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破和合及非和合【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

十番显见 · 剖妄出真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O2正破和合俱非(分二)

P1先破和合 P2破非和合

P1分二

Q1总举妄惑 Q2别为破斥

今Q1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前边佛对阿难说,你还没有明白这个本觉妙明,它也不是无明和业识和合而生的,也不是不和合而生的。

现在佛又叫了一声阿难,说,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我现在再以所有的尘相、客尘来问你。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你现在还以这个世间的妄想,和外道的和合、一切因缘这种的道理,产生疑惑,说你证得这个菩提心,是从“和合”生起的。“和合”,就是两种东西融合到一起。

Q2别为破斥(分二)

R1破和 R2破合

今R1

【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现在佛又设了一个问答来问阿难。则汝今者妙净见精:那么现在你这一个既微妙而清净的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你这个见精是和“明”和到一起呢?是和“暗”和到一起呢?还是和这个“通”、“塞”和到一起呢?和哪一种相和呢?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假设你说这个见精和“明”相和了,那么就在你观“明”,这个明的情形现在你眼前的时候,在这个“明”的里边,何处和这个“见”相杂了呢?哪一个角落、哪一个地方、哪一个部分,是这个“见”呢?你给我指出来!

见相可辨,杂何形像:你这个“见”的形象如果能辨别、认识出来,那么你这个“见”和这个“明”杂到一起,究竟它是个什么样子,什么相貌啊?有什么表现啊?好像这个红的和白色的杂到一起,那就变成也不是红的,也不是白的了。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假设你说“见”不与“明”和,你看见的这个“明”,不是个“见”,你又是怎么样看见这个“明”的?若即见者,云何见见:你若说这个“明”,就是个“见”,你又怎么看见你这个“见”呢?你看见你这个“见”的时候,是怎么样看见的?这个道理,阿难又是懵头转向的。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你一定认为你这个“见”是圆满无缺,无欠无余的,那么你又怎么能搀杂上这个“明”呢?因为你这个见既然没有缺陷,无欠无余,你怎么能搀上这个明呢?夹杂不了这个明啊!若明圆满,不合见和:假设你要说这个“见”不圆满,“明”是个圆满的;那么明既然是圆满的,又怎么夹杂上这个见呢?它不应该和见相和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明圆满,也是无欠无余的,也是搀不进去旁的东西,所以你也不应该和这个见相和的。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你若说,这个“见”和“明”是两样的、不同的,那么你把它们夹杂到一起,就会失去它们本来“见性”和“明”的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你若有所夹杂,就失去这个“见性”和“明”的本性了。所以我说:你这个“见”和这个“明”相和合,没有这个道理的!这是不合理的一个看法。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明”和“见”既然不能相合,其他的“暗”、“通”,和“塞”,也像这个道理一样,也是不能相和合的。你怎么可以说,证菩提心是和合而起的呢?这是一种错觉,是错误的!

阿难以前迷惑这个“见”是一种因缘,佛给他破了;他又跑到和合上边,以为“见”是和合的。所以佛一步一步地把这个迷给他破了,可是现在他又跑到那个迷上,总找不着真正的道路。

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有的人就生了一种狂妄的心,说是:“啊,我就是佛嘛!人人都是佛嘛!”他就不知道人人也都是魔鬼,但他不说人人都是魔鬼!

说“人人都是佛”,你现在成了佛没有?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有“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这三身,你有几个身?佛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四种的智慧,你有多少智慧?佛有“佛眼、法眼、天眼、慧眼、肉眼”这五眼,你有几个眼?你一个眼睛也还没有睁开呢!就说:“喔,我是佛了!”你是个什么佛啊?佛都要有个名字,你这个佛的名字叫什么佛?连个名字都没有,那叫什么佛?没有没名字的佛!

所以有这种狂妄的人就说:“喔,我就是佛!Everybody is Buddha.(人人都是佛)”不错,人人都是佛!但是你要行持佛法,照着佛法去修行;然后你要雪山坐六年,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经过。而你一天到晚,欢喜喝酒就跑那儿喝点酒,欢喜抽烟就抽一点烟,欢喜去看电影就看电影,欢喜去跳舞就去跳舞;然后回到家里,陪着太太在床上。这就成了佛了?哈,太容易了!

