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少做梦,才有真人生】梦寐与觉寤是人类每日必经的精神活动。关于这两种精神活动,中国先哲有“梦觉关”的说法。据传北宋徽宗年间,一僧过游广东丹霞山,有“半生在梦里过了,今日始觉清虚”之悟,于是筑庵半岩,名曰“梦觉关”。南宋大儒朱熹也有“格物是梦觉关”之说。明代书法家田致平还曾将其居所取号为“梦觉关”。这些“梦觉关”的说法,都是从人生哲学层面对梦觉活动的理性反思。而说到梦觉活动的哲学反思,不能不上溯至庄子,因为“《庄子》是先秦时期最早以纯粹理性态度来思索梦的一部著作”。#每天读国学#

庄子对梦觉的哲学反思,集中开示于“长梧子论圣”的寓言故事。长梧子与瞿鹊子讨论圣人能否做到无欲无求、万物一体,从而“游乎尘垢之外”。对于这个问题,孔子认为这是“孟浪之言”、无稽之谈,瞿鹊子则认为这是“妙道之行”、高明之论。庄子借长梧子之口,对这两种说法都提出了批评,其中说道:“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

在这段经典的哲学对白中,庄子对梦觉现象进行了层层递进的反省审视。首先,梦与觉的内容可以相互颠倒变换。“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梦中饮酒作乐,觉醒却悲伤哭泣,梦中悲伤哭泣,觉醒却打猎享乐,梦觉内容正好颠倒。道家还曾有“尹氏主仆之梦”:周国大户尹氏每夜“梦为人仆”,而其老仆则每晚“梦为国君”。觉为主而梦为仆,觉为仆而梦为主,主仆二人的梦觉内容可以经常变换。

其次,梦境有真实与虚幻之分。对觉者来说,梦境为幻而非真,但对梦者来说,梦境为真而非幻。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佛教也有相似的话:“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梦境的真实与虚幻,梦中人无法分辨,只有觉者才能判断。

再次,觉醒有真觉与假觉之别。世人大概都有过“梦中梦”的经验:在梦中头头是道地分析自己的梦中之梦。庄子称这种现象为“梦中占梦”。梦中占梦时,梦中人会认为占梦之人是觉醒的,梦中之“占”是真实的,而所占之梦是虚幻的。“觉而后知其梦也”,只有到了真正觉醒之后才发现,梦与所占之梦皆是虚幻。从真正觉醒的人来看,梦中占梦之人的觉醒其实只是一种假觉、幻觉。

最后,人生如大梦。在长梧子看来,“丘也与女,皆梦也”,孔子与瞿鹊子两人的说法都是在做梦,那么长梧子应该是最终的觉者。但长梧子却说:“予谓女梦,亦梦也。”他对孔子与瞿鹊子的判断也仍然是在说梦话。也就是说,长梧子最终的觉醒,可能还是在梦中。如此一来,就会得出一个要命的结论,即人生如梦。世人自以为觉醒,其实世人都在做梦。这种普遍的人生梦幻状态,庄子称之为“大梦”。所以解庄者有言“大梦者,举世不觉之谓”。

庄子讨论梦觉,是为了解决看待生死的态度问题,“觉梦之分,无异于死生之辩”。在庄子看来,之所以会出现人生如大梦的状态,是因为世人常以“相待”的眼光看待生死梦觉。“相待”的基本意思是说,人生事相、宇宙万物都处于一种区别对待、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没有独立的意义。

长梧子举了一个“丽姬悔泣”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艾封人之子”丽姬被晋国俘获之初,“涕泣沾襟”,非常伤心;但当她到了晋国王宫,与王共寢,美食佳肴,又“悔其泣”,后悔当初不该哭泣。丽姬之所以一会儿哭泣,一会儿又悔泣,就是因为她心存是与非的对待分别之念:起初哭泣,是以艾地生活为是,而以俘虏生涯为非;后来又悔其哭泣,是以王宫生活为是,而以当初的担忧哭泣为非。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呢?以相待的眼光来看,这是永远说不清楚的人生迷茫。

