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慧长老:生死就存在于生活中,把握当下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

佛教讲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死。简单地来说,生活问题如果不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话,主要靠物质来解决;而生死问题主要靠精神来解决。实际上佛教有时候是把两个问题糅合在一起,生死问题也包括了生活问题,生活问题也包括了生死问题。佛教是把两者放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点上来思考和处理的。

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在分析的时候作两点来分析是可以的,但是解决的时候就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决,不能分成两次来解决,要一次性解决。解决生死问题就是解决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也就是解决生死问题。为什么呢?我们众生或者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就是生活,就是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它既包括生活问题,也包括生死问题,因为生死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我们一般人在讨论生死问题的时候,总是截然地把生和死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认为我们从娘肚子里出生的那一刻就是生,到临终咽气的那一刻就是死。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带有片面性的,生和死实际上是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念当中,所谓念念生死。

没有生活当中每一念的生死,也就不可能有那种阶段性的生死,如果把生死仅仅看作是生的那一刻、死的那一刻,就没有因果的相续。因为生死是一个因果念念相续的过程,所以佛教在处理生活问题和生死问题时,把它们摆在一个点上作一个统一的思考、统一的处理。

这一个点在什么地方呢?这一个点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也是历代祖师所说的当下一念。当下一念既有生活问题也有生死问题, 把当下这一念处理好了,生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了。

这样讲是不是有些玄呢?我们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实际上问题就是这么直接。我们每天晚课都要念的“蒙山施食”仪规,一开头有四句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什么是法界性呢?这就包括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生死问题的本来、生活问题的本来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在哪个地方呢?一切唯心造。心有凡心、圣心,有生死心、菩提心,区别何在?一念迷悟之别。一念迷就是生死心,一念悟就是圣贤心。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行不要绕圈子,而是直截了当地从当下这一念来修。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够了生死于生活中;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生活可以说就是生死问题,修行也可以说就是生活问题。为什么呢?修行就是觉悟,生死是迷或者说生活是迷。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千头万绪,我们面对自己的心灵也是千头万绪,种种的问题,把它概括起来,很简单, 就是一个生死问题、一个生活问题,或者说一个迷的问题、一个觉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和表现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一切条件的限制。任何东西可能都是有条件的存在,要说无条件存在的东西,恐怕就是烦恼。当然,烦恼也是有条件的,但在好多情况下,它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我说的这个条件,比如职位高低、钱财多少、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等等,烦恼可以不受这些东西的限制。

它唯一可以让步的地方,那就是在觉者面前,在觉者面前烦恼转化了。烦恼在觉者面前还有没有呢?还是有,觉者也要面对我们人类所面对的这些问题, 但是对觉者来说,他不把烦恼当作烦恼,他在烦恼当中把烦恼转化了,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在有些地方叫灭除烦恼、断烦恼。断也好,灭也好,实际上都是转化。他不以烦恼为烦恼,就是断了烦恼。

不以烦恼为烦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有人欺负你,你生气不生气?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古代有一位祖师,皇帝叫他到京城去,他不去,他说他有病。叫了一次他不去,第二次又来叫,又来催,他还是不去。到了第三次,皇帝派来的京官就对老和尚说:你老人家可要识抬举呀,皇帝三次召你都不去,你知道后果是什么?你人不去,就要把你的头拿去见皇帝。

他说那很好,于是说了四句话,我只记得后两句,“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杀头好像刀子割风,风不知道痛,也不知道痒, 他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那就是将烦恼转化了, 将生死转化了。生死就成了菩提了,生死就成了涅槃了。烦恼成为菩提了,彻底地觉醒了,历史上像这样的事情很多。

我们天天在诵《金刚经》,《金刚经》上面讲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肢解,他在那个时候没有嗔恨心,更没有烦恼,他彻底地了了生死。在什么地方了生死呢?就是在生活中了生死,将刀子来割他的头,那就是生活,他不起烦恼,不动念头,这个就是真空。

不是说修行的人就没有烦恼了,烦恼都躲开他了。可以说越修行的人烦恼越多,他躲避不了的,怎么会躲避得了呢?烦恼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的,不论任何情况,就是看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你处理得好,烦恼就是菩提;处理得不好,烦恼就成了生死了。

所以,烦恼随时会遇到,烦恼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念当中,我们每一念都有生死,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烦恼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修行也同样要如此,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还要不能有疲厌,不能有满足感。

