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疫苗专家邵一鸣接受《环球时报》专访:#中国八成人接种疫苗才能群体免疫# 】在全球新冠确诊病例突破1亿背景下,疫苗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话题。27日上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截至26日,我国已接种新冠疫苗2276.7万剂次。针对疫苗接种、研制等话题,《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一直参加中国新冠疫苗技术评审的世卫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

国产疫苗如何应对毒株变异?

环球时报:最近,英国、南非、巴西相继出现新的突变毒株。据您了解,我国新冠疫苗对于这些突变毒株是否还有保护效果?

邵一鸣:一代疫苗肯定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为病毒变异是个永恒的主题。一般来说,疫苗针对同源(homologous)毒株(strain)——也就是与疫苗研发基于的毒株或与之极为相似的病毒——保护效果是最好的,而对于与之变异大的异源(heterologous)毒株,保护效果可能出现一定下降,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根据我国疫苗企业和实验室的研究显示,我国新冠疫苗对于去年上半年早期出现的一些变异毒株,中和抗体效力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于最近在英国流行的突变毒株,中和抗体效力变化也不大;对于近期在南非流行的突变毒株,抗体滴度滴度稍有下降。

不过,这种中和抗体效力的变化,并不直接对应疫苗的“有效”和“无效”,只是一种百分比上的变化。只要中和抗体效力还在有效保护范围内,疫苗就都可以说还是有效的。以我们熟悉的流感病毒为例,只有流感疫苗的中和滴度下降到原来的1/2以下时,才会影响疫苗的保护率,再审视突变株感染总人群比率后,可考虑更换新一代的疫苗。

而突变毒株对疫苗保护力的影响到底有多少,还是要看人群实际使用的情况才能确定,因为实验室只能测试体外的情况,与体内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在两个分别主要流行原始毒株和变异毒株的区域,观察同一款疫苗对疫情控制情况是否有区别,来判断变异毒株对疫苗保护力产生的影响效果。

环球时报:如果出现疫苗对变异毒株失效的情况,我国国产疫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升级更新?

邵一鸣:在应对变异毒株方面,两条反应最快的技术路线分别是mRNA疫苗和灭活疫苗,而其他像病毒载体和重组蛋白的技术路线则要很多。

对于国内灭活疫苗来说,企业在拿到变异毒株后,只需要更换病毒培养罐中的种子病毒,其他工序无需做任何调整。而对于mRNA疫苗来说,相当于只需要在化学合成图谱上更改几处,由机器合成和修饰后即成为更新的疫苗。

我国的灭活疫苗完成应对新突变毒株的疫苗升级更新大概需要2个月左右,mRNA疫苗大概只需要几周。由于mRNA是化学合成技术,灭活疫苗是生物技术,后者需要时间来培育细胞,在规模生产方面灭活疫苗需质控因素较多,比mRNA疫苗的化学工程要慢一些,但前后差距应不会超过1个月。

环球时报:升级后的疫苗是否还需要把一、二、三期临床试验和所有审批手续重走一遍?

邵一鸣:这取决于药品管理部门。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制品,不经测试就大规模使用肯定不合适。但是,我认为这个过程是可以大大加快的,各期临床试验都可以加速走,不必像第一次申报新药那样反复地报资料、反复地审,毕竟只是极小的改动,绝大部分生产工序都一样,而且灭活技术也已经非常成熟。

环球时报:未来新冠疫苗是否会升级成多价疫苗,以应对不同种类的毒株?

邵一鸣:完全有可能。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未来某个区域到底会流行哪种优势株,而且有优势株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其他类型毒株。以后很可能是像流感或宫颈癌(HPV)疫苗那样,用多价针对同时流行的不同类型的,或新出现的变异毒株。

未来需要两三年就打一次?

环球时报:现在看来,未来新冠疫苗会不会像流感疫苗那样,每两三年就需要更新并重新接种一遍?

邵一鸣: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但我认为未来新冠不会像流感那样猖獗。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人类从未花如此大的力气去对付流感,基本只是以常规状态去应对,流感疫苗也是可打可不打。而由于新冠肺炎的危害远高于流感,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大规模人群检测、高强度病例治疗、隔离、追踪、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禁足乃至封城等措施,全力应对新冠。

我的观点是,我们不可能完全消灭新冠病毒,但可能会把它压制到很低的程度,可能偶尔有局部散发,就好像埃博拉,每年在中非都会冒出来一些,但规模都不大。新冠像“非典”那样完全被消灭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也没机会形成像流感那样季节性大规模流行。

环球时报:近日,科兴疫苗在巴西三期试验的保护率公布:该疫苗对需要医疗救治的轻症保护效力为77.96%,总体保护效力为50.4%。您曾表示,科兴疫苗在巴西试验中总体保护效力较低的原因是受试人群都是医护人员,环境暴露风险较大。但也有声音认为,环境风险只会加快试验到达终点的时间,而不会影响保护率数字,因为安慰剂组也处在同样的风险下。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邵一鸣:我举一个例子,一个建筑公司按抗6级抗震标准盖的楼(疫苗组)在6级地震中完全不倒,与当地倒了楼(对照组)比较,保护率很好。但此楼移到8级震区,一遇大震就损毁了,保护率下降,并不是建筑有问题,而是场景变化、风险提高了。疫苗高风险场景下的保护率下降也是同样的道理。

