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參學體會

疑問品第三

(接上文)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癡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慾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譯文:
六祖說:“大眾!世界的人,自己的色身好比是一座城,眼耳鼻舌諸根好比城的門。在外就有五門,在內只有意門。心是一塊地,性是主宰王,性王就住在心地上。性若住心地上就是王在,心地離性就沒有王了。自性若在,身心具存,若離自性,身心具壞。佛向自性作,不要向身外求佛。自性迷,佛也是眾生,自性覺悟,眾生就是佛。心慈悲,自身就是觀世音菩薩;若能無相喜捨,自身就是大勢至菩薩;能淨化自心,自身就是釋迦文佛;有平等正直的心地,自身就是阿彌陀佛,有人法二執就是障礙修行的須彌山。有歪邪的心念,就是洶湧的海水。無明煩惱就是起波浪的水,心存毒害就是惡龍,心地虛偽、誑妄就如同鬼神,在塵勞中奔波不息等於魚鱉,貪嗔熾然就是自造地獄,愚癡不化的人與畜生沒兩樣。善知識!修十善,天堂就到;除掉人我二執,猶須彌山崩倒;去掉邪心,海水就枯竭;煩惱不生,波浪便消滅;忘掉毒害之心,魚龍便絕跡。這樣自心地上的覺性如來,就放出光明,外照六根門頭,於六塵中清淨無染,能破除六慾天的罪業,內照自心,可消貪嗔癡三毒,地獄罪業亦同時消滅。這樣內外光明透徹,就與西方淨土沒有不同了。若不這樣修行,怎麼能去西方極樂世界呢?”

