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庄子#:他也曾孤独迷惘过,你还怀疑人生吗?
想给庄子写一篇东西已经想很久了,今日终于动笔。说起来,庄子在道教历史上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真人,他的著作被称为《南华真经》,他也一直以“老庄”这样的名号被大家所熟知。但是细究其在道教的存在,除了一个真人的头衔和一本《南华真经》,别的痕迹非常得少,宫观里也甚少见到他现身。
但也就是这样,我对他的兴趣越发浓厚,其实庄子的多面性是我一直看重的地方,普通的修行者,如你我未必不可以从他的多面中看到自己未来的道路。所以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一. 不食人间烟火的庄子
大部分人对于庄子的印象都来自与《庄子》或者《南华真经》这本书的一部分内容——一个很潇洒很逍遥的存在,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庄子是不食人间烟火,也没有痛苦的。
在内篇的《齐物论》中写道: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这里就指出了庄子逍遥或者修行的第一个核心:无我。
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庄子或者道家的人,就是无我的,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无我就能无所求,就不会有痛苦,这个时候天地万物对于他来说都是一样的,得失的苦乐也都影响不到他了,他就会形如槁木,成就了自我,成为了神灵,这跟广成子向黄帝传授的成仙理论是很相似的。

无我之后,庄子还有第二个逍遥或者修行的核心:无所待。
庄子曾在他的《逍遥游》曾经评价列子和列子的境界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在这个庄子的眼中,虽然列子已经可以御风而行了,然而他还是需要依凭风力,还是有所依待的,那就还不是真正的逍遥。

而真正的逍遥是怎么样的呢,庄子接着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说,除了自我上面的忘我之外,在外面还必须无所待,不需要依凭留恋任何东西,才是真正的神仙,才能“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追求的状态,内外其实是一致的,就是无所求,即不对自己这个“我”有所留恋,也不对外界有所留恋,所以就潇洒逍遥了。

那么最后这种庄子的形象或者庄子眼中的神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有一段大家非常熟悉的话可以概括: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也就是道经里面说的“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不凋不残,松柏青青”的至高境界了。
至此庄子的第一个版本,庄子one——不食人间烟火版的庄子就出来了。这个庄子从修行的意义上来说是很重要的,他指出了修道的两重心法:无我与无所待。然而,这还远远不是庄子的全部。

二. 千变万化的狂想庄子
上面版本的一个庄子,其实是太过高格,太过真人的庄子,相对于如槁木一般的状态,更多的后人更喜欢如大鹏一般千变万化的狂想庄子。

庄子《逍遥游》开头大家都很熟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里庄子狂想颠倒的气质暴露无遗,比起万物齐同的“忘我”和“无所待”,其实这样的庄子更加能够为人所接受。

因为无论是“忘我”与“无所待”,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在纷乱世道中,就会有一种被迫无奈,只能忘却自我与外界的存在的成分在里面,何况修仙者也有很多是为了延续现世的幸福,所以如广成子与庄子一般高格的“无视无听”、“忘我”的状态,会吓退很多人,也未必符合人们对神灵鲜活的期待。而狂想的庄子,则满足了很多人对于神灵的幻想——“千变万化”与“自由翱翔”。

道教有一本奇书叫做《化书》,里面记载了许许多多物种与状态之间的千变万化,可以说是什么东西都能变成另外一种东西,什么状态都是不固定的。这里面有道教很多朴素的思想,譬如说,天下万物都是道的化现,道可以千变万化变成万物,万物之间自然也就可以互化,所以人可以变成仙,仙人自然有变化的神通和异能。

这种“化”的思想才真正符合大部分人对于“逍遥游”的神灵状态的想象,神灵只有浪漫如狂想庄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成任何事物,进入任何一种状态,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才是大部分人心目中的神仙。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认为能够千变万化的鹏,其实也是有所依凭的,需要借助风的力量,才能遨游,不是庄子心目中真正的“逍遥游”。不过私底下以为,冲着庄子给予鹏的华丽笔墨与篇幅,谁又能知道庄子本身不是对着这鸟儿有所偏爱呢,毕竟一个能够御风而行的“列子”和“鹏”对于普通人和大部分修行者来说,已经是够逍遥的人生了。

三. 不怕死的庄子
上面两个版本的庄子,无论是高格的还是狂想的,其实都不是我真正想写的庄子,因为这两种庄子其实都已经超凡入圣了。
我想要写的是凡人庄子,准确地说,我想写的是从凡转圣的那个庄子。我有时候特别想替天下的修行人抓住庄子的领子,使劲摇着他问问:庄子先生,庄子老师,您真的不怕死吗,您会不会孤独,您是怎么看待修仙这件事情的?”