同样是灭活疫苗3期临床试验,科兴疫苗要保护巴西高风险医护人员(23.26每百人年)不出现新冠症状是难度,较中生集团疫苗保护阿联酋普通人群(5.82每百人年)的更大。这就是中生集团疫苗的保护率(79.4%—86%)明显高于科兴疫苗的主要原因(50.4%)。

再举一个哈佛大学猴子疫苗试验为例:两组各12只猴子分别打疫苗和安慰剂后,用同样的病毒攻击,第一轮病毒攻击时,安慰剂组10只感染,疫苗组4只感染,疫苗的保护率是60%;第三轮病毒攻击后,,安慰剂组12只全部感染,疫苗组有7只被感染,疫苗保护率就降到42%;第6轮病毒攻击后,疫苗组只有1没感染,疫苗保护率只有8%。而在新冠病人超800万的巴西医护人员,较新冠病人只有十几万的阿联酋普通人群,受病毒攻击频率高出很多,疫苗保护率也就会降低了。

环球时报:根据我国疫苗的保护率数据,大概需要多少比例的人口接种,才能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这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邵一鸣:从理论上来说,群体免疫屏障的水平Y可根据公式:(1-1/R0)x 100% 来计算。其中R0为一个感染者平均把病毒传给几个人的能力,新冠病毒的R0为3,Y为66%。由于疫苗保护率低于100%,加之疫苗运输、使用中的损耗,我国大概需要80%以上的人群接种才能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这大概需要两年左右。

不过,现实中我们还需要考虑更复杂的因素:我们一般说的免疫屏障,是指阻断病毒的传播,但现在无论是国产疫苗还是西方疫苗,测定的都是制止发病,而不是阻断新冠病毒传播。

英国阿斯利康疫苗 3期临床试验中抽取一部分人进行核酸普测,发现尽管该疫苗对新冠发病的保护率为70.4%,但对无症状感染的保护率只有27.3%。所以,使用当前的国内外新冠疫苗,是难以建立起阻断病毒传播的免疫屏障的。

环球时报:如果如您所说,疫苗也难以防止无症状感染,那您认为未来我们有必要调整对无症状感染的认知和防控措施吗?

邵一鸣:防控策略肯定会根据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的。新冠病毒防治的两难状态在于,它是一种介于“非典”和流感之间的病毒:“非典”病死率高,但传播能力相对较弱,我们有可能把它一次扑灭;流感病死率低,但传播能力很强,我们从未想过能把它扑灭。

接下来的防控策略,可能还是要看疫情会更向流感那个方向发展,还是更向着“非典”的方向发展。不过,鉴于新冠病毒对生命的伤害程度,还是有必要采取比对付普通流感更强的手段,以对经济和社会正常生活影响更小的方式,即更低成本更高效益的新防控模式来应对它的。当前的当务之急,是并行推进传统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的方法,一方面挽救生命,一方面大幅降低病毒的传播。当前通过接种疫苗建立这样的免疫屏障,即显著减少发病、大幅度降低重症和死亡,保障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80岁老人接种疫苗安全吗?

环球时报:不久前,挪威发现23例与美国辉瑞公司新冠疫苗相关的老年人死亡病例,已对其中13例死亡病例进行评估,认为死亡原因可能与疫苗引发的发热、恶心等不良反应有关。鉴于这种情况,您建议国内80岁以上的老人接种新冠疫苗吗?

邵一鸣:鉴于中国目前严格的防控措施,国内大部分地区的中国老百姓面临病毒感染风险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比较好的接种策略是:先扩大疫苗紧急使用人群的接种,尽快全面覆盖保护防治一线医护和疾控人员、保守国门的安全人员、接触进口货物的工作人员,交通运输部门人员,必须前往境外疫区或高风险地区工作的人员。即优先保护国内尚有感染风险的人群,而对于风险较低的人群来说,可以先等一等,再根据国家的部署,有序地接种疫苗。

具体到老年人群体,辉瑞和Moderna公司的mRNA疫苗不良风险发生的比例和不确定性确实比较高,但在欧美疫情大暴发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确是高风险人群,尤其感染病毒后病死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科学家在平衡风险与收益后,仍然做出让超过8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决定,我是可以理解的。

而对国内外所有使用的疫苗来说,尽管当前疫苗较大规模人群应用的时间都在半年左右,对新冠疫苗的中长期风险的把握,还缺乏数据的支持,但由于我国的灭活疫苗是成熟技术,在人类已有上百年的应用历史,其不可预测性较首次用于人类的mRNA疫苗低很多。所以,我国健康的老年人接种灭活疫苗应该是可以的,风险是可控的。但鉴于我国疫情已被基本控制,不存在欧美那样老年人也必须马上接种的必要性,8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可以更保守一些,等一等未来将会有的保护率和安全性都更高的疫苗,也可以先给老年人周围的人员接种疫苗,如家人、保姆和养老院工作人员,为老年人增加一道防护屏障。

我国应该在第一代疫苗取得成功后,继续加大对后继疫苗的支持力度,促使我国研制的不仅预防发病、还能阻断病毒感染和传播的疫苗早日出现。到那时,将有可能使用疫苗建立我们想建立的最理想的群体免疫屏障

中美疫苗合作前景如何?

