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寂寞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原因值得修道者耗上毕生精力去做呢?#道教知识#

在一般人眼里,修道者总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总是过着晨钟暮鼓,清灯伴黄卷,形单影孤的清淡生活,与世无争,常表现为孤独与寂寞的样子。

一、圣人孤独与寂寞是为了什么

孤独与寂寞,不但是一般常人有之,一般修道人有之,其实连圣人也有。但是圣人他们为何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呢?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吧!追求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晦,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因迷醉于名利而欢乐,像享受丰盛的美味,又像在春天登上高台而欣赏美景。圣人却唯独一人过着淡泊的生活,没有一点欲望萌动的征兆,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还不知道发笑。颓废啊,好像无所归依。众人都有多余之物,而作为一位圣人,却唯独像有所遗失。

圣人表现出愚人的心态,好像非常愚蠢的样子!世俗的人都精明,圣人却显示唯独像昏昧;世俗的人都分析明辨,圣人却表现得唯独沉默。恍惚啊,像走到昏暗的地方,冷落啊,像无处栖息。众人都有所作为,圣人唯独表现出愚蠢而鄙陋的样子,圣人虽然独自和众人不同,然而却重视生养万物之本“道”。

圣人之所以与众人不一样,愿意过着孤独与寂寞的生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这个作为万物之母的“道”。

二、孤独与寂寞的快乐

有些修行者,在外面看来显得非常孤独与寂寞,他们内心没有太多的贪念,所以内心就清静。当人们内心清静时,就不会有太多的贪求,所以他们就表现安静而显得默默无闻。一般不了解的人,就认为他们生活得孤独与寂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在修道方面,内心清静可以说是天下修行的规范。当内心清静时,自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七情六欲也就减少,就不会有太多的非分之念,从而不会去追求一些无用而痛苦的事情。所以一些修行高深的道长,平时内心严格遵守戒律,专心致志地修行,达到虚静状态,可以体会更深远玄妙的内容。

《南华经》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自己身体忘掉,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境界,即《南华经》所说的“坐忘”,从而体会生命的另一状态。另一种状态下,反而能体会到生命的高速运行,《南华经》称之为“坐驰”。

即当身体安静,而精神层面反应则更灵活而快速,从而达到内在的一种通达明亮。故内心清静而无所求的修行者,表现出的样子则好像孤独与寂寞一样。但其实,他们只是形体孤独而内心并不寂寞。

三、忍耐孤独寂寞才能更好地悟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当我们内心达到空虚已极的境界,保持清静得深厚的状态,这样更能认识到事物的变化。万物竞相生长,我们就可以观察它们的循环归复。万物众多,都要复归到它们的根源。复归到根源,我们称之为进入一种静态,进入这种“静态”时,我们就称之为是一种归复本性方式。当归复到本性时,就能发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常态而不变的法则,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后,才能明白事物及生命的本质。

如果不懂得这种常态不变的法则的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遭到凶兆。懂得这种稳定法则的道理,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一切才会做到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才会使人们归向;能使人们归向才符合自然;能符合自然才会符合“道”,能遵循“道”才会长久,从而终身不遭受危险。

《易经》里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因此,当我们处于寂静的状态中,才能更好地体悟道的玄妙,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从而变得安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内心的专一,是天下修行的一种共同法则,也是排除内心孤独与寂寞的最好良方。一般不理解庙观生活的人,认为庙上的生活皆是孤独而寂寞的。一般人都害怕出家而承受这种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人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或是修行的快乐。其实出家人内心更充实而幸福。

因为他们有圣贤们的智慧作为指导。所以,内在精神上,反而非常富有。因为他们的精神是专一的,一心一意的、非常虔诚地做着自己信仰的事情。内心里有颗坚定的信心,他们时时感觉与太上道祖同在。有了这颗坚定的道心,从此不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不论什么人,当内心达到专一的状态时,是不会再感觉到孤独与寂寞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王子去看一个修行者。王子看到修行者说,你一人在山里修行,是不是很孤独与寂寞?修行者说,我本来很快乐,但是你来了,我就不快乐,就变得孤独与寂寞了。王子非常不解地问:为什么?修行者说,你没来,我与“造化”同在,你来了,我就要与你说话,而暂时与“造化”分开了,在内心不能做到专一的状态,所以感到孤独与寂寞。

