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是不与人相争,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吗?道家学说的若干误解!#修行必读#

总体上看,儒家倡导进取型的人生,道家则比较超然通达,故而给人以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印象,其实并不尽然。与“不争”相类似的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将之等同于“以柔克刚”。

总体上看,儒家倡导进取型的人生,道家则比较超然通达,故而给人以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印象,其实并不尽然。老子和庄子都具有很强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只是他们较多地以批评者的面目出现而有别于孔、孟而已。孔、孟在积极进取追求事功的人生道路上也常怀有超然通达的心态,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对“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人给以很高的评价并心向往之,甚至当自己的理想屡屡得不到实现的时候,还萌发过漂洋过海、远离人世的念头。

孟子也主张:“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孟这种矛盾心态和灵活态度是他们在天下无道、人生常穷而不得志的社会现实中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我调节和心理准备,在这一点上,他们与老、庄是一样的。在后来经过历史选择而逐渐稳定的文化格局中,儒家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得到了强化和突出,而孔、孟原有的那种超然与灵活的心态逐渐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乃至被遗忘;相反,道家式的入世情怀则被淡忘,其超然通达的方面却被突出,以至于道家在世人的心目中只是以旁观者的面目出现,道家思想遂主要被用来应付逆境和在人生进取中起调节缓冲的作用。要之,本来面目的孔、孟、老、庄与经过历史塑造的孔、孟、老、庄,都是应该区别对待的。

人们常常认为道家注重天道,轻视人事,实际的情况恐非如此。道家虽然善于思考天道,道家著作虽然以谈论天道和哲理为一大特色,但终归还要落实到政治、社会和人生中来。《老子》五千言中,主要的篇幅还是谈社会、政治与人生的,有的是直接谈社会政治与人生,有的是从天道和哲理中引出社会政治与人生,或从社会政治与人生中提升出天道和哲理;即使是只谈天道和哲理的语句,其宗旨也是要为社会、政治和人生求得天道观方面的依据和哲理方面的指导。正是由于道家对社会、政治和人生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与儒家迥异的看法和解决方式,因而才能在这一广大的领域同儒家学说形成互动和互补。

人们往往将老子看成是隐士的代表,将道家与隐士简单地划上等号,并认为隐士是逃避现实的一批人,这种看法也是不准确的。隐士是指拒不与当政者合作的士人,而老子长期担任周之“守藏史”,当了一辈子的官,是在晚年才“见周之衰,乃遂去”的,因此将老子归为隐士是不妥的。至于说隐士逃避现实,这种常见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隐士的隐居是为了“求志”,他们并没有忘却天下,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社会,把天下放在心上。

庄子就是这种隐士的典型,庄子自己就说过:“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根深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这说明,隐士的“隐”不过是“待时”,他们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对现实的看法和对待现实的态度与众不同而已。抨击时政、反思传统和批判世俗,是隐士关心社会的独特方式,隐居不仕是他们成为社会批判意识的主要承担者之必要条件。

儒家的忧患意识经常为人们所称道,提起古人的忧患意识人们往往归之于儒家,似乎只有儒家才具有忧患意识,其实道家也具有忧患意识。儒道两家的忧患意识各有其关注的方面,两者的价值不可互相替代。儒家式的忧患意识关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道家式的忧患意识则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

老、庄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在于他们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敏锐地看到了文明发展的负面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对策,那就是用自然主义来矫正和补救人类行为的偏差和失误。老、庄这种基于自然主义价值观的忧患意识是站在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高度上来思考问题,因而便具有了不同于儒家的眼光,他们所提出和思考的问题对于现代人类来说,往往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这也是道家学说受到当今世界各国的学术思想界普遍重视的原因。

对于道家的不争,历来也存在着很深的误解。最常见的是把道家的不争说成是“以不争为争”,如此一来,不争就成了迂回的争,成了一种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朱熹就曾说过:“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事实上,老子和庄子从来都没有把不争当作取胜的手段,在他们那里,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该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没有把不争作为获胜、获利的策略。

道家为什么主张“为而不争”呢?因为消减物欲、顺任自然、不勉强从事、不与人争,可以缓解自身承受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使人际关系变得宽松和谐。至于“以不争为争”,则是后人对道家之不争的发挥和实际应用。同这种后起之义相比,老庄的不争属于“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后者则属于“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把后来才有的解释和发挥应用加于老子本人或《老子》文本是不妥的。

与“不争”相类似的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将之等同于“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的“胜”字在这里是“优于”、“胜过”的意思,而不是“战胜”、“克服”的意思。柔弱是老子十分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因为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从柔弱到刚强的过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而柔弱标志着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前途,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的征兆,所以说“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正是由于观察到柔弱的优势,老子才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名言,希望人们“守柔”即保持柔弱,推迟乃至避免走向刚强,使自己尽可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此外,道家推崇柔弱的价值同“不争”一样,亦具有缓解个人生存压力和有利于人们和谐相处的意义和社会功用。至于“以柔克刚”,则是后人对“柔弱胜刚强”的发挥和应用,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

不过这样一来,就由“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下降到了“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虽然说“以柔克刚”往往屡试不爽,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但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只能证明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广大的发挥空间。

无为是不为吗?



