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

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所谓「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 」,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一般人都知道文殊法门「 弹偏斥小 」,

却忽略了文殊法门所弹斥的,乃是小乘的不发心,不是弹斥小乘的修行。

在修行上,三乘同观性空,岂可轻率否定。
  
通达法性者,自然就明白「 法无定法 」的妙用。

「 法无定法 」是般若智慧的精义之所在。

此一精义,在文殊法门中更是发挥无遗。

值得注意的是,「 法无定法 」如果被滥用,

那么,「 法无定法 」可能就变成无法无天了。

因此,所谓「 善用方便 」,

必须以「 深观法性 」的智慧为基础,

否则方便的结果反而是不方便了。

《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

所谓
「 无方便慧缚,
有方便慧解,
无慧方便缚,
有慧方便解。」
  
文殊法门的方便善巧很多。

如实而论,在本文上下文中,很多法门都可以说是方便门。

限于篇幅,此处不再广引细谈。
  
9 . 入一切诸佛法门。
  
在《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中,

特别谈到了一个法门,
叫做「 入一切诸佛法门 」。

阿难尊者在维摩诘居士向香积佛请饭之后,不禁大为赞叹。

佛陀便为他说了一番开示。
  
阿难白佛言:
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佛言:
如是如是,阿难!

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

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

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

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

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

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
  
这一段话有两个重点。

第一层,施作佛事,方便多多。

香积佛可以用香饭来转化人心,

阿弥陀佛可以用五尘说法来接引众生,

这是何等丰富的启示!

因为施作佛事的方便不同,

因此菩萨对于十方佛土的净与不净,应当一视同仁。
  
第二层,八万四千烦恼,表面上看来,是八万四千魔,芸芸众生为之疲劳不已,

但从文殊法门看来,这却实是诸佛施作佛事的另一种方便。

为什么?

因为众生有所贪,你贪福报,你贪功德,

很好很好,我来教你布施法门吧,布施可以修福呀!

佛不我欺,布施修久了,贪心慢慢也就化掉了。

《大般若经》所谓
「 如是烦恼于大菩提虽为障碍,

而于能引菩提资粮有能助力。

是故菩萨乃至未坐妙菩提座,不永灭除。

若得菩提,一切顿断。」

贪瞋痴等烦恼,对凡夫而言,

虽然是苦恼的根源,却未尝不可因势利导,

把它转化为引生菩提的资粮。

你不用担心,贪福报、贪功德不也是「 贪 」吗?

没关系,「 若得菩提,一切顿断!」

这一层奥妙,值得善加体会。
  
《维摩诘经》〈佛道品〉也有一段经文,

与上文善用烦恼而施作佛事的理念可以相互辉映。
  
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示行贪欲离诸染着,

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阂,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

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示行瞋恚而常慈忍,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

示行乱意而常念定,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示入刑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

示入下贱而生佛种姓中,具诸功德,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

示有妻妾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这一段话说明了菩萨道的广大弹性。

但不管弹性有多大,一切作为的业报,都必须由你自己承担。

此所以经中说
「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为什么?

戒律是死的,生命情境却是活的。

在常态下,当然要严守净戒,

但遇到非常状况,这个时候,开缘的判断,就非常重要。

因此,有些作为,看来好象是犯戒,其实不然。
  
不但如此,在佛教的修行上,

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 罪恶感 」。

罪恶感会干扰禅定的生起,

罪恶感会摧毁善念的增长,

罪恶感会导致自暴自弃,最糟糕的是,

罪恶感会障碍智慧的开显。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罪恶感愈重,修行愈不容易得力。

此所以佛教只许「 忏悔 」,

不许「 后悔 」。

「 忏悔 」与
「 后悔 」不同。

「 忏悔 」是断悔,是利用改过迁善来断除心中的悔恨之根。

「 后悔 」则是让自己的心灵在悔恨中不断地「 重复 」而已。

《维摩诘经》〈弟子品〉也触及这个问题。
  
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

来问我言:
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

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
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所以者何?

