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述评 | 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怀念袁隆平

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
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
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
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一)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二)“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5月22日下午,灵车缓缓驶出医院。长沙宽阔的主干道上,许多车停下来鸣笛致意,人们涌上街头,齐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
此时此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网络上写下:“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不能无动于衷。
海外人士说,这位老人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
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发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一位科研工作者,为何有超越国界的魅力、领先世界的技艺?
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你会更加理解——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它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
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他,做到了!

(三)真如少年
5月23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细雨霏霏,祭奠者排起长队。
人潮中,有许多手持鲜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面庞青涩,神情肃穆,安静有序地跟着队伍一步步前移,然后,深深鞠躬。
一天前,当灵车驶过长沙街头,许多青年齐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一群年轻人,以纯真的承诺,告慰一位老人至诚的梦想。
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尖叫、鲜花、掌声……在“95后”“00后”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
“我与他好像有过一面之缘,在饭桌上,在课本里。”“明明素未谋面,我却泪流满面,像失去了爷爷一样”……一位91岁的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
没有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踏实的安全感,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直白的表达。
没有比“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持久的喜悦感,这是最生机勃勃的画面,最扣人心弦的憧憬。
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总是被袁隆平人格中最朴素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
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
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
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对大学新生的寄语,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

(四)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时针拨回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
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还有人说,他一定是进入了梦乡。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袁老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
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袁隆平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
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
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你听!
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
“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记者袁汝婷、刘良恒、周勉)

来源:新华社

【新华述评 | 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怀念袁隆平】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一)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二)“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5月22日下午,灵车缓缓驶出医院。长沙宽阔的主干道上,许多车停下来鸣笛致意,人们涌上街头,齐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

此时此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网络上写下:“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不能无动于衷。

海外人士说,这位老人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

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发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一位科研工作者,为何有超越国界的魅力、领先世界的技艺?

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你会更加理解——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它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

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他,做到了!

(三)真如少年

5月23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细雨霏霏,祭奠者排起长队。

人潮中,有许多手持鲜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面庞青涩,神情肃穆,安静有序地跟着队伍一步步前移,然后,深深鞠躬。

一天前,当灵车驶过长沙街头,许多青年齐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一群年轻人,以纯真的承诺,告慰一位老人至诚的梦想。

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尖叫、鲜花、掌声……在“95后”“00后”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

“我与他好像有过一面之缘,在饭桌上,在课本里。”“明明素未谋面,我却泪流满面,像失去了爷爷一样”……一位91岁的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

没有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踏实的安全感,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直白的表达。

没有比“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持久的喜悦感,这是最生机勃勃的画面,最扣人心弦的憧憬。

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总是被袁隆平人格中最朴素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

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

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

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对大学新生的寄语,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

(四)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时针拨回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

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还有人说,他一定是进入了梦乡。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袁老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

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袁隆平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

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

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你听!

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

“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记者袁汝婷、刘良恒、周勉)
https://t.cn/A6VIm6oa

#邓伦极限挑战# dl#ralphlauren品牌中国区香水代言人邓伦# dl#邓伦索菲亚全球代言人#
2019.8

时装男士(双封)

邓伦

日子还长 何必慌张
曾经的邓伦,节奏是匆忙的,像拧紧的发条走过一个又一个嘈杂的路口。而今慢下来了,身体被安静的万物包围,心也沉稳了。似乎冲破了纷扰的牢笼,爬过阴暗的楼梯,再向上,出口有穿透眼底的白光。

