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传记——南岳九真人传#道教知识#

南岳九真人传
经名:南岳九真人传。宋廖倪撰。二书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谱录类。

南岳九真人传

奉议郎玫仕骑都尉赐徘鱼袋廖恍撰

南岳真人,名之着者有九。其升举时代,即晋宋齐梁问,今像设依然。孰测真人问会朱陵洞天,朝奉注生真君,有所赞辅,与民人转祸为福也。自本朝枢密使孙 沔椅事长沙日,尝梦衣道士服者诣前日□.老叟姓王,朋侪九人,有田产为别观占佃百余年。在公部下,幸一存意。沔第默志于心,未能详也。及奉命祠岳,偶游九 仙石坛,睹其老屋塑像,位於中者榜曰王灵舆真人,与向之梦中告语者道貌略同。沔追忆前事,故委县官推究。逾年,果得若干土田属邻观岁收地利因而申明,勒还 旧管。自非灵显感通,何缘发於沔梦寐而有所伸矣?谅兹时少警湘楚,问涉於欺隐者,往往悔责祈於自新。自是四方至朱陵者,惟恐谒款群真乞灵后时也。去年冬, 道士欧阳道隆款扉求见,谓余日:道隆私门数世喜藏仙书,及道隆晓人事时,散坠过半。虽复卷轴存者,悉无首尾,惟《南岳九仙传》次第存焉。姑欲楼板与前此所 印施《太上度人经》、《老子道德经》、《九幽经》兼行於世,使观者迁善远罪,必有得焉师愿为书百余言,冠其篇首。余审语论由,中非涉浮伪,疾索所谓九真人 传者,削其叔说稠迭者十有一处,正其字体谬误者三十有一,又较升举年月不同者四,取旧碑为定。复语道隆曰:尝闻信道故能学,学患不能勤,勤患不能久。学而 勤,勤而久,行满功成,远到有涯矣。今道隆欲出俗累万端,非济度於人而不为,真有志之士也。宜乎勉旋景行,九真人有初有终,补仙者阅位,则副野夫委曲作序 云尔。

陈真人,讳兴明,颖川人也。少游名山,周访真迹於南岳天柱峰,遇二真人,年可十八九,自云:我历行四海,度有志之士,以世人修道暂能专精,中道而废, 不能勤久,何由擢形云天,飞冲霄衢矣汝之积功亦可嘉也,第勿退败,何虑不列名于金台玉籍?前苦后乐,苦即有极,乐即无穷。何者?林谷幽栖,禽兽为伍,饥渴 毕至,寒暑辛勤,割世辞荣,离亲舍爱,可谓苦也。寿同天地,变化无方,策空乘虚,坐生羽翼,可谓乐也。得不勉於修励乎,兴明拜首日:永佩圣言,毕志於道, 不敢息忽也。遂授明镜玄真之道。修之十八年,二仙复降以告之曰:昔我授汝至道,果能勤行,今则登蹑九天,游宴八海,积功之报也。前苦后乐,惟子得之矣。以 晋太始元年三月一日於元阳宫升举。

施真人,讳存,号胡浮先生。师黄卢子,得三皇内文驱策虎豹之卫。居衡岳西峰洞门观石室,或跨白豹而出,爱慕者罕得亲近。晋永康元年四月七日升举。

尹真人,讳道全,天水人也。於衡岳观后峰修洞真还‘神彻视之道,兼佩五帝六甲左右灵乘之符。天真降焉,谓之日:白日升腾者,当有其才而后成其道。昔汉 武帝感太真金母授五岳真形灵飞十二事,才得尸解之道,而不能使形骨俱飞。汝受#1其一事而有冲举之望,斯乃勤苦所资,亦宿分所值矣。道全曰:浅学无闻,愿 示其要。天真日:上自五帝六甲左右灵飞之符,洎混洞束蒙之丈,事目次第而有十二。及五岳真形,取其山之向背,泉液之所出,金宝之所藏,隧脉之所通而为之图 也。况主符图吏兵仙曹,职宰者众矣。汝得灵符及受列岳真形,能自信奉而获感通,乃知文始之裔,太和之族,世有神仙矣。与汝期於九清之上,混茫之中。言讫而 去。道全晋时居山,至永嘉九年正月九日白日升举。