你看看佛,经过多少困苦艰难才成的佛。你就一天到晚坐到自己的床上,坐在自己的家里,不要说雪山六年,连六天你也没坐过啊!就算你坐那儿,就那么如如不动,你能坐六天,我也算你是个佛;可是甚至于连六个钟头,你都没有坐呢!就说自己成佛了,这简直的!你说,这是不是颠倒啊?阿难颠倒,这比阿难更颠倒!所以我骂这种人是“魔王”,你们以后见着这种人,也可以叫他“魔王”!

R2破合

【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这个“合”字和前边那个“和”字不同。前边那个“和”,是两种东西搀和到一起了。这个“合”,就好像一个圆器上面盖上个盖,这么合起来,它就是一个了。

复次阿难:我再给你讲一个道理。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又者,现在你微妙而清净的这个“见精”的体,是和这个“明”合成一个呢?还是和这个“暗”相合到一起呢?还是和这个“通”合到一起?或者和这个“塞”合成一个呢?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假如你说这个“见”和“明相”相合成一个了,那么到暗的时候,那个“明相”已经没有了。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那么这个“见”,既然和这个“暗”不相合,为什么它又能见着暗呢?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假设你说见“暗”的时候,虽然见着暗,但是它和这个“暗”不合的;那么你若是说它与“明”合的话,也应该不会见着“明”了。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既然看不见这个“明”了,它又怎么能和这个“明”相合呢?所以你明了这个“明”,那么就不是“暗”了。那你说它究竟是和“明”合、是和“暗”合呢?

那么说出这一个“明相”来,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至于那个“暗”,和这个“通”、“塞”,也和“明”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你说究竟它和谁合呢?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见”,你也不能说它和任何的相相合,也不能说它不相合。根本这个“明、暗”是有生灭的,而这个“见性”是没有生灭的。没有生灭的,就和这个有生灭的不会相合的。阿难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就大慈方便,说出种种的比喻,来开示阿难。

P2破非和合(分二)

Q1承示转惑 Q2别为破斥

今Q1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阿难听见佛这样一讲,他又生了疑惑了,又思惟起来!所以对佛又说了,世尊!像我这么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这个妙觉元——就是这个见性,和有因缘的这种尘劳,和这个心的念虑,这种种的情形,不是互相和合吗?这“耶”字,就是不决定词。

以前他所说的话都很决定的,说这是自然哪、因缘哪,又是种种道理,这讲得都很决定的。因为都被释迦牟尼佛给破了,把他这个理论批得不成立了。所以现在他也学得有点滑头,说话不说决定的口气了。“耶”是个询问辞,说这个“不是和合吗?”问问佛究竟这个道理是这样子?或者不是这样子?

Q2别为破斥(分二)

R1破非和 R2破非合

今R1

【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见性是个不生灭的,阿难就硬想用这个不生灭的,来比这个生灭的“明、暗、通、塞”,来比“因缘”这种缘尘、心念,他总想要往这个上相合。现在他又自己想:或者不是和合的吗?所以佛言:佛就告诉他了。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以前你说这个“见觉”是和合,你现在又说这个见觉这种见精,不和合了。我现在再问问你!

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这种微妙而没有生灭的这种见精,你说它不是和合;是它不与“明”和啊?还是不与“暗”和呢?它不和这个“通”和?还是不和这个“塞”相和呢?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假设你说它不和这个“明相”搀和的话,则你这个“见精”,和这个“明的相”,一定有个边际。“边畔”,就是界限。什么是你“见”的边际?什么是那个“明相”的边际呢?你若说这个“见”不和“明”和,你找一找它们中间的界限,有什么目标来分开这个界限?

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你现在好好观察观察:哪个地方是“明”的边际?哪个地方是“见”的边际?在这个“见”和“明”,以什么地方分开它们两个的边际?你讲啊!这个见和明,在什么地方分开呢?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不相及”,就是两个不会碰到一起。要是在这个“明相”的里边,没有“见精”的话,那么“明”是“明”,“见”是“见”,这两个根本就不会碰到一起的。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既然两个不能碰到一起,它自然就不知道这个“明的相”在什么地方;连它的相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这个边畔又怎么能成就呢?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道理是这样子,那么那个“暗”,和“通”、“塞”的道理也是一个样的!那么现在你来分际,你说它们不和,在什么地方是它们两个不和的边界?你讲啊!