庄子老师大约会说,我是不怕死的,但我其实也孤独。
《庄子》里面有一个关于“混沌”的故事——混沌之死: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我曾经哈哈大笑,但是又突然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之中,故事之中道教修行的寓意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其中孤独与悲凉其实是不易察觉的。整整的一本《庄子》,到处都是讽喻,到处都是潇洒与看开,但我相信庄子是孤独的,那种遗世独立的孤寂之感是藏都藏不住的: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凡人庄子和你我其实都是一样的,在修行的道路上也会孤独,也会痛苦,也会有迷茫和忧愁。这么说,并不是空穴来风噢!庄子里有一段明显描述他的孤独的片段,这个片段出自《庄子·徐无鬼》,惠子死了,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庄子以匠人的寓言来比喻他和惠子的关系,他说,惠子死了以后,他已经没有可以与之辩论和说话的人了。

《庄子》里到处都可以见到与惠子辩论的事迹,庄子经常用各种锋利的言辞来讥讽惠子,但庄子对惠子的感情真的只是那么简单吗?其实更多的时候,惠子对于庄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凡人庄子也需要一个老朋友,时不时让他能够相聚切磋一番,能够容忍庄子的怪异和尖刻,默默地在背后支持他。

庄子是智慧的,但惠子未必不智慧,或者惠子更加现实,但他应该是理解庄子的,他的存在缓解了庄子存世与修行的孤独。不然你随便拉个人,讽刺他一番,看他不打掉你的大牙。

庄子可能是不惧怕死亡的,他的妻子死了,他能够鼓盆而歌;他也会说,谁知道是活着快乐还是死了快乐呢;他会让死去的人说,生前有那么多的恩怨纠葛,就算让他当皇帝他也不活过来了。但这个不怕死的庄子,一开始有其矛盾的一面吧,毕竟乐生忘死是大部人的心理,就如同我们一样。

修行者一开始必然是会有孤独的,有矛盾的,有所畏惧的,必然是会有红尘俗世的烦恼。好在庄子并不是一面的,他是多样的,或许你达不到他的逍遥,但你至少知道他也曾经孤独迷惘过,最后克服了,那么至少你不会对自己的修行人生产生太多的怀疑,而去放弃。这大约就是修行的意义所在,从孤独迷茫中来,往逍遥快乐中去。

我想为什么那么多神灵中吕祖、关羽和观音都一直是最广受欢迎的,大约也跟他们人性慈悲的那一面是有很大的关系。庄子多面,一面是神的高远,一面是神的神通,而最后一面则在告诉我们,不要畏惧与害怕,凡人亦可成仙,从凡人到神灵,庄子忍受了孤独与遗世独立,或许也会忍受诸多的自身与世界缺陷。凡人庄子可以的,你应该也可以,在缺陷中走向圆满,也未必要放弃人性的所有面,这或许就是修行的意义。
作者:耳九 腾讯道学

道学:#《文昌帝君阴陟文》#—积阴德必得神灵赐福
《阴骘文》是道教劝善书之一种,以通俗的形式劝人行善积阴德,久久必将得到神灵赐福。“阴骘”一词,其源盖出于《尚书·洪范》:“惟天阴骘下民”,意谓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们,这是古代比较简单的天命论思想。在《阴骘文》中,“阴骘”具有天人感应的含义,要求人们自已多积阴德阴功,就是说行善做好事不要到处张扬,只是阴悄悄的去做。即使个人独处而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也不做坏事,以此为条件,洞察一切的 文昌帝君就会暗暗保佑你,赐给你福禄寿。 此书成于《太上感应篇》之后,有各种手抄本、刊刻本,清代道士将其收入《道藏辑要》集,另外《昭代丛书别集》、《三益集》均有收录。“阴骘”原指“阴德”,这里的文昌帝君就是文曲星,是读书人的偶像,一般认为有才华的人如李白、包拯都认为是文曲星下凡。
文昌帝君虽然是被列入道家神仙系统里面的一位神明,可是他并不是传播道术的,他主要就是劝导世间人广行阴骘,阴骘就是阴德,做善事。所以这篇《阴骘文》通篇都是教我们止恶修善,不仅是在行为上要断恶修善,更要在我们心地上,在暗室屋漏当中要懂得规范自己,不可以产生恶的念头。

