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抢救敦煌文化 是我国学者历史上第一次自我文化觉醒
1909年5月,伯希和受法国国立图书馆的委托,从河内又一次进入中国,先后到一些大城市南京、天津和北京收集与采购古籍。由于他事先知道,那批从藏经洞弄走的宝物已经安全地运抵巴黎,这次便放心大胆,随身带来一小箱遗书,送到北京的裱画店装裱。他本人住在苏州胡同。7月间,一位姓董的文人在伯希和的住处看到了这些东西,便告诉了我国的金石考古大家罗振玉。罗振玉赶到苏州胡同一看,大为震惊,世上怎么会有这么珍罕的东西?

当罗振玉听伯希和说,莫高窟的藏经洞里还有上万件遗书,便风风火火、迫不及待地报告学部,要求学部即刻发令保护。以知识分子唱主角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明大抢救就此拉开大幕。

自从敦煌藏经洞文献被盗事发,罗振玉请求学部火速封闭藏经洞,中国学者就展开了一场文明大抢救。当时比较知名的学者包括胡适、郑振铎、王国维、陈寅恪等几乎全都投入进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刊布、研究,全方位地展开。极具学术远见的陈寅恪,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感到一种新学科正在形成。他感到这学科的博大深厚,及其无限的潜力与前景。于是他在为陈垣的《敦煌劫余录》所作序文中,首次提出了“敦煌学”的概念。这就一下子把敦煌这个全新的学科推出来了。

然而,当时中国的学术界对被瓜分的敦煌遗书的总体情况所知甚少。仅仅靠伯希和赠予的有限的一点照片,还远远不行。于是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海外,奔赴到欧洲和日本,去抄录和研究那些流失的遗书。

最先到日本去做这件事的还是罗振玉。他在1914年赴日参观“西陲古物展览会”上,与日本探险家橘瑞超见了面。他从橘瑞超那里获得被日本人弄走的那些敦煌遗书的目录和材料,迅速写成文章,在国内发表。

最先在欧洲做这一工作的是大诗人刘复(半农)。他在法留学期间,将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的反映世俗生活的写本全部照录下来,共计104件,然后送回国出版。书名叫《敦煌掇琐》,其内容非常广博,全书分小说、杂文、小唱、诗、经典演释、艺术、家宅田地、社会契约、讼诉、官事、婚事、宗教、历书、迷信、杂事和语言。单是这百余件写本,就大角度展开了中古时代社会生活的众生图景了。这更叫国内学者痛惜那些失去了的稀世之宝!

于是,从1934年起,学者向达、王重民、姜亮夫、王庆菽、于道泉等等自觉背负起这文化抢救的使命,漂洋过海,去到万里之外的欧洲,整日埋头在博物馆和图书馆里,抄录、拍照、研究、编目。向达于1935年到达英国,他在大英博物馆东方部阅读敦煌卷时,受到那里的一个叫小翟里斯的人种种刁难。他只能阅读很少一部分写本,但他还是看得非常仔细,并将每件写本都做了卡片,记下卷子的一切特征,还拍了照片。此后他转向法国,抄录了大量资料。1938年他从英法博物馆中一个字一个字抄写回来的资料,竟有几百万字!王重民于1934年到法国国立图书馆工作。他拍摄了3万张关于敦煌遗书的微缩胶片。这种工作的繁重难以想象。姜亮夫从巴黎跑到伦敦,从伦敦跑到柏林,追踪着每一卷遗书。在法国国立图书馆每拍一张胶片要付14法郎。为了尽可能多拍一些,他只能勒紧裤带。喝米粥,嚼面包干,白天抄写卷子,晚上回到小旅舍连夜复查整理。他们是想用手中的笔把那数万件遗书“搬”回来!