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其心然,
罪垢亦然,
诸法亦然,
不出于如。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我言:
不也。

维摩诘言:
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

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
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 犯律行以为耻 」,这是罪恶感。

这个罪恶感的延续,只是增长这两个比丘对戒律与僧团的逃避倾向罢了。

经中所谓「 不敢问佛 」,正是一个讯号。

文殊法门的过失管理,是从「 深观法性 」上,深观罪性不可得,

否则「 戒垢 」就可能被内化为「 心垢 」,这根本不是佛法。

此所以维摩诘居士直接了当地告诉优波离尊者说:

「 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10 . 不动相法门。
  
《诸法无行经》在佛陀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对话中,出现了一段有关「 不动相 」的说明。
  
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诤讼通达贪欲性故,

世尊!贪欲即是菩提。

何以故?

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

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拿贪欲做例子,很多人一听到贪欲,心理上就会起排斥。

但《诸法无行经》经中说,

一切诸佛因为已经深入了一切法的平等性,

在贪欲法上,已经通达了贪欲的法性,也就是空无自性,

所以一切诸佛对于贪欲法,

已经安住在「 不动相 」之中。

所谓「 贪欲即是菩提。

何以故?

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

这句话是总关键。

菩提菩提,不是别的,只不过是通达了贪欲的真实性。

明白处叫做菩提,不明白处叫做贪欲。

已明白者称之为佛,不明白者称之为凡夫。

就是这么简单。
  
文殊法门在整个佛教的传承上,

基本上是以「 阿閦佛 」为中心,

「 阿閦佛 」意为不动佛,

在五方佛的信仰体系中,属于东方之佛。

《维摩诘经》也特别提到,

维摩诘居士来自「 阿閦佛 」的佛土。

这个「不动相」法门,在文殊法门的修持上,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文殊法门极为深广奥妙,上文所述,

只不过是笔者个人把这几年来研读

《维摩诘经》与
《诸法无行经》的心得,
稍作整理而已。

限于时间与篇幅,有些细微的地方,不及详论。

再如《文殊.般若经》详述一行三昧的修持法要,

深入阐明「 即心即佛 」的念佛观,

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容当另文述之。
  
整体而论,文殊法门处处不离圆顿要义。

但圆顿要义不是空谈高论,其切入处乃在当下这一念心。

圆顿要义的实现,也离不开日用寻常之间的渐进渐入。
  
本文写作之际,笔者心中忽现一偈,

爰题之为「 文殊法门摄颂 」,录之如下。
  
如实深观法界性,
当下烦恼即菩提;
  
触处皆是不二门,
圆成方便妙吉祥。

【印光大师:为什么说因果是修学佛法的基础? | 引经据典80】

大众阅藏 

01. 编者按

熟读文钞的人都知道,印光大师非常重视因果的教育。因果为什么对于学佛如此重要?印光大师对此曾反复开示。这里摘录两则精要的开示,我们可以由此进一步阅读佛经,深入思考。

开办“引经据典”栏目的初衷不仅是为大家提供明师指导,而且要把这些思考回溯到大藏经,让师言与佛语接通,启迪智慧并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在“大德答问”之后,栏目认真提供了“延伸思考”“深入经藏”“投票留言”等板块,敬请阅读并分享。

02. 大德开示

印光法师:

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

——印光法师,《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与佛学报馆书(节录)”

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怜愍,下愚者依样妄为。所谓以身谤法,罪过无量。法苑珠林一书,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梦东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梦东此语,乃千古不刊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各流通处皆有,宜请而阅之,其利益当自知之,亦宜令一切知交阅之。

——印光法师,《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03. 延伸思考

与许多中国人想象的并不一样,佛法区别于外道法的根本特征,并不在于是否承认三世因果。佛法与外道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承认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在印度,各种外道主流的看法都是承认三世因果的。因此,在印度弘扬佛法的时候,佛陀及其弟子并不需要努力宣传三世因果的真实不虚。因为这是几乎所有人的共识。而在中国,由于儒家注重现实,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的态度,大多数人对于三世因果究竟是否真的存在,往往持有怀疑的态度,所以,在中国弘扬佛法,宣传三世因果的真实不虚,就具有非常基础的重要性了。

