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问题了,世界就没有问题了。

一个无忧无虑的心灵,不再寻觅,不再思辩孰是孰非,一个跳脱出评判的心灵,会观照和了解。

你只能看到你所是的东西。所以不用担心别人和世界;想想你自己,向内,安静下来,它就是你的核心。你的清澈的视界。

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外在世界正处于极大动荡之中。势必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向内的根植”与“平和稳定的态度”。这个你生命核心部位它总是处于和平之中无论这个世界造成怎样混乱。

我们从未全身心看过什么,把自己的成见、观念和对事物的看法加在上面,我们只看到成见。

如果总是透过概念的镜片来看的话,不论你到何处,你的世界都是一些已知的内涵。

你就无法认清当下发生的一切,接着开始想像出各种幻象、评论、记忆,以及跟当下实相风马牛不相干的情节。你愈是让自己的心跟随着这些念头四处游荡,就愈容易远离当下​的开阔广大。

我们执迷于自我对现象的诠释,而将深层感知事物时所呈现的广大空阔与无量的可能性,拒之心外。

只有当心非常宁静的时候你才能观察,当心不再喋喋不休,你才能倾听。一个人如果想看清楚一件事,他的心必须十分宁静,没有任何偏见、唠叨、对话、意象和画面,这一切都得抛开。只有在这份寂静中,你才能看见。

我们的心永远不停地产生波动。能不能只是观察而不产生批判和算计,只是觉知而不定名?届时整个天空向你敞开着,清明只属于那些能观照的人。

没有任何梦的灰尘,觉知的。一旦你真正看了,你将发现无边的祝福呈现在眼前,遍及每一个地方,于是,真正的理解和了解产生

现在,那偏离的会被引导,回归正轨。你能享有由真实所赋予的丰盛。现在,你处在未知的领域;生命是自然的、满是未知与奥秘。

完美地认识了真理,心灵才圣洁,才能不受阻挠地看见一切蕴藏的意义。无论什么情况发生,一切都视为"存在"的独特杰作。你允许你的真正本质展现祂自己。

直到你开始面对和接受,并且从骨子里深刻地了解事物无时不在改变,甚至连一刹那都不会停止,唯有在此时,你才能彻底从内在放下。

不带任何故事地去看,去感知,去体验生命,这实际上就是你能够为你自己以及他人所做的最大的慈悲的举动,因为那时候你就是 "无我”。

许多人常常想着放弃他们的身份感,但是却抓着他们的观点、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不放。他们无法拖着这些进入开悟,因为开悟没有观点,更没有计谋。

这就是为什么说开悟绝不是一件个人化的事情。你不可能只看到你的真实本性,而没有看到万事万物的真实本性。

我们已经对事物的真实本性有很深的洞见,在人性的层面上,我们生活中的某些领域里却充满了冲突与错觉妄想。真正转向,审视并面对生命中任何尚未觉醒,尚未合一的一部分。当我们在自己心中看到分裂倾向时,必须去面对它。

一切都是佛,睡着的或苏醒的。石头可能睡的很熟。你无法叫醒它,但那不表示石头里面不存在生命源头。石头会成长。

在实相中,没有什么个体优于或劣于其它个体。一个人的意识状态决定了他于外在显化出什么样的经历。

要了解,许多于身体上、境遇上被社会判定为“不完美”的开悟灵魂呆在地球上,仅仅是为了演进世界意识,并带来改变。当你试图对某个人或某种境遇进行负面评断时,请记住这一点。

每个人的觉醒都有自己的节奏。这是一种神圣的展开,就像花朵以自己的速度生长,在它们准备好时开花一样,结果总是完美而美丽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某个开悟者描述的全部经验。觉醒不是线性的。如果描述的内容不在你的经验范围之内,那么你完全不必放在心上。

真理没有形式,没有边界。真理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我们需要明白真理不属于任何人。这是一份人人平等的礼物。事实上,它并不比任何事情或任何人更好或更高。它是每一个人的本质源头。