一些艺术家,当他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境界里时,也会显得如痴如醉,一个人也不会感觉到孤独与寂寞。所以,一般世人认为修行者皆是痛苦的寂寞与孤独,而实际上,得到修行内在快乐的人,他内心世界是非常幸福的。所以,他们甘愿一生守着表面上很寂寞而孤独的样子。这好比一个雕塑家,看着自己的雕像作品,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自己孤独与寂寞一样。

因此,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的人,才能得到内在的智慧与快乐。好多事情,都是慢慢成功的,如果太急于求成,有时反而不好。所以,《道德经》中说“大器晚成”。往往有大成就者的人,都不是一下成功的,常常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如姜太公耐得住孤独与寂寞,终于等来文王的赏识与重用。越王勾践,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卧薪尝胆最后终于取得胜利。同样我们龙门丘祖师,“磻溪六年,龙门七载”(《玄门功课经》),共十三年时间,忍耐了孤独与寂寞,修道方能大功告成。

孤独与寂寞在不理解或是没有很好运用它的朋友,也许是一种痛苦。如果能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有时却可以从另一方面得到更多的智慧与快乐。很多大器晚成者,其实也是经历过孤独或寂寞才达到成功的地步。

所以,孤独与寂寞,对于世人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助的、痛苦的处境,而对于一个修道者来说,却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幸福的事情! https://t.cn/Evk4evd

中国人对兰花的喜爱已经远远超过了简单的自然之美,形色之美,而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在世界范围内,很多民族都喜爱兰花,但能有中国兰花文化这般高大上的,绝无仅有。孔子说,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屈原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自春秋战国始,多少文章墨迹,借兰花而言志,抒发虽不得赏识但依然独自散发出浓郁的芬芳的感情。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人赋予了兰花一种高洁的人文气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特别是失意不得志之人,将自己的人生命运比作幽谷中的兰花,彰显人生节气。 后求先生,[心][鲜花][心][牛哞哞][牛哞哞][牛哞哞]

