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南华寺 中泰动中禅

法达比丘,洪州人,七岁时出家,常常通念《妙法莲华经》。有一天前来顶礼六祖,头不著地。六祖斥道:“顶礼头不著地,何如不顶礼?你心中必自负有一事物在,究竟有甚么事物蕴积在心呢?”

法达说:“我念通《妙法莲华经》已经有三千部了。”

六祖说:“你若是念到一万部,领悟得经中大意,而不自负以为超胜他人,那就能和我把臂同行。你今竟自负有这诵经千部的事业,一点都不知自己的过失!现在且听我说偈: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六祖又问道:“你的名叫什么?”

法达说:“名叫法达”。

六祖说:“你的名字叫法达,你何曾通达妙法?”于是又说一偈:“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法达听了偈言后,对六祖忏悔谢罪说:“从今以后,必定谦虚恭敬一切。弟子虽然诵持《妙法莲华经》,但并没有了解经中的意义,心中常常有疑。和尚智慧深广博大,愿请略为讲说经中的义理。”

六祖说:“法达!佛法本来就很通达,是你心中自不能达;经义本来无可疑间,是你心中自起疑。你念这部经,知道它以什么为宗趣呢?”

法达说:“弟子根性愚钝,向来只依经文诵念而已,那里会知道以什么为宗趣!”

六祖说:“我不认识文字,你试拿经本来读诵一遍给我听听看,我就为你讲说。”

于是法达就高声地诵念经文,念到譬喻品时,六祖说:“停止下来!这部经原来是以‘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宗。再下去纵使说了许多种譬喻,也不会超越这宗旨。什么是因缘呢?经中说:‘诸佛世尊,都只为一大事因缘所以出现于世间。’所谓一大事,就是佛的真知见。世间的人,不是在外执迷著相,便是在内执迷著空;倘若能够在一切相上而即远离一切相执,在空见上而即远离空执,这就是内外不执不迷。如果悟得这一法门,一念之间心地开朗,这就是开佛知见。

佛,意义犹如觉;分有四门:令众生开‘觉知见’,示众生具‘觉知见’,令众生悟‘觉知见’,令众生入‘觉知见’。如果能在听闻开示时,便能顿悟契入,就是‘觉知见’——‘本来真性’得以出现。你注意不要错解经义!见他文中说‘开示悟入’,误以为自应是佛的知见,没有我辈凡夫的份。倘若误作这样见解,就是诽谤佛经,诋毁佛陀。他既然是佛,已以具有佛的知见了,何须还要再开佛知见呢?你现在应当信:所谓‘佛知见’,只是你自己的心,心外再没有别佛的知见了。因为一切众生,自己蒙蔽了光明的心性,贪恋著六尘外境,外有所缘而内心生起妄想纷扰,甘心受著尘劳的鞭策驱使,所以オ劳动了大觉世尊,从正定中起来,苦口婆心地说了种种方便法,劝令众生息止贪爱等妄相执著,不要向心外去妄求,原本就和诸佛无二无别,所以说是开佛知见。

我也常劝一切人,在自心中要常常打开佛的知见。世间的人心地不正,愚昧迷执造种种罪,口说善言心怀恶念,贪爱瞋恚嫉贤妒能,谄媚佞言自恃慢人,侵犯别人损害他物,这就是自开了众生的知见。如果能正心念,时常发起智慧,观照自己的心性,不造恶而行善,这就是自己开了佛的知见了。你必须要念念自开佛的知见,切勿自开众生的知见,能开佛的知见,就是出世间;开众生的知见,就是还在众生世间。你若只晓得劳劳地执著念诵法华经文,以为这是日常应做的功课,这和那嫠牛爱惜自己的尾巴又有什么不同呢?”

法达听了说:“像这样说,只要能了解经义就好了,那就可以不须诵经了么?”

六祖说:“经的本身有什么过失呢?难道障碍了你的诵念么?只因为执迷和觉悟在于个人,或损或益都由于自己,口诵经文而心能行其义,就是能够转得经文;口诵经文而心不行其义,就是被经文所转了。听我说偈: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法达闻了此偈,不禁悲感涕泣,于言下即时大悟,启告六祖说:“法达从往昔以来,实未转得法华,却被法华转去了。”

法达又再启问说:“经上说:‘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现在只令凡夫但能觉悟自己的心性,就说是佛的知见,若不是上等根性的人,不免要生起疑惑诽谤。又经中说三车,羊车、鹿车与大白牛车,究竟要怎样来区别呢?愿请和尚再为垂赐开示。”

六祖说:“经意本是很清楚的,是你自己执迷与之相背罢了!一切三乘行人,所以不能测知佛智的缘故,毛病就在那度量上!任凭他们费尽心思共同推测,反而更加距离悬远。

佛本来是为不觉的凡夫而设说的,并不是为佛而设说的,倘若不肯相信此理,听任他退出会席。竟不知道自己原坐着白牛车,却还要向门外去别觅羊鹿牛三车。何况经文明白地向你说:毕竟只有一佛乘,并无其他的教乘;或说二乘或说三乘,乃至说无数的方便法门,以及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这些法全部都是为了那一佛乘而方便说的。

