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第二十五卦 无妄 天雷无妄 乾上震下

复卦:克己、复礼、归仁。《序卦传》: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无妄 》:元,亨,利,贞。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九肆:可贞,无咎。
▅▅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 ▅▅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
▅▅▅▅▅ 初九:无妄,往吉。

卦辞
无妄:元,亨,利,贞。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无妄卦中元亨利贞,是有条件的。自然叫灾,人为叫眚。如人正常三餐好好的,非要吃夜宵,山珍海味,就叫“匪正有眚”

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於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 天命不佑,行矣哉?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天下雷行:当下网络时代,各种摄像头,一有过错,不知不觉中,人人都知道了。所以更要无妄。最好是反求诸己。用理性管理感情,一切都要顺乎自然,社会规律。不要口无遮拦,喜形于色,那是幼稚的表现。
茂:茂盛
育万物:无妄时,是培育人才的时候。为大蓄做准备。

初九:无妄,往吉。
往吉:往吉的先决条件是无妄。
初九阳爻当位,实无妄,守本分,守规矩,会心想事成。心正,纯阳不杂。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秉持刚正的信念去行动,才会心想事成。

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
不耕获:耕种的时候专心耕种,不要想着收获,即现在所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尽人事听天命”。“利有攸往”和“不利有攸往”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按无妄做就利有攸往
菑畲:初耕的田地。很贫瘠,不要有太多要求,耕耘久了,自然会肥沃
则:表示因果关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常常一分耕耘没有一分收获,那你还要不要做?所以,不要想,撸起袖子干就是了。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没有那种富贵的、虚幻的想法。做该做的,无怨无悔,没有妄念。如手里有点余钱,买点股票看看收获怎么样,赚就赚了,赔就赔了,心态就好了。不赌、不贪、不妄想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行人:外来人
邑人:当地人
飞来横祸,没有直接的错误,又有灾害,蒙受不白之冤。如何消无妄之灾,反求诸己。邑人真的一点责任都没有吗?没有做到守望相助。
再举一个例子:蹲下来系鞋带,另一个人一块玉佩掉了,非说是他捡了,后来家里找到了,所以不要蹲下来系鞋带么,多危险呢
再如瓜田李下。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九四:可贞,无咎。
只要能正固无妄的信念,就不会有灾难。不管别人怎么样,主要还是自己。

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固有之也:天生就有良好的德性,天地良心的固有本性,如小孩。凭良心,只问应该不应该,不问喜欢不喜欢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没有坏念头,即使有点小毛病,都不要吃药,自然会好。内心纯正,即使有点小偏差,没关系。不要着急去跟别人解释,说明,越抹越黑

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不治自愈,人有自我修复、自我康复的能力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行:行动

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无妄之极,走到穷途末路

[译文]上九,不妄为,但行动会有祸患,无所利益。
《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译文]《象传》说:不妄为的行动,处于穷尽之时也会遭到灾祸。
[提示]时穷难行,行则遭灾。
师:“无妄之行”本来当然是好的,但行动得不是时候仍不好,仍会遇祸。上九处于全卦之终,这是终极之地、穷尽之时,已经无处可行。这时就宜止不宜行,宜静不宜动。上九以阳爻居阴位,刚躁易动,在时穷难行、动则遭灾之时,仍然偏要前行,这样无妄就变成有妄了,因此“有眚”而“无攸利”。
徒:看来,任何事物发展到穷尽之时都不好,即使是“无妄之行”,也会遭遇“穷之灾也”。物极必反,无妄也将转为有妄,好事也将转为坏事。这正如乾卦上九爻“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一样。
师:真的,“好事”提倡到了极点,就会变质,产生副作用,变成“坏事”了。例如,过度地宣扬“好人好事”,就会出现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的“假典型”。所以《老子》中说:“智慧出,有大伪。”这样,“无妄”就转化为“有妄”了。
徒:从本卦六爻的情况看,“无妄”这一命题并不简单。

若想修道,何不从“太上三经”学起!#道教知识#

不论是在家的居士,还是皈依三宝的道人,若谈道教修行,必然要从三洞经典中汲取营养。纵观全部道藏,其涉及到道教修炼的方方面面,即便皓首穷经,也难以全面掌握道教的所有精华。正因为此,很多学道之士都会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面对浩繁的祖师经典,却只如捧一盘珍珠宝玉,却无法把书本上的文字内化成自身的修为。

其实修道也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道教最基本的经典入手,先去了解道教的基本义理,明白道教为什么会以道为教,知晓道教的存在对于不同阶段的社会具有何种意义……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贯穿于人们修道的整体过程之中。归根于底,修道要明白的是为什么修和如何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都在“太上三经”中说得十分明白。

