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了解众生,除了自己没有念头、没有私心杂念,而且将这种度人的慈悲心转成一种概念,去帮助你、去成就你智慧的道业。因为每个人都有智慧,菩萨知道你有智慧、知道你能够明白事理,所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菩萨不停地跟他讲。讲到最后,他说“菩萨,我明白了”,那菩萨就度到他了。像我们如果去度一个人,你跟他好好地讲、理解他地去讲,他很容易接受你的意见。所以在心理学上,就是讲到你要必须理解他,你才能帮他转换意念。举个例子:就是说你要想让这辆火车慢下来,让它不要再往前面乱开,首先你必须爬上这列火车,那你在上这辆火车的时候,你必须跟它走得一样快,然后上了火车,你才能让它慢慢地停下来。所以转念说法,就是我们学佛人应该很注重的一个方法——转变自己的念头,而不是你是他的师长、你是他的佛友、你是他的谁谁谁,而是你是他的最亲的人,他跟你一样都是众生;你是先觉悟了一点,你去拉他一把,这样你修心就不会起这种杂念。你就会懂得我要帮助他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你就心不会生出业障出来(很多人会生业障)。

修心修到后来要自性不动,何来烦恼生起?如果你今天对别人没有要求,你说你跟别人讲话是不是心无罣碍?你今天对人家有要求,今天达不到你就会急,到了最后他还不听,你就会拍桌子、你就会骂人。所以心念不起,何来烦恼生?如如不动,你坐着不要动。很多人问师父:“师父,如如不动,我思维一直在动。” “师父,我坐在这里如如不动,但是我看见人间的善和恶。” 师父就告诉你们,人间的善和恶你们照样看见,看见了就像没看见一样,因为你知道这是因果关系;什么对什么错,全部都是有因有果,那是“因缘果报”。你看见就像没看见一样,等于没看见,视而不见。那么在你的心中、在你的概念上,有任何善恶都不会影响你的思维,你的心中就没有善也没有恶了。这就是很多人学佛学到后来,为什么说“为什么不思善不思恶?”你说不思恶那是对的,我不要去想恶的东西。为什么好的东西不要想?因为你不理解这是善的还是恶的,因为都是因果。所以,懂得了这些,任何的善恶都不会影响你的判断能力,你就如如不动。

“如如不动”实际上就叫“自性不动”——自己的本性良心没动。如果你看到别人的任何是非,看见别人,“这个人很善良, 这个人很恶”,他们两个人吵架,“这个人好,那个人不好”,已经影响到你自己内心的判断力,因为你进入了色空当中。你进入了色界,因为你的自性已经在变化,因为在你的心中已经拥有什么叫是、什么叫非。你不能明辨这个善恶,就会影响你的心。所以为什么佛法叫我们不受外界的影响,心无所动。一个人稳得住的,听别人吵架,他心里笑笑:“这个是非善恶,全部都是因缘果报”——我眼见亦非真,就是我眼睛看见的都不是真的;耳闻均是假,耳朵听到的人家讲坏话,都说不定是假的,它不是真的。这句话师父简单地给大家做个解释:有的人有意地他为了让这个人跟他好(在他不在的时候),知道这个人会传话传给他听,他就有意地在他面前说:“那个人不好,我不喜欢他。”然后那个人去告诉他了,就造成了那个人来找他。其实找他之后,他再假装说:“对不起,我什么什么……”“哦,原来你是这个意思。”好,跟他交朋友了。我跟你攀上恶缘开始,慢慢地转化为善缘。所以有的时候搭朋友也是这样,过去我们小时候听人家说英雄救美就是这样的——很喜欢班级里这个女孩子,她长得很漂亮,但是没办法跟她接近,就找几个人假装,晚上在她回去那条路上,假装扮演小流氓,然后他冲出去,让人家对他产生好感。像这些,你耳朵听到的、眼睛看见的,它都不是真实的东西,你以为它是真实的吗?所以说人坏话这种东西真的不能学,只要去听到别人说什么坏话,你就不是一个好好的学佛人。