今天由于现代科学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三世因果真实不虚的教育,在佛法弘扬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少佛教徒由于受现代科学世界观的影响,往往对三世因果的信念已经大为动摇,甚至有不少佛子误解了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观念,把“重视人道”理解为“孤取人间”,如此一来,对于大乘佛经乃至小乘佛经的许多经文不敢信受,这样真就动摇了佛法修学的基础了,危害极大。

《大般涅槃经》经文明确指出不信因果者是一阐提,诸佛不可救治。在《大般涅槃经后分》中,佛在临涅槃时叮嘱阿难,在佛涅槃后要教导佛的亲戚、眷属,让他们知道“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的道理。可见三世因果的道理的确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值得高度重视。

04. 深入经藏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梵行品之第四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 若有众生造作诸罪,覆藏不悔、心无惭愧、不见因果及以业报、不能谘启有智之人、不近善友,如是之人,一切良医乃至瞻病所不能治。如迦摩罗病,世医拱手;覆罪之人亦复如是。云何罪人?谓一阐提。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如是之人名一阐提,诸佛世尊所不能治。何以故?如世死尸,医不能治。一阐提者亦复如是,诸佛世尊所不能治。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遗教品第一大唐南海波凌国沙门若那跋陀罗译
阿难!今我亲戚、诸释种子,吾甚忧念。我涅槃后,汝当精勤以善教诫我诸眷属,授与妙法,深心诲诱,勿得调戏放逸散心,入诸境界受行邪法,未脱三界世间痛苦,早求出离于此五浊爱欲之中。应生忧畏无救护想,一失人身难可追复,毕此一形常须警察,无常大鬼情求难脱。怜愍众生莫相杀害,乃至蠢动,应施无畏。身业清净常生妙土,口业清净离诸过恶,莫食肉、莫饮酒,调伏心蛇令入道果。深思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涅槃时至,示教如是。https://t.cn/A6fXn6pS