“太上三经”的概念,源自于台湾萧登福教授的提法。萧教授认为,修道者之道教神仙信仰,放在首位的必然应是太上道祖。凡修道者不得不读太上经典,而以太上之名传世的经典又多之又多,唯有此三经是适合不同修证阶段的人们尽情阅读的,其分别是《道德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和《太上感应篇》。这三部经典虽然所言体例不同、内容有异,但在精读之后就会体悟到三部经典的背后贯通的一个字“道”。

道祖自函谷关留下五千圣言,其首次为“道”字赋予了超越人间物质认知的概念。顾名思义,道教以“道”为教,修道者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与道和真。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认知道体?又通过何种方法才能实现复归于道的修证境界?这三个依次延续而来的问题,恰恰在“太上三经”中各有重点地进行了解读。

一、从《道德经》中体悟“道”之玄妙。

“道”究竟是什么?道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用惟恍惟惚的状态对道进行了描述,认为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天地万物因为遵从了道,所以才能够万物相生。在道的生化过程中,充分尊重了万物的自我本然特性,即曰“法自然”。世间万物展现出来的是千万种不同的情态,道祖称其为“德”。而每一种情态、每一种“德”,体现的都是亘古不变的大道。道生出德,却又依德而存在,这便是“道”与“德”的相互辩证关系。

人生天地之间,遵从的必然是人间之道与为人的德行。几千年来,道学的研究大体上不离治国与理身两个方面,而身与国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要素。基于此,人们修道的根本也就离不开自度与度人两个方面,此其一为修养自身之道,其二为普济众生之德。得悟这两点,便明白了太上第一经《道德经》的要旨。并且这两点内容,恰恰是也是另外两篇经文的主旨所在。

二、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体悟修道的要义。

修道应该怎么修?这本是一个千人千面的问题。纵然每个人的自性不尽相同,但在所有情态的背后贯穿的是同一的大道,如何才能去体悟到这份真常之道,才是修证的原初动力。

老子提倡人们应该回到如婴孩一般的纯真状态,这是因为人生的成长过程一直是在给自己增加生存的砝码。随着物质上的丰富,难免会受到各种欲求的牵引,从而被五色、五声、五味蒙蔽了情志。人们之所以“不得真道”,是因为只纵情于万千事物表现出来的诱人情态,而不懂得瞬息变幻之后的恒常是什么?

因为一切眼见的一切都是无常,且又不能把握住无常而长期拥有,于是难免会陷入困苦之中。《清静经》告诉世间所有的修行者,为道的第一要义即是“清静”二字。道经中讲,修道要把断六门,学会对自身的欲求进行主动把控,不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唯当内心得真静之时,才会淡看世间风云变化,在有无相生、阴阳互化的过程中参悟到无常背后的真常是什么。

三、从《太上感应篇》中体悟修道的功行。

道,囊括的是万物之道,而非只有人世间的道与德,更不是只有个人的清修。通过清静之心臻达清净之体,这是个人之道的证悟。但于修道而言,需要超越每个人的个体,参悟出天地大道的根本,所以就需要所有的修道人有一颗慈悲心,去为他人他物做出真功实行,借用此功行来把道的教化具体化,使众生都能够雨露均沾。因此,就要强调道教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的重要性。

《太上感应篇》中历数了人世间种种善行善果、恶行恶果,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化人们要弃恶从善。恶,不仅是对他人及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更是因为自身中充满了恶的、污浊的信念,在伤害他人之前先祸殃了自身。道教讲为善,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做善事的方式来缮性,去除掉因为后天的贪着而产生的种种偏执与妄念,使每一个人都能返归到天真自然的状态。

正是因为具备了度人的功德,才能使清静自度更上一层,于是也就距离自然大道更近一步。由此来看,太上传世的这三部经典中,其实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逻辑系统。

从道祖在《道德经》中提出天地间大道至德的概念,再到赋予每个人自修要义的《清静经》,以及众生皆奉善而行的《感应篇》,三经皆自道起,最终又回归于道。不论是对何等阶层的修道者而言,清静与善行是一切法门的根基,从此二法门中又可以参悟出道与德之间的辩证,实乃妙哉。

