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和朋友聊天,得到一个共识:知识经济市场,即将面临一个拐点。下半年,会有一波洗牌,大量的课程和平台将会慢慢衰落。


我很赞同。因为不久之前,我自己才发过朋友圈,感慨道:课程太多,学员都不够用了。


这很有意思,也很无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许多做知识经济的导师和平台,其实秉承的,都是流量思维。


什么是流量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追求多:制作更多的内容,吸引更多的用户,获取更多的营收。


然后呢?继续做新的内容,做推广,吸引粉丝,获取更多的转化和购买。就像割韭菜一样,隔了一茬,再长一茬。市场这么大,光是赚第一波用户的钱,就足以养活一个平台了。


至于粘性、复购、口碑、评价……这些因素,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这本来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只要质量有保障,就是有价值的。但是流量思维最大的问题,就是质量。





一、多往往意味着不够好


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绝大多数时候,多,往往就意味着不够好。为什么呢?


非常简单,好的内容永远是稀缺的,永远是需要极高成本的。那么,对很多人来说,与其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制作真正优质的内容,不如把精力放在包装上 —— 反正绝大多数用户都是首次购买,他们接触到的,无非是包装而已。


这就是碎片化时代的一大恶果:易于触及,易于收集,易于传播的东西,必然注定了它是欠缺深度的。


许多文章,喜欢用30种XXXX的技巧、40个XXXX的方法、50种XXXX的应用这种模式来起标题,往往效果都特别好。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不劳而获的心理:讲了这么多知识点,一篇顶十篇,好顶赞,果断收藏了!


但是读得多了,你会发现,这样的文章,讲的往往是大同小异的东西,并且,相当之肤浅。


我听过一些写作课程,讲的是什么呢?取标题的若干个套路(所有文案入门书的基础内容),不同平台需求什么样的文章(自己去看看不就行了吗?),如何调动受众情绪(不累吗?),诸如此类。


而如何真正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如何给受众提供价值,如何遣词用字、安排结构,如何深入浅出,传达尽可能多的内容 —— 一律欠奉。


因为这些没法立刻让人听懂,更没法让人觉得:哇,好棒,真厉害!


还有一些新媒体运营课程,讲的内容,基本也是入行3个月,就能够学到的东西。但问题是,收听的大多数是业余人士,他们不具备相关知识,去判断这些内容的价值,因为他们都处于认知盲区之中。


一方面,越深入的内容,篇幅就会越长。同样的时长里,能塞进去的新东西,就会变得更少;


另一方面,讲得越复杂,对于读者来说,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脑力成本就会越高,愿意看完和传播的人也就会更少。


再者,大众的需求往往都是不同的。如果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教程,只讲一个知识点,那么,就只能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对于其他的人来说,它就不具备任何价值和传播性。


所以,为了尽可能满足不同口味、需求的受众,大家逐渐养成一种习惯,就是把话说得更浅显,把选题定得更大众化,把内容包装得更吸引人。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读者,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传播。这就是这个市场的现状。


二、与众不同的东西很少很少


现在,几乎每个平台都在做课程,都在邀请大量的讲师。但讲的东西呢?要么大同小异,都是行业基础入门款;要么,都是网上能免费找到的内容,只要你善用 Google,其实都可以获得。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与众不同的东西,很少很少。


最简单快捷的做法是什么?就是用简短的篇幅,介绍大量的概念,不断地给予受众新鲜刺激,让受众始终沉浸在一种获得新知识的喜悦之中。


这样,受众喜欢,因为简单、不费脑,易于接受,又有一种学到东西的感觉。讲师也喜欢,因为出货快,半天就能搞定。


但这些概念,学到之后,它们的原理是什么?作用机制是什么?背后有什么样的逻辑?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如何使用?使用过程中遇到障碍,如何获得反馈?如何知道自己用得对不对?


对不起,这些不在服务范围内。其实,大量的所谓概念,都是被包装出来,易于传播的名词罢了。


真正需要去思考、去掌握的,是它们背后的共性,也即是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的底层逻辑和基本原理。



优秀的人才,都是举一反三,一窍通而百窍晓。如果没有往深处扎根,去真正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学会再多的概念,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你只是知道,但并不具备知识。


高中的时候,我热衷于读各种科普文章,读完了整套整套的物理科普书。后来上了大学,有一次,跟一位学结构的朋友聊天,谈到某个物理名词,我立刻说:喔,我知道啊。


朋友很惊诧(后来我才知道,这在他们专业里面,是非常难的内容),问我:你什么时候学的?怎么这么厉害?我这边有道题,你能帮我看看吗?