徐真人,讳灵期,宋时人也。修道於南岳,岁久,遍游岳之岩洞及诸山谷,一十五年,无不周览。作《衡山记》云:天柱峰高四千一百丈,有夏禹治水碑铭,皆 科斗文字。紫盖峰常有白鹤翔集其顶,而神芝灵草生焉。又言有石室在其下,香炉、臼杵、丹宠具存。祝融峰上有碧玉坛,傍生紫梨木,虽子熟,人莫得而食之。其 所记洞府胜异甚详,竟不知灵期所修何道。能制伏虎豹,役使鬼神,以元徽二年甲寅九月九日於上清宫白日升举。

陈真人,讳慧度。修道炼丹於玉清观,早暮为山精所试,三结丹炉,其志愈勤。及丹成,服之。以晋永明二年五月十三日升举。

张真人,讳昙要。居招仙观精思,感通天真,密降授其内养元和默朝大帝之道。行之十三年,神游太空,面朝皇极大帝,赐以琼实琅膏混神合景之液。受而服之,变化不测,神用无方。以齐延兴元年七月十三日升举。

张真人,讳始珍,南阳人也。居南岳,遇神仙降授明镜之道,使其修之。日:夫照物理者,天也。照物形者,镜也。天之道以清,镜之体以明。人能存天清镜 明、澄心静神而内外洞朗,则至道成矣。若以内役其智,外劳其形,心不澄,神不清者,去道远矣。吾昔受之於长桑公子云:此道要秘於太微中天帝所,得之能洞达 玄通,遐照八极。夫洞真法中有四规之道,依四时而行之,亦与此同体尔。古人所谓虚其室则白自生,定其心则道自至。信哉,言乎。始珍修之九年而成,洞视千 里,无一物可隐。以梁天监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於九仙宫白日升举。

王真人,讳灵舆,九江道士也,勤志於道。初居五老峰,神人夜中谓之日:得道者若非其地,如植五谷於砂石之问,则不能成矣,虽有升飞之骨,当得福地灵 墟,尔后可以变化。虽累德以为土地,积功以为羽翼,苟非其所,魔坏其功,兹道无由成矣。灵舆问何地可以栖止,日:朱陵之上峰、紫盖之邻岫,可以冲天矣。遂 自庐阜迁居南岳之中宫。一十二年,群真下迎,以梁天监十一年七月十三日就坛升举。

邓真人,讳郁之。昔与徐灵期为友,周游灵山。宋元徽年中,徐君於上清官升天,郁之徘徊仙山。岁久,梁帝闻其修道而阙丹石之备,诏赐物力,许於岳麓山置 上中下三观为修炼之所。有神人告语日:洞门之中是招福之乡、延生之地,善记勿忘。丹成,复回居紫盖峰东。以梁天监十一年壬辰十二月三十日,有八真人乘云车 羽盖降于室中,即前得道升举者八真人也,於是日揖郁之就自然石坛同升霄。汉后有朝旨,为之官字,择道士以主熏奉。至唐咸通年,衡州刺史张观陈乞赐号紫盖峰 九仙石坛,如其所请焉。

南岳九真人传竟

「 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的唯心思想。

十八 、結語由上所述,可以得知,

師範借資《華嚴經》所載善財童子歷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得以證入法界,

最終「 卻來徑山面前,鞠躬而立 」,

以便強調禪門的重要性,禪法的殊勝性。

辨圓說:
「 一機未露,毘盧元是凡夫;