觉醒之后,人们都有可能被优越感所困,它开始感觉到一种个人性的优越感,这类错觉背后隐藏着戒备森严的自我结构,它很难穿越。

我们每个人都得审视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任何优越感,有没有看不起我们认为还未觉醒的人。一个真正觉醒的人是不会这样看待他人的。

当你带着更高的觉知,不再用「事情应该如何或必须怎样」的观念来分析一切。无所不在的神圣意识正无穷无尽的表达祂自己。一切都是祂的表达。

这预示着我们平等的对待生活,安然的安住在广大的心性中,一切都成为庄严的自然解脱,于自心的智慧中,消除了执着和烦恼,慈悲并心胸宽广。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任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

敞开心扉,松开你的手。要极其天真地步入生命。当我们彻底放手,完全把自己奉献给真理本身时,生活,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召唤我们。

如是,信心。

充满对存在的信任来行走这个时刻,一切都在依照宇宙法则进行,重要的是愿意让事情如其所是地存在,这份了悟如何在这世界中运作,有其自然的成熟过程,我们需要的是对这成熟过程的完全信任。

第十 付嘱品

有一天,大师把他的门下弟子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人叫来,对他们说:“你们和其它的徒众不同,我灭度以后, 你们都是住持一方弘法教化的禅师。我现在教你们如何说法,才能不失本宗顿教法门的宗旨。说法时,应先举述三科法门,运用三十六相对法,如有出没就会落于两边,说一切法不要背离了自性。如果忽然有人向你问法,说话都要双句相对,彼此来去相互为因,最后两边的对待全部去除,更没有其它可着之处。

所谓三科法门,就是陰、入、界。陰是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识,入是十二入,也就是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和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门。界是十八界,也就是六尘、六门、六识,自性能含容万法,所以叫作含藏识;如果起了分别思量,就是转识。由转识生起六识,出于六根门头,对外接 触六尘,就这样,十八界都是从真如自性而起用。自性如果邪,就产生十八邪;自性如果正,就产生十八正。如果表现出恶用,就是众生用;如果表现出善用,就是佛用。用自那里来呢?由自性而来。

相互对待的诸法,外境无情方面有五对法:天和地相对,日和月相对,明和暗相对,陰和陽相对,水和火相对。这是五对相对法。

法相、语言方面有十二对法:语和法相对,有和无相对,有色和无色相对,有相和无相相对,有漏和无漏相对,色和空相对,动和静相对,清和浊相对,凡和圣相对,僧和俗相对,老和少相对,大和小相对;这是法相和语言的十二对相对法。

自性起用方面有十九对法:长和短相对,邪和正相对,痴和慧相对,愚和智相对,乱和定相对,慈悲和狠毒相对,持守净戒和为非作歹相对,直和曲相对,实和虚相,险和平相对,烦恼和菩提相对,常和无常相对,悲和害相对,喜和瞋相对,舍和悭相对,进和退相对,生和灭相对,法身和色身相对,化身和报身相对;这是 十九对相对法。”

六祖说:“三十六对法如果懂得如何运用,就能使道贯穿于一切经法,而且出入不落于两边。真如自性随缘起用,和人言谈时,对外要能即于一切相而不执着一切相,在内要能即空而不执着空。如果完全着相,就会助长邪见;如果完全着空,就会增长无明。执着空见的人,有的诽谤佛经,肯定地说‘不用文字’。既然说不 用文字,那么人也不应该有语言,因为这语言本身就是文字的相。又说‘直指之道不立文字’,就是这‘不立’两个字,也是文字。又见到别人在说法,就诽谤别人所说着在文字。你们应该知道!自己执迷还罢了,又诽谤佛经。千万不可诽谤经法,否则将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如果外着于相,而造作有为法来寻求真道;或者到 处建立道场,而辩论有无的过患,像这样的人,即使历经多劫也不可能明心见性。只许依照正法修行,又不可甚么都不想,这样反将造成佛道上的障碍。如果只是听人说法而不实地修行,反而会使人生起邪念。因此要依照正法修行,说法不要住相。你们如果能够悟解,并且依照这样去说、去用、去行、去作,就不会失却本宗的 宗旨了。