环球时报:西方许多舆论质疑中国疫苗的透明度。您怎么看这一问题?

邵一鸣:我国各疫苗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合作,是在全球最早开展新冠疫苗的1、2期临床试验,也是最早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新冠疫苗1、2期临床试验是数据的国家。由于我国疫情控制得好,以至于国内没有足够的新发病例,无法开展3期临床试验。当我国疫苗在境外开展3期临床试验时,试验的负责单位是外方机构,是否、何时、以及如何公布临床试验数据,必须由外方机构决定,中方没有决策权。

以科兴在巴西的三期试验为例,该试验的推进全权由巴西合作方进行,科兴只提供疫苗,不插手对方试验工作的进展。而巴西方面的试验也是采用国际化的团队,他们聘用了一个美国的监理公司,监督试验的总体运转。试验产生的数据还要交给另一个欧洲数据分析公司,开展第三方的独立数据分析,撰写最终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报告。巴西方面何时公布、公布多少和什么数据都是由巴西决定。所以,说中国疫苗的透明度存在问题是没有根据的。

环球时报:您如何看待中美在抗疫和疫苗合作上的前景?中国和美国的疫苗是竞争关系吗?

邵一鸣:我认为疫情这场“大火”仍然是有希望扑灭的,但前提是中美必须要携手合作。地球就好像是一个村子,村里平时各家有互相吵架、打架的情况,但现在村里着火了,火势还蔓延很快,就不能村长和书记先吵起来了,而是要搁置一切争议和矛盾,带领全村齐心协力去救火,否则全村就有在大火中毁于一旦的危险。

我还记得在美国疫情刚暴发的时候,福奇医生一开始建议老百姓不要戴口罩,后来也受到特朗普的甩锅。他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的口罩存量严重不足,他们卫生部门希望把更多口罩优先供给风险更高的医护人员。但其实中国当时的口罩产能已经大幅上升,我个人也曾经帮助美国的合作大学和州市协调了若干批口罩和防护服。大学和好几个州一开始很高兴,但后来由于联邦政府从中干预,不允许他们接收。结果不仅医护人员口罩、防护服没有大的缓解,老百姓就更不够了!由此可见一斑,缺乏国际和国内合作,是导致美国抗疫不力的原因之一。

【权威疫苗专家邵一鸣接受《环球时报》专访:#中国八成人接种疫苗才能群体免疫# 】在全球新冠确诊病例突破1亿背景下,疫苗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话题。27日上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截至26日,我国已接种新冠疫苗2276.7万剂次。针对疫苗接种、研制等话题,《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一直参加中国新冠疫苗技术评审的世卫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

国产疫苗如何应对毒株变异?

环球时报:最近,英国、南非、巴西相继出现新的突变毒株。据您了解,我国新冠疫苗对于这些突变毒株是否还有保护效果?

邵一鸣:一代疫苗肯定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为病毒变异是个永恒的主题。一般来说,疫苗针对同源(homologous)毒株(strain)——也就是与疫苗研发基于的毒株或与之极为相似的病毒——保护效果是最好的,而对于与之变异大的异源(heterologous)毒株,保护效果可能出现一定下降,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根据我国疫苗企业和实验室的研究显示,我国新冠疫苗对于去年上半年早期出现的一些变异毒株,中和抗体效力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于最近在英国流行的突变毒株,中和抗体效力变化也不大;对于近期在南非流行的突变毒株,抗体滴度滴度稍有下降。

不过,这种中和抗体效力的变化,并不直接对应疫苗的“有效”和“无效”,只是一种百分比上的变化。只要中和抗体效力还在有效保护范围内,疫苗就都可以说还是有效的。以我们熟悉的流感病毒为例,只有流感疫苗的中和滴度下降到原来的1/2以下时,才会影响疫苗的保护率,再审视突变株感染总人群比率后,可考虑更换新一代的疫苗。

而突变毒株对疫苗保护力的影响到底有多少,还是要看人群实际使用的情况才能确定,因为实验室只能测试体外的情况,与体内效果是不同的。比如在两个分别主要流行原始毒株和变异毒株的区域,观察同一款疫苗对疫情控制情况是否有区别,来判断变异毒株对疫苗保护力产生的影响效果。

环球时报:如果出现疫苗对变异毒株失效的情况,我国国产疫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升级更新?

