吃[馋嘴]p
  • ""都是职业选手,都有能记住每一局游戏里两边的资源消耗并精确到个位数的脑子,瞧不起谁呢?""都是职业选手,都是大心脏没脸
  • 哪里有人去世,请了她来给逝者扎房子,她就拎着她的小工具箱子到那个人家里去,到了以后先去找一棵竹子,劈成小条,用纸带子扎好框架,然后用调好的米糊代替胶水,把各种各
  • 分享日常今日图书馆没有什么人即使我起晚了我的老位置还是没有人哈哈h哈哈哈好开心一整排都是我的[打call]路上的鸡蛋花和白玉兰开了又想起一中了[悲伤]白玉兰真的
  • 保护区平时不放人进去,我这次机缘巧合知道了取得许可的方法,之前只能在门口转转的地方总算能进去了,爽。意犹未尽,2点多才回到家,打了个盹,上完钢琴课差不多6点又继
  • 雪具街上很醒目的红色建筑,整整8层楼[思考],从单板,双板,服装,配件等到儿童滑雪用具…品牌也相当齐全,还时不时可以淘到专业运动员比赛仅用过一次的专业级滑雪板[
  • 一直记得《小王子》中的这句话:“是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费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花变得如此重要。要加油!། – _ – །《小王子》中的这句话:“是你在你的玫瑰花身
  • #云南高速路况[超话]#【昆石高速】昆石高速石林至昆明方向阳宗服务区路段因疫情防控检查需要,将昆明方向的车辆全部分流至阳宗服务区内进行检查登记,请往昆明方向的驾
  • 努力/(图转自微博子煜同学啊)沉浸在自我封闭的世界中很久,还没有决心要走出去。知道该勇敢一点儿去面对,也想努力把生活继续下去,一天一天,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不去
  • ”周寡妇说:“去年村里的端公先生,炼九龙化骨水,在乱葬岗睡了四十九个晚上,这事你也知道,你若敢到那儿睡九天,就算你真的胆大。终于搞了19颗珠珠出来[憧憬]洗干净
  • Super Idol的笑容都没你的甜八月正午的阳光都没你耀眼热爱 105 °C的你滴滴清纯的蒸馏水你不知道你有多可爱跌倒后会傻笑着再站起来你从来都不轻言失败对梦
  • 还没有嫁给林峰之前,张馨月的名声并不好听,还比男方小了四岁,所以有很多网友觉得她是为了钱才和他在一块的。基本上都是林峯为张馨月盛美食,把美食放到她能看到的地方,
  • #不同部位疼痛该挂什么科# 偶尔,午休结束,刚要开始下午的工作,是否会有一阵阵的恶心和疼痛袭来?今天跟老师 支援了下采样亭 全是高三复课及家长老师… 刚到地方
  • 李雪琴背着潘斌龙对毛不易说:“我想要痛斥潘哥,就是我搞那个情景剧嘛,我想让他帮我串一个角色,他说没有时间,要进组了,结果今天在这里见到他!但其实毛不易说得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