“丽姬悔泣”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悦生恶死”的人生问题。既然丽姬起初“涕泣沾襟”,而后又“悔其泣”,那么从人生来说,怎么知道“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世人在最后死亡之时,难道就不会后悔生前的悦生贪生之念呢?悦生恶死也是一种是非相待:以生为是,以死为非。“死悔蕲生”却证明了生死是非并不是那么容易分辨清楚的,也许生并不值得喜悦,而死亦非可恶。庄子“髑髅言死”之梦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庄子到楚国枕着一个空髑髅入睡,夜里梦见髑髅对他说,死比生快乐,因为死后没有贪生失理、斧钺之诛、冻馁之患等等“生人之累”。对髑髅来说,死非但不可恶,甚至是“南面王乐”。由此可见,悦生恶死只不过是相待之念所造成的人生迷惑。

要想摆脱悦生恶死的人生迷惑,就要走出梦觉分别的“大梦”状态。“大梦”状态中,世人永远无法证明自己到底是在梦中还是觉醒了。当我们说他人在做梦,我们可能只是在说梦话;当我们知道自己在说梦话,我们可能仍然是在做梦。庄子称这种情况为“吊诡”。“吊诡”不是形式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而是一种辩证的诡辞,“辩证的诡辞是通过一个矛盾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就是“庄周梦蝶”所达到的梦觉不分状态。

在《齐物论》的最后一章,庄子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梦:自己化为一只翩翩起舞的美丽蝴蝶;突然醒来,发觉自己仍是庄周。庄子弄不清楚,是他在梦境中化为了一只蝴蝶,还是他的觉醒状态其实只是蝴蝶所化的一个梦。庄周梦蝶的梦觉不分状态,庄子称之为“物化”。“物化”就是物我化而为一,人与物不再有分别对待,不再有是与非的分别、生与死的分别,当然也就没有了梦与觉的分别。“庄子寓意于蝶,以明梦觉无复分。”进入“物化”的境界,“就能够超出梦、醒与生、死,进入一个特殊的领域”。

这种超出梦觉分别、生死相待的“特殊的领域”,庄子又称之为“不梦”。庄子认为只有真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庄子》一书中有真人、圣人“其寝不梦”的说法。当然,没有梦觉分别的“不梦”境界,并非完全没有梦寐的精神活动。“人而无梦,槁形灰心之流。”连自然而然的梦寐活动都没有的人,大概只能是“槁形灰心”的植物人。“不梦”是指不再以区别相待的眼光看梦觉,“醒着的人不要执著于梦与醒的分别。执著就意味着你又重新跌入梦中”。

“不梦”是真正的觉醒,庄子称之为“大觉”:“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大觉不但知道梦境为不真,而且知道梦觉分别也是虚幻。达到“不梦”的大觉境界,才真正透破了“梦觉关”,从而“无彼我、同是非、合成毁、一多少、齐大小……参年岁、一生死、同梦觉”,无欲无求,万物一体,“游乎尘垢之外”。

#庄子#:少做梦,才有真人生
梦寐与觉寤是人类每日必经的精神活动。关于这两种精神活动,中国先哲有“梦觉关”的说法。据传北宋徽宗年间,一僧过游广东丹霞山,有“半生在梦里过了,今日始觉清虚”之悟,于是筑庵半岩,名曰“梦觉关”。南宋大儒朱熹也有“格物是梦觉关”之说。明代书法家田致平还曾将其居所取号为“梦觉关”。这些“梦觉关”的说法,都是从人生哲学层面对梦觉活动的理性反思。而说到梦觉活动的哲学反思,不能不上溯至庄子,因为“《庄子》是先秦时期最早以纯粹理性态度来思索梦的一部著作”。