  他对上海的记忆是潮乎乎的。梅雨时节,泥泞满城,像晕开的染料。上戏的校园里青草疯长,日子是漫长的夏天。宿舍里闷闷的,洗完一件衣服一个星期都不干,眼看着带来的衣服都洗过了,只好随手拿一件穿,潮湿、毛糙,一种粘腻感贴在身上。
  这是北方男孩的上海初体验。入学报到前,从来没在那生活过,对上海的初始印象只有东方明珠。”为了抵消这种陌生感,他带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像从前一样摆在写字台上,房间里有了熟悉的氛围。
  照进现实里的暖光
  邓伦喜欢的家要有明亮的暖色,不用很大,阳光要好,浅木色家具,温馨、舒适、安宁。记得走进“福家小院”时,周围的一切都令他感到亲近。那是一座走进去弯弯曲曲的大杂院,破旧的山地车靠在过道,墙壁堆满了淘汰的旧家具,窗根下一溜儿杂物,横七竖八地拉了几根晾衣绳。这是他年初才拍完的戏《加油,你是最棒的》,剧组从二手市场采购了大量道具,院内种了真花真树,为力求真实还专门造了排水系统。剧照中的邓伦靠在绿漆门板上,窗上有白色的纹饰纱帘。他身上衣服简单素净,T恤衫套一件深咖色夹克,邓伦说,这是他拍过的戏里最接地气的。
  “这个戏60%以上演就是我自己,是一个演员的成长故事,有太多的场景和画面,跟我一路走来的经历很相似。”邓伦饰演的角色叫郝泽宇,十年前以选秀出道,当泡沫褪去,成了一名过气艺人。他遇到失业女青年胖福子,和出租车司机福子她爸,几个人组成了“团队”,力求将他捧红。
  进组之前,他和制片人、导演说,希望褪去光鲜,尽量贴近人物,要丢到人堆里认不出来的效果。“我说,郝泽宇冬天就一件破大衣,里边是个帽衫或者卫衣,别的什么都没有。他也不可能天天换衣服,裤子可能就一条深色的一个礼拜、半个月都不带换的。因为他没钱,他也没时间和精力在乎这些。
  剧本在原著基础上大刀阔斧地改,邓伦先是专注于剧本,又翻了翻小说。自由极光写的很多台词他都特喜欢,比如“大葱是小葱的亲戚,放在油里都有点苦,就像人生一样”。有一次福子想换掉家里的冰箱,他抱着不撒手,说“冰箱比人心好,人心寒,冰箱还有点热乎劲儿”。在邓伦看来,台词里处处是点睛之笔。有的戏猛一看是个过场戏,就因为一句精妙的台词,让人觉得特别有戏,有小生活、小日子的滋味。尤其是和韩童生的对戏,净是逗贫的。“韩老师演福子爸,人称‘东四福哥’,他也是个老北京人,有时候演着演着,我俩能把自己逗笑。自由极光跟他说,之所以写郝泽宇这个小人物,是想写那些真实的、不光鲜的明星。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困境,脆弱得不堪一击,随时要倒下,却又提着一口气,抓住每一根救命稻草。尽管那些人长得好看、有才艺、永远在镜头前笑着,但背后也有隐秘和艰辛,不为人知的昨天。文字描述中的郝泽宇和邓伦有几分相像,“眼如画,细长的丹凤眼怎么看怎么勾人”,“即使玩手机,嘴角也带着一丝笑容”。平时在片场里,他和制片人李潇经常聊戏,聊故事的逻辑性、人物动机,一有新的想法就告诉自由极光。“极光大部分时间在家里,闷头给我们改剧本。”
  这部戏是李潇继《好先生》《恋爱先生》后的又一部“先生系列”,之所以没有延用“某某先生”的剧名,是片方认为“加油,你是最棒的听上去很积极。看过片花以后,邓伦也觉得这个名字特别好,“很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加油,你最棒,但是看到最后你会知道,这句话的力量很大”。
  在每一刻做对的事
  在邓伦演过的角色中,这是最有小人物特质的,这让他感到自如,有释放和发挥的空间。“谢童也是小人物,郝泽宇就更‘小’。可能跟年龄有关吧,大了,就想给观众传递更多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剧中的演艺圈环境比现实更为残酷,他剖析自己和郝泽宇的相似点。“我是从一楼往上爬的过程,刚毕业那几年是零起点。郝泽宇是过气艺人,从三楼摔下去了,重新往上爬。等于我们两个人的起点是一样的。当然也有戏剧化成分,就居住条件来说,我刚来北京的时候住的比他好点儿。”