R2破非合

【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前边讲是那个“和”,现在又讲这个“合”。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这种微妙的“见精”,你说它是不和合的话,是它不和这个“明”合在一起啊?还是不和这个“暗”合在一起?又或者它不和这个“通”合在一起呢?或者不和这个“塞”合到一起?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乖”,就是乖舛、错了;“角”,就互相对立着。假设它不和这个“明相”相合的话,那么这个“见”和“明相”就对立而不相容了;就好像耳朵的“闻性”和这个“明”,是完全不相接触的。所以你若把眼睛捂上,用耳朵去听,你就不知道是明、是暗了!耳朵是不能分别明暗的。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你这个“见”,尚且不知道这个“明相”所在;因为它不相合的,它就不会知道这个“明相”在什么地方。那它怎么能分别出来和这个“明”,是合、或者不相合这个道理呢?既然不知道,就更谈不上合、不合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暗”和“通”、“塞”这个道理,也是和“明”合、不合的道理,是一样的。

96.破和合及非和合【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

十番显见 · 剖妄出真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O2正破和合俱非(分二)

P1先破和合 P2破非和合

P1分二

Q1总举妄惑 Q2别为破斥

今Q1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前边佛对阿难说,你还没有明白这个本觉妙明,它也不是无明和业识和合而生的,也不是不和合而生的。

现在佛又叫了一声阿难,说,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我现在再以所有的尘相、客尘来问你。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你现在还以这个世间的妄想,和外道的和合、一切因缘这种的道理,产生疑惑,说你证得这个菩提心,是从“和合”生起的。“和合”,就是两种东西融合到一起。

Q2别为破斥(分二)

R1破和 R2破合

今R1

【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现在佛又设了一个问答来问阿难。则汝今者妙净见精:那么现在你这一个既微妙而清净的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你这个见精是和“明”和到一起呢?是和“暗”和到一起呢?还是和这个“通”、“塞”和到一起呢?和哪一种相和呢?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假设你说这个见精和“明”相和了,那么就在你观“明”,这个明的情形现在你眼前的时候,在这个“明”的里边,何处和这个“见”相杂了呢?哪一个角落、哪一个地方、哪一个部分,是这个“见”呢?你给我指出来!

见相可辨,杂何形像:你这个“见”的形象如果能辨别、认识出来,那么你这个“见”和这个“明”杂到一起,究竟它是个什么样子,什么相貌啊?有什么表现啊?好像这个红的和白色的杂到一起,那就变成也不是红的,也不是白的了。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假设你说“见”不与“明”和,你看见的这个“明”,不是个“见”,你又是怎么样看见这个“明”的?若即见者,云何见见:你若说这个“明”,就是个“见”,你又怎么看见你这个“见”呢?你看见你这个“见”的时候,是怎么样看见的?这个道理,阿难又是懵头转向的。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你一定认为你这个“见”是圆满无缺,无欠无余的,那么你又怎么能搀杂上这个“明”呢?因为你这个见既然没有缺陷,无欠无余,你怎么能搀上这个明呢?夹杂不了这个明啊!若明圆满,不合见和:假设你要说这个“见”不圆满,“明”是个圆满的;那么明既然是圆满的,又怎么夹杂上这个见呢?它不应该和见相和了!为什么?因为这个明圆满,也是无欠无余的,也是搀不进去旁的东西,所以你也不应该和这个见相和的。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你若说,这个“见”和“明”是两样的、不同的,那么你把它们夹杂到一起,就会失去它们本来“见性”和“明”的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你若有所夹杂,就失去这个“见性”和“明”的本性了。所以我说:你这个“见”和这个“明”相和合,没有这个道理的!这是不合理的一个看法。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明”和“见”既然不能相合,其他的“暗”、“通”,和“塞”,也像这个道理一样,也是不能相和合的。你怎么可以说,证菩提心是和合而起的呢?这是一种错觉,是错误的!