总体上看,儒家倡导进取型的人生,道家则比较超然通达,故而给人以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印象,其实并不尽然。与“不争”相类似的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将之等同于“以柔克刚”。

总体上看,儒家倡导进取型的人生,道家则比较超然通达,故而给人以儒家入世、道家出世的印象,其实并不尽然。老子和庄子都具有很强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只是他们较多地以批评者的面目出现而有别于孔、孟而已。孔、孟在积极进取追求事功的人生道路上也常怀有超然通达的心态,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对“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人给以很高的评价并心向往之,甚至当自己的理想屡屡得不到实现的时候,还萌发过漂洋过海、远离人世的念头。

孟子也主张:“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孟这种矛盾心态和灵活态度是他们在天下无道、人生常穷而不得志的社会现实中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我调节和心理准备,在这一点上,他们与老、庄是一样的。在后来经过历史选择而逐渐稳定的文化格局中,儒家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得到了强化和突出,而孔、孟原有的那种超然与灵活的心态逐渐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乃至被遗忘;相反,道家式的入世情怀则被淡忘,其超然通达的方面却被突出,以至于道家在世人的心目中只是以旁观者的面目出现,道家思想遂主要被用来应付逆境和在人生进取中起调节缓冲的作用。要之,本来面目的孔、孟、老、庄与经过历史塑造的孔、孟、老、庄,都是应该区别对待的。



人们常常认为道家注重天道,轻视人事,实际的情况恐非如此。道家虽然善于思考天道,道家著作虽然以谈论天道和哲理为一大特色,但终归还要落实到政治、社会和人生中来。《老子》五千言中,主要的篇幅还是谈社会、政治与人生的,有的是直接谈社会政治与人生,有的是从天道和哲理中引出社会政治与人生,或从社会政治与人生中提升出天道和哲理;即使是只谈天道和哲理的语句,其宗旨也是要为社会、政治和人生求得天道观方面的依据和哲理方面的指导。正是由于道家对社会、政治和人生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与儒家迥异的看法和解决方式,因而才能在这一广大的领域同儒家学说形成互动和互补。

人们往往将老子看成是隐士的代表,将道家与隐士简单地划上等号,并认为隐士是逃避现实的一批人,这种看法也是不准确的。隐士是指拒不与当政者合作的士人,而老子长期担任周之“守藏史”,当了一辈子的官,是在晚年才“见周之衰,乃遂去”的,因此将老子归为隐士是不妥的。至于说隐士逃避现实,这种常见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隐士的隐居是为了“求志”,他们并没有忘却天下,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社会,把天下放在心上。

庄子就是这种隐士的典型,庄子自己就说过:“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根深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这说明,隐士的“隐”不过是“待时”,他们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对现实的看法和对待现实的态度与众不同而已。抨击时政、反思传统和批判世俗,是隐士关心社会的独特方式,隐居不仕是他们成为社会批判意识的主要承担者之必要条件。

儒家的忧患意识经常为人们所称道,提起古人的忧患意识人们往往归之于儒家,似乎只有儒家才具有忧患意识,其实道家也具有忧患意识。儒道两家的忧患意识各有其关注的方面,两者的价值不可互相替代。儒家式的忧患意识关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道家式的忧患意识则是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



老、庄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在于他们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敏锐地看到了文明发展的负面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对策,那就是用自然主义来矫正和补救人类行为的偏差和失误。老、庄这种基于自然主义价值观的忧患意识是站在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高度上来思考问题,因而便具有了不同于儒家的眼光,他们所提出和思考的问题对于现代人类来说,往往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这也是道家学说受到当今世界各国的学术思想界普遍重视的原因。

对于道家的不争,历来也存在着很深的误解。最常见的是把道家的不争说成是“以不争为争”,如此一来,不争就成了迂回的争,成了一种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朱熹就曾说过:“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事实上,老子和庄子从来都没有把不争当作取胜的手段,在他们那里,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该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没有把不争作为获胜、获利的策略。

道家为什么主张“为而不争”呢?因为消减物欲、顺任自然、不勉强从事、不与人争,可以缓解自身承受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使人际关系变得宽松和谐。至于“以不争为争”,则是后人对道家之不争的发挥和实际应用。同这种后起之义相比,老庄的不争属于“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后者则属于“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把后来才有的解释和发挥应用加于老子本人或《老子》文本是不妥的。