我们不但假的东西不要听,连真的都不要听。因为真的在人间就是假的,假的就是真的,所以真到假时假亦真,假到真时真亦假。这个世界就是真真假假,就像讲话一样,你知道他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为什么很多人被人家骗?因为他真真假假:你说他全部都是假的,他又有真的话在里边;你说他全是真的,他里边有很多假话。所以师父叫你们真正的学佛人,一分一秒不管什么时间,都不要受到外面环境的影响。外面的环境影响根本对你来说没有概念,因为你已经彻悟了,你已经知道这个世界是真真假假的——我眼睛看见的都不一定是真的,我耳朵听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何况我现在做的这些事情。外面的环境再怎么影响,我如如不动。心在佛法上,这才叫走到佛道上。

要做到真正的心里清静。什么对与不对、什么是与非、什么只差一点点,这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只要用菩萨的自性、本性来观察人间所有的因缘果报,你将懂得这个世界的一切“即无来处,也无去处”,你何生烦恼?

好,今天要跟大家讲一讲成佛是一个什么境界。大家都希望成佛吧?每个人都说“我要成佛”。那么成佛到底要有什么境界?今天跟大家就着重讲一讲成佛是要什么境界。一个凡人他想成佛,首先要学佛修道,对不对?但是每个学佛人一边在学佛修道,一边用自己“所得之心”在修。什么叫所得之心?“我如果成佛了多好啊,我今天好好修心,我一定要成佛。”这个就是你已经有所得。还有很多人间的凡夫,在学佛修道当中一直在为“我”自己,进入“我相”当中要成佛。‘“我”要学佛,“我”要修道,“我”这样好好努力,“我”一定会成佛,这个就已经偏离了佛法界讲的“无取无证”。所以真正修心要修到无取无证,那就是高境界。无取无证就是没有什么所得到:我今天要成佛,我也没有得到什么,你才会真正地得到。你想成佛,你想得到佛,你实际上已经走入了执著。所以很多人问师父:“师父,我磕头、我求事情,算不算执著?” 你要是用菩萨的境界来讲,你就是执著;你要凡人修心的角度来讲,这个不算执著。我为家里求、为父母亲求、为我的孩子求,很正常。对不对?但是你说佛用无取无证来对待,你已经很难成佛,因为佛的境界很高。

很多人一边修心,一边以为自己已经拥有了佛法和佛道,懂得好像我掌握了很多佛的道理,觉得自己有成佛的境界。如果你经常觉得“我这样修下去我一定成佛”,你已经坏掉你的学佛的境界。因为不能有取、有取证;因为你想象着你要成佛,你可能就不能拥有佛的更高的境界。你连要做这个事情的念头都没有,那么你做出来叫纯善、纯好事,那么你今天就是真佛、就是纯佛,因为我连想成佛的意念都没有,那就是真的想成佛。否则你修不好会落入畜生道、落入人道、落入贡高我慢之中。

《心经》就告诉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修心,你修多少年,其实它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因为本性当中的你还是原来的你,因为你本身就是有本性在心中的。在你的内心你拥有善良,你从小的善良到你走的时候,你也是很善良——没有增没有减;只是你在八识田中所接触的外尘让你看不到你的本性,好像忽明忽暗一样。举个简单例子:你说谁的双手不会劳动?但是这个人十几年都不劳动,你说他的双手能不能劳动?还是能够劳动的。他的双手有没有作用?当然有作用。我们的本性虽然没去用它、没有擦干净,但是不代表你本性没有。所以本性拥有,你有什么增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减少也没有增加,还是原来的你的本性,没有一点多,也没有一点少。 所以很多人说,我修行修心,你修什么心?你应该说是修就是“擦”你的心,怎么样把你的心擦得干净一点而已。心本来就有,要你去修啊?所以本性没有减——不增不减,只是不修的人,他的本性被污染了而已。

当你心中有正念的时候,你的心进入了天堂,当你的内心变得非常地纯净,你一定心就超脱六道。当你在人间杂念丛生,觉得自己修得很好,然后用不正见的观点和不正的语言去诽谤别人、污蔑别人、去说别的法门不好,你就会造下下地狱的因。师父跟你们说,就像邻居之间一样,你家里可以好,可以铺地板、买冰箱、你家可以装空调,你不要去说人家家里好坏。因为你装不起空调,你就说人家家里的空调,这个钱怎么怎么来的…这一切实际上就是造成了你苦的因。

