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帐[超话]##给你看看我的手帐吧[超话]##手工[超话]#

《Atlantis》
沉入寂静的海底,有别样的风景

做了两个蓝色的盒子,初看平平无奇的拼贴,当透过阳光的时候,整个盒子的光影效果就仿佛灌满了海水。原因就在于,我专门做了两片波浪纹理的滴胶片[偷笑]
设想是水底世界,因而家具都是漂浮的状态,四周还有游动的鱼
视频版:https://t.cn/A6IeiRSY
每天都提醒一下:记得看置顶[二哈]

胶带:
六等星→@鲸落印象_WhaleFall
星河圆舞曲→@野葵Tournesol
北斗星辰→@啵仔糕制造所 @BelongtoYou工作室

艾特组织 @手帐胶带新动态 @手帐及周边 @手帐控万事屋 @手帐文具分享屋 @榛棒手帐集市 @炊米手帐百宝箱 @小司的百宝屋

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
“双碳”行动是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行动一部分。欧盟国家是“碳中和”的首倡者,他们提出要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我国去年9月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达到碳中和。从人均角度来分析的话,美国,英国、法国的碳排放已经处于下降阶段,正在走向碳中和。印度的人均排放量增长刚刚“启动”,大概相当于我国60年代的人均排放水平,尚未真正到达快速增长时期。我国基本从2012、2013年开始就进入了碳排放的“平台期”。

我国的生产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7.28吨/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不过比美国要低很多;从消费端来看,我们的人均排放量比英法美都低;一个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是逐年累积的,从1900年算起的人均累计排放对比图显示,全球平均水平是209吨/人,我国才157/吨人,美国是1218吨/人,欧洲的法国、英国这些国家都比我国多得多。所以计算人均累计碳排放,我国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我国现在的碳排放总量比较高,这和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有关。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碳中和应该会比其他国家困难。
碳中和的概念,就是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为努力(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碱性土壤的固碳等)所吸收。目前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是400亿吨,其中14%来自土地利用,86%来自化石燃料利用。排放出来的这些二氧化碳,大约46%留在大气,23%被海洋吸收,31%被陆地吸收。碳固定过程非常多,在这里举一个不被大家特别关注的例子—土壤。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碱性土壤中含有很多钙离子,不像南方酸性土壤钙离子很少,这些钙离子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降水的时候就会淋溶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自然过程。做黄土研究的专家经常说,黄土里面有料姜石,这就是碳酸钙的结核,还有在温暖时间沉淀下来的钙板。我国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个自然过程对碳的固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未来碳中和的主要途径,我们要考虑到,接近2060年的时候,因为人为排放下降了,二氧化碳分压降低,海洋吸收可能也会相应降低,但降低的幅度现在很难预期。陆地土壤沉积的固碳过程还是会存在,甚至有可能会加强。所以,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要通过生态建设、工程封存等措施去除掉,这样才能达到中和。

中国如何达到碳中和

专题一:未来能源消费总量预测

核心问题: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面向2060)。我国居民生活、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能源需求以及全社会能源总需求。
一个是到2035年,我们GDP比目前还会翻一番,2060年还需要再翻一番,达到人均4万美元,产业结构从目前的中低端发展到中高端。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人口变动,要建立一个预测的模型。但预测常常是不准。
专题二:非碳能源占比阶段性提高途径
核心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新型能源供应系统,如何逐步增加非碳能源,特别是风、光、水、地热、核等的比重。

中国西部有丰富的风、光资源,如何从各种发电、储能、转化、输电、消纳等等环节协调发力,让这些资源得到有效充分利用。尤其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于风、光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如何保证稳定输出,需要一套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来保证稳定输出,这个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也需要有一个框架。非碳能源实际上只占15%,另外85%是煤、油、气,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我国现在大约排放100亿吨二氧化碳。假如到2060年,我国还不得不排放20到25亿吨二氧化碳。

非碳能源占比不会是线性提高的,主要靠技术组合和技术突破。煤炭作为主力能源,还会存在较长一段时期,因此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的进步仍需十分重视。另外一个是核能,我们不该追随某些“弃核国家”的脚步,还要加强核能利用,甚至在内陆地区建厂,把核能充分利用起来。尤其是西部干旱地区的风、光资源,是我们实现碳中和最大的底气,要考虑如何稳定输出。

专题三、不可替代化石能源预测
核心问题:不可替代的化石能源必然会转化为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对于这部分排放要有一个预测来自于何处,来自于什么行业、总量多少。

首先要考虑替代,就是用电、热、氢能等来替代,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替代难度肯定是不一致的,我们能否从目前的情况来按照难易排序,这是非常关键。

其次,能否确定不可替代的领域有哪些?这些领域不得不排放二氧化碳,那就是碳中和需要中和掉的部分,需要进行针对性预测。现在初步认为:居民生活比较容易用电力、地热、太阳能来替代,关键在于国家如何推动;交通领域,目前已经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以后可能用氢能驱动船和飞机等,这个替代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农业领域大部分也可以替代;比较难替代是工业领域,包括冶金、化工、建材、矿山等等如何替代,还需要特别研究。