《大悲咒》天龙八部一切神祗齐聚法会
(第五段)
【又与无量护世四王俱、提头赖吒而为上首。又与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俱、天德大龙王而为上首。又与无量欲界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为上首。又与无量虚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药草神、树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地神、风神、土神、山神、石神、宫殿等神皆来集会。
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曜十方刹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天宫、龙宫、诸尊神宫皆悉震动,江河、大海、铁围山、须弥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动,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现。于是总持王菩萨,见此稀有之相怪未曾有,即从座起叉手合掌,以偈问佛:如此神通之相是谁所放?以偈问曰:】
前来参加大悲法会的还有“护世四王”:护世四王就是人们常说的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居住于第一重天,叫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分布在须弥山山腰上的四座山峰,管理这四天的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持琵琶,住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持宝剑,住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持蛇(赤龙),住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持宝伞,住北俱卢洲。
民间一般认为: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他们护持世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名“护世四王”。其中“提头赖吒”即东方持国天王,为东方天主,在法会里,他坐在四天王席位中的首位。来参加法会的还有无量多的天龙八部、即:
1、天:天指的是三界二十八重诸天里众多的天主、天神、天人。他们是通过修行善法、禅定,依此业因果报,死后分别往生到不同天界的众生,比人类的寿命长、乐受多、福报大,是六道中最殊胜、最高级的一类众生。
2、龙:龙是一切水族中的首脑,有神通,具有施雨的天权,福报仅次于“天”。龙类众生的前身都能修行佛法,也很努力,但就是不重视戒律,时有违反,故依因感果生为龙身。龙是正义、英勇、富贵、吉祥的象征,很受人们的尊敬崇拜。
3、夜叉:夜叉隶属于毗沙门天,所受福乐与诸天同,或依树林、或住灵庙、或居山谷、或处空宫。《大智度论》卷十二则举出地行、虚空、宫殿等三种飞行夜叉。其中,地行夜叉可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虚空夜叉有大力,所至如风;宫殿夜叉有种种娱乐便身之物。他们都是依过去修布施之差别而所受果报不同。
4、乾闼婆:乾闼婆在印度神话中,是一群半神半人的天界乐师,是帝释天属下职司雅乐的天神。 此神经常住在地上的宝山之中,有时升至忉利天演奏天乐,善于弹琴,演奏种种奇妙的雅乐。乾闼婆是东方持国天的眷属,是守护东方的神,有众多眷属。
5、阿修罗:阿修罗生前能修行佛法,就是脾气不好,嗔恚心重,并依因感果分别投生在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中。唯人天二道为善道,有天福而无天权。
6、迦楼罗:又名大鹏金翅鸟。是神鸟修婆那族的首领,众鸟之王。其形象多为人面、鸟嘴、羽冠,腰部以上为人身,以下为鸟身。金翅鸟的形象在佛像背光雕刻上最为常见,如在承德外八庙的普乐寺、须弥福寿之庙等寺庙中都可以看到金翅鸟的身影。
7、紧那罗:紧那罗又名“乐天”、意为“音乐天”,是侍候帝释天的歌神。因其头上长角,又被称为“人非人”。紧那罗有男女之分,男性长一马头,女性相貌端庄,声音绝美。
8、摩睺罗伽:意译大蟒神、一种人身蛇首之神。普济寺中摩睺罗迦的塑像为头顶几条蛇的贵族,或是蛇面,手持笙或腰系花鼓,手持鼓槌。摩睺罗伽生前能修行佛法,也是不重视戒律,时有违反,故依因感果而成蟒蛇身。
以上八类众生,统称为天龙八部,都是佛教的护法神。另外还有“人非人”:人非人指没有人的身形,但能用神通变化成人的身形的一切鬼神,包括天龙八部在内,都属于“人非人”。这些来参加法会的天龙八部和人非人等众的首席代表是天德大龙王,这位大龙王修诸善行、具诸天德,成为天龙八部和人非人的首领,在法会中,坐在他们的首席位上。
来参加大悲法会的还有“欲界诸天”天女:天女只有欲界六重天才有,之上的色界十八重天和无色界的四重天是没有天女的,因为色界以上的天人都是纯男性。“欲界诸天”主要指的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这六重天,称为欲界六天。这欲界诸天里最漂亮、最有德能的是一个名童目天女的,所以童目天女就坐于法会所有天女的首席上。
来参加大悲法会的还有无量多的虚空神:传说虚空神是在虚空宇宙刚刚诞生时出现的十二个神王,主管不同的世间事务。十二神王之一的虚空神,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创世神。虚空之神的力量最为强大,能让虚空归为0,毁灭一切东西包括其他十一位原始神,并化为虚无。传说整个虚空宇宙,都是虚空之神所创造的终极世界。