心和本性“不垢不净”,因为你的八识田中所造的业没有完全影响到你九识田中的阿摩罗识。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为什么有些人下了地狱之后,他的苦受尽了,有些人的罪灵还要上来投人?因为他的灵魂还在,他没有完全散去,因为他的九识田中,阿摩罗识的慈悲和善良还在,只是完全被黑了、根本看不见。等到你的恶业受报干净了,你还会投人、投畜生道,在六道当中,所以你的心还是不垢不净、也不增不减,对不对?师父举个简单例子:你家里有一个电器好久不用了,脏得不得了都是灰,灰多得已经看不出了,就看像一个堆满灰尘的一个箱子。当你把它擦干净,重新开始启用的时候,它是不是还是一个微波炉?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你今天修也好、不修也好,你的本性没变。为什么你会下地狱受苦呢?因为是你的肉身在造业,你的灵魂在造业,遮住了你的本性,影响了你的自性,你的自性就变得污浊,就会受苦、就会受难——因为你的本性被染著了。所以上天堂享福也好,你下地狱去受苦也好,是你的感觉——第八意识的感觉在受苦,而你的自性只是被遮住了、找不到。

佛告诉我们,我们一般人在这个世界上在苦乐忧喜的感受中活着。你们大家觉得,我们是不是活在世界上就是一种感受?“感觉开心了,感觉吃得很开心,我现在感觉开心了,我刚刚感觉不满意。”因为苦会过去,快乐也会过去,这是你的感觉。你痛苦的感觉很快就没了,你一件事情很开心很快也会没有,喜乐和忧愁是不是一种感受?是不是一种感觉?所以苦乐从心理学上,它是属于一种生理感觉器官的一种感受——感觉幸福了就幸福了,感觉开心就开心;担忧也是内心感受器官的一种感觉,你感受到痛苦了,你就痛苦了。师父跟你们讲,有的推拿师在你腿上一按,按得你痛得跳起来了,但为什么有的人你越按得重,他越觉得开心?“哎呀,真舒服。”痛得不得了,他说真舒服,这是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欢喜也是你内心的一种感受,叫“觉”“受”——感觉的“受”。只要把这些感觉挖空(你把这些感觉挖空),你就把苦乐忧愁的感受就会放下了。苦什么?乐什么?挖空,把它空掉;没有什么苦的,也没有什么快乐的,一切都是无常。所以你就把它放下,你活在人间,你就会不苦不乐,你就拥有人间的极乐境界了。你说假的东西有什么快乐的?你说假的东西有什么痛苦的?痛苦也是假的,快乐也是假的,那你到最后不喜不乐了,你就如如不动了,你是不是到了极乐境界了?所以心经上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个“无”什么意思?讲到底就是一个“无”字,连讲到最后,“无智亦无得”。无智是什么?“智”是指的你解脱之智。你今天有解脱的智慧,就是指佛性。你今天“无智”——这个“智”就是你的解脱之智,而且是佛性、本性、空寂。这个“智”不是说智慧,是菩萨的本性的空寂。“无智亦无得”,你想想看了,你这个人无智,你到了最后,你要懂得离一切相,你才能真正地快乐;你今天没有离开一切相,乃至“解脱相”,也就是说你今天无智亦无得——今天连要解脱的思维你都不能拥有、你都不可得,你三心都不可得。

诸法空相,你得什么?今天我要想有解脱成佛成菩萨的心,我都要空性——此心亦不可得,那么你才是菩萨成佛的高境界。就是师父告诉你们,你今天想做一个劳动模范,你没有想过要做劳动模范,我就好好地为众生服务。到了最后人家给你上报、给你登报纸、给你很多奖金、给你一切,你都没想过,你都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那你这个境界是不是高?你如果在做劳动模范当中,你就想到我会上报,我会在大家的簇拥之下,我会上台、会戴个大红花、会拿个大奖状、会得到很多奖金,那你这个境界跟模范就差得很远了。所以成佛的智慧,那是“诸佛涅槃妙心”。这句话很多人不懂,“无智亦无得”并不是说没有智慧——你今天连要解脱的本性(的心)你都不能有,无得。所以这个世界上,《心经》为什么精彩,就是告诉我们:“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切都是没有的。哪来的?这是你的感觉,一切都是空的。然后“无智亦无得”就是佛的境界了,我要成佛的心都没有了,因为“无智亦无得”,你不就是无取无证了吗?我没有任何的索取,我也没有任何的证得佛法——就是说你在人间所有的一切到最后就是“空无”两个字。你知道是“空无”,那你就成佛了;你还拥有了某一些东西,包括你的理念,包括我想成佛的一些概念,那你这辈子怎么能成佛,你就离佛十万八千里了。