如果有人问你法义,问‘有’,就用‘无’来答;问‘无’,就用‘有’来答;问‘凡’,就用‘圣’来答;问‘圣’,就用‘凡’来答。就这样,二边对待法的相互为因而离却二边,就显出了中道义理。像这样一问一答,其余的问题也完全依照这样作答,就不会失却中道的理体了。

假如有人问:‘甚么叫做暗?’就回答他说:‘明就是因,暗就是缘,光明消失了就黑暗。以光明来显现黑暗,以黑暗来显现光明,一来一回相互为因,而成中道义理。’其余的问题都可以这样回答。你们今后传法,要依照这种方法转相教导传授,不要失却顿门宗旨!”

惠能大师在唐睿宗太极元年(七一二),也就是后来改元的延和七月时,命门下弟子到新州的国恩寺建塔,又派人催促早日完工。到了第二年夏末,终于落成。七月一日,六祖集合徒众,对他们说:“我到八月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了,你们如果有甚么疑问,须趁早发问,我当为你们解答,消除你们心中的疑惑。一旦我去世以后,就没有人教导你们了。”

法等人听了这话,都伤心的流泪悲泣,只有神会神情如常不动,也没有流泪哭泣。

大师说:“神会小师却能懂得善与不善平等,不为毁谤或赞誉所动摇,不生悲哀或快乐的情绪。其它的人都作不到这一点,你们这几年在山中都修的甚么道?你们现在悲伤涕泣,是为谁担忧呢?如果是忧虑不知道我的去处,我自己是知道要去那里的;如果我不知道自己的去处,也就不会预先告诉你们了。你们悲伤涕泣,是 因为不知道我的去处;如果知道我要去那里,就不应该悲伤涕泣了。法性本来就没有生灭去来,你们都坐下来,我为你们说一首偈,叫作真假动静偈。你们诵得此偈,就能与我的心意相同;依照此偈去修行,就不会失却宗门的宗旨。”

所有的徒众都一齐向六祖作礼,请大师说偈。偈语是这样说的:

一切万法皆非真,不要颠倒看作真。

若是当作真实看,此见完全不是真。

若能自心识得真,离了假相即心真。

自心不能离假相,既已无真何处真。

有情本来就解动,木石无情才不动。

若是偏修不动行,则同木石顽不动。

如寻自心真不动,不动自存于动中。

不动若是顽不动,无情却是无佛种。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只要能作这样看,此见就是真如用。

告诉诸位学道人,着力必须要用意。

勿在大乘宗门下,却仍执着生死见。

彼此谈论若相契,就应共论佛法义。

所言若实不相契,也应合掌使欢喜。

宗门原本是无诤,有诤就失真道义。

固执违逆诤论者,心性便转入生死。

当时徒众听完偈语,都一起向六祖顶礼,并且都体会大师心意,人人收摄散乱的心,依照正法修行,更不敢有所诤执。大家知道六祖不能久住世间,法海上座于是再礼拜大师,请问道:“和尚灭度以后,衣法将要传给甚么人呢?”

大师说:“自从我在大梵寺说法,直到今天所说,记录流通,名为《法宝坛经》。你们守护此经,转相传授,度化一切众生。只要能依照此经说法,就叫作正法。我现在只为你们说法,不再传付祖衣。因为你们的信根都已纯熟了,决定不再存有疑虑,足以胜任弘法大事;但是根据达摩祖师传授的偈意,祖衣不应该再传。 达摩祖师的偈语是这样说的:‘我来东土的本意,是为传法度迷情。一华开展为五叶,菩提道果自然成。’”

