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惯别人,是自己的境界不够!
古语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与道相似,因为它从不会居高临下,不会以偏见待人。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其实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一个人看不惯别人,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
【1】智者懂得换位思考
古训说:“各相责天昏地暗,各自责天清地明。”
佛家说,要“放下分别心,才算开始修行”。
分别心就是优越感,绝大部分人之所以看不惯这个那个,就是分别心太重,优越感太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立场不同,想法各异。
自己看起来天经地义的事情,易地而处,别人却不一定认同。
古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位不同,同样的事物,也有截然不同的风景。
管中窥豹,看不到豹子的全貌;盲人摸象,摸不出大象的原形。
只有真正的智者,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2】达人懂得尊重不同
《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人生迥异,不同的经历和背景,造就截然不同的人生。
接受能力千差万别,对世间万物的见解也就因人而异。
庄子说:“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曲士不可语道。”
井底之蛙无法理解大海的宏阔,夏天的小虫无法理解冬天的寒冷。
不是不和愚人论道,只是“下士闻道”会哈哈嘲笑。
有些事注定无法勉强,有些人注定讲不通道理。
所以,要懂得顺其自然,因材施教。
对于无法理解的人,三缄其口才是最大的尊重。
古人说:“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人人本具佛性,你修养到家,用佛心看,就看到的是佛性。
人人顺眼,事事顺心,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自己看不惯,和别人无关,问题不是改变别人的言行,而在于改变自己的内心。
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尊重不同,人生才会更上一层楼!

#佛教经典故事[超话]#常见己过才能和睦相处

过去有两户人家,是隔壁邻居。张家的人,大家和乐相处,天天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隔壁李家的人,刚好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可以说是弄得鸡犬不宁,无法过日子。

有一天,李家的人跑来问张家的人说:“你们一家人为什么不吵闹,能够和睦相处呢?”

张家的人就对他说:“因为我们一家人都认为自己是做错事的人,所以能够互相忍耐,相安无事。而你们一家人都自以为自己是好人,因此就常常争论不休,大打出手。”

李家的人听不出其中的意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呢?”

张家的人就向他解释说:“譬如这里放有一个茶杯,一个人不小心将它打破了。打破杯子的人不愿意认错,还理直气壮的大声骂道:‘是谁将杯子放在这里的?’放杯子的人也不甘示弱地大声说:‘是我放的,你为什么不小心要把它打破?’两个人都不肯退让,总认为自己没有过错,僵持不下,当然就吵闹打架。反过来,如果打破杯子的人能够道歉说:‘对不起,是我疏忽打坏了杯子。’对方一听也马上回答说:‘这不能怪你,是我不应该把杯子放在这里,害你打破。’像这样两个人彼此愿意坦白承认自己的过失,互相礼让,这样怎会吵吵闹闹呢?”

世间一般人的心理,总以为我是好人,别人是坏人。我怀才不遇,怪天下的人都辜负我。我很伟大,别人都很渺小。我所做的事都是对的,而别人可以说都一无是处。快乐我来享受,痛苦由你承担。只要我富裕,别人贫苦没我的事。如果每个人都抱持这种自私自利的观念,那么我们生存的社会,就会充满纷争不安,自己也无法过著幸福的日子。

六祖惠能大师曾经说过:“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世间的人,如果想要修学佛道,一切法门都不妨,要紧的是自己要时常自我反省,看看有没有什么过失?这样就契合了佛教的义理。也就是说,学佛的人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检讨自己。能够反观自心,知道自己的过失在那里?如果连过失在那里都不知道,怎有可能改过呢?有过而不能改,又如何能够超脱呢?佛法教人改过向善,改之又改,改到真正无过可改,不执一切,使心地清澈,一片灵明,自然能与佛心相应。

人类纷争主要的原因,都是由于无法时常观察自己的过失,反求诸己,所谓“不见己过,只见人非”,对自己很宽厚,对别人很严酷。因此,一直没有机会认识自己,面对自己,当然也无法在心境上有所提升和成长。

“常自见己过”的重点在于回光返照。想一想:江河因为有回流,所以觉得更深远;高山因为有回峰,所以觉得更壮观;洗衣机因为有回漩,所以能清净污垢;太阳因为有折射,所以才出现彩虹。人的思想也因为有回转,才显出智慧更高超。回就是归,修行就是因为有回归,所以才真正进入另一种境界。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蓦然回首,反观自省,直下照见自心本性,那么思想行为就不会歪邪偏激,误己误人,可以依正知见,中道而行,这就是人生的一种提升,也是修道的目的。

修养的进步,是在逐渐摆脱情绪反应的束缚,解脱自我主观的支配,以冷静的心情来应变动乱,以判断的思考来明辨是非,以热诚的态度来待人接物。

一个人能够观察自己,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好和坏;一个人能够勉励自己,就可以见到自己的对与错。一个人能够看出自己的坏和错,那就是对自己的态度非常客观,这个人才可以说在他的人生当中,有一个大转变,也才可以说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文章来源:吉祥地视频网