邵一鸣:在应对变异毒株方面,两条反应最快的技术路线分别是mRNA疫苗和灭活疫苗,而其他像病毒载体和重组蛋白的技术路线则要很多。

对于国内灭活疫苗来说,企业在拿到变异毒株后,只需要更换病毒培养罐中的种子病毒,其他工序无需做任何调整。而对于mRNA疫苗来说,相当于只需要在化学合成图谱上更改几处,由机器合成和修饰后即成为更新的疫苗。

我国的灭活疫苗完成应对新突变毒株的疫苗升级更新大概需要2个月左右,mRNA疫苗大概只需要几周。由于mRNA是化学合成技术,灭活疫苗是生物技术,后者需要时间来培育细胞,在规模生产方面灭活疫苗需质控因素较多,比mRNA疫苗的化学工程要慢一些,但前后差距应不会超过1个月。

环球时报:升级后的疫苗是否还需要把一、二、三期临床试验和所有审批手续重走一遍?

邵一鸣:这取决于药品管理部门。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制品,不经测试就大规模使用肯定不合适。但是,我认为这个过程是可以大大加快的,各期临床试验都可以加速走,不必像第一次申报新药那样反复地报资料、反复地审,毕竟只是极小的改动,绝大部分生产工序都一样,而且灭活技术也已经非常成熟。

环球时报:未来新冠疫苗是否会升级成多价疫苗,以应对不同种类的毒株?

邵一鸣:完全有可能。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未来某个区域到底会流行哪种优势株,而且有优势株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其他类型毒株。以后很可能是像流感或宫颈癌(HPV)疫苗那样,用多价针对同时流行的不同类型的,或新出现的变异毒株。

未来需要两三年就打一次?

环球时报:现在看来,未来新冠疫苗会不会像流感疫苗那样,每两三年就需要更新并重新接种一遍?

邵一鸣: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但我认为未来新冠不会像流感那样猖獗。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人类从未花如此大的力气去对付流感,基本只是以常规状态去应对,流感疫苗也是可打可不打。而由于新冠肺炎的危害远高于流感,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大规模人群检测、高强度病例治疗、隔离、追踪、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禁足乃至封城等措施,全力应对新冠。

我的观点是,我们不可能完全消灭新冠病毒,但可能会把它压制到很低的程度,可能偶尔有局部散发,就好像埃博拉,每年在中非都会冒出来一些,但规模都不大。新冠像“非典”那样完全被消灭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也没机会形成像流感那样季节性大规模流行。

环球时报:近日,科兴疫苗在巴西三期试验的保护率公布:该疫苗对需要医疗救治的轻症保护效力为77.96%,总体保护效力为50.4%。您曾表示,科兴疫苗在巴西试验中总体保护效力较低的原因是受试人群都是医护人员,环境暴露风险较大。但也有声音认为,环境风险只会加快试验到达终点的时间,而不会影响保护率数字,因为安慰剂组也处在同样的风险下。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邵一鸣:我举一个例子,一个建筑公司按抗6级抗震标准盖的楼(疫苗组)在6级地震中完全不倒,与当地倒了楼(对照组)比较,保护率很好。但此楼移到8级震区,一遇大震就损毁了,保护率下降,并不是建筑有问题,而是场景变化、风险提高了。疫苗高风险场景下的保护率下降也是同样的道理。

同样是灭活疫苗3期临床试验,科兴疫苗要保护巴西高风险医护人员(23.26每百人年)不出现新冠症状是难度,较中生集团疫苗保护阿联酋普通人群(5.82每百人年)的更大。这就是中生集团疫苗的保护率(79.4%—86%)明显高于科兴疫苗的主要原因(50.4%)。

再举一个哈佛大学猴子疫苗试验为例:两组各12只猴子分别打疫苗和安慰剂后,用同样的病毒攻击,第一轮病毒攻击时,安慰剂组10只感染,疫苗组4只感染,疫苗的保护率是60%;第三轮病毒攻击后,,安慰剂组12只全部感染,疫苗组有7只被感染,疫苗保护率就降到42%;第6轮病毒攻击后,疫苗组只有1没感染,疫苗保护率只有8%。而在新冠病人超800万的巴西医护人员,较新冠病人只有十几万的阿联酋普通人群,受病毒攻击频率高出很多,疫苗保护率也就会降低了。

环球时报:根据我国疫苗的保护率数据,大概需要多少比例的人口接种,才能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这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邵一鸣:从理论上来说,群体免疫屏障的水平Y可根据公式:(1-1/R0)x 100% 来计算。其中R0为一个感染者平均把病毒传给几个人的能力,新冠病毒的R0为3,Y为66%。由于疫苗保护率低于100%,加之疫苗运输、使用中的损耗,我国大概需要80%以上的人群接种才能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这大概需要两年左右。

不过,现实中我们还需要考虑更复杂的因素:我们一般说的免疫屏障,是指阻断病毒的传播,但现在无论是国产疫苗还是西方疫苗,测定的都是制止发病,而不是阻断新冠病毒传播。

英国阿斯利康疫苗 3期临床试验中抽取一部分人进行核酸普测,发现尽管该疫苗对新冠发病的保护率为70.4%,但对无症状感染的保护率只有27.3%。所以,使用当前的国内外新冠疫苗,是难以建立起阻断病毒传播的免疫屏障的。

环球时报:如果如您所说,疫苗也难以防止无症状感染,那您认为未来我们有必要调整对无症状感染的认知和防控措施吗?