論議: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此節經文闡述心性之理,佛向內心性中求,外無佛可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門頭,自有無為真人放光動地。八識田中(六識外增末那識、阿賴耶識)蘊藏自性真如,轉八識成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對八識迷就是眾生,悟就是佛。但世人將四大幻化之身為我,保此有漏不淨之身,猶如守城池,若能悟幻化空身就是法身,則投入彌陀性海。假身之中有真我。這就要依四念處而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在六根中,以身為總,餘為別,外五門可任由五塵出入,“內有意門”,可吸取前五塵落謝影子(色、聲、香、味、觸)入於意地之中,迷時放縱六根取六塵境,如門戶開放,任憑出入。悟時根不染塵,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入諸法實相,門門皆方便。生淨土易耳!八種識心如土地,可生鮮花,亦可長毒草。真如本性為君王,性王居八識心地之上,成一切識心之主,統一切身心,故稱“王居心地上”。悟後了知識即性,性即識。迷真性,法身真性雖存,難免隨業力流轉而去,前者謂涅槃,後者轉六道。“性去身心壞”。然真如本性,無生無滅,欲求佛道則應捨識用根,向自性中求,心淨土亦淨,萬不可向心外求佛求法。“自性迷即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可知佛與眾生無二無別,差別在覺迷不同,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迷惑顛倒的佛,一旦破迷開悟就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佛。十法界唯一真如自性,因迷覺而有眾生、佛之別,其差別太懸殊了!若迷昧自心本性,依見思惑,作有漏業,就是六凡苦惱眾生。若迷心輕,破了我執我見,尚存法執,還有塵沙惑,作無漏業,而成二乘人,自利而不利他,佛稱自了漢。而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次的法身大士,迷心很微薄,他們依無明惑,造作無漏業,而成大道心的聖者稱菩薩,他們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證。什麼是法身?法身,亦稱法性身、自性身,它無生滅,無變化,徧一切處。要言之:所證的真如本體與能照的真覺(無師智、自然智)究竟圓滿稱法身。若以法、報、化三身而論,則無生滅的自性身與自受用的報身二者合現,就是法身。古德云: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法身為“理智”圓融的顯現,有為法稱“智”,無為法稱“理”,即永遠離開、斷絕了煩惱障、所知障、具無邊的、不可說,不可說功德者就是法身。什麼是功德?六祖曰: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事相的修福上。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礙,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之相是功,心體離念是德;所作所為不離自性是功,應用見相離相不為相染是德;念念無間,保持心清淨,無分別、執著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識真理明自性,能覺悟宇宙人生真相,並在一切境緣上,任運自如,與性體相應,稱性起修,全修在性,就是功夫。六根與六塵起作用時,心清淨無染就是德行。此非一般人所能為。佛具三身,法身稱毗盧遮那、報身稱盧舍那、應化身稱釋迦牟尼亦稱釋迦文佛。自性迷就是眾生,自性覺就是佛。佛覺悟自心本性,徹法底源,究盡諸法實相,即是諸法如來。“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聖凡不離當下一念心,一切眾生之性與佛同體,故無緣大慈與眾生樂,同體大悲拔眾生苦,即是等如觀世音菩薩。以法喜為悅,施眾生以法樂,都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捨離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即等如大勢至菩薩善導群迷,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攝念佛人,同生極樂。若一念能仁寂默,復本淨心,即等如釋迦世尊之妙德。若一念清淨心、平等心,則同彌陀接引眾生成佛心。直心正念真如,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你就是阿彌陀佛。由此可知成佛是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更不可以佛像當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癡是畜生。”此是明自性隨染緣,故有三惡道生。所謂苦樂由心造,炎涼自我修。若迷自性,心生人我眾生壽者相,心生人我執,法我執,則如須彌山似的障諸物,妙法不得入心,淪於六道,無有出期。若迷正見而起邪心,撥無因果,執斷執常,是溺苦海,能沒法身。一念煩惱心生,如波浪之相續,前際後際,不相逾越,難斷難滅。一念三毒之禍害,如惡龍之殘酷,必入惡道,無有出期。一念虛偽妄心,猶如鬼神出沒無常。一念塵勞,如魚鱉悠悠穿梭不歇,常擾心海。塵勞者,煩惱的異名。貪嗔癡慢疑邪,蓋覆真性,惱亂身心,不得清淨。一念貪嗔起,鬼道、地獄門即開,生吞活剝業識身。一念愚癡迷惑,不明事理,不信天地及六道輪迴,必受畜生之報。此節闡明善惡之報,全由心造。“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此明若能以真照妄,自能返妄歸真。若能行身三、口四、意三,十善業,天堂樂果便至。如給孤獨長者發心,為佛以金鋪地、量地建精舍,在忉利天中,其宮立現(慾界二重天),摩耶夫人亦在此享天福,可見果報昭然。若除人我眾生壽者四相,則雖然障重如須彌,亦傾倒無遺。若去掉邪心,則身、口、意三業及分段、變易生死,猶如海水枯竭。見思、塵沙、無明煩惱若無,波浪寂滅,就不會往阿賴耶識裏搬業因了,第七末那識,是我法二執的根本。若煩惱障(三毒)、業障(五逆十惡)、報障(三惡道)三障毒害消除,如惡魚毒龍諸妄亦絕跡,即“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只要念念回光返照自心,不隨妄境流轉,四聖法界皆從一念心生。此節經文,示十法界惟心。我們應依祖師教言修無漏的功德,不執著有為的福報。一心念佛,老實念佛,隨緣作善,成就就在今生。“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慾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此節經文示惟心淨土,自性彌陀之義。眾生心地上本具如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之性。此性大無不包,細無不入,放廣大光明,內外徧照,覺者六根門頭不為六塵所羈。若復清淨本源,則能打破六慾諸天塵勞愛染,不被愛慾所纏縛。若自性真如返光內照,貪嗔癡三毒當即消除,地獄等三途罪,一時消滅。作法會超拔,怎抵自證菩提?罪由心造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而不為罪纏。如是內心不惑,靈明朗徹,心為淨土,自性彌陀,當下即是。內外淨潔,安樂妙常,何異西方極樂?若不稱性起修,全修在性,念佛不精純,不成片,信願不堅定,如何能生極樂?我曾看過一首偈:“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為眾色,悟時剝境是真心,身界二塵無實相,分明達此號知音。”心外求佛,便落他境,絕無得時。惟心淨土,自性彌陀,所言不虛。

