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一切法得成于忍3 【忍辱全德,吃亏是福】2
 
○「若瞋恚暴怒,常生忿恨,当用忍辱而对治之。」这个烦恼时常起现行,面对人事物稍稍不如意就发脾气,起怨恨心,佛经里面常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瞋恚心,得到是什么?得到是无量无边的障碍。瞋恚心堕地狱,贪心变饿鬼,愚痴是畜生。不持戒,不能忍,你修的大福报到哪里去?到阿修罗、罗剎里面去了,那不是好地方,所以要用忍辱来对治。

中国人晓得瞋恨容易惹祸,傲慢、瞋恨、嫉妒常常是连在一起的,这个东西惹的祸在历史上能看到,记载得很多。你冷静观察现前,现前也非常之多,你常常可以看到。家破人亡,一身败裂,往往都是这个原因,不能忍。

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教育,从婴儿就教他忍,就教他要让,不准争。开头学忍让,然后再提升从忍让到谦让,谦虚,最高的境界到礼让,让到底,利益无边。这是性德,性德带来给你的是福报。傲慢、嫉妒、瞋恚带给你的是灾难,那是地狱果报。瞋恚堕地狱,傲慢、嫉妒是属于瞋恚的一分,你说这个多可怕。

世间功名事业,出世间修道证果,都要靠忍,不能忍的决定不能成就。忍辱仙人能够忍受歌利王割截身体,他提前成佛了。这个示现是告诉我们忍辱的功德有多么大,能帮助菩萨提前成佛。所以即使我们受再大的冤枉,再大的屈辱都要忍,你能忍,这关通过了,你境界提升了。

(恭录自:老和尚02-039-0341)

#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大讲堂##正能量#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所谓「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一般人都知道文殊法门「 弹偏斥小 」,

却忽略了文殊法门所弹斥的,乃是小乘的不发心,不是弹斥小乘的修行。

在修行上,三乘同观性空,岂可轻率否定。
  
通达法性者,自然就明白「 法无定法 」的妙用。

「 法无定法 」是般若智慧的精义之所在。

此一精义,在文殊法门中更是发挥无遗。

值得注意的是,「 法无定法 」如果被滥用,

那么,「 法无定法 」可能就变成无法无天了。

因此,所谓「 善用方便 」,

必须以「 深观法性 」的智慧为基础,

否则方便的结果反而是不方便了。

《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

所谓
「 无方便慧缚,
有方便慧解,
无慧方便缚,
有慧方便解。」
  
文殊法门的方便善巧很多。

如实而论,在本文上下文中,很多法门都可以说是方便门。

限于篇幅,此处不再广引细谈。
  
9 . 入一切诸佛法门。
  
在《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中,

特别谈到了一个法门,
叫做「 入一切诸佛法门 」。

阿难尊者在维摩诘居士向香积佛请饭之后,不禁大为赞叹。

佛陀便为他说了一番开示。
  
阿难白佛言:
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佛言:
如是如是,阿难!

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

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

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

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

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

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
  
这一段话有两个重点。

第一层,施作佛事,方便多多。

香积佛可以用香饭来转化人心,

阿弥陀佛可以用五尘说法来接引众生,

这是何等丰富的启示!

因为施作佛事的方便不同,

因此菩萨对于十方佛土的净与不净,应当一视同仁。
  
第二层,八万四千烦恼,表面上看来,是八万四千魔,芸芸众生为之疲劳不已,

但从文殊法门看来,这却实是诸佛施作佛事的另一种方便。

为什么?

因为众生有所贪,你贪福报,你贪功德,

很好很好,我来教你布施法门吧,布施可以修福呀!

佛不我欺,布施修久了,贪心慢慢也就化掉了。

《大般若经》所谓
「 如是烦恼于大菩提虽为障碍,

而于能引菩提资粮有能助力。

是故菩萨乃至未坐妙菩提座,不永灭除。

若得菩提,一切顿断。」

贪瞋痴等烦恼,对凡夫而言,

虽然是苦恼的根源,却未尝不可因势利导,

把它转化为引生菩提的资粮。

你不用担心,贪福报、贪功德不也是「 贪 」吗?