庄子对梦觉的哲学反思,集中开示于“长梧子论圣”的寓言故事。长梧子与瞿鹊子讨论圣人能否做到无欲无求、万物一体,从而“游乎尘垢之外”。对于这个问题,孔子认为这是“孟浪之言”、无稽之谈,瞿鹊子则认为这是“妙道之行”、高明之论。庄子借长梧子之口,对这两种说法都提出了批评,其中说道:“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

在这段经典的哲学对白中,庄子对梦觉现象进行了层层递进的反省审视。首先,梦与觉的内容可以相互颠倒变换。“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梦中饮酒作乐,觉醒却悲伤哭泣,梦中悲伤哭泣,觉醒却打猎享乐,梦觉内容正好颠倒。道家还曾有“尹氏主仆之梦”:周国大户尹氏每夜“梦为人仆”,而其老仆则每晚“梦为国君”。觉为主而梦为仆,觉为仆而梦为主,主仆二人的梦觉内容可以经常变换。

其次,梦境有真实与虚幻之分。对觉者来说,梦境为幻而非真,但对梦者来说,梦境为真而非幻。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佛教也有相似的话:“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梦境的真实与虚幻,梦中人无法分辨,只有觉者才能判断。

再次,觉醒有真觉与假觉之别。世人大概都有过“梦中梦”的经验:在梦中头头是道地分析自己的梦中之梦。庄子称这种现象为“梦中占梦”。梦中占梦时,梦中人会认为占梦之人是觉醒的,梦中之“占”是真实的,而所占之梦是虚幻的。“觉而后知其梦也”,只有到了真正觉醒之后才发现,梦与所占之梦皆是虚幻。从真正觉醒的人来看,梦中占梦之人的觉醒其实只是一种假觉、幻觉。

最后,人生如大梦。在长梧子看来,“丘也与女,皆梦也”,孔子与瞿鹊子两人的说法都是在做梦,那么长梧子应该是最终的觉者。但长梧子却说:“予谓女梦,亦梦也。”他对孔子与瞿鹊子的判断也仍然是在说梦话。也就是说,长梧子最终的觉醒,可能还是在梦中。如此一来,就会得出一个要命的结论,即人生如梦。世人自以为觉醒,其实世人都在做梦。这种普遍的人生梦幻状态,庄子称之为“大梦”。所以解庄者有言“大梦者,举世不觉之谓”。

庄子讨论梦觉,是为了解决看待生死的态度问题,“觉梦之分,无异于死生之辩”。在庄子看来,之所以会出现人生如大梦的状态,是因为世人常以“相待”的眼光看待生死梦觉。“相待”的基本意思是说,人生事相、宇宙万物都处于一种区别对待、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没有独立的意义。

长梧子举了一个“丽姬悔泣”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艾封人之子”丽姬被晋国俘获之初,“涕泣沾襟”,非常伤心;但当她到了晋国王宫,与王共寢,美食佳肴,又“悔其泣”,后悔当初不该哭泣。丽姬之所以一会儿哭泣,一会儿又悔泣,就是因为她心存是与非的对待分别之念:起初哭泣,是以艾地生活为是,而以俘虏生涯为非;后来又悔其哭泣,是以王宫生活为是,而以当初的担忧哭泣为非。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呢?以相待的眼光来看,这是永远说不清楚的人生迷茫。

“丽姬悔泣”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悦生恶死”的人生问题。既然丽姬起初“涕泣沾襟”,而后又“悔其泣”,那么从人生来说,怎么知道“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世人在最后死亡之时,难道就不会后悔生前的悦生贪生之念呢?悦生恶死也是一种是非相待:以生为是,以死为非。“死悔蕲生”却证明了生死是非并不是那么容易分辨清楚的,也许生并不值得喜悦,而死亦非可恶。庄子“髑髅言死”之梦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庄子到楚国枕着一个空髑髅入睡,夜里梦见髑髅对他说,死比生快乐,因为死后没有贪生失理、斧钺之诛、冻馁之患等等“生人之累”。对髑髅来说,死非但不可恶,甚至是“南面王乐”。由此可见,悦生恶死只不过是相待之念所造成的人生迷惑。