詞義:
⑴慈悲即是觀音:觀音世人稱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觀世音,此菩薩觀其音聲,見眾生危難痛苦而前往救拔。眾生若心常存慈悲之念,就等於觀世音菩薩。
⑵喜捨名為勢至:此菩薩以大智慧,至一切處,平等施法度化眾生。若自心常存喜捨之念,就等於是大勢至菩薩所為。
⑶能淨即釋迦:釋迦譯能仁,以仁愛之心憫念眾生。牟尼譯寂默,即佛在因地修行時,以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回光返照,斷除煩惱,智慧圓滿。此即自利利他的智德與悲德,而成就佛道,無煩惱,心則淨,淨心即佛。
⑷平直即彌陀:“直心是道場”,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成就極樂淨土,平等攝受接引眾生。心平直即自性彌陀的顯現,則等於自身就是彌陀。此從性體而論。
⑸人我是須彌:世人造惡,皆因“我執”、“法執”作祟,惡業若有形體則勝過妙高山。所以有人我執,就等於有須彌山高的障道緣,不得成就。
⑹邪心似海水:歪邪的惡心猶如海水洶湧,欲罷不能,不得安寧。
⑺煩惱是波浪:此即觀心無常,煩惱猶如脫韁之馬、巨風之浪,無有停歇。
⑻毒害是惡龍:一個人存有毒害他人之心,此心就是猛獸毒龍,最終受害的是自己。
⑼虛妄是鬼神:人心若虛偽,則如鬼神虛妄之障,見不得陽光,只能在暗處作祟。
⑽塵勞是魚鱉:此物終日在水中穿梭不停,人為五慾在塵勞中奔波不息不止,好比此物相似。
⑾貪嗔是地獄:貪心生餓鬼道,嗔心是地獄的因,貪嗔盤踞於心,使人惶惶不安,猶如造了地獄的罪業。
⑿愚癡是畜生:不信因果,不信六道,愚癡不化,沒有智慧,在六塵中混生死,猶如畜生相似,整日吃喝玩樂混日子與畜生何異?
⒀六慾諸天:天有二十八重,慾界六重,色界十八重,無色界四重。慾界六重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六祖法寶壇經參學體會》——犟牛老居士撰(疑問品第三)04 https://t.cn/R2WJCrW

十殿阎罗,十宗罪介绍:
第一罪,恶多善少,多行不义。
第一殿,秦广王蒋,二月初一日诞辰,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功过两半者,送交第十殿发放,仍投入世间,男转为女,女转为男。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坏,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
第二罪,伤人肢体,奸盗杀生。
第二殿,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入到十六小狱受苦,满期转解第三殿,加刑发狱。
第三罪,忤逆尊长,教唆兴讼。
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诞辰,司掌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推入此狱,受倒吊、挖眼、刮骨之刑,刑满转解第四殿。
第四罪,抗粮赖租,交易欺诈。
第四殿,仵官王吕,二月十八日诞辰,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剹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入此狱,另再判以小狱受苦,满日送解第五殿察核。
第五罪,作恶多端,殃及亲朋。
第五殿,阎罗王包,正月初八日诞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此狱,细查曾犯何恶,再发入诛心十六小狱,钩出其心,掷与蛇食,铡其身首(包公即善于用铡刀),受苦满日,另发别殿。
第六罪,怨天尤地,呛北溺便。
第六殿,六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另设十六小狱。忤逆不孝者,被两小鬼用锯分尸。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发入此狱。查所犯事件,亦要受到铁锥打、火烧舌之刑罚。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七殿,再查有无别恶。
第七罪,取骸合药,离人至戚。
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八殿,收狱查治。又,凡盗窃、诬告、敲诈、谋财害命者,均将遭受下油锅之刑罚;
第八罪,在世不孝,暗伤父母。
第八殿,都市王黄,四月初一日诞辰,司掌大热大恼大地狱,又名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痛苦,解交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
第九罪,杀人放火,违法乱纪。
第九殿,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随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 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生六道(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罗道、地狱道、畜生道)。
第十罪,作孽极恶,凶恶至极。
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州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详细开载,每月汇知第一殿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饮迷汤,使忘前生之事。
除以上十罪之外,又有许多小的罪条包括其中,但凡查其罪过后,受其惩罚。
然人之所生,谁能无过,只要不是太过,故而又有通过修行、放生、行善、积德等方式化解此生罪孽的方法,若生时罪孽得化,则死后可以少受些痛苦刑罚。
又有道门修行超度轮回者,则能飞升仙府,不受阴司管辖。
或有道门修行者,亡世之时,自有师门接引人接引带离阴司,不受阴司管辖。
#宗教# #灵异# #感情和合# #放生# #行善#

十二因缘:“

(1)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于缘起性空无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

(2)行:造作义,指一切行为,即依无明所造的善恶业;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汝当谛听,我当依过去诸佛说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释常愍语译:

你要专心听看,我依过去诸佛所说的十二因缘法,对你解说一次。

一切众生,实是本来清净,由于过去一念无明妄动,便有行为造作,有行为造业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会有六种触觉,有六种触觉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懂得爱,懂得爱之后,就会执着,极力去夺取,有所夺取,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会有老死,及一切忧愁悲伤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若是没有无明妄动,那里会有行为造业?没有行为造业,那裹会有入胎之识?没有入胎之识,那裹会有胚胎这个色身?

