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真情并存 “善解人意”的机场是如何打造的?

6月27日,神鸟托日,展翅腾飞,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西部地区发展重要的动力源,是国家“十三五”期间规划的重点工程,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投运的大型民用运输枢纽机场项目。中国航信天府项目建设团队历经1100多个日夜,推出“智慧出行全流程系列”产品,助力机场打造“智慧机场”标杆,展示了中国航信践行“真情服务”的初心,也展现了中国航信在民航强国战略和智慧民航建设中的国企担当。

天府国际机场项目是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之后又一标杆工程。在项目中,中国航信通过多项黑科技加持,打造“智慧出行全流程系列”产品,并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优化和拓展旅客出行产品中的自助功能,提升旅客出行体验,提高旅客服务效率和质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寻天府机场有哪些智慧亮点,感受一座“善解人意”的机场带来的出行新体验。

量身定制旅客出行全流程自助服务系统 兼顾特殊旅客需求

随着自助服务在国内机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旅客更愿意自助办理值机手续、自助行李托运业务、自助通过安检、自助查询信息和自助登机等。中国航信为天府机场量身打造的旅客出行全流程自助服务系统,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并实现业务链条全覆盖,让旅客在每个环节都可以体验无感出行。为了让轮椅旅客同样享受自助值机服务,航信支持轮椅旅客专用自助值机,通过对自助值机外部尺寸进行改造,对值机操作界面的高度及显示界面的高度进行全新设计,减少设备屏幕视觉反光,从而更适合轮椅旅客低位操作。这项工作配合推动天府机场无障碍环境建设,也是航信推进民航局第二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

天府机场的自助行李托运为量身定制,在满足行李托运业务流程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到工作人员和旅客操作的便捷性、高效性及安全性。

对于工作人员而言,自助托运设备与人工柜台紧密结合,自助服务和人工服务的切换通过一键实现,确保了客流高峰时期自助柜台和人工柜台的高效转换,确保旅客行李托运业务办理的效率。为了设备维护更便捷,自助行李托运设备在硬件结构上采用轨道和液压轴承的设计,将应用模块分成上、中、下三个可以正面抽拉出的部分,更便于运维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用扩展和开展维护工作。

对于旅客而言,自助行李托运系统具备红外检测防入侵功能,有效防止儿童误入传送机而发生危险,称重输送机具有防夹手功能,确保旅客安全。值得一提的是,自助托运设备新增AI智能识别功能,判断出托运行李箱拉杆伸出时,及时提示旅客标准放置;支持多件行李叠放减少旅客重复操作等优化功能。总之,这套自助行李托运系统提升了很多人文功能,确保了旅客使用的安全性、便捷性。

为响应机场发展多式联运服务的倡导,配合轨道交通建设,航信配合天府机场首次实现自助行李托运设备部署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交通中心。乘坐轨道交通到达天府机场转乘航班出行的旅客,在天府机场高铁站将行李自助托运后,即可在航站楼内轻松“逛吃”,尽享天府机场蜀风雅韵。同时,自助行李托运设备同步完成国内酒店的首次部署,极大地便利了旅客出行。

此外,自助值机和自助行李托运系统支持RFID行李条打印功能,方便旅客在值机区域打印行李条拴挂后办理托运手续。

成都天府机场智能安检线覆盖旅客安检业务全流程,该系统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为旅客出行提供全新的智慧化体验,航信承担了其中重要业务模块的开发,包括预安检、自助安检、远程开包等。未来,在天府机场出行的旅客可以在安检现场的自助闸机通过有效身份证件和人脸识别自行过检,进一步提高了旅客过检效率。

远程开包系统终端部署在专有区域,当旅客的托运行李在安全检查过程中,出现需开包检查的情况时,旅客可以通过远程开包系统终端进行电子签名授权开包,或者直接与安检人员远程视频语音沟通,监督安检人员完成行李开包作业。该系统的投用,保护了旅客的权益,节省了旅客的时间,避免旅客因为往返开包间延误登机甚至错过航班。该系统在国内机场首次投入使用,对机场安检业务转型为主动、高效、低成本的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智慧服务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