阿愚|A Yu#遇见艺术#

雷运涛, 笔名阿愚, 陕西长安人,师承王金岭,张之光先生,现任培华学院艺术系教授,西安青年美协理事,长安美协副主席。长安画院花鸟部主任。

闲 话 阿 愚

文/崔文川

长安画坛名宿张之光先生说:阿愚是个灵性人,绘画感觉很好——都在画里了,一看便知。作画是一个“悟道”的过程,亦即万事万物周始运行的自然法则或规律实施于尺幅素纸之上的过程。所谓理无大小,因微而知著。画虽小技,其道当于治国平天下同功。“感觉”好是从艺的先天条件,“悟道”则是后天担水劈柴须臾不离的功课。知识觉悟,一切都在笔下见得。学因年进,功到自成,只要诚意正心,身体力行,阿愚会成正果的。此言不虚,因为老人们见多看多体悟多了,说出的话自是一种定论。

现在画画的人多,谁都能拈笔来那么几下,谁都可以说自己是画家。可是这所谓的画家,有些即使名头甚著者,其作品也多半是令人不敢恭维的。阿愚画花鸟,有一定写实的成分,但不是对自然物象客观的描摹,是凝练后的创造。随意中蕴含着朴拙之气,自然含蓄中蕴含着阳刚之气,看似自由挥洒实则是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他的画看第一眼时,尤如唐人岑参所诗:“澄湖万顷深见底,清冰一片光照人”。我们品读阿愚,可以读到一种沉静的从容,读到一份浑穆与恬然,更可以读到一股健旺的精神。这很不容易,但见他行笔运墨隐然间已透出了大家气象的沉稳与泱然风范。这样的笔墨只有亲历奇山秀水,见惯苍莽浑茫,才会有此宏阔之胸襟。阿愚的作品构图简洁,立意雅致,画中要么是古寺禅意,空灵十足;要么花开富贵,浓香怡人。杜甫诗《望岳》中有: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阿愚笔下的水墨层云来于身外,水光山岚,云霞文章,归鸟野寺写来不刻意不专注,自然的造化浸染于他的血液,融而为气质,生发之而成艺术,于是山穿烟雨,闲云流水齐来笔端。

阿愚作画有时竟然纯用水墨。水墨是中国画的根本,但并不见得每一个中国画的画家都能运用得好。所谓好,当然是指巧妙,虽说“墨分五色”,其实也要靠画家自身之体会与实际上的操作。水墨也无非浓淡轻重的层次感,但即使兄弟父子也无从教导,创作者得纯以心性去揣摩、测度,并在创造中获得酣畅之美的最佳表现。由于靠每一画家去悉心领会,故只能是各有收获,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有了高下之分。阿愚可说是水墨应用的高手,水墨成了他观照、表现世界,抒发感情的绝妙方式,似乎已近于得心应手之境界。他在传统的水墨运用中,其实已不乏自家独得的理解,比如宿墨的出神入化之妙用,他巧妙利用宿墨的涩重,刻意营造一种具有厚度的历史感,又以浓墨轻墨相渗和,在一种恰到好处的把握中,极妙地表现了池塘水草鳜鱼肥扑朔迷离的景观。而在极传统间,我们却能感受到极现代的清新气息。在创作中,阿愚用极传统的方法摆脱传统意义的具象,添加进了若干的理性思维,从而使作品升腾到一种精神层面的境界,在饱满的画面中体现了天地之大美。