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存在。没有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触觉。没有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执着夺取。没有执着夺取,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没有未来生之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及忧伤悲苦。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颠倒,你要知道,一切众生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是故轮转于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即是能见实相法。能见实相法者,耶是见佛。见佛者,即是见佛性。何故这样说呢?一切诸佛,都以此十二因缘法为法性。你现在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法,即得到佛性清净,堪为佛门法器。”

教义解释
俱舍论

对十二缘起,俱舍论卷九举出如下四种解释:

(1)刹那缘起,即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贪心而起杀生之瞬间,在彼时刹那间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故有行杀之意愿产生。

(2)连缚缘起,即此十二支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之关系。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
(3)分位缘起,例如三世两重因果 之解释,即十二支分乃表示有情生死流转之过程及其状态。

(4)远续缘起,指十二支之连续缘起可远隔多世。有部采用分位说(三世两重因果),即无明与行是于过去世起烦恼造业时有情之分位,指身心(五蕴)而言。依此过去世之二因,心识始托生母胎之刹那,其有情之分位为识;托生之第二刹那以后,六根未备之分位为名色;胎内六根具足之分位为六处;出胎后但有接触感觉以至二、三岁为止,其分位为触;四、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极胜,分位为受;以上从识至受,称为现世之五果。

其后,爱欲强烈之十六、十七岁以后为爱;贪着心胜之三十岁以后为取;如此造业之分位为有;以上三者,称为现世之三因。由此因感生未来世之分位为生;此后至死为老死,以上二者属未来世之二果。类此,分为过现未三世,再立二重之因果,此谓三世两重因果,如上表所示。
因中含摄惑、业,果即是苦,故十二缘起摄于惑业苦之三道,而因果不断,无始无终。经部不赞同有部之说,主张无明绝非单指过去之无智,亦非指五蕴而言。

唯识论

据成唯识论卷八所载,无明至有为因,生、老死为果,故立一重因果。然因与果必须异世,从而立二世一重因果。无明与行两支系由识至受之五支的因,故二支为能引支,五支为所引支,此七支亦总称牵引因。以爱、取、有三支为因,能生未来之生与老死两支,故三支称能生支或生起因;生、老死称所生支或所引生。
天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等四种十二因缘,以此配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圆教称十二因缘为佛性,即表示依缘而生之现象无非是中道之理。

阿毗达磨杂集论

观十二缘起,与四谛观同为佛教重要之观法,据传释尊因观此而开悟证果。据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依无明而行等顺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顺观;于老死等支各立苦集灭道四谛,从老死逆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逆观。由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顺观;由老死灭而生灭等逆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逆观。大毗婆沙论

据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所说,观迷生起之流转门系除无明、行外之十支,观悟现成之还灭门则系观十二支。然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转门为顺观,还灭门称为逆观,至今仍采此说。且天台宗指出,依三世两重、二世一重、刹那一念三种十二因缘观,各依序可破断见(包含常见)、着我见、性实见等三种见解。【中阿含经卷十涅槃经、卷二十四大因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重品’、卷四十六放牛品、法华玄义卷二、法界次第初门卷中】

十二因缘十观
1.观有支相续

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著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

2.观一心所摄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3.观自业差别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爱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4.观不相舍离