萬法摐然,普賢得其境界」,

這是藉資《華嚴經》中的毘盧遮那佛與普賢菩薩來說明禪宗的禪悟境界。

祖元非常重視《華嚴經》,他以

「 毘盧樓閣,
處處門開;
普賢境界,
重重涉入 」,

描述《華嚴經》所說的清淨莊嚴、重重無盡的不可思議境界。

紹曇藉取《華嚴經》

「 普光明殿重重見,
端的傳從七佛來 」,

來比喻禪門心法光燦剔透,傳承無盡。

又以
「 十三華藏重重現,
照徹微塵古佛心 」,

來期勉參禪之士必須應契佛心,彰顯禪心。

原妙認為若要篤實參修,則須

「 如善財童子參勝熱婆羅,大火聚中,投身而入 」,

真積力久之後,必能悟透個中消息。

明本說:
「 華嚴性海盧遮那,
疑團全破全機露 」,

認為透過禪修,掌握禪機,打破疑團,

就能彰顯「 華嚴性海 」

( 真如本性 )。

惟則認為《華嚴經》

「 七會並是次第而說,謂之行布法門。

第八第九兩會,

...... 凡說一法,則一切法總在裡許,謂之圓融法門 」。

他主張
「 圓融不礙行布 」,
「 行布不礙圓融 」。

元長說:
「 又向何處入彌勒樓閣,會得赤肉團上有一箇無位真人」。

他藉用《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樓閣的入處,來闡明眾生肉身某處藏有真我或自心。

圓悟說:
「 善財彈指登樓閣,
普化入市搖鈴鐸 」,

這是勉勵禪修之人要效法善財童子在步入彌勒聖境之後,仍須深入世間普渡眾生。

法藏認為參禪妙悟,
「 正如善財初參文殊,文殊作象王回顧勢,善財便得頓悟 」。

這是借資文殊菩薩作勢,

來說明參禪者的豁然開悟,頓明真心。

隆琦期勉弟子效法《華嚴經》中法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篤實修行,邁向解脫。

通容以《華嚴經》中的香水海與華藏界的重重無盡來開示參禪學人,

並主張禪宗和華嚴宗一樣,具有圓融行布兩門,彼此相融不悖,含攝無餘。

道忞說:
「 華藏世界所有塵,
一一塵中見法界 」,

毘盧遮那佛淨土的所有聖境,都可以映現一切事物。

又說:「 法界全真,是處是彌勒;

塵塵佛剎,無門無善財 」。

所有法界處處都是彌勒示現之境,一切佛土都是善財參訪之處。

海明以《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樓閣、善財童子為機語,來啟發學人的禪悟。

由此可見,這些禪師大多重視《華嚴經》,

並且借之以開示其禪法。

兀菴主張「 持五戒生人道,修十善生天道,皆由心作。

至於捨有漏入無漏,棄有為入無為,皆由心作」。

辨圓說:「 一念遍十方 」,一心可以遍映十方世界。

祖欽強調
「 心為萬象之主 」,
「 法逐心生 」,
「 一心生萬法 」,
「 無上妙道,唯心可傳 」。

祖元說:「 境無定相,隨心妄生 」,

「 心外無相 」,相由心起。

原妙倡言:「 所有一切奇異殊勝,善惡應驗之事,隨汝心設,隨汝心生 」;

甚至「 魔境皆從自心所起,自心所生 」。

明本認為百千世界,

「 萬塵交接,一一皆是自心成就,自心出生 」。

而且「 一大藏教舉果明因,皆自心現量,更無一法從心外至者 」。

惟則說「 心外本無法 」,「 心外無別法 」,

又說:「 一靜一動,一語一默;

喜怒哀樂之情,取捨向背之行,皆心之所為也。」

在他看來,一切行為舉止都是由「 心 」所主導,不能離開「 心 」的作用。

「 廣而論之,則二十重華藏世界海依此心而變造也,無邊香水海依此心而流注也 」。

《華嚴經》所說的二十重華藏世界海、無邊香水海都是由「 一心 」所變造、所流注。

「 十法界本無自體,本無自性,亦無自種,亦無自根,皆惟一心所造也 」。

元常以為「 羅紋重重,寶印縱橫,

...... 一一從夫人心中流出 」。

圓悟說:「 離心外別無有佛 」,

又說:「 普眼於是纔起一念,便見普賢向虛空中乘六牙白象 」,

由此呈顯出「 一心 」的靈知妙用。

法藏說:「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 」,

「 心不生滅 ......,安復有我人眾生壽者等相 」。

一切諸法,所有色相,完全都是由一心所顯,一心所現。

隆琦說:「 千佛萬祖皆從一心而成 」,

「 宇宙萬法皆從光明藏中湧出 」。

光明藏喻為一心。

宇宙萬法、千佛萬祖都是由一心而顯。

道忞說:「 心生諸相 」、

「 百萬億阿僧祇善根功德所共同成就,於一念間於此殿中一時顯現 」。

一心能夠展現形形色色諸相,可以彰顯無量無邊功德。

海明說:「 法出於心 」,心現萬法。

他剴切指出:「 罪福由人,唯在一心 」,

「 世出世法,
一法所印,
凡心聖心,
總歸一心 」。

一切萬法不外都由一心所現,不能捨離一心而獨立存在。

由此證成,前述禪師的禪法大多具有《華嚴經》所說:

「 所有諸法,皆由心造 」、

「 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的唯心意涵。

祖欽描述了「 理 」與「 事 」的關係,

他說:
「 事本無名,
因理而得;
理本無形,
因事而顯 」。

又說:
「 事即理也,
理即事也,
事與理融,
是為極也 」。

這種「 理事相即 」的觀點,

正是發揮了華嚴宗所倡四法界中

「 理事無礙法界 」的義理。

明本以手中的拄杖來闡釋華嚴宗的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的義理,

他認為一心周遍含容,圓融無礙,

「 此心無礙則法無礙,
法無礙故,
則理無礙,
則事無礙,
則理事無礙,
則事事無礙 」。

惟則主張「 從理起事,因事顯理 」,

又說:「 理即事,事即理,而事理無礙 」。

圓悟說:
「 法界有事有理,有理事無礙,有事事無礙 」,

未能開悟的人,「 只見其事,不見其理 」。

若悟得者,則「 處處圓融,事事無礙 」。

隆琦認為在一心的圓融攝受下,

「 事無礙理,理無礙事,事理無礙,法法全彰矣 」。

通容主張「 一 」入於「 多 」,

「 多 」入於「 一 」,

一多相入,一多相攝,

才是不可思議的「 事事無礙法界 」。

道忞則站在禪宗的立場,以禪境來闡釋華嚴宗的「 四法界 」,可謂別有新義。

師範主張「 融十虛於毫端,置塵劫於當念 」,

又說:「 一毛頭獅子,百億毛頭現;

百億毛頭獅子,一毛頭現 」。

這是指「 一 」「 多 」相即不離,圓融無礙。

通容強調宗門一事,照用同時,縱橫無礙,

「 以海印三昧印諸群生,

以諸群生入於海印三昧,一多相攝,古今一際 」。

又說:「 一即一切,天高群象正;

一切即一,海闊百川朝」。

圓悟強調:「 帄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

一身入多身,多深入一身」。

從而顯示了《華嚴經》所說「 一多相即 」,

以及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十玄門中

「 一多相容不同門 」的圓融意涵。

祖元說:「 大中現小 」,「 小中現大 」。

隆琦主倡
「 小能含大,大能含小,小大相含,重重無盡矣 」。

通容說:「 攝大千界於微塵,縱微塵為一大千 」,

他們的觀點都已呈現出法藏《華嚴經探玄記》

十玄門中「 廣狹自在無礙門 」的意涵。

師範認為彌勒樓閣,清淨道場,

「 重重華藏,
處處莊嚴,
交光相羅,
如寶絲網 」。

兀菴說:「 祖佛付授,以心傳心,猶如燈鏡交光互照。

...... 燈燈相攝,鏡鏡交羅,......。

所以道,重重交映,若帝網之垂珠」。

紹曇認為「 華嚴法界,如帝網交羅,重重攝入 」,

「 只這箇,如帝網絲,交光相羅,上下相映 」。

明本主張一切法界圓融無礙,

「 如帝網珠,相攸相攝 」,

又如「 網珠接影,互融互攝 」。

惟則強調「 即事即理 」,「 即一即多 」,

「 如帝網重重顯現,如香水海處處含容 」。

元長以為客塵與道場

「 交光相羅,如帝珠網,互相攝入,互相顯現 」。

又說:「 帝網之珠,光光相羅;

啐啄之機,聲聲相和」。

他借取華嚴宗的帝網重重,珠光交映,來呈顯禪宗的機鋒往來,密切相應。

圓悟認為法身無窮無盡,遍滿虛空,

「 各各身光,互相涉入,映徹交羅,如寶珠網 」。

隆琦認為苟能大死一番,便有大活之時,且能綻放寶光,照徹大千,

「 返炤交光,重重無盡 」。

通容說:「 祇要回機自得,便見左右逢源,如寶珠網,彼此互融 」。

這些說法也都展顯了法藏《華嚴經探玄記》

十玄門中「 因陀羅網境界門 」的意涵。

綜上所述,臨濟宗楊岐派破菴系禪師無準師範、兀菴普寧、圓爾辨圓、雪巖祖欽、無學祖元、希叟紹曇、高峯原妙、中峯明本、天如惟則、千巖元長、密雲圓悟、漢月法藏、隱元隆琦、費隱通容、木陳道忞、破山海明每每借資《華嚴經》義與華嚴哲理來開示禪法。

入宋以來,臨濟宗楊岐派破菴系禪師大多重視《華嚴經》,

並借之以開示其禪法,且其禪法大多具有《華嚴經》所說:

「 所有諸法,皆由心造 」、

「 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的唯心意涵。

某些禪師描述了「 理 」與「 事 」的關係,

且以禪境來闡釋華嚴宗的「 四法界 」;

