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到一个视频,温铁军回答一位女士关于农村重建工作是有考虑对农村传统男权体制的(改革),温铁军进行了6分钟回答,讲得非常好。这原本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对话,但是网贴把它作为“对田园女权降维打击”的案例,完全模糊了这段对话的价值,令人遗憾。
首先说这位女士的提问。这位女士的提问中包含了三个背景,一是由于传统男权体制因素导致农村女性地位低,让农村女性自杀率长期高于男性;二是现在农村女性自杀率降低了很多,所以农村人才的流失对于妇女解放来说反而有积极作用。打工妹不愿意回去;三是农村老人的自杀率在升高。然后她问,基于这些情况,现在讲农村重建,希望农村人才回流,那么是否考虑过改变农村的传统男权结构,(让女性更愿意回农村)?
问题原本很清晰,但这位女士在提问的时候表述不清,显得啰嗦,也就让有些人觉得她在瞎扯。但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显然听懂了,并且给出了极为精彩的回答。
关于这位女士的提问需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
1、关于女性自杀率。
从男女性自杀率对比来看,世界的一般情况都是男性自杀率高于女性。但在从1987年到1997年,中国农村女性自杀率曾明显高于男性自杀率。大概是农村男性自杀率的2倍,城市男性自杀率的4倍。
根据《柳叶刀》的数据,1995至1999年间,15岁到34岁的中国女性公民中,每10万人里年均约有37.8名女性自杀,而其中来自农村者占比高达93%。发表于德国《社会精神病学与精神流行病学》杂志的《中国自杀率报告:2002~2011》称,1995年至1999年,15岁至34岁的中国女性公民之中,每10万人里年均约有35.2名农村女性自杀。而2011年,这一数字减少为每10万人之中只有3例,降幅超过了90%。
在将近10年中,中国自杀率降低了大概一半,其中主要原因是农村女性自杀率的大幅度降低。与女性自杀率降低同步发生的,是农村女性大规模进城务工。2008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1.4亿人,其中36%左右是女性,且以年轻女性为主。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女性自杀率基本和男性持平,农村男性自杀率略高。
这也就是提问的女士所提讲,城市化进程提升了农村女性的地位,降低了农村女性的自杀率。从这一点来说,女性离开农村,有助于妇女解放。那么现在讲重建农村,如果不改善男权体制,农村对女性就缺乏吸引力,她们不会回去。
2、关于老人自杀率。近年来,随着我国总体自杀率一路下降的同时,农村老人的自杀率节节攀升,7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年轻人是10倍。农村空心化以后,年轻人纷纷离开,老人在缺乏照顾、缺乏社会保障和收入来源,再加上高龄疾病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自杀率一路高企。
总的来说,这位女士所提到的女性不愿意回农村和老人自杀率居高不下两个问题,都是“农村重建”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但是两个问题都是表象,问题的根源直指我国最核心的城乡二元制结构问题,直指再分配问题,如果只是站在性别角度(虽然客观上与性别有关系)分析,就像温铁军教授所讲,视角太狭隘,也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根源,更无从谈论问题解决。
温铁军在听完问题以后,首先肯定了提问,“问题非常关键”,也谈及了“中国农村传统的一体集中的男权”,但是他很快就切入到核心问题上面,那就是资源分配问题。
温铁军提到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女性自杀率并不高于男性,在当时农村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情况下,男女都在集体中劳作,都为家庭贡献收入,“妇女能顶半边天”,双方收入的相对平等带来了地位的相对平等。农村妇女自杀率的大幅度上升,与分田到户的推进同步。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分田到户的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紧张,资源紧张就想着限制某些人的分配权,比如女性。而随着分田到户重新回来的是家长制,掌握生产资料的户主家长一般以男性为主,女性从客观上不再享有同等地位,成为家庭的附庸。在这个时间段,女性自杀率节节攀升。这一状况直到进城务工潮开启,重新获得自主收入来源的女性,也就逐步摆脱了苦闷而无望的生活,自杀率开始一路下降。
温铁军最核心的论述在接下来的部分。他认为,不是年轻人不愿意回农村,而是回不去农村,问题又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资本)在工业化过程中,非常不负责任地对农村最优质的劳动力采用了“掐草尖”行为,只用最年轻最优秀劳动力最好的10年,从18到28,超过30岁想进厂就有难度了。互联网大厂35岁退休算啥,有些农民工30就被淘汰了。
几亿农民工以很低的工资收入和几乎不存在的社会保障,帮助中国快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但是这些农民工老了以后呢?城市给他们留位置了吗?户口给解决吗?子女教育?医疗社保?哪些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在建设的时候考虑过这些农民工呢?全国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加州,最早的建设者中很大一部分不就是打工妹吗?有多少打工妹留下来了?这就是图7里温铁军讲的意思。
二是现有农村的财产关系留不住人。温铁军认为,高速城市化打破了原有农村的社会结构,整个农村被纳入市场经济循环中,被强行外部定价。被外部定价的农村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农村什么都不值钱啊,不值钱,没收入,年轻人怎么留得住?长三角周边的农村有留不住人的问题吗?为什么老人自杀率这么高?在传统的家庭群居的小农经济中,老人由后代赡养,但现在后代都打工去了,老人无人照顾,稍有病痛,就是绝对的负担,老人为了不耽误儿女,可不就自杀么?(图8)(分地的问题没研究过,藏拙不讲了)
城市留不下,农村回不去的这2亿多农民工,今后怎么办?这才是农村重建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至于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城乡二元制结构,是工农剪刀差。讲到这就可以不讲了,号还想要。也就温铁军这样的大佬现在愿意讲讲这些话了,至于说为什么其他人不怎么讲,大家应该懂。
所以说,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不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也是终于有能力直面核心问题,补上历史欠账。这关系着我们整个国家能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刚才看到一个视频,温铁军回答一位女士关于农村重建工作是有考虑对农村传统男权体制的(改革),温铁军进行了6分钟回答,讲得非常好。这原本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对话,但是网贴把它作为“对田园女权降维打击”的案例,完全模糊了这段对话的价值,令人遗憾。

