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良| 墨色基于笔法,源于水性,成于人的性灵
近现代人对墨色的研究源于对书法艺术的自觉追求而变得纯粹起来,如黄宾虹、林散之等。以林散之为例,他在《笔谈书法》明确提出“有笔方有墨,见墨方见笔,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怀素能于无墨中求笔,在枯墨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其中了。”他不仅强调有墨处见笔,还要求在无墨中得笔,这是从审美的高度来理解墨法运用了。他还从艺术心理的角度来把握墨法的妙用,并进行了分类,即“墨有焦墨、浓墨、淡墨、渴墨、积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渍水,深浅干润,变化无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至此,在他的作品中,墨法的运用已达到科学与艺术的理性融合,以及情性化的妙用,并自觉运用宿墨、焦墨等,墨色的表现,已达到可分、可赏、可用的理想境地,墨中寓情,情中变色,墨中显笔,笔中含墨。

所以,在书法中同样强调墨分五色,即焦、浓、淡、重、青(也有人认为是浓墨、次浓墨、淡墨、更淡漠、最淡漠;董其昌还有“淡墨、浓墨、泼墨、破墨、积墨、焦墨。”《画旨》)于是,对墨色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了革命性的高度,并善于挑战用墨浓、淡的极限。从此,墨法才真正成为一种书写的技能。这种技能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对个性生命深度理解后的情趣性传达,墨色在强烈的对比中显出一种和谐,从而使得作品在墨法妙造下气韵生动。

今天,在对笔法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并未作深究与尝试的前提下,仅有一种对墨色所导致的艺术效果进行探索的强烈欲望是不能凑效的,显出一种焦虑的心态。由于对展厅效果的强调、对夸张手法的滥用等功利主义,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传统笔墨的传承与今人之间的“断档”,还有西方“后现代”美术思潮的影响,人们无所凭借,只能流于“模仿”,浅尝辄止,或流于形式,使得墨色的变化处于一种“模式”化的搬弄,而不对其进行审美意义上的尝试以及与传统关系的联想。当今对墨色的探究也像是当今书风中的一些“丑怪”,注重“夸张”的效果,恣意横行,忽视了墨色变化在传统审美中的作用,即对韵味的提升、气息的流动所起的渲染效果。所以当今书法创作中对墨色的强调仍表现是一种受制于西方观念的感官刺激,或对传统中的墨色的模仿和“拿来”。

因为当今书法的创作中,重视墨色效果的常常是一些前卫书家,他们还处在“85新潮”美术以来,对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进行演化的余兴之中。因此,对墨色的强调也仅是浮于变相的形式之中,是西方强势文化下的形式套用,最终导致“现代书法”的形成与泛滥。因为,在没有了解笔法的前提下,来对墨色的强调,除了追求形式的夸张以外,一切都是徒劳。不仅如此,这种墨色的追求也忽略了墨色与作者个性生命之间的关于秉性、学养、道德等文化关怀,因为墨色同样是作者个性生命的心迹流露,一种不能脱离现实的文化外象。

还有,为了对墨色形式的追求,选用现成的“宿墨”。墨色所反映的最佳面是有选择的,尤其对不同材料和不同作者的区别,千篇一律的“现成宿墨”是不能适应心性无常的变化的,墨色的反映在不同的纸张上更是不同样式。古人是这样,当代的林散之也是如此,他讲“厚纸用墨要淡水,薄纸、皮纸要用焦墨写”(《笔谈书法》),同样,宿墨在纸张上的反映和最佳呈现是有余地的。它不是显现作者大胆与否的问题,更不是什么创新,但它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纸张。现代人喜欢形式的翻新,结果弄得不伦不类,墨色反而僵死,满纸充满着形式化的堆积,成为一种模式的教条。相反在“宿墨”的意念和形式主义的主观作用下,走向了“宿墨”形式的泛滥。走向“制作”墨色的低级的工艺套路。所以,形式至上的“观念”是对“墨色”的恣意践踏,泯灭了个性,违背了自然。

当然,也有一些作者在探讨夸张的墨色,与“二王”书法之间的情性化结合,而一些好古的作者似乎又走向了它的反面,只注意结构的模拟与笔法的探究,对具有时代性的墨色研究忽略一边。既然前人已为我们劈开了一条光明的路,那么,我们就要勇敢、坚定的走下去(白蕉的诸多信札中就有一些充满情趣的墨法妙用)。