那是怎样虔诚的敦煌情结和文化情结。我国学者对敦煌遗书的大抢救,是历史上第一次自我的文化觉醒。它义动当世,光耀千古,成为百年来中华学坛的一股飒爽、浩荡和堂堂正正的文化正气。

此时此刻,在大漠风沙中的荒芜又破败的莫高窟就像当年藏经洞等来了罗振玉那些学者一样,在等候它的保护神。

进入20世纪40年代,画家们开始远赴敦煌。最早到敦煌莫高窟的画家,有王子云、吴作人、关山月、黎雄才等。在这段时间里,千里迢迢来到敦煌的学者与艺术家,都见过一位蓄着长髯、身穿土里土气驼毛长袍的中年人。他就是张大千。

张大千是最早来到敦煌的画家之一。他于1941年5月携夫人杨宛君和次子张心智到达莫高窟。原打算在这里观摩3个月,但抵达这里的那天清晨,他提着马灯钻进洞窟,就在里边看了整整一天。等到他再从洞窟钻出来,已经改了主意。他说:“了不得,太了不得了!比我想象的不知伟大多少倍!恐怕留半年还不够!”

同来的人以为这是艺术家一时冲动,谁料他真的一呆7个月。

7个月后,他到兰州,将不多的一些临摹作品送到成都,举办一个小小的“西行纪游画展”,却引起了不小的负面的轰动。舆论上激烈地批评他,说他沾上民间的俗风匠气,开始步入魔道。

张大千哑然一笑,不去回答,手捋长髯,怡然自得。转年春天,他居然携带全家再度进入莫高窟。此行还邀来他的好友、画家和书画鉴定家谢稚柳,看来他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真正地深入这座“沙漠上最伟大的美术馆”了。

第二次进入莫高窟的张大千,全力展开临摹工作。

他天天很早就要钻进洞窟,因为只有在清晨时,阳光可以照进一些,中午过后便暗了下来,有的洞窟漆黑如夜,什么也看不见,必须点上烛火来画。为了追摹那些巨幅壁画的体量与气势,他从青海塔尔寺请来藏族画师昂吉等人,为他缝制12丈的大画布。他就像古代画工那样,一手秉烛,一手执笔,把唐人那些绵长而畅如流水的线条,搬到画布上来。同时,中华文化源头的活力,也就不断地涌入他的笔管。

临摹也是一种技法研究和历史研究。故而,他对敦煌的挚爱便自觉地进入珍惜和保护这些艺术珍品的层面。

1941年10月,国民政府的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曾来西北视察。他听说了张大千住在莫高窟,便来参观。于右任的文化造诣颇高,工于诗词,写一手好字。他到了莫高窟一看,深为这里的艺术而震动,也为它如此的破败荒芜而叹息不已。当晚,于右任临时住在下寺——也就是当年王道士居住的地方。张大千抓住机会,和于右任谈了两个夜晚,所谈的全是关于敦煌的保护问题。张大千比任何人都深知这里的一切。几百个画窟,没人看管,风沙侵袭,岩石开裂,流水泻入,还有远道来拜佛的善男信女,住宿洞中,信手在壁画上涂抹漫题。莫高窟最晚的洞窟是元代,至少有700余年。很多壁画都已酥碱,起甲,霉变,剥落,已经沦为毁灭的边缘!他要求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保护和研究这座中华文化与艺术最伟大的宝库,挽救莫高窟于危难之中。

对于莫高窟的保护,张大千应是历史上的第一功臣。

1935年秋天,巴黎到处是美丽的菊花,常书鸿穿过卢森堡公园,打算去卢浮宫看画。在途经塞纳河边旧书摊时,他偶然见到一大部盒装的画集,叫做《敦煌图录》,一套六册。这正是当年伯希和的探险队拍摄、由伯希和编著的。他好奇地打开这部陌生的画集,敦煌壁画第一次闯进他的眼睛。敦煌壁画使任何与它初见的人都受到强烈的震撼,尤其像他这样一位年轻而敏感的艺术家。他看到那些来自中国的1000多年前的古画,竟然如此遒劲有力,气魄雄伟,那是西方绘画——从古代的拜占庭绘画到当时的野兽派艺术都无可比拟的,他真的震惊至极了。卖旧书的人告诉他,还有不少中国古画的原作就在不远的吉美博物馆里。等他看到那些真迹,便彻底被征服。一幅7世纪的《父母恩重经》,比起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前驱乔托的作品早了700年,但艺术上更加辉煌和隽永。他过去一直拜倒于西方艺术,把希腊和罗马艺术看得至高无上。现在只有惭愧和忏悔,于是他决心离开巴黎,回归到自己民族的艺术中去。