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都对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虽然它们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不同,但却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

01

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时应尽自己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

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之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修道进德)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因此,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谓“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明朝的儒者罗伦有言:“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圣贤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为社会有所建树,虽死,其精神可“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

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联系。宋代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说:“存,吾顺世;没,吾宁也。”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安宁的、问心无愧的。

由此看来,儒家并不以死为苦,那么儒家的学者有没有痛苦呢?照儒家看,从个人说,如果“德之未修,学之未讲”是个人的痛苦,而更大的痛苦是来自其社会理想之未能实现。

南宋的文学家陆游在他临终前写了一首诗留给他的儿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在死前的痛苦不是为其将死,而是没有能看到宋王朝的统一。

南宋末还有一位儒者文天祥,在他临刑时的衣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尽义,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何,庶几无愧。”文天祥视死如归,因为他以践履孔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理想而无愧于天地之间。

因此,对于儒家说,痛苦不在于如何死,而在于是否能作到“成仁”、“取义”。在儒家的生死观念中,所感到痛苦的是“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02

道家的生死观:顺应自然,与道同体,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道家: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道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照道家看,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老子讨论生死问题的言论较少,他认为如果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保存自己,这和他所主张的“无为”、“寡欲”思想相关联。

他还说:“死而不亡者寿”,王弼注说:“身没而道犹存。”照老子看,“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的身体的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同于道”即是“与道同体”,它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是对世俗的超越与升华。庄子讨论生死问题比较多,在《大宗师》中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进而庄子认为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所以《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如果死和生是相连属的,我对之有什么忧患呢?《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往吊,见庄子“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不以为然,但庄子认为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所以“生之来也不可却,其去不能止”(《天运》)。

西晋的玄学家郭象对庄子的生死观有一重要的解释,他说“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生死之状虽异,其于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者为死,则无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无死矣。”

这就是说,生和死只有相对意义,只是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对“生”说“生”是“生”,但对“死”说“生”是“死”,对于“生”说“死”是“死”,但对于“死”说“死”是“生”。因此,说“生”、说“死”只是从不同的立场上所持的不同看法,故应“生时安生,死时安死”,这样就可以在顺应自然中得到超生死,而与道同体了。

那么道家在生死问题上以什么为苦呢?照道家看,以不能顺其自然为苦。在《应帝王》中有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说明,一切应顺应自然,不可强求,虽出于好心,但破坏了其自然本性,则反受其害,这是庄子的忧虑。照庄子看,人往往喜欢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从而“苦心劳形,以危其真”,这样就会远离“道”,而陷入痛苦之中,故“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03

禅宗的生死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苦在无明之未能除

明心见性
佛教认为,人世间是一大苦海,人生有不能逃避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聚。人之所以不能逃避这种种苦难,是由于“无明”(不觉悟)引起的。
佛教的教义就是教人如何脱离苦海。要脱离苦海就要照佛教的一套来修行,出家和坐禅等等都是不可少的。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五、六百年,在中国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若干个宗派,其中以禅宗影响最大。

六祖慧能

禅宗的真正缔造者是唐朝的和尚慧能,这个佛教宗派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慧能认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或本性),明了人之本心,即洞见佛性,“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佛性”是什么?照慧能看,佛性就是每个人的内在生命本体。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把握其生命的内在本体,那么他就达到了超越生死的成佛的境界。

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超越生死成佛的境界呢?禅宗立了一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它把这门法叫作“以无念为宗”,即以“无念”为其教门的宗旨。所谓“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触事物时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响,“不于境上生心”。

因此,人并不需要离开现实生活,也不需要坐禅、读经、拜佛等等形式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照样可以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这种达到超越生死成佛境界,全在自己一念之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悟”只是一瞬间的事,这叫“顿悟”,瞬息间克服“无明”(对佛理的盲无所知)而达到永恒的超生死的境界,这就是禅宗所追求的“成佛”境界。

禅宗: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脱生死的道心

中国的禅宗虽不否认在人生中有“生、老、病、死”等等之苦,但是只要自己不以这些“苦”为“苦”,那就超越了“苦”,而“苦海”也就变成了“极乐世界”,这全在自己觉悟还是不觉悟。因此,人应该自自然然的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切听任自然,无执无著,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超生死得佛道,并不要求在平常生活之外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觉悟,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脱生死的道心。所以照禅宗看,人的痛苦是在于他的不觉悟(无明),苦在于无明之未能除,只要人克服其迷悟,就无所谓“苦”了。