没关系,「 若得菩提,一切顿断!」

这一层奥妙,值得善加体会。
  
《维摩诘经》〈佛道品〉也有一段经文,

与上文善用烦恼而施作佛事的理念可以相互辉映。
  
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示行贪欲离诸染着,

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

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

示行乱意而常念定,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

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

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这一段话说明了菩萨道的广大弹性。

但不管弹性有多大,一切作为的业报,都必须由你自己承担。

此所以经中说
「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为什么?

戒律是死的,生命情境却是活的。

在常态下,当然要严守净戒,

但遇到非常状况,这个时候,开缘的判断,就非常重要。

因此,有些作为,看来好象是犯戒,其实不然。
  
不但如此,在佛教的修行上,

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 罪恶感 」。

罪恶感会干扰禅定的生起,

罪恶感会摧毁善念的增长,

罪恶感会导致自暴自弃,最糟糕的是,

罪恶感会障碍智慧的开显。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罪恶感愈重,修行愈不容易得力。

此所以佛教只许「 忏悔 」,

不许「 后悔 」。

「 忏悔 」与
「 后悔 」不同。

「 忏悔 」是断悔,是利用改过迁善来断除心中的悔恨之根。

「 后悔 」则是让自己的心灵在悔恨中不断地「 重复 」而已。

《维摩诘经》〈弟子品〉也触及这个问题。
  
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

来问我言:
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

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
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所以者何?

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其心然,
罪垢亦然,
诸法亦然,
不出于如。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我言:
不也。

维摩诘言:
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

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
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 犯律行以为耻 」,这是罪恶感。

这个罪恶感的延续,只是增长这两个比丘对戒律与僧团的逃避倾向罢了。

经中所谓「 不敢问佛 」,正是一个讯号。

文殊法门的过失管理,是从「 深观法性 」上,深观罪性不可得,

否则「 戒垢 」就可能被内化为「 心垢 」,这根本不是佛法。

此所以维摩诘居士直接了当地告诉优波离尊者说:

「 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10 . 不动相法门。
  
《诸法无行经》在佛陀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对话中,出现了一段有关「 不动相 」的说明。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诤讼通达贪欲性故,

世尊!贪欲即是菩提。

何以故?

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

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拿贪欲做例子,很多人一听到贪欲,心理上就会起排斥。

但《诸法无行经》经中说,

一切诸佛因为已经深入了一切法的平等性,

在贪欲法上,已经通达了贪欲的法性,也就是空无自性,

所以一切诸佛对于贪欲法,

已经安住在「 不动相 」之中。

所谓「 贪欲即是菩提。

何以故?

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

这句话是总关键。

菩提菩提,不是别的,只不过是通达了贪欲的真实性。

明白处叫做菩提,不明白处叫做贪欲。

已明白者称之为佛,不明白者称之为凡夫。

就是这么简单。
  
文殊法门在整个佛教的传承上,

基本上是以「 阿閦佛 」为中心,

「 阿閦佛 」意为不动佛,

在五方佛的信仰体系中,属于东方之佛。

《维摩诘经》也特别提到,

维摩诘居士来自「 阿閦佛 」的佛土。

这个「不动相」法门,在文殊法门的修持上,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文殊法门极为深广奥妙,上文所述,

只不过是笔者个人把这几年来研读

《维摩诘经》与
《诸法无行经》的心得,
稍作整理而已。

限于时间与篇幅,有些细微的地方,不及详论。

再如《文殊.般若经》详述一行三昧的修持法要,

深入阐明「 即心即佛 」的念佛观,

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容当另文述之。
  
整体而论,文殊法门处处不离圆顿要义。

但圆顿要义不是空谈高论,其切入处乃在当下这一念心。

圆顿要义的实现,也离不开日用寻常之间的渐进渐入。
  
本文写作之际,笔者心中忽现一偈,

爰题之为「 文殊法门摄颂 」,录之如下。
  
如实深观法界性,
当下烦恼即菩提;
  
触处皆是不二门,
圆成方便妙吉祥。

每天起什麼樣的念頭,就感召什麼樣的加持。

一念貪心起,貪鬼助之,一念瞋心起,厲鬼助之,一念情慾起,欲鬼助之,一念為眾生,善神護之,念念為眾生,佛菩薩親自護持!