首先说这位女士的提问。这位女士的提问中包含了三个背景,一是由于传统男权体制因素导致农村女性地位低,让农村女性自杀率长期高于男性;二是现在农村女性自杀率降低了很多,所以农村人才的流失对于妇女解放来说反而有积极作用。打工妹不愿意回去;三是农村老人的自杀率在升高。然后她问,基于这些情况,现在讲农村重建,希望农村人才回流,那么是否考虑过改变农村的传统男权结构,(让女性更愿意回农村)?

问题原本很清晰,但这位女士在提问的时候表述不清,显得啰嗦,也就让有些人觉得她在瞎扯。但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显然听懂了,并且给出了极为精彩的回答。

关于这位女士的提问需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
1、关于女性自杀率。

从男女性自杀率对比来看,世界的一般情况都是男性自杀率高于女性。但在从1987年到1997年,中国农村女性自杀率曾明显高于男性自杀率。大概是农村男性自杀率的2倍,城市男性自杀率的4倍。

根据《柳叶刀》的数据,1995至1999年间,15岁到34岁的中国女性公民中,每10万人里年均约有37.8名女性自杀,而其中来自农村者占比高达93%。发表于德国《社会精神病学与精神流行病学》杂志的《中国自杀率报告:2002~2011》称,1995年至1999年,15岁至34岁的中国女性公民之中,每10万人里年均约有35.2名农村女性自杀。而2011年,这一数字减少为每10万人之中只有3例,降幅超过了90%。

在将近10年中,中国自杀率降低了大概一半,其中主要原因是农村女性自杀率的大幅度降低。与女性自杀率降低同步发生的,是农村女性大规模进城务工。2008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1.4亿人,其中36%左右是女性,且以年轻女性为主。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女性自杀率基本和男性持平,农村男性自杀率略高。

这也就是提问的女士所提讲,城市化进程提升了农村女性的地位,降低了农村女性的自杀率。从这一点来说,女性离开农村,有助于妇女解放。那么现在讲重建农村,如果不改善男权体制,农村对女性就缺乏吸引力,她们不会回去。

2、关于老人自杀率。近年来,随着我国总体自杀率一路下降的同时,农村老人的自杀率节节攀升,7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年轻人是10倍。农村空心化以后,年轻人纷纷离开,老人在缺乏照顾、缺乏社会保障和收入来源,再加上高龄疾病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自杀率一路高企。

总的来说,这位女士所提到的女性不愿意回农村和老人自杀率居高不下两个问题,都是“农村重建”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但是两个问题都是表象,问题的根源直指我国最核心的城乡二元制结构问题,直指再分配问题,如果只是站在性别角度(虽然客观上与性别有关系)分析,就像温铁军教授所讲,视角太狭隘,也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根源,更无从谈论问题解决。