经文原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

于是训于人曰: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怜贫。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guǒ)免尸骸之暴露。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印造经文,创修寺院。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或买物而放生,或持斋而戒杀。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之财产,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权势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穷困。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垂训以格人非,捐赀以成人美。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pián)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陟中得来者哉!

译文
文昌帝君说:我轮回到十七世时是一个地方父母官的人身,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解救别人的困难,患难,怜悯别人的孤儿,孤独,容纳宽恕别人的过失,过错,广泛地行善积阴德,感应感动了上苍(是指天人感应),别人如果能象我这样存有好心地好心田,上天必定赐福给你!

于是文昌帝君就训劝世人说:汉朝时的东海人“于公”做地方官时,审案量刑公平合理,昭雪冤枉,民众允服,当他的家门坏了,就造了一道能容纳四匹马经过的大门,人问其故,他说他做官多积阴德,从末冤枉好人,后代必定兴旺发达,后来他的儿子果然做了丞相,孙子也做了御史大夫。五代时的燕山人窦禹钧,三十多岁时还没生育有儿子,有一次他梦见他祖父对他说,你不但没有儿子,而且还很短命,宜快点多积阴德来挽回天命。窦禹钧于是力行善事,救济别人,广积阴功,数年以后,连生五子,五子都聪明俊伟,而且高中科举,五个儿子都做了官,他本人也活到八十有二,无疾谈笑而逝。

想增广你的福气福田,必须要心地心田好,时刻方便别人,积累种种阴德阴功,对人对物都要利益,修积善行就是修积自己的福份,以正直的德性教化世人,象上天化育万物的德行一样,心地慈祥,爱国为民,忠于主人,孝敬双亲,尊敬兄长,对朋友讲信用,不欺骗朋友,或者敬奉天仙,朝礼斗宿(是指信奉道教),或者拜佛念经,报答父恩、母恩、佛恩、老师恩,广行佛、道、儒三教,救急就象救济被涸竭池水的鱼,救危就象挽救被网密罗的鸟雀,矜哀孤儿,抚恤寡妇,尊敬老人,怜悯贫穷,布施衣服食物周济在道路两旁饥寒交迫的人,布施棺材掩埋尸骸以避免尸骸暴露,家里富有就想方设法提携亲戚朋友,遇到稻米失收的饥荒年头,应当赈济邻居和亲朋戚友,用来称东西的秤要准确公平,不可短斤缺两,宽恕对待雇用的工人,不可尖酸刻薄,责备苛求,出钱出力捐印经书和善书,推动经书善书的传播流通,修建或修葺寺庙,寺庵,施舍馈赠药材药方来医治拯救别人的疾病痛苦,布施茶水使别人解渴去燥,或者经常买生物来放生,或者常常吃斋,持戒避免杀生,走路时常常留意虫子和蚂蚁,不要踩到它们,应当严禁烟火不要火烧山林,在没有灯火的道路旁放置灯火方便行人走夜路,在没有渡船的河流里设置义渡渡人过岸。不要登上山上去网罗捕捉飞禽走兽,有伤阴德,不要到河溪边钓鱼、毒杀网罗鱼虾,更不要竭泽而渔,有伤阴德,不要宰杀耕牛,有伤阴德,不要随便丢弃字纸书籍,有伤阴德,不要谋夺别人的财产,有伤阴德,不要嫉妒眼红别人的技艺才能,有伤阴德,不要私通淫欲别人的妻子女儿,有伤阴德,不要教唆别人互相口角争斗,甚至对薄公堂,有伤阴德,不要随便破坏别人的名誉利益,有伤阴德,不要破坏别人的婚姻家庭幸福,有伤阴德,不要因为个人私仇而使别人兄弟互相不和,有伤阴德,不要因为小小利益而使别人父子不和睦,有伤阴德,不要倚仗有权有势而欺辱善良的人,有伤阴德,不要仗着富有而去欺凌穷困的人,有伤阴德,亲近善人则有助于身心德行,远避恶人则瞬间杜绝灾殃,经常宣扬赞叹别人的善事,而不宣扬传播别人的恶事,不要口是心非,讲一套做一套,剪除阻碍道路的荆棘,搬走障碍道路的瓦石,修整几百年来都是崎岖不平的道路,以利于行走,建造修葺许多人来往的河桥,留传训言给后人鉴别确定事情是非善恶,捐赠钱财成全别人的好事善事,做人做事都要遵循天理,合乎道理,说话要合乎公道人心,慎防祸从口出,不要拘泥于往古圣贤的道理学说,就象叶公只会画龙,而不知有真龙!独行不愧影,独卧不愧衾,能做到衾影不愧时才是慎独慎到极处,不要造作种种恶事(即上文所说淫杀破坏等事);身体力行种种善事(即上文所说忠孝敬信等事),这样就永远没有灾星加祸,常常会有吉神照耀护佑,时间快点就有善报在自己,时间慢点就有善报在儿孙后代,百福临门,万事吉祥如意,难道不是从积累阴德中得来的吗?