道之教化,在自我,亦在众生。从众生返自我、从自我返大道,从大道归虚无,修道之梯蹬即在于此。明读此太上三经后,再去读道教的其他经典,或可以有了恍然开朗的神思。

作者:武当玄拙 腾讯道学 https://t.cn/R2Wx0Bu

#若想修道#,何不从“太上三经”学起!
不论是在家的居士,还是皈依三宝的道人,若谈道教修行,必然要从三洞经典中汲取营养。纵观全部道藏,其涉及到道教修炼的方方面面,即便皓首穷经,也难以全面掌握道教的所有精华。正因为此,很多学道之士都会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面对浩繁的祖师经典,却只如捧一盘珍珠宝玉,却无法把书本上的文字内化成自身的修为。
其实修道也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道教最基本的经典入手,先去了解道教的基本义理,明白道教为什么会以道为教,知晓道教的存在对于不同阶段的社会具有何种意义……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贯穿于人们修道的整体过程之中。归根于底,修道要明白的是为什么修和如何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都在“太上三经”中说得十分明白。

“太上三经”的概念,源自于台湾萧登福教授的提法。萧教授认为,修道者之道教神仙信仰,放在首位的必然应是太上道祖。凡修道者不得不读太上经典,而以太上之名传世的经典又多之又多,唯有此三经是适合不同修证阶段的人们尽情阅读的,其分别是《道德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和《太上感应篇》。这三部经典虽然所言体例不同、内容有异,但在精读之后就会体悟到三部经典的背后贯通的一个字“道”。

道祖自函谷关留下五千圣言,其首次为“道”字赋予了超越人间物质认知的概念。顾名思义,道教以“道”为教,修道者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与道和真。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认知道体?又通过何种方法才能实现复归于道的修证境界?这三个依次延续而来的问题,恰恰在“太上三经”中各有重点地进行了解读。

一、从《道德经》中体悟“道”之玄妙。 
“道”究竟是什么?道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用惟恍惟惚的状态对道进行了描述,认为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天地万物因为遵从了道,所以才能够万物相生。在道的生化过程中,充分尊重了万物的自我本然特性,即曰“法自然”。世间万物展现出来的是千万种不同的情态,道祖称其为“德”。而每一种情态、每一种“德”,体现的都是亘古不变的大道。道生出德,却又依德而存在,这便是“道”与“德”的相互辩证关系。
人生天地之间,遵从的必然是人间之道与为人的德行。几千年来,道学的研究大体上不离治国与理身两个方面,而身与国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要素。基于此,人们修道的根本也就离不开自度与度人两个方面,此其一为修养自身之道,其二为普济众生之德。得悟这两点,便明白了太上第一经《道德经》的要旨。并且这两点内容,恰恰是也是另外两篇经文的主旨所在。

二、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体悟修道的要义。
修道应该怎么修?这本是一个千人千面的问题。纵然每个人的自性不尽相同,但在所有情态的背后贯穿的是同一的大道,如何才能去体悟到这份真常之道,才是修证的原初动力。

老子提倡人们应该回到如婴孩一般的纯真状态,这是因为人生的成长过程一直是在给自己增加生存的砝码。随着物质上的丰富,难免会受到各种欲求的牵引,从而被五色、五声、五味蒙蔽了情志。人们之所以“不得真道”,是因为只纵情于万千事物表现出来的诱人情态,而不懂得瞬息变幻之后的恒常是什么?

因为一切眼见的一切都是无常,且又不能把握住无常而长期拥有,于是难免会陷入困苦之中。《清静经》告诉世间所有的修行者,为道的第一要义即是“清静”二字。道经中讲,修道要把断六门,学会对自身的欲求进行主动把控,不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唯当内心得真静之时,才会淡看世间风云变化,在有无相生、阴阳互化的过程中参悟到无常背后的真常是什么。

三、从《太上感应篇》中体悟修道的功行。
道,囊括的是万物之道,而非只有人世间的道与德,更不是只有个人的清修。通过清静之心臻达清净之体,这是个人之道的证悟。但于修道而言,需要超越每个人的个体,参悟出天地大道的根本,所以就需要所有的修道人有一颗慈悲心,去为他人他物做出真功实行,借用此功行来把道的教化具体化,使众生都能够雨露均沾。因此,就要强调道教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的重要性。

《太上感应篇》中历数了人世间种种善行善果、恶行恶果,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化人们要弃恶从善。恶,不仅是对他人及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更是因为自身中充满了恶的、污浊的信念,在伤害他人之前先祸殃了自身。道教讲为善,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做善事的方式来缮性,去除掉因为后天的贪着而产生的种种偏执与妄念,使每一个人都能返归到天真自然的状态。

正是因为具备了度人的功德,才能使清静自度更上一层,于是也就距离自然大道更近一步。由此来看,太上传世的这三部经典中,其实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逻辑系统。

从道祖在《道德经》中提出天地间大道至德的概念,再到赋予每个人自修要义的《清静经》,以及众生皆奉善而行的《感应篇》,三经皆自道起,最终又回归于道。不论是对何等阶层的修道者而言,清静与善行是一切法门的根基,从此二法门中又可以参悟出道与德之间的辩证,实乃妙哉。