来参加大悲法会的还有无量多掌管所有江河、大海之神;还有无量多掌管所有泉水、水源之神;还有无量多掌管所有河流、沼泽之神;还有无量多掌管一切药草之神;还有无量多掌管所有树林之神;还有无量多掌管一切房屋、住宅之神;还有无量多掌管所有水系之神;还有无量多掌管所有火种之神;还有无量多掌管一切大地之神;还有无量多掌管风源之神;还有无量多掌管本土之神;还有无量多掌管所有山岳之神;还有无量多掌管所有岩石之神;还有无量多掌管天上人间宫殿之神。这所有的神,都到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来参加集会。
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一时无量多的大菩萨云集,无量多的天龙八部、无量多的十方世间一切神祗齐来聚会,显得法会非常兴旺,观世音菩萨看到来了这么多的人,既高兴又兴奋,兴奋得于大会中密放神通,用神通放出大光明,大光明照曜十方无量无边多的诸佛国土,将广阔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化作一片金色。
所有的天宫、所有的龙宫、所有的诸天天神的宫殿,尽皆震动;所有的江河、所有的大海、所有的铁围山、所有的须弥山、所有的土山、所有的黑山、也尽皆大为震动。观世音菩萨威神所至,一切日月之光、一切珠火之光、一切星宿之光,皆悉不现。唯有菩萨所放之大光明,照彻三千大千世界。
这个时候,身居诸多菩萨摩诃萨大法王子的首席代表总持王菩萨,见此稀有之相,感到非常奇怪,怪未曾有,即从座起,叉手合掌,以偈问佛:世尊!如此神通之相是谁所放?于是以偈语请示于下: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依然得体和谦逊,但出乎意料地放松和可爱。他越流露自己真实的一面,粉丝就越爱他,这是他的魅力,也是他正向人格的底色。
  • 肖战,有幸遇见你,是我余生最幸运的幸运,你眼底的星光,就是我的光❤❤踏光而来!肖战,有幸遇见你,是我余生最幸运的幸运,你眼底的星光,就是我的光❤❤踏光而来!
  • 600+页的内容中有500页在讲警察职场中的明争暗斗以及与媒体的周旋,虽然对警察职场环境的描写让我不禁感叹横山秀夫这是当过警察的吧,但是在我近期心态特别浮躁的阶
  • 藿香和佩兰是中药中最香的,很多人都会把藿香和佩兰当做熏香、空气清新剂来使用,不仅祛湿还有香味,对人体还没有伤害,也算是一个养生小妙招,所谓的芳香化浊就是这个道理
  • 结果今天也哭了,感动激奋的泪水,这个冠军真的来之不易,好多人说马龙拿过了,这次应该让樊振东接班,我不明白,我不理解,小胖实力确实强劲,竞技体育从来不论接不接班,
  • 这样一来,分辨日干与它柱干支的强弱与旺衰,就成为重中之重了。  阴干与阳干性质不同,当然也就涉及到取用之道,阳干忌衰,而阴干不忌衰。
  • ”——Luigi Fassi 这三卷涵盖了意大利著名摄影师Guido Guidi作品的完整演变。)#JiazazhiStore# #补货到店# Guido Gu
  • 白羊座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往往非常有冲劲,不管是否能够得到,她总是显得一意孤行,仿佛不把对你的热情消耗掉就不肯罢休,有时候看起来傻傻的,恋爱脑一个。#许个愿吧#
  • 1-7月计划开工61个,占比28.1%。锅碗瓢盆中藏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柴米油盐里有着人间至暖的烟火。
  • 下赛季将是我在曼联的第五个赛季,这里真的有家的感觉,我非常非常高兴能来到这里。”“自从我来到曼联,这里就像我的家一样,俱乐部里的每个人都对我和我的家人很好。
  • 佛法告诉世人,相比慈悲,爱是有限的,慈悲需要智慧,慈悲是要去爱你不爱的人,对所有的人、一切众生一视同仁。愿你我明白每一个生命的价值都是平等的,尊重每一个生命,无
  • 而在2022年壬寅那一年,驿马逢冲,你如果忙于工作,天南地北跑来跑去,夫妻之间聚首少的话,也许能减轻一些婚灾,但该年夫妻均需重视健康问题。在一个年支寅木生月支午
  • “这街这个节目不止单单展现了中国元素,还展示了中国流行文化的开放视野,是和世界水平接轨的,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文化输出案例”。” (讲得好好 优秀演员兮上线[思考]
  •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职称和学术成就不匹配,这不是客套话。”就这样,刘世南先生的学生有好几个都成了教授、博导,他直到退休还是副教授,人戏称为“永远的副教授”。
  • 整理了一些超nice的文艺中英文文案~[心] ᵀʰᵉ ᵇᵉᵍⁱⁿⁿⁱⁿᵍ ᵒᶠ ᵗʰᵉ ˢᵗᵒʳʸ ⁱˢ ᵃˡʷᵃʸˢ ᵛᵉʳʸ ᵍᵉⁿᵗˡᵉ. 故事的开始总
  • 根据昆明市科协等10部门《关于举办2021年昆明市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昆科协联发〔2021〕9号)要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梦想和科学志向,
  • 3、在家用电脑听音乐的时候,哪项描述比较符合你的实际情况?这似乎是电视剧情节中常见的设定,但它并非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说不定就在身边。
  • 但帮助别人的前提,是自己要有能力尽全力做好每个阶段的事,愿你做个眼里始终有光,也能照亮到别人的人加油,我的男孩[心]突然想起一段小说于是去搜了下这个进阶,是有那
  • 企业进行艺术品收藏,无论是将其作为一种资产的投资,还是作为一种形象提升的战略部署,都体现了艺术这种无形的资产在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说中沟通的困境导
  • 有交流意向的收藏品,主办方现场设登记处,传承有序的收藏珍品还将在媒体发布,大家共赏。(小飞) 紧邻北京天安门紫禁城旁的江南水乡,这个美术馆,实火~#打卡自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