李泽厚《最后的访谈》摘要及个人札记 #李泽厚#

一,李泽厚尚未弄明白的问题之一:“哲学是否一定要写得玄奥难懂才能表达?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都提出了他们的反对,但他们的书仍然难懂,是否哲学的确需要如此?”

二、“我觉得对话体裁适合我晚年的表达方式,干脆、鲜明、直接,不必引经据典、搬运材料来仔细论证,不是高头讲章,不为繁文缛节所掩盖。这跟学术界现在的学术规范可能很不符合。我就不管它了,并且以孔孟、柏拉图、朱熹、王阳明作例。”

三,“我多次讲过,哲学只是‘制造概念,提出视角以省察一切’,属于不同于知识(有客观确定性)和信仰(有主观确定性)的意见(这是康德的说法,我赞成的),而非知识、认识、科学。但并无妨深刻尖锐,常常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问题,不必那么繁琐。说来说去弄的人不知说了什么,这是后现代主义的文风。”——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从我文风角度谈后现代主义。

四,“我从来不迷信导师。后来冯友兰、胡绳,都想我做他们的研究生,我不干。我觉得至少在人文领域根本不需要什么导师。有导师反而受束缚。”
五,“启蒙催生了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以契约为原则。中国以前是没有什么契约的。”启蒙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启蒙就是欧洲的启蒙,就是由理性决定,没有什么别的启蒙。“

六,”《伦理学新说述要》里,专门有一节叫‘过犹不及’。恶性竞争,贫富悬殊,以个人的名义控制资源等等。结果引出反启蒙反理性的思潮。从尼采开始,一直到福柯、德里达这些人。反启蒙、反理性这个思潮很新鲜、时髦,于是就被一些人拿过来了。”

七,“很多老的思想比新的理论好,并不是越新的越好。······洛克、康德,比斯特劳斯、施密特要好,要强得多。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翻案正确,有的提供不同的视角,大有裨益,如此等等,这就要具体对待了。但现在主要是,四十多年过去了,人们还是在赶西方后现代的时髦,都是转述、模仿。根本性的创造太少。我讲过当代一些学人有‘两大问题’:一是,情绪左右思想,不能客观分析;二是,喜欢抽象议论,缺乏具体思维。”

八,“现在中国不是理性太多了,而是理性太少。这方面我还是康德主义者,理性还是人类的特征。”

九,“尼采是怀疑一切,尼采永远有人喜欢。黑格尔说过,年轻人有三个特点:第一,认为一切都应打破,重估一切价值;第二,认为自己最行,是天才;第三,要么是黑,要么是白。······我觉得二十岁喜欢尼采可以理解,鲁迅也喜欢过尼采,但是你到六十岁还喜欢尼采,我就觉得值得怀疑了。······康德比尼采高明多了。尼采有他的学术价值,但中国的一些学者把尼采捧成圣人似的,碰都碰不得,这我就很不赞成。”