我們學佛以後,就應該跟佛菩薩一樣,處處正念,讓一天中的每一個念頭都是覺悟的,這樣培養,長期堅持,就是修行。

——薩迦赤千法王

金剛薩埵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他一度认为,只要把昨日的善良美好全部忘却,就可以让自己平静接受今天烂掉的人生,只是想不到:当我步入歧途,一身罪恶失魂落魄,你却还记得我最初的善良。眼神不解、泪流
  •   据介绍,在此次活动中,凡新老顾客转发富安居活动推文至微信朋友圈,收获15个爱心,即可抽取15周年限定款礼盒一份,最高可获西门子洗碗机;国庆期间,新老顾客持富
  • ”当我想到生长于世间的万物 繁荣鼎盛都不过在朝夕之间, 而这座巨大舞台上演的剧目 无不受制于星宿无声的褒贬; 当我看到世人像草木般蕃息, 甚至被同一苍昊劭励和惩
  • [白眼]忘说了,昨天去医院,又做了胎监。我总得就胖这么几斤,好家伙,全在娃儿这了[允悲]让试试顺产。
  • (2)温度裂缝,也是最常见的情况,常出现在墙体不同材料交接处,如(圈梁,过梁与砖砌墙体之间)等。(6)外墙保温材料施工不当引起的“龟裂”、“壳裂”。
  • 同时竹山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开发,这些都将会成为我镇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抓手,立足“高原特色农业之乡、生态旅游美食小镇”的目标定位
  • #RNGM云海[超话]#是520名耶每次看海子哥比赛就想哭 有高度紧张到突然放松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 有拿下比赛以后激动的无法控制情绪 每次海子哥都是拼尽了自
  • #唐山要求雷霆风暴清仓见底#泱泱中华,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能不能请相关管理人员拜读一下《阿房宫赋》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人生是有运气,但所谓运气,不是坐等天上掉馅饼的无力,而是你要先拥有敲机会之门的胆识,当机会开门时,你也有接得住的本事。当然,改变别人总是很难的,改变世界也是天方
  • 老杨已经不会初中数学题了而且是第二问 离谱离谱 完全没思路一定是哪个知识点不知道 废物了明天老杨6点就出发去驾校地练两天就去考试啦 希望一把过小时候老杨家里院
  • !!
  •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
  • 】宓莹从浦明师范毕业时才19岁,来到了汇师小学的前身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工作,担任数学教师,至今已有近三十年了。在她的引领下,汇师小学从只有一个校区、30个班级的
  • 9、“我的股票”:很多人总是主观上过于希望自己的持仓能大涨甚至连板;每天论坛里都有很多人为了哪支股票是龙头争论的不可开交。3、“小道消息”:消息确实能引起股价的
  • 如今身在雪山的他,有了新的梦想:等休假的时候他要带着父母“打飞的”去贵州,看百里杜鹃。那次巡逻之后便是中秋佳节,吴杰和哨所另一位新战友一起给家人打电话,他告诉母
  • 南开区启动“惠享品质南开 乐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南开区惠企助民消费券活动,全年安排2000万元发放传统消费券与数字人民币消费券;河西区先后出台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发
  • [星星]【23.8】有你一面椒麻葱油拌面4袋[星星]【39】京润珍珠官旗珍珠膏[星星]【199】优理氏の冻干粉[星星]【19.8】港风半袖T恤[星星]【拍三件6
  • 反正我不会让你输”3月成立自媒体公司做了十几场的线下集市4月拍摄剪辑账号运营做了几十场的直播5月为期20天的团队培训+产品动销活动6月跟进剧组的合作为产品做广告
  • 会议记录,儿童成长记录,爱情微电影,个人私房写真预订 吕梁焦点视觉影视工作室,是一家专业致力于拍摄,制作,影视创意的专业公司。专业做专题片,广告片,宣传片的影视
  • 为了保证大指挥官各种使用环境下都能够持久可靠的为客户服务,我们的试验团队踏遍千山万水,在开发过程中历经高温、高寒、高原、湿热、干燥等各种极限路况的考验,超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