邓伦一毕业就从上海到了北京,在通州租了间一居室,房租一个月两千五。每天一睁眼就想着吃饭、想着挣房租,“那时候就是为房租活着的,可是又跑不上组,没人用我,就跟郝泽宇很像”。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到临界点时他接到一个小角色,“我记得那时候是再不拍戏就悬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第三第四天香格里拉,到达独克宗古城,平均海拔3200,这里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也是梦想中的诗和远方,去打卡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晚上参加当地的土司盛宴,去看看美丽
  • [鲜花][鲜花][鲜花]我是有多么幸运,有@隐巷绝 @小黄虾-Miga @花姑娘鲁智深深@落锦·颜 这么多写手帮我一笔一划落于纸上,谢谢一词,都不足以表达我内心
  • 上海本地,并没有什么特色的菜味,可是,这个吃老虎奶长大的城市,她就吸取全国的精华,加上了海外奇珍,成为吃的总汇。”莫云也爱上海味道,熏鱼、酒香草头、腌笃鲜,胃口
  • 还发现原来有一些搞笑名场面都在这场直播里,比如说老大模仿有近视的粉丝,那表情我直接爆笑,解释不想去相亲节目的原因等等,而且在这场直播里我竟然看到卓哥笑得这么开心
  • 相比前几天,今天吃得简单多了就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甜点要开始有计划的消耗库存了胡椒牛仔骨、蚝油生菜、蛋炒大蒜叶子土豆片、酒酿年糕水果羹今天开始真关家里了,就
  • 其实任何结果都不是那么差[打call] 在过几个小时,哥们也到天命之年了。少在烂事上纠缠,少为不值得的人生气,学会放下,才能更好的修行。
  • 3. 不符合中奖资格的,将会重新抽取4. 其他规则见评论区@微博戏剧#音乐剧[超话]##今天世界戏剧日##河北工程大学[超话]##工程微分享# 【福利来啦】福利
  • 浙大一院盛吉芳:它是目前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自3月17日,超过2万盒新冠治疗药物Paxlovid(注:跨国药企辉瑞开发的口服小分子新冠药物“奈玛特韦/利托那韦
  • 我不知道我该为什么难过,太多太多,我们喊完“狗哥牛逼,薇恩牛逼”再往后就是加里奥的暴走;我们四年即将走完大学,狗哥和RNG依旧没从上海走到北京;我们看到了全华班
  • ”梁鑫淼说,与此同时,他们还将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中药/传统药物的物质组成结构与功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综合性核心技术体系,解决中医药的“卡脖子”问题。
  • 天秤座这种风向星座,对男人有时候很容易上头,尤其那种有气质又有趣的能聊得来的,但下头也很快,让老子下头的分分钟给他拉黑删除,天秤座永远都不会回头的。后来老天收拾
  • 知名女星因疫情被隔离48小时,丈夫的一个举动火上热搜:甩掉劈腿前男友后,她真的嫁给了爱情
  • 人民公园这次荷花展共设置了七个主题,还策划了“荷”美生活大型游园、“荷影传诗情”主题摄影大赛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在欣赏花花的同时,大家也能有更多的互动。(记者
  • (我: 挖出25克可可粉,为了弥补脱去的可可脂,加了一勺椰子油 )第二步,等水煮沸。不到一年时间,在这调理过程中,因为输卵管堵塞,积液,宫寒,月经不调等妇科炎症
  • 今天出去吃了,去吃了汉堡王,然后逛了逛衣服,都很好看,但是自己穿上都不好看,需要高高瘦瘦身材好的才能穿好我喜欢的那些衣服吧,唉。不想打工,好累今天早上和萌萌一起
  • ——毕淑敏《心灵的力量》 5.真正的坚守,是没有人给予你任何承诺的,流逝的只是岁月,孑存的只是信念。——毕淑敏《心灵的力量》5.真正的坚守,是没有人给予你
  • 肉体不重要那样 饿肚子,损到身体 只想让这个(本体)显发出来 赶快上去涅槃,不是那样 大乘人间就是涅槃 涅槃就是人间 所以人重要 活一天算一天 活一百岁算一百
  • 2、直通阳台开门后直接可看到阳台可不是好兆头,走廊两侧没有其他的东西来遮挡或者抵消煞气,让房屋的格局变成煞气的聚集地,导致住宅不安,让财运流失。3、开门方向不宜
  • !!
  • 曾经从友爱路26号走出的凤凰少年们,在这个美好的春日午后,带着大学校园的美好和感悟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展示自己的专业器乐演奏素养,分享管乐求学心得。08年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