阿难以前迷惑这个“见”是一种因缘,佛给他破了;他又跑到和合上边,以为“见”是和合的。所以佛一步一步地把这个迷给他破了,可是现在他又跑到那个迷上,总找不着真正的道路。

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有的人就生了一种狂妄的心,说是:“啊,我就是佛嘛!人人都是佛嘛!”他就不知道人人也都是魔鬼,但他不说人人都是魔鬼!

说“人人都是佛”,你现在成了佛没有?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佛有“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这三身,你有几个身?佛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四种的智慧,你有多少智慧?佛有“佛眼、法眼、天眼、慧眼、肉眼”这五眼,你有几个眼?你一个眼睛也还没有睁开呢!就说:“喔,我是佛了!”你是个什么佛啊?佛都要有个名字,你这个佛的名字叫什么佛?连个名字都没有,那叫什么佛?没有没名字的佛!

所以有这种狂妄的人就说:“喔,我就是佛!Everybody is Buddha.(人人都是佛)”不错,人人都是佛!但是你要行持佛法,照着佛法去修行;然后你要雪山坐六年,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经过。而你一天到晚,欢喜喝酒就跑那儿喝点酒,欢喜抽烟就抽一点烟,欢喜去看电影就看电影,欢喜去跳舞就去跳舞;然后回到家里,陪着太太在床上。这就成了佛了?哈,太容易了!

你看看佛,经过多少困苦艰难才成的佛。你就一天到晚坐到自己的床上,坐在自己的家里,不要说雪山六年,连六天你也没坐过啊!就算你坐那儿,就那么如如不动,你能坐六天,我也算你是个佛;可是甚至于连六个钟头,你都没有坐呢!就说自己成佛了,这简直的!你说,这是不是颠倒啊?阿难颠倒,这比阿难更颠倒!所以我骂这种人是“魔王”,你们以后见着这种人,也可以叫他“魔王”!

R2破合

【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这个“合”字和前边那个“和”字不同。前边那个“和”,是两种东西搀和到一起了。这个“合”,就好像一个圆器上面盖上个盖,这么合起来,它就是一个了。

复次阿难:我再给你讲一个道理。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又者,现在你微妙而清净的这个“见精”的体,是和这个“明”合成一个呢?还是和这个“暗”相合到一起呢?还是和这个“通”合到一起?或者和这个“塞”合成一个呢?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假如你说这个“见”和“明相”相合成一个了,那么到暗的时候,那个“明相”已经没有了。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那么这个“见”,既然和这个“暗”不相合,为什么它又能见着暗呢?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假设你说见“暗”的时候,虽然见着暗,但是它和这个“暗”不合的;那么你若是说它与“明”合的话,也应该不会见着“明”了。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既然看不见这个“明”了,它又怎么能和这个“明”相合呢?所以你明了这个“明”,那么就不是“暗”了。那你说它究竟是和“明”合、是和“暗”合呢?

那么说出这一个“明相”来,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至于那个“暗”,和这个“通”、“塞”,也和“明”这个道理是一样的。你说究竟它和谁合呢?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见”,你也不能说它和任何的相相合,也不能说它不相合。根本这个“明、暗”是有生灭的,而这个“见性”是没有生灭的。没有生灭的,就和这个有生灭的不会相合的。阿难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就大慈方便,说出种种的比喻,来开示阿难。

P2破非和合(分二)

Q1承示转惑 Q2别为破斥

今Q1

【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阿难听见佛这样一讲,他又生了疑惑了,又思惟起来!所以对佛又说了,世尊!像我这么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这个妙觉元——就是这个见性,和有因缘的这种尘劳,和这个心的念虑,这种种的情形,不是互相和合吗?这“耶”字,就是不决定词。

以前他所说的话都很决定的,说这是自然哪、因缘哪,又是种种道理,这讲得都很决定的。因为都被释迦牟尼佛给破了,把他这个理论批得不成立了。所以现在他也学得有点滑头,说话不说决定的口气了。“耶”是个询问辞,说这个“不是和合吗?”问问佛究竟这个道理是这样子?或者不是这样子?