六祖又说:“各位善知识!你们人人各自清净心意,听我说法:如果要想成就佛的一切种智,必须了达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如果能在一切处而不住一切相,并于一切相上不起怨憎或喜爱,也没有执取和舍弃的心念,不计较利益成败等事,安闲恬然平静,清虚圆融澹泊,这就叫做一相三昧。如果在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 都怀有一颗纯净正直的心,不必在道场中别有举动造作,即已真实成就净土,这叫做一行三昧。如果能够具有这二种三昧,就好像地下种子,由含藏到长养,终使果实成熟。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也是如此。我现在所说的法,譬如及时雨,普遍润泽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你们的本有佛性譬如一切种子,遇到这及时雨的滋润,都能发 芽生长。凡是承受我的旨意的人,一定能证得菩提,依照我所说去行持的人,决定能够获证妙果。听我说偈:‘心地含藏诸种子,普获法雨皆发萌。顿悟华情行持 后,菩提妙果自然成。’”

六祖说完偈语,又说:“佛法没有二法,心也是这样只有一种。佛道清净,没有甚么可以执着。你们切勿偏着‘看静’和偏落‘空心’,自心本来清净,原本无可执取和舍弃。你们要各自努力,随缘珍重!”

这时,徒众都向六祖顶礼而后退出。

六祖在七月八日那天,忽然对门下弟子说:“我要回去新州去,你们赶快去准备船只!”

大家坚决哀请挽留,六祖说:“诸佛随缘应化出世,尚且还要示现涅槃,有来必定有去,这是正常的道理。我这肉身骸骨也应该有所归宿。”

大众说:“师父!您现在去了新州,甚么时候可以再回来?”

六祖说:“叶落归根,生来本无法可说。”

大家又问:“正法眼藏传给了甚么人?”

六祖说:“有道的人得我法,无心的人自宗通。”

又问:“以后有没有事难?”

六祖说:“我灭度后约五六年时,应当会有一个人来偷取我的头。听我预记:‘取头顶戴如养亲,为了口腹代人行,遇到满字的事难,州县当官是杨柳。’”

又说:“我灭后七十年,将有二位菩萨从东方来,一位是出家人,一位是在家人,同时兴盛佛法教化,建立我的宗派,修建佛寺,昌隆法嗣。”

门人又问:“自从佛祖应现以来,不知一共传授了几代?愿请垂恩开示!”

六祖说:“应化世间的古佛,已经无数无量,无法计算了。现在只以七佛为始来说:过去庄严劫时,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现在贤劫时,有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这就是所说的七佛。

释迦牟尼佛首传正法眼藏给摩诃迦叶尊者,二传是阿难尊者,三传是商那和修尊者,四传是优婆毱多尊者,五传是提多迦尊者,六传是弥遮迦尊者,七传是婆须蜜多尊者,八传是佛驮难提尊者,九传是伏驮蜜多尊者,十传是胁尊者,十一传是富那夜奢尊者,十二传是马鸣大士,十三传是迦毗摩罗尊者,十四传是龙树大士, 十五传是迦那提婆尊者,十六传是罗睺罗多尊者,十七传是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传是伽耶舍多尊者,十九传是鸠摩罗多尊者,二十传是阇耶多尊者,二十一传是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传是摩拏罗尊者,二十三传是鹤勒那尊者,二十四传是师子尊者,二十五传是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传是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传是般若多罗尊 者,二十八传是菩提达摩尊者,二十九传是慧可大师,三十传僧璨大师,三十一传是道信大师,三十二传是弘忍大师,一直到我惠能是第三十三代祖。从上面所说的诸位祖师,都各有所禀承。你们以后也要代代相传,不可有误。”

六祖大师在唐玄宗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癸丑岁八月初三当天,在新州国恩寺用过斋饭,告诉所有徒众说:“你们各依位次坐下,我要和你们道别。”

法海说:“和尚留下甚么教法,可使后世迷人借以得见佛性呢?”