我连忙回应:啊,我只是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可不会做题。朋友说的下一句话,令我刻骨铭心。他说:哦,所以你只是 figure out,并不是真正的理解嘛。


这句话令我思考了很久。


读了那么多科普书,我除了知道这些概念的含义之外,对于它们,我真正了解些什么呢?用索绪尔的话来说,我只是知道能指,但并不知道所指。那么,它们对我的意义又在哪里?我又从何得知它们是正确的?我如何将它们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所以,后来学心理学的时候,就自己啃了原版的教材和论文。比起畅销书,阅读的难度大了不止一个数量级,但只有亲眼去看到这些知识,被产出、修改、完善的过程,才能真正对它们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同样,对于实践技能来说,没有真正去实践过,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指导和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解,是无法真正说自己学到东西的。

这也是目前知识经济市场最大的缺陷,能够给予不断演练、互动、反馈、实操和指导的产品,凤毛麟角。


三、知道做中学是多么重要


但凡对学习和认知心理学有一点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做中学是多么重要。甚至,只是做测验,即使做错了,也能有效提高对知识的掌握。


我自己在讲课中,也有这种体会:很多时候,单向的传播,其实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有听众能问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可以打开我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强化所讲的内容。效果会好很多。


这是课程产品的问题,但同时,也是受众的问题。许多人缺乏这个意识。他们认为,学习就是不断获取新鲜事物的刺激,不断地了解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受众角度的流量思维,一种认为自己获取更多的信息流量,就能拥有更多知识的流量思维。


但是,这并不是学习,而是在满足学习的焦虑。信息并不等于知识。信息要转化为知识,起码需要经过三个步骤:收集,储存和内化。


大多数课程和受众,其实只处于第一个步骤。很多听过的内容,如果不经过思考,整理,应用,反馈,过几天就会抛诸脑后,更别说真正去理解和应用了。


这就像资料囤积症一样。买了大量的书,下了大量的资料,但却一页都没有翻过。仅仅是把它们摆在那里,用来让自己感到充实,提供一种心理安慰。很多人购买知识产品,其实,也是一样的。


本质上,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它需要不断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加进新的东西。


不经历这个步骤,是无从谈论学习的。只有把知识锲入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模式,用它来指导实践,实现内化,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那么,对于想钻研某个领域的人来说,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真正学到东西呢?这三点,也许可以给你一些参考。


1. 找到一位教练


不要迷信超强阵容、大咖云集。记住多就意味着不够精。任何时候,我们需要的,都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找到一位你足够信任、足够优秀的前辈,跟着他走,向他学习、讨教、模仿,效果远远大于听100位导师给你讲一节课。


一个优秀的教练,他会有一整套自己的体系,他的行为,思维,言论,观点,都是源于自己的体系,并且形成一个自洽的闭环逻辑。


所以,对于向我咨询的职场新人,我都会给予一个建议:在你公司里面,找到一个你认为足够优秀的人 —— 可以是上级,也可以是前辈 —— 向他看齐。不断从各方面去检视自己和他的差别。


尝试着去观察和学习他的体系,了解他的思维模式,并试着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这是最有效的路径。


2. 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果你没有自己的体系,那么,无论听了多少位大咖的课程,你都只是在照搬别人的东西,对你本身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只有当你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面对大量的方法、模型、技巧,你才能去芜存菁,找到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把它纳入自己的体系里。


这个过程,我把它叫做为我所用。读过我文章的朋友,都会知道,我极其重视知识体系和为我所用。


如果没有自己的体系,盲目地去积攒几G、几十G的内容,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缺乏一个将这些零散信息组织起来的图景。你只会复述别人的话,但并不真正理解。


但一旦持着为我所用的思维,哪怕只是一句话,一场讨论,都有可能在瞬间,点燃你思维的火花,让你瞬时找到灵感。


这也就是我之前说过的认知升级—— 所有的碎片材料,在那一瞬间被组织到了一起,形成全新的逻辑链。你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获得一个质的飞跃。


3. 注重实践、反馈、互动和输出


掌握一项技能,或者一个知识点,最核心的,永远是能不能使用它。如果是一个抽象概念,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教给别人。