也顯揚了華嚴宗
「 一多相容不同門 」、
「 廣狹自在無礙門 」、
「 因陀羅網境界門 」等意涵。

由此可見,臨濟宗楊岐派破菴系禪法與華嚴義理有密切關聯,

且大多朗現出華嚴意涵,從而成為其禪法的圓融特色。

崇德精神#道家#

为了实现长生成仙的理想,道教一方面发展出各种方术,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义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抱朴子内篇?对俗》)推崇道德,注重伦理教化,是道教的一个重要特征。

《太平经》说:“神仙之人,皆不为恶者,各惜其命,是善之证也。”《老子想尔注》说,欲求长生者,“百行当修,万善当著”。《抱朴子内篇?对俗》中更具体规定:“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总之,道教把成仙信仰与道德教化结合在一起,历来强调“长生之本,惟善为基”(《墉城集仙录》),“积恶造罪,无由冀仙”(《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以激励人们行善积德。

道教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谈得上修仙证道。历代高道常说:人道不修,仙道远矣。人道为仙道之基,仙道为人道之极。人还没有做好,焉敢企望成仙了道?

道教所提出的道德规范,基本上与儒家伦理相一致,但加上了神灵监察、善恶报应的神学内容,对信教者来说,显然具有较强的思想影响力和行为控制力。从《太平经》起,各种道经就宣称天地有司过之神,对众生的行为进行监察登记。又说人身中有“三尸”神,每至庚申日,便上天汇报人的善恶功过于有司。还有常住每家每户的灶神,也上天告人善恶。总之,人的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逃不过神灵的明察,所以古人常说,“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

为了劝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教制作了各种通俗易懂的劝善书,如《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普及于民间,影响极为深广。

五、济世精神

道教产生于社会危机十分严重的东汉末年,一开始就具有十分鲜明的救世特征。反映初期道教思想的《太平经》即自称为“致太平之书”。宫崇、襄楷曾先后把它献给顺帝、桓帝,但被当朝权贵斥为“妖妄不经”而置之不理。后来,“颇有其书”的张角创立太平道,发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同样拥有《太平经》的张道陵在巴蜀创立天师道,建立了二十四个教区。至其孙张鲁,更割据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史称其政策宽惠,“民、夷便乐之”(《三国志》卷八《张鲁传》)。

魏晋以后,神仙道教取得主导地位,遂偏重于个人的得道成仙。但是,道教始终没有将“仙道”与“人道”对立起来,而是坚持“内外双修”的原则:内则治身长生,外则济世救人。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说:“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这一观念以后被反复强调。陆修静在《道门科略》中说:“若救治天下百姓,扶危济弱,能度三命。”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说:“德行修逾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等亲冤,始合神仙本愿。”并警告修行者:“若非积行施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净明派规定:“凡得净明法者,务在济物。”(《太上灵宝净明入道品》)金元时期形成的全真道,其宗教实践分为内在的“真功”与外在的“真行”两方面。“真功”指心性、内丹修炼,“真行”即行道济世。可见,统一入世与出世,以积善为仙道的根基,是道教一贯的主张。道教认为,只有积极地为社会作贡献,功德圆满,才能名登仙籍。

道教济世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历史紧急关头,道教领袖往往能够挺身而出,为人民大众实在地解厄救苦,减少灾难的损害。最著名的是丘处机之西行劝成吉思汗戒杀、免北方赋税的事迹。此外,太一道四祖萧辅道、茅山宗道士杜道坚在南宋、金、元战乱之际,也利用自己的声望作了许多制止胜利者不要滥杀无辜的工作。

道教济世精神的另一个表现是行医施药救治病苦。医术与养生有很密切的关系,故自来为道教所重。东晋道士葛洪、南朝梁道士陶弘景、唐道士孙思邈等都是有名的医药学家,对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普通道士一般也兼通医术,在缺医少药的古代农村,他们是一支重要的医疗队伍。

六、包容精神

“道”的根本特性之一就是生成容纳万物。《道德经》说“知常容,容乃公”(第16章)。人们常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正是道教所提倡的境界。道教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都是道的无限创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万物都是齐一的。此即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观点。

《庄子•秋水》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无亲无疏,无彼无此。”故要平等待人,要提倡彼此之间的慈爱与宽容;不能夸大彼此之间的矛盾,而要认识到彼此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在面对不同的文化体系时,道教也秉持开放态度和包容精神。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思想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一方面宣扬神仙道教,一方面崇尚儒家教化,同时又主张百家之言不可废。

