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过一句话,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应该是你的,才是你的;不该是你的,连搭腔都不要。

我们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看得清自己的处境,做不卑不亢的人,做恰如其分的事,可以不聪明,但是一定要有分寸感。

特别在是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恪尽本分,不逾越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才能交得到真心的朋友,留得住真诚的情感。

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怨

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我们都读过这句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我们都以为跟别人相处时间长了,自然会更全面和客观地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但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因为了解越多,越有可能滋生不满。

在麦家的长篇小说《人生海海》中,主人公“上校”是小山村里走出去又回来的传奇人物,大家都非常好奇他走南闯北到底经历了什么。

有人羡慕他不干活却衣食无忧,有人探究他肚子上到底被刺了什么字,还有人想靠近他却又忍不住鄙夷他。

直到“上校”因为被日本人抓走的那一段不光彩的经历曝光后,他身上所有的光环全都黯然失色,成为大家不齿的那一个人。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秘而不宣的隐私,或许不光彩,或许太阴暗,我们真的没有必要过分探究别人的隐秘。

人性原本自私,当我们知道别人跟自己的想象大相径庭之后,自然会瞧不上别人,而这对于彼此之间的相处并无好处。

给彼此留有一定的空间,允许自己也允许别人保留一份隐私,有分寸感才会让彼此之间的相处更自在更从容。

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

《清平山堂话本》中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原本知道别人的内心所思所想,已属于不容易的事情,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能够更宽容地对待他,不必过于苛责别人的言行。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有三千弟子,有一天孔子外出,看天色要下雨的样子,但是他没有雨伞,身边人跟孔子建议说,子夏有雨伞,跟子夏借。

孔子却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他不借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他借给我,他肯定会心疼。”

孔子非常了解子夏的为人,但是却不会让子夏为难,而是从子夏的角度为他考虑,身为老师却一句批评的话都不说。

试想一下,如果孔子教育子夏不要吝啬,似乎并不为过,但是子夏的心理会怎么想呢?很大可能会在心里疏远老师。

我们能够看得清别人的脾气秉性,但是却不可以任意批评指责,因为不是别人,不懂得别人的处境,就没有资格任意评说。

反而是应该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真正做得到感同身受,在分寸感的加持下,才能做到言辞诚恳恰当。

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俄国作家高尔基说,真正的朋友,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我们都知道诤友难得,但是并不代表可以肆无忌惮地指责别人,毕竟谁都有自尊,点到为止才不会让对方难堪。

罗伯特·伍德鲁夫是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板,有一回他去视察一个装瓶车间,发现车间特别脏乱,他就把工人叫过来,对他说:

“你最好在第二天就把你的操作间打扫干净,不然你很快会发现,自己被换到了另一条生产线上。”

装瓶工立马抗议说:“打扫干净有什么用?第二天又会恢复成老样子!”很显然,装瓶工对伍德鲁夫的批评并不服气。

一阵紧张的沉默后,伍德鲁夫盯着装瓶工的眼睛说:“你每天都得擦你的屁股,是不是呀?”说完这句话他就走了。

比起严苛的指责,我们更愿意接受幽默而有余地的批评,会让听者更容易领悟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愿意改正,还不影响彼此的关系。

如果不想让别人对自己敬而远之,就要掌握批评的分寸感,不仅会缓和矛盾,还有助于帮助别人提升能力。

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自尊,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的身上找到。

人与人之间是应该互相尊重的,但是尊重自我是尊重他人的前提,如果过于看重他人,会显得自己没有骨气,反倒更会被看不起。

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有一回带着一众大臣出大梁城,走出数十里后,在一棵大柳树下休息,朱温夸赞这棵粗大的柳树:“好一棵大柳树!”

众大臣随声附和说:“真是棵好柳树!”朱温又说:“这棵柳树可以做车头。”众大臣又表示赞同:“的确是做车头的好材料。”

其实,柳树根本不适合做车头,这时有人说道:“这棵柳树虽好,但是做车头必须要用夹榆树。”

朱温脸色当即变了,大骂那些阿谀奉承的大臣,并且当场全部杀死,卑微而没有底线的人,丧失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还不被别人接纳。

我们都是平等的人,没有必要因为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而过于看低自己,不卑不亢地平等相处,才会让彼此的关系更轻松。

掌握与人相处的分寸感,你尊重我,而我也同等尊重你,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收获真挚而坦诚的人际关系。

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艰

我们都听说过“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但是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忍一时”和“退一步”到底是几时几步。