聚焦延误与配载 助力运行提质增效

为了打造人文机场,提升机场服务软实力,天府机场致力于为旅客提供更舒适便捷的出行服务,营造品质化的服务体验。天府国际机场采用航信航班延误系统,成为国内首家通过“信息化产品”实现全流程智能监控与处置不正常航班的机场,为不正常航班服务提质增效。

天府机场出行旅客可以通过小程序查询出港航班实时动态,获取不正常航班服务通知。当航班出现延误时,旅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接受服务的方式,并对服务过程进行评价及反馈建议。此外,旅客还可自主打印航班延误证明,查询退改签指引信息等。

该系统不仅改善旅客出行体验,同时可通过事前预警、事中保障、事后分析为机场保障单位的全流程监控与处置提供信息支持。系统具备事前航班监控分析和不正常预警提醒功能,现场单位可提前感知当天航班延误态势,做好服务保障部署准备;事中以标准化保障的任务驱动方式,推动各保障单位执行服务保障任务,提高保障人员在服务发布、服务安排、服务通知及服务校验各节点的保障效率;当系统识别到航班大面积延误发生时,可以为现场搭建一套保障预案处置流程,实现快速启动应急预案、派发岗位预案任务、到岗人员报备和保障过程反馈、应急保障解除的全过程管理;系统在事后自动收集保障过程数据并形成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并提供定期生成结算账单、自动执行账单初审、主动发起应急保障复盘分析等多种功能。

航班配载工作是指通过控制客舱内旅客座位的安排以及货舱内行李、货物的装载,确保整个航班的重心在安全范围内。配载系统是与飞行安全直接相关的系统,是确保航班飞行安全的重要一环,其中配载复核是该项工作的重点环节,也是最为复杂的环节。

航信配载系统移动终端在国内首次实现机场地面监装监卸人员通过手持设备完成配载复核工作。系统通过关键复核数据自动对比,提高配载复核工作流中操作员的工作效率,确保舱单数据的准确性,确保飞行安全,保障航班正点率,也同时保证配载流程可控、高效、明晰。

除了这些国内首创以外,天府机场部署的One ID平台通过建设机场人脸识别系统,为值机、行李托运、安检和登机等业务提供人脸服务支持,帮助旅客获得更便捷的出行体验,帮助机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

全力打造智慧中转 让跨航司中转更便利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定位是西南地区大型国际枢纽机场。中转是枢纽机场的重要功能之一。航信通过智慧中转系统,助力机场提升旅客中转便利化水平,改善旅客中转服务体验、激发航空市场需求潜力。

智慧机场中转保障服务系统融合了中转航班、旅客、行李信息及航班动态,通过与互联网应用的交互,面向机场保障人员,提供航班衔接信息、旅客及行李的准确数据,能为机场地面服务保障、行李保障提高效率,减少服务差错。该系统可以实现进出港跨航司中转航班、旅客的预测和中转行李直挂等保障服务。结合航班的实时状态信息,系统能够对中转航班和旅客进行预警、分析、保障,进一步优化中转流程,提升中转效率。同时,中转服务预约功能为中转旅客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预约通道,使旅客能简便快捷地享受机场所提供的各类中转服务,提升中转机场的吸引力以及中转旅客满意度。

展望未来,随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振翅高飞,其将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的崛起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成为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中国航信作为民航业领先的信息技术服务商,将保持初心,真情服务,与机场客户携手,以资源融合打造数字生态,以技术创新赋能智慧机场,为推进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中国民航报 记者韩磊、高雅娜 通讯员施冰、王春凯)

#广东连续6日本土无新增##广东正面迎战新冠Delta变异株#
【Delta变异株不到10天传5代,广东正面迎战动用了哪些神技能?】
#广东连续6日本土无新增#

在中国,与Delta变异株的本土流行最早开展正面交锋的是广州和深圳。5月21日,广州报告一例由Delta变异株引发的新冠肺炎病例,截至6月27日,累计报告感染个案167例。6月14日,深圳报告一例新冠本地病例,分析发现引发疫情的仍然是Delta变异毒株,目前报告了感染个案7例。