另外,要克服风电、光电等输出不稳定性的问题。未来我们的电力系统如何保证稳定输出将是需要考虑解决的关键问题。美国提出来2035年实现无碳电力,中国什么时候实现低碳电力或者无碳电力。目前有很多国家对氢能寄予了很大希望,氢能战略也需要国家拿出方案。我国大约10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中,发电端占比约47%,消费端如工业过程、居民生活等等占53%。要实现碳中和就需要在发电端用更多的非碳能源来发电、在消费端用电和氢能等来替代,构建一个两端共同发力的系统。

专题四:非碳能源技术研发迭代需求
大化所的刘中民院士提出三步走。第一步是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第二步,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第三步,低碳能源智能化多能融合。

专题五: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测算
中科院已经做过一些关于碳收支项目的研究。现状认为,我国目前地表碳储量相当于363亿吨二氧化碳,每年固碳速率是10到40亿吨二氧化碳,我们估计森林在2060年以前将会达到固碳峰值,之后固碳速率就会降低。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壤还很难估计。

专题六:陆地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分析
计算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未来固碳潜力,主要有以下核心问题:
一是陆地和近海不同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如何,以及未来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它们会如何变化;二是我国生态恢复、建设工程这些面状分布区未来的固碳潜力如何;三是新增点状分布区固碳潜力如何,比如城市造林绿化等;四是其他一些人为措施,比如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上马后西部干旱区变绿、海水淡化等实现后,在其影响下新增的固碳潜力如何;还有未来陆地生态系统增加碳汇的措施,比如秸秆闷烧成碳屑等。我们还需要研究证明这些增汇措施的长期性。

专题七: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评估
负排放技术目前有十种。包括将二氧化碳制成化学品、将二氧化碳制成燃料、微藻的生产、混凝土碳捕集、提高原油采集率、生物能源的碳捕捉和存储、硅酸盐岩石的风化和矿物碳化、植树造林、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无机碳、农作物的秸秆烧成木炭还田等等。这些负排放技术中,前面几项是国际上所谓的CCUS技术,而矿物碳化和生物碳我国研究较少。核心问题是这些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现在还没有必要马上就大规模工程封存,那是要在2060年之前考虑的问题。目前这方面技术进步是比较快的,未来会进步到什么程度还不好预测,但是我个人认为,最好不要单纯地封存,还是要想办法如何利用二氧化碳。

专题八:青藏高原率先达标示范区建议
建议在青藏高原建设一个率先达标示范区。青藏高原在我国境内的面积有250万平方公里,我国正在建设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同时我国可能也要开发一些河流的水电,青藏高原固碳的潜力非常之大,因为它有很多退化的草地,所以我们现在要对它进行专题研究。

专题九:政策技术分析研究
政策如何推动的问题,包括如何推动非碳技术,如何进行生态建设增加碳汇。目前来说,我国在减排问题上,政府约束性政策大于市场机制,以后可能要更多地依靠市场来发挥作用。

结束语

第一,“碳中和”过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将会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国家需要积极研究与谋划,谋定而动,系统布局,组织力量,特殊支持,力争以技术上的先进性获得产业上的主导权,使之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

第二,我们项目组强调:完成这个大转型,需要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三端发力”,所需之资金将会是天文数字,决不可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得以满足,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鼓励竞争,稳步推进。

第三,本项目只能先给出一个框架性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确定路线图的问题上可考虑先经历一段“百家争鸣”时期,千万不要急于“收口”,千万不要急于强力推进。

第四,这个大转型过程中,整个行业的协调共进非常重要。“减碳、固碳”“电力替代”“氢能替代”均需要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由此,分行业设计“碳中和”路线图及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需尽早完成,这个非常关键。

第五,评价国家、区域、行业、企业甚至家庭的“碳中和程度”,需从收、支两端计量。从能源消费角度论,“支”(即排放)相对容易计量;“收”(即固碳)由于类型多样,过程复杂,很难精确计量,尤其是“人为努力”下的固碳增量不易确定。由此,国家要尽早建立系统的监测、计算、报告、检核的标准体系,以期针对我国的碳收支状况,保证话语权在我。

当然,这里面还有国际上的合作和斗争,比如未来的排放权如何分配?未来排放的天花板应该如何确定?“共同又有区别的责任”未来怎么体现?西方国家一直在说“资金与技术援助”,但是一直没做,他们如何兑现?每个国家排放量如何计量?另外我国该如何应对西方国家的舆论抹黑,比如西方国家总说中国是第一污染大国,我国人均累计排放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但是我们没有人就此发声。另外,针对外国对我国绿色产品比如太阳能电池板设立高额关税,我国该如何应对?
还有一些基础性的科学问题需要研究,比如到底1.5℃、2.0℃增温对应什么样的二氧化碳当量浓度?以前国际上经常说450ppm二氧化碳当量浓度,现在已经达到了这个浓度,但增温并没有达到1.5℃。我个人认为,格陵兰冰盖融化之前,变暖对中国是有利的,融化之后海平面要上升,对中国就不利了,所以我们还是要有一个研究目标。总之,科技界任重道远。#期嘴八舌#