这就导致有些人凡事都以忍让为先,直到自己退无可退之时,还会自责自己做得不对,却不知道这样只会断了自己的后路。

读过一则《退让》的微小说,讲的是在很久以前的京城繁华大街上,有一老一少两个补鞋匠,手艺都很出色。

但是由于地方有限,两个人挤在巴掌大的摊位前抢生意,前去补鞋的人却犯了愁,给年轻人补吧,老人多可怜;给老人补吧,年轻人又要挣钱娶媳妇。

为了不得罪他们两个人,于是想补鞋的人都选择多走一段路,去找另一个手艺一般的补鞋匠,他们两个人的生意反倒都淡了下来。

这天早上,老人没有出摊,年轻人心中一阵窃喜,等到中午时,老人空着手来的,看到年轻人的生意有所好转,于是两个人协商好以后轮流出摊。

人生在世,难以遇到竞争和排挤,我们需要根据事情情况决定应对之策,一味强硬未必有好结果,当然一味退让也会委屈自己。

只有拿捏好进退的尺度,才能在周旋中为自己赢得最好的结果,这份分寸感需要我们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能力,并且做得到胸怀开阔。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对分寸感的理解和把握各有不同,但是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这些基本的尺度是需要掌握的。

当我们都能有分寸之时,哪怕不聪明,也能保证自己活得更游刃有余。 https://t.cn/R4GPmpD

一个人生活的如果不开心,原因只有一个:智商不够高。

一个人最大的祸患是认知不足,一个人最大的痛苦是欲望和认知不匹配。

如果一个人的智商足够,认知到了一定层次,一定是一个洒脱又自在的人。

万物都有其存在根据和价值,人类社会每产生一个不公平的现象,都会对应的产生另外一种不公平的形式,以保证结果的公正。

一切局部的恶,都是为了整体的善;一切局部的不和谐,都是为了整体的和谐;凡存在就合理,这是世界唯一的真理。

而大部分人之所有痛苦,往往就是因为只能看到局部的不合理,却看不到整体的和谐。

人的一切苦恼,都是修行和认知不到位的结果,都是执着于表象的结果,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自己的认知,修的是破除“我执”。

因此,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洞穿了世界的真相、规律和本质之后的淡定和从容。

这些年,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难道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成功吗?我见到过很多成功人士,他们生活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无论一个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总有我们看不到的辛苦。

很多人以为只要自己成功了,就能挣脱整个巨大的枷锁,而实际上,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换一种修行的方式,尝试另一种苦难:成功之前,你遭受的是琐碎生活的折磨,成功之后你遭受的孤独的折磨。

也可以说:所谓的成功,无非是换一种方法受苦。

没有谁的人生是不苦的,无论有钱的还是没钱的,有权的还是没权的,在你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说不出的苦,只是每个人的阶段不同,方式不同。

人生是一个天平,一个托盘叫“人前富贵”,另一个天平叫“人后受罪”,这两者永远都是平衡的。

直到最近我们终于悟到了答案: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人生在世,唯一能解脱的方法,就是把生活当成一种修行,要明白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好事或坏事),遇到的每一个人(好人或坏人),都是来度我们的,我们经历的每一份惊喜,遭受的每一份痛苦,都是让我们觉悟的。或好或坏,或痛苦或开心,都是只是我们修行的参照。

看透成功的代价,是留住成功的妙招;发现苦难的意义,是面对苦难的唯一办法。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活在假象里,只有在临终的那一刻才能觉醒,发现自己一辈子都活在对他人的羡慕中,一辈子都在期待别人对自己的恭维,却从来活不出真正的自己。

他们只有当生命临终的那一刻,发现人生的真正意义就是活好每一刻,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然而此时他们的人生也已经结束。

那么,人生该怎么修行?

我们经常看到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为了逃离所处的环境,就宣称要离开世俗,然后去某个清净的地方去修行。但是这种人往往都修不出个什么结果。

甚至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求神告鬼,迷恋那些玄乎的东西。这其实是现代人内心越来越脆弱的表现。其实所有见过鬼的人,都放下了,开始在好好做人。只有那些脆弱的人,还在把鬼神放嘴边,求神搞鬼。

堂堂正正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没有任何鬼神都影响得了你。

很多人还是没有看透:人生真正的修行道场,就是红尘俗世。

《金刚经》里说:“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意思是:凡是在形式上拜佛的人,或者执迷于佛祖表象的人,都是迷上了邪道,永远都见不到真正的如来。

而如果一个人不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能看透各种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质,就相当于见到佛祖的真身了。 

不着相,不住相,才能见如来。

如果放弃生活而去修行,其实就是南辕北辙!