邵一鸣:防控策略肯定会根据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的。新冠病毒防治的两难状态在于,它是一种介于“非典”和流感之间的病毒:“非典”病死率高,但传播能力相对较弱,我们有可能把它一次扑灭;流感病死率低,但传播能力很强,我们从未想过能把它扑灭。

接下来的防控策略,可能还是要看疫情会更向流感那个方向发展,还是更向着“非典”的方向发展。不过,鉴于新冠病毒对生命的伤害程度,还是有必要采取比对付普通流感更强的手段,以对经济和社会正常生活影响更小的方式,即更低成本更高效益的新防控模式来应对它的。当前的当务之急,是并行推进传统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的方法,一方面挽救生命,一方面大幅降低病毒的传播。当前通过接种疫苗建立这样的免疫屏障,即显著减少发病、大幅度降低重症和死亡,保障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80岁老人接种疫苗安全吗?

环球时报:不久前,挪威发现23例与美国辉瑞公司新冠疫苗相关的老年人死亡病例,已对其中13例死亡病例进行评估,认为死亡原因可能与疫苗引发的发热、恶心等不良反应有关。鉴于这种情况,您建议国内80岁以上的老人接种新冠疫苗吗?

邵一鸣:鉴于中国目前严格的防控措施,国内大部分地区的中国老百姓面临病毒感染风险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比较好的接种策略是:先扩大疫苗紧急使用人群的接种,尽快全面覆盖保护防治一线医护和疾控人员、保守国门的安全人员、接触进口货物的工作人员,交通运输部门人员,必须前往境外疫区或高风险地区工作的人员。即优先保护国内尚有感染风险的人群,而对于风险较低的人群来说,可以先等一等,再根据国家的部署,有序地接种疫苗。

具体到老年人群体,辉瑞和Moderna公司的mRNA疫苗不良风险发生的比例和不确定性确实比较高,但在欧美疫情大暴发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确是高风险人群,尤其感染病毒后病死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科学家在平衡风险与收益后,仍然做出让超过8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的决定,我是可以理解的。

而对国内外所有使用的疫苗来说,尽管当前疫苗较大规模人群应用的时间都在半年左右,对新冠疫苗的中长期风险的把握,还缺乏数据的支持,但由于我国的灭活疫苗是成熟技术,在人类已有上百年的应用历史,其不可预测性较首次用于人类的mRNA疫苗低很多。所以,我国健康的老年人接种灭活疫苗应该是可以的,风险是可控的。但鉴于我国疫情已被基本控制,不存在欧美那样老年人也必须马上接种的必要性,80岁以上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可以更保守一些,等一等未来将会有的保护率和安全性都更高的疫苗,也可以先给老年人周围的人员接种疫苗,如家人、保姆和养老院工作人员,为老年人增加一道防护屏障。

我国应该在第一代疫苗取得成功后,继续加大对后继疫苗的支持力度,促使我国研制的不仅预防发病、还能阻断病毒感染和传播的疫苗早日出现。到那时,将有可能使用疫苗建立我们想建立的最理想的群体免疫屏障

中美疫苗合作前景如何?

环球时报:西方许多舆论质疑中国疫苗的透明度。您怎么看这一问题?

邵一鸣:我国各疫苗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合作,是在全球最早开展新冠疫苗的1、2期临床试验,也是最早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新冠疫苗1、2期临床试验是数据的国家。由于我国疫情控制得好,以至于国内没有足够的新发病例,无法开展3期临床试验。当我国疫苗在境外开展3期临床试验时,试验的负责单位是外方机构,是否、何时、以及如何公布临床试验数据,必须由外方机构决定,中方没有决策权。

以科兴在巴西的三期试验为例,该试验的推进全权由巴西合作方进行,科兴只提供疫苗,不插手对方试验工作的进展。而巴西方面的试验也是采用国际化的团队,他们聘用了一个美国的监理公司,监督试验的总体运转。试验产生的数据还要交给另一个欧洲数据分析公司,开展第三方的独立数据分析,撰写最终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报告。巴西方面何时公布、公布多少和什么数据都是由巴西决定。所以,说中国疫苗的透明度存在问题是没有根据的。

环球时报:您如何看待中美在抗疫和疫苗合作上的前景?中国和美国的疫苗是竞争关系吗?