Q2别为破斥(分二)

R1破非和 R2破非合

今R1

【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见性是个不生灭的,阿难就硬想用这个不生灭的,来比这个生灭的“明、暗、通、塞”,来比“因缘”这种缘尘、心念,他总想要往这个上相合。现在他又自己想:或者不是和合的吗?所以佛言:佛就告诉他了。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以前你说这个“见觉”是和合,你现在又说这个见觉这种见精,不和合了。我现在再问问你!

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这种微妙而没有生灭的这种见精,你说它不是和合;是它不与“明”和啊?还是不与“暗”和呢?它不和这个“通”和?还是不和这个“塞”相和呢?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假设你说它不和这个“明相”搀和的话,则你这个“见精”,和这个“明的相”,一定有个边际。“边畔”,就是界限。什么是你“见”的边际?什么是那个“明相”的边际呢?你若说这个“见”不和“明”和,你找一找它们中间的界限,有什么目标来分开这个界限?

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你现在好好观察观察:哪个地方是“明”的边际?哪个地方是“见”的边际?在这个“见”和“明”,以什么地方分开它们两个的边际?你讲啊!这个见和明,在什么地方分开呢?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不相及”,就是两个不会碰到一起。要是在这个“明相”的里边,没有“见精”的话,那么“明”是“明”,“见”是“见”,这两个根本就不会碰到一起的。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既然两个不能碰到一起,它自然就不知道这个“明的相”在什么地方;连它的相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这个边畔又怎么能成就呢?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道理是这样子,那么那个“暗”,和“通”、“塞”的道理也是一个样的!那么现在你来分际,你说它们不和,在什么地方是它们两个不和的边界?你讲啊!

R2破非合

【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前边讲是那个“和”,现在又讲这个“合”。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这种微妙的“见精”,你说它是不和合的话,是它不和这个“明”合在一起啊?还是不和这个“暗”合在一起?又或者它不和这个“通”合在一起呢?或者不和这个“塞”合到一起?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乖”,就是乖舛、错了;“角”,就互相对立着。假设它不和这个“明相”相合的话,那么这个“见”和“明相”就对立而不相容了;就好像耳朵的“闻性”和这个“明”,是完全不相接触的。所以你若把眼睛捂上,用耳朵去听,你就不知道是明、是暗了!耳朵是不能分别明暗的。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你这个“见”,尚且不知道这个“明相”所在;因为它不相合的,它就不会知道这个“明相”在什么地方。那它怎么能分别出来和这个“明”,是合、或者不相合这个道理呢?既然不知道,就更谈不上合、不合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这个“暗”和“通”、“塞”这个道理,也是和“明”合、不合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三册终