道之教化,在自我,亦在众生。从众生返自我、从自我返大道,从大道归虚无,修道之梯蹬即在于此。明读此太上三经后,再去读道教的其他经典,或可以有了恍然开朗的神思。
作者:武当玄拙 腾讯道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整牙改善口面肌肉与嘴角纹」这是位牙齿拥挤前突的患者,在矫正前我检查了她的牙齿情况,由于牙量和骨量的不对等,牙齿在有限的空间里无法排列整齐,造成前牙错乱前突,
  • 可能是太感同身受了,电影里这样的想法我也有,「如果妈妈不要和爸爸结婚不要生下我就好了」。!
  • 万物在这一刻,都攒足了劲,沿着春天的方向生长 春雨柔润了绿色的希冀,生命从长久的蛰伏中苏醒,大地的母腹中,早就有了春天的脉动。
  • #百万负姐##还债故事##负债人树洞##网贷上岸##网贷信用卡逾期##都是夜归人[音乐]#气到再骂一条我就走本人铁血竹马骑士推 看到骑士人设根本不需要走动路我直
  • 材料必须正品,师傅技术必须杠杠的,不然我们风险太大,容易赔了夫人又折兵[允悲]。#西安装修##家居装修##西安装修设计# #现代简约##河源江水平装修# 河源
  • 高老师是个细腻、感情丰富、考虑事情有比较多的人,hz就抓住了这点想摧毁他。现在依然很喜欢 那句话是—“对于那些离开我们的人,他们离开了又像留下了,像抓住了我又像
  • 图源出处见左上水印其实挺舍不得的 两个月的时间熟悉了公司的运营节奏 熟悉了身边的同事关系 也熟悉了每天被“男明星们”包围的快乐工作氛围 也从新人做到团队顶梁柱
  • 我知道某人不喜欢在朋友圈发这样的小丧文,但我还是想好好的感谢一下到现在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曾经用力爱过的她,和现在最珍惜的她。可能我的脑子也没get到那么深
  • #justin黄明昊0219生日快乐##三十天安利justin黄明昊# DAY1 :说出你的入坑故事去年年初失恋了 实在没事做就想到之前看过o2的女孩那个初舞台
  • 手工锻造的魅力是3D建模永远都无法企及的,其实所谓的温度和韵味具体到工艺上就是那些手工带来的“随机不确定营造的确定美”所以科技如何发达,也彻底代替不了“人”但有
  • 男子全身严重烧伤,临沂公安交警紧急开道送医】2021年2月19日15时57分许,临沂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罗庄大队指挥室接到群众电话求助称:其驾车载有一名全身严重
  • 巨蟹座那一双贼溜溜的眼睛总是让白羊座很不安,每当看到他们,白羊座就特别紧张,也很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对方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魔法油的制作过程从材料的选择,净
  • [L]天氣放晴了是說氣候變遷得有點無所適從不過偶爾那舒爽的晴天還是讓人心情好起來不過呢還是喜歡乾冷的天氣涼涼乾乾的風吹來想到的還是妳開開心心地走在身邊向我告訴這
  • 或是许久未见,我竟不知应从何处下笔。我想,上帝一定是听到了我的愿望,所以派了你这么个小天使到我的生活中来,给我平淡而又枯燥的生活带来了温暖与快乐。
  • #逸风轩# 名家字画赏析秦汉赵高#书法家# 大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
  • 缤纷美食的星光牛排自助烧烤,可以一边吹海风一边看表演的海鲜大排档,以琼湘粤菜品为主的椰苑中餐厅,烩制西式轻西餐的花屿海餐厅,烹饪海南疍家美食的船形屋......
  • @摩登兄弟刘宇宁 #苍穹之下-摩登兄弟刘宇宁[音乐]##摩登兄弟[超话]#三年前你的出现是意料之外对你的喜欢始料未及三年后你的存在是必不可少对你的喜欢依然如初陪
  • 10月30日下午,由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社会局主办,全国妇联网信中心、微博承办的“V观天下——女性正能量圆桌派”微博专场活动举行。@熊本科技 @何春银微想
  • #新品预定# #明日方舟# #拉普兰德# 「明日方舟」1/7 手办 拉普兰德-精英二发售日期:2021年8月premium 全款:1099 RMB普通版 全款
  • 因为手里全是机构喜欢的浓眉大眼的家伙,如果不是节前大笔减到半仓,组合在这3天应该已经有12%以上的回撤,虽然不是不可以换仓硬扛,但3730已经摸到,月线也已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