六祖说:“你们用心听着!后代的迷人如果能够识得众生,就是佛性;如果不能识得众生,即使历经万劫,想要觅佛也是难遇难逢。我现在教你们认识自己心中的众生,见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求得见佛,只在能够认识众生,因为是众生迷失了佛性,不是佛要来迷惑众生。自性如果能够觉悟,众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迷失, 佛也就是众生。自性若是平等,众生就是佛;自性若是邪险,佛也就是众生。你们心里如果陰险不正,就等于佛在众生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就等于众生成了佛。我们自己心中本来就有佛,这自性佛才是真佛。自己如果没有佛心,到何处去寻找真佛呢?你们自己的心性就是佛,再不要有所怀疑!心外并无一物可以建立,万法 都是从我们自心里变现出来的,所以经文里面说:‘心念一生则种种法随之而生,心念一灭则种种法随之而灭。’我现在留下一偈与你们告别,这首偈子叫作自性真佛偈。后代的人如果了解此偈的旨意,自然能够见到自己本心,自然能够成就佛道。”

这首偈是说:“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的时候,魔王住心房,正见的时候,真佛坐心堂。自性起邪见三毒同时生,那就是魔王住在心房。有了正见,三毒心自然去除,这时魔王就如实变成真佛。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就是出自一身。如果向自性中能自见三身,那就是成佛的菩提因。本是从化身而生 清净法性,清净法性常在化身中。清净法性使化身行于正道,将来报身圆满功德无穷。婬性本是由净性而生,除去婬欲就是净性身。性中各自远离五欲,见自清净本性刹那就是真佛。今生如能遇到顿教法门,忽然悟到自性,就是亲见世尊,如果想要修行寻求作佛,不知要向何处求真。如果能在心中自见其真,有真就是成佛的 因。不能见到自性而向外觅佛,起此心念总是大痴人。现在已经留下顿教法门,要救度世人必须先行自修。告诉你们及将来学道的人,不作这样的见解实在是太愚迷了。”

六祖说完此偈,告诉大众说:“你们要好好安住,我灭度以后,不可和世俗人一样地悲伤涕泣,接受人吊祭慰问时,若穿着孝服,就不是我的弟子,也不是如来 的正法。只要能识得自己本心,就能见自心本性原来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因为恐怕你们心里迷惑,不能领会我的意思,现在再次嘱咐你们,使你们能得见自性。我灭度以后,依我所说修行,就好像我在世时一样。如果违背我的教法,即使我在世间,对你们也是没有甚么益处。”

接着又说了一首偈语:“静止不动不修善,悠闲自在不造恶,断绝见闻心安静,心无拘束无所着。”

老子道德经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美之与恶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③,不可不畏。荒兮④,其未央哉⑤!众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⑨独泊兮⑩,其未兆⑾;沌沌兮⑿,如婴儿之未孩⒀;傫傫兮⒁,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⒂,而我独若遗⒃。我愚人之心也哉⒄!俗人昭昭⒅,我独昏昏⒆。俗人察察⒇,我独闷闷[21]。澹兮[22],其若海;飂兮[23],若无止。众人皆有以[24],而我独顽且鄙[25]。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6]。
 
[译文]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注释]
1、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地答应,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唯的声音低,阿的声音高,这是区别尊贵与卑贱的用语。
2、美之与恶:美,一本作善,恶作丑解。即美丑、善恶。
3、畏:惧怕、畏惧。
4、荒兮:广漠、遥远的样子。
5、未央:未尽、未完。
6、熙熙:熙,和乐,用以形容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情状。
7、享太牢:太牢是古代人把准备宴席用的牛、羊、猪事先放在牢里养着。此句为参加丰盛的宴席。
8、如春登台:好似在春天里登台眺望。
9、我:可以将此“我”理解为老子自称,也可理解为所谓“体道之士”。
10、泊:淡泊、恬静。
11、未兆:没有征兆、没有预感和迹象,形容无动于衷、不炫耀自己。
12、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13、孩:同“咳”,形容婴儿的笑声。
14、傫傫兮:疲倦闲散的样子。
15、有余:有丰盛的财货。
16、遗:不足的意思。
17、愚人:纯朴、直率的状态。
18、昭昭:智巧光耀的样子。
19、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
20、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21、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
22、澹兮:辽远广阔的样子。
23、飓兮:急风。
24、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
25、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
26、贵食母:母用以比喻“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为以守道为贵。