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不助成故。

5.观三道不断

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离我、我所,可有生灭,犹如束芦。

6.观过去、现在、未来

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

7.观三苦聚集

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

8.观因缘生灭

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亦无,余亦如是。

9.观生灭系缚

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

10.观无所有、尽观

又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这是随顺尽灭观。余亦如是。[1]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心动不如行动呀[送花花][送花花][送花花]2⃣️6⃣️ 流浪的月亮和繁密的星辰总姗姗来迟,所以说《尘缘》值得期待2⃣️7⃣️小燕子,穿花衣,你问燕子哪里来,燕
  • 又放弃了~图五:床头的书,爱情,爱情,灿烂如云~图六:魏老师说这样看着好多了[吃瓜]~ 噔噔~来更新这两天的日常/办公室来了一个姐姐帮忙 工作轻快了不少也没那么
  • 【女童疑遭虐待致死,南宁市妇联将发函请求重视该案】2018年8月1日,南宁一岁半女童邓子琳在父亲出轨对象照料期间,头部遭重创死亡,南宁市公安局江南分局出具了“不
  • ”——Priest《镇魂》58碰到一点压力就把自己变成不堪重负的样子,碰到一点不确定性就把前途描摹成黯淡无光的样子,碰到一点不开心就把它搞得似乎是自己这辈子最黑
  • |.♥临近30岁R宝爱情观无聊看到的,让我决定以后也要找大叔型另一半~[偷笑]主要能给予足够的安全感~还能满足叫哥哥的愿望[耶][哆啦A梦微笑]一.十几二十几岁
  • 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瞋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
  • 营业时间:11:00-21:00(本篇编辑:小李)#唐山 打人#这是一个评论区的,还有5w评论,不只是歧视,我很同情你们对那九个人的痛恨,但请不要把这种歧视强加
  • 年轻人不是反感专家建议,只是现在生活中“专家”这个词已经没有曾经那么权威了,炒作点噱头就能自称专家,是个人都能讲健康养生,可能还没有山里的农户专业,有些人虽然身
  • 选择重新开始,虽然很难,但只要前行的脚步不停止,只要精神不破产,来日方长,总有翻身的机会。#庆怜[超话]##庆怜的爱情鸟飞到了心里# 感觉大家都好丧气❓1⃣庆怜
  •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6月6日收盘,近一个月以来,A股市场航空航天装备板块指数已累计上涨12.69%。值得关注的是,受“神十四”发射消息带动,A股市场相关板块也掀起
  • 后来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绿化,看见了除了麻雀以外的鸟类:小燕子黑羽腹白也并没有穿花衣;喜鹊也没有喳喳叫,那声音也实在不敢恭维,还看见勤劳的喜鹊妈妈给比自己身形还大的
  • 举两个婚姻不理想天天吵闹,但是又无法分开的结构,首先是坤造四柱辛卯、癸巳、戊午、乙卯,配偶星乙木坐禄看似很理想,但是在地支上夫星与配偶宫相破,破就表示不和谐又常
  • 针尖上的国粹|旗袍刺绣图案(一) 古典气韵的旗袍,积淀着中华文化传承 其中刺绣图案更是飘散着历史的独特芬芳 每一样图案无不蕴含着美好吉祥的寓意 可谓是“有图必有
  • 来自“三个模式”的创新提升,来自“潍坊制造”的勇立潮头,来自潍坊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当寿光大棚从第一代的“小土棚”迭代至今天智能化的“云棚”当2021年潍柴逆
  • #周也夏花胶片九宫格##周也#明朗的夏日是明艳的少女最适合的季节,美丽的鲜花是动人的少女最好的饰品。斜阳射在少女的秀发生成一抹金色余韵,手捧郁金香的周也,从黑暗
  • 刘晓睿纂古琴曲《归去来辞》释义,据《历代古琴文献汇编》 共计收录于34部琴谱内 拾壹《太古正音琴谱》 收録于明代万历三十九年张大命撰辑的《太古正音琴谱》中第4
  • #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每日一善# ️hui [好爱哦]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最佳组合,和谐是众多因素的统一。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
  •   16、 冬风吹,雪花飞,凝望窗前谁;孤一人,影成双,夜里难寐又为谁;只为此时读信人,冬至到来多注意,多加衣衫添营养,身体康健解心慰!  17、 冬至时节,我
  • 月末,年味渐浓,孩童时的新年氛围,一直暖在心底,童年时得到的幸福,将是我一辈子珍藏在心底的回忆。当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年夜饭飘散出香味儿,温馨的祝福话语洋溢四周,
  • 它的成分也是一目了然的写出来依克多因:抗炎舒缓修复屏障蜂王浆:调节油脂和菌群平衡积雪草提取物:舒缓,强化屏障,减少泛红,外油内干啥的都给你招呼了这都属于是专门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