晚上两个娃都没课,果宝揣着他的私房钱一张毛爷爷带我去外图选生日书籍,我还蛮惊奇他知道这么哲学的书,再细问,是看向往的生活里知道的,他顺水做了人情还解了自己的欲望[允悲][允悲][允悲],又用剩下的钱买了本哈利波特,这娃开始走向魔幻暗黑世界了,我已经无法理解孩子的脑洞了!!!这画的是黑暗要吞噬♥️么[汗][汗]剩下一些零钱他说让我去买个蛋糕大家来吃[doge],这道应用题我好像入坑了,亏了不少,到底是谁要过生日[笑cry][笑cry][笑cry]。 https://t.cn/EyPFKKk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有的人一相遇就决定了今后的江湖地位。#任嘉伦[超话]#[羞嗒嗒]#任嘉伦嗨放派# [打call]#任嘉伦嗨一夏# 你是我未曾预知的心动,你是我忘却年纪的追逐,
  • 中华民居保护和发展的尺度,也在你我心中。无论是福建屏南龙潭村,还是重庆武隆犀牛古寨,都在那些审美观失常的时刻,呼唤着中国智慧的回归,让我们相信,这片古老土地上的
  • #每日一善[超话]# ☘️#每日一善#☘️#阳光信用#不管多远的路,都能走到尽头;不论多深的痛苦,也会有结束的一天。#光遇陪玩[超话]#挂一个团吧,壁垒深藏bl
  • 】5月26日,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IF45
  • [握手][舔屏][可怜]​【男子醉酒睡路边,警医联手齐救助】很多人喜欢跟三五好友小酌两杯,一来可以放松身心,二来可以联络感情,但再好的酒也不能贪杯,醉酒出丑事小
  •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年轻女孩爱化妆,我特别能理解,可是我接诊过一个8岁的小姑娘,年纪小小却爱上了化妆,家长也不加以制止,一看骨龄片,都10岁的骨龄了!图一香附子
  • 今晚21:20,天津卫视精彩呈现~今天在读微博的时候 刚好顺着喜欢的文章看了一个姐姐的主页 她写的文字跟文章都透着一股缠绵悱恻和极尽浪漫 看她分享独有喜欢的音
  • #我的美食日记# 新店开业不久,味道不ok,服务很OK,和老板如实反馈了最多只能打50分,个人觉得尝过一次就不会再去第二次的店,告之了味道实在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
  • 捏造故事上热搜,拿着灾情来造谣做不道德的行为,从网友发出的信息来看,这位博主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如果是恶意炒作会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的。捏造故事上热搜,拿着灾
  • 某种意义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固然有国家间力量此消彼长、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因素,但一些国家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的迷之坚持,无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种种现实挑战的深层
  • #日本招聘网##东京招聘网##日本[超话]##网店运营##服装贸易##东京# 東京都招聘服装贸易公司网店运营女生【薪资】:22万-35万(月給)【职位福利】:有
  • 晚上在小区花园遛狗,一个看起来五六年级大的身材胖得跟只猪一样的男孩子从阿鸡身边走过,然后随手将吃完的冰冰棒的透明包装丢在阿鸡身边,差点就丢阿鸡身上了,我很气愤说
  • 道家也认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也有许多通过“修炼”由夭转寿的实例。命好比是车或者代表内在因素,运好比是道路或者代表外部环境,运是一个人一生中
  • 去网上挖了这些年来他的经历和视频,有朋真的是太优秀了……在我这个不惑之年的年龄,再来当粉丝,已经褪去当年的稚嫩,颜值不是主要因素,吸引我的是那个才华横溢的有朋吧
  • 所谓坚持梦想的精神需要被看到,这是刘嘉玲对古天乐的认可和心疼。所谓坚持梦想的精神需要被看到,这是刘嘉玲对古天乐的认可和心疼。
  • 身边有个朋友,初中还没毕业,进入股市13载,现在已经是以炒股为生了,他做“突破形态”做的很好,尤其是“三角形突破形态”今天分享出来,大家一起探讨!鞋子合不合脚,
  • 他会想要试着出门走走吗 带他去人少的公园,有树和草地,这样,他觉得家里经常来的那个小姐姐怎么样,会让他觉得烦或者不安全吗 那可能会有人攻击,我要不要躲好,我身上
  •   喂奶的次数  在喂奶次数上,宝宝刚出生时,一般胃容量只有30毫升,而且每次大约只能吸吮到20毫升左右的奶量,加上奶在胃中停留时间短,宝宝很快就会有饿的感觉,
  • 对此,克里斯汀回应称,每三年生一个孩子这件事的确是在计划内,但自己并没有刻意选择分娩日期,“我和尼克(克里斯汀的丈夫)并没有说,‘一定是要这天’我们只是觉得,(
  • 认定“物业公司亦无直接强制拆除的执法权”为什么不先看看物业在《公约》中给自己规定了权利和义务,甚至连向违规业主“收取移去或拆除物体以使该园区恢复原状之一切有关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