这个很现实啊!我们不管是年老的人也好,年轻的人也好,是出家修行也好,在家修行也好,一定要把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同时来解决。要在生活中解决生死问题,在解决生死问题的同时来生活。这样才是我们修道者、求道者的生活。能如此,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没有空过的时候。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观照自己,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能生活在圆满、幸福、安祥之中。

实际上不是因为这样的推理才有这个问题存在,你当下去体会这个问题也是存在的。因为没有一念一念的迁流,哪有生死啊?这个念念迁流是从我们有这一期生命、从你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如果把这个念念迁流往前延伸,那就可以延伸到过去生中,一直可以延伸到过去的无量劫中;而把它往后延伸、往未来延伸,也是一直可以延伸到未来的无量劫中,这就是我们这一念心。

我们这一念心就叫法界性,法界性就是法身,法身是无始终、无内外的。我们人人具足此法身。虽然在迷失当中你不能确知,但是这一点灵明不昧的觉知觉照,永远没有离开你,永远是你最亲密的朋友,也可以说永远都是你的本来面目。

当我们还没有觉知的时候,它是我们的朋友;当我们一念回光返照的时候,啊!原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本来面目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以学佛的人要从根本上来学,要立足在根本。既得本,何愁末?本是体,末是用,得了体,自然就能起用。

人类的这个问题,科学家也存在,农民也存在,做大官的也存在,而且他的这个问题更突出,因为凡是做大官的人应该说都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所以,人们经常看到那些伟人面对茫茫苦海也会发出长叹。什么是茫茫的苦海?就是我们这一念的迷失,我们不要以为在我们心之外有个苦海,苦海就在我们方寸之间,把方寸之间的问题解决好了,那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回头是很快的,一步也不用走动,就到了彼岸。学佛要学到这样的地步了,那么对佛法可以说有些了解了,那就可以修行了。如果没有学到这个地步,认为从苦海到极乐世界有很远很远的路,要搭飞机轮船,可以说你永远到不了,你要知道回头是岸。

所以,再建议大家认真地读《六祖坛经》,读《金刚经》,读《普贤行愿品》。我们在家教徒时间宝贵,不可能读很多的经典,读这三本经,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修行要经常看经典,经常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能够经常得到善知识的启发,修行就可以少走弯路,就能够沿着一条捷径来修。不过,这虽然是个捷径,不离寸步就从苦海到达了极乐世界,但又是难度最大的一种修行方法。如果把这个方法比作革命的话,它是要革自己当下的命,不是等待很久,不是革别人的命,而是革自己的命。

你当下的烦恼怎么解决?一事当前你是怎么面对的?人家打了你一个嘴巴,你是跟人家没完没了, 还是问问自己他为什么会打我?如果你能反问自己,你就不会去想对方怎么样怎么样,你就会想到你自己有什么不对。

我们很多的事情往往总不知道要求自己,总是要求别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总是希望别人做得事事都满你的意,怎么可能呢?我们每个人回想一下,有家庭生活的人,希望家庭所有的人都听你的话,家里人所想的一切问题,都跟你想的一样。我们出家人,没有家庭,住在寺院,住在佛学院,也希望常住的所有的事情都满我的意,老师教书满我的意,管事的人满我的意,一切的事情都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怎么可能呢?一百个人就有一百条心,满了你的意就不大可能满第二个人的意,张三这么想,李四那么想,王五又是一个想法,怎么办呢?大家总要取得一些妥协,取得一些谅解,能做到大体上过得去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了生死,这一法门就是我提倡的生活禅。修生活禅这一法,大家一听起来好像有些庸俗,但是你仔细思考一下,生活当中要有禅,要在禅悦当中生活, 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是最难最难的法门。但是,你如果真正实行起来,那是最有味道的、最活的法门,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用得上,都有力量。

今天我讲的就是我们人类面对的两大问题—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佛教的根本出发点是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考虑,因为解决好了生活问题也就解决了生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好了生活问题。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就是时时觉照,念念觉照。因为生死在念念中,所以需要念念觉照,一念相应就最容易,一念相应就能念念相应,如果你一念不相应,你念念都不相应,那就成了最难的法门。

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去思考,很好地去体会,真正做到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