与“不争”相类似的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将之等同于“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的“胜”字在这里是“优于”、“胜过”的意思,而不是“战胜”、“克服”的意思。柔弱是老子十分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因为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从柔弱到刚强的过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而柔弱标志着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前途,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的征兆,所以说“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正是由于观察到柔弱的优势,老子才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名言,希望人们“守柔”即保持柔弱,推迟乃至避免走向刚强,使自己尽可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此外,道家推崇柔弱的价值同“不争”一样,亦具有缓解个人生存压力和有利于人们和谐相处的意义和社会功用。至于“以柔克刚”,则是后人对“柔弱胜刚强”的发挥和应用,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

不过这样一来,就由“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下降到了“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虽然说“以柔克刚”往往屡试不爽,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但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只能证明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广大的发挥空间。

老子道德经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王弼《道德经注》
致虚极,守静笃。
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 万物并作, 动作生长。
吾以观复。 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於虚,动起於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於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各反其所始也。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归根则静,故曰静。静则复命,故曰复命也。复命则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常之为物,不偏不彰,无皦昧之状,温凉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复乃能包通万物,无所不容。失此以往,则邪入乎分,则物离其分,故曰不知常,则妄作凶也。
知常容, 无所不包通也。 容乃公, 无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 公乃王, 荡然公平,则乃至于无所不周普也。 王乃天, 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 天乃道, 与天合德,体道大通,则乃至于极虚无也。 道乃久,穷极虚无,得道之常,则乃至于不有极也。没身不殆。无之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残。用之於心,则虎兕无所投其齿角,兵戈无所容其锋刃,何危殆之有乎?
 
苏辙《老子解》
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不極,則有未亡也。守靜不篤,則動未亡也。丘山雖去,而微塵未盡,未為極與篤也。蓋致虛存虛,猶未離有,守靜存靜,猶陷於動,而況其他乎?不極不篤,而責虛靜之用,難矣。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極虛篤靜以觀萬物之變,然後不為變之所亂。知凡作之未有不復者也,苟吾方且與萬物皆作,則不足以知之矣。夫物芸芸,各歸其根。萬物皆作於性,皆復於性,譬如華葉之生於根而歸於根,濤瀾之生於水而歸於水耳。歸根日靜,苟未能自復於性,雖止動息念以求靜,非靜也。故惟歸根,然後為靜。 靜曰復命,命者,性之妙也。性猶可言,至於命則不可言矣。《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聖人之學道,必始於窮理,中於盡性,終於復命。仁義禮樂,聖人之所以接物也,而仁義禮樂之用,必有所以然者。不知其所以然,徇其名而為之,世俗之士也。知其所以然而後行之,君子也。此之謂窮理。雖然盡心以窮理而後得之,不求則不得也。事物日構於前,必求而後能應,則其為力也勞,而為功也少。聖人外不為物所蔽,其性湛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物至而能應,此之謂盡性。雖然,此吾性也,猶有物我之辨焉,則幾於妄矣。君之命日命,天之命曰命,以性接物,而不知其為我,是以寄之命也。此之謂復命。
復命日常,方其作也,雖天地山河之大,未有不變壞。不常者惟復於性,而後湛然常存矣。知常日明。不以復性為明,則皆世俗之智,雖自謂明,而非明也。不知常,妄作凶。不知復性,則綠物而動,無作而非凶,雖得於一時,而失之遠矣。知常容,方迷於妄,則自是而非,彼物皆吾敵,吾何以容之?苟知其皆妄,則雖仇-憐,猶將哀而憐之,夫何所不容哉?容乃公,無所不容,則彼我之情盡,而尚誰私乎?公乃王,無所不公,則天下將往而歸之矣。王乃天,無所不懷雖天何以加之。天乃道,天猶有形,至於道則極矣,然而雖道外不能復進於此矣。道乃久,沒身不殆。

河上公《道德经注》
得道之人,捐情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守清静,行笃厚。
作,生也。万物并生也。言吾以观见万物无不皆归其本,人当念重其本也。
芸芸者,华叶盛也。言万物无不枯落,各复反其根而更生也。静谓根也。根安静柔弱,谦卑处下,故不复死也。言安静者是为复还性命,使不死也。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能知道之所常行,则为明。不知道之所常行,妄作巧诈,则失神明,故凶也。
能知道之所常行,则去情忘欲,无所不包容也。无所不包容,则公正无私,众邪莫当。公正无私,则可以为天下王。治身正则形一,神明千万,共凑已躬也。能王,则德合神明,乃与天通。德与天通,则与道合同也。与道合同,乃能长久。能公能王,通天合道,四者纯备,道德弘远,无殃无咎,乃与天地俱没,不危殆也