温铁军在听完问题以后,首先肯定了提问,“问题非常关键”,也谈及了“中国农村传统的一体集中的男权”,但是他很快就切入到核心问题上面,那就是资源分配问题。

温铁军提到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女性自杀率并不高于男性,在当时农村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情况下,男女都在集体中劳作,都为家庭贡献收入,“妇女能顶半边天”,双方收入的相对平等带来了地位的相对平等。农村妇女自杀率的大幅度上升,与分田到户的推进同步。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分田到户的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紧张,资源紧张就想着限制某些人的分配权,比如女性。而随着分田到户重新回来的是家长制,掌握生产资料的户主家长一般以男性为主,女性从客观上不再享有同等地位,成为家庭的附庸。在这个时间段,女性自杀率节节攀升。这一状况直到进城务工潮开启,重新获得自主收入来源的女性,也就逐步摆脱了苦闷而无望的生活,自杀率开始一路下降。

温铁军最核心的论述在接下来的部分。他认为,不是年轻人不愿意回农村,而是回不去农村,问题又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资本)在工业化过程中,非常不负责任地对农村最优质的劳动力采用了“掐草尖”行为,只用最年轻最优秀劳动力最好的10年,从18到28,超过30岁想进厂就有难度了。互联网大厂35岁退休算啥,有些农民工30就被淘汰了。

几亿农民工以很低的工资收入和几乎不存在的社会保障,帮助中国快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但是这些农民工老了以后呢?城市给他们留位置了吗?户口给解决吗?子女教育?医疗社保?哪些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在建设的时候考虑过这些农民工呢?全国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加州,最早的建设者中很大一部分不就是打工妹吗?有多少打工妹留下来了?这就是图7里温铁军讲的意思。

二是现有农村的财产关系留不住人。温铁军认为,高速城市化打破了原有农村的社会结构,整个农村被纳入市场经济循环中,被强行外部定价。被外部定价的农村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农村什么都不值钱啊,不值钱,没收入,年轻人怎么留得住?长三角周边的农村有留不住人的问题吗?为什么老人自杀率这么高?在传统的家庭群居的小农经济中,老人由后代赡养,但现在后代都打工去了,老人无人照顾,稍有病痛,就是绝对的负担,老人为了不耽误儿女,可不就自杀么?(图8)(分地的问题没研究过,藏拙不讲了)

城市留不下,农村回不去的这2亿多农民工,今后怎么办?这才是农村重建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至于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城乡二元制结构,是工农剪刀差。讲到这就可以不讲了,号还想要。也就温铁军这样的大佬现在愿意讲讲这些话了,至于说为什么其他人不怎么讲,大家应该懂。