要想摆脱悦生恶死的人生迷惑,就要走出梦觉分别的“大梦”状态。“大梦”状态中,世人永远无法证明自己到底是在梦中还是觉醒了。当我们说他人在做梦,我们可能只是在说梦话;当我们知道自己在说梦话,我们可能仍然是在做梦。庄子称这种情况为“吊诡”。“吊诡”不是形式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而是一种辩证的诡辞,“辩证的诡辞是通过一个矛盾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就是“庄周梦蝶”所达到的梦觉不分状态。

在《齐物论》的最后一章,庄子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梦:自己化为一只翩翩起舞的美丽蝴蝶;突然醒来,发觉自己仍是庄周。庄子弄不清楚,是他在梦境中化为了一只蝴蝶,还是他的觉醒状态其实只是蝴蝶所化的一个梦。庄周梦蝶的梦觉不分状态,庄子称之为“物化”。“物化”就是物我化而为一,人与物不再有分别对待,不再有是与非的分别、生与死的分别,当然也就没有了梦与觉的分别。“庄子寓意于蝶,以明梦觉无复分。”进入“物化”的境界,“就能够超出梦、醒与生、死,进入一个特殊的领域”。

这种超出梦觉分别、生死相待的“特殊的领域”,庄子又称之为“不梦”。庄子认为只有真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庄子》一书中有真人、圣人“其寝不梦”的说法。当然,没有梦觉分别的“不梦”境界,并非完全没有梦寐的精神活动。“人而无梦,槁形灰心之流。”连自然而然的梦寐活动都没有的人,大概只能是“槁形灰心”的植物人。“不梦”是指不再以区别相待的眼光看梦觉,“醒着的人不要执著于梦与醒的分别。执著就意味着你又重新跌入梦中”。

“不梦”是真正的觉醒,庄子称之为“大觉”:“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大觉不但知道梦境为不真,而且知道梦觉分别也是虚幻。达到“不梦”的大觉境界,才真正透破了“梦觉关”,从而“无彼我、同是非、合成毁、一多少、齐大小……参年岁、一生死、同梦觉”,无欲无求,万物一体,“游乎尘垢之外”。
◎本文原载于《解放日报》(作者杨少涵,余敏),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阳明:前生不要怕,后生不要悔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王阳明

 译文: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因此不能轻易去掉。如果在此处能识得破、看得透,这个心的全体才是畅通无阻的,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

前生不要怕

每个人心中都有渴望和梦想,有些人终其一生的努力,也未必能得到成功的回报。然而,他们却无憾无悔于生命。因为他们从未慵懒过,他们一直在追求心中所爱。往前走,不要怕;回头看,不后悔。人生所追求的不过是无憾无惧而已。

不要怕,是说不要害怕明天的风雨;不要悔,是说不要后悔错过的霓虹。只要我们好好把握现在,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勇敢地活在当下,就一定可以收获美好的人生。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无憾无悔地度过今生,都希望自己所做之事都是正确的。但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人不可能不做错事,不可能不走弯路。

做了错事,走了弯路之后,能积极地反省,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让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稳健、更从容。因为反思,所以深刻;因为憧憬,所以希望。在过去和未来的交织下,才能把握当下,有不惧不怕、不喜不悔的人生。

后生不要悔

人生,除生死之外无大事。在忙碌的生活中,若能常常意识到人终究一死,万般皆是身外之物,很多东西就能放下,心里也就更豁达一些。如此方能活得明白,活出深邃,活成自在。

“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大意是说命运得失是有时间定数的,顺应这个自然规律,就不会患得患失。得到了也不会欢喜,失去了也不会哀伤。因为得与失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是很自然的事情。