[引语]
本章里,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发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认识这个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在这里,他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里是完全虚静的状态,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评析]
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遭危险。” https://t.cn/RJq0nK3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所以一个真正想修道的人,一定会觉得时日已过,命已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觉得自己的生命只有一分钟了,所以世间上的五欲六尘,几乎就像尘土甩都甩不掉了,
  • 我会一直听,认真的听,Anyway 《777》真的来的刚刚好,像在徐冰的展览上随手拍到的777一样,我们刚刚好的遇见,也让我迫不及待的告诉所有好朋友们,李润祺真
  • 但是,相信硅藻泥能除甲醛,劝你还是别太天真了。泡脚误打误撞买了泡脚包,说是有120小包,寻思着好家伙能泡到明年了,结果看说明,一次要用3-5小包,我真的会谢哈哈
  • 它的外观设计很有亮点,致敬经典,另外在切角上还设计了个小灯,要是能变换颜值就更好了,不过这个灯是长亮的。此外,皮肤上也有感光物质;即使你将眼睛罩住,如果有什么
  • 果然运营这件事就是这样,用户需要运营,运营同时也非常需要用户的反馈,而这也是运营工作最让人感到振奋的地方吧顺便,给大伙儿看看我的账,推荐大家也记记账,对钱的掌控
  • ​能看破红尘的人不一定在红尘里,但一定起码是看过红尘的人。剩下的九个里比较好的在屠龙的过程中死了,落得一世好名声和轻描淡写的永远纪念,侥幸活下来的回到村子,告诉
  • #大理义工旅行第十八天# 刚来大理就想#寂照庵# 吃斋饭,十几天后终于约上小伙伴吃上了,自#三月街# 碰上炭哥后,寂照庵刚进门又碰上炭哥[666]缘分杠杠哒[笑
  • ”今天你在干什么今天很闷 我指心情P1:核酸日常[睡]P2:看着完美但是只有海盐芝士麻薯好吃的车轮饼(完全不值得特别跑一趟吃[允悲])P3:小学鸡实锤P4:小文
  • ——摘自教育部新闻办 2003年2月19日文章2、“原清华大学副教务长陈智介绍,美国管理技术大学在美国以项目管理高学位教育及专业证书培训而著称,该校校长弗雷姆博
  • #岳阳经开区新增2例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掌上岳阳经开区发布消息 岳阳经开区新增2例 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 具体情况如下 ↓↓↓ 感染者5(系之前
  • 妈妈,家里疫情也是乱糟糟的,我前两天联系我爸了,他肯定跟那边人在一块呢,行吧,他自己呆着觉得好就行吧。妈妈,我又好久没梦见你了,可能在我的潜意识里你一定还在的,
  •   我们净土宗比其他的宗派修行,的确是方便多了、容易多了,我们只要对于阿弥陀佛、对于极乐世界这天天要加浓;对于这个世缘,这外面所有一切,是一天比一天淡,我们的功
  • 今天休息了又好像没有休息卸掉了指甲贴了穿戴甲的快乐谁懂(4块钱在抖音抢的哈哈)下午跑了三个宠物店才给糖糖洗上澡美上容(等了一个多小时)宠物店的小姐姐和我聊的很来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四年一次评选,由工信部指导、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选,堪称“中国工艺美术界的奥林匹克”之顶级盛事,此次河南省5人入选,创下了河南省历届中国工艺美术大
  • 今生在遇见人生关卡的时候、要寻找到该事物的逻辑性,以及你应该从哪个点切入,“定位”这两个字,对于自己的生活很重要。上升白羊座:要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要在这个世界
  • 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怆悢而怀悲!
  • (胡媚娘OS:小伙子勇闯禁地还弄得声势浩大,雪花勇闯天涯你代言的啊,牛,超勇的,我看好你。(白素贞OS:不是有正事在身,高低得给你削一顿!
  • 更惊喜的是每天一睁眼就能从这扇小窗看到红火的朝霞与冉冉升起的太阳,还有勤奋的迎着朝霞奔跑的年轻人,那么你的嘴角会上扬,你的热血会澎湃。其实,太阳照常生起,是一件
  • 有些人怎么这么容易破防,哈哈哈,笑死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天天瞅着别人眼红,有屁用~我们只是没背景没靠山的打工仔~别一天到晚给我们立什么灭霸人设,一会儿灭霸一会儿
  • 你是在搜索赖美云、小七、lmy吗首张实体专辑24小时突破200w+销量260w+2021年新歌收听人数超5000w+千万播放出圈LIVE《萱草花》《奇迹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