近些年来,阿愚艺术上的境界已大大突破了自我,随着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视野似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阔,艺术上可能禁锢他的清规戒律不时被打破,他得到了自由,宛如在一种空明中遨游,而风格却也开始由瑰奇趋于平淡。用自己审美观点和表现手法,创造出许多艺术形象。阿愚向往自然,他一有闲空就呼朋唤伴走进大千的世界。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也不厌世,一个厌世的人,又哪能有这么饱满的创作热情。究竟人近中年了,他身上染上了更多人世间的风霜,老去的只是他的画笔,其实可以说是更加的沉实,去除了浮华之后的明净,无论人或是作品,都已经有了另一番妩媚的动人。

有的画家画了一辈子,压根儿就不懂得什么是艺术与美。但阿愚深谙此道,他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那就是向往自然,疏远破坏自然的任何伪艺术。他的画就是渴望把自然还原到画面上,自然界的春意盎然,或者生机蓬勃,绽放娇娆的风华,首先就吸引了他,让他动心,他想要怎么去把这份美丽永恒,这就是他创作的初衷。可以看出他的敏感,这是艺术家的敏感,外界的细微变化,不仅仅雨雪风霜,还有花的一点点的盛放,都令他感动,从画里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他的感动与欣悦。或许他的热爱催生了激情,更或许他从这里寻找到了创作的源泉,他的虔诚令人感动,缤纷的色彩,多姿的妩媚,在他画笔下尽呈风华,点点如夜空闪烁的繁星,冷静地去展示那般竞相的热闹,这是一种美;也有不加控制热情,让繁华恣肆地去放纵牡丹的美丽。静谧时有处子之幽娴,仿佛那一枝幽兰芬芳淡远;热闹处则是那么奔放,抒情的语言在绘画里淋漓尽致,倾国倾城。阿愚的世界,有声有色,有韵有致,流荡着楚楚动人之妙,每一幅就是一个世界,所谓“一花一世界”是也。

明人陈眉公曾说过:“有野趣而不知乐者,樵牧是也;有果瓜而不及尝者,菜佣牙贩是也;有花木而不能享者,达官贵人是也。”而在当下略显浮躁的社会里,满脸功名利禄者何曾有余裕于花鸟鱼虫,野逸古寺。关于这些都是闲话,因为同我没有关系。我之喜欢看点花草的书,赏点闲适的画,不是为了避俗,而是为了欣赏,把它当美妙散文来读。阿愚兄的画就是此类

佛学问答 | 人生究竟为什么活着?佛教如何说法?

《佛学问答类编》

雪庐老人

1

【问】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是何等事?

【答】大事者,生死也。请细思想,人间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惟此事独佛能了之,所以应世,来为众生解决此事也。

2

【问】人生究竟为什么活着?佛教如何说法?

【答】此名人生观,各个观点不同,佛法谓是善恶业力牵引。一度来受果报。悟者借此寻求解脱,迷者再造新殃,再受后报。

3

【问】世上宇宙真理是否有一个?谁(哪一个宗教)是唯一真理?

【答】此问题颇笼统,宇宙之大,事物之多,要从何处说起。兹可说,各事物各有真理,若归纳之,有一个总真理,所谓万法归一。此万法归一,名一真法界,而不与万物俱,万物生灭无常,一真法界,如如不动,所以名为真也。何种宗教悟得此理,且有把握办得到,便是真理宗教。

4

【问】佛与圣人有何区别?

【答】圣人种种不一,有世间及出世间两大类,此两类又分若干种,世间圣人,仅以我国而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伯夷柳下惠等皆是也。出世间圣人,十地菩萨降而至缘觉声闻等皆是也。佛则与此两类皆不同,即上两类圣,所知所能者,佛皆知能,佛所知所能者,上两类圣,有所不知不能。

5

【问】佛教救世有出世的独立人权,为何掺杂世间的善恶是此非彼?

【答】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说烦恼,何显菩提。

6

【问】佛前供养之香、花、茶、饼、果,各项有何意义?

【答】此有事理之别。事者,依俗礼常用之品供养表示诚敬而已;理者,因诸供养中,以法为最,故取物以代法也。香表精进,烛表智慧,花表忍辱,茶水表布施,饼果表禅定。尚有涂香一种,显教多不用之,乃系持戒之意,合此为六波罗密也。

7

【问】有人说佛教不烧金纸银纸,但用果、香、花、烛、茶、供养佛菩萨什么意思?