如果是一个实践技巧,就在工作中创造机会去应用。


在这个过程里,不断检视自己的操作和思维,发现任何不足之处,记下来,再去反复地检查和优化。


记住 PDCA 循环。先做好规划(Plan),再去行动(Do)。在行动中发现问题(Check),再去解决问题,优化流程(Action)。


衡量你社会价值的,不是你懂得多少东西,而是你创造了多少东西。同样,衡量你学习成果的,不是你输入了多少,而是你输出了多少。用输出倒逼输入,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拥璀璨星海,吟纯净天籁~搜狗输入法携智能汪仔生日语录&聊天气泡祝 #张杰1220生日快乐# [心]长按搜狗输入法键盘右上角智能汪仔,选择“张杰生快”语录
  • (三月二日)17、心里老想着昨天晚上叶公超对我的态度——妈的,只要老子写出好文章来,怕什么鸟?P6俺也不知道到底是来太晚还是怎么肥四,全职基本查无此周,老叶
  • 泽镀金又“超级反底王”遇到困难绝境,都可帮您解困,绝处逢生,对注重事业的善信来说非常适合!泽镀金又“超级反底王”遇到困难绝境,都可帮您解困,绝处逢生,对注重事业
  • !五年逾十万人次光临,最高单人推介见面次数达25人次。
  • ◇和王俊凯一起相约时尚先生盛典◇高级会员有机会得时尚先生盛典40个入场名额◇碧浪分享代言人王俊凯视频◇上京东搜索“用爱发电”参与互动赢王俊凯碧浪见面会门票◇王俊
  • #易烊千玺[超话]##易烊千玺2019玊尔演唱会# 我紧张了一晚上,想哭又想笑的,就是因为明天就要见到他了。 他还在手机上打字让肥鹤们快点回家。外面下着雨,又
  • 第二波,生日 桦钰的2.0版本 吃了猪圈 玩了摩天轮(开始怕的要死,为了安慰我,一直说话转移我的注意力,其实没用,还是谢谢你) 关于第一次玩大摆锤,真的是吓哭
  • 很可爱的一个剧本,故事不复杂但是台词很欢乐,就像年会上的几个关系好的同事一起出了一个小品,台下又都是同部门的熟人,所以无论插科打诨还是玩梗开车都能特别放飞,听的
  • 如果你们真相信神就应该知道,夜妖他们做的活儿不过是让人类,在生存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成活率。虽然他们如果真的跳了那真的就给我宣判结束,那也想要一个仪式感的
  • ——1班 萩水姑娘男儿志千古愁溢于胸怀中抛入一汪江水向东流笑非笑忧且忧浊世谁人能懂拂袖独行不回首趁年华未散尽摘的芙蓉与共莫让憾事绕心中比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 出门刚到大街上,一位骑着自行车的阿姨要转弯,直接撞在我的面前拐弯,我再往前迈一步的话,她和我两人都被撞好了好了让自己淡定,往前走了大约30米找辆共享自行车,刚打
  • 我不行了…2019过得太快了[泪]只剩11 天就2020辽 上半年还能和CH手牵手走出国基大门还能牵手去万科万达郑师下半年就剩沙窝李了… [泪][泪][泪]初中
  • #磕微博的原因#传统文化[微风]位于眉毛尾部,也就是靠近太阳穴的部位就是相学中的“迁移宫”.这一部位代表的是一个人在外出旅行、工作以及生活时具有的运势变化.也就
  •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客户非常的挑剔,大概率你自己也很挑剔。15、不要去羡慕别人的表面风光,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苦。
  • 月亮刑太阳:彼​此不​认​同‎,不​理‎解​,这让​双方感‎受‎到​这段‎关系​里‎是‎彼​此消耗​的‎,除非‎双​方‎有‎高度​意​识和​觉​知‎力‎且‎愿​
  • 大家都避讳的 不敢提的 “听说的 事情”在今天,他却毫无保留地跟我们讲着...他常常跟我们说,“如果一个医生只看病不看人,缺少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那他绝对成不了
  • 睡着了做了个梦,梦里和你结婚了,然后我醒了,躺在床上静静地想,这世界如果可以想和你一起生活 养只猫想抱着你醒来看你埋在胸口熟睡的脸想清早起床睁眼第一个看的是你
  •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苛责于人,疏于律己,这是人之
  • ——徐志摩《偶然》2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就连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将是过眼云烟。24 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算是一个客子,无
  • 2.场外我去第二次转线的地铁站等车,不走运的是我刚到前一班车就开走了,等了几分钟,开来的这班车是本站的终点站。我无意间吸了一口,恨不得当场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