活着和离去,都是生命的召唤,尊重生命。快乐地过,痛快地活,才是最划算的人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他真的越来越温柔越来越细节 (也可能是因为喜欢所以觉得我在自我感动吧) 比如我说那家外卖好吃第二天就给我点好 记得我喜欢喝的记得我喜欢吃什么 还有每次他夸我的那
  • #爱情# [心] [微风][微风][微风] “喜欢就追,不行,就再想想办法。” 1 你之所以没有遇到喜欢的人,一点都不奇怪,中午吃什么有时候你也不知道。
  • 爱鲜花因为它美丽芬芳;爱自然因为它生养万物;爱自己因为人生太不可思议。我们往往对自己要求很苛刻,当然生活中要有动力,也应该努力,但对自己的要求要量力而行,要学会
  • 想复合,但面对前任不给机会,这时很多人都会走2个极端,一个是死缠烂打,一个是冷冻处理。 分手以后,大家状态都不好,有些人可能会进入一段时间的低迷,忧伤、或者不甘
  • [兔子]希望我可以遇到一个被我珍惜,被我深深记住的男孩,万中无一,我可以认真的为他打点一切,安抚他的内心,只想拥有他心中的那片柔软。 [跪了][跪了]因为今天遇
  • 【离你最近的三个人,是你一辈子的贵人】 人生就像一次远行,一路走来有聚有散。每段旅程都离不开贵人相助。福报未必还在路上,也许一直就在你身边。离你最近的这三个人,
  • 《三洞神符记》引《玉诀经》云:“元始赤书,五篇真文,置以五帝,寻以阴阳,转轮九天之纽,运明五星之光也。《三洞神符记》引《玉诀经》云:“元始赤书,五篇真文,置以五
  • 如果一个AI机器人要有跟人类一样的智慧或者自我意识那么它的系统里就需要有无数的data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这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一个超级智慧生命体搜集各种数据
  • 发个日常吧1.步入社会两年的我,一直认为自己足够善良,认真,踏踏实实的工作(当然能力还是要有的,一直在努力)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一直勉强的在职场中生存,直
  • #观·人间词话# #秋水载云# 【珠海机场一周天气预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 而所有关于ta喜欢你的迹象,不过是来自于你的猜想。而所有关于ta喜欢你的迹象,不过是来自于你的猜想。
  • 所以,一但遇到了,一定要好好的把握……很多事情,错过了就没有了,就会变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半[赞啊]永久纹眉培训缘份也是。很多事情,错过了就没有了,就会变的,
  • 一切的痛点从你开始,几个月的时间让我尝尽了,人生所有的疼痛,爱的背后满满的欺骗与谎言,但凡你对我有一次的诚实,也不会让我沦落到如此,每次用尽全心的力气想给到你最
  • 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互联网影视精品排行榜入围项目:不完美的她、长安十二时辰、重生、鹤唳华亭、破冰行动、庆余年、全职高手、热血同行、唐人街探案、人间烟火花小厨、三生
  • #梦幻哈狗帮[超话]#[给你小心心]#向全世界安利成果#[超新星运动会]#成果超新星全运会# 恋しくて ただ恋しくて 今 粉雪が街を包みこんだ どうして?
  • 美好感情的前提是干净 是坦诚 是彼此吸引并且认真相爱 而不是毁坏别人的幸福来为自己创造快乐 从来没有人把幸福定义为伤害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或者朝夕相伴的恋人 婚
  • 比如:行善但会继续轮回的这个不能算是福德,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功德,要是以无所住心、清净心、自觉圣智的心来布施或者是行善,这就是真正的自性福德与功德;虽度无量无边众
  • 因为有你,所以才骄傲,因为有你,才开启不一样的人生!老天对待每一个人的公平是缘于自身的善良和修为,不过火焰山不知清凉地!
  • 4、面上多斑皮肤油重,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这种女人在情感上没什么原则,在选 择异性上有一种听天由命的倾向,所以很容易遇见负心汉。占得越多,越容易在情感方面遇到负
  • #宫野真守[超话]#宫野真守37岁生日快乐✧*。。☆゚.*お诞生日おめでと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