[星星]正面交锋:
变异株传染性更强,疫苗仍具防护效果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Delta变异毒株引发了广州、深圳接连两起疫情。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比普通株要整整高出100倍,传染性比普通株高一倍。病毒的致病力并没有随着传播力增强而减弱,重症与危重症比例高达15%。

给疫情防控带来最大挑战的,是病毒的传播速度。根据广州警方公布的监控画面,两个人14秒的接触就完成了病毒的传播。

钟南山院士介绍,在疫情早期,Delta变异株在不到10天的时间,传了5代,传播指数高达4.04-5.0。也就是说,1个人可以传给4个人,4个人又传给16个人。他根据模型估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同一时期,广州可能会有730万人被感染。

感染力强、传播速度快,这就意味着,过去的一些防疫防控的措施,如果不加以优化和调整,可能难以跟上Delta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

在与Delta变异株交手之初,广东就遇到了在之前的抗疫中不曾遇到的诸多困难。由于病毒传播速度快,当流调人员追踪到一个感染者,病毒就可能已经传给了下一代甚至几代。

钟南山透露,针对Delta毒株,广东改变了密接者的概念。由于Delta毒株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高,传染性增强,过去的密切接触的概念已经不适用。

过去判定密接者,是感染者发病前2天的家人、同办公室的同事,在1米之内一同吃饭、开会的人。
但对于Delta变异株,在同一个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曾与感染者发病前4天相处的,都是密接者。
密接者概念的改变,也带来了管控模式的改变。广东因此分级制定了封闭、封控等不同的管控模式。

面对传播速度快的Delta变异株,广东使用了基因测序来迅速锁定传染源,查清传播链。钟南山透露,广东给所有的病例都做了毒株基因检测。基因测序就像是给每一个毒株精准画像。通过对毒株突变位点的分析比对,可以清晰地查明病毒是从谁传给了谁。

广东的此次疫情,也测试了国产疫苗对Delta毒株的防护效果。广州通过观察感染者及密接者的接种疫苗效果发现,完成全程免疫接种后预防密切接触者感染的效果为69%,预防发展为肺炎的效果为73%,预防重症效果达95%以上。

广东省的数据显示,接种了两剂疫苗的密接者,疫苗对预防发病的保护力近60%,预防肺炎的保护力近80%,没有患者转为重症和危重症。

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既证明了国产疫苗具有明显的防护效果,也为我国制定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目标提供了依据。

钟南山指出,疫苗的保护率为70%,这就需要80%以上的人群接种疫苗才能建立群体免疫。

[星星]反复权衡:
如何既能管控风险又保持城市的活力?

Delta变异株来到中国,首先在广州、深圳引发本地疫情,背后是广东尤其是广州、深圳背负着的巨大的境外输入压力。

作为全国重要的口岸城市,广州、深圳接纳了全国80%以上的国际入境人员。引发深圳“6·14”疫情的源头,就来自一趟从南非出发的航班CA868。迄今为止该航班已经发现了38例阳性感染者。

疫情涉及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均是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型城市,经济活力强,相互之间交通交流频繁,跨城通勤居住的情况非常常见。深圳“6·14”疫情中,就是一名居住在东莞的深圳员工将疫情从深圳传播到了东莞。

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有着最具经济活力的重要城市集群,当遭遇传播力强的变异毒株,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有参与过全国多起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处置的专家透露:有些城市的疫情防控措施,可以称为“收割式”:在疫情发生之后,打出“组合拳”,静等7-14天就可以明显看到疫情处置的效果。

但这些在其他城市屡试不爽的静态防御方法,在广东就可能不适用。广东的防疫措施,要不断根据经济社会的实情优化调整,并要在应急处置措施与保持城市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

例如,在以往的疫情处置中,为了更好地管控风险,病例所在的楼栋或者单元的所有人员都要送到集中隔离观察点。

但在广州市荔湾区一些发生疫情的小区,楼栋可能超过50层,居民上千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划定人员管控的范围,既能够管控风险,又不至于拿不出足够的隔离房间?