1936年他回到中国。数年后,也就是1942年,于右任忽然请他去敦煌。这时,住在重庆的徐悲鸿和梁思成也全都鼓励常书鸿去。可是谁也不知道,6年前他就是因为看到了敦煌的艺术才决心回来的呵!

1942年8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陕甘宁青新五省监察使高一涵任主任,常书鸿任副主任,张大千等5人任委员。常书鸿到兰州进行具体筹办。经过半年筹备,大体就绪,他于1943年2月乘卡车经河西走廊到安西,再换骆驼去往敦煌。

那时,张大千还在这里,正要返回重庆去。张大千对他说:“我先走了,而你却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待下去,这可是一个长期——无期徒刑呀!”

这话既是玩笑,又十分认真。张大千在这里生活了3年,他知道如果一生都呆在这里是什么滋味。1943年元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常书鸿任所长。常书鸿相信自己不会倒下,但他万万没有料到,妻子从他身后逃掉了。他现在才算真正的体验到张大千所说的那个“无期徒刑”的滋味——无期徒刑的分量,还有无期徒刑的神圣。

常书鸿于1994年6月23日辞世。他的骨灰埋葬在中寺故居的小院里。但人们在莫高窟对面的大漠上为他竖立了一块墓碑。碑石是黑色的,在黄沙万里的背景下,沉静而醒目。好像永远伫立在那里,守候与保卫着敦煌。这黑色的墓碑又像是敦煌史的一块界碑。它严格地分清耻辱的过去与自尊的现在,黑暗的往昔与明媚的未来。人们崇敬以常书鸿为代表的敦煌的保护者们,尊称他和他们为:敦煌的保护神。

这种强烈的文化责任感通过罗振玉、蒋斧、董康、王仁俊、向达、王重民、刘复、于道泉、王庆菽、梁思成、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一直像圣火一样传递至今,照亮了中国的学术界和戈壁滩上灿烂的敦煌。可以说,近百年来我国知识界的所有重要人物,差不多全都介入了敦煌。

敦煌的文化抢救是我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抢救行动。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觉醒,显示了我国学术界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文化主权意识,以及一种浩荡的文化正气。同时,也表现出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始终具备的文化高度。