王弼《道德经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於微而后成,始於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苏辙《老子解》
道可道,非常道。
莫非道也。而可道者不可常,惟不可道,而後可常耳。今夫仁義禮智,此道之可道者也。然而仁不可以為義,而禮不可以為智,可道之不可常如此。惟不可道,然後在仁為仁,在義為義,在禮為禮,在智為智。彼皆不常,而道常不變,不可道之能常如此。
名可名,非常名。
道不可道,而況可得而名之乎?凡名皆其可道者也。名既立,則圓方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自其無名,形而為天地,天地位而名始立矣。自其有名,播而為萬物,萬物育而名不可勝載矣。故無名者道之體,而有名者道之甩也。聖人體道以為天下用,入於衆有而常無,將以觀其妙也。體其至無而常有,將以觀其徼也。若夫行於其徼而不知其妙,則粗而不神矣。留於其妙而不知其繳,則精而不遍矣。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以形而言有無,則信兩矣。安知無運而為有,有復而為無,未嘗不一哉。其名雖異,其本則一,知本之一也,則玄矣。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又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極也。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言玄則至矣,然猶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則盡矣,不可以有加矣,衆妙之所從出也。

河上公《道德经注》
除浮华则无忧患也。同为应对而相去几何?疾时贱质而贵文。善者称誉,恶者谏诤,能相去何如?
疾时恶忠直,用邪佞也。人谓道人也。人所畏者,畏不绝学之君也。不可不畏,近令色,杀仁贤。言世俗人荒乱,欲进学为文,未央止也。熙熙,淫放多情欲也。如饥思太牢之具,意无足时也。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意志淫淫然。我独淡然安静,未有情欲之形兆也。如小儿未能答偶人时也。我乘乘如穷鄙,无所归就。
众人余财以为奢,余智以为诈。我独如遗弃,似于不足也。不与俗人相随,守一不移,如愚人之心也。无所分别。
明且达也。如暗昧也。察察,急且疾也。闷闷,无所割截。我独忽忽,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穷极也。我独漂漂,若飞若扬,无所止也,志意在神域也。
以,有为也。我独无为。似鄙,若不逮也。我独与人异也。食,用也。母,道也。我独贵用道也。

[引语]
老子从辩证法的原理认为,贵贱善恶、是非美丑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而且随环境的差异而变动。在本章里,老子将世俗之人的心态与自己的心态作了对比描述。它揭露社会上层追逐物欲的贪婪之态,并以相反的形象夸张地描述自己。文中的“我”指老子本人,但又不仅仅是指他个人,而是一种有抱负、有期望的人。“众人”、“俗人”指社会上层。这些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并无严格标准,甚至是混淆的、任意而行。他说“我”是“愚人之心”,这当然是正话反说。世俗之人纵情于声色货利,而“我”却甘守淡泊朴素,以求精神的升华,而不愿随波逐流。
 