所以说,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不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也是终于有能力直面核心问题,补上历史欠账。这关系着我们整个国家能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长期订阅《新发现》杂志的关系,对于“江晓原”这个名字还是很熟悉的,他在这本科普杂志上有专栏。我把这次讲座的内容记录下来了。听众里估计有一半的人都听不懂他说的内容,起码不清楚他提到的电影、小说作品。我却因为他说的每一个点都懂,兴奋不已。我从小看科幻,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世界》开始,初中的时候机缘巧合看到了一本科幻短篇小说合集,第一次知道了阿西莫夫和他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上高中的时候开始每月购买《科幻世界》。非常同意江教授关于《星球大战》的评价,我和谢耳朵一样,是《星际迷航》(Star Trek)这一派的[阴险]
现场给了三个提问机会,我第一个提问,问的是近未来科幻和远未来科幻作品的问题,可惜江教授的回答我不太满意。他直接把近未来科幻算作“硬科幻”,把远未来科幻算作“软科幻”,还说我科幻电影看的太少了[黑线]《流浪地球》算软科幻还是硬科幻?一般情况下它被视作硬科幻,可能还存在争议,但它无疑是远未来科幻。第二个提问机会是一个看过《基地》系列的女生,有些激动,语无伦次地谈了些感想,没提问,这事也常见。于是在无人提问的情况下,我又抢到了第三个机会。这次问的是好莱坞影片热衷反乌托邦主题,是否有出于商业目的考虑,方便展开动作场景等?他回答的部分内容我是认同的:美国的影视圈普遍是“白左”,所以他们天然地有这个倾向。然而他否认了我提到的商业目的考虑,认为不是主要因素。有空的话我会去图书馆借阅他的两本书,作为电影产业相关知识的补充。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但在这个直播种类越来越多的今天,既能够言之有物,又能够引导正确价值观的主播简直是人间宝藏一般的存在,某牙户外板块主播钱小佳就是这样一位主播。有人看到“韧”有人谈
  • 简而言之就是如果我不走跳槽,那么就是立足稳定且时间相对自由的工作大概率可以干到退休,然后琢磨自己做点什么副业和继续进修提升;如果我选择走,那么职业赛道完全转变,
  • 我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是我高中走读所以辞职送我上学送了三年一天不落的人是我大学在河北燕郊但是这四年都在亲自车接车送我的人是我从大四开始就不要生活费但他每隔一段
  • 定了8点出发,但今早的上海显然比前面两个月的任何一天都要热,充分体会啥叫没有最热只有更热,七点时候的体感已经让我火冒三丈,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张三弟家会合,然后往
  • ‼️招募杭州人像摄影师欢迎转发扩散▫️坐标杭州上城区,女生优先,会拍视频的最佳照片风格如下,运动为主,生活时尚类为辅修图可以我来也可以你来,不强求修图️兼职,时
  • 这么说了真的也会出场啊啊啊啊啊ー和彩希桑一起上公演是相当地久违了所以,敬请期待吧!)有可以一起摸索的芽芽也带欢迎,半夜做孤儿真的好痛苦,众雷都不搞,众雷不要靠近
  • 可是,属于他们俩的故事,无言的荒漠见证了,冬去春来,每当西北风来临的时候,他们的伤痛,像轻沙扬过,被覆盖在沙丘底下,隐入尘烟;属于他们俩的故事,无私的土地见
  • 世间有一种爱是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最无私的爱 她是茶米油盐的琐碎细腻 也是无数次辗转低回的牵挂 我和她吵过 闹过 抱怨过 任性过 可是却还是彼此眼中最爱的人 从小
  • 蓝色条纹衬衫+灰色拖地阔腿裤=随性潇洒风 蓝色条纹衬衫采用了宽松的oversized版型告别板正,穿出满满的随性范,下身搭配了灰色拖地阔腿裤,尽显大气潇洒
  • 梦境记录官part2在popo家里,突然来了一点客人,嘉宾有杨颖、张大大、虞书欣、王鹤棣梦里先是带着我去了上海,在那里遇见了富气的张大大他的工作人员,和他进行了
  • 跟你说说心里话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频繁的聊天,不再跟对方分享日常,你回我的消息越来越慢,跟我说的话也越来越少,某些细节里,让我觉得,我对你来说已经
  • #尚廷震老师《墨韵书道》暨书法欣赏# 尚老师《墨韵书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意思是说:品德像高山一样崇高的人,自然有人敬仰,行为光明正大的
  • 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跟从前的不一样了。重要的是谁让你重现笑容。
  • 我们每天都在洗脸,可好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洗过心!#传统文化# 很多人都喜欢问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人生顺利,让生意顺利,让孩子顺利?”其实,拥有顺
  • 从雕梁画栋挂着“束河古镇”四个字的大牌坊走进去,沿着两边都是店铺的石板路可以一直走到古镇中心,像大研古镇一样,这里也叫四方街。十分难得的是束河古镇比大研古镇要幽
  • [心][心][心]重阳你在山腰慢慢等我往上爬待到山顶刚好日下我這毛躁的银发被余晖羞红了脸颊你那含笑的眼睛也被岁月染花你握着我的手听我叨叨过去的年华然后还要多久我
  • 没错,我想“渐入佳境”一定是我对你这个十几年闺蜜的人生最好的祝愿 #星汉灿烂 月升沧海# 星子后劲真的很大程少商霍不疑互相救赎罢了霍不疑给了程少商偏爱 在程少商
  • 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宽广的心、美好的心,感恩的心,这样才能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宽广的心、美好的心,感恩的心,这样才能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 临沭刁家大院烧烤从味道和表面的卫生来看算是不错的,但毕竟在临沭我也没吃过太多次烧烤所以没有根本的发言权。但他家的品控就是相对不稳定,每次反馈问题都不是太诚恳的态
  • 除了在人流密集重点场所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落实防控措施外,华坪县还多措并举,在全县范围内设置了14个核酸检测点,对所有有四川、青海省旅居史入(返)华人员,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