要知道,广州市承接着国际入境人员隔离观察的任务,在隔离房间方面压力非常大。要划出更严格的管控范围简单,但不能执行就是无效的。因此,怎么判定密切接触者,哪些人应该进入集中隔离观察点,都需要根据当地情况实时调整优化。

最为艰难的,就是管控范围的划定。Delta变异毒株传播速度快,原来的将风险管控单元划定到较小单元的方式,可能已经不适用。可是如果管控范围过大,又会带来城市活力的下降,这需要反复权衡。

许多人都能感受到,在疫情之初,广州市几乎是每天都在不断发出疫情防控通告,或隔几天就做一次优化和调整。有的是对之前措施的进一步加强,有的是推出补丁性的措施。这些优化和动态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广州与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疫情防控的需要。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5月21号以来的1个多月里,深圳深南大道交通拥堵指数,基本都是随着周一到周日正常波动,没有因为“5·21”“6·14”疫情而大起大落。这就是精准化防控措施取得成效的一个生动体现。

[星星]创新举措:
建立了防范疫情风险外溢的管控新标准

作为科技大省,广东在这次疫情处置中,运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专家介绍,广东有一个很重要的创新,就是首次在全国建立了“黄码”制度。为了有效发现可疑人员、管控风险,广东对有风险需要排查的人员先赋予黄码。

黄码人员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结合“三天两检”“七天三检”等措施,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监控。通过以上措施,在广州传播链的167例病例中,主动搜索出没有症状的有53例,占31.7%。

“科技战疫”元素在广东屡见不鲜。在封闭小区,广州出动无人机开展防疫宣传,采用无人车配送防疫物资、生活用品,既减少了人与人直接接触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集中隔离观察点和居家隔离观察点,广东普遍采用了门磁报警系统,避免了低效率的“人盯人”的人海战术。

对隔离观察人员,广东普遍使用了24小时体温贴技术,不用医务人员反复上门去测体温,也避免了个人自报体温带来的误差甚至错报。

在疫情防控措施上,广东也推出了一些新的规范和指南。

例如,原则上集中隔离观察对象应单独房间居住。但随着隔离人员的增多,有一些年老的、体弱的或者婴幼儿隔离观察对象,需要两人同住一间房。两人同住一间房,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此外,疫情期间,对肾透析患者如何精细化管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面对这些特殊情况,广东都专门制定了针对性的技术规范和指南。

广东还制定了规范化表格,明确了流行病学调查4小时内必须要报告的核心信息。这些规范指南和工具方法,在今后全国的疫情防控中,也必将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与Delta变异株的交手中,广东积累的工作经验,也将为全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疫情防控中,广东开展了多轮次的大规模的核酸检测。据雷海潮介绍,广东在一个月内完成超2亿人次的核酸筛查,6月22日核酸检测超过1800万人次,创造了两项全国纪录。

大规模的核酸检测的背后,是有效的动员、科学的管理、资源的调度。广东积累了这样超大规模核酸筛查的经验,将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参考。

在应对Delta变异株的传播时,广东采取了严防疫情风险向省外溢出的措施,广州、深圳、佛山、东莞4个重点城市人员出省必须持48小时以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此前,全国实施的措施是低风险地区人员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可以外出旅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专家认为,规定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才能外出旅行,为全国建立了防范疫情风险外溢的管控新标准。

目前,大多数的集中隔离观察点都设置在酒店,但有些普通的酒店并不符合隔离要求。在人员的隔离管理上,广州深圳也在先行先试。

钟南山透露,目前广州市政府正计划建立一个占地25万平方米的“广州国际健康驿站”,共设置5000个独立房间,严格按照隔离的规范来设置,用来接纳入境隔离人员。深圳也准备建立类似机构。https://t.cn/A6f5jZlu
#广东疫情#