十,“做一个独立的哲学家多好,休谟、康德等人都是如此。哲学家和政治家很不相同,政治家可以有许多学术参谋,但他只能采取一种,而且要根据不同情况加以修改应用,不会也不可能学理充分。政治家不可能是书斋中的哲学家,也不可能是‘哲学王’(柏拉图)。哲学家也不必做政治家的‘帝王师’,两者各有分工,无需统一。”

十一,“学哲学可能看得比较高,要总揽全局,但考虑的问题很多都太空。如果书读得太少,就只知道玩弄一些概念。搞历史的呢,是狭而深,就盯着那个领域,别的学问都不感兴趣,也认为那些没有价值,所以也很难赶出非常重要的原创。学文学的看得比较杂博,但都比较肤浅。······要高、要深、要博,你才会有原创力。自然科学家不一定如此,人文领域似有此前提。”

十二,“原创力从哪里来呢,想象力当然重要,但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判断力。康德讲判断力是没法教的。自然科学家的原创力也是来自独特的选择和判断,艺术家的理性判断力不一定要高,但是感性的原创领悟要很强。”

十三,“知识可以教,智慧就不能。一些大师就没有什么老师。爱因斯坦有什么老师啊。我觉得当前文坛、学界似乎一方面缺乏原创性,大多是搬用西方学院话语套在中国问题上;另一方面仍然是红卫兵式的‘不破不立’,对前人和同辈的成果成就不屑一顾或吹毛求疵一概骂倒,只喜欢找同行的毛病、错误,而不看重他们的优长与贡献。”

十四,“历史绝不是一堆僵化的文本记录,不只是所谓事迹、人物、数据、账目······它实际承载的是无数时代人生活的悲欢离合、偶在实然。”(《伦理学新说述要》)

————
个人札记

1.一般而言,我的读书札记经常要塞进去很多个人的言论。但对于李泽厚先生是个例外,每次读完他的文章和议论,主要是大段的摘要。因为他的话基本说出了我的心声,除了摘录,几乎没有多余的话要讲。李泽厚先生的此次访谈是九十岁后的最后一次访谈发表于《南方人物周刊》638期),弥足珍贵。

2.我们做学问,总要朝新颖的方向去,读和写都是如此。但原创正是中国学问界的短处。许多文章洋洋洒洒,但剥去大量的引言或者为了证明别人正确或为了靠别人的言论支撑自己,似乎原创性价值一直不高。我们读学术文章,就要先剥去那些形式上的八股和缺乏自信的“旁证”,去掉那些文饰和自高自大,去掉那些高章宏论掩盖下的虚空。

3.我并不完全赞同李泽厚先生的具体议论和例举。但我欣赏他的学术真诚,独立意识,高度的逻辑性与充沛的“情本体”的统一。

4.李泽厚先生对于当下学术与文坛弊端的看法,我是完全赞同的。盲目依靠西方学问生搬硬套,以西方学术为指归是幼稚的,它只是一个参照系数,根本上并不能解决中国的学术问题。尤其是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过度迷恋。后现代主义迄今是否仍具有现代性是一个问题。果真如此,那么千年前的敦煌壁画是不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

5·我同意李泽厚先生所说,中国目前最缺乏的仍是理性主义。互联网上至少一半的议论带有非理性主义的性质。近现代以来,我们似乎从未见过真正彻底的、断裂式的革命,它们自始至终都与人类文明传统无法割裂。许多现代主义的理论和作品,只要仔细打量,都能或隐或显地找到它们的源头。我们在整体智慧方面,其实并不完全比我们的前人高明多少。

6·理性主义当然不是中庸之道,理性主义是基于理性的独立判断。个性也不是与理性背道而驰的东西,它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个性选择。艺术家感性的原创尤其重要,但不能完全尼采。每一次写作都有理性的基础,无论你是否感到。