【答】金银纸箔,皆是给鬼之物,佛故无用。供佛亦不过表我诚敬,佛岂真享,惟佛陀慈悲戒杀,制限素食,故供献亦只用果茶等类。

8

【问】有人问,佛家供佛用,果、香、花、烛、茶,什么意义,请老师明白开示?

【答】供具本有多种,总以不杀物命为原则,然细论之,所供之品,亦有取义,即以所举者而言,果为食物表显禅定,香表精进,花表忍辱,烛表智慧,茶者水也,表显布施。

9

【问】每尊佛像胸前,皆雕上一个卍字型大小,不知它的来源为何?

【答】佛身有三十二种瑞相,不同常人,此字即瑞相之一也。

10

【问】中国第一代出家是什么法师?

【答】佛教入华之始,周秦汉魏,尚无定论,何能言汉土出家之第一人。假承认始自汉明帝,据汉法本内传,略云“时司空刘峻德及道士吕惠通等,共千人,请求出家,帝皆许之”,便可谓刘等为始。又据梁高僧传及费长房三宝记,云曹魏高贵乡公甘露年间,颖川人朱士行为汉土出家之始。代远年湮,古事难得确证者,非止此也,在未发现他说时,暂存其两说,聊作参考资料可耳,亦不必定泥之。

11

【问】要具备哪几个条件,才为僧宝?

【答】为献身救度众生,先舍离眷属田产,入寺求比丘剃度,此谓出家。(从俗言)再经受沙弥以至比丘具足等戒,方称僧宝。佛家律制如是,凡少明戒律者,无不知之。

12

【问】在家居士为何不能收皈依弟子?

【答】僧者众也,乃指一切比丘之集团,皈依僧,实皈依其集团。在家人不过近事男女耳,并非比丘,无资入此僧团,何能僭分,妄受皈依。

13

【问】信佛之人,未知可以深信命卜相士所判断之命运否?

【答】命由心造,相命之士岂能支配我心?沙弥救蚁延命之事,是其前鉴也。

14

【问】做善事,种善因,将来可得善果,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念经念咒为什么会种福,则颇令人费解?

【答】既信种善因得福果,当知种恶因得苦果。请细体察众生日日所作:身多杀盗淫,口多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真正善事,渺乎渺矣。推其造作之本,惟在于意,意善则身口现善,意恶则身口现恶。诵佛经咒,恶意不生,恶不生之时间,即是种福之时间。

15

【问】佛说人们终日在苦海愁波中挣扎残喘,可是为什么又说人身难得呢?

【答】人身愁苦,能启生厌出离之心,苦而不极,能得如法修行机会。若天则享乐忘忧,修罗嗔恨不释,畜愚痴,鬼饥渴,地狱受苦无间,皆无解脱之缘,所以贵乎人道也。

16

【问】观音菩萨据说久已成佛,其佛号为何?

【答】据《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云,号正法明如来。乃过去无量劫之事,安能说何年月。

17

【问】无数恒河沙佛国是不是即是三千大千世界?

【答】三千大千,有能算之数位,悟河沙是难算之数位。

18

【问】大乘之“六度”与小乘之“五戒十善”有何异处?

【答】五戒十善,修己之义多,六度益他之义多,此其异处。

19

【问】在路上遇见出家僧宝,不知可在路上顶礼或如何?

【答】居士见僧宝,自应顶礼。但在通衢马路,方便合掌问讯可矣。缘路上车马往来,若匐匍顶礼,则碍交通也。

20

【问】凡遇初面大德,向其顶礼,因何内心反觉悲感,如遇久离至亲一样,双眼欲泪,是何因缘?