【Delta变异株不到10天传5代,广东正面迎战动用了哪些神技能?】
在中国,与Delta变异株的本土流行最早开展正面交锋的是广州和深圳。5月21日,广州报告一例由Delta变异株引发的新冠肺炎病例,截至6月27日,累计报告感染个案167例。6月14日,深圳报告一例新冠本地病例,分析发现引发疫情的仍然是Delta变异毒株,目前报告了感染个案7例。

[星星]正面交锋:
变异株传染性更强,疫苗仍具防护效果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Delta变异毒株引发了广州、深圳接连两起疫情。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比普通株要整整高出100倍,传染性比普通株高一倍。病毒的致病力并没有随着传播力增强而减弱,重症与危重症比例高达15%。

给疫情防控带来最大挑战的,是病毒的传播速度。根据广州警方公布的监控画面,两个人14秒的接触就完成了病毒的传播。

钟南山院士介绍,在疫情早期,Delta变异株在不到10天的时间,传了5代,传播指数高达4.04-5.0。也就是说,1个人可以传给4个人,4个人又传给16个人。他根据模型估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同一时期,广州可能会有730万人被感染。

感染力强、传播速度快,这就意味着,过去的一些防疫防控的措施,如果不加以优化和调整,可能难以跟上Delta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

在与Delta变异株交手之初,广东就遇到了在之前的抗疫中不曾遇到的诸多困难。由于病毒传播速度快,当流调人员追踪到一个感染者,病毒就可能已经传给了下一代甚至几代。

钟南山透露,针对Delta毒株,广东改变了密接者的概念。由于Delta毒株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高,传染性增强,过去的密切接触的概念已经不适用。

过去判定密接者,是感染者发病前2天的家人、同办公室的同事,在1米之内一同吃饭、开会的人。
但对于Delta变异株,在同一个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曾与感染者发病前4天相处的,都是密接者。

密接者概念的改变,也带来了管控模式的改变。广东因此分级制定了封闭、封控等不同的管控模式。

面对传播速度快的Delta变异株,广东使用了基因测序来迅速锁定传染源,查清传播链。钟南山透露,广东给所有的病例都做了毒株基因检测。基因测序就像是给每一个毒株精准画像。通过对毒株突变位点的分析比对,可以清晰地查明病毒是从谁传给了谁。

广东的此次疫情,也测试了国产疫苗对Delta毒株的防护效果。广州通过观察感染者及密接者的接种疫苗效果发现,完成全程免疫接种后预防密切接触者感染的效果为69%,预防发展为肺炎的效果为73%,预防重症效果达95%以上。

广东省的数据显示,接种了两剂疫苗的密接者,疫苗对预防发病的保护力近60%,预防肺炎的保护力近80%,没有患者转为重症和危重症。

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既证明了国产疫苗具有明显的防护效果,也为我国制定新冠疫苗大规模接种目标提供了依据。

钟南山指出,疫苗的保护率为70%,这就需要80%以上的人群接种疫苗才能建立群体免疫。

[星星]反复权衡:
如何既能管控风险又保持城市的活力?

Delta变异株来到中国,首先在广州、深圳引发本地疫情,背后是广东尤其是广州、深圳背负着的巨大的境外输入压力。

作为全国重要的口岸城市,广州、深圳接纳了全国80%以上的国际入境人员。引发深圳“6·14”疫情的源头,就来自一趟从南非出发的航班CA868。迄今为止该航班已经发现了38例阳性感染者。

疫情涉及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均是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型城市,经济活力强,相互之间交通交流频繁,跨城通勤居住的情况非常常见。深圳“6·14”疫情中,就是一名居住在东莞的深圳员工将疫情从深圳传播到了东莞。

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有着最具经济活力的重要城市集群,当遭遇传播力强的变异毒株,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有参与过全国多起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处置的专家透露:有些城市的疫情防控措施,可以称为“收割式”:在疫情发生之后,打出“组合拳”,静等7-14天就可以明显看到疫情处置的效果。

但这些在其他城市屡试不爽的静态防御方法,在广东就可能不适用。广东的防疫措施,要不断根据经济社会的实情优化调整,并要在应急处置措施与保持城市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

例如,在以往的疫情处置中,为了更好地管控风险,病例所在的楼栋或者单元的所有人员都要送到集中隔离观察点。

但在广州市荔湾区一些发生疫情的小区,楼栋可能超过50层,居民上千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划定人员管控的范围,既能够管控风险,又不至于拿不出足够的隔离房间?