总观中国的儒道佛对生死问题的看法虽不相同,但是否其中也有共同点?照我看,儒道佛都不以生死为苦,而以其追求的目标未能达到为“苦”。儒家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为“苦”,即以不能实现其道德理想为“苦”;道家以“苦心劳形,以危其真”为“苦”,即以不能顺应自然为“苦”;禅宗以“于外著境,自性不明”为“苦”,即以执著外在的东西,而不能除去无明为苦。[太阳][太阳]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昨天下午宝宝发烧了,昨晚又去了一趟儿童医院,今天下午还烧着,后面吃药目前没烧了,不晓得今晚会不会反复,养儿不易啊真的是心酸的一天 工作五年了 竟然还有人问我是
  • 经过各部门共同努力,最终南海庙东侧的那片“天然垃圾场”华丽蜕变为一条涵盖了口袋公园和公共停车场的“幸福小路”。张三口交通节点的华丽蜕变,成为十年来麒麟区大力实施
  • 然而,金牛座和他们,却不是电光火石的一见钟情,而是……          处女座处女座和金牛座的配对,可以说是强者之间的互相吸引。生活中也是这样,性格相近的人容
  • 我想分手,但是又狠不下心,一来心里爱她,二来女朋友太难找了,分了可能要孤独终老。我不喜欢吵架,所以只要她找我闹的时候我都没搭理她,等她停下来了,我在跟她好好说说
  • 在苏黎世距离市中心20分钟电车路程的河边有独栋别墅,带花园,满屋子是小雕塑,从爸妈那独立后,把这个大别墅改成了七八个小房间出租给同年龄层小伙伴。第一天他俩来接我
  • 对通过简历筛选的其他岗位应聘者,将于10月20日组织在线考试。简历筛选:自报名日起至10月17日,本行将陆续进行简历筛选。
  • 明天上班上学 大家都在排队续命核酸 一个队伍排了半个小时 又是自己做菜的一天 黄豆炖蹄膀还是我的拿手菜[doge] 自己吃自己做的菜就是觉得特别香不知道是不是昨
  • 当时侯老师那轮演出第一场就受伤了,很多剧迷都以为会上C组演员救场的(当时已经有C组在练的),结果是取消了2个午场后让王朱连跳10天。日子还在继续想写写最近的故事
  • 之前我发现我们画室地下室里有台球桌,我就喊了哥哥,然后我又喊了那个男的一起下去捅台球,但是我什么都不会,我以为他会很喜欢,所以我才喊下去的,没想到哥哥也会打台球
  • 尤其要注意,芋头要去皮,因为芋头皮具有“收敛”、“封藏”之功,对于瘀血的散去不利,而且最好取较新鲜的芋头和生姜,这样效果会更好。它是天然“泻药菜”排出隔天臭便,
  • #两岸微话#【教育部:越来越多的台湾学生选择到大陆就读】教育部近日透露,10年来,内地(大陆)高校累计招收港澳台学生7.9万名。【十年来内地(大陆)高校港澳台在
  • #偶像梦幻祭[超话]# #偶像梦幻祭2#【周末礼】最近都在看什么书呢~[礼物]本周周末礼内容:哨子(限时)x2经验券(中)x10三色小宝石各5注意事项:1、兑换
  • 因为在面对他的猎物时,他绝不会恶语相向,肯定会挑你喜欢的讲,引你上钩,所以他对你的尊重是有极大水分的。一旦跟这样的人进入亲密关系,当新鲜感褪去,你也会成为他口中
  • #每日一善[超话]##每日一善# #阳光信用# 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想要得到的一定要努力;累了把心靠岸;选择了就不要后悔;苦了才懂得满足;痛
  • 还记得去年冬至的时候大伯去医院动手术了,我们两家没有一起吃顿饭(冬至在我们老家那边是蛮重要的一个节日)气氛灰蒙蒙的。在这里抒发一下吧,也不知道从何处说起,说与谁
  • #鞠婧祎[超话]##鞠婧祎# “天空依旧很蓝 花依旧很美 我也依旧在想你” . ?振德医疗 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120只~~袋鼠医生 一次
  • 这种女人性格温柔善良,待人友善,大气而从容,遇事冷静沉着,能把家里家外打理的井井有条,婚后非常的旺夫,事业和日子也是越过越好,必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在上海我行走
  • 【雨城:彰显主干担当 奋力推进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5月10日,被誉为“西蜀第一汤”的雅安市雨城区周公山温泉公园,挖掘机、运载车穿梭其间,一口新的地热矿泉井正
  • 时隔好久,今天终于去看了次展览➕听了场音乐会(在这里顺便夸一下今晚的小提琴首席,他演绎的拉二交响曲都快把我的心给“拉碎了”)总算能从繁重的学业里面抬起头喘口气,
  • 戊土日主生于十二月令之旺衰喜忌。 1、正月戊土;正印建寅,木旺得气。戊土虽寄生在寅,而木旺土死,生死同宫,不做旺论。无丙戊土不生,无甲戊土不灵,无水万物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