内容来源:净慧长老浅释“妙法莲华经”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2005年创建了山东海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至今,公司发展伊始主做硫酸软骨素提取和出口业务,在长期的艰苦创业中,张志强、侯长红夫妇发现硫酸软骨素,是可以
  • #聚焦蚌埠# 【超过10个,形势良好】2022年1-3月,全省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3470个,实际到位资金4210.7亿元,同比增长38.2%。皖北六市占比
  • 【本月中下旬开拍的重点剧目#国产剧[超话]#】 ♥黄子韬/宋祖儿《才不要和老板谈恋爱》「今开」 ♥邓伦/倪妮《夜旅人》「爱奇艺」 ♥吴磊/赵露思《星汉灿烂》「腾
  • 说实话我好不喜欢把二刺螈的纸片说成小卡,又不是没自己的名字[委屈]感觉就像是变饭圈一样我自认为是跟着热度进坑,然后什么也不知道没错就像是之前泉叫栗子睡间被那些人
  • 在美国的一些州,有人专门饲养白尾鹿,还有一些针对受伤白尾鹿的救治,这都可能导致其与人类的密切接触,当它们感染新冠病毒后再回到野外,就可能将新冠病毒传播给其他白
  • 春节漫谈 春联凝固的中华文化春节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应该首推春联鲜艳夺目的大红纸点燃了人们的激情鲜红的颜色超越了自身成为一个民族的理念挥洒自如的汉字笔墨抑扬顿挫
  • #随手寻亲[超话]##等着我##家寻宝贝#寻找1998年出生2000年失踪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大营村陈昆(男)。 ​​#随手寻亲##等着我寻人##宝贝回家#寻找1
  •   这个城市我生活了好多年了,也许城市根本没有在意我的存在,因为这个城市的人总是蝼蚁一样活着,忙碌着,以为很重要的不过是自己,以为很有存在感的不过也是自己。它安
  • 白羊座——只要快乐就好白羊座对于另一半的各个方面其实都不太在意,他自己本来就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两个人只要在一起快乐就好了,并不需要对方一定要做到某个程度,这样双
  • 比方说,有的人八字虽然财星不旺但身强,他们可以以自身生食神,并以食神生财,所以他的财运也很好。补单三原则,让你用小成本撬动大收入之前有网友留言说新店补单比总收入
  • 我真的有很多想法我会记录下来 但是限时观看 再设成私密错过了观看时间 就尘封我的思想了解我需要时效性 真实性别从别人口中拼凑我我是个别扭的人很典型的ENTP(除
  • 当女星没刘海,沈梦辰脑门大,唐嫣变秃,看到她:像陈伟霆亲妹妹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追求物质的享受外,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了,很多人都会追星,因此,对
  • 原来间谍也逃不过打工人的命[叹气]糜冲就是个努力的职场怨种,打死都无法收获领导的青睐和信任;陈恭和好兄弟荀诩,都是实打实的丙方,一个夹在冯膺、郭刚之间,一个夹在
  • ★G55二广高速太长段:榆次收费站出口内、外广场车辆通行缓慢,去往太原方向榆次出口的车辆排至主线1公里。★G55二广高速长晋段:五一节假日期间,全线危化品车辆禁
  • #茜茜美食#【お手軽レシピ!#岬なこ#前两天去了世嘉联动餐厅Lovelive Superstar哪一个都很好吃不过非常喜欢蛤蜊杂烩乌冬有好多东西味道很棒一定要
  • 一想到原来满心期待的剧情,现在给搞到味同嚼蜡,就心痛如割。姜散宜想了想,终于还是答应一声:“你去办吧。
  • 不过说实话,王珞丹消失得确实太久了,我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卫子夫》上,那已是14年的作品了,当时还有人吐槽她不够漂亮、不够惊艳。在去年4月份的时候,王珞丹就曾发
  • 愿你往后的日子里,眼里是阳光,笑里是坦荡,感恩遇见不要忘记获得宁静的惬意的梦想#成都婚纱照#感谢遇见过的每一个人,即使只是同行过那么一小段路,愿我们以后在各自的
  • 但其实并没有,他们很有礼貌(至少我身边的几位是这样)他们只会自己安静的玩手机,热心的报名志愿者,偶尔和我们聊天,了解所谓的“上海生活”。 事实上,我觉得自己高
  • #临沂# 兰陵县这里也要建互通立交了,省里发布了批前公示。 #临沂# 兰陵县这里也要建互通立交了,省里发布了批前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