《楞严经新解》卷二(2)非和合生,了不可得(续二)
8.圆满菩提
【原文】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解释】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佛陀又说道:“阿难!你说你不明白,我现在为了你,把别业妄见、同分(共业)妄见这两件事一起来讲给你听。特别是把眼睛生病了,看到灯的光圈;有恶缘的国家,众生看到的种种恶相,但是旁边另外一个国家的却看不见,这两件事情一起讲,一起有进有退,一起合起来讲,你就会明白了。如果硬叫你去听明白还不容易。”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佛陀又说道:“阿难!如之前所说的第一个事情,那个眼睛生病的众生,因为别业自己眼睛生病了,所以有妄见,看见灯光中所显现的圆形光影。虽然所显现的看似真实的,终究所看见的,是由于眼睛生病所生成。眼睛生病所以见到圆圈光影,并非灯的色相本来所造成的。如果是原本灯色相,其它人也会看到圆圈光影了,实则不然。然而,眼睛生病的人,他的能见的见性并无什么毛病,只是由于眼睛上出问题了。”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佛陀又说道:“例如你今天,用眼睛观看山河、国土,看诸位众生,都是无始以来无明的见性生病了所造成的。”无始以来见性出问题了,生病了,所以大家不要笑那个眼睛生病的人,看到光圈,我们好不到哪里去。我们看到这些山河大地,以为是真实的,就住了山河大地的相,住种种相,住众生相,住我相,人相,寿者相。正如《金刚经》中所说那样。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佛陀又说道:“我们的见性和见的外缘,似乎呈现在我们眼前,像真的一样。但是却不是真实的,原本就是我这个觉知一切,无比光明的心上面遮蔽了一块东西,所以就看到这些东西了,就以为是真的了。觉见这个见性上出毛病了,被物欲遮蔽了,被物欲污染了。”此自性本心如同光亮的镜子一样,上面遮蔽了物欲尘垢,遮蔽了种种客尘烦恼,污染了本心,所以就看不透了。如果清除干净尘垢了,天眼洞开,也有了慧眼,就不会住跟前的种种相了。
本觉明心,觉缘非眚。佛陀又说道:“原本觉知光明的真心,只是无始以来被外缘物欲所污染了。并非现在的外缘本身有什么毛病,不是灯出现毛病了,不是山河大地出现毛病了。只是由于无始以来真心粘滞外缘,看一次粘滞一点点,结果尘垢越来越重,就有毛病了。真心和外缘外物都不是毛病,只是粘滞在真心之上的那些尘垢才是毛病!就像眼睛上长了个东西,遮住了,所以有毛病,看到光圈了。”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佛陀又说道:“觉知还是可以觉知到遮蔽的尘垢,眼睛还是可以觉知到前面的一块东西。比如镜子上面遮着一块尘垢,镜子还是可以反光,还是可以觉知到这块东西的。这个真正的觉知是由见性所产生,并不是在尘垢当中。”
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佛陀又说道:“能够觉知一切的这个自性,能见的这个见性,就是自性本心了,就是我们要找的源头了。你还在那里分别什么觉见、闻见、知见什么的。”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佛陀又说道:“所以说,你今天看见我,看见你,看见世间的十种众生(《金刚经》中归类:卵生、胎生、湿生和化生等),都是看到尘垢罢了,都是客尘罢了。”因为看到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看得多了,无始以来,就会粘滞在自性真心的心镜上面了。这就有毛病了。否则天眼开了,可以看穿,看透了。
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佛陀又说道:“能见的见性并非尘垢,并不是眼睛上的杂质;见性是真精;自性并非尘垢。所以不称之为看见,而称之为性。如果是尘垢,虽然距离很近,还是可以看见的。”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佛陀又说道:“阿难!如在一国国土中,因为有恶缘共业,所以有妄见,看到流等种种不祥之兆。另外一个国家却看不见。例如别业的那个眼睛有病的人,同那个国家的人也是类似的。眼睛有病的那个人看见灯光周围的圆影,这是因为眼睛上遮蔽着一块东西,所以就有了妄见。”
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佛陀又说道:“小洲中恶缘共业的那个人,所看见的不祥之兆,都看见同样的业报,这是因为都是由于共同的业障、恶缘所引起的。”比如人类挖掘地球内部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这些原本属于肾中之阳,适合在地底下埋藏。可是人类集体的恶缘,造成了地球虚火浮越了。如果要地球健康,就需要引火归元了,根本的都是人类的欲望共业所致。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佛陀又说道:“都是无始以来,见性上遮蔽了尘垢,所以产生了妄见。比如镜子上有了尘垢,照的影像都失真了。直心是道场,如果没有尘垢,就可以照什么就是什么了,不会险曲扭曲了。例如阎浮提三千大洲中,还有四大海洋;在这个娑婆世界里,十方有漏的国,及无量的众生,都有觉知一切,妙明、无漏的真心。”
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佛陀又说道:“这都是因为看见、听见、感觉觉知、心里所想所知等客尘产生的虚妄,这些虚妄的外缘污染本心,吸引本心跟着物转,而不是转物。六尘和合,而集合起来,生出妄见妄相。因缘和合,而妄见妄相就消失了。”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佛陀又说道:“如果能够远离所有这些因缘和合;不和合的缘分,则就可以灭除生死轮回的因,就可以出离生死,摆脱轮回苦海了。”管住和合的因缘,眼睛所见,耳朵所听,心里所想的知等,这些都是因,都是通过六根漏进来了,就会层层覆盖污染本心了。六根清净,管住了这个,就可以出离生死苦海了。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佛陀又说道:“圆满的菩提自性,本来是不生不灭的。这个清净的自性本心,本来是觉知一切,常住在那里的。”此心光明,若隐若暗,只是由于物欲如同乌云一样罢了。本心如同月亮,都是常住在那里的。