#教师节#小学同学双喜,教师节有感于本月22日同学们与小学老师即将在北京聚会赋文,本人抄来记之,以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恩![抱拳][爱心][抱拳]——师恩难忘宋雪峰,言传身教重启蒙。殚精竭虑育桃李,芬芳满园气如虹。转瞬已越四十载,生情谊愈更浓,故土宴罢胡桃里,金秋再邀聚北京。香山枫叶红愈浓,最醇最美同学情。漳水潺潺向东流,童年趣事复西归。期待首都再相聚,共逐儿时多彩梦。[爱心]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我读过几遍,我共情于他笔下描绘的巴黎,一个悲惨的世界
而雨果本人更是我崇敬的。他以法国人的身份写信给英法联军的大尉大骂他们是强盗。
他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事,当时年幼却仍能感到一丝敬意。如今身处其中,随着阅历与见识的增加,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愈发对这位巨匠肃然起敬。
许是一直受这些文学家们的熏陶,我一直怀着悲悯看待这个大同世界。
对于大火,我感到痛惜。法国在文物消防与安全方面的疏忽让我感到一丝的无语与无奈。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以后的日子只会是光芒万丈,闪闪发光永远热爱,永远赤诚,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人吧[兔子]❤️岁月安静的流淌出一个个故事,没有所谓的结局,因为心在跳,便的一直在路上,
  • ——考研初试已过半个月,你是否还在堕落和糜烂中,心中焦急万分,总不知道要做什么,是坐等成绩吗?或許你會認為是嘩眾取寵,但單憑外觀設計確實被那種藝術氛圍牽動了我們
  • 他知道那个连名字的不能提的黑魔王很快就会找上他,他提起羽毛笔在最后一封信上写道:“死亡会让我们再次相见,等我…阿尔” 2022.07.06by阿晴#摩登兄弟[超
  • 林青霞的美貌和风格是不被影响的,在当时,她把一个女中学生大胆地爱老师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让,观众们开始关注她。之前一组AI修复的林青霞照片曝光,年轻时的她又美又
  • 邻水县:货物充足供应稳定5月18日,在惠利多超市入口处,记者看到,前来采购生活物资的群众佩戴口罩,经过扫码、测温、出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严格流程后进入超市,入口
  • ”甲骨文也向客户发出了类似的信息,它直接将英国的“非季节性温度”作为停电的原因。谷歌云宣布,其位于英国的一个数据中心遇到了“与冷却有关的故障”。
  • (6点25醒的) 我们一家三口都加油噢听小艾说故事,探寻艾健康的秘密‼️【第贰话】环保,是我们每个人‮该应‬关注,并‮身且‬体力行‮一的‬个主题。健康生活,大艾
  • 温馨提示[心][心][烟花]世间最大的幸福就是身体好[烟花]自己有了好身体家人开心笑,[烟花]人生最好的投资就是保养好[鼓掌],[烟花]身体健康百病不扰咱们乐逍
  • [可爱]”后来,我又问…我妈回答:你爸跟你视频,看你偷着抹眼泪,不放心就过来了。还好,有你们在我身边。
  • 李女士告诉@东方今报 记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一开始,她觉得这是起普通的失踪案,后来警方23日的通报令她无比震惊,为邻居遇害感到痛心,“不敢相信会是他丈夫害的”
  • 你可以换位想想,一个人花了很久的时间,去不断的否定和你的关系。[色][兔子][憧憬]很少有人会突然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就说分手的,通常,尤其是男性,他们在提出分手
  • (新华社)【海关总署提醒:#立即暂停食用雅培相关婴幼儿奶粉#】2月20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提醒消费者“暂不通过任何渠道购买”以及“立即暂停食用”美国雅培公司旗
  • 6、我把自己家的沙发也剪开了,被我老婆打到住院了,不过医院的WiFi 还挺好的... 有一说一,以前的东西质量真心好,都可以用很久,而且大家还不舍得扔,因
  • 我被迫停了下来,石块落在我脚边,老大爷回头看我一眼,没说话,直接去看他孙子的手,检查有没有受伤。孩子倒是听话,直接扔了!
  • (看孩子的问题去搜一下大妈的微博,那是更大的坑)其次,就算你把这两尊大神成功送走了,人年纪大了难免有个毛病,那么儿子在城市,是不是要来城市看?(这里都没说钱的事
  • 祝福爱心人士:全家幸福安康,事业兴旺,心想事成,吉祥如意[玫瑰][爱心][拥抱][爱心][爱心]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爱心捐助 爱心人士:200元《包
  • 这世上只要有一个人在坚持那些人一生为之付出的事,还在继续走他们的路,信他们的信仰,那他们就永远活着。”终于抵达日喀则 随便一搜就去了号称小布达拉宫的宗山遗址 我
  • 是专家被官员左右了不敢发言都没有发言权还是都对病毒传播链和疫情走势吃不准,都无法深入分析,找不到科学合理的疫情应对方案而无法发言,在这个民众最需要专家意见之时,
  • 相比之下,物流仍是跨境生态中的相对薄弱环节,蕴含着下一个平台级产业互联网的巨大机会。所以,亟需高确定性的端到端跨境物流,来保证“小批量”货物的收货安全。
  • 【尺码】S90~118斤,M118~133斤,L133~150斤#2022青岛国际车展# 今天开幕了,看看想换一个新能源车型,一进门就被华为赋能的问界M5吸引了