邵一鸣:我认为疫情这场“大火”仍然是有希望扑灭的,但前提是中美必须要携手合作。地球就好像是一个村子,村里平时各家有互相吵架、打架的情况,但现在村里着火了,火势还蔓延很快,就不能村长和书记先吵起来了,而是要搁置一切争议和矛盾,带领全村齐心协力去救火,否则全村就有在大火中毁于一旦的危险。

我还记得在美国疫情刚暴发的时候,福奇医生一开始建议老百姓不要戴口罩,后来也受到特朗普的甩锅。他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美国的口罩存量严重不足,他们卫生部门希望把更多口罩优先供给风险更高的医护人员。但其实中国当时的口罩产能已经大幅上升,我个人也曾经帮助美国的合作大学和州市协调了若干批口罩和防护服。大学和好几个州一开始很高兴,但后来由于联邦政府从中干预,不允许他们接收。结果不仅医护人员口罩、防护服没有大的缓解,老百姓就更不够了!由此可见一斑,缺乏国际和国内合作,是导致美国抗疫不力的原因之一。全文:https://t.cn/A65fLpRc

$闻泰科技 sh600745$ 调研纪要20210120

业务介绍
安世半导体:全球前十位的功率半导体厂商,汽车半导体领域,车规功率器件排名更高。公司供给和客户有一些在欧洲,所以二季度疫情有一些影响,但是从三季度开始,大量的汽车厂订单开始进来,现在看,订单和出货始终往上走。20Q4从出货来说是新高,bb值来看4季度末超过1.4,Q1是1.2多,从未来展望,出货会环比持续往上。

价格:公司价格变化有两个阶段:1)变相的变化,去年Q4国内厂商很多有涨价函的通知,安世作为全球领先的厂商,价格规则跟全球大厂一致,大部分价格是一对一的协商,所以不太可能发通知,去年Q3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同客户的价差比较大,保证高价格、高毛利的客户交期拉短,增加配额;2)近期,公司很多客户是年度协议价,从协议定价的角度来说,也有上涨,Q1陆续开展,会陆续兑现。
价格趋势看的比较清晰,利好未来的毛利率和净利率的水平。

产能:每年技改,提升10%左右,同时去年Q3做了内部产能结构的优化,把低毛利的产品压缩一下,扩张高毛利。外部的代工厂,像华虹也在更多的外协,满足需求。
从21到22年,整个的总产能包括代工,每年有10%以上的增速。到明年年底,控股股东控股的临港晶圆厂良率投产,满产是每年4万片。公司也不断做产品线拓展。

安世的收入50%在车上,全球所有品牌的车都会用到安世的半导体。从产品类别看,有进一步扩充的地方,在研发中高功率的mos产品和igbt产品,碳化硅的产品,二极管也在流片,公司整个集团布局碳化硅全产业链,氮化镓也是全球领先,650v的fet从2019年的5月就已经产出了。希望公司能真正成为中国的英飞凌,全球功率器件的龙头厂商。

需求展望:欧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非常快,一辆新能源汽车,需要的功率器件是传统汽油车的5-10倍,未来5-10年,提升会非常大,安世相关的产品基本上从70多到380美金,需求的前景非常乐观。

手机和终端:
2021-2022年,1)5G手机的量快速切换,今年是5G千元机出来的第一年,也是放量的第一年,对手机的ODM非常有利,21年手机的量逐季度都会环比上升;2)非手机品类,现在布局非常积极,去年内部做了组织架构的创新改组,IOT和笔电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笔电从今年到明年,从200-300,到700-800万的出货量,手表和tws也会迅速上量;3)现有体系外的新品牌,新客户,在目前安卓系手机的基础上,打造增长第二曲线。
公司也在打造从服务型向产品型转型升级,大量手机的项目,由需求定义,转移到笔电领域产品方案型,客户选择预研好的产品,有效提高自采率。

SiP:
包括5G手机射频,手表,耳机主板,三个方案都在推进,二季度开始有design方案出来。未来手机出货2亿部,iot 1亿部,希望超过一半能超过自己的sip方案。
去年Q4到今年Q1上游配件涨价趋势,现在来看,一方面积极解决这个问题,部分配件厂商还是可以协同;另一方面5G新项目上量,boom的基准就是现在的,基本不受影响。从2021年看,ODM业务盈利也会逐季度环比往上走。

总结来看:
半导体业务,受益于电动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有快速增长态势,安世50%的收入来自车规器件,在电动车渗透率提升的过程中,未来增长空间非常乐观;终端产品业务,21-22年,逐步有新的增长点,在5G手机、非手机和SiP方案的导入,都会成为新的增长主线。未来3年,会给闻泰成长带来空间。

Q:安世是欧洲公司,被闻泰收购,怎么整合?
公司的融合方面,
现在董事长张总亲自担任了安世的ceo;过去一年,外部环境非常复杂,董事长也面临一定挑战,像2季度,要决定是否降产能,当时决策推动产能继续满产,当时有压力,会有库存,但公司判断后续需求会起来。现在看起来,非常明智,带动了效率提升和市占率提升,同时,张总兼任ceo后,带来了团队凝聚力,现在安世管理的协同和一致性非常好。
从公司的实际控制和管理效果看,在疫情的影响下,最终结果都非常好。

从业务拓展来看,
1/4号启动了临港12寸晶圆厂,40万的产能,完全扩产后,产出能力翻倍;公司也在中国建设研发中心,中国研发中心可能会侧重工程公关的产品,中高压mos和igbt;对欧洲体系,创新导向,进一步扩充,发挥整体优势。
临港晶圆厂,目前是请了intel的核心团队,欧洲晶圆厂核心的人员预计下半年到上海。