9.非和合生
【原文】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解释】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佛陀又说道:“阿难!你虽然应悟到觉知一切的妙明自性真心;自性并非因缘,自性并非自然之性。前面已经详细探讨过了。而阿难你还没有明白这样的一个自性真心,并非和合而生,也非不和合而生。”不住和合相;也不住不和合相。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佛陀又说道:“阿难!我现在再拿前尘、客尘问你:你现在还在因为一切世间妄想和合、外道的因缘等令自己徒增疑惑。认为证菩提心,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因为因缘、妄想和合而生起的。”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佛陀又说道:“如果果真都是因缘和合,则你现在这个妙明清净的见精,这个见性,是与明和?与暗和?与通和?与塞和?”
既然讲和合,什么是和?什么是合?这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所谓和,是中和,是全部混在一起进行调和。比如太阳光为中,是很多色集中在一起,为白色;经过三棱镜或者空气中水珠变成彩虹、七色光,因为很调和,就美不胜收。如果不和,就很丑了。《中庸》讲,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未发之前的静定,可以称之为中,发出来七情六欲,调和一起,很和谐,如此称之为和。我们看蒙娜丽萨的微笑图画,里面夹杂着很多情绪,可以说并未是和。
什么是合呢?合与和是不同的。我们讲合作,天人合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谓合,是个体保持独立,拼接在一起,并非完全打碎夹杂在一起。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佛陀又说道:“如果这个见性与明调和在一起,你看明的时候,明在你跟前,何处夹杂着见性呢?比如七色调和一起变彩虹,还是可以看见七色的,可是在明中,何处找到见性呢?见性的相在哪里呢?可以辨别出来吗?见性夹杂,在哪里呢?是什么样子,什么形状的呢?阿难,你可以标志,可以指出来的吗?”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佛陀又说道:“如果明不和见性和,那么怎么能够看得见明呢?(明的相是看见的一瞬间,见性和外在共同作用而发明的,宇宙实相是无明无暗的,不住明相,也不住暗相)如果这个明相就是见性,你用什么来看见这个见性呢?”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佛陀又说道:“如果这个见性本来是圆满的,具足一切的,在哪里与明和呢?如果明相本来是自足的,本来是圆满的,那就不需要与见性和了。”明暗等万物的种种相,都离不开见性,因为有见性和进去,所以才有明暗,才有万物。正所谓万法唯心造。看花的时候,花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这是见性与花的实相和而生的颜色。不看花的时候,花和见性都归于孤寂状态。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佛陀又说道:“如此看来见性必然是和明是不同的。如果见性和明夹杂在一起,就失去了见性和明的名字,没有必要称呼两个名字了,干脆叫一个名字算了。比如红黄蓝可以调和出任何一种颜色,调和夹杂了,三种颜色名字就消失了。如果夹杂,就失去了明和见性,两者密不可分了;你所理解的见性和明夹杂一起,这是没有道理的。(见性和明和合并非夹杂,而是见性看的一瞬间,创造了明相)。暗相、通相和塞相等,也都是同样的道理。”至此,佛陀打破了和相。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佛陀又说道:“其次阿难!也可以说,你的妙明清净的见精见性,是与明合?与暗合?与通合?与塞合?”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佛陀又说道:“如果见性与明合,到了暗的时候,明相已经陨灭,此见性就不会和暗合了;见性既然与明合为一体,应该是共同进退的,明相灭,见性也应该随之而灭;怎么能够看见暗呢?”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佛陀又说道:“如果看见暗的时候,见性不与暗合,那么与明合的时候,应该看不见明。”因为明暗是对等的,何必偏爱与明合,而舍弃暗呢?