所以,我们应从古人对墨色的运用和经验中,吸取并寻找符合自己的墨法理念,通过对笔法的熟练掌握,加强对墨色运用的创新与研究,特别是笔墨中笔意与墨“趣”的相互交织。中国书法的未来也只有在笔墨中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笔墨不分,相辅相成。墨又因水而化,化而成趣,故墨生于水,有水则灵,水墨才能交融。墨又通于人性,性情相合,情与墨通。如此,方能墨韵生动,墨与韵和,韵从墨生,最终性灵万象。

因此,书法中的墨色基于笔法,源于水性,成于人的性灵。 https://t.cn/R2Wx0zh

邢斌 :论半夏

作者旁征博引,结合临床效果,说明半夏治疗不寐的用法、剂量、组方和功效。读书为临证之启发,临证为读书之检验,是谓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也。黄煌教授体质学说列有半夏体质一种,可以与此文相互参考。

 论半夏
半夏化痰,人所皆知。而我以为,半夏化有形之痰效果未必佳,其妙尤在除无形之痰。 

历代医家重视痰证病机,因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故痰可于各脏腑、经络为害作祟,所以“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为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以上引文见《丹溪心法》)“,除喘咳外,其余见症说的都是无形之痰。

治无形之痰必倚仗半夏,必倚仗二陈汤。而医者多推崇温胆汤,我以为后者方中枳实、竹茹效用平平,除于痞胀、呕吐等有一定作用外,其余无形之痰皆不必用。

因痰与湿皆由津液失其正常的运化而产生,故密不可分,且临床有时难以明确区分,何为痰,何为湿,故我临证每每将二陈汤与平胃散同用,此即古方平陈汤。此方出自《医学入门》卷五,原主治食疟,以及风寒风湿所伤导致的痰嗽满闷。我用平陈汤的思路是发挥两方的优势,协同取效。因为在我心目中,二陈与平胃均为药味简单而效力宏大的好方子。

前述无形之痰的见症虽多,却也难免挂一漏万。故古人索性说“百病皆由痰作祟”,或“怪病皆有痰”了。比如,失眠与痰的关系就很密切。

《灵枢·邪客》云:“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脏。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治疗的方法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因《灵枢》从“阳盛阴虚”(按,此“阳盛阴虚”自与今意不同)立论,故后世解释半夏汤,亦多从这一角度展开。从阴阳立论,本无不可,但总觉蹈空踏虚,无益于临床应用本方。

唯林佩琴虽不能脱离从阴阳论之窠臼,但尚能直接从痰立论。《类证治裁》云:“盖不寐多由思虑劳神,惊忧怒火,气郁生涎,用半夏汤。半夏除痰而利小便,秫米益阴而利大肠,则阴阳交通而得卧也”。指出失眠多与痰涎有关,而半夏正是除痰之品。

另一张治疗不寐的名方是前曾提及之温胆汤。

温胆汤之名,首见北周姚僧垣《集验方》。该书已亡佚,部分内容为《外台秘要》收载。

《集验》温胆汤即为《外台秘要》所载,书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虚寒故也,宜服此汤方”,其组成是半夏、竹茹、橘皮、生姜、甘草、枳实。《千金方》之温胆汤主治与药物与此完全相同,唯枳实的剂量不同。

《三因方》有3首温胆汤,其中卷9、卷10之温胆汤是后世熟知、且常用的温胆汤。卷9之方主治与《外台秘要》引《集验》相同,并增补“惊悸”之症。卷10之方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眩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症,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集验》温胆汤在“胆虚寒”上做文章。《三因》温胆汤虽也说什么“心胆虚怯”,但已生发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的概念。可是后世医家仍多从“胆”字着眼。少有像《罗氏会约医镜》那样,直接点出:不寐“邪属痰饮,化之,如温胆汤、导痰汤之类”。其实把温胆汤与痰联系在一起,远比与胆联系在一起,更便于临床运用。

事 实上,温胆汤一定是具有化痰安神功效的(暂且不论是否与胆相关),从其组成即可知。与其组成接近的二陈汤,《医学心悟》就说:“有湿痰壅遏,神不安者,其症呕恶气闷,胸膈不利,用二陈汤导去其痰,其卧立至”。

失眠与痰有关,而半夏堪为大用,前述之半夏汤、温胆汤、二陈汤皆以半夏为主药。陶御风先生的《临证本草》还例举了《肘后》卷2治大病愈后,虚烦不得眠,腹中疼痛,懊憹之方,此方由半夏、秫米与茯苓组成。明·徐树丕《识小录》记载半夏、百部各1两治疗失眠的案例。《冷庐医话》卷3引《医学秘旨》云:“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朱良春先生对这一配伍甚为赞赏,认为加入珍珠母入肝安魂,立意更为周匝,可治疗多种肝病所致的顽固性失眠。