你为什么不注意省察呢?羊鹿牛三车是佛假设的三乘方便法,是为了昔时众生迷失实相而施设的权教;大白牛车是佛真实说的一乘实相法,是为现今众生修持成熟而开显的实教。这只不过是教你去假三乘方便而归入一乘实相教;归实之后,连实的名亦不立。要知道所有珍贵财物全部都属于你所有,任由你自己去受用;更不作佛陀父亲想,也不作众生穷子想,更无财用宝藏之想,这才叫作真正的在持诵《法华经》。这样也就等于说,从前劫到后劫,仿佛手中并没有放下经卷;从白昼到黑夜,竟是无时不是在持诵《法华经》了。”

法达蒙受六祖的启迪,欢喜踊跃,于是用偈来赞叹说:“经诵三干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六祖说:“从今以后你才可以配称为真正念经的僧人了。”

法达从此领悟到深奥玄妙的义旨,也不停止他的诵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若是你在其他方面占优势的话,天蝎座的占有欲就来了。”……但……但……我下意识堆砌太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好像只是想彰显狗子的“就要苹果”和夕颜的“苹果和梨都行”
  • 所谓气场相合,不仅需要相近的爱好,更要有相似的品味和趣味,否则同一件事一个人乐在其中,另一个人却兴味寡然,互相看不过眼,哪有什么乐趣可言!往大了说,它可以体现一
  • 周末玩飞盘后穿着汗水浸湿的衣服去吃饭,饭店里的空调奇冷,衣服湿漉漉贴着非常不舒服,周一早也没觉得怎么,缓冲一天,到了周二早打了无数个喷嚏,想着赶紧喝水能缓过来,
  • 我的天我的天我的天,我因为实在找不到鹈鹕的discord,但我又感觉他仿佛很爱聊,我很想进去瞅瞅所以我去ins上问了他,然后...果然并不会理会这种无聊的问题,
  • #每日一善##阳光信用#【指路不吞必回】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语,皆为良药。――清金兰生《格言联璧》善,厚德也,过善者怀伪;谦,美德
  • 当时刘德华的老板和经纪人都在香港,对内地的事也是束手无策,于是就联系到了赵本山。赵本山曾经上过21届春晚,他的人脉非常广泛,更是“一言不合”就请客。
  • 以下是第三季(上):1. 牛舌三切 @ “大无烧肉”我已过了大口吃肉的年纪,大碗喝酒也不行,大杯喝可乐倒还在行,所以对什么烤肉专门店敬而远之,但这家“大无烧肉”
  • ⑨希望今后的日子里百毒不侵,活的认真,笑的放肆,早安⑩你想要的东西都很贵,你想去的地方都很远只有不停的努力,才能攒好足够的勇气,跨过人生中的每一场冒险。早安正能
  • 所以今天本来就是心情不好想找个友好的小黑倾诉一下,结果经历了几次串线,换了个地方换了个小黑反而更加串的厉害,我知道破防了,当时他刚好上线提醒,我真的很难过你
  • 仓央嘉措:「我是佛前的一朵莲花,我到人世间,被世人所悟,我不是普度众生的佛,我来寻我今生的情」他是雪域最年轻的王,却一生都飞不出他掌管的世界……他是西藏最多情的
  • 这会儿闲下空查了下手机,才发现它的名字不过是想表达这是间吃冷饮的小屋——也是,毕竟它的菜单上不是冰沙就是冰淇淋,不过好像还有几份冰饮。站在小店门口细细端详了半天
  •    “从现场咨询来看,大家的关注度很高……”四川大学招生咨询老师吴笑介绍了招生计划和相关变化。  展会+直播受欢迎 众多双一流院校到场   值得注意的是,众多
  • 容庚旧藏、南京文物公司旧藏、著名作家于逢旧藏等尽在广东精诚所至2022春拍艺狐全球拍卖资讯 2022-07-15 18:19 发表于北京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
  • 家租住在洋田沥旧村,一起住的有爷爷、奶奶和弟弟。家租住在洋田沥旧村,一起住的有爷爷、奶奶和弟弟。
  • 我们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所以珍惜时光、珍惜你身边每一个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逝者安息 一个漂亮的村寨,突然间就没了。当我们正在美美的睡梦中,位于四川省阿坝
  • 有生之年能看到劳枝成为好朋友吧25天真性分手顺利挽回[给你小心心]委托人小女孩性格, 在感情中比较任性,情商低,经常当着对方朋友的面耍小性子,让男朋友丢面子,最
  • 俯视透视规律:这个角度透视影响很明显:横向方面,几条水平的五官辅助线发生近小远大的变化;在纵向方面,与仰视正好相反,头顶扩大,面部及五官缩短,体现出上大下小的俯
  • 佩洛西窜访台湾后,已有170多个国家和许多国际组织发出正义声音,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坚决维护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日方却颠倒黑白,替美方的错误行径站台
  • 最后他还说,每天那么多病人求医,儿科那边专家肯定找把握较大的来处理了,我们案子风险太大,没人想接的。他说,外面的肿瘤他可以处理,但你要先去找神经外的主任,问他能
  • 我会在每一个心脏悸动的瞬间想念你:或许是在听你的音乐,或许是在看拥有绚丽晚霞的天空时,想着这片天空你之前也看过。这种境界只在于心有灵犀的感受和体会,望着遐想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