要知道,广州市承接着国际入境人员隔离观察的任务,在隔离房间方面压力非常大。要划出更严格的管控范围简单,但不能执行就是无效的。因此,怎么判定密切接触者,哪些人应该进入集中隔离观察点,都需要根据当地情况实时调整优化。

最为艰难的,就是管控范围的划定。Delta变异毒株传播速度快,原来的将风险管控单元划定到较小单元的方式,可能已经不适用。可是如果管控范围过大,又会带来城市活力的下降,这需要反复权衡。

许多人都能感受到,在疫情之初,广州市几乎是每天都在不断发出疫情防控通告,或隔几天就做一次优化和调整。有的是对之前措施的进一步加强,有的是推出补丁性的措施。这些优化和动态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广州与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疫情防控的需要。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5月21号以来的1个多月里,深圳深南大道交通拥堵指数,基本都是随着周一到周日正常波动,没有因为“5·21”“6·14”疫情而大起大落。这就是精准化防控措施取得成效的一个生动体现。

[星星]创新举措:
建立了防范疫情风险外溢的管控新标准

作为科技大省,广东在这次疫情处置中,运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专家介绍,广东有一个很重要的创新,就是首次在全国建立了“黄码”制度。为了有效发现可疑人员、管控风险,广东对有风险需要排查的人员先赋予黄码。

黄码人员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结合“三天两检”“七天三检”等措施,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监控。通过以上措施,在广州传播链的167例病例中,主动搜索出没有症状的有53例,占31.7%。

“科技战疫”元素在广东屡见不鲜。在封闭小区,广州出动无人机开展防疫宣传,采用无人车配送防疫物资、生活用品,既减少了人与人直接接触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集中隔离观察点和居家隔离观察点,广东普遍采用了门磁报警系统,避免了低效率的“人盯人”的人海战术。

对隔离观察人员,广东普遍使用了24小时体温贴技术,不用医务人员反复上门去测体温,也避免了个人自报体温带来的误差甚至错报。

在疫情防控措施上,广东也推出了一些新的规范和指南。

例如,原则上集中隔离观察对象应单独房间居住。但随着隔离人员的增多,有一些年老的、体弱的或者婴幼儿隔离观察对象,需要两人同住一间房。两人同住一间房,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此外,疫情期间,对肾透析患者如何精细化管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面对这些特殊情况,广东都专门制定了针对性的技术规范和指南。

广东还制定了规范化表格,明确了流行病学调查4小时内必须要报告的核心信息。这些规范指南和工具方法,在今后全国的疫情防控中,也必将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与Delta变异株的交手中,广东积累的工作经验,也将为全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疫情防控中,广东开展了多轮次的大规模的核酸检测。据雷海潮介绍,广东在一个月内完成超2亿人次的核酸筛查,6月22日核酸检测超过1800万人次,创造了两项全国纪录。

大规模的核酸检测的背后,是有效的动员、科学的管理、资源的调度。广东积累了这样超大规模核酸筛查的经验,将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参考。

在应对Delta变异株的传播时,广东采取了严防疫情风险向省外溢出的措施,广州、深圳、佛山、东莞4个重点城市人员出省必须持48小时以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此前,全国实施的措施是低风险地区人员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可以外出旅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专家认为,规定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才能外出旅行,为全国建立了防范疫情风险外溢的管控新标准。