去年很多投资者担心收购风险,从目前来看,很可能会是中国企业收购外资企业的典范。

Q:未来产能和价格变化
产能:
目前大家了解的数据是2018年的收购报告,那时候曼彻斯特和汉堡加起来是6万片/月的8‘’,每年10%左右的提升,目前自有总产能在95-100万片/年的8‘’;今年会自有提升,接近110的投片;
公司1/3的投片在代工厂,代工产能50万片/年,现在还在继续协同,略有提升,公司的需求有长期的稳定性。
临港投片后,满产是1年40万片的12‘’,明年底良率投产,2023年要看需求,决定是否全面投片。但临港后续还有可能扩充,实际最大的产能是60万片/年。
产能规划的阶梯非常好,如果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希望产能能匹配节奏。

价格:
两个阶段:1)是根据价差差别供货;2)协议性的,每个协议都不一样。总的来看可以参考行业的水平,比如stm,总体涨价了5-10%,这个也是安世大概的水准。
未来2年,从需求角度,车规半导体有5-10倍的空间,紧缺情况还会持续,价格会保持平稳略有提升。

Q:ODM,元器件有些价格压力,对利润率有影响,大概的量化影响
具体的影响存在,量化的影响要看后续的公告。
上游器件涨价,后续的影响:1)主要的配件涨价,会跟下游通过库存、协同的方式去消化;2)新的5G项目,boom的成本基准是按照目前的物料价格,这部分项目不受影响,一季度末和二季度出货,会逐步恢复。
Q4开始到21年,每个季度都是环比向上的。

Q:安世:上半年受疫情比较厉害,毛利率会有下滑,Q4来看,毛利率的修复情况
Q4的出货量已经是历史新高,考虑到价格因素,出货值应该也是历史新高。
20Q3盈利就开始回复,到Q4进一步修复,到21Q1预计能修复到正常水平。能否修复到历史最高水平,要看价格和成本费用。

Q:临港晶圆厂的产能投放节奏
临港晶圆厂是控股股东在临港投资的,晶圆厂刚开始是亏损的,所以采取了这个模式,运营平稳后上市公司回购。
投产是22年年底,1/4打桩,3个月基础工程,再6个月建筑封顶,之后6个月洁净车间,到明年6,7月完成自动化设备,再投片,需要一些时间,所以要到明年四季度了。
明年底良率投产后,普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Q:手机芯片缺货导致Q1部分手机无法出货,对公司ODM业务的影响
20Q4的时候,订单非常好,总订单需求量比历史新高都要高很多;但实际交付量,同比有增长,但跟订单的差值就是有些交付受到的芯片缺货的影响。
到21Q1,会比20Q4好,特别是在交付上面,内部也推动了很多措施,去改善交付的提升,今年应该会逐步的改善。

Q:安世的产能代工情况
大概1/3是代工,现在的代工产能还在逐步提升,虽然8‘’紧张,但是不同厂商有差异,规模大的厂商与代工厂的关系好,还是能做到协同,小厂商可能会比较难。
外协的量每个月都在提升,中小功率厂商很难拿到增量,要么就是很高的价格。大厂对晶圆厂来说,可以保持长期的稳定性,所以大厂相对能协调。

Q:安世汽车和其他领域的产能利用率,以及未来的需求展望。
公司产能利用率超过100%;
安世的收入一半是用在汽车,包括了汽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实际上车规的功率器件,同样的汽油车用71美金的安世半导体,纯电动车用380美金,这还没包括中高功率的料号。新能源车的电动系统和智能系统,电动系统弹性很高,以前是机械动力系统,现在无论obc、电驱、动力模块,都需要模块化、电动化模式,这里面用的pcb提升了很多。
收入来看,Mos占公司1/3,esd是10-15%,标准逻辑10-15%,晶体管40%,在电路板都会应用,在电动车弹性非常直接。
电动车智能化布局就比汽油车好,现在看电动车渗透率提升对车规功率器件有很大拉动作用。
车规功率器件领域,未来5-10年,行业是5-10倍的成长。车规和其他功率器件无法混用,生产线都是特许的,认证周期非常长。车规领域的增速会非常高。
其他领域:消费电子、工业增速也还可以,但是车规这块增速最明确,跟着电动车上升。

Q:新能源车相关的器件占安世的比重
不太好区分,新能源汽车上面的igbt、中高功率mos,也要电路板和驱动系统,都会用到二极管、三极管、标准逻辑、mos等,不是独立器件。
安世都是封装置后成品的方式出货。

Q:安世的交期
可以参考第三方数据,以前正常是14周,现在会拉长不少。

Q:收购完安世之后,协同效率,量化的改善
公司20Q4,出货量已经创历史新高,出货值肯定也是。
毛利率和净利率:Q2受最大的影响,后面就逐季度改善了,21Q1净利率水平能回复的比较正常。
成本:安世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说硅片,也希望从国内的硅片厂去拿货。上游供应链逐步转向国内,会有比较好的成本优势。
无论是经营结果,还是管控效果,趋势都比较好。