半夏配夏枯草治疗失眠之说,我最早就是从《朱良春用药经验》一书中得知。这还是十三四年前之事了,后读书渐多,屡屡见到此说,无论是有关药对的书,还是有关治疗失眠临床经验的书,皆谓此经验出自《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

按《医学秘旨》一书,系《冷庐医话》的作者陆以湉从杭城书坊中购得。此书乃抄本,题曰西溪居士著,不知何许人也,也不知其书的写作年代。

后我读缪希雍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发现在那篇著名的《吐血三要法》中,即有半夏、夏枯草治疗不寐的论述。

书中记载,庄含之久患吐血,其族兄庄一生为其治疗,疗效很好。庄含之除吐血外,还有不寐。庄一生说:“《甲乙经》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当留于阳,阳盛阴虚,故目不能瞑。此之谓也。治法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盖半夏得一阴之气而枯,所谓生于阳而成于阴者,故能引阳气入于阴,而成于阴者为血分之药,意惟此可以治之。乃用夏枯草一两,作甘澜水煮服,覆杯而卧立至。”庄一生虽未将半夏与夏枯草同用,但是他已道出半夏与夏枯草是性质相对的两个药,前者生于阳而成于阴,能引阳气入于阴,而后者成于阴为血分之药。应该视为半夏与夏枯草配伍的源头,或者说启发了后来医家如此配伍。

王学权《重庆堂随笔》认为夏枯草“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此语似从《广笔记》庄含之一案拈出。

此外,清代名医蒋椿田也有夏枯草与半夏的配伍经验,见《重订灵兰要览》。按,《灵兰要览》系王肯堂原著,清人顾金寿予以评订。在“不得卧”一条下,顾氏介绍其友蒋椿田的经验,每用制半夏、夏枯草各五钱,取阴阳相配之义,浓煎长流水,竟覆杯而卧。

这是目前为止,我所了解的关于半夏、夏枯草配伍的一些知识。但是,由于无法考证西溪居士为何人,所以,这一配伍经验的来龙去脉还无法确切地知道。

我在临床常以重剂半夏(30~80g)治失眠,大概已有十年了,最近甚至用到100g。最初曾配伍夏枯草,但后来发现治失眠的效果全在重用半夏,夏枯草并无效验,后遂弃夏枯草而不用。也用过温胆汤,但觉得枳实、竹茹用不用效果好像没有多少区别,遂仅用二陈汤,后合平胃散,并加用菖蒲、远志,定名为平陈宁神汤,取效者颇多。

治失眠为何要重用半夏?其实不仅失眠,凡属痰证用半夏,一般均宜用较大剂量,因为量小效果不显著,而失眠更应用重剂半夏。

吴鞠通用半夏就颇猛。如治秀氏产后不寐,与半夏汤。先用半夏一两不应,次服二两得熟寐,又减至一两仍不寐,又加至二两又得寐,又减又不得寐;于是竟用二两,服七八帖后,以他方收功。又治李某,用半夏汤,姜半夏用二两,效果只是得寐而未熟。痰饮门中又治某人卧不安,未记姓氏,用姜半夏二两五钱。可见吴鞠通用半夏是有经验有教训,有胆有识的。

现代医家中重用半夏者也不乏其人,如万友生先生。其他诸位,我不复记其姓名,因为都是十多年前“随便翻翻”(鲁迅语)的收获。

再说用半夏的指征。我以为痰湿为患甚广,很难以某个见症作为用药指征。我重视两点,一是苔腻,二是口腻。两者有其一即用半夏,并视苔腻的程度而选择适宜的剂量,当然症状的轻重也是需要考虑的。

多年来重用半夏,从未见有任何毒副作用。因为药房未备生半夏,故我未有用生半夏的经验。以上所说者皆为制半夏。

此外,还需提一笔。若治失眠的话,茯苓也宜用大剂,常用30~100g。此经验我忘其出处,似见载于某期的《中医杂志》。后知陶御风先生也用大剂茯苓治失眠。

【本文摘自《半日临证半日读书》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文赏析】
  诗人伫立在暮雨中为友人送行,暮雨纷纷好像也饱含着情谊,友人要到遥远的地方,不免惜别难舍。泪水与雨丝同时落下,情与景也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全篇紧扣暮雨二字,以疏淡有致的笔墨,绘出一幅动静相生、富有情味的江上烟雨图,表现诗人对自然景物细致的观察和精微的刻画。全诗自然形象,朴实深远,前后呼应,浑然天成。