水墨意象·扬州八怪赏识之二

—— 行吟画家汪士慎
柯 汉 庭

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生于清代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雍正元年(1723年)离开故乡徽州休宁富溪村到扬州笔耕砚田充饥并抒文士情怀。士之慎者,宜筑巢于山林也。汪士慎可谓闹市中之隐者。
古来君子多落寂、凄清,请随我一起共同领略真正的文人画家汪士慎衰鸿独冷之诗性人生。梅花其不受尘埃半点侵之“冰心玉质”惹得 骚人吟咏不息、画家挥洒不已。梅花因宋代隐逸诗人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佳句得标风韵而名重天下,后得元代“狂士”王冕“人与梅花一样清”之抒写独标风骨并饮誉于世。随着岁月之健步前移至有明一代由旷世奇才徐谓横出大写意梅花之别裁而更具风骨。此脉传至清代“扬州八怪”等人则各以妙笔生花而各显其姿。然境界及艺术表现力臻妙者,余则首推汪士慎。其将清苦、冷艳之心印入画图中,被称为“汪梅”。可谓因行吟画家汪士慎之倾情挥洒而令梅花芳踪长存于青(丹青)史。其独调、澹泊,清雅人品恰与其笔下之野梅融合无间而孤独地怒放于以“四王”模古之乏个性、欠生意却因得皇宠而从者众、受者群之逆流窘境中,然其艺术价值却有四两拔千斤之份量,或可将汪士慎、郑板桥等真正的文人画家喻为称砣并与另一端之“四王”异调而同构清代画域“大称”之平衡体系。“四王”只会食前代以董源为代表的山水画残羹,不事推陈出新而未能使山水画向前发展,其与汪士慎独标风骨而以一剪寒梅傲然独放于画域相比,其间差别不言自明。尽管如此,余仍为汪士慎“长年淡无事,水墨洒空花”之清寂落拓而不为俗世所赏而心酸眸湿。嗟哉!叹苍天何以偏执“文章憎命达”之呆理而不易、高格者必独处沙洲之不堪,令我辈空怀奇气而不舒,令肝藏积郁、胆腑结气。公平耶?不公平耶?望天公抖擞,愿才尽其用。
汪士慎其梅花横斜于霜天雪地,疏影倒挂于尘世间,正是文士风骨及清贫独守之自写照。可谓梅也士慎、士慎也梅。比林和靖“之鹤妻梅子”更为难得,因汪士慎所处时空正是盛世而经济高度繁华之大都市扬州,而且是商人最好附庸风雅而解囊豪掷助文士促文化之风大举之时(其中以向有“贾近士风”之徽商犹著),尽管此时节正是“四王”拟古风潮因得皇宠而蜂蝶集聚、主霸并流俗于丹青一域之时,然而来自民间之盐商、特别是崇文趋雅的徽商更不乏识见与眼力者,因来自微州并在扬州颇有声誉的徽州盐商马秋玉就是汪士慎的旧识,且热心文化,何况当地人对马秋玉有:“以古书、朋友、山水为癖”及“以朋友为生命”之美誉,四方文人闻名造访皆得其供食置宿,而此君却乐此不倦,况汪士慎乎,但他就是不愿倚附。故独得秋玉“嗜茶定有茶经读,能画羞来画直酬”之叹。汪士慎因不勇于附势趋利而只能清贫独守一生。否则,画史也将改写——因缺“汪梅”而失本色。可谓以汪氏之不幸换来了画史之有幸、腊梅之有知音、我辈之有眼福。令余能睹其水墨梅花风采并为之肃然起敬,也为之叹惜,他太清苦了,行笔至此,余泪不能禁而泣。盖同处古、今异朝之商品经济社会时代而皆为不合时宜、耻于言利、不愿随波逐流之落拓者!士人自当如此,否则这世界就未免太庸俗而单调了!!
自古本真之士多落寞、潦倒于世是常态。一个年少就“怀抱多慷慨,接纳重义气,谈笑生悲凉”,如此这般之汪士慎有家不能守而于壮年举家远弃故乡,寄余生梦想于时值繁华大都市之扬州,然这个苦命画家仍然自持清格而依然落寂,有诗句为证——“长年淡无事”,以致笔毫也一同寂寞而花空洒,遂成画饼充饥之叹。大概因清代“四王”得淋皇恩而令拟古画风独霸画坛且招蜂引蝶,因而势单体寒之“汪梅”纵飘异芳也无力争春而唯付春水之东流矣!就这样,岁月不改天真,高调不随时俗、独自寒。此性格即命运之所以然也。怪谁,谁也不能怪,只能怪命矣!更有甚者,命运却一贯其很地安排了心灵透澈澄明的汪士慎“目翳不分云水白,山光却作有无看”,以致其有题《梅花图》“挥毫仗小明”之叹。于是乎,东方有行吟诗人汪士慎逸出,西方则有钢琴雄辩家贝多芬雄起,他俩皆饱尝苦难而不失坚贞并倾才情与心智于艺术,使人类文明史有幸得其星光照耀。其“无明”之明是为珍罕而烛照人间,催人向上,促人坚强。此也悖论也!人称苍天无眼,余独谓苍天太识搞笑了!时空也颇好思辩!!地球人也极尽幽默之能事矣!!!然而,这玩笑是否开得过了头?这幽默未免也太黑色了!实在不好玩。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可目之为其自传,而汪士慎之水墨梅花则可视之为自况,盖艺术之本则相同也。
贝多芬堪称19世纪西方艺域之蛟龙,雄浑激越而不失空灵,汪士慎则为18世纪东方画界之凤凰,脱俗超凡而不失苍秀。梅花既是汪士慎心迹之外化,也是其惨淡经营而奉献给绘画百花园里之奇葩一株。其“独目著寒花”之吟题无异乎呼啸而划破寒夜之流星,寒花是其气格所选,也乃命运之“瞎”赠也,故称惨淡经营。汪士慎有“试茗煎山泉,关门避时俗”之雅致。以茶入清境当为古今文士之雅好。正是,“粉杏红桃赖去看,煮茶声里独凭栏”。余此刻突发奇思,若能有幸得睹“汪梅”真迹,当不要错过一闻画图可有存茶香、甚或逸墨梅之疏香以添品历。痴乎?善哉!茶于汪氏不独为饮料,更乃涤六腑空明之液剂并助其“汪梅”之芳泽也。
观汪士慎之梅花与其说是野梅一株,不如将其目为画家本人于清代之行吟、自况则更恰当,也合乎文人画之本则。可谓是梅非梅,而梅已着汪士慎远离铅华及世俗之至纯本色。念人世间正人君子是何等之难求,故赏汪士慎之梅而思敬其人之意至诚也。愿读者诸君也与余同也。
汪士慎以淡墨润杆,当可视为与其淡然人品相若,以浓墨点苔则能丰其姿而逸其神,以干墨圈梅花则可想像其乃历经沧桑,饱经风霜之岁月留痕。而淡杆、浓苔、涩花浑融一体正表里合一地倾诉着画家清苦孤高而傲然特立之人生。其高度概括地抒写了如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似的具有生命本体意识之人文华章,耐人寻味矣。若然,当你融入汪士慎之绘画语言及语境,则仿佛如聆贝多芬奏鸣曲之乐流而随其共沉浮同呼吸,甚至催人泪下。这才是艺术,这才叫杰作,这才能称为之艺术家。
汪士慎之书法成就也很高,惜被其画名所淹,其隶书雅正清澹、秀逸天真,极具书卷气,穆如清风,得汉隶韵致,观其书则知其人乃谦谦君子、不事张扬却洒脱出尘且别饶风致。