7.学术需要“虽千万人吾独往矣”的勇气、自信和坚持。(图源:南方人物周刊)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威龙veyron[超话]# (pmpm玫瑰油产品试用反馈) 坐标:泰州 肤质+作息:夏混油冬混干 使用频率(周期):9.14晚上开始使用~9.28号晚上(期间
  • 昨晚收到,拆开包装就开始欣喜了,是连吊牌都舍不得剪坏小心翼翼取下来挂着收藏的地步,同时也为衣服的材质版型叫绝,太好看了,立马拉着他要拍合照给卷看~说说我和我的他
  • 再者,两个人的磁场真的有很多解释不通的地方,为什么可以在背后圈住捏脸,为什么可以在那么多人的场合下毫无顾忌的挽他的衣袖,为什么小作文里的照片只有他俩的加上相框,
  • 他以后会是别人的答案 但是我会永远感谢他在他19岁的这年爱过我我这个人死要面子活受罪 其实我才是最想跟他走下去的那个人 我甚至还想过我们的以后 想和他结婚 连孩
  • 小周吃饭的时候跟我说,我们高中第一次一起吃饭吃的就是过桥米线,那家真的挺绝,人超多,至今还记得他家过桥米线的味道[羞嗒嗒]爱上了小周推荐的动画片,吃饭的时候我俩
  • 6、风月都好看,人间也浪漫世界万物都在治愈我们7、看似不起眼的日复一日会在某天的某一时刻会突然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奔赴在自己的热爱里[心]8、也许你心里有清风明月
  • 最后他也谈到了C罗,认为他值得获得金球奖。在这方面双方的意见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从2019/20赛季或者2020/21赛季起,只要能完成条款,C罗都会与皇马自
  • 超话里的粉丝发的都是关于超话话题相关的东西,这就很容易形成在这个小圈子里自己的语言特征或者说常用语。关于教授的push在Daria Dayter的 Discur
  • 8️⃣经典千鸟格仿羊绒,尺寸约200X70CM吗,续团款,前年我就自留了。2️⃣欣欣同款大格纹25蓝棕大格也太治愈了,让冬天搭配更有色彩感,而且这种大围巾就给人
  • 要开始一番收拾了,把东西一一规整之后,王爷爷好奇的说道:“小刘啊,能不能带爷爷看看长者屋的环境啊,我想熟悉一下,以后生活方便了,我看着这环境挺好的,还挺大的,带
  • 人生而不等,有人才貌过人,也有人普通平庸;有人四肢健全,也有人生来折翼。世间人万万千千,而真正能懂你心的,可能不过一两个而已。
  • 羊尾巴油涮到起圈即可,嫩却不膻~经典草原羊肉羊肉品质可以说是无敌了,来自草原的草原黑头羊,羊肉品质上乘,口感细嫩❗️在清汤锅里三起三落,羊肉的肉香味就飘出来了。
  • 半年后的中元节,末学回老家看望父亲,梦到祖父来了,坐在家中客厅正位和我们聊天,说:“我现在和某某在一起工作,他把我的功劳都占了......”然后祖父大度地挥挥手
  • 科学上叫做海马效应我偶尔感到恍惚,尤其最近两年,常常很难说出昨天吃了什么饭,甚至还需要回想半天,也很难记起最近发生的某些事情。这个问题心理科普也曾提出过,因为他
  • 一开始只知道这是瘟疫,具体什么瘟疫还不知道,从病人、旁人口中得到的消息是,最早发病的是捕捉旱獭的那些人,加上病人的症状,伍连德想到了鼠疫。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
  • 也有网友评论:终于知道向太为什么那么喜欢儿媳郭碧婷了,向太年轻的时候和郭碧婷好像,这是爱上另一个我了吗?emmmmm我发现我有个大毛病,就是分享欲太大了,老
  • !!
  • 最近读到一段话,充满了中年的沧桑感,却让人品咂之后,有了一些发自内心的感慨:“曾经以为,老去是很遥远的事;突然发现,年轻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如果对卡要求高 完全
  • 大象的故事也在秋天展开,因为之前多多少少看过一些影评,下午在工位看的时候,是一种捎带解密的心理,我经常会在很多漫长压抑的长镜头里,回顾前面的人物关系和剧情走向,
  • 第一件事就找手机看健康码,谢天谢地,我佛慈悲,仍是一匹健康的绿马。 昨晚借了空余,我翻找了旧时替人地写过的一些婚,很多婚联都是“度身定做”的,结果不如人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