这是一首送别诗。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薑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 姜穗十六岁时是全大院少年心里的白月光, 也信了据说驰厌讨厌自己的鬼话。” 时光一朝倒退回1997年,这时候—— 姜穗九岁,呆萌可爱,父亲把她当珍宝; 驰厌十
  • 《暗黑破坏神:不朽》各平台配置需求公布。 近日,《暗黑破坏神:不朽》官宣本作将于6月2日正式上线iOS和安卓平台,同时还将开启PC端公测,具体配置要如下: -
  • 高仿手表,精仿手表,一般在哪里买最好,最靠谱的商家哪里找,高仿N厂劳力士复刻表看得出来吗我训练的时候会佩戴运动手表,除了日常的看跑步数据(步频、步幅、垂直振幅、
  • 剧集被描述为一部冒险剧集,除去将聚焦“Clint Barton”的职业生活之外,还将重点描写其将鹰眼的使命传给第一位女性,年轻的复仇者“Kate Bishop”
  • 车晓笑着说:就是打招呼“在这儿”的意思,这个创意是我想到的!云卷云舒 看溪水森林 鹿溪漫步|大自然的馈赠今天7点伴着暴雨⛈就出发了不愧是国内小奈良之地太美了蓝天
  • 11—18 感谢我的同事们给我带饼子让我每天踩点到还能吃上早饭 谢谢豆浆可可小贝叮当月亮……大家都太好啦!果然好吃的大家都知道!
  • 我要努力呀,有了想去的地方,就有前行的无限希望呀,加油[加油](不知道有没有人猜出来,2-7都是哪些剧中的截的图,不过我这种应该没什么人看吧,又没推广又没关注的
  • !!
  • 我知道,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对他更多的是贪念那份照顾和在乎,没有爱,而在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里,我把一身的爱意给了一个仅一面之缘的陌生人,惦记了好久。#all真源
  • 我们睁开眼睛,系统1就会自动打开,自动处理一切,这是由几十万年的进化历史决定的,很难改变,因为系统1要保障我们的生存,尽最大可能让我们活下来;而当我们遇到问题时
  • #sky光遇黑市[超话]#信誉图帖:♥从2022.03开始一直做到2022.07奋斗了大概半年,之前信誉图都被删掉了,所以现在从新开了一个帖,记录一下从今天开始
  • 我真的很有礼貌也很有说服力了,没想到他发现理夸说不过就直接把我删评拉黑[摊手][跪了]真是一点都不讲道理呀,要是看不惯单纯嫉妒讨厌刘浩存年纪轻轻就被大导演选中,
  • 行为笑魇会被光线吸引,并且会追逐他们看到的任何发光的事物,所以通过光源来分散它的注意力将是一个很好的逃跑方法。但是一个所有人眼中的loser,却可以勇敢地做想的
  • #书荒的[超话]##言情小说推荐# 【#强推# 】樱桃沙冰娱乐圈文 女追男 双初恋男主冷漠顶流影帝 女主肤白貌美新人演员 女主是个二代 跟家里人吵架之后去试镜了
  • 如果说最初的 IC 集成了几十个晶体管,那么几年后市场上已经有成千上万的 IC 上市,而今天,有数十亿个晶体管的 IC。我们将在本文中看到晶体管的尺寸从 195
  • 米兰柏羽卢尚兵做双眼皮技术好吗? 卢尚兵医生,他08年泸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之后到解放军第五十九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美容外科工作了2年,才跳槽到了米兰柏羽,
  • ✈ ᯤ ᐝ c 刘宇宁宁远舟[给力]刘宇宁一念关山刘宇宁紫川[给力]刘宇宁帝林摩登兄弟刘宇宁[虎爪比心]刘宇宁[虎爪比心]宁哥[虎爪比心]棚主[虎爪比心]l
  • ●《瓦猫》是一本有关手艺人的小说,然而又不全是。在这本书,我们走近她更真实、戏剧化的人生经历:莫娣儿时接受母亲的艺术熏陶,开始画画,握画笔对她而言是一件困难的事
  • それらはお前を恐れさせ、苛み、悩ませるだろうだが、目を閉じてはならぬ。あらゆる辛苦は降りかかり続ける。
  • 不过这个剧还是蛮好笑的,就是有点武林外传那种情景喜剧式的笑点似的,周子诺再摆烂还是能一路躺赢到决赛,中间有个姬霸山庄和梅山派嗝屁的真的很搞笑,一个被气死,一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