在历史上,道教积极吸收儒、佛二家的学说,主张儒释道三教同源异流,三教应当融会合一,三家人成为一家人。如南朝道士陶弘景说,“万物森罗,不离两仪之育;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茅山长沙馆碑》),主张“崇教惟善,法无偏执”(《授陆敬游十赍文》)。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心中端的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重阳全真集》)荀子关于“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荀子•解蔽》)的说法,在宋代以来,经常为道教中人所引用,来表明三教一理。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对道教一方面坚持民族文化主体地位,一方面主动吸收外来输入之文化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道教之真精神”。

作者:尹志华 道教之音 https://t.cn/z8AH4Mn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邻居姓丁的老汉,为人十分善良,他家中有对闲置的磨盘,将磨盘送给仇凤娘,让她做些磨豆子的生计,这样总归来钱快些。邻居姓丁的老汉,为人十分善良,他家中有对闲置的磨盘
  • #宝姐攻略#姐妹喜欢赵丽颖同款鼻,因为本身也是圆脸,觉得应该比较合适。小可爱们问题不少呢:王埴铖、叶强敏、王振荣、伊藤哲郎、沈明强、陶虹、杨海江、任东口碑怎么样
  • #健康中国2030#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经常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困惑对自己做的事情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对自己想要和想做的事情一无所知原生家庭看不懂,也避不开,只
  • 无人喝彩的日子,更要把工作做完美。信心是比黄金还要珍贵的,信心让我们充满正能量,思想充满阳光!
  • -------------------------更多优惠点击链接:下载APP购物更方便:【商品】logo设计原创品牌字体制作【下单】:【推荐】【专业LOGO设
  • #外汇黄金##期货原油##恒生指数##今日看盘##国际黄金#生命原本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生命的成长是不断丢弃和舍离应该要丢掉的部分,生命的意义在于勇敢面对,
  • 坚决守住疫情防线本市严格执行教育部、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国家教育考试组考防疫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考组考防疫工作的通知》和本市各项部
  • 但是,女方是一个家庭妇女,想着住着那个房子,男方不卖,也就没有啥法律风险,又想省这一笔过户费,所以说就没有过户。她前妻还算幸运,但是还要给大家提个醒,关于房产物
  • #上海新增本土确诊39例无症状131例##魔都疫情观察# 2022-05-27 日情况 1 新增总人数170,逐渐下行 2 新增确诊39,社会面1例,重新开始
  • 那就继续把它们变成文字一点一点的码下来吧: 在自己还觉得没那么沧桑的时候,真的没有过这样的体会:感觉一年又一年,总是拖延的那么的慢,那么的随心所欲!又总是漫长
  • 自认为脾气挺好的,就是不太会聊天婉拒未成年/铁t喜欢主动/温柔/细节/带点浪漫/自由的人要是在周边还能一起去猫咖,逛逛街什么的,挺喜欢消磨时光,平常没啥目的性厚
  • 并且,要保持它最佳的形态,比熊犬需要每日梳理,定期进行专业修剪,当然这种护理还包括定期为它洗澡并吹干毛发使它们变得蓬松,这也是很耗费时间和需要很大耐心的。等到比
  • (来自看荐)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端,阿尔泰山南麓,额尔齐斯河畔,是中国“雄鸡”一簇华丽的尾羽。(来自看荐)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端,阿
  •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重复地忏悔,我们「未证谓证」。#娑婆妙莲开##印心法华楞严[超话]##白岩松#这个大数据是真狠,平常
  • 还说了我的病积累的毒素,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恢复的,我句句听在心里,心里也积极的配合刘仕来,决定听话照做吧。好高兴啊,专门是治疗风湿的地方啊,而且敢用自己名字打招
  • 我们从去年的纯色T到现在的新款T恤一直坚持使用纯正的新疆长绒棉,我们也欢迎有「好事之徒」拿着我们的产品去检测,如果我们在用料上作假,我们会以检测费+产品费用的
  • “之前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学生,找工作应该不太难。“之前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学生,找工作应该不太难。
  • 中午做了两道小菜,同时高压锅里散发着脊骨海带汤的香味,弥漫整个屋子,想起小妞曾说,我就爱听妈妈在厨房忙碌的声音……一朋友从乡下带来的“迷你火龙果”个头很小,很甜
  • 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明明一知半解,却喜欢以救世主的姿态,对你说三道四。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明明一知半解,却喜欢以救世主的姿态,对你说三道四。
  • OLED是主动发光屏幕,电流激发OLED材料发光,因为用了三星E5的材质,所以,同样的亮度,iQOO 9 Pro的屏幕功耗下降25%,换言之,就是同样的电流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