汪士慎之篆刻成就颇高,被称为乾隆朝之篆刻高手,与篆刻名家丁敬齐名。其印风色彩斑谰,或工整郁茂、或苍雄沉健,或典雅清丽、或劲拔疏秀。尤当一提者,则为其所刻之一方白文印——《巢林》其线条屈曲,断断续续,尤如风啸寒林、树动而巢随之飘摇,令人观后顿觉其刻划出汪士慎结巢于林而高寄于凄风冷雨中之生存状态,以其刀笔将其一生之凄凉孤寂刻入石中,也深深地印入了笔者孤寂之心中,此印之艺术张力堪与文人画大家徐渭《葡萄图》之写尽旷世奇才凄丽之一生异工而同调。堪称印域中孤鸿独鸣,余深叹其妙之至也,真乃印史上之杰作,前无古人,后也不见来者,抬望眼,天在上,余涕下。噫﹗孤鸿独寂千古同,何处话凄凉,唯寄诗文书画印,奈何﹗
诗言志。汪士慎的诗句写得真好:“长年淡无事,聊复弄霜颖。水墨洒空花,嗟哉成画饼”、“垂老孤怀欣素友,萌阶古木借邻家”、“一椽深巷里,半榻乱书横”、“舍南素友心情美,惠我仙人煎花水”,等等。其字里行间挥洒出凄冷而温厚、澄明而练达之悲凉诗境,咏诗与写梅堪称异构而同体,皆汪士慎内心世界之彰显,或称奏鸣曲也可。汪士慎有《巢林集》传世。故余以行吟画家冠而传之。
“莫道称高蹈,孤清性所耽。结欢无热客,侵梦有烟岚。贫久衣裘敝,厨荒菽粟甘。不知三市外,何处拥华骖”(《岁暮自嘲》汪士慎)。“阶前经月雪不消,过门有客多回轨”。如此行状,如此世道,汪士慎依然安贫,因而才有冷隽、疏空、高妙超凡之水墨梅花逸出,故素有“迥出尘埃”、“不食人间烟火”之好评而于“扬州八怪”中独树一帜。汪士慎恰如隐逸诗人林逋描述梅花那样“独暄妍”于“四王”拟古画风统霸清代画坛竟达二个世纪之不遇时节、并于铅华退尽后之近、现代得见真如而彰其大雅风姿,可见时尚不准而岁月公平也。
暗香沁人把雪傲,此汪士慎人生行状也。铁骨冰心,迥出尘埃,堪为汪士慎人文华章之主旋律。有言岁月如歌,譬将人生比喻一曲交响乐,那么最后,请允许我以汪士慎之好友陈章说评其行状为本文华章之余响——“好梅而人清,嗜茶而诗苦”。