我们要记住一句话:人要向内求,向外修。

所谓向内求,就是当我们有所求的时候,要明白在关键时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答案,别人只能给自己一个指点或者启示,最终拯救自己的还是自己。求人不如求己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向外修,就是当我们想修行提升的时候,要借助他人才能修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关闭起来谁也不见,甚至跑到深山老林里躲着,红尘俗世就是最好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既不需要藏在深山老林,也不需要躲在寺院庙宇。你若真能参透人生,你闭眼的那一刻就能望见净土。

因此,最好的修行道场就是红尘俗世,最好的修行方式就是“红尘炼心”,所谓红尘炼心就是:当你遭遇困难的时候,你要从容应对,当你遇到惊喜的时候,你能坦然处之,用苦难磨砺自己,用诱惑锻造自己,这就是红尘炼心。

把你俗世里遇到的每一件俗事,每一个俗人,当成你修行的工具,它们都是来度我们的。

修行,就在当下!

修行不是一种对现实问题的逃避,恰恰相反,每一个现实问题,都是你修行的最佳入口,都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创业的道路艰难险阻,创业就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的爱人之间有隔阂,夫妻关系就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的孩子沟通有问题,教育就是你的道场;

如果你的身体有了问题,生死存亡就是你的道场。

每一件烦恼是道场,每一次情绪是道场,每一次恐惧都是道场。

举个例子:很多人可以处理好各种工作关系,就是处理不好夫妻关系,每次一和爱人对话,说不上几句就要争吵。

假如从现在开始,当你想发火的那一刻,你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一下对方的不容易,然后心平气和的沟通,如果你能有10次这样的经历,你就会发现夫妻关系会融洽很多,完全可以不用让自己总是情绪激昂。

更重要的是,时间一长你会因此而变的宽容,因为你看到了别人的苦难,学会以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并学会了自我反省,并获得长足进步,这就是修行。

这个办法不仅适用于夫妻之间,也广泛适用于同事之间,父子之间,等等各种关系。

修行的道场就在你人生的每一个痛苦之处,在你每一次想冲动的时候,在你每一次急不可耐的时候。

千万不要试图跳过现实的各种问题,妄谈修行和各种高尚,那一定是空谈。工作的问题,婚姻的问题、教育的问题、生死的问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是我们的道场。

当一个人发现,一切都需要自己才能给予自己的时候,他就开悟了。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当你产生了依赖,你就需要警惕了。因为依赖就意味着不公平的关系,只要不是价值交换的关系都是不公平的关系。只要有不公的地方,就会在另外一个地方,或者以另外一种形式补偿回来。

尼采说,美好的事物总是弯曲地接近自己,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

因此,真理和价值总是平淡的,而各种套路又是那么容易深入人心,世界就是这么有趣,我们总是在拥有后就迷失,在失去后才能觉醒。

当下即是修行,闭眼就是净土。

直到我们可以直面得失的时候,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我们就解脱了;

直到我们可以直面生死的时候,能有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就大悟了。

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与世隔绝,绝尘而去,而是为了一种人生的洒脱,因为你将拥有一种看穿事物的能力,能对世事和人心抽丝剥茧,一眼看穿人心,直达事物本质,于是你将看到最真实的世界。

《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修行到一定阶段,你将拥有一眼窥见所有事物本质的能力,此时一切表象在你面前都如梦幻泡影。万事万物在你面前,如同洞若观火,你可以随时将红尘世俗置之度外,这就是一种洒脱。

这种能力,瑜伽称为“梵”,儒家称为“仁”,佛家称为“佛性”,中国人称为“道”,我们经常说的得道高人,指的就是这个“道”!

“道”是一种高维度的智慧,拥有它之前是“我在活着”,拥有它之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它可以让我们从高维俯瞰自己,俯瞰众生。

这就像你在玩游戏,之前你总以为你是主角,一直在努力打怪,后来有一天你忽然变成了玩游戏的那个人,于是一瞬间你就看清了自己所有的问题,能站在高纬审视自己,从此开始游刃有余。这就找到了自己的“魂”,可自照,亦可照人。

“道”也是一种融化万物的能量,能和万物和谐与共,不增不减。也是一种可以从无到有的创造力,实现从0到1。

人生一旦掌握了“道”,就看到了真相,就认清了人生本质,这种人的人生从此只能自己做主了,因为没有人再能给他们提供鸡汤了。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这生命是光,可自照,亦可照人。 https://t.cn/R4GPmpD