[评析]
任继愈在《老子新译》中说,“老子对当时许多现象看不惯,把众人看得卑鄙庸俗,把自己看得比谁都高明。而在表面上却故意说了些贬低自己的话,说自己低能、糊涂、没有本领,其实是从反面抬高自己,贬低社会上的一般人。他在自我吹嘘、自我欣赏,最后一句,说出他的正面意见,他和别人不同之处,在于得到了‘道’。”在老子看来,善恶美丑贵贱是非,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于价值判断,经常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换,随着环境的差异而更改。世俗的价值判断极为混淆,众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触犯的。在这里,老子也说了一些牢骚话,使人感到愤世疾俗的意味,其中不乏深入的哲理。他说明自己在价值观上,在生活态度上,不同于那些世俗之人,他们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而老子自己则甘愿清贫淡泊,并且显示出自己与众人的疏离和相异之处。 https://t.cn/RJq0nK3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借助AI智能驾驶,我能轻松享受每一次出行!AI智驾小鹏,让我感受到驾驶的乐趣,每一次出行都是享受,让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 但机缘巧合,女主看到了他和女配在球场的亲密互动,一切就都暴露了,在这时候女主父亲心脏病发去世,她的狗血身世被揭开,席卷而来的悲伤将她击倒导致了意外流产,心碎离开
  • 伸手指着我:「你都没嫁人,未婚先孕,要被浸猪笼的。自己生的都可能是个不孝子,隔了几层肚皮的侄儿就能靠得住?更何况是她和我弟的孩子。
  • #崔秀彬[超话]##崔秀彬五颜一# #‍每日‎一善# #‎阳光‎信用# 人生的路肯定是漫长的,生活中,感动、亲情、友情、爱情、痛苦、忧伤、挫折、困境,犹如人
  • 信中提到:针对近日消费者反馈的15g魔芋爽存在克重不足的情况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5月23日下午,卫龙官方在抖音发布致歉声明称,针对近日消费者反馈的15g魔芋爽存
  • 有没有需要基础板绘课程的姐妹[泪]我这里我买的太多了想低价转掉一点回回血,课件笔刷什么的大部分大大的也有阿花系统课、Gua老师11期、孙无力、黑妹、赵震北,ye
  • 【#女教师遇害丈夫曾判无罪20年后再被抓#,死者家属:怕期待再落空】5月20日,大河报·豫视频《看见》记者从“山西运城女教师遇害案”受害人的弟弟路远处获悉,该案
  •   PART.5  江诗丹顿手表, 事业有成,但又想保持稳重低调状态的男士,基本上都会有一枚江诗丹顿,看看咱们戴过的表,你就明白了。十年前我失去了我在这个世界上
  •   5日是本届世锦赛的最后一个比赛日,中国队还将参加混合接力项目的比赛。当地时间5日,本届世锦赛将进行最后一个项目混合接力赛的比拼,期待中国队再次取得好成绩!
  • 让你变有钱的15个小技巧1.一定要学会闷声发大财。#博物馆这些文案封神了#【39 】魏氏磁疗骨痛贴5贴/盒 97、记住了,不要总提醒着自己遇到的不幸,要知道在
  • 我们应当珍视这方寸之间所蕴含的一切,同时也要不断突破和超越它,让自己的人生在这小小的空间里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广阔乾坤。它可以是艺术的殿堂、科技的
  • @摩登兄弟刘宇宁 #摩登兄弟[超话]#首页都在刷这个,我从来没往下划拉过,不知道这个摩饭是什么时候有的。你說什麼,我們細聽著,你做什麼,我們加油著。
  • 对其解释可深可浅,但无论如何,我喜欢“清楚地看见”喜欢真真切切的相处与感官上的接触。我情绪太多,是我的问题,就是想消失一段时间,再满血复活,我很累,把睡眠还给我
  • @付辛博 大晚上看以前的微博,困困的,满满的回忆,17年啊,那时候我的id是一蓑烟雨任平生_寒,我还很小很年轻[泪]谢谢遇到的三位姐姐,温暖了我最脆弱的时光……
  • 寂静的礼堂内,几位客人渐渐苏醒过来,虽然“那件事”已经过去了3年,但是由它引起的盛大庆典才刚刚拉开帷幕……… ?《八丈岛の挽歌》剧本杀测评:早早就上了大师的这个
  • #天天晒早餐##早餐[超话]##天天晒早餐[超话]# 早上好今天也好冷啊~昨晚梦见吃火锅,醒来就好想吃火锅[泪]特别是土豆粉…今天是自己捏的饭团,水放太多了,好
  • 尽管时间的河流已经将我们带到了不同的彼岸,尽管我们的生活已经开启了全新的篇章,但对前任的回忆,却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无声无息地涌上心头,触动着我们心底最柔软的
  • 【#上访村民疑被精神病#,近八旬母亲深夜也被送精神病房】#计划上访前一天母子被关进精神病院#“一定要相信法律……我们不可以违法,这是我一再强调的。22日晚,杨家
  • 里面的演员演的太好了[泪][泪]#大侦探[超话]##大侦探# 我还是更倾向于有人(有可能是两个人)和弗律合谋,那个人(有可能是两个人)杀了甄,把甄的车开来,送到
  • 总之,赞美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能力,它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情去表达,用恰当的方式传递出去。关心的话语让常年在外奔波的尤柠有落泪的冲动,连陌生人都能体谅你,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