Q:公司的封装产能
总的还好,包括上次定增和可转债,东莞去年已经在投扩产了,在菲律宾主要是功率mos,扩产速度会比较快,相对晶圆产能好很多。
封测外协:外协比较少,跟晶圆厂不一样,车规功率器件,晶圆代工有些前道工艺20-30%的会外包。整个下游封测占比一般比较重,所以主要还是自己做。#今日看盘#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今年早些时候在 Gate NFT 平台上线的“Gate Charity 儿童专属 NFT(越南)”系列和“2023 #Gate.io 十岁啦”慈善NFT 系列的
  • 主意已定,拿出各种画笔说干就干, 即便妈妈提醒,要求,强烈要求她吃完早餐再画,她还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开始她愤愤地以为“坏”弟弟有罄竹难书的罪状,必须要长
  • 【盘点十二星座的出轨指数】看看谁最高[并不简单][并不简单]白羊座:50 看他的心情吧,没耐心了就很容易精神出轨金牛座:-5 专一是金牛的代名词双子座:90 不
  • #摩登兄弟[超话]##刘宇宁做自己的光# / #刘宇宁蒋俊豪# / 夜已深,人未静,数着星辰,想到了你,夏夜漫漫,祝福清凉,情谊深深,道声晚安,祝好梦到天明!
  • 当然当时的少年频道也是很好玩,也是蛮好的,各种工作人员姐姐都对我们很好,这一次我相信会更好,请你们敬请期待吧!当时我让大家一起猜一猜我去干嘛了,说是会有一个小惊
  • 不只一次我和她表面过少许对于她生存办法的工作,然而常常结果咱们都哭了。然而她也有个性,也会有不行迟疑的老思维。
  • #白鹿[超话]#[爱你]#白鹿#[爱你] #哈根达斯品牌奢宠代言人白鹿# 春日满樱、夏日月凉、秋日温柔、冬日雾光, 见过众生与众心间千万种模样,才敢确信你是我的
  • 重生前,肖虽然没有给过他好脸色,但却会悄咪咪地满足他的心愿;重生后,肖只会一次又一次地践踏他的真心,把他伤得支离破碎。本来想着可能会拖延所以特意准备了一个半小时
  • #felix[超话]#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大眼改版了有了新的钻超福袋所以总结了一下。注意:已经浏览过的帖子再次浏览是不增加福袋个数的!
  • #柳智敏[超话]#‍⬛#珉味气泡水# 230806【高清】东京巨蛋演唱会day2cr.coeur0411资源/小珂 单向恋——————⸜(* ॑꒳ˆ * )⋆
  • 如麦当劳求一张麦当劳照片馋哭所有人,肯德基疯狂星期四表情包占热评高位;麦当劳出填空题,网友故意填“肯德基没开门,于是转身向麦门走去”;麦当劳问网友最希望儿童乐园
  • 看看她们的日子,我又想想自己遇到的很多事情又似乎不值一提了,很多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天天揪着不放记在心中也没有什么意思,好好陪伴着孩子成长,自己快乐足
  • 你知道吗其实我十四岁以后很少许愿了,大部分对着蜡烛的时间里我都什么也没想,什么也不说。基地爆炸的那一瞬间我关掉了直播 快两点了依然睡不着 怎么不遗憾呢黑暗时代的
  • 当秒针走过 滑走了22岁 留下了23岁现在的我 在关了灯的房间里感受着这辈子仅存的两个好朋友在傍晚带来的幸福耳边依稀传来另一半均匀的呼吸声我记得从很小的时候 我
  • 命,是内在的自己;运,是内在的自己与外面的世界之间的同频共振。两者之和,就是人的命运。找到自己的命,放开自己的运。很多人闯进你的生活, 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然后
  • #卢昱晓[超话]# lyx#十五天安利卢昱晓# lyx#向全世界安利卢昱晓# Day1 「入坑契机」入坑的契机真的很难说,最开始是和朋友看到小明天里的廉歌谣,觉
  • #南宁整租[超话]# 青秀区|凤岭北·金砖时代(三房一厅)凤岭地铁口,万象城商圈【租金】3000元/月,押二付一,民用水电【来源】业主【说明】男女不限,需要签订
  • 直到有一位叫马基夫的男子从这里经过遇见了它,目睹了几次它求人收养被拒绝的场景,心里很不是滋味,过去好好的拥抱了它!直到他做了李莲花,把昔日令牌当了五十两,才知道
  • p1-p4.히히..진짜 대만족~~!!! 오늘 저녁은 맛있는 음식의 즐거움을 충분히 느꼈당~~ 솔직히 언제나 양꼬치 구이 만세!!! 우리 탑
  • 别的车企也想学,学不来——他们的老板看到 0.6%的营销费用,眼睛都要滴出血,完全不顾实际地狂砍费用;结果根本没有互联网营销的运营能力,砍费用的唯一结果就是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