【答】此乃至诚恳切之心,亲近恭敬之极,而有之表现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家有猫咪】《愿你在时光中盛开,一生被岁月宠爱》 人生最舒适的状态莫过于: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笑望天上云卷云舒。 有一句话说得好:“所谓幸福,就是心简单,不多想
  • 今天看了部《言语的秘密生活》本以为是一部文艺片,结果里面很核心的篇幅描写的是1991年克罗地亚独立战争爆发后南斯拉夫进攻杜布罗夫尼克给女主角带来的无尽伤害。【女
  • [求关注]【拍2件19.8】多麦咔涂层威化巧克力300g 真巧多麦咔巧克力味涂层威化/蛋卷 芝麻粒曲奇饼干碎儿童休闲零食 【13.8】哆哆虎 即食山药薄片16袋
  • 从飞机上往下看,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及它所创造的一切竟然显得那样渺小和微不足道,海啸可以覆盖它,地震可以坍塌它,火山可以熔化它,所谓的一生一世在自然面前也不过是转
  • 预告看起来投资肯定是要黄了,那咋们不还有金导嘛,他是富二代这条线肯定到最后会用上的吧,他是妥妥可以投资的啊,喜欢美食又可以宣传,又了解余昊可岚的为人,盲猜一个最
  • 知道很多人在看我的微博其中有我前任的同时谈的一些现任女朋友们我本人不愿意和这个人这一家人有任何瓜葛从2020年2021年再到2022年给我打的电话 短信 抖音包
  • Torsten Müller-Ötvös还表示,Spectre并不会是曜影和魅影的替代产品,劳斯莱斯将这台全新的电动家跑车定义为幻影车型的双门轿跑版本。另外,为
  • 当袁谭问王脩有什么妙计之时,王脩告诉他:兄弟好比左右手,现在曹操虎视眈眈,我们与人争斗,却先自断一臂,然后对人说我必能胜,天下哪有这样的事情,如果连亲兄弟都不能
  • 可能因为他身上总是有一种温柔又包容且感性泛滥的光辉吧,不要太爱看成年社畜贴捡各种各样的人类非人类小浏回来养,至今我已经让他养过高中生会变成人的猫(两只)中世纪的
  • 生产制造管理的定义纺企生产制造管理,能够定义为对于纺企生产系统战略决策的设计方案、运作、维护和改善的过程。MES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面对差异化极大的制造企业,想
  • 九、清热生津法:丁甘仁先生有生津清热方,用花粉、豆卷、银、翘、桑、栀、芦茅根,一般热邪伤津,本方化裁游刃有余,稍甚则竹叶石膏汤。若肝热夹风,身热抽搐,烦扰口噤,
  • :@烤面包小狗 连麦画画效率高[good]故事背景依旧没写完orz总之,陆渊时期是受尽苦难的小皇子,陆淮时期是心系天下的少年郎,陆泱则是最终君临天下的王。在日本
  • 要努力呀,为了想要的生活,为了人间的烟火气,为了今天的风和月。要努力呀,为了想要的生活,为了人间的烟火气,为了今天的风和月。
  • #宜昌人##宜昌名人录# 猫腻 ,本名晓峰,1977年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网络作家,网络文学20年十大玄幻作家,百强大神作家,百位行业人物。  心语心分享
  • 尽管我们可以谈论卢卡,但他也需要场上的其他四个人,他们也需要他,所以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当你可以和太阳队相比时,说明我们打得非常好,但是孟菲斯也打得很好。
  • 郁结着千秋的弦外之音,弹落了千里的风霜,和你的前生今世宿命的花朵,这种空伤的别离,在胡语的草原,往往能够深入,却又难以浅出。”十二年后的《西游日记》是“也许这段
  • 我们的建议是,比如调理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也常常会遇到暂时性的变大现象,但是不要害怕,正是有了这些变化,提醒我们艾灸有效果了,结节正在软坚散结,在慢慢缩小!在艾灸
  • 它虽然是五花肉但是特制做出来之后真的不油腻,我最喜欢煮过之后然后再加在粉里面,这样肉里带着螺蛳粉的香,特别满足〰〰他们家的粉是可以无限续的,终于实现螺蛳粉自由!
  • #两人刻意隐瞒行程被杭州警方立案调查# 最后请大家一定冷静的面对当下的困难,不要被人带节奏将“国家防疫决策”与“经济崩溃”关联在一起,动态清零不是什么新政策,更
  • 如果可以,愿你永远生无所羁,这潋滟河山才是你最好的归宿@优酷 你开心吗 这是纪云禾献祭拿命换的这操作属实就是风光大葬了 你还我今晚流尽的珍珠眼泪#恰似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