目前,大多数的集中隔离观察点都设置在酒店,但有些普通的酒店并不符合隔离要求。在人员的隔离管理上,广州深圳也在先行先试。

钟南山透露,目前广州市政府正计划建立一个占地25万平方米的“广州国际健康驿站”,共设置5000个独立房间,严格按照隔离的规范来设置,用来接纳入境隔离人员。深圳也准备建立类似机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木空不空[超话]#《生命中不可不想之事:哲学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全球19位关注未来的思想巨人,对当代23项前沿哲学课题的回答,日本哲学教授冈本裕一朗的代表作品,
  • 喜欢的人不一定合适,合适的人也不一定是最喜欢的那个,日子是两个人一起过出来的。2017年1月份,金莎就曾发布自己到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姻缘的图片,并配文称:剩女求
  • 中国传统文人画是一个特殊的绘画门类,它不强调绘画的专业性,更注重自由精神,强调回归真我的状态。#微博橱窗[超话]#[太开心][太开心]品饮一壶优质老普洱茶,银壶
  • 多数青铜爵的立柱呈菌形,伞形立柱则相对罕见,且出现时间较晚。鋬内铸有阴文“彗癸”二字。
  • 剧那更不用说了,因为《山河令》他现在剧本不缺,就是在好好挑选角色了。他出道挺久了,之前事业都没什么起色,现在好不容易火了,之后就需要通过各种后续资源和他更多更有
  • 【因果故事】‖《太上感應篇圖說》(27):積德累功 《太上感應篇圖說》(27) 積德累功 【原文】 堪羡徐翁仙去时, 一生功德不求知。 非关上帝心偏向
  • 第一次被老师主动约课而且还是没教过我的老师小程序上对她的评价都不是很好 一个朋友也说她是超级大killer遇上赶紧drop但是另一位就说Rose超级好给了她A而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人文社科学院代行院长、全球研究项目博士生导师郑永年表示,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目前急需国际事务管理人才;该项目对博士的培
  • 保养你需要的,是给肌肤最少的负担,维持健康、稳定的肤况,再追求完美[鮮花]Vecs Gardenia嘉丹妮尔发展出系列有效的植萃保养,并选用安全稳定的成分,让敏
  • 今早说他表现得很德善爹 有中年吊子坏锝行 爱指手划脚但又嘟嘟囔囔骂咧着将狠多事抗肩头 前几年他内耗吊着精力 汗国铁人形象深入人芯 把自己也骗到 他真把无所不能(
  • #紫萱阁[超话]# 斑驳的往事,如寂寞的青墙黛瓦,欲语还休。绿萝,绕过窗台。我看见,你在转角徘徊。是什么,牵绊了你的衣袂。飘飘的烟雨,朦胧着黯然憔悴。一声轻喟,
  • 【唱支山歌给党听 西安市新城区红色歌咏比赛全面启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热情,4月26日,由中共西安市新城区委、西安市
  • 此次宣传活动由市文明办、丹东日报社、市烟草专卖局、市城市建设指导服务中心联合举办,旨在传播文明吸烟理念,提高市民对文明吸烟场所的知晓率,助推丹东文明进步,共同
  • #todayatapple# 现已开放预约一座京城,万千精彩 系列活动艺术实验室:和陈晗一起创作“北京印象”抽象画️ 三里屯 5 月 14 日, 15:00 –
  • 在运河、减河兴盛时期,这里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码头附近,商铺林立,纤夫众多,大运河上最具特色的船工号子,在这里有很好的传承。运河畔的跑道上,半程马拉松比赛正在进
  • 【转抽3个小米手环】#22考研# #考虫此战成硕#考虫22考研专业课暑期系统班来啦!!! ——法硕、教育学[太开心]课程全面升级,针对性更强[鼓掌]六重研途保障
  • 40岁以上的请进,夏季雪纺两件套,25——39岁的请进,不撞衫点这里2、从价格上找。5、从附加价值上找。
  • 通过该系统,国网枝江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能实时监控每盏路灯的运行状态,可以随时对每盏路灯的开闭和明暗度进行控制和调整。单灯控制是通过安装终端设备、建立通信通道,实
  • 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餐盒等生物基产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与此同时,武汉还将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情况纳入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商
  • Auther:中華火車迷部落#铁路一日一站#【HXD1型1000系电力机车】HXD1型1000系列电力机车是株洲厂根据铁道部要求,在HXD1型机车的基础上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