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佛陀又说道:“既然是看不见明,为何说与明合呢?而现在见性与明合的时候,了然见明,而非见暗。见性与暗合的时候,了然见暗,而非见明。所以见性并非固定合明或者暗,不固定拼合通或者塞。也都是同样的道理了。”佛陀在这里打破了合的相。
因此,可以知晓见性非和合而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今天和朋友聊天在听到她说当初的自己是怎样的勇敢是怎样无所畏惧的时候我忽然恍惚的想起过去好像过去的每一次自责每一次难过都是因为自己的不够勇敢 不够坦然 不够无所畏
  • 主角:沈衍之,简汐颜 全文请移步到 ~ 公.众.呺【小小文楼】回(4252)就行了 简汐颜双手攥紧,心里有些难受,沈衍之的态度已经逐渐清晰明了,他心里的天平恐怕
  • ” 从此,只要两个人一吵架,影.帝就蹲下身子给他顺毛;“宝宝,你变回来好不好,你这样……” 毛茸茸的样子,看起来太好rua了! 小熊.猫拍拍.yun.肚,被他吓
  • 鹿晗主演的《在劫难逃》剧集虽短,节奏却快,细想后的顿悟才是最烧脑过瘾的近日,由五百导演,王千源、鹿晗、齐溪、乔欣、吴越、张皓然主演的轻科幻悬疑剧《在劫难逃》登录
  • 博士伦 润明护理液355ml*2+120ml &【66.5】凑单后51.6!中午在食堂碰到他来着,但我拿了一堆快递他可能没看到我提的饭[开学季]组会结束
  • #TREASURE[超话]# #TREASURE安利手册# 【图片】221128 treasuremebers更新 Haruto In Osaka B
  • 看到书中有些片段,我会和默尔索产生同情,有些时候我也是局外人,其实往坏了讲,局外人可以说是一位渴望自由而又自私的人,这不是一种罪,它或许不会被人体谅但不应该被责
  • 旧人、旧事,该忘的忘,该放的放,再深的感情没有了陪伴也是枉然,再浓的眷恋少了对象也是徒劳。全心全意回馈收到的每一份爱,无条件地迁就,竭尽全力地报答,就像小男孩不
  • 有个人生take away,关于减少快感缺乏我说有的事件我知道可能是开心的,但发生前复杂的消极情绪但没积极心情/物理忙,导致我没办法决策或者执行,就错过。怎么办
  • 我[互粉]非常喜欢的时候,竟会变得不管不顾无比勇敢(可能就是恋爱脑[思考](毛不易就是世另我[允悲])我向来不喜欢说漂亮话,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社会。像今天:他说
  • 谁知山谷成为了海峡,瞬息成为了永恒,眼前轻松悠闲的时光,成为了日后一遍遍越滤越淡的苦酒”“那双羊毛袜子里装着温暖的梦,梦里是再也无法相见的人”——GGAD步韵《
  • 按理说300年光阴,女主见过那么多恶,依然还只是个莽撞的小姑娘,全靠不死之身硬杠,一点心眼都不长,那脑袋只是摆设吗[允悲]我真的也是服气,这得死多少回呀,归来仍
  • #每日一善[超话]#[哇]#每日一善# [允悲]#阳光信用# 我们常说的要加油啊 并不是觉得你不够努力 也不是要你跟别人比成就 而是由衷地觉得你不止于此 你值得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22。曾记否,到中流23击水24,浪遏25飞舟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订单+263今日营业额1.7万,公司选好爆品+福利补贴+直播带货,社群有助理+机器人播品,客户通过小程序自助下单,收入源源不断团队力量+社群团购,每天都是民生好
  • 我为我更新缓慢在网站为读者道过歉,但我也是真没办法,有时候就是写不出来。(P2开始的截图就是我因为这个连载状态极其差的小号的情绪发泄)我很少后悔写文,但我现在真
  • 无论长得多好看多帅气 人品不好与三观不正就会越看越丑 相反 无论多平凡 只要一身正气知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反而会越看越顺眼越来越喜欢 无论怎样 我还是觉得只要
  • #会员新春游园会# [哈哈]#amy的大小事# A very sobering episode You can rest, but not stop. Beca
  • #尤长靖[超话]#【day 70】真的翻倍了 今天大家都好努力,哈哈哈哈,为了期末不挂科? 今天本来课就不多,然后这节课让我们自己做,那就真的肆意妄为了,大家以
  • 虽然这是基本的,但我们也是在慢慢成长,虽然在成长中但是不能忘记初心,要时刻保持谦逊,真实真诚谦逊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想成为慢慢成长的同时,不忘本心的那种前辈,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