二〇〇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孤鸿共鸣而倾情一挥而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但凡他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水瓶座不但能够明白对方接下来的动作是什么样的,甚至更多的时候,水瓶座都能弄清楚后者整个心理历程又是如何。当然了,水瓶座具
  • 小三是一种态度,当1当0不如当三,当小三不仅是一个动作还是一种心情,如果你没当过小三,我感到遗憾。如果福州是正宫娘娘,那厦门一定是宠妃,而且是受宠多年那种[偷
  • 历经波折的一拖二拖四(两个小朋友四个行李)人类大规模迁徙运动从下午到晚上终于结束可以趴在床上休息一下了,年龄小的小朋友无论做什么车都晕车呕吐是此次历程中对我的最
  • #邴伟清[超话]#风儿阵阵吹不走思念,小雨洒洒浇不灭牵挂,雷声隆隆震不散情谊,短信传传送出片片祝福,愿我的朋友你,笑口常开,健康永相伴!一屋两人,三餐四季,最朴
  • 今天才发现了不对劲,于是我去xy上问了店家,第一,店家一直在链接上写的是纯圆ccl(p1)可是我问的时候一直回答的是:已经给你们看过卡池了,而且我已经在链接上说
  • #1107号情话箱[超话]#约8唯粉我狠狠倒贴✨希望您满足是以下几种条件之一就可以①产出太太(画画/写文/剪辑/拼贴等等)②数据女工(我爱你)③m没啥特长但是
  • 小竹韶歌曲(23)林振强的歌词林振强,中国香港词作家,专栏作家、漫画家、广告界出名的鬼才。他是林夕和黄伟文都很推崇的一位词作家。
  • (封面新闻)玩一下[馋嘴]1.其实从开服就有关注了,因为各种好看的同人图真的非常的诱人,但是一直没时间玩,21年初才正式入坑。13.看板不是很固定,但我一般会用
  • 暗处行善不求人知,是真贤人。 暗处行善不求人知,是真贤人。
  • !!
  • 今天正好也是情人节,愿各位谕霸感情顺风顺水的同时,还能实现财富自由,发财爱情双丰收~在微信后台投稿本期【龙御九天】时装任意体型的染色方案+实拍图,就有机会被谕姐
  • (曾有过阅读的饥渴感,那种发自内心的追求的幸福,但终究自己并不稳定,需要继续修炼)2.曾完成了减重10斤 从105到95 冬天现在又重新回到起点(中途一度记录过
  • 第 一批不婚族丁克族都已经后悔了,等老了,就会知道孩子的好处了,没孩子的老人真的很可怜。还有的网友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曾这样规划过自己的未来:不结婚,不买房,不
  • 【摇光录|李瞻】琥珀一样的眼睛#摇光录乱世公主[超话]##摇子停车场[超话]##重开版摇子停车场[超话]#设定在公主逃亡期间突然想到大哥,写下了一篇傻傻的文章短
  • 是的我愿意 是以爱之名 共度余生 想想自己有时候很不应该 对你态度不好 总是生气 我以后也要好好控制 其实你上班比我要辛苦的多 很麻烦 我应该支持你工作 无条件
  • 懂得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既然事情已经发生,那么就用最好的心态去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
  • ”鹤一:“睡觉啊~也不是不可以,一整天加一晚上,我是没问题,但是宝贝你…吃的消吗?”鹤一:“宝贝这是你说的哦,一会可不要反悔。
  • 上海青年、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各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上到耄耋老者,下到顽皮孩童,城市与乡村文化在这里碰撞,也在这里交融,产生了一连串意料之外的故事。44444,把精
  • 2月14日 正月初五 星期三1:子鼠 正官主事,“三合”吉星入命 大吉大利,时来运转的一天,思维相当清晰,信心满满,许多任务都可以有条不紊的顺利完成,工作上的表
  • (‍♀️前段时间还去看眼睛)‍♀️10、过度沉迷游戏: 游戏虽然能带来短暂的放松和愉悦,但长时间玩游戏会使得人体长时问保持一种姿势,导致肌肉僵硬,影响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