#传统文化# 靖康之耻,赵构的父母被掳走,受尽欺辱。于情于理来说,宋高宗赵构与金国,都有不共戴天之仇,血性男儿的做法都是奖帅三军,北伐金国,为父母兄弟姐妹们报仇,但是赵构却没有这么做。他不仅一心求和,还打压主战派,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儒家愚忠思想“君辱臣死”,赵构丝毫没有遵守。朱熹比赵构大概小20岁,也做过官,也可以称为赵构的臣子,在儒家典籍的注解中,却将愚忠思想注解了进去,所谓“君辱臣死”、“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父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不知道是为赵构违背伦理道德开脱呢,还是暗中讽刺赵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日出生的人,比较喜欢浪漫,诗情画意,会不会表达得看组合,总之有这方面的情结。但这个日柱的人,最忌地支火多,性格太强势,给人特别不舒服的感觉,贪婪,自私,占有欲
  • 现在俩胳膊都是针眼,再扎都没地方了今天早上起来发疯想抽卡,氪了,抽了,单抽出了6,我很开心,以为不会歪了,还是我太贪,下次一天出了一个我就不抽了[黑线]我想要7
  • 因为有着共通的目标,即使有不投缘的人也可以合作或者必须合作;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交友课题:遵循吸引力法则,有时
  • 我还是没有说话,他继续道“你有什么想法,没关系,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很尊重的你想法”我内心只觉得太快了,我们相处不过两个月,尤其我是个循规蹈矩的人,我怕闲言碎
  • 乐:哎呀,很多的昊:…………你这人怎么这个样子乐:干嘛?昊:可以什么啊可以!
  • 古法必‮风像造打‬格多变,且‮多以‬手必打为主,至龙婆多‮傅师‬,造像上‮态体以‬丰腴圆润的‮勒弥‬佛为‮型原‬进行督造,以‮掩手双‬面为主打风格,法‮点特门‬
  • KHC气动葫芦 固定式(图1、2):;KHC气动葫芦 运行式(图3):配套铝合金轨道使用:;龙海起重官网:【到货通知】我公司代理的韩国KHC气动葫芦及轨道配件,
  • [跪了]#日常碎碎念##京选好物官# @京东推荐小达人 作为京选好物官和资深(自封的嘿嘿[偷笑])的好物推荐官,有必要给大家推荐一些双十一期间值得入手的好物啦
  • 每当他画狗的时候,总是把自己对狗的真挚情感倾注到笔端,不论是单只的,还是三五只在一起的,也不论是跟随主人前行的,还是跟随主人狩猎的,黄胄都画得真实生动、跃然纸上
  • 之后让MJ发言的时候,大屏幕出现了MJ一系列小时候的照片滚动播放(真可爱~)照片周围被不同的MJ的大头表情包围,非常可爱又喜庆(喂 然后又被yjx调侃还在宝宝时
  • @莫熙卡 特别的人特别的我们特别的莫熙卡此生不换有幸遇到一直陪伴我们依旧是我们记录一些婚礼期间感动的事1.小张的朋友从澳洲和甘肃飞过来 但是无锡防疫太严了不允许
  • 文笔好,剧情佳建议不要看剧透,因为书里的很多设定非常神奇又有意思,剧透没有写太多做解释,看的时候就很容易懵逼。他俩第一次酱酱酿酿的时候,gong特别怕阳气伤了s
  • 宵:指下文夙夜,天未亮以前。⑧犹:若,如,同。
  • #阜阳资讯#【阜阳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阜城主次干道清扫保洁实现市场化作业全覆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阜阳成为全省首个实现生活垃圾
  • 】#崇明新闻# 日前,记者从区民政局获悉,崇明陈家镇敬老院新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项目完工后,将进一步完善崇明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高质量发展。由上海建工总承包
  • ”众人无奈的叹了口气,雅米:“我相信蓝星星这样做一定有原因的,他和麦逗是最好的工作搭档,这样做也许能提高麦逗的自信!以往录节目的时候,因为自己总是紧张弄了不少差
  • 巨蟹们,请相信自己已拥有足够多面对危险的敏锐性,选择拥抱世界吧,那时,你会看到自己从未离开过世界的怀抱……#星座运势##占星##博君一肖# 武汉的BJ们,红发带
  • #我親愛的媽媽和外婆#*願上天保佑我親愛的媽媽和外婆,我朋友阿姮的媽媽天天都健康平安![心]8:12pm: Mới đi ăn lẩu về. Nay mình
  • 这是他应得的,他的努力应该被看到。可是没有绝对的对错,我希望有人能多多喜欢他看到他。
  • -“我希望作品是创可贴”燕子喜欢是枝裕和的电影,最喜欢的点就是所有的“道”都出自于生活细处的残酷与温柔。_如果在露营地有一场公共艺术的介入,燕子认为它应该是能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